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6722矿床隐爆角砾岩与铀矿化

赣南6722矿床隐爆角砾岩与铀矿化

一、赣南6722矿床隐爆角砾岩与铀矿化(论文文献综述)

汤谨晖[1](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认为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薛伟[2](2019)在《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大兴安岭岩浆构造带南端,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近40000km2,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火山岩型铀成矿带之一。近年来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铀矿勘查工作备受关注,本文以最新的铀矿勘查成果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典型火山岩型铀矿对比研究,系统总结了各类铀矿床或矿点矿床地质特征,然后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等技术方法手段开展了成岩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客观评价了研究区的找矿前景,提高了对研究区铀成矿的认知程度,为我国北方火山岩型铀矿勘查和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在野外地质填图、钻探编录和室内测试分析、铀矿勘查总结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各类铀矿床、矿点(核桃坝、单井胡同、骆驼山、西干沟和三道沟)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矿体和矿石特征及蚀变特征,全面揭示了铀矿化信息,总结了铀矿地质特征,为研究区内的铀矿勘查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选择代表性铀矿床或矿点开展赋矿火山岩岩石成因研究显示,研究区酸性火山岩具有富SiO2和K2O,贫Al2O3、Sr、Ba、Eu、Ti、P以及高Rb/Sr比值(21.7424.53)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Eu亏损的燕式分布,具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其为壳源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三道沟铀矿化点义县组流纹岩LA-ICP-MA锆石U-Pb年龄为132.2±0.6Ma和132.8±0.8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同时首次对该区义县组的形成年龄进行了限定,即介于132.8Ma122.0Ma之间,这对于解决该区的地层归属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单井胡同铀矿点赋矿火山岩形成于143.8±0.5Ma和141.5±0.5Ma,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矿相学研究表明,核桃坝铀矿床和义盛店铀银矿床矿石矿物均以铀石为主,成矿作用可划分早期钠长石化交代阶段、早期热液成矿阶段、晚期热液成矿阶段、成矿后阶段为四个阶段。核桃坝矿床与义盛店矿床具有相似矿化特征、成矿流体和成矿过程,说明区域成矿流体是同一期富铀含硅酸(络合物)的成矿热液。矿相学研究、成矿地质特征、样品蚀变程度等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的铀矿床类型为碱交代型热液铀矿床,其成因与碱交代作用、次火山岩体密切相关。沥青铀矿U-Pb同位素表观年龄、电子探针化学年龄以及等时线年龄综合研究显示,核桃坝铀矿床形成时代应在99.1Ma左右,是晚白垩世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年代学综合研究表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的主成矿时间应在100Ma左右,即晚白垩世成矿,其与460矿床、470矿床在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共同形成“北东老、西南新”铀成矿时空格局。成矿规律研究表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具备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岩浆岩条件、铀源条件、热液蚀变条件,控矿因素明显,铀资源潜力较大,找矿前景广阔,持续勘查与研究工作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核桃坝铀矿床有望发展为大型或者超大型铀多金属矿床,其他铀矿点有望落实为新的铀矿床。三道沟铀矿化点义县组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利于铀成矿作用的发生,该地层可能存在类似的铀矿床。因此,下白垩统义县组是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新的找矿层位,其内部北东向硅化构造带是值得关注的找矿方向。

张万良,郭福生[3](2018)在《水力压裂铀成矿作用——以相山矿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相山矿田勘探和矿山开采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相山矿田铀矿体形态主要呈不规则脉状和筒状,高品位矿石呈角砾状、"糜棱状"构造,与两侧蚀变围岩界线截然,脉壁无擦痕、阶步等断层作用标志,矿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呈现一种与水力压裂(流体致裂)构造相关的矿体形貌特征,铀矿化与水力压裂或隐爆作用形成的隐爆碎屑岩(隐爆角砾岩)关系密切。据此提出水力压裂铀成矿作用的概念,并构建了水力压裂铀矿作用理论框架,即在晚白垩世—古近纪时期,在火山侵入杂岩岩浆活动区,岩浆活动晚期聚集的不均匀分布的超压流体,以及由此而促发的岩石破裂和热液隐爆作用,促发了热液铀矿的形成,火山侵入杂岩(矿体围岩)提供了铀等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铀的搬运主要是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沿水力压裂裂隙进行,铀的沉淀是隐爆作用发生后的降压作用引起的,隐爆碎屑岩是铀等成矿物质的重要储集体,水力压裂是触发铀成矿的动力学机制。

刘国奇[4](2018)在《南岭东段中生代火山盆地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南岭构造带东段产出一系列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火山岩型铀矿找矿靶区之一。其中白面石火山盆地和仁差火山盆地中产出有中型到大型的铀矿床,但紧挨这两个盆地的寻乌盆地和菖蒲盆地至今未发现有工业矿体。对这几个盆地中的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岩浆岩的成因机制、构造背景以及与铀矿化关系等的研究也非常薄弱。因此,本文选取仁差盆地、寻乌盆地、菖蒲盆地和白面石盆地中的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系统采样,并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分析,探讨南岭东段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同时对白面石盆地和仁差盆地中的铀矿床开展了沥青铀矿U-Pb同位素定年、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等研究,探讨了南岭东段火山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机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为在该区的下一步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建议。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寻乌盆地中碎斑熔岩和花岗斑岩形成于9799 Ma;仁差盆地火山岩形成于188192 Ma和95105 Ma两个时期;菖蒲盆地火山岩形成于约187 Ma,白面石盆地基底花岗岩形成于约243 Ma,白面石盆地玄武岩形成于约186 Ma,因此南岭东段火山盆地中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早侏罗世(186192 Ma)和晚白垩世(95105 Ma)两个时期。仁差盆地278铀矿床中沥青铀矿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表明铀矿化年龄为5371 Ma,明显晚于火山岩浆活动时间。结合白面石铀矿田沥青铀矿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表明南岭东段铀矿化时间集中于三个时期:第一期铀矿化148189 Ma,第二期铀矿化128139 Ma,第三期为53103M,表明南岭东段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岩浆活动期后,成矿作用持续较长时间。仁差盆地和菖蒲盆地中早侏罗世酸性火山岩具有A型岩浆岩特征:具有高的Na2O+K2O值,富集HFSE,10000*Ga/Al>2.6,Zr+Nb+Ce+Y>500×10-6,Zr>250×10-6,Nb>20×10-6,在A型花岗岩判别图解中落入A型花岗岩区域。早侏罗世酸性火山岩的初始87Sr/86Sr在0.7095080.711352之间,εNd(t)值为-10.8-6.8,Nd模式年龄1.52.0 Ga;锆石εHf(t)值-14.6-9.3,Hf模式年龄1.82.1 G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酸性火山岩应由中元古代变质地壳部分熔融而来。菖蒲盆地、白面石盆地和仁差盆地中的早侏罗世玄武岩都具有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板内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南岭地区早侏罗世基性岩可能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但受到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南岭地区早侏罗世A型花岗质岩浆岩和玄武岩在时空上密切共生,应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由于软流圈地幔上涌,引起下地壳中元古代变质岩发生部分熔融,最终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喷发形成早侏罗世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南岭东段寻乌盆地和仁差盆地的晚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酸性端元具有A型岩浆岩和高分异I型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晚白垩世酸性火山岩的源区也主要为中元古代变质岩基底,但受到不同程度地幔物质的混合。南岭东段的晚白垩世基性岩无Nb、Ta负异常,具有明显正的εNd(t)值,不同于同时代东南沿海岛弧性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晚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向华夏板块俯冲,岛弧岩浆作用可能以武夷山为界,其东侧为俯冲岛弧环境,西侧形成弧后拉张盆地(包括仁差盆地、寻乌盆地和南雄盆地等)。白面石盆地中的铀矿体主要产于火山盆地底部的花岗质砂岩和玄武岩中,矿化以细脉状矿化为主,黄铁矿是铀矿床中最主要的伴生硫化物矿物。对与铀矿化共生的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早期黄铁矿-石英脉型铀矿石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δ34S在-3‰+1‰之间,成矿晚期黄铁矿-萤石脉型铀矿石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δ34S在-12‰-7‰之间。成矿流体中的硫可能主要来自岩浆岩,晚期成矿流体具有更高的氧逸度。通过白面石铀矿田基底花岗岩、玄武岩、矿石共生硫化物和萤石Sr-Nd-Pb同位素对比分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白面石花岗岩。综合分析认为白面石铀矿田成矿模型为:由于地壳拉张,区域断裂构造发育,引发盆地里以大气降水来源为主的流体循环,流体从火山盆地基底的花岗岩中淋滤U变成成矿流体,当流体往上迁移流经火山盆地底部的含炭砂岩地层及基性火山岩时,由于流体氧逸度的降低,铀发生沉淀形成矿体。与白面石盆地相比,菖蒲盆地基底为变质岩,缺乏含铀的花岗岩基底可能是菖蒲盆地缺乏铀矿化的主要原因。仁差盆地中的铀矿体主要产于火山盆地中的次流纹斑岩和蚀变辉绿岩中,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以细脉状和浸染状为主。仁差火山盆地中278铀矿床中黄铁矿的原位硫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蚀变辉绿岩中黄铁矿δ34S在-3.1+3.6‰,黄铁矿中U含量0.020.27×10-6;蚀变次流纹斑岩中黄铁矿δ34S在-16.8+1.9‰之间连续变化,黄铁矿中U含量为0.62306×10-6。形成蚀变辉绿岩中黄铁矿的热液流体氧逸度低,黄铁矿中硫同位素组成代表了流体中硫同位素组成,硫主要来源于火山岩。蚀变次流纹斑岩中黄铁矿较低的硫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流体具有高的氧逸度。通过对比分析变质岩、流纹岩、次流纹斑岩和铀矿物共生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表明,278铀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次流纹斑岩。综合分析认为278铀矿床的成矿模式为:在新生代时期(70 Ma),区域拉张构造下形成以大气降水为主的具有高氧逸度的流体循环系统,流体淋滤火山岩中的硫和铀形成成矿流体。当成矿流体运移过程中遇到辉绿岩等地球化学还原障时,U被还原成矿。与仁差盆地相比,寻乌盆地中缺乏大规模断裂及基性岩脉,这可能是寻乌盆地未形成大规模铀矿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南岭东段火山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型分析,总结该区域的主要控矿因素包括:印支期S型含铀花岗岩或燕山期富铀的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为矿化提供铀源;白垩纪-第三纪地壳拉张和红盆发育区域可导致以大气降水为主的热液流体发生对流循环;火山盆地中的断裂系统和还原障导致流体运移和铀发生沉淀成矿。这些控矿因素的耦合部分应为今后的重点找矿区域。

张万良[5](2018)在《赣中相山地区白垩纪隐爆作用与铀成矿突发事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赣中相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铀资源生产基地,铀矿化产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中,主要由早白垩世熔结凝灰岩、流纹英安斑岩、碎斑熔岩、花岗斑岩、英安玢岩、煌斑岩等组成,杂岩体中还分布大量隐爆作用遗迹——隐爆碎屑岩,隐爆作用发生的时间与火山侵入杂岩活动时间一致或稍后。文章通过对隐爆碎屑岩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镜下观察,将隐爆碎屑岩划分为岩浆隐爆碎屑岩和热液隐爆碎屑岩,相应地将隐爆作用划分为岩浆隐爆作用和热液隐爆作用。岩浆隐爆作用主要指流纹英安斑岩侵入活动之后发生的隐爆活动和碎斑熔岩的隐爆侵入活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热液隐爆作用主要指英安玢岩侵入活动之后发生的、与铀成矿密切相关的热液隐爆活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或晚白垩世初期。从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初期,隐爆作用呈现"弱—强—弱"的演化趋势。铀成矿作用与晚白垩世初期的热液隐爆作用有关,该隐爆作用与铀成矿时间同步,形成年龄约为90 Ma,铀成矿是一种突发事件。

陈黎明,毛玉锋,刘继忠,张万良,陶万才[6](2018)在《赣南河草坑铀矿田控矿因素及找矿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在介绍河草坑铀矿田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近些年开展的铀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对控矿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区内铀矿化主要受断裂构造、岩体、火山作用和蚀变带控制,区内铀矿化是构造-岩浆活动和热液蚀变共同作用的产物;提出了矿田南东部的龙骨千—仙坑地段、会昌红盆东缘深部和火山口及近外围铀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找矿潜力大。

陈昌[7](2018)在《物化探方法在会昌县铀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仙坑-黄田铀成矿区位于武夷山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处于大富足复式岩体的西部边缘,河草坑矿田东部。该区铀成矿条件好,矿化信息丰富,是河草坑矿田重要的找矿远景区,具有较大的铀资源潜力。前期由于工作手段、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加上区内铀矿控矿因素复杂,矿化类型多样,部分成矿有利地段尚存在认识不统一、揭露勘查程度不够等问题。未能查明铀矿化点的放射性场分布特征,且深部铀成矿空间探索程度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依托“江西省会昌县仙坑-黄田地区铀矿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开展研究,在综合分析该区铀成矿背景的基础上,以仙坑-黄田地区的太平岽-黄田、水口、杨梅山-龙骨千三个工作程度低、铀成矿规律不明的地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土壤钋-210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土壤氡测量、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等物化方法应用研究,综合分析了三个铀成矿有利地段的铀、钍、钾含量背景、场晕分布特征、控制因素、深部视电阻率变化特征和与铀矿化的关系,探讨区内铀矿化特征、成矿规律与铀资源潜力,为圈定可供普查的远景地段提供了依据。

张万良,李子颖,阙足双,林锦荣[8](2017)在《水力压裂技术对江西相山热液铀矿成因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力压裂技术是页岩气开采的关键技术,水力压裂技术对江西相山热液铀矿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华南相山矿田火山侵入岩浆活动频繁,在不同类型的侵入岩成岩的晚期发生了明显的隐爆作用,产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中的热液铀矿床,铀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火山侵入杂岩本身,铀的搬运主要是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沿隐爆裂隙进行,铀的沉淀是隐爆地震发生后的降压作用引起的,隐爆碎屑岩是主要的成矿地质体,水力压裂是铀成矿的动力学机制,铀矿化是隐爆作用的必然产物。

李子颖,张万良[9](2016)在《江西相山矿田主要铀矿化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相山矿田发现近30个铀矿床,矿化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关系密切,不管是划归火山岩型还是斑岩型矿床类型,均属于热液型矿床。从热液矿床的成矿构造特点分析,相山矿田铀矿化主要有隐爆碎屑岩型和蚀变岩型两大类,后者主要有水云母化蚀变岩型和钠长石化蚀变岩型。通过收集资料,结合笔者完成的有关课题成果数据,对各铀矿化类型进行了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隐爆碎屑岩型矿石品位较高,U含量大多大于1%,Si O2、Na2O含量较低,P2O5含量较高,K2O/Na2O比值平均11.51,主要伴生元素有Hf、Sb、Cu、Pb、Zn、Zr等;水云母化蚀变岩型矿化的K2O/Na2O比值平均4.83,伴生元素有W、Pb、Mo、Th、Sb等;钠长石化蚀变岩型矿化的K2O/Na2O比值平均0.19,U与CaO、P2O5关系密切,伴生元素有Sr、Zr、Hf、Sc、W等。从钠长石化蚀变岩型,到水云母化蚀变岩型,到隐爆碎屑岩型,即随矿化岩石U品位的增高,稀土配分曲线呈现出从右倾向左倾有规律的变化。

张万良[10](2015)在《相山铀矿田矿体形态分类及成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体形态是矿体外形和内部构造的总和,矿体形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既是矿山开采的需要,也是矿床成因研究的重要内容,还可为新一轮地质勘查提供依据。相山矿田产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中,矿体形态主要呈不规则脉状和筒状,高品位矿石呈角砾状、"糜棱状"构造,与两侧蚀变围岩界线截然,脉壁无擦痕、阶步等断层作用标志,矿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与区域性的应力破裂构造没有成生联系,呈现一种与液压致裂构造相关的矿体形貌特征,筒状矿体受隐爆初流化角砾岩筒控制,脉状矿体有两种成因类型,一是受流体蚀变型成矿构造控制的脉状矿体,二是受流体角砾岩脉和其两侧蚀变岩共同构成的脉状矿体。研究表明,流体角砾岩型和流体蚀变岩型成矿构造是相山矿田的主要成矿构造类型。

二、赣南6722矿床隐爆角砾岩与铀矿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赣南6722矿床隐爆角砾岩与铀矿化(论文提纲范文)

(1)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质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遥感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寒武系(?)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3.1.3 白垩系上统(K_2)
        3.1.4 古近系(E)
        3.1.5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构造
        3.2.3 火山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3.3 次火山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变质岩
        3.4.2 动力变质岩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1.4 控矿因素分析
    4.2 麻楼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2.4 控矿因素分析
    4.3 鹅石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矿体地质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3.4 控矿因素分析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5.2 成矿要素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5.3.4 成矿模式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6.1.2 异常信息提取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7.1 成矿潜力分析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7.2 地质模型建立
        7.2.1 找矿标志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7.6.3 综合信息分析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8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外火山岩型铀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中国火山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工作方法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深大断裂
        2.1.3 区域火山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基底地层
        2.2.2 盖层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代-元古代
        2.3.2 古生代
        2.3.3 中生代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岩石物性特征
        2.4.2 重力场特征
        2.4.3 航磁场特征
        2.4.4 放射性场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区域铀矿床研究
    3.1 460铀-钼矿床
    3.2 534铀-钼矿床
    3.3 470铀-钼矿床
    3.4 713铀-钼矿床
    3.5 71铀-钼矿床
    3.6 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核桃坝铀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地球物理特征
        4.1.3 矿体特征
        4.1.4 矿石特征
        4.1.5 蚀变特征
    4.2 单井胡同铀矿点
        4.2.1 矿区地质
        4.2.2 地球物理特征
        4.2.3 矿体特征
        4.2.4 矿石特征
        4.2.5 蚀变特征
    4.3 骆驼山铀矿点
        4.3.1 矿区地质
        4.3.2 矿体特征
        4.3.3 矿石特征
        4.3.4 蚀变特征
    4.4 西干沟铀矿点
        4.4.1 矿区地质
        4.4.2 地球物理特征
        4.4.3 矿体特征
        4.4.4 矿石特征
        4.4.5 蚀变特征
    4.5 三道沟铀矿化点
        4.5.1 矿区地质
        4.5.2 地球物理特征
        4.5.3 矿化点特征
        4.5.4 矿石特征
        4.5.5 蚀变特征
第五章 成岩成矿作用研究
    5.1 岩石成因研究
        5.1.1 样品采集
        5.1.2 测试方法
        5.1.3 测试结果
        5.1.4 讨论
    5.2 赋矿岩石年代学研究
        5.2.1 样品采集
        5.2.2 测试方法
        5.2.3 测试结果
        5.2.4 讨论
    5.3 矿相学与成矿流体研究
        5.3.1 样品采集
        5.3.2 测试方法
        5.3.3 测试结果
        5.3.4 讨论
    5.4 成矿年代学研究
        5.4.1 样品采集
        5.4.2 测试方法
        5.4.3 测试结果
        5.4.4 讨论
    5.5 矿床成因探讨
第六章 成矿规律研究与潜力评价
    6.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6.1.1 地质构造条件
        6.1.2 盆地岩浆岩条件
        6.1.3 盆地铀源条件
        6.1.4 热液蚀变条件
    6.2 主要控矿因素
        6.2.1 断裂构造控矿
        6.2.2 火山构造控矿
        6.2.3 围岩蚀变控矿
        6.2.4 层位和岩性控矿
    6.3 铀资源潜力评价
        6.3.1 铀矿床评价判据
        6.3.2 研究区总体评价
        6.3.3 重点地区资源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创新点
    7.2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南岭东段中生代火山盆地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地层
        2.3.1 变质基底地层
        2.3.2 沉积盖层地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南岭东段火山盆地地质特征及岩石组成
    3.1 寻乌盆地
    3.2 仁差盆地
    3.3 菖蒲盆地
    3.4 白面石盆地
第4章 典型铀矿床地质特征
    4.1 白面石铀矿田
        4.1.1 矿区构造
        4.1.2 矿体形态特征
        4.1.3 围岩蚀变及铀矿化特征
    4.2 278铀矿床
        4.2.1 矿区构造
        4.2.2 矿体形态特征
        4.2.3 围岩蚀变及铀矿化特征
第5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
    5.1 火山岩年代学
        5.1.1 寻乌盆地
        5.1.2 仁差盆地
        5.1.3 菖蒲盆地
        5.1.4 白面石盆地
    5.2 矿床年代学
        5.2.1 仁差盆地278铀矿床成矿年代
        5.2.2 白面石盆地铀矿床成矿年代
第6章 火山盆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6.1 南岭东段早侏罗世火山岩及成因
        6.1.1 仁差盆地
        6.1.2 菖蒲盆地
        6.1.3 白面石盆地
        6.1.4 南岭东段早侏罗世酸性火山岩成因
        6.1.5 南岭东段早侏罗世基性火山岩成因
        6.1.6 南岭东段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
    6.2 南岭东段晚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动力学背景
        6.2.1 仁差盆地
        6.2.2 寻乌盆地
        6.2.3 南岭东段晚白垩世酸性火山岩成因
        6.2.4 南岭东段晚白垩世基性火山岩成因
        6.2.5 南岭东段晚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
第7章 典型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7.1 白面石铀矿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7.1.1 流体包裹体温度和盐度
        7.1.2 流体包裹体成分
        7.1.3 Sr-Nd-Pb同位素组成
        7.1.4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7.1.5 白面石铀矿田铀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探讨
    7.2 278铀矿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7.2.1 Pb同位素组成
        7.2.2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7.2.3 278铀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理探讨
第8章 区域成矿规律
    8.1 区域成矿模型
        8.1.1 铀矿区域时空分布规律
        8.1.2 铀成矿物质来源
        8.1.3 成矿流体来源
        8.1.4 流体演化与铀迁移
    8.2 主要控矿因素分析
        8.2.1 岩浆岩因素
        8.2.2 地层因素
        8.2.3 构造因素
        8.2.4 矿床剥蚀与保存因素
    8.3 南岭带铀矿找矿指示意义
第9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分析测试方法

(5)赣中相山地区白垩纪隐爆作用与铀成矿突发事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隐爆碎屑岩类型及特征
    1.1 岩浆隐爆碎屑岩
        1.1.1 碎斑熔岩
        1.1.2 流纹英安质碎屑岩
    1.2 热液隐爆碎屑岩
        1.2.1 爆破角砾岩筒
        1.2.2 爆破角砾岩脉
2 隐爆作用期次与演化
3 讨论
4 结论

(6)赣南河草坑铀矿田控矿因素及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成矿地质背景
2 控矿因素
    2.1 断裂控矿
    2.2 岩体控矿
    2.3 火山作用控矿
    2.4 蚀变控矿
3 找矿潜力分析
    (1) 矿田南东部龙骨千—仙坑地段
    (2) 会昌红盆东缘深部
    (3) 上寮火山口及近外围

(7)物化探方法在会昌县铀资源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2.研究区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4 蚀变
    2.5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
    2.6 铀矿化特征
    2.7 地球物理场特征
3.太坪岽-黄田地段物化探方法应用研究
    3.1 地面伽玛能谱测量
    3.2 土壤~(210)Po测量
    3.3 地面伽玛能谱与土壤~(210)Po综合分析
    3.4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磁法及地面伽玛能谱剖面综合分析
    3.5 铀资源潜力评价
4.水口地段物化探方法应用研究
    4.1 地面伽玛能谱测量
    4.2 土壤~(210)Po测量
    4.3 地面伽玛能谱与土壤~(210)Po综合分析
    4.4 铀资源潜力评价
5.杨梅山-龙骨千地段物化探方法应用研究
    5.1 地面伽玛能谱测量
    5.2 土壤~(210)Po测量
    5.3 地面伽玛能谱与土壤~(210)Po综合分析
    5.4 磁法测量、土壤氡浓度测量及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综合分析
    5.5 铀资源潜力评价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水力压裂技术对江西相山热液铀矿成因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山地区有隐爆地震活动
2 铀来源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本身
3 成矿流体的来源
    3.1 氢、氧同位素证据
    3.2 碳同位素证据
    3.3 锶同位素证据
4 铀、钍迁移形式
5 降压作用是铀沉淀的主要因素
6 隐爆碎屑岩是主要成矿地质体
7 水力压裂是相山铀成矿的动力学机制
8 结论

(9)江西相山矿田主要铀矿化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田地质概况
2 矿化类型
3 数据及分析
4 主量组分的对比分析
5 微量组分的对比分析
6 结论

(10)相山铀矿田矿体形态分类及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田地质概况
2矿体形态和产状
    2.1脉状矿体
    2.2筒状矿体
3矿体内部结构
    3.1脉状矿体
    3.2筒状矿体
4成因意义
5结论

四、赣南6722矿床隐爆角砾岩与铀矿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2]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 薛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3]水力压裂铀成矿作用——以相山矿田为例[A]. 张万良,郭福生. 江西省地质学会2018年论文汇编(四), 2018(总第73期)
  • [4]南岭东段中生代火山盆地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刘国奇.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5]赣中相山地区白垩纪隐爆作用与铀成矿突发事件探讨[J]. 张万良. 华东地质, 2018(03)
  • [6]赣南河草坑铀矿田控矿因素及找矿潜力分析[J]. 陈黎明,毛玉锋,刘继忠,张万良,陶万才. 地质找矿论丛, 2018(03)
  • [7]物化探方法在会昌县铀资源评价中的应用[D]. 陈昌.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8]水力压裂技术对江西相山热液铀矿成因的启示[J]. 张万良,李子颖,阙足双,林锦荣. 现代地质, 2017(03)
  • [9]江西相山矿田主要铀矿化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J]. 李子颖,张万良. 现代地质, 2016(01)
  • [10]相山铀矿田矿体形态分类及成因意义[J]. 张万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5)

标签:;  ;  ;  ;  ;  

赣南6722矿床隐爆角砾岩与铀矿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