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损机理的变化与现状

磨损机理的变化与现状

一、磨损机理的变迁与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田济语[1](2021)在《TBM盘形滚刀磨损机理与破岩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具有掘进速度快、安全性高、劳动强度低、施工质量好以及环保等优点,在交通、市政、水电、矿产、民防等隧道工程中被广泛使用。随着我国基础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的发展不断加快,对TBM的需求也不断增大。盘形滚刀作为TBM的核心部件,在掘进施工过程中直接接触并破碎硬岩,其服役工况十分恶劣,导致盘形滚刀的消耗十分巨大,进而影响施工的效率和成本,成为制约整体施工质量和进度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减少盘形滚刀的磨损失效,提高其服役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盘形滚刀的失效主要受掘进施工过程中的机械因素(掘进速度、刀盘转速和推力等)和地质因素(岩石强度、硬度以及磨蚀性等)的影响,由于天然岩石是由不同种类的矿物颗粒、胶结物以及局部缺陷组成的混合体,是经过自然界长期复杂的地质变迁形成的复杂材料,其力学性能表现出极大的非连续性,严重影响了盘形滚刀服役寿命预测的准确性。此外,盘形滚刀在破岩过程中与岩石的接触形式较为复杂,这对研究盘形滚刀的损伤机制也造成了不利影响。针对TBM盘形滚刀在复杂服役工况下的巨大磨损消耗,本文对盘形滚刀的破岩特性和滚刀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关系展开了相关研究,基于摩擦学原理揭示了盘形滚刀的损伤机制并对其磨损量进行了预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施工现场反馈,部分失效刀圈因摩擦升温导致表面出现局部发黑现象,造成盘形滚刀的非正常失效。为研究盘形滚刀异常失效的成因和性能变化,本文针对典型盘形滚刀材料开展了接近服役条件下的力-热耦合性能测试研究,获得了滚刀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行为、硬度以及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确定了盘形滚刀材料的适合服役温度范围。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盘形滚刀材料和四种典型岩石进行了高温摩擦磨损性能测试研究,基于测试过程中的摩擦系数、盘形滚刀材料的磨损失重和磨损形貌以及对磨岩石材料磨痕深度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盘形滚刀材料在不同温度下与岩石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其磨损行为随温度的升高而愈发加剧,当温度升高至400℃时,盘形滚刀材料的表面出现氧化现象。揭示了盘形滚刀材料的主要磨损机理,即在室温至300℃时以磨粒磨损为主,在温度为400℃时则以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盘形滚刀已不适合在此温度下掘进岩石。对盘形滚刀材料的成分和制备工艺提出了优化方向,以期提高盘形滚刀在高温环境下的服役寿命。(2)在TBM掘进施工中,掘进参数、地质条件以及盘形滚刀的结构和性质直接影响盘形滚刀的寿命。本文研制了一套盘形滚刀旋转破岩测试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经济适用、操作安全方便等特点;同时,根据盘形滚刀的实际应用情况,设计了两种不同刀刃形状的盘形滚刀模型,并对四种典型岩石块体进行了破岩测试,以研究滚刀-岩石的匹配性。通过分析两种盘形滚刀模型在破坏不同种类岩石过程中的垂直载荷、测试后岩石的磨痕深度和形貌,以及产生岩屑的相关信息等,研究了盘形滚刀的破岩效率;通过分析盘形滚刀的磨损失重和磨损行为,揭示了盘形滚刀在破岩过程中的损伤机制。最后分析总结了盘形滚刀与岩石的匹配关系,即当TBM掘进较软的岩石时,可适当增加盘形滚刀的刀刃宽度,使其在具有较高服役寿命的同时提高破岩效率;而当TBM掘进强度较高的岩石时,在保持刀刃角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小盘形滚刀的刀刃宽度,并增加刀刃过度圆弧的尺寸,以降低磨损、提高破岩效率,为盘形滚刀的结构设计和TBM掘进施工中刀具的选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3)在确定滚刀-岩石匹配性之后,对盘形滚刀在接近服役条件下的破岩特性和磨损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添加不同冷却介质后盘形滚刀的破岩效率和磨损行为,提出了滚刀-岩石的相互作用关系机理,并分析了盘形滚刀的磨损机理,进而揭示了盘形滚刀在服役工况下的损伤机制。添加冷却介质后,尤其是在冷却介质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有效缓解盘形滚刀在破岩过程中的磨损行为,进而提高其服役寿命,对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起到积极作用,对TBM掘进施工中冷却介质的选用和研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基于磨粒磨损计算模型和CSM破岩载荷预测模型,提出了一种TBM盘形滚刀磨损预测模型,并根据四条隧道掘进施工中前400 m至1.4 km左右的盘形滚刀磨损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了磨损量预测的误差范围,研究结果对TBM盘形滚刀的磨损预测以及开仓换刀时机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波[2](2021)在《空间环境下高可靠长寿命快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巡天观测是获取宇宙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在太空领域展开竞争的焦点。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赶超阶段。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巡天观测设备在观测精度、天区覆盖度、运行寿命等技术指标和任务指标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显得越发迫切。面对这一需求,增大巡天观测设备的焦面尺寸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焦面尺寸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为焦面设计一个与之尺寸相符且可靠性和寿命都得到保证的快门就成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在国内外,现有或已提出的快门,均不能同时满足大尺寸、高可靠、长寿命,并且使用环境是空间等要求。因此,亟需针对空间环境的特点,展开大尺寸高可靠长寿命快门技术研究。在我国的巡天计划中,多功能光学设施多色成像与无缝光谱巡天模块的焦面尺寸达到了500mm×650mm,所要求的快门需在轨运行十年,开合次数需超过100万次。现有或已提出的空间快门方案均不能同时满上述指标要求。因此,本文围绕为一个焦面面积约为500mm×650mm的多功能光学设施多色成像与无缝光谱巡天模块设计一个高可靠长寿命的快门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了现有主要望远镜快门的结构特性。由于本快门的设计焦面尺寸较大,在国内外尚无应用先例,且对其可靠性和寿命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我们对现有的主要望远镜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期望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并应用到本快门中。最终经过严密分析,我们认为,面对大尺寸高可靠长寿命的现实要求,现有的主要快门结构均不能完全满足,于是创新性地提出了对开式的快门结构形式。2.针对这一全新的快门结构形式,考虑在空间环境下的特殊要求,从功能、性能、具体方案等角度对快门的各主要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以满足快门对可靠性及寿命的要求。尝试从定量及定性的角度同时为新的快门结构建立可靠性模型,为随后在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3.在之前建立的可靠性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快门结构所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选取了快门叶片在非工作状态容易产生晃动导致快门结构受损这一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快门叶片锁紧方案,从而解决了这一薄弱环节,大大提升了快门机构整体可靠性。4.为验证快门结构整体的可靠性及寿命表现,我们为快门整机进行了寿命试验。我们设计了寿命试验方案,充分考虑了快门机构在轨工作时面临的复杂的空间环境因素。寿命试验顺利完成,结果较为理想,快门可开合的次数超过100万次。这一结果也表明我们设计的快门机构能够达到指标要求,创造了这一领域的一大突破。本文在快门主要指标的制定、主要结构的提出,到结构力学特性的论证、主要薄弱环节的消除以及最后快门整机的验证等各个阶段都进行了完整且较为细致的探讨研究并总结了一定经验,可以为将来类似新结构的提出及验证提供参考。

朱炜军[3](2021)在《铝灰资源化制备β-Sialon及其磨损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农业机械中,磨损失效占机械零部件失效的70%以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提高农机关键零部件的耐磨性,研发高性能耐磨新材料及在零件表面应用耐磨涂层技术是两个重要解决途径。Sialon是一种典型的氮氧化物陶瓷,因其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与化学稳定性,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高温结构陶瓷之一。目前,合成Sialon技术要求高,多采用纯原料制备,成本高,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制约了其在工程中实际应用。本研究利用铝灰制备Sialon粉体,系统研究了原料组成和工艺参数对合成Sialon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地,研究了放电等离子烧结(SPS)与激光熔覆技术对Sialon致密体形成及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β-Sialon粉体分层现象与生长机理,为探索单相β-Sialon粉体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Sialon陶瓷体与涂层成型机理,确定宏观形貌、截面形貌、物相组成、微观组织对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铝灰金属还原反应合成β-Sialon粉体。当合成温度为1450℃,保温时间为4 h,硅铝比为2.5时,合成β-Sialon纯度最高。随着硅铝比的增加,β-Sialon晶粒的长径比迅速增大,当硅铝比为2.5时形成晶须状组织。产物中有棒状和绒毛状两种晶须,生长机制分别遵循基体气-液-固机制和尖端气-固机制。产物分为两层,下层为纤维状,主要相为β-Sialon,上层为层状结构和晶须穿插,主要由β-Sialon、Al2O3和尖晶石组成。相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金属氧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从液态硅中分离。(2)β-Sialon致密化烧结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烧结体物相为β-Sialon,平均密度为3.12 g/cm3,相对密度为0.975,显微硬度为1252 HV1,抗压强度为2869 MPa。β-Sialon陶瓷纵向断口形式为层状断口,断裂机理是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的复合模式,晶粒呈柱状形式存在,相互交织形成互锁结构,定向生长。β-Sialon陶瓷摩擦系数的范围在0.45~0.65之间,磨损量为0.0008~0.0072 mm3,磨损机理主要是剥落、粘结磨损及磨粒磨损。(3)激光熔覆制备Ni基β-Sialon复合涂层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确定了β-Sialon陶瓷粉末的配比为:10%β-Sialon+90%Ni62合金粉末。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为3 k W,采用方形激光光斑,光斑宽度为5 mm,熔覆速度6~10 mm/s,搭接率为30%。涂层主要分为基体、结合区与熔覆层。由于熔覆材料整体性不能自由收缩与高温蒸发分解,涂层内存在明显的裂纹和气孔,表层出现凹坑。β-Sialon异质相颗粒存在改变晶粒生长形态,由平面晶向等轴晶转变,表层形貌为连续的网状组织与雪花状,形成Cr-Fe-Ni、Al-B-Ni、Al-Fe-Si及Al-Ni等强化相,实现涂层强化。熔覆层显微硬度显着提高,是母材的4倍左右,平均摩擦系数降低了约1/4,磨损量减少了50%以上,磨损机理主要为磨粒磨损与粘着磨损,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研究结果将为Sialon低成本、高效率应用在农业机械提供理论和试验基础。

蒋崧韬[4](2021)在《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农业经营总体上呈现出分散、细碎的小农经济格局。传统产权理论认为只要权利有清楚的界定,不管界定为谁属,市场的运作会带来同样的效果。然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却与传统理论相悖,在农地权利被清晰界定后,农地产权的整合仍然面临障碍,小农格局被长期固化。对于我国农业为何长期受困于小农格局,既有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解释。本文聚焦这一问题,从体制的角度出发,将我国的农业体制归纳为“小农体制”,并第一次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即小农体制下农户始终拥有土地承包权,农地整合只能依靠派生于土地承包权的经营权,由于经营权派生于承包权必然具有期限性,当经营权期限届满后必须向土地承包权回复,因此农地整合后的产权格局就不具有终局性且存在向承包权回复的体制性动力,进而导致我国小农格局的固化。由于小农体制及其作用机理的存在,因此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就不仅是分散、细碎的农地产权格局,导致农地产权格局向分散、细碎的初始赋权状态回复的动力机制才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症结”之所在。本文随后从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指出小农体制下农地整合的非终局性会给市场交易带来不确定性,从而“对冲”市场机制整合农地的动力,同时农地整合的非终局性也会导致为整合农地而支付的交易成本不具有永久性效果以及因农地整合而提升的农业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积累。为了验证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机理,本文就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和农业生产效率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在经营体制方面,由于小农体制及其作用机理的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论采用何种组织形式都始终面临交易成本高、运营成本高以及地权稳定性弱等困境。而在农业效率方面,本文运用我国2004-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小农体制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小农体制的表征还是小农体制的实质都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果不阻断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发挥作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将始终受到束缚。考虑到西方农业发达国家(新大陆国家除外)在经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改造小农的历程,而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中也在不断尝试多种应对小农体制的办法,因此本文对改造小农格局的国际经验和应对小农体制的国内实践进行了梳理,以便从中找到参考和借鉴。从法国、德国、荷兰以及日本这几个主要农业发达国家改造小农格局的历程来看,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刺激、引导农场规模扩大,做好农户退出农业的安置工作以及出台限制农业分散的政策法规是被实践检验有效的通行做法。此外,设立专门的中介机构来促进农地产权整合、降低农地产权整合的交易成本也是各国的共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土地私有制下农地产权能够被终局性整合是上述国家改造小农格局成效显着的关键因素。从国内应对小农体制的实践来看,虽然各地实践模式有所不同,但由于通过农地自发流转很难打破分散、细碎的产权格局。因此,各地大多由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来负责农地要素的整合、集中。然而,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作为农地整合机构也面临短板和困境:首先,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受其行为能力限制,在农地整合过程中只能发挥居间作用,相较于农业发达国家承担相应职能的农地中介机构而言,其职能单薄难以承载更多的期望。其次,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本身不是农地产权整合效果的直接受益者,其整合农地的动力可能并不来自于市场机制,这种权利义务配置的扭曲可能诱发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行为的失范。再次,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大多不具备独立的财产和责任能力,在农地整合过程中难以对其行为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负责,农户成为相关风险的主要转嫁对象,容易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最后,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并不能解决小农体制下农地产权整合的非终局性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根据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在借鉴农业发达国家改造小农格局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应对小农体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该对策建议的思路是通过新的制度供给来阻断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总体制度构想为设立独立的农地经营机构来充当土地流转中介。围绕这一总体制度构想,本文就该制度下如何保持农地产权的稳定、如何保障农民的主体性(包括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和农民的耕地需求等)、如何低成本实现土地供应以及如何保障市场交易双方通过农地经营机构来参与农地要素交易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最后,本文根据该制度设计之初拟定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对该制度设计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就设立农地经营机构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展开了必要的讨论。

黄振[5](2021)在《基于状态监测数据的动态FTA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齿轮或齿轮箱有传递运动和调节速度的功能,在机械制造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设备如风力发电机、高速列车和高速船舶等,由于它们的工作环境不稳定,时常发生故障,而齿轮箱故障所占比例较高并且危害较大,因此对齿轮箱进行故障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故障树分析方法在分析齿轮箱故障的原因上有很大的优势,不过该方法对于齿轮箱故障的动态传播分析有所欠缺。Petri网有着动态特性,在齿轮箱故障的动态传播过程分析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利用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可以监测齿轮箱的实时状态,可以对齿轮箱的健康管理与故障诊断提供帮助。本文以某行星齿轮箱为对象,将故障树分析、Petri网和状态监测技术相结合,开展齿轮箱故障的动态研究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行星齿轮箱为对象开展故障树建模分析。对行星齿轮箱开展故障树建模的工作,并用上行法求出故障树的最小割集以及解出结构重要度。(2)对行星齿轮箱系统开展故障树-Petri网建模分析。针对传统故障树分析无法反映系统中各种状态变化的动态过程等问题,引入Petri网对行星齿轮箱系统开展故障树-Petri网建模分析。建立行星齿轮箱故障树的Petri网模型,运用关联矩阵法和状态方程实现行星齿轮箱系统故障的动态传播。(3)以行星齿轮箱中齿轮为对象,运用故障树与Petri网进行齿轮故障程度建模分析。建立齿轮的故障程度树,将故障程度树模型转化为故障程度树-Petri网模型。(4)将状态监测与故障程度树-Petri网模型结合,开展齿轮状态的实时动态分析。运用基于振动分析的故障诊断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将故障诊断的分析结果反馈到故障程度树-Petri网模型中,实时分析齿轮状态。

王远刚[6](2021)在《SnSb11Cu及AlSn20Cu轴瓦激光熔覆工艺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海路运输仍然是与我们的密切相关的,柴油机车是船舶运输必不可少的动力装置之一。在茫茫大海之上,主要使用柴油机作为船舶的动力来源,然而轴瓦却是柴油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零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轴瓦作为内燃机的主要摩擦副,经常面临着承受非稳定的重载荷,并易于磨损失效。因此,每次对内燃机进行大修时,轴瓦都将被完全更换,而更换后的轴瓦都将返回炉中进行再制造。如果我们能够对将要替换下来的轴瓦进行激光熔覆制造,就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减少更换周期,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本课题针对轴瓦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磨损之后进行重铸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将激光熔覆技术应用在Q235B基材表面,制备锡基巴氏合金和铝基合金涂层。利用金相显微镜对熔覆层金相组织进行了观察,使用XRD、扫描电镜(SEM)及其附带的能谱设备系统对熔覆层宏观形貌、成分组成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维氏硬度计及高速往复摩擦试验机对所得到的熔覆层进行硬度及摩擦性能测试分析。对不同激光工艺参数对熔覆层宏观形貌及尺寸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锡基巴氏合金涂层优化工艺参数:激光功率为600w、扫描速度12mm/s、离焦量为+3mm、搭接率为50%、送粉速率2r/min。2.铝基合金涂层优化工艺参数:激光功率为650w、扫描速度12 mm/s、离焦量为0mm、搭接率50%、送粉速率1.5r/min。3.激光熔覆得到的巴氏合金在油润滑的条件下可以产生光滑致密的硬质相Cu6Sn5釉质层显着提高Q235B基材表面的摩擦性能。铝基合金由于硬质相AlFe均匀分布在熔覆层中,可以在摩擦过程中分担软基体所受到挤压力,达到改善摩擦性能的结果。4.AlSn20Cu金相组织中,底部为柱状树枝晶区域,中部为树枝晶向等轴晶过渡区域,顶部为等轴晶区。AlSn20Cu涂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Q235B基体的耐磨性和摩擦性能,激光熔覆铝基合金易开裂严重影响熔覆层使用性能,生产工艺参数还有待优化。

姜涛[7](2020)在《合成基础油组分的润滑性能及其分子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摩擦是材料表面和界面上的宏观及微观动态行为,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因此,研究润滑流体的性质和摩擦现象对于减少磨损和节约能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含氧燃料被公认是较有效的石化替代燃料。研究发现,柴油机中使用碳酸二甲酯-柴油混合燃料有助于降低炭烟排放。部分燃料未燃烧,会进入到润滑油中导致燃油稀释。同时,随着柴油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对润滑油的性能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润滑油的基础油做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模拟稀释的基础油,在活塞环-缸套之间的摩擦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简述柴油机内部的运动方式,分析了柴油机中活塞环-缸套之间的燃油稀释问题。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根据对润滑油组成的了解以及柴油发动机对润滑油的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合成基础油作为试验研究对象。简要的阐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的基本原理、分子力场、边界条件、运动方程的求解算法以及模拟计算中参数的统计方法。(2)通过高频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模拟研究了碳酸二甲酯-柴油混合燃料在不同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针对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往复式非稳态运动,分析了在燃油稀释的情况下,不同基础油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偏苯三甲酸酯和烷基萘可以有效抑制混合燃油稀释基础油引起的摩擦磨损性能恶化。(3)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建立了微观分子体系剪切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求解该模型,阐明了不同合成基础油分子的结构和混合燃料稀释对润滑性能的影响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具有苯环结构的基础油分子,能更稳定的吸附在摩擦副表面,保证润滑油膜的稳定性和较低的运动阻力,是理想的基础油组分,与试验结果相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基础油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为含氧燃料在润滑和摩擦学中提供一个新的潜在应用。

贾子文[8](2020)在《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风电装机容量逐年增加,风力发电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电力来源。然而,伴随着大规模风电场的投产运行,老龄化和出质保机组占比不断上升,风电机组的高故障率和落后的运维管理水平导致风场设备运维资本投入逐年走高。如何保障风电机组安全运行,提高机组设备维护管理水平已成为风电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并网风电机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内容研究,深度剖析机组运行特性,开展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方法和应用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深入研究风电机组故障发生及演化规律。在其指导下,从机组设备运行状态安全性角度、设备能源效率转化能力的经济性角度和设备性能可靠性角度,展开了对风电机组3大系统、42个典型故障模式机理问题的全面分析,明确了各故障模式与征兆间的映射关系。引入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和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方法,对机组故障机理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与表述,形成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知识体系。其次,基于风电机组故障机理分析,开展了机组状态指标分析与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以综合评价理论为指导、风电机组结构及功能特点为技术支持,明确机组运行状态指标的选取原则与层次原则,进行了指标体系的初建,构建了机组设备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设备运行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角度全面分析机组运行状态指标特性,形成了“三维一体”的机组运行状态指标表征机制,明确了指标与设备功能的对应关系。提出基于对应分析的多块分析方法,从设备运行状态角度出发,展开了设备运行指标之间的关联分析,明确了指标与设备的对应关系,完善指标体系内容,完成“指标-设备-功能”三者关联的机组运行状态指标体系的搭建。接着,针对目前故障智能诊断方法存在状态估计不准确、模型结构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以多元信息为主导,指标体系为支撑的多同质、异质模型有机结合的复合网络诊断模型。(1)从网络结构上,多层、多级的拓扑结构形成了“由整体到局部”的解析路径,将机组复杂故障问题逐层分解,降低故障整体分析难度,简化网络结构,提高模型分析效率与可行性。(2)从模型功能上,复合网络模型包含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故障预警和诊断等与状态分析相关内容,形成了系统化的诊断流程。(3)从分析可信度上,复合网络在预警环节提出因子分析改进的层级NSET分析方法(FA-HNSET),通过数据指标特性对设备运行状态表征程度的分析,合理筛选多元化的预警样本,以提升样本数据特征及预警精度。诊断环节提出ETA-FPN多重网络模型,建立了顶层故障事件推理同局部故障征兆推理相融合的双层推理机制,并通过改进信息熵方法对模型网络节点信息进行全面解析,合理构建网络结构,实现了对机组故障事件的时序性和关联性描述,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4)从分析效果上,复合网络系统化、流程化的诊断策略可为机组故障诊断结果提供完整的证据链条,在实现机组故障全面描述的同时,为机组健康维护提供关键信息支持。再次,进行了风电机组健康维护问题的全面研究。(1)采用模糊评判方法,对机组进行层级健康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确定制定维护决策的必要性。(2)通过ARMA模型,对机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合理演绎,预测故障劣化趋势,准确锁定维护作业时刻,保证设备维护的有效性。(3)以FMEA与FTA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故障模式及具体故障设备的维修顺序,并运用逻辑决策图分析与故障底事件性质划分方法,确定具体故障事件的维修方式,完成机组设备健康维护具体工作的制定,提高机组维护工作的针对性。最后,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技术框架应用于工程实践。依托国华沧州风电场1.5MW陆上风电机组,开展了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工作。采用MySQL关系数据库,基于B/S构架模式设计并开发了 1.5MW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以推进论文研究工作的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

王译晨[9](2020)在《面向制造单元的数字孪生体建模与管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以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生产系统具备更高的柔性,同时以新型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赋能制造资源更多的分散化增强型智能特性,实现了制造资源的解耦,降低了生产系统的刚性,而制造单元作为CPS环境下生产系统的最小粒度单元,研究其建模与管控问题对于提高CPS环境下生产系统的柔性以及支撑生产系统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孪生作为实现信息与物理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新型技术,由于其所具有的仿真与虚实映射特性,不仅能够为制造单元管控系统的开发和验证提供虚拟的硬件测试环境,而且能够为生产系统的离线仿真与实时运行管控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因此,本文针对个性定制化市场需求对生产系统柔性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在结合CPS赋能生产系统更高的柔性以及其他功能与特性的基础上,以CPS环境下的离散制造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制造单元的建模与管控问题为研究切入点,基于数字孪生所特有的虚实映射与仿真等特性,围绕数字孪生驱动的制造单元建模与管控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学习与综述的基础上,结合CPS与数字孪生的功能特性,定义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单元内涵、特征、功能以及资源组成,并构建其管控架构,设计其运行机制,为后续的研究内容提供整体支撑。(2)依据数字孪生体的建模规范,围绕制造单元的运行与管控场景需求,在运用相关本体、混合Petri网等建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制造单元的资源结构与管控行为等数字孪生体单视图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而在集成制造单元几何与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单元多视图管控场景集成建模方法,并在定义多视图模型协同机制的基础上,最终完成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模型的构建,为数字孪生体驱动的制造单元管控技术的研究提供模型支撑。(3)依据制造单元管控的不同时效性需求,结合数字孪生体的虚实同步与离线仿真特性,在设计制造单元整体管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模型,分别从可视化实时监控与生产异常诊断两个方面的管控需求展开研究。其中,围绕可视化实时监控目标,在研究数字孪生制造单元的资源标识与采集、虚实映射与通讯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制造单元的可视化实时监控模型,从而支撑制造单元的实时监控需求,进而凸显数字孪生的虚实同步特性;其次,围绕异常诊断需求与管控重点,重点围绕设备管控,在构建制造单元故障树及异常诊断专家知识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基于知识推理的数字孪生制造单元生产异常诊断与反馈控制方法,凸显数字孪生的离线仿真特性。(4)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在完成开发与验证环境搭建的基础上,分别从系统运行流程设计、数字孪生体模型构建、管控场景集成开发、仿真等环节进行原型系统的开发与验证。通过上述研究,能够证明数字孪生在改变CPS环境下制造单元的管控方式、提高制造单元管控能力方面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希望本文所提出方法能够为数字孪生在制造单元的管控以及生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研究案例与参考依据。

彭世通[10](2020)在《发动机再制造系统能效提升及其宏观环境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涉及面广,能耗总量巨大,大力推进制造业能效提升是工信部《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的重要议题。再制造作为一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新型制造模式,高度契合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受到学术界、工业界以及政府组织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高能效运行是循环经济战略对再制造系统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开展再制造系统能效提升及其环境效益评估研究,可为高能效再制造生产实践提供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再制造系统以废旧零部件为毛坯,导致生产过程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能耗形式兼具强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时变和复杂多约束性,致使再制造系统能效提升的难度加大。为了切实可行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再制造系统的能源使用效率,本文围绕发动机再制造系统不确定性、能效提升方法、能效提升的宏观环境效益,结合理论分析、建模仿真、优化算法设计、企业实地调研等方式展开研究工作。首先,探讨了发动机再制造系统不确定性内涵和类型,研究不确定性的数学描述和传递分析方法;然后,建立再制造系统多层次的能效优化模型,提出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适应性的预测和求解算法;最后,构建非线性环境评估模型,揭示再制造系统能效提升的宏观环境效益。本研究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综合性强的特点,具体研究内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发动机再制造系统不确定性数学描述和分析方法。首先,阐述了发动机再制造系统的不确定性内涵、类型以及不确定规划模型。然后,在经典的图形评审技术(Graphical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GERT)中引入随机性、模糊性和灰色不确定性参数,构建了含多元不确定性的GERT网络模型,并阐述了基于梅森拓扑方程、等价传递函数和矩母函数性质的模型目标参数解析方法。最后,将该网络模型应用于废旧发动机连杆修复的工艺过程描述,求解各个工艺路线分支概率、加工时间和能耗的范围。在利用Arena仿真验证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研究引入快速检测技术和高效修复技术所产生的系统扰动和传递效应对完工时间和能耗的影响。该模型能够准确、快速计算不确定条件下再制造生产指标值。(2)提出了集成设备选择和参数优化的两阶段再制造设备能效优化方法。在第一阶段,针对再制造工艺设备多样性的问题,综合考虑设备能耗特性、经济性及技术性指标,分别采用能量足迹、生命周期成本、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度量各指标值,构建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模糊决策模型,以选择合理的再制造设备。在第二阶段,提出改进的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并用于建立所选设备的效率(能效和材料利用率)预测模型;基于能耗和材料消耗监测实验数据,将该模型与传统响应曲面法所得模型进行对比;利用典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即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NSGA-II),获得约束条件下能效最优时的加工参数组合。最后,通过发动机曲轴修复实例以及激光熔覆加工实验,验证两阶段能效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设备能效经验模型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激光熔覆设备参数优化表明,在相同粉末利用率约束下,优化值比经验值的能效高可出50%。(3)研究了再制造工艺链节能调度模型及其启发式与元启发式求解算法。首先,根据发动机再制造系统设备组织特点、设备间交互特性以及能耗的状态依附特性,在阐明模糊数运算法则以及系统约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加工时间、工艺路线不确定性以及并行机、批处理机同时存在的问题,采用减少待机能耗策略,建立面向节能的再制造工艺链层生产调度数学模型。其次,作为一种元启发式方法,提出基于激素调节机制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并进行操作算子设计。然后,作为一种启发式方法,构建了面向调度的赋时变迁Petri网模型,根据优化目标设计了 A*算法的三种启发式函数,为避免状态空间爆炸问题,提出了动态窗搜索的新规则。最后,发动机缸体再制造加工工艺链实例表明,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和整合新动态窗搜索规则的A*算法分别使工艺链能效提升9.7%和7.6%,且后者求解效率比前者高出两个数量级。(4)提出了面向发动机再制造系统能效提升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该模型包含五个基本模块:生产模块、贸易模块、收入支出模块、市场均衡模块、环境模块。基于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市场闭合等经济学理论或规则,构建各模块的代数方程组,采用参数标定、企业调研、文献查找等手段得到模型的数据集,包括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份额参数、替代弹性系数、环境排放系数等。通过通用代数建模系统(General Algebraic Modeling System,GAMS)平台编程和模拟,完整且系统地揭示了发动机再制造部门不同能效提升量下的各经济部门产出变化以及对应环境排放净削减量。使用敏感性分析方法验证了 CGE模型的稳健性。

二、磨损机理的变迁与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磨损机理的变迁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TBM盘形滚刀磨损机理与破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TBM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盘形滚刀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盘形滚刀的分类及构成
        1.3.2 盘形滚刀破岩机理的研究现状
        1.3.3 盘型滚刀刀圈磨损及寿命预测的研究现状
        1.3.4 盘形滚刀磨损测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测试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测试用材料
        2.1.1 盘形滚刀刀圈材料的成分及基础性能
        2.1.2 测试用岩石成分及基础性能
    2.2 测试设备及方法
        2.2.1 盘形滚刀刀圈材料高温压缩测试的设备及方法
        2.2.2 盘形滚刀刀圈材料高温压痕测试的设备及方法
        2.2.3 盘形滚刀刀圈材料高温摩擦磨损测试的设备及方法
        2.2.4 盘形滚刀接近服役条件下破岩性能测试的设备及方法
        2.2.5 显微观测分析设备
        2.2.6 其他设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刀圈材料接近服役条件下力-热耦合性能研究
    3.1 刀圈材料的高温压缩测试
        3.1.1 力-位移曲线分析
        3.1.2 测试后硬度分析
        3.1.3 测试后金相组织分析
    3.2 刀圈材料的高温压痕测试
        3.2.1 测试参数及实施过程
        3.2.2 测试结果分析
    3.3 刀圈材料的高温摩擦磨损测试
        3.3.1 测试参数及实施过程
        3.3.2 摩擦系数分析
        3.3.3 磨损失重分析
        3.3.4 磨损形貌分析
        3.3.5 岩石磨痕分析
        3.3.6 磨损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盘形滚刀-岩石匹配性研究
    4.1 盘形滚刀-岩石匹配性测试参数及过程
        4.1.1 参数设置
        4.1.2 测试过程
    4.2 盘形滚刀-岩石匹配性测试的载荷分析
        4.2.1 平刃盘形滚刀-岩石匹配性测试的载荷分析
        4.2.2 圆刃盘形滚刀-岩石匹配性测试的载荷分析
    4.3 盘形滚刀的磨损行为分析
        4.3.1 磨损失重分析
        4.3.2 磨损形貌分析
    4.4 岩石块体的破坏效果分析
        4.4.1 岩石磨痕分析
        4.4.2 岩石碎屑分析
    4.5 滚刀-岩石相互作用关系及磨损机理分析
        4.5.1 滚刀-岩石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4.5.2 匹配性测试中盘形滚刀的磨损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盘形滚刀接近服役条件下的破岩性能研究
    5.1 盘形滚刀接近服役条件下的破岩测试方案及实施过程
    5.2 水/泥水冷却介质作用下的破岩测试结果分析
        5.2.1 测试载荷分析
        5.2.2 盘形滚刀磨损失重分析
        5.2.3 盘形滚刀磨损形貌分析
        5.2.4 岩石破坏效果分析
    5.3 水/泥水-洗衣粉冷却介质作用下的破岩测试结果分析
        5.3.1 测试载荷分析
        5.3.2 盘形滚刀磨损失重分析
        5.3.3 盘形滚刀磨损形貌分析
        5.3.4 岩石破坏效果分析
    5.4 接近服役条件下滚刀-岩石相互作用关系及磨损机理分析
        5.4.1 滚刀-岩石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5.4.2 盘形滚刀的磨损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磨粒磨损的TBM盘形滚刀磨损预测模型研究
    6.1 TBM盘形滚刀磨粒磨损计算模型
    6.2 TBM盘形滚刀磨损预测模型
        6.2.1 TBM盘形滚刀破岩力学模型
        6.2.2 TBM盘形滚刀磨损预测模型
    6.3 TBM盘形滚刀磨损预测模型的工程验证
        6.3.1 广东东莞某隧道TBM盘形滚刀磨损数据验证
        6.3.2 山东文登某隧道TBM盘形滚刀磨损数据验证
        6.3.3 浙江台州某隧道TBM盘形滚刀磨损数据验证
        6.3.4 新疆北部某隧道TBM盘形滚刀磨损数据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空间环境下高可靠长寿命快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快门的基本形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
        1.3.2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
        1.3.3 其他望远镜
        1.3.4 小结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可靠性理论基础及空间环境的特点
    2.1 可靠性工程
    2.2 可靠性系统工程
    2.3 可靠性常用概念
        2.3.1 故障
        2.3.2 寿命剖面与任务剖面
        2.3.3 基本可靠性与任务可靠性
        2.3.4 固有可靠性与使用可靠性
    2.4 可靠性常用参数
        2.4.1 基本可靠性参数
        2.4.2 任务可靠性参数
        2.4.3 耐久性参数
    2.5 常用的统计分布
        2.5.1 离散型分布
        2.5.2 连续型分布
    2.6 常用的可靠性模型
    2.7 空间环境
        2.7.1 空间极端环境
        2.7.2 影响航天器寿命及可靠性的主要环境因素
        2.7.3 小结
    2.8 小结
第3章 快门的结构方案
    3.1 功能、性能要求
        3.1.1 功能要求
        3.1.2 性能要求
    3.2 结构方案设计
        3.2.1 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2.2 快门主要结构与工作原理
        3.2.3 具体方案设计
    3.3 小结
第4章 快门的FMEA、可靠性建模及动态故障树分析
    4.1 快门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4.1.1 快门叶片的FMEA
        4.1.2 轴系(长轴)的FMEA
        4.1.3 轴系(轴承)的FMEA
        4.1.4 快门支座的FMEA
        4.1.5 电机的FMEA
        4.1.6 编码器的FMEA
        4.1.7 锁紧机构的FMEA
        4.1.8 限位块的FMEA
        4.1.9 在轨复位机构的FMEA
        4.1.10 小结
    4.2 快门系统的可靠性建模
        4.2.1 快门系统的可靠性框图
        4.2.2 快门系统的Petri网建模
        4.2.3 小结
    4.3 快门系统的动态故障树分析
        4.3.1 快门叶片的动态故障树
        4.3.2 轴系(长轴)的动态故障树
        4.3.3 轴系(轴承)的动态故障树
        4.3.4 快门支座的动态故障树
        4.3.5 电机的动态故障树
        4.3.6 编码器的动态故障树
        4.3.7 锁紧机构的动态故障树
        4.3.8 限位块的动态故障树
        4.3.9 在轨复位机构的动态故障树
        4.3.10 小结
    4.4 小结
第5章 快门叶片的锁紧
    5.1 快门叶片的锁紧需求
    5.2 各种锁紧方式的应用情况
    5.3 锁紧机构
        5.3.1 锁紧机构的锁紧原理
        5.3.2 锁紧机构的参数确定
    5.4 弹性件
        5.4.1 弹性件的厚度优化原理
        5.4.2 弹性件的厚度优化计算
    5.5 锁紧机构的仿真
    5.6 锁紧机构的试验
    5.7 小结
第6章 快门的加速寿命试验
    6.1 加速寿命试验
    6.2 快门的加速寿命试验
        6.2.1 试验目的
        6.2.2 系统描述
        6.2.3 参试设备
        6.2.4 试验环境和状态
        6.2.5 试验准备与连接
        6.2.6 试验步骤
        6.2.7 试验中断处理
        6.2.8 数据记录及处理
        6.2.9 合格判据
    6.3 试验数据分析
    6.4 轴承状态测试分析
        6.4.1 测试项目及结果
        6.4.2 结论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铝灰资源化制备β-Sialon及其磨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业机械触土部件摩擦磨损研究进展
    1.3 耐磨陶瓷材料概述
    1.4 Sialon陶瓷材料概述
        1.4.1 Sialon陶瓷结构及性能
        1.4.2 Sialon的制备方法
        1.4.3 利用工业固废制备Sialon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陶瓷涂层概况
        1.5.1 陶瓷涂层的性能
        1.5.2 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
    1.6 激光熔覆制备陶瓷涂层研究现状
    1.7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铝灰金属还原反应合成Sialon粉体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仪器
    2.3 铝灰成分分析
    2.4 试验方案
    2.5 材料性能表征方法
        2.5.1 样品增重率(WR)
        2.5.2 X射线衍射物相(XRD)分析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5.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分析
    2.6 试验结果及讨论
        2.6.1 样品外观和增重率的变化
        2.6.2 合成温度对合成Sialon的影响
        2.6.3 保温时间对合成Sialon的影响
        2.6.4 原料配比对合成Sialon的影响
        2.6.5 β-Sialon的显微结构
        2.6.6 物相分层及其形成机理
    2.7 小结
第三章 β-Sialon致密化烧结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3.1 试验原料
    3.2 试验仪器
    3.3 SPS烧结原理与特点
    3.4 试验过程
    3.5 材料性能测试及表征方法
        3.5.1 密度测试
        3.5.2 硬度测试
        3.5.3 抗压强度测试
    3.6 摩擦磨损试验
        3.6.1 试验准备与实验参数
        3.6.2 摩擦系数与磨损量测定方法
        3.6.3 磨损表面形貌观测方法
    3.7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1 试样成分分析
        3.7.2 试样性能测试
        3.7.3 试样显微结构分析
        3.7.4 SPS烧结β-Sialon致密体原理
    3.8 摩擦磨损试验结果与讨论
        3.8.1 摩擦系数结果与分析
        3.8.2 摩擦量结果与分析
        3.8.3 磨损形貌及机理分析
    3.9 小结
第四章 激光熔覆制备Ni基β-Sialon复合涂层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4.1 试验材料及处理
        4.1.1 65Mn钢
        4.1.2 熔覆材料
    4.2 试验过程
    4.3 涂层组织观察与性能测试
    4.4 摩擦磨损试验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试样宏观形貌分析
        4.5.2 试样成分分析
        4.5.3 试样性能测试
        4.5.4 试样显微结构分析
    4.6 摩擦磨损试验结果与讨论
        4.6.1 摩擦系数结果与分析
        4.6.2 磨损量结果与分析
        4.6.3 磨损形貌及机理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小农经济理论
        1.4.2 关于中国农业的小农经济特征
        1.4.3 关于我国小农格局的成因
        1.4.4 关于小农格局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4.5 关于小农格局的破除
        1.4.6 关于国外改造小农格局的实践经验
        1.4.7 文献评述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农业现代化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小农体制概述
    3.1 中国农业体制的性质
        3.1.1 关于经济体制
        3.1.2 中国农业体制为何是小农体制
    3.2 我国小农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3.2.1 我国农地制度的沿革
        3.2.2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展沿革及性质辨析
        3.2.3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准所有权性质导致了小农体制的形成
    3.3 相关概念界定
        3.3.1 “小农体制”
        3.3.2 “小农经济”与“小农格局”
        3.3.3 其他相关概念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小农体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机理分析
    4.1 从“科斯定理”看我国的小农格局
        4.1.1 关于我国农地产权界定的讨论
        4.1.2 关于农地要素流动交易成本的讨论
        4.1.3 小农体制的作用“对冲”了市场机制对农地的整合效果
    4.2 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4.2.1 小农体制下农地整合的特殊方式——土地流转
        4.2.2 小农体制下农地整合后果的不确定性
        4.2.3 小农体制下农地整合交易成本花费的无效率
        4.2.4 小农体制下农业效率积累困难
        4.2.5 小农体制导致小农格局被固化难以打破
        4.2.6 关于小农体制下农地整合期限的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农体制与农业经营体制
    5.1 小农体制如何影响我国农业经营体制
        5.1.1 小农体制的表征对农业经营体制的影响
        5.1.2 小农体制的实质对农业经营体制的影响
    5.2 小农体制下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
        5.2.1 小农体制下家庭农场农地整合的交易成本高
        5.2.2 小农体制下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的成本高
        5.2.3 小农体制下家庭农场的地权稳定性弱
        5.2.4 从农业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的发展看我国小农体制的特殊性
    5.3 小农体制下的农业合作
        5.3.1 普通农户间的合作难以达成
        5.3.2 大户领办的合作——合作社的异化
        5.3.3 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分析
    5.4 小农体制下的社会化服务
        5.4.1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历史沿革
        5.4.2 小农体制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困境
        5.4.3 从农业社会化服务自身的生存、演化逻辑看小农体制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农体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6.1 相关理论和研究设计
    6.2 研究方法和变量选取
        6.2.1 方法简介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
    6.4 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模型参数估计
        6.4.2 稳健性检验
    6.5 估计结果分析与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造小农格局的国际经验和应对小农体制的国内实践
    7.1 国外改造小农格局的相关经验
        7.1.1 法国
        7.1.2 德国
        7.1.3 荷兰
        7.1.4 日本
        7.1.5 国外改造小农格局的经验借鉴
    7.2 国内应对小体制的实践尝试
        7.2.1 “联耕联种”模式
        7.2.2 “虚拟地块”模式
        7.2.3 “土地信托”模式
        7.2.4 “土地银行”模式
        7.2.5 国内应对小农体制实践的经验总结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对策建议
    8.1 根本方向:通过新的制度供给阻断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
    8.2 制度供给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8.2.1 价值取向
        8.2.2 基本原则
    8.3 总体制度构想:设立独立的农地经营机构充当土地流转中介
        8.3.1 农地经营机构的基本功能:承担农地要素流动的中介
        8.3.2 农地经营机构应该独立承担中介职能避免政府干预
        8.3.3 农地经营机构应该具有独立的财产和责任能力
    8.4 农地经营机构的具体制度设计
        8.4.1 保持农地产权稳定的相关制度设计
        8.4.2 尊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和保障农户耕地需求的制度设计
        8.4.3 保障低成本土地供应的相关制度设计
        8.4.4 保障农户通过农地经营机构流转土地的制度设计
    8.5 对制度设计效果的检验
        8.5.1 新的制度安排能否阻断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
        8.5.2 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能否被实现
        8.5.3 提出的基本原则能否被贯彻
    8.6 设立农地经营机构可能面临的风险
        8.6.1 运营成本过高的风险
        8.6.2 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8.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状态监测数据的动态FTA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2.1 故障树分析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Petri网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架构安排
第二章 行星齿轮箱的故障树分析
    2.1 行星齿轮箱的简介
        2.1.1 行星齿轮箱的结构组成
        2.1.2 行星齿轮箱的工作原理
    2.2 故障树分析基础理论
        2.2.1 故障树事件、逻辑门及常用符号
        2.2.2 故障树分析方法概述
        2.2.3 故障树的建立流程
        2.2.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2.3 行星齿轮箱故障树建模分析
        2.3.1 行星齿轮箱常见的故障模式和故障原因分析
        2.3.2 行星齿轮箱故障树建立
        2.3.3 行星齿轮箱故障树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星齿轮箱系统故障树-Petri网建模分析
    3.1 Petri网基本原理简介
        3.1.1 Petri网模型介绍
        3.1.2 Petri网系统的数学模型
    3.2 行星齿轮箱系统故障树-Petri网模型建立
        3.2.1 行星齿轮箱系统故障树-Petri网网状模型
        3.2.2 行星齿轮箱系统FT-PN数学模型
    3.3 行星齿轮箱系统故障树-Petri网模型最小割集求解
        3.3.1 关联矩阵法求解最小割集示例
        3.3.2 求解行星齿轮箱系统FT-PN模型最小割集
    3.4 行星齿轮箱系统故障动态传播分析
        3.4.1 Petri网动态传播的数学分析
        3.4.2 行星齿轮箱系统故障动态传播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故障树与Petri网的齿轮故障程度建模分析
    4.1 齿轮的失效形式分析
    4.2 齿轮各种失效形式的程度划分
        4.2.1 齿轮的失效程度定义
        4.2.2 齿轮失效程度的评分准则
        4.2.3 齿轮各种失效形式程度的划分准则
    4.3 齿轮故障程度树模型建立
        4.3.1 齿轮失效的故障树
        4.3.2 齿轮的故障程度树建立
    4.4 齿轮故障程度树-Petri网建模分析
        4.4.1 齿轮故障程度树-Petri网模型构建
        4.4.2 齿轮故障传递的数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状态监测与FDT-PN模型的齿轮故障实时动态研究
    5.1 状态监测方法与故障诊断方法简介
    5.2 齿轮不同程度裂纹实验分析
        5.2.1 故障模拟实验台介绍
        5.2.2 实验准备工作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基于故障程度树的齿轮实时动态分析研究
        5.3.1 齿轮裂纹状态判定指标
        5.3.2 齿轮实时动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SnSb11Cu及AlSn20Cu轴瓦激光熔覆工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激光熔覆技术国内外现状
        1.2.1 激光熔覆工艺
        1.2.2 激光熔覆材料
        1.2.3 激光熔覆技术尚存问题与发展展望
    1.3 锡基巴氏合金轴瓦和铝基合金轴瓦制备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设备及试验方法
    2.1 熔覆材料成分
        2.1.1 基体材料
        2.1.2 熔覆材料
    2.2 激光熔覆试验设备及方案
        2.2.1 激光熔覆的试验设备
        2.2.2 激光熔覆工艺及方案
    2.3 XRD物相检测
    2.4 熔覆层组织与物相表征
        2.4.1 金相显微技术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2.4.3 显微硬度测试实验
        2.4.4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SnSb11Cu6合金粉末激光单道熔覆结果与分析
    3.1 引言
        3.1.1 激光单道激光熔覆层结构及宏观成形特征参数
        3.1.2 激光熔覆卞要工艺参数
    3.2 激光熔覆锡基巴氏合金涂层工艺研究
        3.2.1 激光功率对巴氏合金单道熔覆层高度、熔池深度及稀释率的影响
        3.2.2 扫描速率对单道熔覆层高度、熔池深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SnSb11Cu6合金激光多道熔覆组织及性能分析
    4.1 激光功率对单层多道熔覆层形貌的影响
    4.2 多道单层SnSb11Cu6合金熔覆层的微观组织分析
    4.3 SnSb11Cu6合金熔覆层表面物相分析
    4.4 结合界面EDS试验
    4.5 多道单层SnSb11Cu6合金熔覆层的硬度分析
    4.6 油润滑条件下多道单层SnSb11Cu6合金熔覆层的摩擦磨损行为
        4.6.1 实验参数
        4.6.2 摩擦磨损实验结果
        4.6.3 荷载、速度对不同功率锡基巴氏合金涂层磨损表面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激光熔覆AlSn20Cu涂层组织性能研究
    5.1 AlSn20Cu涂层单道工艺研究
        5.1.1 AlSn20Cu涂层不同激光功率单道的宏观形貌
        5.1.2 不同离焦量对AlSn20Cu涂层单道的宏观形貌影响
    5.2 AlSn20Cu涂层多道的宏观形貌及其金相组织研究
    5.3 AlSn20Cu合金涂层物相分析
    5.4 结合界面EDS试验
    5.5 油润滑条件下多道单层SnSb11Cu6合金熔覆层的摩擦磨损行为
        5.5.1 涂层耐磨性分析
        5.5.2 荷载、速度对铝基合金涂层磨损表面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合成基础油组分的润滑性能及其分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柴油机的燃油稀释
        1.2.1 工作方式
        1.2.2 摩擦副及其润滑
        1.2.3 燃油稀释
        1.2.4 含氧燃料简介
    1.3 柴油发动机油的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动机油的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动机油的发展现状
    1.4 润滑油的主要组成
        1.4.1 润滑油中的基础油
        1.4.2 润滑油中的添加剂
    1.5 不同分子结构对润滑油的影响
    1.6 分子动力学在润滑油中的研究进展
    1.7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流程
    2.2 分子动力学计算原理
    2.3 分子动力学求解方法简介
        2.3.1 Verlet算法
        2.3.2 蛙跳Verlet算法
        2.3.3 速度Verlet算法
        2.3.4 Beeman算法
        2.3.5 Gear预测校正算法
    2.4 分子动力学力场
        2.4.1 CHARMM力场
        2.4.2 AMBER力场
        2.4.3 COMPASS力场
    2.5 边界条件和积分步长
    2.6 系综
        2.6.1 微正则系综
        2.6.2 正则系综
        2.6.3 等温等压系综
        2.6.4 等压等焓系综
        2.6.5 巨正则系综
    2.7 Materials Studio软件介绍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成基础油润滑的实验研究
    3.1 主要试验仪器
        3.1.1 高频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
        3.1.2 旋转摩擦磨损试验机
        3.1.3 超景深三维显微镜
    3.2 试验原料及试剂
    3.3 实验方案及过程
        3.3.1 燃料混合物制备
        3.3.2 实验过程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DMC对柴油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4.2 合成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表征
        3.4.3 摩擦学机理解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油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模型构建
    4.2 MD模拟
        4.2.1 不同模拟条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2.2 不同基础油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 模拟分析
        4.3.1 压力对界面润滑行为的影响
        4.3.2 速度对界面润滑行为的影响
        4.3.3 温度对界面润滑行为的影响
    4.4 不同基础油的剪切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1.1.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面临的挑战
        1.1.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面临的机遇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发电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的内涵
        1.2.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理论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分析的研究现状
        1.3.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的研究现状
        1.3.3 风电机组设备健康维护的研究现状
    1.4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应用研究
        1.4.1 风电机组500小时运行考核试验
        1.4.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分析与知识表述
    2.1 引言
    2.2 系统科学背景下的运行状态分析
    2.3 风电机组典型故障模式分析
        2.3.1 风能捕捉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2.3.2 传动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2.3.3 发电机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2.4 机组运行状态知识表述
        2.4.1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风电机组故障知识表述方法
        2.4.2 基于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的风电机组故障知识表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指标分析与体系构建
    3.1 引言
    3.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指标体系初建
    3.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指标选取与分析
        3.3.1 安全性指标
        3.3.2 经济性指标
        3.3.3 可靠性指标
    3.4 基于对应分析的多块方法下的指标体系确立
        3.4.1 基于对应分析的多块划分方法
        3.4.2 机组指标体系确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机组故障诊断复合网络拓扑结构及功能描述
    4.3 风电机组运行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4.3.1 风电机组振动信号预处理
        4.3.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无量纲趋势整理
        4.3.3 t-s曲线趋势特征提取
        4.3.4 实例分析
    4.4 基于因子分析改进层级NSET方法的机组故障预警模型
        4.4.1 层级NSET方法原理
        4.4.2 残差统计分析
        4.4.3 基于因子分析改进的层级NSET模型
        4.4.4 实例分析
    4.5 ETA-FPN多重网络机组故障诊断模型
        4.5.1 ETA-FPN的定义
        4.5.2 ETA-FPN层级结构与推理分析
        4.5.3 改进信息熵的ETA-FPN模型构建方法
        4.5.4 基于改进信息熵方法的ETA-FPN模型搭建
    4.6 复合网络诊断模型实例分析
        4.6.1 FA-HNSET预警分析
        4.6.2 ETA-FPN网络模型诊断
        4.6.3 基于FTA结构的故障原因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电机组健康维护问题的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模糊评判的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健康评价
        5.2.1 健康评价体系层次划分
        5.2.2 评价指标劣化度的确定
        5.2.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的模糊评判
    5.3 基于ARMA模型的风电机组故障预测
        5.3.1 ARMA预测模型描述
        5.3.2 ARMA模型辨识
    5.4 风电机组故障设备维护决策方法
        5.4.1 基于FMEA的风电机组典型故障模式属性分析及风险评价
        5.4.2 风电机组故障FTA分析
        5.4.3 故障模式及底事件的维护方式决策
    5.5 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研发
    6.1 引言
    6.2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设计
        6.2.1 设计目的
        6.2.2 系统整体构架
        6.2.3 系统功能设计
    6.3 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技术应用
        6.3.1 系统信息管理及配置
        6.3.2 系统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介绍

(9)面向制造单元的数字孪生体建模与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元化生产模式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2.2 生产运行管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3 数字孪生在生产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主要来源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整体架构
2 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单元及管控策略
    2.1 引言
    2.2 DT-MCell概述
        2.2.1 DT-MCell内涵与特征
        2.2.2 DT-MCell 组成与功能
    2.3 DT-MCell管控策略
        2.3.1 DT-MCell管控架构
        2.3.2 DT-MCell运行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建模方法
    3.1 引言
    3.2 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建模流程
    3.3 基于语义本体的DT-MCell资源结构建模
        3.3.1 DT-MCell制造资源形式化表达
        3.3.2 DT-MCell语义本体模型
        3.3.3 DT-MCell数据本体模型
    3.4 基于混合建模方法的DT-MCell管控行为建模
        3.4.1 混合建模方法概述
        3.4.2 混合模型定义与形式化表达
        3.4.3 DT-MCell管控行为的混合建模
    3.5 DT-MCell多视图管控场景集成建模方法与协同机制
        3.5.1 DT-MCell多视图管控场景集成建模方法
        3.5.2 DT-MCell多视图模型协同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数字孪生体驱动的制造单元管控技术
    4.1 引言
    4.2 数字孪生驱动的制造单元管控指标体系设计
        4.2.1 基于公理化设计的管控指标体系设计
        4.2.2 DT-MCell管控数据模型
    4.3 基于虚实同步技术的可视化实时监控
        4.3.1 DT-MCell物理资源标识和采集技术
        4.3.2 DT-MCell虚实映射和通讯技术
        4.3.3 DT-MCell可视化实时监控模型
    4.4 基于知识推理的DT-MCell生产异常诊断方法
        4.4.1 DT-MCell生产异常分析及其故障树构建
        4.4.2 DT-MCell生产异常专家知识系统构建
        4.4.3 基于推理机的生产异常诊断及反馈控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DT-MCell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
    5.1 引言
    5.2 开发与验证环境概述
        5.2.1 开发与验证环境搭建
        5.2.2 硬件架构设计
    5.3 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
        5.3.1 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5.3.2 孪生体模型构建
        5.3.3 管控系统集成开发
        5.3.4 仿真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发动机再制造系统能效提升及其宏观环境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再制造不确定性研究意义
        1.1.2 再制造设备层能效提升研究意义
        1.1.3 再制造工艺链层能效提升研究意义
        1.1.4 能效提升的宏观环境效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再制造过程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1.2.2 设备层节能降耗研究现状
        1.2.3 工艺链层能耗建模和优化研究现状
        1.2.4 能效提升的环境效益评估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课题来源
        1.3.1问题的提出
        1.3.2 课题来源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再制造系统不确定性数学描述和分析
    2.1 再制造系统不确定性的内涵
        2.1.1 再制造设备层的不确定性
        2.1.2 再制造工艺链层的不确定性
    2.2 不确定性类型及规划
        2.2.1 不确定性类型及数学方法
        2.2.2 不确定规划
    2.3 基于网络模型的不确定性表征与分析
        2.3.1 经典GERT网络模型
        2.3.2 信号流图基础理论
        2.3.3 含多元不确定性的GERT网络模型及其解析方法
    2.4 应用实例
        2.4.1 研究目标及主要步骤
        2.4.2 含多元不确定性的GERT模型及其参数
        2.4.3 系统运行时间和能耗的不确定性分析
        2.4.4 基于Arena仿真的GERT模型验证
        2.4.5 不确定性扰动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决策与优化两阶段的再制造设备能效提升方法
    3.1 能源效率内涵及评价方法
        3.1.1 能源效率指标的广义内涵
        3.1.2 能源效率评价方法
    3.2 再制造设备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3.2.1 再制造设备评价指标
        3.2.2 基于TOPSIS的模糊决策方法
    3.3 再制造设备的能效预测模型
        3.3.1 响应曲面法
        3.3.2 改进的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
    3.4 实例分析
        3.4.1 修复设备多目标决策
        3.4.2 激光熔覆系统效率监测实验
        3.4.3 效率预测模型
        3.4.4 参数优化及其贡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节能调度的再制造工艺链能效提升方法
    4.1 面向节能的调度模型
        4.1.1 问题描述
        4.1.2 生产工艺链节能相关方法
        4.1.3 数学模型
    4.2 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4.2.1 激素调节机制
        4.2.2 算法实施流程
    4.3 面向调度的Petri网模型和A*算法
        4.3.1 Petri网基础理论
        4.3.2 赋时Petri网结构
        4.3.3 面向调度的赋时变迁Petri网
        4.3.4 A*算法的启发式函数
        4.3.5 动态窗搜索方法
    4.4 应用案例
        4.4.1 实例问题描述
        4.4.2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调度模型求解
        4.4.3 基于Petri网和A*算法的调度模型求解
        4.4.4 算法性能评估与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发动机再制造系统能效提升的宏观环境效益研究
    5.1 面向发动机再制造能效的CGE模型框架
        5.1.1 模型基本框架
        5.1.2 生产部门划分
    5.2 CGE模型子模块构建
        5.2.1 生产模块
        5.2.2 贸易模块
        5.2.3 收入支出模块
        5.2.4 市场均衡模块
        5.2.5 环境模块
    5.3 模型的数据基础
        5.3.1 SAM表组成结构
        5.3.2 替代弹性系数和份额参数标定
        5.3.3 环境排放系数
    5.4 模拟结果分析
        5.4.1 宏观经济影响
        5.4.2 宏观环境效益
        5.4.3 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生产部门划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磨损机理的变迁与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TBM盘形滚刀磨损机理与破岩特性研究[D]. 田济语. 吉林大学, 2021
  • [2]空间环境下高可靠长寿命快门技术研究[D]. 赵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3]铝灰资源化制备β-Sialon及其磨损特性研究[D]. 朱炜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蒋崧韬. 四川大学, 2021(12)
  • [5]基于状态监测数据的动态FTA方法研究[D]. 黄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SnSb11Cu及AlSn20Cu轴瓦激光熔覆工艺与性能研究[D]. 王远刚.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1)
  • [7]合成基础油组分的润滑性能及其分子模拟研究[D]. 姜涛. 广西大学, 2020(07)
  • [8]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健康维护系统的研究[D]. 贾子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面向制造单元的数字孪生体建模与管控技术研究[D]. 王译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发动机再制造系统能效提升及其宏观环境效益研究[D]. 彭世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磨损机理的变化与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