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文理学院再获一等奖

我校文理学院再获一等奖

一、我校文科学报又荣获一等奖(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杰[1](2020)在《高中数学错题原因及矫正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学生迈进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较多,需要掌握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加之难度增大,所学的内容更富有抽象性,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触碰到犯错误的这根弦。所以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做错题,而且屡次犯错时常发生,这难免会困扰学生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作为一线教师,急切需要挖掘出这些学生屡次犯错的问题原因在哪里,为何总得不到有效地解决,有没有良好的偏方策略。这是本课题通过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拿高中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全国各地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发现,对于现在的高中学生在对待数学错题问题上的认识也是浅面的,更谈不上计划和条理的,大部分学生们只是注重停留在答案的错误上,对照答案后不了了之,根本不管出错的“病根”,常此以往,就像病魔一样吞噬自己,无法提高数学成绩。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现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这道题,自己在做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导致了没有做出这道题。实际上错题的原因是要挖掘出出错的根源之处在哪里。要真正地了解自己的错误原因,通过记下这道题来让学生们记住错误,才能在下一次遇到的时候不会犯错误。如果学生们不愿按要求这么做,老师讲得再多,也是累死自己,这无形当中明显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到头来,老师教的辛苦,学生也同样学得不轻松。常此下去,教学效果非常低。再者,对于老师层面来说,老师要根据学生们写的错误答案来了解学生们到底是在哪一个方面有问题,之后再做出有针对的教学,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却只单纯关注学生有没有完成布置的作业或试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只停留在对照答案是否正确,往往很难找出真正导致发生这样错误的原因。甚至有些老师对待学生错题问题上根本不理会,让学生自生自灭,这严重违背了教师职责。这种现状的做法明显存在很大的偏离,也许是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出现严重不协调。为了全面了解高中学生的数学错因本质以及调查教师对待学生错题问题上的观点和做法,笔者对高中三个年级就高中错题现状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对学生在平时课堂中乃至练习作业、月考、周练等暴露出来的错题原因类型进行汇总分类,提炼出学生共性的问题,从根本上挖掘出学生出错的源头。以此同时出台收集错题集的统一制作方式,目的是要大大提高错题库的容量,这对提高教师教学备课措施上增强针对性。在师生之间不断磨合的基础上,教师之间共同摸索出一条适合高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新模式,提高本校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也对其他教学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与借鉴。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行动和研究探索,本研究得出了高中数学错因类型有:(1)心理素质因素;(2)做题马虎,粗心大意;(3)概念不清,知识不懂;(4)运算错误;(5)没有审清题意;(6)逻辑性推理错误;(7)受已有知识的负面干扰,相似的概念易发生混淆。根据高中数学解题错误的性质,我们可以把高中生数学错因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的来分。主要归类为三个层级,从低级、中级、高级之分,即第一层级错因、第二层级错因、第三层级错因。1、第一层级错因。属于低级错误,把心理素质因素;做题马虎,粗心大意归类为第一层级错因。2、第二层级错因。属中级错误,把没有审清题意;受已有知识的负面干扰,相似的概念发生混淆;运算错误归类为第二层级错因。3、第三层级错因。这层问题是属高级错误,就是完全不会做的题。由于自身概念不清,知识不懂;逻辑推理性错误,不能理解,更谈不上应用解答。学生智力、解题能力存在差异性,问题也是学生能力方面的因素。全面搞清楚学生错因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本校研究提出的改进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措施和建议,研究出一种新型课堂错因矫正教学策略模式,为检验矫正策略的教学效果,在本校高一新生中由笔者从教的两个重点班做教学研究,对其中的实验班的采取研究出的新型高中数学错题策略教学模式,而对另外的一个对照班只进行大众化的错题教学模式。在一个学期的教学研究对比中,实验班学生不仅仅从考试成绩,还有学生对待学习态度、热情等都优于另外的那个对照班。因此,我们可以说实验是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这对于日后不断完善教学措施又推进了一步。

陈洁群[2](2019)在《乡镇高中“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N市P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名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名着,就是与智者的对话,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充实心灵,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中学生的名着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应“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名着阅读相当重视。本文主要着眼于江苏乡镇高中“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以N市乡镇高中P中学为研究样本采集点,通过文献、问卷和访谈调查,呈现乡镇高中“加试名着”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态度表现不够认真,教学内容安排欠妥当,教学方法采用不够合理,教学评价方式过于传统单调。对此笔记主要从教师“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的角度,力求探寻得以改善的策略。根据乡镇高中办学的特点以及“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并结合P中学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提出相应的策略: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提高责任意识,摒除思想上的惰性;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必须改善教学方法,关注乡镇学生自身的学习和阅读的特点,注重教学的艺术,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还要丰富教学评价,使教学更加有效。笔者期望通过这些对策,能够改变乡镇高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上的盲目性,教学能够形成体系,进而使教学良性循环。使乡镇高中文科生通过名着阅读,不仅赢得高考,更重要的是赢得有价值的人生。

金卫东[3](2019)在《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也为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设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需求,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求。本研究以上海市J中学为个案,在多年的教师发展实践行动研究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问卷和访谈调查、参与观察、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理性思辨探索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机制、核心要素及建构途径。论文首先借助相关文献,分析了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总结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历史视角叙述了个案学校建设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实践历程:在萌芽期,通过探究课程、专题培训等活动激发教师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在培育期,通过不同任务驱动的教师发展团队实践,实现从表层组织架构到深层组织文化的转化;在发展期,面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以及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等新情况和新挑战,进行了基于智慧教室的教师发展和在校际交流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论文结合个案学校的实践,论述了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得以生发和持续发展的多重机制,具体包括:目标导向、动力激发、任务驱动、专家引领等四个培育机制;持续改进、政策激励、文化引领等三个运行机制;过程评价、绩效评估、团队评价等三个评价机制;以及组织和制度两大保障机制。论文还分析了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五个核心要素: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共同体的引领者、实践中的互助合作、交流分享的时空和平台、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论文最后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打造共同体愿景、适度安排专业发展活动提高活动实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专家引领、创造广泛充分的同行交流机会以及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和物质支持等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构途径。本文的实践探索对同类初中学校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基于实践和调查数据进行的理论探讨是对已有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的拓展与补充。

廖秀云[4](2018)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朗诵素质——“高职高专学生朗诵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高专学生朗诵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具有开拓性的课外实践,采取了提升项目组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加大学生朗诵培训、朗诵比赛、朗诵活动组织指导的力度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学生的朗诵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实践研究也获得校内外认可。

王晖[5](2018)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涵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科研,更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活辅导等多方面的事务。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迫切的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历经传承、开拓、创新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镜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才能破解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颇、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就业及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等。本研究以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成长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即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学生工作实践创新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学生工作发展机制建设、学生文化自觉唤醒、素质能力平台搭建等方面凝练出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理路。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全面呈现该校在学生工作上的创新探索。该校学生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自由、创新、和谐发展为宗旨,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构建并实施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目标体系;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人文修养、身心保障等方面搭建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目标体系——课程平台——实践项目”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践育人科学模式,探寻和建构了目标明确、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与参考。

王凤萍[6](2018)在《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进程的演进,引发了人们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担忧,而科学硕士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主要类型,其教育质量的高低反映了我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目前大多高校采用综合素质测评法对科学硕士进行教育质量评价,它是高校学生评价的一种基本方式,但很多高校在测评实施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云南大学也不例外。论文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了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调研访谈法,具体通过《云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和《云南大学Y学院全日制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两个文本的解读,再结合对Y学院测评实施情况进行的案例分析,以及一系列的调研访谈工作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从涉及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诸如内涵、特征、必要性及其理论基础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结合云南大学测评办法的实施概况和对Y学院进行的案例研究,综合分析发现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存在测评标准差异性不明显、内容有缺陷、过程不规范以及结果运用欠妥等问题,但由于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工作具有复杂性,所以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主要有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高校测评方案制定和测评实施工作组织、测评者和测评对象个人等因素的影响;最后,论文提出改进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需要把握导向性、研究性、可行性以及准确性的基本原则,主要通过制定具有“研究性”导向的测评标准、设置科学的测评指标并突出重点内容、制定可操作性的测评办法和程序以及正确处理测评结果并规范其使用范围等具体策略来改进云南大学的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工作。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中对于科学硕士作为高素质科研人才“研究性”特点的关注,以及科学硕士作为我国“研究型人才”主要生力军其不言自明的“研究者”身份的强调,以期为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工作提供建议,并为其他高校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可借鉴模式,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地完善和扩展对于“科学硕士”这一独特培养类型研究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相关基础理论。

赵付[7](2017)在《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招录取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社团活动已逐渐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团生活将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也将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了解郑州市“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本文首先对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整理,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设计出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接着,论文对郑州市5所“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学生随机进行了共1000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73份,并对10名社团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示范性高中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团活动没有固定的场地和时间、社团没有经费支持、对于社团指导教师的任命及培训还不到位、学校对于社团的监管与指导还不到位等等。然后,论文分析了郑州外国语学校的模拟联合国社团、领导力开发课程班、商业精英社三个学生社团的成功经验,发现其共同的经验是各级领导的支持、最优秀学生的参与、社团活动借助了不同的模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如下建议:从学校的角度,应为社团提供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时间、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任命及培训、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监管等;从指导教师角度看,应锤炼过硬的业务水平、进行学历提升学习、参加专题培训等;学生应按照不同的目的选择社团、坚持自己的选择、做好充足的准备等;家长要积极配合,学习相关的教育常识,给孩子的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等。总之,学生社团的良好发展是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合力的结果。我们期待并致力于高中学生社团这一方兴未艾的事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为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李凤群[8](2017)在《高中历史课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困境及对策 ——基于教学案例的分析》文中提出情境教学法是高中历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基于教学实践和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新课改的要求、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得出在高中历史课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可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遇到了不少问题,从而使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在此研究基础之上,笔者结合所在学校高中历史众多案例及2015年四川省高中历史优质课展评、2016年成都市“蜀都杯”中学历史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的优秀案例,梳理当前应用情境教学法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希望能给处于教学困惑中的广大教师们以更多的建议和启发!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本文首先提出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法时往往出现出以下问题:情境教学方式选择不恰当;材料选择不恰当;学生体会情境的时间不充足;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其次,本文分析了问题的具体原因:教师没有充分备课;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学校评价学生和教师的方式单一。最后,本文提出在高中历史课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改进建议:教师应该充分备课;优化各种情境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应该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力量;学校应该为教师搭建情境教学的平台。

任超[9](2017)在《广西公办高校本科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公办高校本科生作为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而言,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相对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公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则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因此,如何确保公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入学并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就成了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假设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家庭经济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各方面的压力会更大一些。为此,我国国务院于2007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此意见为公办院校本科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政策保障,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国家奖学金、绿色通道等多种资助形式构成的资助体系,但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和体系尚在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地处西南部欠发达地区的广西公办高校,由于自治区内高校存在的农村和城市弱势阶层的生源规模较大,需要资助的学生较多等问题。由此,在2007年国家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公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经历过哪些发展历程?资助政策在广西公办本科院校中的实施现状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资助体系还有那些地方需要完善?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查阅相关政策、资料后,对广西五所公立本科院校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前提之下,对上面几个主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规范和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体系、改进资助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策略。综上所述,基于以上逻辑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确立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背景、整理归纳相关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从全体“无偿获得”到“部分有偿获得”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单一资助方式”到“多元化资助方式”并存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单纯“帮贫”到“励优”的全面发展阶段。第三章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广西部分地区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成效和部分高校的资助项目及标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力图对广西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四章笔者在编订调查问卷和访谈问卷后,深入广西五所公办高校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调查主要对象为目标院校中的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笔者采取在课间寻找班级相关负责人、与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进行配合的方式,将问卷发放到被调查学生的手中,学生集中填答、限时半小时后回收。本次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共发放1500份纸质版问卷。截止问卷调查研究结束,笔者共回收问卷1412份,回收率为94.13%。经整理和筛选,剔除其中错填、漏填、恶意填答及不完整答卷,最终确定有效问卷1366份,为后续研究做好了准备工作。访谈调查主要针对目标院校中的二级学院辅导员和校内大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笔者共访问6名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和2名资助办公室工作人员。第五章主要通过对调研所获取数据资料的分析,发现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目标院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资助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高校对贫困生认定存在模糊与不合理;大学生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反馈机制;学校对接受资助的学生缺乏引导;勤工助学待遇不够高,管理不够规范。第六章主要针对上一章节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规范资助育人工作体系;规范勤工助学管理;加强大学生资助相关制度建设这几个主要的改进策略。

杨雪凤[10](2016)在《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发展教育特别是提高各级教育的质量,成为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关键作用。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也是其中的主力军,代表着高校发展的未来。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青年教师都不能满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教师没有高质量,那么教育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教师对于教育的质量也是难以担保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随着改革与时俱进。目前各大高校在管理中存在着激励措施不当、激励内容不全、激励方式单一和激励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专业发展激励机制,以此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借鉴教师专业发展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基础理论和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设计了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调查问卷。调查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不同的需求层次,青年教师对学校激励与激励机制执行的满意度情况。并且为了更好地解决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对完善云南师范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提出构建建议:了解青年教师的需要结构,使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进行环境激励,创设积极的文化氛围;进行培训激励,优化培训效果;使晋升激励尽量多元化,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制度激励创新。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以此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并带动学校的发展。

二、我校文科学报又荣获一等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校文科学报又荣获一等奖(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数学错题原因及矫正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错题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数学错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2.2.1 国内外对数学错题认识观点的研究现状述评
        2.2.2 国内外对数学错题原因归类的研究现状述评
        2.2.3 国内外对数学错题矫正策略的研究现状述评
    2.3 数学错题原因、矫正策略研究的总体状况评述
第3章 研究的思路结构
    3.1 研究的内容
    3.2 研究的方法
    3.3 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3.3.1 实验的组织
        3.3.2 实验研究的实施
        3.3.2.1 研究起始和论证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3.3.2.2 实验实施阶段(2018年2月—2019年2月)
        3.3.2.3 研究总结阶段,撰写论文(2019年3月—2020年3月)
    3.4 实践进度安排
第4章 调查实施与分析
    4.1 调查实施
        4.1.1 调查背景
        4.1.2 问卷调查编制
        4.1.2.1 教师的问卷调查编制
        4.1.2.2 学生的问卷调查编制
        4.1.3 问卷调查的信度说明
        4.1.3.1 教师的问卷调查的信度
        4.1.3.2 学生的问卷调查的信度
        4.1.4 问卷调查的效度说明
        4.1.4.1 教师的问卷调查的效度
        4.1.4.2 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效度
        4.1.5 问卷的组成形式
        4.1.5.1 教师的问卷的组成形式
        4.1.5.2 学生的问卷的组成形式
        4.1.6 调查范围及数据收集和整理
        4.1.6.1 问卷调查的教师版
        4.1.6.2 问卷调查的学生版
    4.2 调查问卷结果数据分析
        4.2.1 教师问卷结果及分析
        4.2.2 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4.3 调查结论与策略建议
        4.3.1 调查结论
        4.3.2 收集错题集策略建议
        4.3.2.1 怎样收集学生群体中的错题信息
        4.3.2.2 怎样收集教师自身学习、研究出来的学生易错题
    4.4 本章结语
第5章 高中数学学生错因案例
    5.1 导言
    5.2 案例分析
        5.2.1 学生收集的错题案例(以高一学生为例)
        5.2.2 教师讨论的错题案例(以高一学生为例)
        5.2.3 高中生整理汇总错题本案例
        5.2.4 高中教师收集错题库案例
第6章 高中数学错因优化矫正策略课堂教学
    6.1 导言
    6.2 课堂教学框架
    6.3 错因课堂教学案例
    6.4 小结
第7章 实验研究
    7.1 实验目的
    7.2 实验设计思路
    7.3 实验过程
    7.4 实验结果分析
        7.4.1 第一次月考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数学学习成绩
        7.4.2 中期期中考试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数学学习成绩
        7.4.3 后期期末考试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数学学习成绩
    7.5 实验的成效
    7.6 实验的体会和存在的不足
        7.6.1 实验的体会
        7.6.2 实验存在的不足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数学错题原因及优化矫正策略问卷调查(教师版)
附录 B 高中数学错题原因及优化矫正策略问卷调查(学生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获奖
致谢

(2)乡镇高中“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N市P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2 乡镇高中“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2.1 乡镇高中“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2.1.1 调查准备
        2.1.2 调查呈现
    2.2 乡镇高中“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2.2.1 教学态度表现不端正
        2.2.2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2.2.3 教学方法采用不妥当
        2.2.4 教学评价方式不丰富
    本章小结
3 乡镇高中“加试名着”阅读教学对策的学理分析
    3.1 适应学情——乡镇高中教学概况与特点
    3.2 符合要求——“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的要求
    3.3 提升语文素养——“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本章小结
4 乡镇高中“加试名着”阅读教学对策
    4.1 提高乡镇高中教师的思想认识,端正教学态度
        4.1.1 明确“三观”,增强责任意识
        4.1.2 注重思考,去除惰性
    4.2 根据基本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4.2.1 根据“课程标准”
        4.2.2 根据学情特点
        4.2.3 根据文体特点
    4.3 提高“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改善教学方法
        4.3.1 改“放羊式”为“牧羊式”
        4.3.2 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4.3.3 改“以练代读”为“以读带练”
    4.4 针对现有测评方式的弊端,丰富教学评价
        4.4.1 丰富测评内容
        4.4.2 丰富测评方式
    本章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
附录 B 访谈内容记录
附录 C 《茶馆》阅读过程学生评价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
        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的、目标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和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共同体相关概念
        二、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现状审视
    第一节 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实践现状
        一、实践研究难以适应全体教师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层次和关注点有待提高和拓宽
    第二节 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组织不力
        三、单位激励制度不健全
第三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实践:历史视角
    第一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萌芽期
        一、探究课程中的教师发展
        二、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发展
        三、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第二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期
        一、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发展
        二、分层培养中的教师发展
        三、聚焦师德的教师发展
        四、以课题为抓手的教师发展
        五、依托特色项目的教师发展
    第三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期
        一、智慧教室引领的教师发展
        二、校际交流中的教师发展
    第四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成效
        一、共同体建设中的学校和教师个人成绩
        二、教师对专业共同体的评价反馈
第四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和运行机制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机制
        一、目标导向机制
        二、动力激发机制
        三、任务驱动机制
        四、专家引领机制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一、持续改进机制
        二、政策激励机制
        三、文化引领机制
第五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评价和保障机制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评价机制
        一、过程评价机制
        二、绩效考核机制
        三、团队评价机制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第六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要素分析与建构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核心要素
        一、共同价值观和愿景
        二、共同体引领者
        三、专业实践中的互助合作
        四、交流分享的时空和平台
        五、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核心要素的建构途径
        一、基于需求分析打造共同愿景
        二、适度且有实效的专业发展活动
        三、多层次全方位的专家引领
        四、创造广泛充分的同行交流机会
        五、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和物质支持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个案学校近年来教师发展成绩
    (二)上海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三)共同体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四)教师访谈问题汇总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朗诵素质——“高职高专学生朗诵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项目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
    (一) 提升项目组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1. 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学习
        2. 加强教师的朗诵评判实践能力培养
        3. 加强教师朗诵研究能力的培养
        4. 激励教师参加各种朗诵比赛, 提高朗诵竞技水平
        5. 通过参加各种文艺汇演, 提升朗诵舞台表演的实际水平
    (二) 加大朗诵培训、朗诵比赛、朗诵活动组织指导等工作力度
        1. 开设朗诵讲座, 组织学生培训学习
        2. 组织各种朗诵比赛和活动
        3. 加强学生的朗诵跟踪指导
二、项目课外实践获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 学生的朗诵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1. 学生对朗诵的认知越来越高
        2. 学生对朗诵的情感有所增强
        3. 学生朗诵活动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4. 学生对朗诵素质的自我肯定越来越高
        5. 学生朗诵能力及水平越来越高
    (二) 项目实践研究经受了检验, 获得校内外认可
        1. 学校师生在各种校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得评委专家的认可, 频频获奖
        2. 我校师生经常受邀参加校外朗诵演出, 受到关注, 得到认可
        3. 项目实践研究服务社会,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4. 项目研究得到校内外教育同行、专家的肯定, 社会关注广泛
三、项目课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 大量、长期、艰苦的学生指导任务让课题组教师感到有些疲惫
    (二) 极少关注朗诵和从不参加朗诵活动的学生仍然存在
    (三) 项目实践成果的推广仍需加强
    (四) 学校师生朗诵素质的提升还应寻求更大的突破
四、问题解决策略
    (一) 给予课题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 继续加强朗诵素质培养的宣导和实施力度
    (三) 尽快完善自编教材, 争取经费公开出版
    (四) 继续加强师生朗诵素养的提升, 实现冲出广西, 走向全国的突破
五、未来展望

(5)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审视
    2.1 大学及其时代表征
        2.1.1 大学历史变迁
        2.1.2 大学自身属性
        2.1.3 大学所担之责
    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发展
        2.2.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起步阶段
        2.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探索阶段
        2.2.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停滞阶段
        2.2.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复兴阶段
        2.2.5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2.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殊内涵
        2.3.1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2.3.2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定位与特征
        2.3.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功能
        2.3.4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状况
        3.1.1 学校层面
        3.1.2 职能部门层面
        3.1.3 院系层面
    3.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3.2.1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3.2.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3.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3.3.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管理模式概况
        3.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选配状况
        3.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就
        3.4.1 学生工作扩展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个层面
        3.4.2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更加丰富和有效
        3.4.3 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
        3.4.4 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3.5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
        3.5.1 高等学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3.5.2 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3.5.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3.5.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3.5.5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3.5.6 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
        3.5.7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3.6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社会环境的变化
        3.6.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3.6.3 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3.6.4 学生个体的变化
        3.6.5 旧观念的束缚与西方思潮的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1.1 全球化及其特点
        4.1.2 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
        4.1.3 应对全球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2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2.1 信息化及其特点
        4.2.2 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2.3 应对信息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3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3.1 意识形态及其特点
        4.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4.3.3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4.1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4.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5.1 新时代及其特点
        4.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4.5.3 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5.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青年成长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理论
    5.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工作要求
        5.2.1 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目标指引
        5.2.2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基本要求
        5.2.3 学生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工作基本途径
        5.2.4 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5.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
        5.3.1 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
        5.3.2 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
        5.3.3 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
        5.3.4 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
        5.3.5 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
        5.3.6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理路
    6.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治基础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6.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6.2 学生主体意识推进
        6.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6.2.2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6.2.3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6.2.4 优化学生社团环境
    6.3 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建设
        6.3.1 建立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6.3.2 健全学生工作的协同领导体制
        6.3.3 建构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4 文化自觉唤醒
        6.4.1 文化自觉唤醒的必要性
        6.4.2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4.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5 改进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
        6.5.1 注重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结合
        6.5.2 注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
        6.5.3 注重专业课程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
    6.6 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
        6.6.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
        6.6.2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建构——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为例
    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基本情况
        7.1.1 生源基本情况
        7.1.2 学生学习状况
        7.1.3 理想信念教育
        7.1.4 能力修养培养
        7.1.5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的总体目标
        7.2.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
        7.2.2 创新设计目标: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
        7.2.3 行动实施方略:坚持实践育人,实现学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
    7.3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指标体系
    7.4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
        7.4.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7.4.2 专业培养实践课程平台
        7.4.3 人文修养实践课程平台
        7.4.4 身心保障实践课程平台
    7.5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评估体系
        7.5.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7.5.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多元激励机制
        7.5.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7.5.4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柔性管理机制
    7.6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7.6.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7.6.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队伍保障
        7.6.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网络保障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呈现
        7.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总结
        7.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图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1.1 明确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
        8.1.2 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8.1.3 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理路
        8.1.4 建立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新体系
        8.1.5 建构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矩阵式实践模型
        8.1.6 搭建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
        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取得了高价值推广应用效应
        8.1.8 总结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8.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的“立德树人”新内涵研究
        8.2.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涵的学生工作新理念研究
        8.2.3 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件明确的学生工作新要求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学术意义
        (二)实用价值
    三、国内外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主要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理论阐述
    一、核心概念
        (一)科学硕士
        (二)综合素质测评
        (三)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
    二、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特征
        (一)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具有表征性和内隐性相结合的特征
        (二)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具有主体性特征
        (三)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是一种相对性评价
        (四)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应重点体现“研究性”特点
    三、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必要性
        (一)满足新时期国家对科学硕士素质培养要求的需要
        (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提高科学硕士综合素质以保证科研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四)满足当前就业形势下对科学硕士发展要求的需要
    四、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
        (一)泰勒教育评价理论
        (二)形成性评价理论
第二章 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概况
    一、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的变革
        (一)测评方案的历史变革
        (二)测评方案的变革特点
    二、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与方法
        (一)测评的目的
        (二)测评的方法
    三、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与标准
        (一)思想道德素质
        (二)学业水平与科研创新(专业)素质
        (三)综合拓展素质
    四、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一)测评准备阶段
        (二)测评实施阶段
        (三)测评结果的处理与反馈阶段
第三章 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以Y学院为例
    一、案例介绍
    二、测评实施
        (一)测评工具
        (二)测评主体
        (三)测评内容
        (四)测评结果
    三、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标准层面
        (二)内容层面
        (三)操作层面
        (四)结果层面
    四、测评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二)高校因素
        (三)个人因素
第四章 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
    一、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改进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测评标准的导向性
        (二)测评内容的研究性
        (三)测评过程的可行性
        (四)测评结果的准确性
    二、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改进的具体策略
        (一)制定具有“研究性”导向的测评标准
        (二)设置科学的测评指标并突出重点内容
        (三)制定可操作的测评办法和程序
        (四)正确处理测评结果并规范其使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学生社团
        二 中学生社团
        三 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及安排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 研究的安排
第二章 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现状的调查与统计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
        一 学生基本信息
        二 社团兴趣度调查结果
        三 社团满意度调查结果
        四 社团运营情况调查结果
        五 社团发展总体评价及建议的调查结果
第三章 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发展的成绩、问题及分析
    第一节 取得的成绩
        一 教师的成长
        二 学生的成长
        三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 社团活动没有固定的场地和时间
        二 社团没有经费支持
        三 对于社团指导教师的任命及培训还不到位
        四 学校对社团的监管与指导还不到位
        五 缺乏针对社团的激励机制
        六 教师对社团的指导还不到位
    第三节 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场地和时间问题
        二 社团经费问题
        三 指导教师的任命及培训
        四 学校对社团的监管与指导问题
        五 社团的激励机制问题
        六 教师对社团的指导问题
第四章 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活动的案例展示
    第一节 社团活动的三个案例
        一 模拟联合国社团
        二 领导力开发课程班
        三 商业精英社
    第二节 三个案例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 共同的原因
        二 各自的特殊原因
第五章 促进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学校层面
        一 为社团提供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时间
        二 给予社团经费支持
        三 加强对社团指导教师的任命及培训
        四 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监管
        五 完善针对社团的激励机制
        六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第二节 教师层面
        一 教师应该锤炼过硬的业务水平
        二 教师应该进行学历提升学习
        三 教师应该参加专题培训
        四 教师应该树立榜样力量
        五 教师对社团全身心投入
    第三节 学生层面
        一 按照不同的目的选择社团
        二 坚持自己的选择
        三 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 积极参与
    第四节 家长层面
        一 掌握一些教育常识
        二 配合学校的工作
        三 鼓励学生
        四 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一)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现状的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中历史课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困境及对策 ——基于教学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1.1.2 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情境法的可能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问卷调查法、观察法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情境
        1.4.2 情境教学
        1.4.3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
2 高中历史课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困境
    2.1 情境教学方式选择不恰当
    2.2 材料选择不恰当
        2.2.1 材料不够客观
        2.2.2 材料的形式单一
    2.3 学生体会情境的时间不充足
    2.4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3 高中历史课中情境教学法陷入困境的原因
    3.1 教师没有充分备课
    3.2 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
    3.3 学校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方式单一
4 高中历史课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对策
    4.1 充分备课
        4.1.1 充分备理论
        4.1.2 充分备教材
        4.1.3 充分备学生
    4.2 优化情境教学的各种方式
        4.2.1 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4.2.2 材料选择要恰当
        4.2.3 高效的角色扮演
        4.2.4 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的视频(音频)
        4.2.5 参观历史古迹
    4.3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4.4 教师应该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
    4.5 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力量
    4.6 学校应该为教师搭建更好的平台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广西公办高校本科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课题缘起
    (二) 研究背景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四)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五)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
        1. 国外相关研究
        2. 国内相关研究
        3. 关于资助政策的相关理论基础
    (六)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二、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 从全体“无偿获得”资助到部分“有偿获得”发展阶段
        1. 以免费加人民助学金制度为主的时期:建国伊始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2. 高等教育助学金制度的停止与恢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
    (二) 从“单一资助方式”到“多元化资助方式并存”的发展阶段
    (三) 从单纯“帮贫”到“励优”的全面发展阶段
三、广西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宏观成效及部分高校资助项目标准
    (一) 广西部分地区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宏观成效
        1. 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方面的实施宏观成效
        2. 助、补、减、免等方面的宏观成效
    (二) 广西部分高校本科生资助项目及资助标准
        1. 桂林L大学本科生资助项目及资助标准
        2. 广西S大学本科生资助项目及资助标准
四、广西公办高校本科生资助政策实施调查
    (一) 广西公办高校本科生资助政策实施的问卷调查
        1. 调查的目的
        2. 调查对象
        3. 问卷制定
        4. 问卷调查的实施
        5. 问卷调查的描述与结果分析
        6. 结论
    (二) 广西公办高校本科生资助政策实施的访谈调查
        1. 调查的目的
        2. 调查的对象(取样)
        3. 访谈的框架
        4. 访谈调查的实施
        5. 访谈调查的结果
        6. 结论
五、广西公办高校本科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 学校对于大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二) 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存在模糊与不合理
    (三) 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 学校对于接受资助的学生的教育引导匮乏
    (五) 勤工助学工作待遇不高、管理不够规范
六、广西公办高校本科生资助体系的改进策略
    (一) 高校继续应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
    (二) 规范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
    (三) 加强勤工助学管理
    (四) 加强大学生资助制度化建设
    (五) 规范贫困生资助认定程序,立足“精准帮扶”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一、高等教育走入社会中心
        二、高校管理危机加深
        三、教师激励缺陷加重
        四、参与导师课题为本研究提供基础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的研究
        三、国内外现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解决思路
第二章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的概述
    第一节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
        一、青年教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激励机制
        四、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第二节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和需求特征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需求特征
    第三节 本文相关激励理论
        一、需求层次理论
        二、双因素理论
        三、公平理论
    第四节 运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现状调查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简介
        一、云南师范大学概况
        二、云南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现状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现状的问卷调查设计
        一、基本情况问卷
        二、激励需要及满意度问卷
        三、多选
        四.需要层次及因素问卷
    第三节 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二、满意度问卷分析
        三、多选题部分分析
        四、和工作有关的具体要素部分分析
第四章 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全国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机制缺乏活力和针对性
        二、缺乏激励机制形成的宽松社会环境和先进观念
        三、薪酬设置不科学,激励缺乏效率与公平
        四、考评制度不完善,激励缺乏系统性
        五、专业培养制度不健全,激励缺少发展性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激励不够,尚未形成积极宽松的组织氛围和环境
        二、政策激励缺乏系统性
        三、激励方式不够丰富
        四、青年教师缺乏自我激励
第五章 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的建议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一、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
        二、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的原则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建议
        一、了解青年教师需要结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二、环境激励,创设积极的文化氛围
        三、培训激励
        四、晋升激励的多元化
        五、制度激励创新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校文科学报又荣获一等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数学错题原因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 刘洋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02)
  • [2]乡镇高中“加试名着”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N市P中学为例[D]. 陈洁群. 宁波大学, 2019(06)
  • [3]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D]. 金卫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4]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朗诵素质——“高职高专学生朗诵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实践报告[J]. 廖秀云.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05)
  • [5]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6]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研究[D]. 王凤萍. 云南大学, 2018(01)
  • [7]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 赵付. 郑州大学, 2017(06)
  • [8]高中历史课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困境及对策 ——基于教学案例的分析[D]. 李凤群.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9]广西公办高校本科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任超.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10]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研究[D]. 杨雪凤.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我校文理学院再获一等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