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羟色胺2A受体拮抗剂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5-羟色胺2A受体拮抗剂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5-羟色胺2A受体拮抗剂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闻松,杨长坤,江平[1](2021)在《5-羟色胺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 5-HT)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笔者总结了5-HT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对5-HT受体拮抗剂及其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出新靶点和新思路。

郭帅,张冉冉,刘学伍[2](2021)在《非离子类抗癫痫发作机制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癫痫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世界数千万人生活。目前临床常用抗癫痫药物绝大多数是以离子类机制拮抗癫痫发作,包括作用于各种离子通道或离子通道型受体。但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非离子类抗癫痫机制越发成为各种难治性癫痫控制的关键,且相关药物已逐步实现临床转化。文中按已实现临床转化和尚处于临床前研究对各种非离子类抗癫痫机制进行分类,着重介绍相关已实现临床转化的非离子类抗癫痫药物在各种难治性癫痫中的应用,包括依维莫司、大麻二酚、芬氟拉明、帕西伏尼、中链甘油三酯改良生酮饮食、阿那白滞素等。简要介绍部分临床前阶段的非离子类抗癫痫机制如前列腺素、腺苷、代谢性谷氨酸受体、线粒体机制等。现阶段离子类抗癫痫药物研究已达到转化瓶颈,很难再实现机制上的较大突破,而许多非离子类抗癫痫机制尚未实现临床转化,有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部分非离子类抗癫痫机制可能已经涉及癫痫发生的根本机制,或许是未来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曙光。

叶莹[3](2021)在《氯氮平对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氯氮平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一员,被发现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中有着确切的疗效。但是有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特别是氯氮平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VTE首要且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推测氯氮平可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方式导致其功能障碍,最终导致VTE的发生。此外,我们知道5-HT受体是氯氮平作用的重要受体之一,5-HT同时也是一种影响血管活性的单胺类物质。我们猜测氯氮平可能通过5-HT受体对内皮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我们拟测定与VTE发生相关的指标,如NO、ET-1、vWF、PAI-1和t-PA,评价氯氮平对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经过消化传代,将第三代或第四代的HUVECs接种于24孔板内,待过夜贴壁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氯氮平、5-HT、以及氯氮平+5-HT。继续培养48小时后将细胞培养物上清液离心并收集,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的NO、ET-1、vWF、t-PA和PAI-1含量。结果1.氯氮平培养组:NO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升高,且与剂量成正相关,1.12μg/m L、1.67μg/m L(终浓度为1116 ng/m L、1674 ng/m L)氯氮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ET-1、vWF、t-PA、PAI-1水平降低,其中ET-1在浓度为0.56μg/m L、1.12μg/m L(终浓度为558 ng/m L、1116 ng/m L)的氯氮平组培养物上清液中的水平显着降低,t-PA在浓度为0.56μg/m L(终浓度为558 ng/m L)的氯氮平组的变化也达统计学差异;vWF、PAI-1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2.5-HT培养组:NO、vWF、PAI-1水平升高,NO在浓度为125μmol/L的5-HT组差异达统计学显着性水平,但vWF、PAI-1无统计学差异;ET-1、t-PA水平呈降低趋势,均未达统计学差异显着性水准。3.联合培养组:NO、ET-1、vWF、t-PA、PAI-1均未见显着差异。结论1、氯氮平可以通过促进NO的生成以及降低ET-1的水平来舒张血管。2、氯氮平抑制血管内皮细胞t-PA的生成,从而可能帮助血液保持在高凝状态。

任非非[4](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任小娟[5](2020)在《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肾不藏志不寐论治的理论依据、因机证治和常用安肾志方药。(2)采用D-半乳糖联合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观察肾不藏志不寐模型大鼠衰老方面、睡眠方面和海马转录组变化,衰老方面包括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睡眠方面包括睡眠时间、脑电图、炎症因子和神经递质。(3)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以及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的影响。方方法:(1)收集、归纳和探讨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依据和论治方药。(2)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半乳糖组、对氯苯丙氨酸组、肾不藏志不寐组,采用D-半乳糖120mg/kg/d皮下注射42d联合PCPA 300mg/kg/d腹腔注射3d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通过Morris水迷宫(MWM)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脑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CAT、B淋巴细胞瘤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m RNA的表达,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衰老方面的变化。(4)采用戊巴比妥实验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情况,通过脑电图观察大鼠觉醒(Wake)、慢波睡眠I期(SWS1)、慢波睡眠II期(SWS2)、快速动眼睡眠(REMS)和睡眠总时间(TST),检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血浆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脑5-羟色胺(5-HT)、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海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5羟色胺1A受体(5-HT1AR)、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GABAARα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 Glu R2)m RNA的表达,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进行睡眠方面的变化。(5)对空白对照组和肾不藏志不寐组大鼠海马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6)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影响: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低剂量组(0.0875g/kg)、远志中剂量组(0.175g/kg)、远志高剂量组(0.35g/kg)、地西泮组(0.92mg/kg),通过MWM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检测各组大鼠海马5-HT、Glu、GABA的含量,血浆IL-1β、IL-6、TNF-α的含量。(7)对空白对照组、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中剂量组、地西泮组大鼠海马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结果:(1)肾志对寐寤具有调节作用,肾不藏志不寐的主症为夜寐早寤,病位在肾,病因是肾脏虚损,肾志不入于舍是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肾不藏志不寐常见临床证型包括肾气不固型、肾精不足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虚水泛型和肾不纳气型六种证型。远志、刺五加、人参、茯神、五味子、交泰丸、黄连阿胶汤、六味地黄丸、磁朱丸和孔圣枕中丹是治疗肾不藏志不寐常用方药。(2)D-半乳糖120mg/kg/d皮下注射42d联合PCPA 300mg/kg/d腹腔注射3d可以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衰老方面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体重减轻,MWM中逃避潜伏期延长、穿台次数减少,脑SOD、CAT、GSH-px含量减少、MDA含量增加,海马SOD1、SOD2、CAT m RNA表达上调,海马Bax、Caspase-3 m RNA的表达上调、Bcl-2 m RNA表达下调。(4)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睡眠方面的变化:戊巴比妥实验发现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脑电图WAKE增加、SWS1、SWS2、REMS和TST减少,血浆IL-1β、IL-6、TNF-α含量增加,脑5-HT、GABA含量减少、Glu含量增加,海马IL-6、TNF-αm RNA表达上调,海马5-HT1AR、GABAARα1m RNA表达下调、m Glu R2 m RNA表达上调。(5)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肾不藏志不寐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628个,其中上调基因上调887个,下调741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发育、细胞发育、甘油三酯代谢、核糖体、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逆行神经的信号通路、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有密切联系。通过组间差异基因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蛋白互作分析以及肾不藏志不寐内涵,筛选肾不藏志不寐组的关键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发现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显着差异基因为Gnb3、Faah、Mmp9、Twist1。(6)远志可以提高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模型大鼠海马5-HT、GABA的含量、降低Glu的含量,降低血浆IL-1β、IL-6、TNF-α的含量。(7)药物干预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海马转录组分析结果:(1)与肾不藏志不寐组相比,远志组的差异基因共有663个,其中上调240个,下调423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神经发育、昼夜节律调控、细胞凋亡与增殖、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非酒精性脂肪肝、I型糖尿病、哮喘的发生有密切联系。(2)与肾不藏志不寐组相比,地西泮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660个,其中上调基因732个,下调基因928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氧化磷酸化、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并与帕金森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密切联系。(3)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235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37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元发育、γ-氨基丁酸信号通路、细胞生长调控、参与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应答、能量代谢;并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I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有关。(4)地西泮对肾不藏志不寐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753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49个;差异基因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老化、突触的调节、凋亡的调控、多巴胺、糖原、脂肪酸、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代谢。并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肌收缩、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有关。(5)肾不藏志不寐与远志、地西泮关联的靶标基因及分子通路分析:通过组间差异基因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以及肾不藏志不寐内涵,筛选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组和地西泮组的关键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发现远志有效靶基因为Faim、Pcp2、Elovl6;地西泮有效靶基因为Npr3、Trh;两药共同作用的靶点为BDNF、Gabra6。结结论:(1)肾志与不寐有着密切联系,肾不藏志是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补益肾脏、安神定志为肾不藏志不寐的治疗原则,远志是归经入肾的的安肾志药物,具有安神、强志、益肾的功效,是治疗志异常的首选药物。(2)D-半乳糖联合PCPA可以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与衰老相关的学习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凋亡记忆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与睡眠相关的睡眠时间、脑电图、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表达发生了改变。(4)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海马存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变化,显着差异基因功能涉及神经系统、代谢和炎症等。(5)远志可以改善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睡眠、调节神经递质、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6)远志和地西泮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的神经系统和炎症相关基因具有一定的干预效应,远志更侧重对神经功能相关靶基因的调节。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孙晓媛[7](2020)在《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与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睡眠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睡眠剥夺是指由于环境或者自身因素无法保证充足、连续的睡眠,从而导致精神倦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等问题。睡眠剥夺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已成为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之一。藤茶,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W.T.Wang)的茎叶,具有清热利湿、平肝降压、活血通络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藤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癌、抗炎、抗菌、抗氧化、降血脂、保肝等。近年来,藤茶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得到广泛关注。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急性睡眠剥夺可以引起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双氢杨梅素可以通过降低脑部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因子和细胞凋亡,改善睡眠剥夺引起的神经损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藤茶对慢性睡眠剥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藤茶改善睡眠剥夺认知损害方面的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目的:(1)探讨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初步机制。(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藤茶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机制。(3)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1)选用ICR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改良多平台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双氢杨梅素高、低剂量组、藤茶高、低剂量组,通过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水迷宫实验、避暗实验观察小鼠学习记忆相关行为学指标的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海马和皮层中炎症因子水平,运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评价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QPCR检测TLR4/MyD88/NF-κB通路上相关基因的表达。(2)基于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Metascape等在线分析系统筛选藤茶的有效成分及与神经精神类相关的疾病和靶点,制成“成分-靶点”及“靶点-疾病”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寻找关键靶点。(3)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慢性睡眠剥夺后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改变、菌群结构以及相对丰度进行分析。结果:(1)经过21天的睡眠剥夺及藤茶自由饮用、双氢杨梅素给药后,小鼠的自主活动及空间探索能力并未受到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新物体识别实验中鉴别指数均显着降低,在Morris水迷宫中模型组小鼠寻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显着增长,测试阶段穿越目标象限的时间、次数以及穿越平台的次数显着低于正常组;藤茶和双氢杨梅素干预后,小鼠在新物体实验、Morris水迷宫中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神经细胞受损,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Elisa和QPCR结果显示慢性睡眠剥夺小鼠海马区炎症因子IL-6、TNF-α以及NF-κB、MyD88、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藤茶自由饮用及双氢杨梅素给药后神经细胞损伤得到修复,胶质细胞活化水平降低,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降低。(2)藤茶中黄酮类、酚类、挥发油类、甾体类化合物协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主要成分。GO、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藤茶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涉及突触信号传导、调节蛋白激酶活性,对活性氧的反应等生物过程,以及癌症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炎症通路、氧化应激通路等。PPI网络发现APP、TP53、HSP90AA1、MAPK1、AKT1等10个靶点可能是藤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靶点。(3)慢性睡眠剥夺后不会对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造成影响,但调节了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特定分类群的丰度。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可以调节慢性睡眠剥夺组小鼠肠道菌群特定分类群的丰度,以乳杆菌属、优杆菌属等最为明显。结论:藤茶和双氢杨梅素可以通过减轻小鼠脑部炎症改善慢性睡眠剥夺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TLR4/MyD88/NF-κB通路有关。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了藤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藤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涉及调节蛋白激酶活性、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等,提示对阿尔兹海默症、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可能具有潜在作用。慢性睡眠剥夺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而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可能同时通过调节肠道内特定的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炎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慢性睡眠剥夺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

曹乃龙[8](2020)在《神经源性尿道功能损害的5-羟色胺治疗靶点与一氧化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大多数腰骶髓节段以上的急性脊髓损伤和糖尿病引起的慢性神经损伤,都能干扰正常的排尿神经控制导致神经源性的膀胱和尿道功能损害。前期研究发现静脉给予5-羟色胺2A和2C受体激动剂DOI可能通过加强脊髓损伤和糖尿病大鼠尿道外括约肌活动进而提高排尿效率,但药物作用的具体靶点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此外,利用低剂量胰岛素建立一种新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一氧化氮介导尿道松弛机制在糖尿病尿道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8周后在大鼠腰骶髓髓腔内给予不同浓度的DOI后检测尿动力学参数改变,并取大鼠腰骶髓切片组织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建立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取糖尿病大鼠腰骶髓切片组织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并取膀胱和尿道组织做5-羟色胺亚神经元的免疫组化染色。使用低剂量胰岛素(~2u,24h)将I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控制在200-300mg/d L,即为造模成功。第一步:检测不同时间点糖尿病大鼠尿道功能改变。第二步:分成正常大鼠(A组)、8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大鼠(B组)和8周糖尿病大鼠(C组)三组,静脉给予L-精氨酸(100mg/kg)和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50mg/kg)检测给药前后尿道压改变。体外实验记录给予L-NAME前后尿道松弛幅度改变。结果腰骶髓髓腔内给予DOI可以加强尿道外括约肌活动,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排尿效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发现脊髓损伤大鼠腰骶髓运动神经元中5-羟色胺2A和2C受体数量明显增多。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发现8周糖尿病大鼠腰骶髓运动神经元中5-羟色胺2A和2C受体明显增多、尿道5-羟色胺亚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低剂量胰岛素可以改善8周糖尿病大鼠的尿道松弛功能障碍。静脉给予L-精氨酸后,A组和B组的尿道压最低点明显降低,C组未见明显变化。静脉给予L-NAME后,三组尿道压变化值都明显减小,而给药前后尿道压松弛幅度差值C组小于其它两组。体外浴漕实验发现,给予L-NAME前后电刺激诱导的尿道松弛幅度差值和给予L-NAME前尿道松弛幅度的比值,C组明显低于其它两组。结论DOI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和糖尿病大鼠的排尿功能障碍,推测药物作用的靶点位于腰骶髓运动神经元,即DOI和腰骶髓增多的5-羟色胺2A和2C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加强大鼠尿道外括约肌的活动进而提高排尿效率。低剂量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可以用于模拟自然病程下糖尿病病人的排尿功能障碍,而一氧化氮介导尿道松弛机制损害在8周糖尿病大鼠尿道平滑肌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

王慧[9](2020)在《5—羟色胺调控肉鸡脂肪代谢的途径》文中研究指明5-羟色胺(5-HT)作为体内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系统的重要递质,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生物胺,在哺乳动物中广泛参与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调节和病理过程,如食欲调节、脂肪代谢、糖代谢、胆汁酸代谢、免疫调节、肠道蠕动和肠道菌群改变。家禽脂肪代谢与哺乳动物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从动物和细胞两种模型来探讨鸡5-HT的功能、合成以及影响其合成的因素,初步阐明了鸡5-HT参与机体脂肪代谢的途径。(1)肉鸡5-HT受体的基因表达。选取正常饲养的肉鸡研究了5-HT受体在不同生长阶段(21 d和35 d)和不同组织器官(腹脂、下丘脑、肝脏、胸肌、腿肌、脾脏、胸腺、法氏囊、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的表达。试验结果显示,5-HT受体5-HT2A在腹脂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下丘脑、腿肌、脾脏、肝脏和胸肌,在空肠、十二指肠、回肠、胸腺和法氏囊表达量最低。5-HT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在21d和35d结果相似,提示肉鸡不同生长阶段不影响其表达结果。结果提示,在肉鸡体内5-HT可能参与脂肪代谢调控。(2)日粮添加色氨酸对肉鸡免疫因子和5-HT合成的影响。应用5-HT的前体物色氨酸(Trp)研究对肉鸡免疫因子和5-HT合成的影响。7 d时,挑选体重相近的肉鸡200只,分别给予添加1%Trp的日粮(处理组)和正常日粮(对照组)饲喂,试验持续3周。结果显示,Trp日粮处理显着降低肉鸡体增重、采食量和腹脂重,上调肝脏、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5-HT合成限速酶色氨酸羟化酶(TPH1)的基因水平,下调空肠中白介素(IL)-10,回肠中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基因水平(p<0.05)。结果表明,日粮添加Trp能够增加体内5-HT的合成,并抑制肠道免疫因子的表达。(3)日粮添加5-羟色氨酸对肉鸡脂肪代谢和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对7 d的肉鸡给予0.2%的5-HT前体物质5-羟色氨酸(5-HTP)处理,处理3周后分析了对肉鸡脂肪代谢和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5-HTP处理能够显着减少肉鸡腹脂的沉积(p<0.05),对肝脏和腹脂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分析结果发现仅观测到脂联素(ADP)1R和ADP2R基因水平有差异(p<0.05),其他未见显着变化。与对照组相比,5-HTP处理上调肝脏、十二指肠和回肠的TPH1基因水平,下调十二指肠IL-1β,IL-10和TNF-α,空肠IL-10以及回肠TNF-α的转录水平(p<0.05)。结果表明,肉鸡给予5-HTP处理能够增加体内5-HT的合成,抑制肠道免疫因子的表达,同时改变了机体脂肪代谢。(4)5-HT调控肝细胞内脂肪代谢。挑选18胚龄的SPF鸡胚,用于离体培养肝细胞,并用10μM 5-HT给予处理,观察对脂肪代谢的影响。5-HT处理肝细胞显着减少胞内甘油三酯(TG)的沉积(p<0.05),油红O染色结果与其一致。对AMPK信号通路检测结果发现5-HT处理并未影响单磷酸腺苷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的蛋白水平。基因水平检测,5-HT处理下调脂肪酸合成酶(FAS),ACC,SREBP-1,CPT1,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和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的表达,上调脂蛋白酯酶(LPL)和5-HT2A的转录水平(p<0.05)。同时发现,相比于对照组,5-HT处理能够显着减少肝细胞内FAS和苹果酸酶(ME)的活性,增加肝脂酶(HL)活性,抑制了葡萄糖摄取和脂肪酸摄取(p<0.05)。表明5-HT在肝细胞内对TG沉积的抑制是由于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增加,与氧化利用无关。(5)5-HT调控脂肪细胞内脂肪代谢。与哺乳动物不同的是,家禽体内的脂肪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内,脂肪组织是脂肪存储部位,肌肉是脂肪氧化利用的器官。挑选16胚龄的SPF鸡胚,用于离体培养脂肪细胞,并用10μM 5-HT给予处理,观察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5-HT处理脂肪细胞3 h后,TG含量明显减少(p<0.05),油红O染色结果与其一致。通过蛋白水平检测,发现5-HT刺激细胞激活AMPK/ACC/CPT1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下调了ATGL基因水平(p<0.05),但对于脂肪合成酶类没有影响。同时,相比于对照组,5-HT处理组减少了葡萄糖摄取和脂肪酸摄取(p<0.05)。给予AMPK抑制剂Compound C后,从TG含量、基因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方面均表现出抑制5-HT的作用。表明5-HT减少脂肪细胞内TG的沉积主要是通过增加氧化利用,激活AMPK信号通路,与脂肪合成和分解无关。(6)5-HT调控成肌细胞内脂肪代谢。挑选15胚龄的SPF鸡胚,用于离体培养成肌细胞,并用100μM 5-HT给予处理,观察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5-HT(100μM)处理不影响细胞活力。通过检测细胞TG含量和油红O染色发现5-HT处理能够减少脂肪沉积。与对照组相比,100μM 5-HT处理激活AMPK/ACC/CPT1信号通路,上调AMPK、ACC、CPT1、FAS、LP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ADP和5-HT2A的转录水平,下调ATGL的表达,减少葡萄糖摄取(p<0.05),对脂肪酸摄取没有影响。之后给予AMPK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从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均能够缓解5-HT的作用。说明5-HT减少成肌细胞内TG的含量主要是通过氧化利用,激活AMPK信号通路,添加Compound C抑制AMPK信号通路,5-HT作用被抵消。(7)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对肉鸡5-HT合成及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对3周龄的肉鸡分别给予4%L-阿拉伯糖(L-Ara),108 CUF/kg丁酸梭菌(C.butyricum)和联合抗生素(Antibiotics;500 mg/kg盐霉素、500 mg/kg黄霉素、100 mg/k硫酸粘菌素)处理,试验处理5周后,肉鸡肠道菌群变化、体内5-HT合成以及脂肪代谢影响。结果显示,L-Ara,丁酸梭菌和联合抗生素处理能够改变肉鸡肠道菌群,尤其是L-Ara组,减少了菌群丰富度,增加了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ceae UCG-001)的丰度,减少了粪球杆菌(Faecalibacterium)的丰度(p<0.05)。通过对血液5-HT含量的检测,我们发现,肠道菌群改变确实改变了肉鸡体内5-HT的合成(p<0.05),但是血液和肝脏以及腹脂内结果不一,血液是降低了5-HT含量,肝脏和腹脂是增加了5-HT的表达。根据生产性能结果,发现联合抗生素组虽然体重低,但是肝脏发生了明显的脂肪变性,主要是由于增加了肝脏FAS和ME的酶活,上调ACC,ME,LPL和FABP4的基因水平,下调ATGL的转录水平,使得肝脏内脂肪合成增加,TG沉积(p<0.05)。脂肪组织内的基因水平变化与肝脏保持一致。为确定肠嗜铬细胞(EC cell)在肉鸡体内的定位,检测其标志性蛋白TPH1在肠段内的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PH1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盲肠内表达,空肠和回肠内含量较低,且丁酸梭菌处理显着减少TPH1的蛋白表达(p<0.05)。而肝脏作为胆汁酸合成场所,我们发现,L-Ara组和联合抗生素组显着减少肝脏内胆固醇7羟化酶(CYP7A1),胆盐输出泵(BSEP)和Na+/牛磺胆盐共转运体(NTCP)的基因水平,同时降低十二指肠和回肠内顶端钠依赖性胆盐转运体(ASBT)的转录水平(p<0.05)。说明给予肉鸡L-Ara,丁酸梭菌和联合抗生素处理能够改变肉鸡肠道内微生物菌群,从而改变体内5-HT的含量,进一步影响体内的脂肪代谢和胆汁酸代谢。综上所述,5-HT参与肉鸡体内脂肪代谢,在不同组织内调节机制不同,腹脂和肌肉组织主要是通过增加氧化利用途径(AMPK信号通路),而肝脏内主要是通过减少脂肪从头合成(FAS和ME)。肠道微生物的改变能够调节机体内5-HT的合成,这一调控效应可能是通过改变TPH1的表达而实现的。

张潮鹤[10](2020)在《Rasd2介导的能量限制对雌性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食欲减退、愉快感丧失、精力下降等核心症状为主,并伴有强烈的自责、内疚、无价值感,严重者还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自残行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针对抑郁症的假说主要与单胺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变化、炎症、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发生、大脑结构化和功能化改变以及基因、环境和表观遗传有关。多巴胺是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临床数据显示: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表达水平在抑郁症患者显着下调。Rasd2(又称Rhes)是高度特异性表达在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SNs)的甲状腺激素调控靶基,其对多巴胺神经元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Rasd2是否对抑郁症具有改善作用其的详细作用机制是什么,尚不完全清楚。能量限制已经被证明与脑功能显着改善相关,并且可以有效改善情绪状态;并且有研究表明能量限制可改善啮齿类动物抑郁症。抑郁症发病率的持续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采用转录组学、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较为全面的考察了转录因子Rasd2介导的能量限制对抑郁样行为改善的作用及其机制。大量的研究表明:能量限制对抑郁样行为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然而其详细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转录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显示:能量限制显着改变了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内的基因表达水平。进一步的GO富集分析显示:能量限制对Rasd2、D2受体等12个基因产生显着的调控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能量限制可能与PI3K-AKT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我们根据转录组学筛选得到的结果,提出了“Rasd2通过多巴胺D2受体介导能量限制对抑郁样行为改善作用”的假说。因此,我们利用D2受体拮抗剂探究了Rasd2在能量限制抗抑郁作用中的机制。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禁食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和禁食组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组。旷场实验排除了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小鼠自发运动量改变的干扰。在旷场实验中,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禁食组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显着减少,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组的不动时间显着增加、游泳时间显着减少;与禁食组相比,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和禁食组的不动时间显着增加、游泳时间显着减少。因此,行为学实验的结果提示:能量限制可以对小鼠产生抗抑郁样作用,而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逆转了能量限制的抗抑郁样作用,同时也提示了多巴胺对抑郁样行为的重要调控作用。我们接着采用免疫印迹实验对能量限制抗抑郁样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小鼠的前额叶皮质还是海马中,禁食都会促进Rasd2、D2受体表达水平的升高,而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则可以阻断禁食对Rasd2、D2受体表达的影响,提示Rasd2、Drd2在能量限制的抗抑郁样作用中具有密切的联系。此外,能量限制可以通过调控CREB(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内啡肽的释放对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CREB是与功能和结构相关的大型转录因子组的成员,参与神经元可塑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的调控。BDNF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其表达水平与神经元新生及抑郁样行为密切相关。临床数据显示:BDNF表达水平的升高与抑郁症状减轻有关。我们的结果表明:能量限制显着提升前额叶皮质和海马CREB和BDNF的表水平,而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的处理则可以部分或者完全逆转能量限制对CREB/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提示能量限制的抗抑郁样作用可能与多巴胺D2受体介导的CREB/BDNF信号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此外,我们的研究表明:能量限制也显着改变了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提示AKT相关信号通路也参与了能量限制的抗抑郁样作用。基于Rasd2、D2受体表达水平的密切联系,我们继续研究Rasd2的表达变化对围绝经期抑郁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我们首先检测了围绝经期抑郁小鼠模型Rasd2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摘除卵巢后Rasd2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提示Rasd2表达下调可能与抑郁发病有关。因此,我们利用腺病毒特异性过表达了抑郁小鼠海马内的Rasd2。药理行为学的研究表明:Rasd2过表达可以明显缩短抑郁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增加游泳时间,而不影响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的自发运动量,说明Rasd2过表达对抗抑郁样行为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免疫印迹实验中,我们发现Rasd2过表达调控了CREB在海马的表达水平。并且,Rasd2过表达可以显着升高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中磷酸化CREB蛋白的表达水平,提示Rasd2可能通过调控CREB磷酸化而产生抗抑郁样作用。此外,Rasd2过表达会导致AKT在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但AKT表达水平与CREB磷酸化的关系仍需要后续实验确认。综上,本研究以卵巢摘除抑郁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转录组学、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从分子和整体水平初步探究了转录因子Rasd2介导的能量限制在抗抑郁样行为发挥作用。能量限制具有操作简便,几乎无副作用的优点,作为抗抑郁的辅助治疗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项目的研究为能量限制的抗抑郁治疗,尤其是女性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5-羟色胺2A受体拮抗剂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羟色胺2A受体拮抗剂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5-羟色胺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5-HT与心血管疾病
    2.1 5-HT与动脉粥样硬化
    2.2 5-HT与高血压
    2.3 5-HT与心肌梗死
    2.4 5-HT与肺动脉高压
    2.5 5-HT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2.5.1 心脏瓣膜病
        2.5.2 心肌重构
        2.5.3 心力衰竭
3 结语和展望

(3)氯氮平对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THE LIST OF ABBREVIATIONS IN ENGLISH & CHINESE
第一章 前言
    1.1 氯氮平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1.2 氯氮平与静脉血栓栓塞症
    1.3 血管内皮细胞
    1.4 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内皮细胞分泌因子
    1.5 5-羟色胺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HUVECs 鉴定结果
    3.2 氯氮平和5-羟色胺对NO的影响
    3.3 氯氮平和5-羟色胺对ET-1 的影响
    3.4 氯氮平和5-羟色胺对v WF的影响
    3.5 氯氮平和5-羟色胺对t-PA的影响
    3.6 氯氮平和5-羟色胺对PAI-1 的影响
    3.7 氯氮平和5-羟色胺对PAI-1/t-PA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一氧化氮
    4.2 内皮素-1
    4.3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4.4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4.5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4.6 优势性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5-HT 对血管平滑肌及内皮细胞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初步结论
    三、存在不足
    四、创新点
    五、展望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1: 致谢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3 个人简历

(5)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肾不藏志不寐理论研究
    1 肾、志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 肾藏志对寐寤的调节作用
    3 肾不藏志不寐的因机证治
    4 常用安肾志的方药
    5 小结
第二部分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研究
    研究一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学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安肾志药物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镇静促眠作用的实验研究
    研究一 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作用的海马转录组学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失眠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中药治疗对氯苯丙氨酸致失眠模型大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与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睡眠剥夺研究概况
        1. 睡眠剥夺的研究趋势
        2. 睡眠剥夺的研究热点
        3. 睡眠剥夺对认知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4. 睡眠剥夺的改善方法
        4.1 处方药
        4.2 中医药疗法
        4.3 其他
    第二节 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藤茶的研究进展
        2. 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初探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藤茶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藤茶潜在作用靶点
缩略词表
个人简介
致谢

(8)神经源性尿道功能损害的5-羟色胺治疗靶点与一氧化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表
绪论
    1 脊髓损伤导致排尿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以及5-羟色胺的治疗作用
    2 糖尿病导致排尿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以及5-羟色胺的治疗作用
    3 糖尿病导致尿道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以及一氧化氮机制改变
第一部分 5-羟色胺2A/2C受体激动剂DOI改善脊髓损伤大鼠排尿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脊髓损伤引起神经可塑性改变理论
        1.2 药物-靶点结合理论(药物-受体特异性结合理论)
        1.3 神经-肌肉靶向调控理论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造
        2.2.2 髓腔内置管
        2.2.3 膀胱内置管
        2.2.4 髓腔内给药记录尿动力学参数改变
        2.2.5 腰骶髓运动神经元中5-羟色胺2A和2C受体免疫荧光染色
        2.2.6 腰骶髓腹侧角5-羟色胺2A和2C受体的Western Blot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脊髓损伤大鼠膀胱组织学改变
        3.2 腰骶髓髓腔内给药后尿动力参数改变
        3.3 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5-羟色胺2A/2C受体激动剂DOI改善糖尿病大鼠排尿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糖尿病引起神经可塑性改变理论
        1.2 5-HT类物质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糖尿病大鼠膀胱和尿道组织学染色
        2.2.2 腰骶髓运动神经元中5-羟色胺2A和2C受体免疫荧光检测
        2.2.3 腰骶髓运动神经元中5-羟色胺2A和2C受体的Western blot检测
        2.2.4 膀胱和尿道5-羟色胺亚神经元的免疫荧光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糖尿病导致膀胱和尿道的组织学改变
        3.2 糖尿病大鼠腰骶髓运动神经元中5-羟色胺受体数量改变
        3.3 糖尿病大鼠尿道的5-羟色胺亚神经元数量改变
    4.讨论
第三部分 低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大鼠尿道功能损害和一氧化氮机制改变
    1.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高血糖诱导渗透性利尿
        1.2 糖尿病诱导氧化应激损害
        1.3 糖尿病导致下尿路平滑肌的收缩和松弛机制改变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代谢笼检测
        2.2.2 膀胱等容收缩条件下的尿道灌注压检测
        2.2.3 浴漕实验检测尿道肌肉特性
        2.2.4 静脉给予L-精氨酸和L-NAME后尿道灌注压检测
        2.2.5 给予L-NAME前后体外浴漕实验检测尿道肌肉特性
        2.3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不同糖尿病病程大鼠排尿参数的改变
        3.2 不同糖尿病病程大鼠尿道灌注压参数的改变
        3.3 不同糖尿病病程大鼠尿道对EFS和 KCL收缩反应特性改变
        3.4 静脉给予L-精氨酸和L-NAME后大鼠尿道灌注压改变
        3.5 给予L-NAME前后电场力诱导大鼠尿道肌肉松弛幅度改变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9)5—羟色胺调控肉鸡脂肪代谢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家禽脂肪代谢
        1.1.1 脂肪从头合成
        1.1.2 脂肪氧化分解
        1.1.3 脂肪转运摄取
    1.2 5-羟色胺
        1.2.1 5-羟色胺的发现与分布
        1.2.2 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
        1.2.3 5-羟色胺受体
        1.2.4 5-羟色胺的功能
        1.2.4.1 5-羟色胺参与食欲调节
        1.2.4.2 5-羟色胺调节脂肪代谢
        1.2.4.3 5-羟色胺调节糖代谢
        1.2.4.4 5-羟色胺与免疫调节
        1.2.4.5 5-羟色胺调节胆汁酸转运
    1.3 肠道微生物
        1.3.1 肠道微生物与5-羟色胺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SPF鸡胚(Specific Pathogen Free chick embryo)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耗材
        2.1.5 试验仪器
        2.1.6 分析软件
        2.1.7 引物序列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一肉鸡5-羟色胺受体的基因表达
        2.2.1.1 试验设计
        2.2.1.2 样品采集
        2.2.1.3 指标检测
        2.2.2 试验二日粮添加色氨酸对肉鸡免疫因子和5-羟色胺合成的影响
        2.2.2.1 试验设计
        2.2.2.2 样品采集
        2.2.2.3 指标检测
        2.2.3 试验三日粮添加5-羟色氨酸对肉鸡脂肪代谢和免疫因子的影响
        2.2.3.1 试验设计
        2.2.3.2 样品采集
        2.2.3.3 指标检测
        2.2.4 试验四5-羟色胺调控肝细胞内脂肪代谢
        2.2.4.1 试验设计
        2.2.4.2 样品采集
        2.2.4.3 指标检测
        2.2.5 试验五5-羟色胺调控脂肪细胞内脂肪代谢
        2.2.5.1 试验设计
        2.2.5.2 样品采集
        2.2.5.3 指标检测
        2.2.6 试验六5-羟色胺调控成肌细胞内脂肪代谢
        2.2.6.1 试验设计
        2.2.6.2 样品采集
        2.2.6.3 检测指标
        2.2.7 试验七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对肉鸡5-羟色胺合成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2.2.7.1 试验设计
        2.2.2.2 样品采集
        2.2.7.3 测定指标
    2.3 试验方法
        2.3.1 鸡原代肝细胞培养
        2.3.2 鸡原代脂肪细胞培养
        2.3.3 鸡原代成肌细胞培养
        2.3.4 血液指标检测
        2.3.4.1 甘油三酯测定
        2.3.4.2 5-羟色胺测定
        2.3.4.3 极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2.3.4.4 游离脂肪酸测定
        2.3.4.5 脂联素测定
        2.3.4.6 色氨酸测定
        2.3.5 肝组织与肝细胞内脂肪含量测定
        2.3.5.1 甘油三酯测定
        2.3.5.2 油红O染色
        2.3.6 细胞活力检测
        2.3.7 脂蛋白酯酶/肝脂酶酶活检测
        2.3.8 激素敏感脂肪酶测定
        2.3.9 脂肪酸合成酶/苹果酸酶酶活测定
        2.3.10 脂肪酸摄取
        2.3.11 葡萄糖摄取
        2.3.12 伊红染色
        2.3.13 免疫组化
        2.3.14 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2.3.14.1 RNA提取
        2.3.14.2 反转录
        2.3.14.3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CR)
        2.3.15 蛋白水平检测
        2.3.15.1 蛋白提取
        2.3.15.2 蛋白浓度检测
        2.3.15.2 蛋白变性
        2.3.15.3 Western Blot
        2.3.16 肠道微生物检测
        2.3.16.1 样品DNA提取
        2.3.16.2 PCR扩增
        2.3.16.3 定量
        2.3.16.4 Miseq文库构建
        2.3.16.5 Miseq测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肉鸡5-羟色胺受体的基因表达
    3.2 日粮添加色氨酸对肉鸡免疫因子和5-羟色胺合成的影响
        3.2.1 生产性能变化
        3.2.2 TPH1、IL-1β、IL-10、TNF-α相对表达量
    3.3 日粮添加5-羟色氨酸对肉鸡脂肪代谢和免疫因子的影响
        3.3.1 5-羟色氨酸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3.3.2 血液指标
        3.3.3 脂肪代谢
        3.3.4 免疫因子表达
    3.4 5-羟色胺调控肝细胞内脂肪代谢
    3.5 5-羟色胺调控脂肪细胞内脂肪代谢
        3.5.1 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3.5.2 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酶活和蛋白表达
        3.5.3 葡萄糖摄取和脂肪酸摄取
        3.5.4 5-羟色胺联合Compound C处理
    3.6 5-羟色胺调控成肌细胞内脂肪代谢
        3.6.1 细胞活力
        3.6.2 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检测
        3.6.3 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
        3.6.4 5-羟色胺联合Compound C处理
    3.7 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对肉鸡5-羟色胺合成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3.7.1 盲肠微生物
        3.7.2 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
        3.7.3 脂肪代谢检测
        3.7.4 肠道色氨酸羟化酶1 定位表达
        3.7.5 胆汁酸代谢
4 讨论
    4.1 日粮添加色氨酸对肉鸡5-羟色胺合成和免疫因子影响
    4.2 日粮添加5-羟色氨酸对肉鸡脂肪代谢和免疫因子的影响
        4.2.1 5-羟色氨酸降低肉鸡的采食量
        4.2.2 5-羟色氨酸降低肉鸡的腹脂沉积
        4.2.3 5-羟色氨酸参与肠道免疫因子的调节
    4.3 肉鸡5-羟色胺调控脂肪代谢
        4.3.1 肉鸡5-羟色胺有降脂作用
        4.3.2 单磷酸腺苷激酶信号通路是肉鸡5-羟色胺调控体内脂肪代谢的途径
    4.4 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对肉鸡5-羟色胺合成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4.4.1 L-阿拉伯糖、丁酸梭菌和抗生素引起肉鸡微生物菌群变化
        4.4.2 微生物菌群变化降低肉鸡5-羟色胺含量同时参与脂肪代谢调节
        4.4.3 肠道微生物抑制胆汁酸合成及转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博士期间文章情况

(10)Rasd2介导的能量限制对雌性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抑郁症概述
    1.2 抑郁症的诊断
    1.3 多巴胺与抑郁症发生
        1.3.1 单胺神经递质与抑郁发生
        1.3.2 多巴胺与多巴胺受体
        1.3.3 多巴胺D2 受体与抑郁发生联系密切
    1.4 转录因子Rasd_2
    1.5 抑郁症的治疗
        1.5.1 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
        1.5.2 药物治疗抑郁症
        1.5.3 饮食调控与抑郁症治疗
    1.6 实验设计
第二章 转录组学研究禁食对小鼠脑内基因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相关软件
        2.1.4 相关数据库
    2.2 实验方法
        2.2.1 Total RNA提取
        2.2.2 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2.2.3 测序质量评估及质控
        2.2.4 基因功能注释
        2.2.5 RNA-seq测序评估
        2.2.6 表达量统计及样本间聚类分析
        2.2.7 差异表达分析
        2.2.8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2.2.9 GO富集分析
        2.2.10 KEGG富集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测序质量评估及质控
        2.3.2 RNASeq测序评估
        2.3.3 表达量统计及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2.3.4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差异表达基因比较
        2.3.5 差异表达的GO富集分析
        2.3.6 差异表达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D2受体拮抗剂在禁食抗抑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药物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动物分组
        3.2.2 旷场实验
        3.2.3 强迫游泳实验
        3.2.4 小鼠前额叶皮质与海马的提取
        3.2.5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
        3.2.6 统计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卵巢摘除抑郁模型的建立
        3.3.2 多巴胺D2 受体拮抗剂对禁食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3.3.3 RASD2 介导的CREB/BDNF信号通路的激活与D2 受体拮抗剂阻断能量限制的抗抑郁作用密切相关
    3.4 讨论
第四章 Rasd_2 的表达变化在围绝经期抑郁小鼠的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研究对象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动物分组
        4.2.2 小鼠脑区病毒注射
        4.2.3 强迫游泳实验
        4.2.4 旷场实验
        4.2.5 小鼠前额叶皮质与海马的提取
        4.2.6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
        4.2.7 统计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卵巢摘除模型小鼠的Rasd_2 表达变化
        4.3.2 Rasd_2 基因过表达慢病毒海马内给药的验证
        4.3.3 Rasd_2 基因过表达慢病毒对卵巢摘除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研究.
        4.3.4 Rasd_2 基因过表达慢病毒对卵巢摘除模型小鼠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5-羟色胺2A受体拮抗剂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5-羟色胺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J]. 闻松,杨长坤,江平.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1(12)
  • [2]非离子类抗癫痫发作机制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J]. 郭帅,张冉冉,刘学伍.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06)
  • [3]氯氮平对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D]. 叶莹. 汕头大学, 2021(02)
  • [4]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任小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与机制初探[D]. 孙晓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神经源性尿道功能损害的5-羟色胺治疗靶点与一氧化氮机制研究[D]. 曹乃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9]5—羟色胺调控肉鸡脂肪代谢的途径[D]. 王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10]Rasd2介导的能量限制对雌性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潮鹤.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5-羟色胺2A受体拮抗剂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