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环保局严肃查处顶风生产小造纸厂

富平县环保局严肃查处顶风生产小造纸厂

一、富平县环保局严肃查处顶风生产的小造纸厂(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知[1](2013)在《环境政策执行模式研究 ——基于模糊—冲突模型的比较案例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人民的身心健康,也与中国的大国形象不符。从立法的角度看,中国并不缺少政策,而是缺乏有效的执行,导致政策意图与政策结果之间存在着“执行差距”。既有研究从不同视角丰富了对环境政策执行的理解,但不足之处在于:相关研究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全面理解环境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给人的错觉就是所有政策都犯了大致相同的错误。从现实的关怀看,这类研究大多遵循自上而下的途径,旨在给决策者提供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忽略了政策执行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针对现实困境和研究困惑,本文旨在为全面理解政策执行提供一个解释性的分析框架,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政策执行?这些变量在何种情形下发挥作用?这些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是否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执行模式?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可以为减小“执行差距”提供怎样的政策建议?本文以模糊-冲突模型为基础结构,整合既有执行研究中的关键性变量,以政策性质为自变量,政策背景/环境和政策执行中的行动者为中间变量,考察这些因素对政策执行(因变量)的影响。文章的一个核心假设是政策性质不同,政策执行过程不同,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性变量也不同。从政策的模糊性和冲突性出发,将政策分为四种类型:低模糊性、高冲突性的政治型政策,高模糊性、低冲突性的试验型政策,高模糊性、高冲突性的象征型政策,低模糊性、低冲突性的行政型政策,不同的政策呈现出不同的执行模式。为了测试理论命题,文章选取节能减排政策、农村环保政策、淮河变清政策、环境监理标准化政策为案例,通过研究四个不同政策的执行过程,解析影响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性变量。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在行政性执行模式中,充足的资源和官僚制组织成为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性变量。如果一项政策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合行动才能完成,联合行动的复杂性程度制约着政策执行的效果。(2)在象征性执行模式中,地方联盟的力量终将决定政策的执行效果。如果决策者在道义或合法性上的占据制高点,那么,短期之内决策者有可能在与地方联盟的博弈中获胜。(3)在试验性执行模式中,地方上处于支配地位的参与者及其资源状况决定政策执行结果。在试验性执行中,如果地方政府偏离政策意图太远,中央仍可发出政策指令终止地方的执行行为。(4)在政治性执行模式中,如果执行者受损的利益得不到补偿,尽管决策者可以使用权力获得能够衡量的政策产出,但政策效果可能和预期相去甚远。如果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不是一种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关系,而是存在多重这样的关系,如果决策者在某一时期依赖执行者执行另外一个政策,那么执行者就会在特定时期获得与决策者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放弃当下政策的执行。在理论层面,基于中国环境政策的经验性研究,文章发展了政策执行模式理论,为研究转型期中国政策执行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拓展和修正了模糊-冲突模型,使其理论命题更具普遍意义。在现实层面,要减少政策执行差距,需要区别对不同政策:对于政治性政策而言,要以“问题治理”为导向,而不能以完成特定的指标为旨归;对于行政性政策而言,要走出“政治国家”,构建与完善现代的官僚制组织;对于象征性政策而言,要把政策执行视为不同观点之间交流的过程、学习应对特定环境所需方法和技巧的过程;对于试验性政策而言,要优化地方层面的“执行结构”,推进政策与具体环境的切合。退而求次的办法就是,构建小政府,减少执行环节,进行终端管理。

冯刚[2](2008)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与升华。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体现其“新”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少农村地区为片面发展工、农、旅游业而过度使用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新农村建设应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关系以及协调模式的研究是很少的。基于此,论文以各类农村发展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实际情况和建设类型,提出了合理完善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模式,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论文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涵和任务出发,结合农村建设现状,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迫切性。通过对国外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国内研究文献的分析,确定了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为研究目标。进一步介绍了农村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补偿理论、和谐发展理论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等多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理论。第二部分对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首先从观念的角度明确了生态经济价值,分析了农民经济发展观念;其次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发展障碍以及建设中各方的博弈关系;最后分析了协调模式的基本形态、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形态,提出从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三个方面来建设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协调模式的发展思想。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分析,设计出具体的协调模式,提出了工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特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畜牧养殖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休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和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等六种模式。然后提出了保障协调模式发展和实施的经济、环境、社会、资源和法律对策。第四部分对苏北新农村建设进行实例研究,并以邳州市大蒜产业为实例建立了邳州市特色大蒜产业发展的协调模式,提出了这种协调模式的制度保证。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其研究方向,即实践中模式的选择问题、生产组织形态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法律的完善、协调发展模式的改进。

段晓红[3](2002)在《富平县环保局严肃查处顶风生产的小造纸厂》文中研究说明

国家环保总局[4](2001)在《10起严重污染、破坏环境典型案件查处情况》文中认为

孟凡模,厉军[5](1997)在《对微山湖的庄严承诺──微山县环保局长张裕敏带领全局同志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微山湖的庄严承诺──微山县环保局长张裕敏带领全局同志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纪实本刊记者孟凡模特邀通讯员厉军每当唱起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插曲,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波光鳞鳞的微山湖,眼前会立即出现夕照下微山湖那美丽的画面……。微山湖...

二、富平县环保局严肃查处顶风生产的小造纸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平县环保局严肃查处顶风生产的小造纸厂(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政策执行模式研究 ——基于模糊—冲突模型的比较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环境政策及其执行差距
        1.1.2 研究问题与主要结论
    1.2 文献述评
        1.2.1 政策执行的概念
        1.2.2 政策执行的类型
        1.2.3 政策执行研究
        1.2.4 中国政策执行:中西方的研究视角
    1.3 分析框架:竞争性解释
        1.3.1 模糊-冲突模型
        1.3.2 模糊-冲突模型的批判
        1.3.3 分析框架的建构:一个修正的模型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结构
第2章 政治性执行:作为高冲突、低模糊的节能减排政策
    2.1 作为“政治任务”的节能减排政策
        2.1.1 作为“政治任务”的政策
        2.1.2 节能减排政策的背景
        2.1.3 节能减排政策
    2.2 政策执行过程:“失控”与“纠偏”
        2.2.1 拖延
        2.2.2 纠偏
        2.2.3 反弹
        2.2.4 机械式执行
        2.2.5 期望与期望之外的政策结果
    2.3 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差距分析:基于政治性执行的视角
        2.3.1 政策的低模糊性
        2.3.2 政策的高冲突性
        2.3.3 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逻辑:控制权与自主权
    2.4 小结
        2.4.1 回到传统:逻辑起点在何处?关注点在哪里?谁是核心参与者?
        2.4.2 政策执行中的注意力
        2.4.3 政策执行的多变性:府际关系的变化还是权力的再生产
第3章 试验性执行:作为低冲突、高模糊的农村环保政策
    3.1 作为“试点”的农村环境政策
        3.1.1 作为“试点”的政策
        3.1.2 农村环保政策出台的背景
        3.1.3 农村环保政策方案: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3.2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执行:“典型”的构建
        3.2.1 长沙金塘模式:村民环保自治
        3.2.2 青岛“五化”工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3.2.3 异化的“典型”
    3.3 农村环保政策执行差距分析:基于试验性执行的视角
        3.3.1 政策的性质:模糊性与冲突性
        3.3.2 农村环保政策舞台中的行动者及其策略
    3.4 小结
        3.4.1 政策的模糊性:并非都是坏事
        3.4.2 政策执行中的“情景”因素:参与者和资源
        3.4.3 作为政策学习的试验性执行
第4章 象征性执行:作为高冲突、高模糊的“淮河变清”工程
    4.1 作为“口号”的“淮河变清”工程
        4.1.1 作为“口号”的政策
        4.1.2 “淮河变清”工程的政策背景:从治水到治污
    4.2 淮河治污过程:1994-2000
        4.2.1 第一阶段的淮河治污:1994-1997
        4.2.2 第二阶段的淮河治污:1998-2000
        4.2.3 淮河治理的绩效
    4.3 淮河变清政策执行差距分析:以象征性执行为视角
        4.3.1 政策的性质:模糊性与冲突性
        4.3.2 政策执行中的核心行动者
        4.3.3 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联盟
        4.3.4 政策联盟之间的博弈
    4.4 小结
        4.4.1 政策的模糊性:执行软约束的前提
        4.4.2 地方联盟:影响象征性执行的关键性因素
        4.4.3 技术官僚:政策的解释者、行动方案的设计者
第5章 行政性执行:作为低冲突、低模糊的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
    5.1 作为“常规”的环境监理标准建设
        5.1.1 作为“常规”的政策
        5.1.2 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5.1.3 环境监理机构标准化建设
    5.2 环境监理标准化政策的执行
        5.2.1 环境监理机构设置
        5.2.2 环境监理人员配备
        5.2.3 环境监理设备配置
    5.3 环境监理标准化执行差距分析:基于行政性执行的视角
        5.3.1 政策的清晰性与低冲突性
        5.3.2 政策执行资源短缺
        5.3.3 非“正统”的官僚制
        5.3.4 联合行动的复杂性
    5.4 小结
        5.4.1 行政性执行的理想与现实
        5.4.2 行政性执行需以官僚制为基础
        5.4.3 行政性执行需以资源为必要条件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发现: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6.1.1 政治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6.1.2 试验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6.1.3 象征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6.1.4 行政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6.2 政策建议
        6.2.1 政治性执行:以“问题治理”为导向
        6.2.2 试验性执行:优化“执行结构”
        6.2.3 象征性执行:从“对立”走向“合作”
        6.2.4 行政性执行:走出“政治国家”
        6.2.5 替代的选择:构建小政府、减少政策执行
    6.3 研究展望
        6.3.1 验证分析框架的适用性
        6.3.2 政策执行类型转化的条件
        6.3.3 政策周期研究与政策类型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2)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新农村建设概述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发展理论
    2.2 循环经济理论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生态补偿理论
    2.5 和谐发展理论
    2.6 生态经济理论
3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3.1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机理分析
        3.1.1 农村经济发展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3.1.2 能够带动农村技术的进步、减少污染产生
        3.1.3 能够为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环保资金与环保设备
        3.1.4 能够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
        3.1.5 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3.2.1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成本
        3.2.2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保证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2.3 保护生态环境存在正的外部效用
        3.2.4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3.2.5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3.3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障碍分析
        3.3.1 经济方面的障碍
        3.3.2 制度政策方面的障碍
        3.3.3 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
        3.3.4 法律方面的障碍
    3.4 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博弈分析
        3.4.1 企业与政府博弈
        3.4.2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
        3.4.3 新建企业与原有企业间博弈
        3.4.4 企业与公众的博弈关系
4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分析
    4.1 生态经济价值分析
        4.1.1 生态经济
        4.1.2 生态价值理论
        4.1.3 能值价值理论
        4.1.4 绿色GDP理论
        4.1.5 生态足迹理论(EF)
        4.1.6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
    4.2 农民经济发展的观念
        4.2.1 农民观念分类
        4.2.2 当前农民经济发展观念现状
        4.2.3 影响农民经济观念的因素
        4.2.4 农民要转变的经济观念
    4.3 生态破坏的现实后果分析
        4.3.1 我国农村生态破坏现状
        4.3.2 生态破坏的后果
    4.4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思想观念的形成
5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论模式研究
    5.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形态研究
        5.1.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内涵
        5.1.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主要特点
        5.1.3 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分析
        5.1.4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衡量
    5.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产业形态研究
        5.2.1 产业形态内涵、特点及意义
        5.2.2 生态农业
        5.2.3 生态型工业
        5.2.4 生态旅游业
    5.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生产组织形态研究
        5.3.1 农业生产组织形态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作用
        5.3.2 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组织形态
        5.3.3 新兴的农业组织形态
        5.3.4 分包制
        5.3.5 专业合作组织
        5.3.6 社区合作组织
        5.3.7 股份合作组织
    5.4 小结
6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模式设计
    6.1 工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1.1 工业型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分析
        6.1.2 工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的问题
        6.1.3 协调模式解决方法
        6.1.4 小结
    6.2 特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2.1 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6.2.2 策略和措施
        6.2.3 特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2.4 小结
    6.3 畜牧养殖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3.1 发展畜牧养殖业需要的条件
        6.3.2 畜牧养殖产业化急需解决的问题
        6.3.3 协调模式设计
    6.4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4.1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要具备的条件
        6.4.2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6.4.3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6.4.4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
        6.4.5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5 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5.1 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发展目标及条件
        6.5.2 农村专业市场——农村商贸流通的传统形式
        6.5.3 农村专业市场对环境的影响
        6.5.4 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设计
    6.6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6.1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中函需解决的问题
        6.6.2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的总体方针
        6.6.3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的具体措施
7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对策研究
    7.1 经济对策
        7.1.1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7.1.2 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
        7.1.3 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衡量发展水平的尺度
        7.1.4 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
        7.1.5 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7.1.6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7.1.7 加速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和推广
        7.1.8 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7.1.9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
        7.1.10 建立反映生态环境状态的价格体系
        7.1.11 提供优惠的财政政策
        7.1.12 运用消费政策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倾向
        7.1.13 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7.1.14 资源和产品定价策略
    7.2 环境对策
        7.2.1 加强环境管理
        7.2.2 环境保护市场化
        7.2.3 大力推行环境规划和建设
        7.2.4 积极引用环境安全预测、预警、预报技术
        7.2.5 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和推广
        7.2.6 强化环保目标责任管理
        7.2.7 征收环境税
        7.2.8 控制农业自身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7.2.9 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的监督治理
    7.3 社会对策
        7.3.1 加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建设
        7.3.2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7.3.3 建立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
        7.3.4 明确政府的生态责任
        7.3.5 把生态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7.3.6 防灾减灾的战略与对策
        7.3.7 推进科技进步,建立人才支持体系
        7.3.8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新技术
        7.3.9 强化宣传教育,依靠公众参与
        7.3.10 加强法制建设与宏观调控机制
        7.3.11 加强国际、区际合作
    7.4 资源对策
        7.4.1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管理
        7.4.2 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
        7.4.3 开展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实现资源利用的科学化和环境保护的最佳化
        7.4.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7.4.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7.5 法律制度保障
    7.6 本章小结
8 实例研究——以苏北新农村建设为例
    8.1 苏北概况
    8.2 苏北新农村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8.2.1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8.2.2 苏北地区“三农”问题现状
        8.2.3 苏北农村现状分析
        8.2.4 苏北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环境问题
    8.3 苏北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8.4 特色型新农村建设实例——邳州大蒜产业
        8.4.1 邳州简介
        4.4.2 邳州大蒜产业
        4.4.3 邳州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一池三改”
        8.4.4 邳州特色型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8.4.5 邳州特色型新农村建设将来要注意的问题
        8.4.6 邳州市特色大蒜业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协调模式
        8.4.7 邳州市特色大蒜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保证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10起严重污染、破坏环境典型案件查处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陕西省旬阳县铅锌选矿企业污染汉江案
2. 黑龙江省富裕县种畜场开垦草原破坏生态案
3. 山东省阳谷县造纸污染反弹案
4. 山东省齐河县造纸污染反弹案
5. 河南省开封县造纸废水偷排案
6. 安徽省和县治污设施停运案
7. 河北省深泽县造纸企业污染反弹案
8. 河北省邢台市环保部门审批渎职案
9. 广西合浦县闸口镇破坏红树林案
1 0. 重庆市巫山县农民盗伐林木、非法捕杀野生动物案

四、富平县环保局严肃查处顶风生产的小造纸厂(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政策执行模式研究 ——基于模糊—冲突模型的比较案例分析[D]. 朱玉知. 复旦大学, 2013(02)
  • [2]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 冯刚.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3]富平县环保局严肃查处顶风生产的小造纸厂[J]. 段晓红. 陕西环境, 2002(06)
  • [4]10起严重污染、破坏环境典型案件查处情况[J]. 国家环保总局. 中国经贸导刊, 2001(18)
  • [5]对微山湖的庄严承诺──微山县环保局长张裕敏带领全局同志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纪实[J]. 孟凡模,厉军. 山东环境, 1997(04)

标签:;  ;  ;  ;  ;  

富平县环保局严肃查处顶风生产小造纸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