聚酯催化剂的研发现状与展望

聚酯催化剂的研发现状与展望

一、聚酯催化剂研究开发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华,汪春波,王炳奎,冯卫芳[1](2021)在《聚酯行业发展趋势探讨》文中认为以产业政策为指引,从原料、工程技术、应用、环保4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我国聚酯行业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普通原料生产技术充分发展,产业链完备,差异化原料生产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聚酯工程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但需要进一步提高柔性化、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催化技术单一,需要往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高端聚酯材料加工设备依赖于进口。在化纤、瓶片、薄膜、塑料等应用领域,要加快功能、性能的突破,避免激烈的同质化竞争。聚酯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回收再利用、可降解是重要的解决途径。

崔利,郑永伟,国世荣,母情源,赵春财,王朝生[2](2020)在《钛系催化剂在涤纶熔体直纺装置中的应用工艺》文中研究指明为实现环保无锑熔体直纺半消光涤纶的稳定生产,可选用钛系催化剂(TY)。对此,文章采用改进三釜聚酯装置,通过分析聚合及纺丝工艺参数以制备94dtex/72f涤纶POY,研究钛系催化剂在涤纶熔体直纺半消光涤纶POY生产中的应用工艺,以期为其在熔体直纺中稳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张建国,陈威[3](2019)在《无锑涤纶织物的染色性能》文中认为对锑催化体系和非锑催化体系生产的涤纶,在不同前处理条件和不同染色配方组合的条件下加工,对织物物理性能和染色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含锑涤纶在生产过程中会在水中产生较多锑残留,且随着碱浓度的提高,废水COD逐渐增大;无锑涤纶在接缝滑移、撕破性能和断裂性能上与有锑涤纶无差异,且部分性能优于有锑涤纶;无锑涤纶的色彩重现性与有锑涤纶一样。

王黎[4](2019)在《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涂料行业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开发出环境友好型涂料,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排放,成为国内涂料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水性涂料具备低污染、技术相对成熟、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具有取代传统溶剂型涂料的潜力。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兼具两者优异性能,具备耐水性好、高硬度、表面光泽度高及良好耐候性等优点,是目前汽车表面涂层水性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研究采用熔融缩聚的合成方法,以新戊二醇(NPG)、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BEPD)、三羟甲基丙烷(TMP)、苯酐(PA)、己二酸(AD)、顺丁烯二酸酐(MA)等为原料,二丁基氧化锡为催化剂,亚磷酸为抗氧剂制得不饱和聚酯(UPR)。在过氧化苯甲酰(BPO)的引发下,制得的不饱和聚酯(UPR)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HEMA)、丙烯酸丁酯(BA)以及丙烯酸(AA)等丙烯酸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经过中和剂中和后制得羟基型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以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CYMEL 303)氨基树脂为固化剂,制得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氨基烤漆。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TG)、凝胶渗透色谱(GPC)、极化曲线和涂膜性能测试对树脂水分散体及涂膜进行表征。本文探讨了聚合工艺、聚酯分子量、丙烯酸(AA)与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BEPD)的用量、杂化比例以及丙烯酸树脂玻璃化温度对水性树脂及其涂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表明,选用无溶剂法的本体聚合制备分子量在1500左右、羟值为85的不饱和聚酯,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的用量为12%,丙烯酸的用量为12%,丙烯酸单体的玻璃化温度为19.8℃,杂化比例为1:0.6,中和度为105%,制得的树脂稳定性好。以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CYMEL 303)为固化剂,水性树脂/氨基固化剂配比为3:1,固化温度为150℃,固化时间为30min,制得的漆膜具备高光泽、高硬度、柔韧性好、抗冲击性和耐水性好等优点。在热贮存稳定性测试之后,其制备的漆膜依旧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本文以自制的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为基料,制备了水性金属烤漆涂料。通过实验确定,当颜基比为0.8:1,水性分散剂TEGO 750的用量为0.5%;润湿剂TEGO Wet 270的用量为0.5%;消泡剂BYK-028的用量为0.3%;流平剂BYK-333的用量为0.3%,制备的水性金属烤漆具备优异的性能,可以满足汽车表面涂层的应用。

袁效东[5](2017)在《不同催化体系制备PET及其共聚酯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由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通过熔融缩聚得到的聚合物,是典型的线型热塑性树脂材料。其主要优点有模量高、耐摩擦、绝缘性能优良、耐化学药品性优良,因此广泛用于纤维、薄膜、聚酯瓶等领域。然而,PET材料也存在成型加工困难、耐高温水解性差、熔融流动性差等问题。如能利用原位共聚改性技术制备新型共聚酯切片,一方面可以优化PET切片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产品的应用领域。本文首先以精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为原料,在1 L缩聚反应釜中通过熔融缩聚制备不同特性黏度的PET切片。研究特性黏度、剪切速率和温度对复数黏度、零切黏度、黏流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组样品均为假塑性流体,复数黏度随剪切速率和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特性黏度的增加,样品零切黏度、黏流活化能也逐渐增大。随后,根据前期研究中掌握的熔融缩聚制备聚酯材料的方法,分别使用三氧化二锑、钛酸四丁酯、二氧化锗作为缩聚催化剂,制备纺丝级PET切片,研究不同催化剂对PET切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分析表明:锗系催化剂最佳聚合工艺条件:最佳酯化温度为230℃,最佳缩聚温度为275℃,最佳催化剂浓度为0.25‰。GeO2催化剂催化活性略低于锑系、钛系催化剂,产物黄度值低、透明度高、热稳定性较好。最后,针对实验过程中PET材料的缺点,加入1,4-环己烷二甲醇(CHDM)作为第三单体,制备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研究不同含量CHDM对共聚酯的结晶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外与核磁谱图中出现CHDM特征吸收峰证明共聚酯PETG聚合成功。热性能分析显示,CHDM的引入使共聚酯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熔点降低,结晶困难甚至变为非晶态。动态力学分析显示,CHDM的引入使共聚酯链段松弛过程缩短,且CHDM含量为10%时初始储能模量最高。

肖刚,郑帼[6](2016)在《钛系催化剂在聚酯行业应用现状及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钛系催化剂的研制及应用现状,目前普遍使用的锑系催化剂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而新型钛系催化剂TY-2具有成本低、生产能耗低的优势,已经成功进行了工业化应用,产品品质指标合格。采用钛系催化剂取代锑系催化剂是今后聚酯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李云鹏[7](2016)在《聚酯合成用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自制了一系列金属乙二醇化合物作为聚酯合成用催化剂,同时对比使用了金属乙酸盐作催化剂,研究了其各自催化酯化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效果以及对所得聚酯性能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首次将络合物稳定常数表达式与聚酯特性粘度或分子量直接关联,并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效果更好的表达式,可以通过计算来选择金属元素种类。通过研究不同金属化合物催化酯化和缩聚反应的效果,所得结果表明所选用的金属化合物均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但催化效果各不相同:阴离子相同、金属元素不同的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不同;阴离子不同、金属元素相同的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也不同。同一化合物催化酯化和缩聚的相对效果也不同。总体来说,钛化合物的催化活性最好,相同金属时乙二醇化物的催化效果比乙酸盐催化效果好。用DSC和TG研究了不同金属化合物催化得到的PET的热性能,结果表明:Fe、Zn、Ca、Co催化所得PET的热稳定性较好,Ti、La、Sb的热稳定性较差;Mn、Ca、Pb、Co所得PET的热转变温度较高,Zr和Sb的热转变温度较低;相同金属元素时,乙二醇化物催化所得PET的热稳定性更好。用结晶速度仪研究了不同金属化合物催化得到的PET的熔体结晶性能,结果表明各样品的结晶速度和结晶温度范围有明显差异,按最大结晶速率的大小对不同金属催化剂进行比较,排序结果是:La﹥Mg﹥Zr﹥Al﹥Ca﹥Pb﹥Fe﹥Co﹥Sb﹥Zn﹥Ti。

臧国强[8](2014)在《基于SWOT分析的钛系聚酯的开发及应用》文中提出运用势态(SWOT)分析方法,对国内钛系聚酯的开发应用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国内外钛系聚酯产品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国内聚酯行业加快发展钛系聚酯的建议。钛系催化剂属于环保型高效催化剂,钛系聚酯性能优良,但钛系聚酯的发展还不成熟,尚存在技术和市场风险;建议我国应以钛系催化剂进行聚酯技术革新,加强研发、生产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制订和完善钛系聚酯产品的技术标准,培育和扩大钛系聚酯产品的应用市场,加快推进钛系聚酯的工业化。

顾逸清[9](2014)在《PET缩聚用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催化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聚酯工业领域,对不含重金属元素的催化剂是聚酯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钛系催化剂催化活性高,但催化剂易水解、副反应多。铝系催化剂活性低,与常规的锑系催化剂相比,达到同等催化效果所需的催化剂用量大。铌系催化剂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催化剂,近年来引起了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采用直接沉淀法,以凹凸棒土(AT)为载体,经130℃焙烧合成了一种Nb205/AT新型PET缩聚催化剂。采用热重分析(TGA)、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TGA、DSC对不同配比的缩聚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并利用Starink法进行非等温缩聚动力学研究。采用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为原料直接酯化的工艺路线,进行PET聚合实验,以验证催化活性。采用DSC研究切片的结晶行为。通过熔融纺丝实验,初步探索了切片的可纺性。TGA和X衍射结果表明,Nb205/AT催化剂中Nb205组分主要以结晶水合形式存在,呈现无定形结构。FTIR和SEM结果表明,Nb205/AT表面存在大量-OH基团,Nb205在AT表面高度分散。不同配比的复合催化剂中,Nb205与AT的质量比为50/50的催化剂活性最高,当缩聚转化率α=0.4时,表观活化能Ea为63.3KJ/mol。与催化剂Sb203及A1O(OH)/AT相比,催化剂Nb205/AT用量小,缩聚时间短。所合成的PET切片的特性粘度为0.68~0.78 dL/g。由于AT的成核作用,切片的结晶速率提高。通过熔融纺丝实验,验证了切片具有良好的可纺性。

林庆辉[10](2013)在《PET缩聚用铝系复合催化剂的研究》文中指出在聚酯工业领域,对不含重金属元素的催化剂的研究一直是聚酯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钛系催化剂以高的催化活性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但钛系催化剂也存在易水解、副反应多及产品色相偏黄等问题。因此,铝系催化剂近年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提高铝系催化剂的活性则是其可获得工业化应用的关键。为提高铝化合物的催化活性,本文采用超声、直接沉淀法,以凹凸棒土(AT)为载体对羟基氧化铝进行负载,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缩聚用的复合催化剂,并进行了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Brunauer-Emmett-Teller (BET)比表面积及X射线衍射(XRD)的表征。SEM及XRD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含有AlO(OH)成分,并负载于凹凸棒土上[该复合催化剂简记为AlO(OH)/AT]。 TG的分析结果表明,AlO(OH)/AT催化剂的热稳定性高于Al(OH)3催化剂。由BET法得到的比表面积可知,AlO(OH)/AT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达到153.6m2/g。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凹凸棒土与偏铝酸钠的投料配比、干燥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土与原料偏铝酸钠的投料质量比在1:4~1:20的范围内、且干燥时间不宜超过24hr的情况下,可得到AlO(OH)/AT复合催化剂。本文依据等量递增原理建立了一种BHET与催化剂均匀混合的方法,并利用TG-红外联用技术,证明了AlO(OH)/AT催化剂能催化BHET缩聚。基于DSC分析,研究了一种通过计算活化能评价PET缩聚催化剂活性的动力学方法。经过计算,AlO(OH)/AT催化剂的活化能低于A1(OH)3约4.3KJ/mol。为进一步确认DSC分析的结果,利用1L聚合釜进行缩聚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同样的反应条件下,AlO(OH)/AT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AlO(OH)/AT催化剂所制得PET切片的特性粘度可达0.65dL/g以上,而缩聚时间更短,催化剂用量也较Al(OH)3少。为探索AlO(OH)/AT催化剂对缩聚反应影响的规律,研究了缩聚温度、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等因素对PET切片质量及缩聚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74-288℃范围内,随着缩聚温度的增加,缩聚时间先减少,后增加。对Al0(OH)/AT催化剂而言,最佳的缩聚温度以不超过285℃为宜。对催化剂的添加量而言,在同样条件下,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PET的特性粘度增大,但后期增速趋缓,特性粘度将不变或下降。本文通过对催化反应规律的研究,确定了一个较佳的聚合工艺,并对凹凸棒土与催化剂协同催化作用的机制作了解释。通过优化的聚合工艺,用Sb2O3、Al(OH)3及AlO(OH)/AT催化剂制备了不同的PET切片,并研究其性能。利用DSC及热台偏光显微镜(POM)研究其结晶性能,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使用该自制催化剂制备的PET较使用催化剂Sb2O3、Al(OH)3制备的PET具有更强的结晶能力,这归因于凹凸棒土具有成核剂的作用。通过TG分析了PET的热性能,结果表明这三种催化剂制备的PET切片热性能差异不大。本文在AlO(OH)/AT催化剂研究的基础上,对铝、钛化合物复合凹凸棒土[简记为(Al,Ti)/AT]作为聚酯缩聚催化剂的可行性作了初步探索,制备了几种不同配方的催化剂,并采用SEM、红外光谱(FTIR)、 XRD、X射线能谱(ED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铝、钛化合物复合催化剂的元素成分,并推测了其形成过程。对钛酸四丁酯与偏铝酸钠投料比中Ti/Al原子个数比为4:1的催化剂进行FTIR表征,结果表明,铝钛复合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羟基(-OH)。EDS表征结果揭示了该催化剂至少含有C、O、Ti、Al、Na等元素。由SEM图片可看出该催化剂颗粒分散均匀,且颗粒直径较小。采用DSC方法对所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无定形结构的凹凸棒土复合铝、钛化合物催化剂其活性较高。表观活化能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同样DSC测试条件下,铝、钛复合催化剂的活化能平均值较Al0(OH)/AT低约16.9KJ/mol。通过调整Ti/Al原子个数比,制备了几种不同配方的铝钛复合催化剂,并对其进行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结果表明,Ti2p、Al2p、O1s的电子结合能有所变化,这将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通过DSC分析方法研究了钛酸四丁酯与偏铝酸钠投料比中Ti/Al原子个数比为8:1的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是Sb203的一半时,仍具有较高的活性。另外,还研究了切片的后加工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拉伸变形丝(DTY)的力学性能及染色性能都能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以上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的聚酯催化剂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聚酯催化剂研究开发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酯催化剂研究开发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聚酯行业发展趋势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原料
2 工程技术
3 应用
    3.1 化纤
    3.2 瓶片
    3.3 薄膜
    3.4 塑料
4 环保
5 结语

(2)钛系催化剂在涤纶熔体直纺装置中的应用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1.2 设备与仪器
    1.3 工艺流程
    1.4 分析与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TY用量
    2.2 缩聚温度
    2.3 熔体输送与纺丝箱体温度
    2.4 冷却、上油和卷绕工艺
    2.5 产品物理指标
3 结论

(3)无锑涤纶织物的染色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生产加工
    1.1 织物、染化料与仪器
        1.2.1 碱减量率
        1.2.2 化学需氧量
        1.2.3 水中的锑含量
        1.2.4 织物的锑含量
        1.2.5 接缝纱线滑移性
        1.2.6 撕破性能
        1.2.7 撕裂强力
        1.2.8 色差
    1.3 加工方法
        1.3.1 前处理
        1.3.2染色
2 结果与讨论
    2.1 前处理对坯布的影响
    2.2 前处理碱浓度对废水的影响
    2.3 前处理碱浓度对接缝滑移的影响
    2.4 前处理碱浓度对撕裂性能的影响
    2.5 前处理碱浓度对断裂性能的影响
    2.6 锑对颜色的影响
3 结论

(4)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水性涂料概述
        1.2.1 水性涂料的发展
        1.2.2 水性涂料的分类
    1.3 聚酯树脂概述
        1.3.1 聚酯树脂
        1.3.2 聚酯树脂的主要原料
        1.3.3 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1.3.4 聚酯树脂的水性化
    1.4 水性丙烯酸树脂概述
        1.4.1 水性丙烯酸树脂
        1.4.2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1.5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研究
        1.5.1 “冷拼”法
        1.5.2 酯化法
        1.5.3 共聚接枝法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合成研究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制备
        2.2.1 聚酯树脂的合成
        2.2.2 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合成
        2.2.3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分散体的制备
    2.3 样品分析与性能测试
        2.3.1 酸值的测定
        2.3.2 固含量的测定
        2.3.3 转化率的测定
        2.3.4 粘度的测定
        2.3.5 pH的测定
        2.3.6 色度的测定
        2.3.7 红外光谱测试
        2.3.8 分子量分布测试
        2.3.9 贮存稳定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的选择
        2.4.2 配方的设计
        2.4.3 反应时间对酸值的影响
        2.4.4 反应温度对酸值的影响
        2.4.5 催化剂的用量对酸值的影响
        2.4.6 抽真空时间对聚酯分子量的影响
        2.4.7 聚酯抗氧剂对合成的影响
        2.4.8 BEPD的用量对聚酯-丙烯酸树脂稳定性的影响
        2.4.9 醇酸摩尔比对聚酯分子量的影响
        2.4.10 引发剂的用量对聚酯-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
        2.4.11 水性亲水单体AA对聚酯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
        2.4.12 中和剂用量对聚酯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
        2.4.13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的红外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水性聚酯丙烯酸-氨基烤漆的制备
    3.4 样品分析与性能测试
        3.4.1 涂膜外观状态观察
        3.4.2 涂膜光泽度的测定
        3.4.3 膜层厚度的测定
        3.4.4 漆膜热重分析
        3.4.5 极化曲线分析
        3.4.6 粘度的测定
        3.4.7 红外光谱测定
        3.4.8 贮存稳定性的测定
        3.4.9 涂膜性能的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固化剂的影响
        3.5.2 不同聚酯分子量对聚酯-丙烯酸树脂涂膜性能的影响
        3.5.3 不同杂化比例对聚酯-丙烯酸树脂涂膜性能的影响
        3.5.4 丙烯酸树脂玻璃化温度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3.5.5 贮存时间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3.5.6 红外光谱分析
        3.5.7 热重分析
        3.5.8 极化曲线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性金属烤漆的制备与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水性金属烤漆涂料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颜填料的选择与用量的影响
        4.4.2 分散剂的影响及用量
        4.4.3 润湿剂的影响及用量
        4.4.4 其他助剂的选择
    4.5 水性金属烤漆配方及性能评价
        4.5.1 水性金属烤漆配方
        4.5.2 涂膜性能的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不同催化体系制备PET及其共聚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概述
    1.2 聚酯工业发展历史
    1.3 PET的合成与结构
        1.3.1 工艺路线
        1.3.2 反应机理
    1.4 PET聚酯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PET聚酯缩聚催化剂反应机理
        1.4.2 PET聚酯缩聚催化剂种类
        1.4.3 PET聚酯缩聚催化剂研究方向
    1.5 PET聚酯改性方法
        1.5.1 共混改性PET
        1.5.2 共聚改性PET
        1.5.3 无机纳米改性PET聚酯材料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特性黏度PET切片的制备及加工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
        2.3.1 特性黏度测试
        2.3.2 端羧基含量测试
        2.3.3 色相测试
        2.3.4 热性能测试
        2.3.5 TGA测试
        2.3.6 流变测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常规性能分析
        2.4.2 热性能分析
        2.4.3 流变性能分析
        2.4.4 零切黏度的拟合
    2.5 黏流活化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T锗系催化剂聚合条件研究及对产品性能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制备
    3.3 性能测试
        3.3.1 特性黏度测试
        3.3.2 端羧基含量测试
        3.3.3 色相测试
        3.3.4 热性能测试
        3.3.5 TGA测试
        3.3.6 流变测试
        3.3.7 XRD测试
        3.3.8 DMTA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GeO2催化剂工艺探究
        3.4.2 常规性能分析
        3.4.3 热性能分析
        3.4.4 结晶性能分析
        3.4.5 流变性能分析
        3.4.6 动态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4-环己烷二甲醇改性PET共聚酯的合成与性能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改性共聚酯PETG的制备
    4.3 性能测试
        4.3.1 FT-IR测试
        4.3.2 NMR测试
        4.3.3 特性黏度测试
        4.3.4 端羧基含量测试
        4.3.5 色相测试
        4.3.6 热性能测试
        4.3.7 TGA测试
        4.3.8 XRD测试
        4.3.9 DMTA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PETG共聚酯的FTIR分析
        4.4.2 PETG共聚酯的NMR分析
        4.4.3 PETG共聚酯的常规性能分析
        4.4.4 PETG共聚酯的热性能分析
        4.4.5 PETG共聚酯的结晶性能分析
        4.4.6 PETG共聚酯的动态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聚酯合成用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聚酯缩聚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1.1 锑系催化剂
        1.1.2 钛系催化剂
        1.1.3 锗系催化剂
        1.1.4 铝系催化剂
        1.1.5 其他金属聚酯催化剂
    1.2 金属乙二醇化物的制备方法
    1.3 聚酯合成机理
        1.3.1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合成方法
        1.3.2 金属元素催化聚酯缩聚反应机理
2、实验方法
    2.1 自制聚酯催化剂的合成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药品
        2.1.3 乙二醇类催化剂的制备
    2.2 直接酯化缩聚法合成PET
        2.2.1 实验药品
        2.2.2 直接酯化法合成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2.3 性能测试
        2.3.1 特性粘度和数均分子量的测试
        2.3.2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2.3.3 热失重分析(TG)
        2.3.4 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结果与讨论
    3.1 酯化动力学研究
        3.1.1 不同阴离子金属催化剂对酯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3.1.2 不同阴离子金属催化剂对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3.2 不同金属催化剂缩聚效果的比较
    3.3 特性黏度结果分析
        3.3.1 不同阴离子金属催化剂对特性粘度的影响
    3.4 热性能测试分析
        3.4.1 不同阴离子金属催化剂对聚酯热性能的影响
    3.5 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5.1 不同金属催化剂对结晶速率的影响
        3.5.2 Avrami方程处理结晶动力学参数
    3.6 金属元素特性与催化聚酯缩聚反应的关系研究
        3.6.1 规律的分析
        3.6.2 结果的验证
        3.6.3 规律的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SWOT分析的钛系聚酯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钛系聚酯开发应用的SWOT分析
    1.1 钛系聚酯的优势
    1.2 钛系聚酯的劣势
    1.3 钛系聚酯的机遇
    1.4 钛系聚酯面临的挑战
2 钛系聚酯开发应用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钛系聚酯的现状
    2.2 国内钛系聚酯的现状
3 钛系聚酯开发应用的建议

(9)PET缩聚用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催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缩聚催化剂研究背景
    1.2 缩聚催化机理
    1.3 PET缩聚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锑系催化剂
        1.3.2 钛系催化剂
        1.3.3 铝系催化剂
    1.4 铌系催化剂
        1.4.1 元素铌及铌化合物
        1.4.2 铌酸/氧化铌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化学试剂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GA分析
        2.3.2 FTIR分析
        2.3.3 XRD分析
        2.3.4 催化剂形貌
    2.4 小结
第三章 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活性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活性评价试验
        3.2.2 聚合小试
        3.2.3 特性粘度测试
        3.2.4 FTIR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GA分析
        3.3.2 DSC分析
        3.3.3 非等温缩聚动力学研究
        3.3.4 催化剂活性的验证
        3.3.5 FTIR 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以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制备的PET切片的结晶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切片DSC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切片结晶性能
        4.3.2 非等温结晶过程及其动力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氧化铌/凹凸棒土为催化剂制备PET的可纺性初探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纺丝实验
        5.2.2 拉伸
        5.2.3 XRD测试
        5.2.4 取向度测试
        5.2.5 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可纺性研究
        5.3.2 XRD分析
        5.3.3 声速取向分析
        5.3.4 纤维力学性能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PET缩聚用铝系复合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PET缩聚催化剂研究进展
        1.2.1 锑系催化剂
        1.2.2 钛系催化剂
        1.2.3 铝系催化剂
        1.2.4 其他金属催化剂
    1.3 聚酯缩聚反应机理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的创新点
2 凹凸棒土复合羟基氧化铝催化剂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化学试剂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形貌
        2.3.2 BET比表面积
        2.3.3 XRD分析
        2.3.4 干燥时间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2.3.5 投料配比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2.3.6 投料配比对催化剂形貌的影响
        2.3.7 催化剂的热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聚酯缩聚催化剂活性的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BHET与催化剂混合样的制备
        3.2.2 TGA-红外光谱联用分析
        3.2.3 动态缩聚
        3.2.4 聚合釜试验
        3.2.5 特性粘度测试
        3.2.6 色度值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3.3.2 DSC分析
        3.3.3 动力学分析
        3.3.4 催化剂活性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ALO(OH)/AT催化剂的缩聚工艺及聚酯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原料和反应装置
        4.2.1 原料
        4.2.2 缩聚反应装置
    4.3 缩聚工艺研究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讨论
    4.4 聚酯性能研究
        4.4.1 实验部分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铝钛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试剂
        5.2.2 催化剂制备
        5.2.3 催化剂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形貌
        5.3.2 XRD分析
        5.3.3 干燥时间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5.3.4 红外光谱分析
        5.3.5 EDS分析
        5.3.6 催化剂形成过程
    5.4 铝钛复合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5.4.1 BHET与催化剂混合样的制备
        5.4.2 动态缩聚
        5.4.3 聚合小试
        5.4.4 特性粘度及色度值测试
    5.5 铝钛复合催化剂活性分析
        5.5.1 催化剂的筛选
        5.5.2 活化能的计算
        5.5.3 催化剂活性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铝钛复合催化剂配方的优化及其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催化剂配方的优化
        6.2.2 催化剂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XRD分析
        6.3.2 XPS分析
    6.4 催化剂活性的测试
    6.5 与锑系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6.5.1 DSC曲线反应峰的峰温
        6.5.2 聚合试验状况
    6.6 聚酯切片的纺丝试验
        6.6.1 PET纤维的制备
        6.6.2 强伸度测试
    6.7 POY的加弹试验
        6.7.1 DTY工艺条件
        6.7.2 DTY强伸度
        6.7.3 DTY染色性能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四、聚酯催化剂研究开发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聚酯行业发展趋势探讨[J]. 王小华,汪春波,王炳奎,冯卫芳. 煤炭与化工, 2021(03)
  • [2]钛系催化剂在涤纶熔体直纺装置中的应用工艺[J]. 崔利,郑永伟,国世荣,母情源,赵春财,王朝生.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0(11)
  • [3]无锑涤纶织物的染色性能[J]. 张建国,陈威. 印染, 2019(20)
  • [4]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合成研究[D]. 王黎.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5]不同催化体系制备PET及其共聚酯性能研究[D]. 袁效东.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6]钛系催化剂在聚酯行业应用现状及发展[J]. 肖刚,郑帼. 聚酯工业, 2016(02)
  • [7]聚酯合成用金属催化剂的研究[D]. 李云鹏. 北京服装学院, 2016(06)
  • [8]基于SWOT分析的钛系聚酯的开发及应用[J]. 臧国强. 合成纤维工业, 2014(06)
  • [9]PET缩聚用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催化活性[D]. 顾逸清. 东华大学, 2014(05)
  • [10]PET缩聚用铝系复合催化剂的研究[D]. 林庆辉. 东华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聚酯催化剂的研发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