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项目惠及三金

国债项目惠及三金

一、国债项目造福三晋(论文文献综述)

韩惠铭[1](2021)在《山西省投资集团九洲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汪颖奇[2](2021)在《社会变迁与士人因应 ——以常熟士人徐兆玮为中心》文中认为在上世纪交替之际,时论常常将中国比作一叶放于中流的扁舟,处于两头不到岸的处境里,这种“两头不到岸”用于形容近代中国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过渡时代的功名士人——也极为贴切。他们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又成长于西学东渐的时空背景下,或多或少都受到新学的影响。他们亲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既不同于以往只接受过传统教育的旧士人,又区别于孕育于新式教育之中的新知识分子,扮演着士人群体新陈代谢中承上启下的角色。他们的经历与变迁,可以视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转型的缩影。徐兆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生阶段与中国近代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互相重合,出生于1867年的他青年时期经历戊戌维新,壮年时期恰逢清末新政、辛亥鼎革,晚年时期又体会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在社会的急剧变迁里,徐兆玮一生都在不断调适、转型,是时代变迁下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戊戌前后是徐兆玮的思想转型期,原本家族并不显赫的他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功名,在地方上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交游网络。他由何市镇走向常熟县域,参与城区事务,并提升家族影响力。在戊戌维新的思潮中,三十而立的他开始接触新书,其阅读结构和思想发生变化。他心怀经世期许,同时秉持着传统士人教化乡里的责任感,在地方办理慈善事业、发展教育农商,开展经世实践。清末新政是徐兆玮面临的第一个关键转型期。清末新政一方面为士人提供了“立功”实践的良机;另一方面,废科举、改革教育制度,又令他们失去了维系自身文化权力的制度基础。心怀“立功”理想的徐兆玮,在常熟地方事务中虽已小有成就,但不愿株守地方,因此去京城拓展交游网络、寻求仕进之捷径。然而受限于清末官制改革的政治环境,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他未能成功谋取理想实缺。面对旧学不足以救亡图存,传统功名难谋个人发展的状况,徐兆玮奋然赴日游学。遗憾的是,即便游学回来,其入仕目标依然未能实现,在地方自治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浪潮中,他选择暂时返回家乡常熟,参与地方新政事务。辛亥鼎革是徐兆玮迎来的第二次转型期。对清政府的失望、通过地方自治实践积累的资本,成为他易代之际成功转型的主客观因素。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常熟县民政副长,在稳定地方秩序中起到重要作用。民国建立后,他成功当选为国会议员。从翰林院编修到成为民国“代议士”的他怀着对民国的美好期待,数次北上参加国会,但在混乱的民初议会实践里,其对政党政治乃至对民国的观感都渐趋失望。此后,他的关注重心进一步转向地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着时人开始意识到器物、制度不足以救国,而唯有文化才能救国的觉醒,新一代知识分子带着民主与科学、全盘西化、提倡白话文等主张走上历史舞台。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与文化受到无情打击,徐兆玮这一代功名士人则已经逐渐步入花甲之年,从年龄到思想都已成为知识分子眼中的“老新党”。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与不合潮流的心态,推动徐兆玮的重心进一步由国到乡、由政转文。通过搜集乡邦文献、藏书编书、修撰地方志等文化活动,徐兆玮等人由“立功”到“立言”,以维持传统文化于不衰,维系自身文化权力于不坠。并在与志同道合友人的诗文唱和之中,展现着他们的身份认同与怀旧心态。此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近代士人身上亦有所体现,作为微观的个体,徐兆玮的“生命史”展现出开放的思想心态,理性、务实的处事作风,刚柔并济的行为面相,体现出江南文化开放包容、“刚柔并济”的文化特征。作为近代士人群体的一员,徐兆玮又反映出上承传统,下接现代的过渡一代功名士人的某些共同特征。他们面对着时代变局,应时而起、心忧天下,践行传统士人“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为了应付历史经验之外的世界,他们追求新知、自我调适,但内心深处仍保持着对传统儒家文化、伦理秩序的认同与坚守。士人因应时势,时代亦随人事而变迁,随着近代以来求新求变走向激进化,士人内在安身立命的儒家传统文化逐渐被抛弃,士人之“道”被动摇所致的失范、脱序与危机,造成了他们心灵的“两头不到岸”之感。徐兆玮的“心灵史”体现了近代士人在政治、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国家与个人交织,“趋新”与“怀旧”杂糅、憧憬与迷茫共存的矛盾、困惑与焦虑心态。

孙浩宇[3](2017)在《《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盛京时报》是一份重要的东北近现代报刊文献,整理研究所载清末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文旨在发掘诗词作品,了解诗人行迹、洞晓诗学风尚,谙悉日人2汉诗的创作和刊载,为东北诗歌史研究提供文献、贡献思路。本文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整理诗词文献,稽考诗人生平,二是总结清末东北诗词的创作情况及诗坛风貌,分析思想和艺术。所设重要章节有:前贤章:整理《盛京时报》所载明清两组诗作,展现其倡导东省3诗词创作之义。陈所蕴、陈继儒、谢肇淛是晚明名家,诗风偏重性情。周沐润等写太平天国,富有现实关怀。时代章:整理《盛京时报》主笔徐镜心、女杰秋瑾、吕清扬的诗文作品,其中吕氏执掌东省女教,是时代女性的代表。整理林广尘、陈敬岳、吴禄贞等的诗作以展现《盛京时报》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整理丁福保、徐卓呆等沪上文化精英以及南社陈蜕庵、沈次约的诗作,可见其时东省思想文化的进步开放。日本章:整理日本汉诗人森槐南、宫崎来城、落合东郭、三谷耕云、结城蓄堂、森沧浪等的作品以及郁曼陀《东京竹枝词》,展现东省诗坛与日本的密切关系。整理数次中日互访、交流的诗会作品,呈现所谓诗谊。日方森槐南、结城蓄堂、永井禾原,中方熊希龄、谢荫昌、程学恂、汪洋、姚绍崇、王荷、沈毅包括锡清、张元奇都曾参与其中。锡清的诗见报及存世很少,有拾遗价值。东省章:整理满洲蒙古人、下层官员怡钦的大量诗作,展现其思想文化在东省士绅中的代表性。整理退居东省的诗人刘焕书,梳理其所参与的京师着涒吟社,展现京奉文化交流的信息。整理张元奇在《盛京时报》发表的《辽东集》诗作,阐发有关作品深刻的政治文化涵义。如“好太王碑诗”,其创作较早,与日本人当时企图掠夺有关。该诗在《盛京时报》发表,对保护好太王碑有作用。整理陶大均、程道元、魏元旷等东省官员的诗作。整理《盛京时报》《东三省日报》两个报人群体的创作,呈现二者创作意图的区别。综论章:《盛京时报》所载诗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报载特征。其作品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广阔关怀。各类宦游士子的创作,表达出理想与现实、家与国的矛盾与困顿。报载诗词又体现出显着的地域特征与市井特征。

周旭峰[4](2013)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金融先导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孔祥毅教授提出的金融先导理论和金融协调理论为指导,首先通过对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探寻,总结出三种类型的工业化模式,即自然演进模式、后起赶超模式和金融先导模式。早期的工业化主要是自然演进模式的,其成功范例为英国和一些西欧小国;进入十九世纪,自然演进模式让位于后起赶超模式,后来居上的主要有美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十九世纪末,开始出现金融先导的工业化模式,二战后普及起来,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有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以及联邦德国的工业重建。在梳理世界各国工业化历史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二战前的资本主义世界中,无论是自然演进模式还是后起赶超模式的工业化,即便很成功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和工业化结束后都经历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成为资本主义挥之不去的痛;二战后工业化较为成功的国家,大都采取了金融先导模式,并保持了20—30年的高速增长,不仅工业化时间大为缩短,而且在工业化进程中熨平了经济危机,但在工业化结束后往往会爆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出现停滞或增速放缓。因此,我们得到一条规律:现代经济环境中,要快速实现工业化,必须运用金融先导战略;要防止工业化结束后出现的金融危机,必须正确运用金融先导战略。其次,本文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历程,包括洋务运动和晚清到民国的三次工业化浪潮,其间既有壮士扼腕的悲曲,也有机会一闪的叹息。解放后,我国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开始了后起赶超模式的工业化,取得非凡成就,然而在“赶美超英”的错误指挥下,工业化遭受很大挫折,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闭关锁国,“自力更生”,结果使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改革开放奏响了金融先导模式工业化的乐章,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主张①,在其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农行得以迅速恢复,拉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同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纷纷成立、分设或恢复,为新的工业化高潮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成就了我国长达30年的高增长。(二)金融先导为什么能够克服经济危机,获得平稳高速增长呢?本文通过对金融先导战略充要条件的论证,发现经济系统存在固有频率的规律:落后国家工业化前,经济系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工业化开始后,大量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技术引进成为经济系统的一个扰动源,这个扰动在量上明显超过了其他随机扰动,成为扰动的主方向,构成一种明显的单向冲击,使经济形成“技术引进→收入增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收入减少→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投资上升→收入再次增加”的周期性波动(图示见第4.1.2节)。本文不仅用图示法演示了经济系统受到冲击后,必然经历循环往复波动的现象,而且用数学推导,严格证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经济系统都存在这样的固有频率,并得出经济系统在固有频率的作用下周期性波动的解析表达式y=y+(y+y-βt1t010)(),从而为各种经济周期假说提供了逻辑严密的数学依据,使假说上升为定律。本文分别考察了经济系统在正向扰动(如科技创新)和负向扰动(如战争)的冲击下,周期性波动的轨迹;考察了各种内生变量对经济波动产生的阻尼效应,即证明了“经济稳定器”原理;考察了纸币发明的作用,即纸币制度使货币供给,由经济的内生变量,转变为内外共生变量。在管理通货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缓冲经济波动,即在“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过程中插入一个“货币供给增加”环节,使之变为“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不变或下降”,使投资不再下降,进而收入不再减少,经济在新的高度达到均衡,这样就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出现,解答了上段段首的疑问,对二战后经济危机的缓和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工业化需要三个要素的增长: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可以从国外引进,廉价的劳动力可以从农业中释放,而资本呢?二战前,工业化成功的国家往往通过殖民掠夺和侵略战争,来攫取资本的增量;二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独立,而且正是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需要工业化,她们不能再进行殖民掠夺了。二战后,管理通货制度在世界各国确立,金本位的最后一抹余辉,也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黯淡下去。管理通货制度确立后,货币供给不再是经济的内生变量,而成为内外共生变量,一国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的积累。与殖民侵略相比,这种方法不仅文明了许多,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缓和了经济危机。那么,为什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工业化完成后不久,都出现了金融危机、经济停滞或增长乏力呢?原因就是:工业化结束后,该国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没有了技术引进这个明显的、确定的、在量上占优的正向冲击,经济系统在其他各种随机扰动的叠加影响下,围绕其均衡点作无规则的震荡。此时,如果再增加超量的货币供给,试图刺激经济只朝一个方向前进,结果只会事与愿违:不但无法推动经济,而且极有可能加剧经济波动,发生金融危机是迟早的事儿。因此,工业化结束后,我们建议终止金融先导,改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还有一些国家,走的同样是金融先导的工业化道路,却没有收获像日本、亚洲“四小龙”那样的成就,而是金融巨幅波动,经济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就是金融先导过度,货币超量供给,欲速则不达。因此,我们在运用金融先导的过程中,必须使金融先导与实体经济保持协调。本文在第6章,运用孔祥毅教授提出的金融协调理论,专门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金融先导与实体经济的协调,要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情况:存在负向扰动或冲击(如石油危机)时,是不宜使用金融先导的,因为此时增加货币供给,无法提高商品供给,只会推高物价,形成“滞涨”(详细推导见第6.3.1节)。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消除负向扰动源,如石油危机时,只能通过提高石油产量或寻找替代能源来解决;又如发生战争时,只能通过结束战争来解决,其他任何宏观调控都治标不治本。第二种情况:存在正向扰动或冲击(如技术引进)时,运用金融先导增加货币供给是对的,但要克服过量与不足两个弊病。货币供给不足时,无法完全平抑经济的波动,经济只能在波动中低速增长;货币供给轻微过量时,物价温和上升,经济仍然低速增长(详细推导见第6.3.2节),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这种状态;货币供给严重过量时,物价腾贵,经济停滞,没有了经济的增量,供给的货币也得不到回报,结果只能是继续追加货币供给,饮鸩止渴,恶性循环,最终形成债务危机,墨西哥、阿根廷当属此例。然而,如何在量上把握呢?我们提供的方法是:测量经济泡沫率。通过对经济泡沫率的监测,判定金融先导是否过量。当经济泡沫率达到某一阀值时,我们就要控制货币供给,防止其过量。测量经济泡沫率的方法是:经济泡沫率ρ=yFy,其中,yF为资本化定价方式所决定的表象价格,y为劳动价值论决定的实际价值。本文随后对美国的经济泡沫率进行了测量,并将经济泡沫率数值与美国经济史进行了比对,比对结果与事实基本吻合。(三)我国属于后起国家,山西又是我国的落后地区。后起国家或地区要想运用金融先导战略实现工业化,必须解决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对落后的经济提供一个正向扰动或冲击,这个问题由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来解决;第二,经济系统对正向扰动或冲击的传导机制要顺畅,也就是现代经济的固有频率模型成立,这个问题由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第三,在正向冲击袭来之前,政府能够提供一系列金融安排,以承接正向冲击的力量,也就是金融先导战略的实施,这个问题由市场金融体制来解决;第四,防止金融先导的过度与不足,这个问题由金融先导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来解决。因此,我们的政策建议是: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金融体制,统计和监测经济泡沫率,并将其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我国落后省区运用金融先导战略赶超发达省区的具体建议主要有:构建金融洼地,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监管体系,引导各驻地金融机构加大投融资力度,打造地方商业银行航母,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切实缓解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建设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等。我国整体运用金融先导战略促进工业化实现的具体建议主要有:科学实施货币政策,确保先导的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协调;切实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集体所有制银行股份公司行为;建立国家清算中心,担负存款结算的社会职能;单一化政策性银行,集中管理贷款的社会职能;着力完善货币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长期资金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国外资本,增加我国工业化资金总量等。工业化实现后,由于国内与国外的技术差消失,技术引进停止。没有了这个稳定的正向扰动源,金融先导战略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一般应当转向单一规则。如果还想继续运用金融先导促进经济增长,必须事先做好两件事:一是制造稳定的正向扰动源。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科技投入,鼓励自主创新,使科技跳跃式发展,引领世界潮流;二是尽量准确测算正向冲击袭来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科技——经济”互动模型,根据大量信息和数据,测算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从“技术发明”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具体期限或时滞,确定货币供给放量的时间点。在没有正向冲击来袭或不知道来袭时间的情况下,不得盲目运用金融先导战略。(四)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1)发现现代经济系统存在的固有频率。本文分别用逻辑、图示和数学方法,证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经济系统都存在固有频率,经济系统在各种外界扰动的作用下,依其固有频率作循环往复的固有振动;并通过运算,得出其振幅的解析表达式y=y+(y y-βt1t010)(),从而为经济周期假说提供了逻辑严密的数学推导,使假说上升为定律。本文分别考察了经济系统在正向扰动和负向扰动的冲击下,周期性波动的轨迹(详见第4.1.3节);考察了各种内生变量对经济波动产生的阻尼效应,即证明了“经济稳定器”原理(详见第6.4节)。证明了“纸币的发明,使‘货币供给’变量由经济的内生变量转变为内外共生变量”这一命题(详见第4.2.2节),一国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缓冲经济波动(详见第4.1.4节),对二战后经济危机的缓和作出了合理解释;同时,证明货币在“纯金属货币制度”下是中性的,而在“管理通货制度”下是非中性的。(2)区分了存款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本文通过对存款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的论述,提出了比存款保险制度更科学的保护存款人利益的方案:将存款的社会职能交由国家清算中心管理,即成立国家清算中心,存款人可以把交易性存款、预防性存款等风险厌恶类存款存入该中心,该中心为政府性质,对存款不付息但保值,从而保护了非逐利存款的安全;商业银行通过给付利息,吸收逐利性存款,按照风险收益对等原则参与竞争。本文将“国家清算中心制度”与“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得出国家清算中心制度优于存款保险制度的七大优势:①存款保险制度有社会关系经济化的弊端,国家清算中心正确析出了存款的社会属性;②存款保险制度能够诱发道德风险,国家清算中心制度只保障非投机性存款的利益,不会引发此类道德风险;③存款保险制度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增大其经营风险,国家清算中心不干涉商业银行经营,因此不会增加银行的冒险性;④存款保险制度的逆向选择导致经营效益好的银行退出存款保险体系,国家清算中心制度对各类银行均一视同仁,不会产生逆向选择;⑤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也有成本,而国家清算中心由现有的同城票据交换所联网构成,无需增加运营成本;⑥存款保险制度并非全额保险,国家清算中心对于无风险的存款却是全额保障;⑦存款保险制度无法区分投机性存款和非投机性存款,对银行和储户都不公平,国家清算中心制度可以明显区分投机性和非投机性存款(详见第7.3.3节)。(3)提出“现代集体所有制”概念,即集体所有制股份有限公司。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在当代演变为国有股份公司;集体所有制,同理,也应演变为集体所有制股份公司。基于上述理念,本文提出:“一股独大”的全民所有制股份有限公司应当退出竞争性行业领域,代之以“为数众多”的集体所有制股份有限公司。这样,既能确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又可使国有经济能够集中力量控制基础产业、公共设施、思想阵地和国家命脉,确保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行业垄断、国企高管腐败、“寻租”、国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国有股不能流通、收入差距扩大等棘手问题(详见第7.1.2节)。(4)在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的关系中,笔者认为在统一市场内部,应当金融深化;在割裂的市场之间,应当金融压抑。也就是说,在一国内部或劳动生产率水平相近的几个国家之间,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资本就应当完全自由流动,以享受金融深化带来的红利;在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明显差异的国家之间,市场是割裂的,如果金融深化,资本将会流到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国家,损害落后国家的利益。因此我们主张,对于发展中国家,应当国内金融深化、国际金融压抑(详见第5.2.2节)。此外,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四大特征,即金融关系没有完全市场化、金融企业经营没有完全自主化、宏观金融调控没有间接化、金融运行没有完全法治化;得出现行金融体制的九大不良后果,即银行经营管理异化、存在行业垄断、信贷总量不足、信贷结构失衡、利率水平偏高、利差过大、银行侵占企业平均利润、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活动屡禁难止、所有者缺位。提出应在体制层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市场金融体制,并给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七项具体措施(详见第7.1.3节)。这些提法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岳普煜[5](2012)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

陈少林[6](2011)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快水利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水土资源组合极端不均衡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西部水资源总量占全国45.9%,而83%集中在西南部。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8%,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水利是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基础。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尤其是对于水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水利建设落后的西部地区,水利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西部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水利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论文遵循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匹配的基本模式,综合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从系统阐述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入手,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水利发展进程与现状,就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进行区域比较与评价,运用数理模型实证预测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包括工业和农业的用水需求估算,结合西南大旱旱情以案例形式对高海拔区域水利欠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最后给出今后十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国外水利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国外水利发展政策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有益借鉴和启示。美国、日本、以色列和印度的水利发展给本文如下启示:水利建设和发展以实现灌溉、防洪、抗旱以及饮用水投资均衡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以多元化水利筹资方式为战略着眼点,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为重要着力点,以充分利用水权与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为关键切入点。这些启示的获得,有助于破解制约我国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水利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进而为实现我国水利良性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动力和政策保障。第二,第一次系统预测了未来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本文从西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动情况入手,利用Malmquist(曼奎斯特指数)方法分析西部各省(区、市)目前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具体变动情况,再利用灰色系统关联来分别分析影响工业和农业用水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受制于直接测算水利需求在数据获取和技术分析方面均有一定难度,目前学术界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预测几无涉猎。本文采用上述计量方法对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进行估算是一次新的尝试。第三,以案例分析为突破口,系统全面的阐释了2010年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教训。本文研究发现,西南大旱的发生,自然气象因素固然是其直接原因,但主观人为因素不可忽视。本次旱灾造成的巨大损失充分暴露出我国高海拔区域水利发展存在的严重问题——水资源丰富但却未能充分利用,即水利欠账太多。原本水资源储量丰富的云南寻甸县发生严重旱情的事实表明,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水生态保护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期望,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增强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第四,提出了未来十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总体战略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即西部水利事业应把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点,以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生产条件为出发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保护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建设战略和西电东送战略等具体战略措施,针对西北和西南地区不同的水利条件和发展取向分别给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建议。

杨如茵[7](2010)在《浙江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及其生活文化的延续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镇建筑逐步走向规制化,作为原有地域生活文化载体的传统空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国传统城镇中的生活文化与邻里关系包含着极其复杂的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并受到传统习俗与地方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传统空间与这种邻里生活文化融为一体,互相依存。如果失去这种邻里生活文化,传统空间即使保留下来也是失去生命力的空壳;而如果传统空间消失,传统生活文化也必然失去生存的空间和土壤。我国由于后发现代化等种种客观历史原因,现代化发展速度要求过快,从而失去了一般情况下现代化进程中拥有的宝贵的本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磨合期。简单的推倒与更新使传统文化与空间的合理性被简单地否定,并成为落后、贫困的代名词。城市成为人们共同的向往,在中小城市与城镇,类城市建筑快速取代了原有建筑空间,现代化踏着历史的瓦砾飞速发展。论文通过对浙江台州地区目前尚存的部分传统街区的调查追述,从邻里生活与地域文化的角度,具体考察了城镇主要传统街区变迁的过程与存在现状,把生活现实融合进对物质空间的理解中去,从而探讨城镇传统街区在当代的文化与生活价值,及其发展与延续的可行性。笔者认为脱离社会生活讨论传统街区的保护与传承是不现实的,同时必须正视传统街区与现代生活理念的冲突,并由此导致的文化缺失和没落。但没落并不等于消失或可以舍弃,文章同时力图说明没落中的传统街区依然对地域习俗和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力,活力消退但依然有人生活与固守,传统街区在四周“现代化”空间的夹缝中艰难传续,并竭力以特有的文化亲和力辐射周围。论文第一章说明研究的背景、内容与方法,对研究的相关概念做了初步分析;第二章以台州城镇为实例研究传统街区的变迁与存在现状;第三章分析城镇传统街区空间形态特征对于邻里生活延续的作用;第四章分析城镇传统街区人文情态对于生活与文化的意义;第五章进一步分析传统街区在当代的艰难处境,延续与发展的可行性;第六章总结前文,思考并尝试提出传统街区更新、延续与恢复活力的初步建议。

周萍[8](2010)在《“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已经注意到不及物动宾动词开始出现带宾的非常态情况,并展开广泛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个格式是否合法?这类动宾动词的生命力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上。时至今日,这类动词依然存在,并且有增长之势,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动宾动词+宾语”( VO1+ O2)这一结构的全面考察,分析能够进入动宾动词带宾语该结构的动宾动词以及宾语的特点,清晰地描绘该结构的组成,对该结构的发展做出一定的预测,通过考察该结构在句子中充当的句法成分以及在不同语体中使用的频度,分析其原因。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分析前人的研究和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研究思路,指出语料来源和应用的相关理论,明确研究意义。第二章对“动宾动词+宾语”这一结构进行全面的语义考察,首先研究V和O1、VO1和O2,以及O1和O2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然后通过语义分析法找出VO1的语义特征,分析VO1和O2可以互相搭配的条件。第三章分析动宾动词带宾语的结构的语法功能。首先从内部和外部研究动宾动词。内部着重考察其组成,分析能进入该结构的动宾动词的组成特点及自身性质;外部则考察该结构在句法中的作用。第四章分别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分析影响该结构的因素。分析从语言内部来说,语素意义的脱落和语言本身的能产性影响着该结构;从语言外部来说,该结构受到人类认知的作用、经济原则的作用、信息焦点的作用以及人类求新求异心理的作用。第五章总结全文的研究,指出本文的突破和不足之处。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9](2007)在《三晋大地沼气工程建设凤鸣朝阳》文中研究表明沼气工程建设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审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

武维生,赵丽宏[10](2006)在《让世界了解吕梁 让吕梁走向世界系列专题十七——交城》文中研究说明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县 构建文明和谐新交城 山西省交城县人民政府县长 阎刚平 山西省吕梁市是晋西一座新兴的城市,是革命老区、贫困区域,但同时又是资源大区,开发新区。让世界了解吕梁,是吕梁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也是353万吕梁儿女的共同心声,更是记者关注?

二、国债项目造福三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债项目造福三晋(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变迁与士人因应 ——以常熟士人徐兆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理论借鉴
    四 研究对象分析与资料介绍
第一章 戊戌前后徐兆玮的经世期许与思想变动
    第一节 “从何市到常熟”:地方社会中的家族与权势网络
        一 何市镇状况
        二 徐氏家族及姻亲网络
    第二节 “乡谊”与实践:徐兆玮的社会交往与经世期许
        一 社交网络与交游活动
        二 守望乡邦与道德教化
    第三节 “青萍之末”:从阅读世界看维新思潮与士人思想变动
        一 维新思潮的出现
        二 旧学与新知:徐兆玮的阅读结构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新政时期徐兆玮的“立功”实践与转型
    第一节 徐兆玮的“立功”期望与翰林公务生活
        一 共预新政的地方士人
        二 入京动机与翰林公务生活
    第二节 徐兆玮居京的社会活动与谋官生态
        一 在京社会交往
        二 日常活动空间
        三 京师政治生态与个人状态
    第三节 应变:游学日本的动机、体验与心理感受
        一 游学动机与对异邦的想象
        二 观光游历的感官体验
        三 对都市文明的理性思考
        四 阅读选择与关注焦点
    小结
第三章 权变与调适:辛亥鼎革前后的政治抉择
    第一节 从翰林编修到国会议员:辛亥前后徐兆玮的身份转型
        一 由国到乡:归国谋职失利后转向地方自治
        二 1911年再次入京失望到离京返乡
        三 民政副长到国会议员:鼎革之际的身份转化
    第二节 1913至1923年的参政议政实践与民国印象
        一 1913年的国会议政实践与心态变化
        二 国会恢复与徐兆玮的无心留恋
    第三节 国会议员与地方资源争夺——以争夺农村师范分校为中心
        一 事件缘起与常熟士绅因应
        二 事件转机与士绅分歧
        三 士绅裂化与纷争结束
    小结
第四章 “五四”之后由“立功”到“立言”的新取向
    第一节 五四“潮流”之外的士人:徐兆玮对国事日渐疏离
        一 渐趋排斥:徐兆玮对五四新文化的态度
        二 小镇隐居:1920年代江南士绅隐逸的一种方式
        三 由政转文:隐逸期间的文化活动
    第二节 士绅文化权力的延续:以《重修常昭合志》为中心
        一 从参与到总纂——徐兆玮接任《重修常昭合志》的编修工作
        二 《重修常昭合志》的体例与书写
        三 地方志中士人文化权力的实践
    第三节 结社与文化认同——以虞社诗文唱和为中心
        一 虞社创办与发展
        二 文化认同:徐兆玮与虞社同人的诗文唱和
        三 科举功名士人的其他文化活动
    小结
余论 士人因应的区域比较——以徐兆玮、刘大鹏为例
参考文献
附录
    1-1 徐氏家族世系图
    2-1 徐兆玮在京日常活动统计表
    2-2 徐兆玮在北京出行去处统计表
    4-1 光绪《重修常昭合志》与民国《重修常昭合志》对照表
    4-2 1931年虞社社员名单
    4-3 1928至1937年《虞社》各期刊载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步骤
    三、研究价值
第一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前贤章
    第一节 晚明篇
        一、陈所蕴
        二、陈继儒
        三、谢肇淛
    第二节 晚清篇
        一、周沐润
        二、周氏兄弟
        三、陶文鼎
第二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时代章
    第一节 志士篇
        一、徐镜心
        二、女杰:秋瑾、吕清扬,附:《读归安任烈妇事略题后》
        三、烈士:林广尘、陈敬岳、吴禄贞,附:《哀陆静山》
    第二节 时彦篇
        一、丁福保
        二、徐卓呆、马炯章
        三、南社:陈蜕庵、沈次约
第三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日本章
    第一节 日人汉诗篇
        一、宫崎来城
        二、森槐南
        三、鲤溪宫胁、落合东郭、三谷耕云、神田抱琴、结城蓄堂、森沧浪
        四、绝海中津《蕉坚稿》
    第二节 与日交往篇
        一、旅日诗:郁曼陀、于振宗
        二、赴日观光诗会
        三、日人来东诗会
    附:伊藤博文事件及山根立庵诗
第四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东省章
    第一节 怡钦篇
        一、诗痴与考据
        二、东省开明一士绅
        三、经济之心与世俗之情
        四、纪事之义与近体之好
    附:刘焕书及京师着涒吟社
    第二节 张元奇篇
        一、生平与交游
        二、《辽东集》
        三、诸体皆备一东坡
    第三节 东省官员篇
        一、陶大均及会稽诸陶
        二、程道元、曹祖培、王荷
        三、魏元旷
    第四节 东省报人篇
        一、《盛京时报》记者
        二、《东三省日报》记者
第五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综论章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
        一、政治记忆
        二、现实情怀
        三、爱国维新
    第二节 士子与传统
        一、淑世之志
        二、感时之心
        三、感遇之情
    第三节 地域与市井
        一、东北边塞诗
        二、沈阳八景诗
        三、消闲诗作
    第四节 游子与生活
        一、唱和交往
        二、羁旅情怀
        三、书生旨趣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盛京时报》清末诗词刊载一览表
附录二《盛京时报》清末作家作品一览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4)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金融先导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内容及结构安排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金融先导与协调的理论基础
    2.1 金融先导理论
        2.1.1 金融先导理论的提出
        2.1.2 金融先导理论的内涵
        2.1.3 金融先导理论的战略
        2.1.4 金融先导理论的政策
    2.2 金融协调理论
        2.2.1 金融协调理论的提出
        2.2.2 金融协调理论的内涵
        2.2.3 金融协调的原则、方法、层次及内容
    2.3 小结
3 从自然演进到金融先导的工业化模式变迁
    3.1 英国的工业化道路
        3.1.1 工业革命前的几次“革命”
        3.1.2 工业革命
        3.1.3 英国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3.2 美国的工业化道路
        3.2.1 美国工业化进程简述
        3.2.2 美国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3.3 日本的工业化道路
        3.3.1 日本二战前的工业化
        3.3.2 二战后的经济重建与增长奇迹
        3.3.3 日本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3.4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3.4.1 解放前的三次工业化浪潮
        3.4.2 解放后对三种模式的尝试
    3.5 小结
4 工业化进程中运用金融先导战略的充要条件
    4.1 金融先导战略的充分条件
        4.1.1 从马克思资本循环公式谈起
        4.1.2 经济系统的固有频率
        4.1.3 金融先导的作用
    4.2 金融先导战略的必要条件
        4.2.1 技术引进为经济系统提供稳定的正向扰动源
        4.2.2 管理通货制度为金融先导战略提供技术手段
    4.3 金融先导战略的路径规划
    4.4 小结
5 工业化进程中实施金融先导战略的外部约束
    5.1 金融先导战略在工业化进程中实施的范围约束
        5.1.1 横向的空间范围——落后国家或地区
        5.1.2 纵向的时间范围——工业化的关键期
    5.2 金融先导战略在工业化进程中实施的环境约束
        5.2.1 技术引进与科技创新
        5.2.2 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
        5.2.3 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
    5.3 小结
6 工业化进程中金融先导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研究
    6.1 金融先导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分析
        6.1.1 生产技术条件不变时
        6.1.2 生产技术提高后
    6.2 金融先导与实体经济不协调的危害
        6.2.1 存在负向扰动时
        6.2.2 存在正向扰动时
    6.3 金融先导与实体经济协调与否的数量判定
        6.3.1 理论分析
        6.3.2 实证分析
        6.3.3 分析结论
    6.4 充分运用经济系统的自协调机制
        6.4.1 外在扰动引起价格变化
        6.4.2 外在扰动引起投资变动
        6.4.3 外在扰动引起消费变动
        6.4.4 外界扰动引起价格、投资、消费三者同时变动
    6.5 小结
7 工业化进程中实现金融先导战略的政策建议
    7.1 运用金融先导战略实现工业化的一般性分析
        7.1.1 实施科技立国战略
        7.1.2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7.1.3 建立市场金融体制
        7.1.4 我国金融先导与实体经济协调研究
    7.2 我国落后省区运用金融先导战略赶超发达省区
        7.2.1 构建金融洼地
        7.2.2 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监管体系
        7.2.3 引导各驻地金融机构加大投融资力度
        7.2.4 打造地方商业银行航母
        7.2.5 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7.2.6 大力发展地方资本市场
        7.2.7 切实缓解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
        7.2.8 建设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
    7.3 我国整体运用金融先导战略促进工业化的实现
        7.3.1 科学实施货币政策,确保金融与经济相互协调
        7.3.2 切实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集体所有制银行行为
        7.3.3 成立国家清算中心,担负存款结算的社会职能
        7.3.4 单一化政策性银行,集中管理贷款的社会职能
        7.3.5 着力完善货币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7.3.6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长期资金不足的问题
        7.3.7 充分利用国外资本,增加我国工业化资金总量
    7.4 实现工业化——金融先导使命的完成
    7.5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表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0.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0.3 研究的内容框架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0.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0.5 研究的主要创新
1 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
    1.1 水利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1.1.1 水资源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1.1.2 水利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1.2 水利发展对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作用
        1.2.1 水利发展推动西部地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1.2.2 水利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1.2.3 水利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1.2.4 水利发展保障西部地区改善民生
        1.2.5 水利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1.3 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1.3.1 水利发展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3.2 水利发展在西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1.3.3 水利发展在西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1.3.4 水利发展在西部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2 西部大开发十年水利发展概况
    2.1 西部地区水土资源状况
        2.1.1 西北地区
        2.1.2 西南地区
    2.2 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2.2.1 前期规划夯实发展基础
        2.2.2 骨干工程支撑西部发展
        2.2.3 民生水利普惠人民群众
        2.2.4 节水改造推进节水社会
        2.2.5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
        2.2.6 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2.3 西部大开发中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调控能力不足与工程性缺水问题导致的水资源短缺
        2.3.2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
        2.3.3 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与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2.3.4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稳定增产的水利基础亟待加强
3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水利发展比较研究
    3.1 东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3.1.1 东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3.1.2 东部地区典型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3.2 中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3.2.1 中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3.2.2 中部地区典型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3.3 西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3.3.1 西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3.3.2 西部地区各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3.4 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比较
        3.4.1 水利投资情况比较
        3.4.2 水利发展政策的比较
        3.4.3 东中部水利发展对西部水利建设的启示
4 国外水利发展情况及对西部水利发展的启示
    4.1 美国水利发展情况
        4.1.1 美国水资源概况
        4.1.2 美国水资源管理结构
        4.1.3 美国水利政策的特点
    4.2 印度水利发展情况
        4.2.1 印度水资源概况
        4.2.2 印度水资源管理结构
        4.2.3 印度水利政策存在的问题
    4.3 以色列水利发展情况
        4.3.1 以色列水资源概况
        4.3.2 以色列水资源管理结构
        4.3.3 以色列水利政策的特点
    4.4 日本水利发展情况
        4.4.1 日本水资源概况
        4.4.2 日本的水资源管理结构
        4.4.3 日本水利政策的特点
    4.5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启示
        4.5.1 以实现灌溉、防洪、抗旱以及饮用水投资均衡发展为根本立足点
        4.5.2 以多元化水利筹资方式为战略着眼点
        4.5.3 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为重要着力点
        4.5.4 以充分利用水权与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为关键切入点
5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西部大开发对水利需求的特征分析
    5.2 目前西部各省(市、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动情况分析
        5.2.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5.2.2 MALMQUIST 指数分析
        5.2.3 西部各省(市、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动情况分析
    5.3 基于灰色关联的西部水资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3.1 灰色关联模型
        5.3.2 西部地区用水需求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5.4 西部地区用水量需求预测
        5.4.1 灰色系统预测的基本分类
        5.4.2 GM(1,1)预测模型
        5.4.3 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高海拔区域水利欠账与西南大旱—云南寻甸教训与启示
    6.1 西南大旱旱情回顾
    6.2 寻甸基本县情及水情
        6.2.1 基本县情
        6.2.2 水资源概况
        6.2.3 降雨概况
    6.3 寻甸县水利发展现状
        6.3.1 蓄水工程概况
        6.3.2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现状
        6.3.3 防洪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情况
        6.3.4 农村饮水安全及农田小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6.3.5 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现状
        6.3.6 引水工程概况
    6.4 大旱至灾凸显的水利发展问题
        6.4.1 水利“欠账”太多,远远滞后于现实需要
        6.4.2 水利投资方向有问题,农田水利建设不受重视
        6.4.3 社会抗灾减灾意识薄弱,抗旱非工程措施不完善
        6.4.4 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6.5 特大干旱灾害带给人们的启示
        6.5.1 应从战略上重视水利与水务工作
        6.5.2 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5.3 应尽快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
        6.5.4 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6.6 对策与建议
        6.6.1 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
        6.6.2 以工代赈,贮水于民
        6.6.3 完善抗旱非工程性措施
        6.6.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7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7.1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7.1.1 指导思想
        7.1.2 基本原则
        7.1.3 基本目标
    7.2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选择
        7.2.1 总体战略
        7.2.2 具体战略
    7.3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7.3.1 西北地区水利发展措施
        7.3.2 西南地区水利发展战略
    7.4 实施建议
        7.4.1 编制实施西部水利专项规划
        7.4.2 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7.4.3 探索多元化投资融资途径
        7.4.4 创新西部水利发展机制
        7.4.5 加大对西部水利工作的领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浙江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及其生活文化的延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的发展概述
        1.2.1 传统聚落的社会学研究状况
        1.2.2 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研究状况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邻里
        1.3.2 邻里生活
        1.3.3 地域文化
        1.3.4 城镇传统街区
    1.4 研究对象范围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因素
    2.1 近代以来中国城镇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街区变迁的社会背景)
        2.1.1 城镇完整街区格局中的邻里社会(清末)
        2.1.2 社会转型期的城镇邻里生活——破裂中的延续(民国)
        2.1.3 建国后的城镇街区与邻里生活——传统的衰落(1949~70 年代)
        2.1.4 改革开放后城镇新格局中的邻里生活(80 年代至今)
    2.2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的历史变迁
        2.2.1 因政治区位而兴的古镇街区
        2.2.2 商贸古街区
        2.2.3 传统水道生活街区
        2.2.4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历史变迁小结
    2.3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历史延续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环境对于传统街区延续的影响
        2.3.2 社会人文环境对于传统街区延续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空间形态的延续
    3.1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空间格局的延续分析
        3.1.1 街区格局与水系关系分析
        3.1.2 街区格局中自然风水观的影响
        3.1.3 街区格局与城镇格局关系的古今差异
    3.2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节点空间的延续分析
        3.2.1 传统公共建筑的部分延续
        3.2.2 纪念场所空间的延续及其历史价值
        3.2.3 传统公共生活空间节点的延续
    3.3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线型空间的延续分析
        3.3.1 街巷空间的延续
        3.3.2 沿街商铺外部形态的延续和功能缺失
    3.4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建筑风格的延续分析
        3.4.1 台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延续
        3.4.2 传统建筑元素的延续
        3.4.3 传统建筑尺度的延续
    3.5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空间形态对于人文情态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人文情态的延续
    4.1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中地域文化的延续分析
        4.1.1 台州地域文化
        4.1.2 传统街区邻里生活地域性的延续
        4.1.3 传统街区民俗文化的延续
        4.1.4 传统街区形态地域性的延续
        4.1.5 传统街区场所空间地域文化内涵的传承
        4.1.6 传统空间名称及其文化的延续
        4.1.7 传统街区对周边街区的文化辐射
    4.2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空间情感的延续分析
        4.2.1 空间与情感
        4.2.2 传统街区邻里情感的延续
        4.2.3 居民与街区场所情感的延续
        4.2.4 传统社区归属感的延续
    4.3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空间记忆的延续分析
        4.3.1 知觉与体验——空间记忆的缘起
        4.3.2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空间记忆
        4.3.3 空间记忆的延续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在现代延续的可行性分析
    5.1 城镇传统邻里生活与现代邻里生活
        5.1.1 城镇现代邻里生活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5.1.2 现代生活文化对城镇传统邻里生活的冲击
    5.2 城镇传统街区在当代生存的难点
        5.2.1 城镇传统街区与现代生活的物质矛盾
        5.2.2 城镇传统街区人文情态的演变
        5.2.3 城镇传统街区空间文化内涵的部分消失
    5.3 城镇传统街区对现代生活的调和
        5.3.1 城镇传统街区对现代生活的适应与更新
        5.3.2 城镇传统民俗的简化与改良
        5.3.3 城镇现代邻里生活对传统文化的依附
    5.4 城镇传统街区更新的常见手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在当代的相对衰落
        6.1.2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及其生活文化在当代的可延续性
        6.1.3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在当代延续的价值
    6.2 台州城镇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初步建议
        6.2.1 问题
        6.2.2 保护与发展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名单
    附录2 第一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附录3 台州传统民俗及其延续状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由
    1.2 前人相关研究及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框架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1.4.2 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VO_1+O_2的语义分析
    2.1 内部成员的语义关系分析
        2.1.1 V与O_1的语义关系
        2.1.2 VO_1与O_2的语义关系
        2.1.3 O_1与O_2的语义关系
    2.2 VO_1的语义特征分析
        2.2.1 具有【+移动】的语义特征
        2.2.2 具有【+处置】的语义特征
        2.2.3 具有【+结合】的语义特征
        2.2.4 具有【+针对】的语义特征
        2.2.5 具有【+变化】的语义特征
第三章 VO_1+O_2的语法分析
    3.1 VO_1+O_2的内部组成分析
        3.1.1 VO_1的组成成分分析
        3.1.2 O_2的性质分析
        3.1.3 VO_1的配价分析
    3.2 VO_1+O_2的外部句法功能分析
第四章 VO_1+O_2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语言内部的发展
        4.1.1 语素意义的弱化及脱落
        4.1.2 词语的能产性
    4.2 语言外部的影响
        4.2.1 人类认知的作用
        4.2.2 经济原则的作用
        4.2.3 信息焦点调整的作用
        4.2.4 求新求异的作用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不足
参考文献

四、国债项目造福三晋(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投资集团九洲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韩惠铭.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社会变迁与士人因应 ——以常熟士人徐兆玮为中心[D]. 汪颖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D]. 孙浩宇. 吉林大学, 2017(03)
  • [4]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金融先导战略研究[D]. 周旭峰. 山西财经大学, 2013(08)
  • [5]政府工作报告[N]. 岳普煜. 临汾日报, 2012
  • [6]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D]. 陈少林.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7]浙江台州城镇传统街区及其生活文化的延续性研究[D]. 杨如茵.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8]“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D]. 周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6)
  • [9]三晋大地沼气工程建设凤鸣朝阳[J].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7(06)
  • [10]让世界了解吕梁 让吕梁走向世界系列专题十七——交城[N]. 武维生,赵丽宏. 中国信息报, 2006

标签:;  ;  ;  ;  ;  

国债项目惠及三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