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演方向看粤剧改革

从导演方向看粤剧改革

一、从导演艺术走向看粤剧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王胜男[1](2021)在《华人海外移民电影研究》文中认为

王惠[2](2021)在《香港电影“北上”现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且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其中,香港电影“北上”则是近年来颇受影视界和评论界关注的一种现象。香港电影“北上”不仅为自身发展困境谋求到了新的发展道路,同时也给大陆带来丰富且宝贵的电影制作经验,在提升了内地电影质量的同时,还为香港电影吸收了众多内地电影元素,丰富了电影题材,使港陆双方电影文化逐步相融合,为华语电影圈注入活力。因此,关注香港电影“北上”现象就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围绕香港电影“北上”现象开展研究:第一章主要对香港电影“北上”的缘由和发展进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第二章着力探究香港电影形态在“北上”进程中发生的若干差异与变化,具体呈现出“新作者电影”和“新主流电影”两种电影形态;第三章分别从主体的消长与言说姿态的转变两个方面,论述香港电影在“北上”进程中话语姿态是如何转变的;第四章力求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由典型性代表向普通民众转移和“香港人”到“中国人”的身份转变两个方面探讨、解析香港电影在“北上”进程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具体表为个体生命意识与民族意识的交融。从以上香港电影“北上”的历史渊源、香港电影“北上”进程中电影形态的变化、“北上”进程中香港电影在话语姿态方面发生的转变和香港电影在“北上”进程中文化身份的认知四个方面解读香港电影“北上”现象;结语主要通过文化和美学反思,总结了“北上”利弊及经验教训。本论文主要是基于电影发展史进程和意识流变以及文化反思的角度探究改革开放前后至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在“北上”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新变化,“北上”现象表现了香港电影在与内地电影融合进程中的发展态势,为亚洲电影共荣圈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些许可借鉴的思路。

涂雨铮[3](2021)在《解析导演视角下粤剧改革发展策略》文中认为粤剧于明朝时期便已出现,粤剧的表演形式极为特殊,使用地方语言,突出粤剧特色,但是目前随着发展,因为懂得粤语的人群较少,限制了粤剧大范围传播,当下粤剧为实现持久发展的目标,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其唯一出路。粤剧需要结合当下大众的艺术审美进行改良、创新,站在导演艺术层面分析艺术形式、呈现方式、语言唱腔方面等方面的革新方式。

杨毅鸿[4](2019)在《21世纪粤剧的改革现状及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粤剧发生了力度相当大的改革,在舞美、音乐、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传播形式等方面都有了不少改革措施。在改革创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改革经验不足。这些改革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粤剧具有娱乐性、商业性和包容性,其发展的方向就是回归市场。在发展中,要注意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处理好市场和艺术的关系,同时在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上,要理解三个点:以新带旧、新旧并存、用辩证眼光看待粤剧。传承和发展、传统和创新并不是割裂的。

陈忆澄[5](2020)在《中国现当代艺术传播中的媒介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滑国华[6](2020)在《戏曲导演如何把握“戏”与“技”的审美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存在于戏曲艺术形成与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在戏曲导演的剧目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到来,促使着导演职能的不断变化,“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已经从传统戏中的表演层面延伸至以导演为中心的编剧、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创作部门的各个环节,它们相互依赖,互为成就。导演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解构文学剧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塑造立体化人物”拓展;吸收、借鉴其它艺术样式;让舞台美术成为导演语汇;分析当下不同观众对戏曲的审美心理等角度来把握“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在戏曲剧目创作中的运用。

李宇翼[7](2020)在《习志淦剧作研究》文中认为习志淦是新时期湖北剧坛的代表之一。他的剧作是湖北戏剧平民性、革命性、时代性的最好写照,也融汇了鄂派京剧创作的热辣讽喻、亦庄亦谐、笑中带泪的风格特点。习志淦早期担当了湖北省京剧院的创作团队中默默无闻的执笔者,由于自身生长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他常常以小人物为事件的主人翁展开波折离奇的戏剧故事,揭露社会矛盾和底层阶级的心理创伤。随着1981年《徐九经升官记》问世,习志淦在剧坛崭露头角,此后他与创作团队开启了以丑行挑梁的鄂派京剧创作模式,在剧目题材、思想主题和呈现方式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将鄂派京剧推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习志淦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规避了传统戏曲善于说教训诫的特点,通过巧妙的人物关系的设置、双线并行、一波三折的情节结构的铺排,着力展现小人物在大事件面前艰难抉择的内心挣扎和他们饱受迫害却依然保有正义与人情的真善美的品质。在这种行为思路的指引下,本文试图归纳出习志淦剧作所呈现的内容、语言、结构特点,以期对现阶段戏曲创作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刘婉瑶[8](2020)在《香港影评期刊流变及影响(1952-1982)》文中研究指明

陈卓安[9](2020)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地区粤剧形态研究 ——以《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为例》文中认为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早期的唱腔音乐和剧目来源于“外江班”,在二十世纪初完成了本地化进程后,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香港和广州两大演出中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州经历了社会变革后,人们对粤剧有了新的认识,促使粤剧艺术朝着继承传统,精益求精的方向发展。本文以《搜书院》、《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三个影响深远的经典代表剧目为基本研究对象,展开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地区粤剧形态的研究,试图归纳出这个时期的粤剧在剧本形态、音乐形态和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特征,探究其审美价值和内在成因。第一章梳理了粤剧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剧本、音乐、表演的角度对三个剧目进行形态特征的研究,归纳出剧目在人物、语言、唱腔、念白、伴奏、程式运用等方面的特点,通过与前后时期的比较,凸显出这个时期粤剧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世具体的参考意义。结语部分对这个时期粤剧形态的成因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引发对传统戏曲在娱乐多元化时代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

郭楠[10](2020)在《莎剧《麦克白》的昆曲改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改编的昆曲《血手记》是中国戏曲跨文化改编西方戏剧的成功之作。从1986年“第一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初次搬演到舞台上,开启了莎剧与昆曲的交流,再到200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三十周年之际重新创排,赋予《血手记》新时代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跨文化改编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但目前学界对2008年版本的《血手记》的研究还很有限,本论文试图从发展的角度入手,以莎剧《麦克白》的昆曲改编作品《血手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86年和2008年两个版本的戏曲文本和舞台呈现进行对比分析,探寻莎剧的昆曲改编的发展与变化,并从中探求出中国戏曲振兴和寻求现代化的方法,为戏曲的跨文化改编研究拓宽一些角度,为中国戏曲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共分为“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三节。第一节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血手记》”及研究本对象的意义所在。第二节对“戏曲莎剧跨文化改编”这一论题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血手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阐清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可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三节对本论文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梳理。正文部分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和比较分析分方法,从戏曲文本、舞台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对两版《血手记》对原着《麦克白》的改编状况及呈现出的差异进行探讨。第一章主要论述戏曲文本的改编问题,依次分析1986年版本和2008年版本《血手记》的框架、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女巫”和“人性真善美”的角度探求由此差异带来的原着主题内涵的变形,得出《血手记》在文本改编上逐渐成熟,且对原着主题内涵的把握更加精准、深入的观点。第二章主要从舞台方面对两版《血手记》展开论述,通过对昆曲舞台上的人物塑造,昆曲演员的表演技艺及舞台灯光、布景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求随着昆曲艺术的发展,在表演技艺稍逊于老一辈昆曲表演艺术家的情况下,新时代昆曲作品是如何另辟蹊径,通过舞台表演的巧思和写意性的舞台呈现,弥补了表演上的不足。第三章从文化差异角度入手,从人文传统和悲剧精神两个方面分析莎剧昆曲改编这一戏剧交流活动呈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以前文戏曲文本和舞台的比较分析为基础,探寻两个不同时代的改编作品呈现出的文化差异的融合趋势,并进一步从文化交流的视角总结出戏曲对莎剧跨文化改编对中国戏曲振兴和推进“戏曲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意义和启示作用。结语部分对本论文主要阐述的问题作出归纳和总结,并强调跨文化改编对中国戏曲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从导演艺术走向看粤剧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导演艺术走向看粤剧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2)香港电影“北上”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香港电影“北上”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香港电影“北上”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香港电影“北上”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电影形态的转变:由“传统香港电影”向“新香港电影”景观转变
    第一节 “新作者电影”兴起
    第二节 “新主流电影”盛行
第三章 话语姿态的转变:叙述话语主体的消长与言说姿态的转变
    第一节 粤语等地方性语言向普通话的过渡
    第二节 叙述话语由粗俗暴力向温情和谐转变
第四章 文化身份的转变:个体生命意识与民族意识的交融
    第一节 个体生命意识的增强
    第二节 民族意识的觉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解析导演视角下粤剧改革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粤剧的起源
二、粤剧的发展现状
    (一)活动范围逐渐变小
    (二)创新性不足
三、从导演艺术视角探究粤剧改革
    (一)创新粤剧唱腔语言
    (二)更换乐趣主题
    (三)创新粤剧艺术形式
    (四)为粤剧传承培养更多人才
四、结语

(4)21世纪粤剧的改革现状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粤剧改革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舞美背景的虚实相间
    (二)音乐艺术的东西合璧
    (三)题材内容的纵横开拓
    (四)表现手法的革新求变
    (五)传播形式的多元扩展
二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第一,关于要不要改革。
    第二,关于改得太多还算不算是粤剧。
    第三,关于聘请外地编导。
三 粤剧的发展方向和一些注意问题

(6)戏曲导演如何把握“戏”与“技”的审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一章 “戏”与“技”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戏”与“技”概念的历史追溯
    第二节 戏曲导演语境下“戏”与“技”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戏”与“技”的审美关系
第二章 “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在戏曲导演剧目创作中的表现
    第一节 “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在传统戏中的表现
    第二节 “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在新编历史剧中的表现
    第三节 “戏”与“技”的审美关系在现代戏中的表现
第三章 戏曲导演在剧目创作中如何把握“戏”与“技”的审美关系
    第一节 从人性出发,解构文学剧本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性的探讨
        二、西方文化对于人性的谈论
        三、现代社会学家对于人性的谈论
    第二节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塑造立体化人物”拓展
        一、用符合当下审美的眼光审视剧中人物
        二、引导演员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节 合理地吸收、借鉴其它艺术样式
    第四节 使舞台美术成为导演语汇
    第五节 分析当下不同观众对戏曲的审美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习志淦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鄂派京剧与习志淦戏曲创作之路
    第一节 新时期湖北戏剧创作崛起
    第二节 湖北省京剧院与鄂派京剧
        一、“鄂派京剧”的诞生由来
        二、“编、导、演”强力合作
    第三节 习志淦戏曲创作的三阶段
        一、第一阶段:习志淦戏曲初创的艰苦探索之路(20世纪80年代)
        二、第二阶段:与台湾“热恋”的戏曲合作之路(20世纪90年代)
        三、第三阶段:广泛涉猎新范式的戏剧开拓之路(21世纪至今)
第二章 习志淦剧作的题材选取及主题意蕴
    第一节 题材划分
        一、恢弘跌宕的传统历史题材
        二、思潮动荡的社会现实题材
        三、浪漫传奇的婚姻爱情题材
        四、瑰丽奇幻的神话传说题材
    第二节 主题刍论
        一、封建制度对人的戕害和官场斗争残酷
        二、挖掘社会底层阶级和小人物的真善美
        三、抒写女性对命运的反思和意识的觉醒
        四、以史为镜的手法再现史实和讴歌名人
        五、表现包容自由和惩恶扬善的艺术追求
第三章 习志淦剧作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不拘一格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底层人物形象
        二、女性人物形象
        三、历史人物形象
    第二节 推陈出新的戏曲语言风格
        一、俏皮哲趣的唱念安排
        二、中外流行语汇的嵌入
        三、本土方言的歌谣特色
        四、匹配剧种的语言韵味
    第三节 出人意料的戏曲冲突营造
        一、小人物机缘巧办大事
        二、双线交错、一波三折
        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地区粤剧形态研究 ——以《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二十世纪广州地区粤剧发展概貌
    第一节 “广嗓”形成时期
    第二节 “省港班”时期
    第三节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第四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第二章 日趋完善的剧本形态
    第一节 “点线结合”的戏剧冲突构思
    第二节 雅中带俗的语言风格
第三章 戏韵浓郁粤味十足的音乐形态
    第一节 梆黄为主小曲为辅的唱腔形态
        一、以梆黄为主角
        二、以小曲为配角
    第二节 形式多样语言精练的念白形态
    第三节 丝竹相和锣鼓相伴的伴奏形态
        一、托腔保调描摹情景的丝竹乐队伴奏
        二、“发号施令”不可或缺的锣鼓伴奏
第四章 遵循传统活用程式的表演形态
    第一节 人物演绎的程式化
    第二节 情景表演的程式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莎剧《麦克白》的昆曲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一章 戏曲文本的改编
    第一节 框架的确立
        一、改编的基础:相同的故事题材依托
        二、在中国背景前提下确立框架
    第二节 内容的择选及其合理性问题
        一、内容与情节的择选
        二、逻辑合理性的缺失与弥补
    第三节 主题立意的传承与新变
        一、女巫功能的表达
        二、对人性“真、善、美”的关注
第二章 莎剧昆曲改编的舞台探索
    第一节 人物角色定位
        一、86年版:莎剧人物昆曲化的初步探索
        二、08年版:回归原着,打破善恶界限
    第二节 昆曲表演程式与技法的运用
        一、86年版:细腻精湛的表演技艺呈现
        二、08年版:人物色彩转变下的行当转换与表演技艺创新
    第三节 舞台语汇的丰富与更新
        一、86年版:写意性的舞台呈现
        二、08年版:新时代舞台语汇的丰富与更新
第三章 戏曲跨文化改编的文化差异融合与意义
    第一节 莎剧昆曲改编中呈现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人文传统的差异
        二、悲剧精神的差异
    第二节 文化差异的融合
        一、中西人文传统的融合
        二、中西戏剧精神的融合
    第三节 跨文化改编的意义与启示
        一、跨文化改编的意义所在
        二、戏曲跨文化改编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导演艺术走向看粤剧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华人海外移民电影研究[D]. 王胜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香港电影“北上”现象分析[D]. 王惠.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9)
  • [3]解析导演视角下粤剧改革发展策略[J]. 涂雨铮. 艺术品鉴, 2021(14)
  • [4]21世纪粤剧的改革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 杨毅鸿. 珠江论丛, 2019(Z1)
  • [5]中国现当代艺术传播中的媒介转化研究[D]. 陈忆澄. 东南大学, 2020
  • [6]戏曲导演如何把握“戏”与“技”的审美关系[D]. 滑国华.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7]习志淦剧作研究[D]. 李宇翼.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8]香港影评期刊流变及影响(1952-1982)[D]. 刘婉瑶.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
  • [9]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地区粤剧形态研究 ——以《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为例[D]. 陈卓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莎剧《麦克白》的昆曲改编研究[D]. 郭楠.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从导演方向看粤剧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