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咨询系统的几点建议

征信咨询系统的几点建议

一、对信贷咨询系统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莹[1](2021)在《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银行业也有了蓬勃的发展,业务规模持续增加,业务类型也进一步多元化。但是在这过程中,银行信贷业务出现了较多的风险,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资产质量日渐下降,给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如果一旦信贷风险集中爆发,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危险。因此,结合中国新常态下的转型经济背景,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作为研究对象,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信贷配给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分析了 N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包括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缺陷、信贷相关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内控合规未有效发挥作用、风险管理能力仍有不足等原因。本文首先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等;然后介绍本文的概念、相关理论;之后阐述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简述N银行信贷业务情况与信贷业务风险情况以及N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接着通过剖析N银行内一典型案例,对该企业以及银行经营机构的实际情况做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利用上文的理论知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剖。最后本文通过对N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和原因的判定分析,对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分别实施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并从制度保障、人力保障与文化保障三个方面形成对N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理论指导,以期为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柴青宇[2](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王乙斐[3](2020)在《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信贷风险问题一直是制约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银行业发展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银行在面临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迎接新的挑战。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信贷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不良贷款现象愈演愈烈,该现象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如何有效的控制银行信贷风险是世界各国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对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并就本次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了针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对于缓解国内银行现如今的状况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针对影响国内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行了权重分析,并构建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接着就国内信贷风险指标模型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了几种国内比较先进的方法完善了风险指标预测模型,并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对风险预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最后,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XT银行为例进行分析,尝试性的提出完善XT银行授信风险预警机制的几点建议。本文针对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的研究,通过对XT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来具体探讨当前我国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信贷管理上的不足之处,有助于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高明伟[4](2020)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研究 ——以农行JW支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普惠金融推进力度,目的就是为了促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步伐,实现包容性增长,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稳经济、保民生、助就业、促发展,是普惠金融重要的服务对象。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助力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发展普惠金融事业的关键环节。但是,现阶段推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依然面临着收益低、风险大、成本高等诸多困难。因此,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精准、科学、有效的管控,已成为农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信贷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如何降低信用风险、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提升盈利空间是发展普惠小微信贷业务的根本所在,也是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的关键所在。本文以JW农行小微信贷风险管控为研究对象,结合该行在信贷风险管控方面的实际需求,分析其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参照国内外较为成熟的信贷风险防控体系,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有JW农行特色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价指标模型,并根据权重分值进行分类、分级管控。通过模型数据分析,本文从加强JW农行小微信贷风险管控制度、优化信贷业务审批管理、提高员工业务能力水平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从而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JW农行小微信贷业务稳健、快速发展,从而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用金融活水支持普惠金融发展。该论文有图3幅,表27个,参考文献81篇。

连瑞琪[5](2017)在《协同监管信贷集中风险的制度优化和建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银行业中信贷集中的现象一直都存在。特别是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后,信贷集中的现象尤为突出,如果不加以调控,这将会对商业银行未来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不仅仅是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风险也会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失衡。除此之外,小微企业发展将会由于资金不足问题受到约束。信贷集中风险是我们银行业风险监管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有效的信贷集中风险监管制度,不仅可以实现银行稳定高效的运行发展,同时亦可以实现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传统理论对解决信贷集中监管问题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现代科学理论——协同学的普适性和充分有效性,可以优化现有的信贷集中风险监管,使其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同时,为信贷集中风险监管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以系统科学——协同学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信贷集中风险监管系统具备开放性、稳定性、复杂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通过对银企关系价值链的分析去发掘其协同监管的机会。并在监管成本最小的前提下,优化综合监管层、行业监管层和企业监管层的协同监管框架。遵循预警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公开性原则,优化协同监管决策机制和搭建协同监管信息平台;根据监管互动和协同监管倍增原理,对协同监管信贷集中风险的协同组织、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进行系统优化;从协同学和制度完善视角,把防范和化解结构性信贷集中风险纳入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在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内生框架中,政策取向和具体措施两个层面,紧紧围绕“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和协调机制”,为分散和化解信贷集中风险,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和策略组合。

崔日灿,郑玉花,裴建灵[6](2008)在《提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社会使用率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建立诚信社会,提高信贷资产安全率,使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是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社会信用的建立不仅仅依靠道德层面的约束还要加强制度上的保障和制约机制的建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自建立以来,在保证信贷资产安全、建立诚信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系统本身在建立过程中自身程序和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使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社会应用、最大限度减少不良资产

罗佛传[7](2008)在《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国内外比较及其在我国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孔令学[8](2006)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转变浅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市场开放、产品创新和科技进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不断增加,风险管理方式也不断发展提高。本文以信贷风险管理为切入点,重点探析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转变问题,并围绕信贷风险管理有待改进的几个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杨平[9](2006)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类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而在我国,作为金融业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信贷风险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些信贷风险主要通过大量的不良资产(主要指不良信贷资产)表现出来。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最大的风险隐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积累的时间很长,成因也非常复杂:既有银行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还有外部经营环境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获胜,关键取决于其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因此,如何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首先从银行自身、借款企业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防范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即信贷资产分散化策略、风险的组合控制策略、风险转移策略和风险消化策略。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若干改进意见,内容涉及评估体系、预警体系建设,贷款审批流程和组织构架,激励约束机制,信贷文化建设等。另外,针对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本文还提出了有关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培育良好信用环境、立法和风险监管机制的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李如军[10](2006)在《关于江苏农行信贷风险监管的考察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5年11月,省分行信贷管理处组织荆州、荆门、随州、孝感、襄凡、三峡等二级分行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到农行江苏分行、苏州分行考察学习其信贷风险监管情况。考察组现场听取了两行风险监管情况介绍,与当地信贷管理部门交流了信贷风险监管体会,收集了两行信贷风险监管的主要办法。考察组成员一致认为,两行信贷风险监管工作起于高层,传导通畅,深入基层,办法简明实用,执行不折不扣,具有较高的学习参考价值。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两行信贷风险监管的

二、对信贷咨询系统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信贷咨询系统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信贷业务
        2.1.2 信贷风险
        2.1.3 信贷风险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2.3 信贷配给理论
第3章 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N银行信贷业务情况
    3.2 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情况
        3.2.1 来自银行方面的风险
        3.2.2 来自客户方面风险
        3.2.3 来自其他方面的风险
    3.3 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现有模式
        3.3.1 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3.3.2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3.3.3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第4章 N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典型案例分析
        4.1.1 基本状况概述
        4.1.2 不良贷款成因与面临风险因素分析
        4.1.3 N银行风险应对措施
        4.1.4 各环节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4.2 其他代表性案例分析
        4.2.1 BJL公司案例
        4.2.2 DJ公司案例
        4.2.3 RL公司案例
    4.3 N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4.3.1 贷前调查不够深入
        4.3.2 贷中审批缺乏成效
        4.3.3 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第5章 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成因
    5.1 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5.2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缺陷
    5.3 信贷相关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5.4 内控合规未有效发挥作用
    5.5 风险管理能力仍有不足
第6章 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改进对策与保障措施
    6.1 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改进对策
        6.1.1 加强贷前调查
        6.1.2 改善贷中审批审查
        6.1.3 加强贷后管理
    6.2 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制度保障
        6.2.2 人力保障
        6.2.3 文化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
    2.2 预警的含义和研究历史
    2.3 信贷风险预警的基本要素
        2.3.1 风险评价
        2.3.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2.4 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2.4.1 信贷风险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2.4.2 信贷风险预警指标模型风险权重的确定
    2.5 信贷风险预警指标预测模型
        2.5.1 GM模型建模机理
        2.5.2 企业预警线及预警区域的划分
第三章 XT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3.1 XT银行发展情况
        3.1.1 存款发展情况
        3.1.2 贷款发展情况
    3.2 XT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
        3.2.1 不良贷款情况
        3.2.2 信贷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
        3.2.3 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3.2.4 信贷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第四章 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4.1 XT银行的风险预警指标
        4.1.1 信贷风险预警步骤
        4.1.2 预警指标选取的原则
    4.2 XT银行信贷风险评估
        4.2.1 各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4.2.2 确定各层次指标风险权重
        4.2.3 行业及区域风险评价
        4.2.4 定性指标的风险评价
        4.2.5 定量指标的风险评价
        4.2.6 综合指标风险评价
    4.3 XT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预警
        4.3.1 预警指数及风险等级的确定
        4.3.2 预警指标的预测
        4.3.3 分析和评价
第五章 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
    5.1 完善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
        5.1.1 建设行业、区域信贷风险系统组织管理体系
        5.1.2 建设客户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组织管理体系
    5.2 完善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的信息系统
        5.2.1 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
        5.2.2 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
        5.2.3 建设信贷风险监测网络系统
    5.3 培养XT银行从事风险预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研究 ——以农行JW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框架
    1.4 技术路线图
2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相关理论基础
    2.1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相关概念
    2.2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3 JW农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分析
    3.1 JW农行概况
    3.2 JW农行小微信贷业务基本情况
    3.3 小微信贷风险管控情况
4 JW农行小微信贷风险管控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小微信贷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4.2 小微信贷风险管控的原因
5 JW农行小微信贷风险评价指标模型建构及应用
    5.1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实证的优势
    5.2 小微信贷风险评价指标模型建构
    5.3 信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模糊综合评判
    5.5 小微企业信贷等级确定
    5.6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价模型应用
6 JW农行小微信贷风险管控的对策及建议
    6.1 加强和完善信贷风险管控制度
    6.2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监控机制
    6.3 优化信贷业务关键环节审批管理
    6.4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6.5 信贷产品与信贷服务的创新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协同监管信贷集中风险的制度优化和建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及后续研究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四、后续研究之处
第二章 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的内涵及其作用
        一、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的内涵
        二、协同监管信贷集中风险的作用
    第二节 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的理论分析
        一、信贷集中风险监管的协同理论
        二、信贷集中风险的协同监管的主要影响要素
第三章 信贷集中风险的协同监管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的现状
        一、信贷联席会议管理
        二、银团贷款管理
        三、企业征信系统管理
    第二节 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安排上的缺失
        二、信息共享渠道不畅
        三、缺少执行协同职能的专门机构
第四章 协同学视角下信贷集中风险监管系统的特征
    第一节 开放性分析
        一、开放性的内涵
        二、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的开放性
    第二节 稳定性分析
        一、稳定性的内涵
        二、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的稳定性
    第三节 复杂性分析
        一、复杂性的内涵
        二、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系统的复杂性
    第四节 自组织性分析
        一、自组织性的内涵
        二、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系统的自组织性
第五章 协同监管信贷集中风险机会识别
    第一节 银企关系价值链的特征
        一、互补性
        二、利益共生性
        三、适应性
    第二节 银企关系价值链识别协同监管的机会
        一、银企关系导致的信贷集中问题
        二、基于银企关系价值链识别协同监管机会
    第三节 加强银行之间的协同监管
        一、行际间的协同监管
        二、银行内部的协同监管
    第四节 加强银企之间的协同监管
        一、银企信息互通与工作互动
        二、审慎评估企业授信等级
        三、加强对集团客户的信贷管理
        四、维护银企关系
第六章 优化协同监管信贷集中风险的协同组织、制度建设与执行
    第一节 协同监管制度建设与执行的原理
        一、监管互动原则
        二、监管倍增原则
    第二节 把握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的重点
        一、防止监管疏漏
        二、防止监管冲突
        三、充分交流协同监管信息
    第三节 优化协同监管决策机制
        一、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
        二、建立决策机制
        三、构建监管问责机制
    第四节 搭建协同监管信息平台
        一、遵循的原则
        二、建立完善的企业或行业信用信息记录体系
        三、发展信用征信中介机构
        四、搭建协同监管信息共享平台
    第五节 构建协同监管框架
        一、增加参与主体,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责
        二、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监管框架
    第六节 明确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执行主体的职责
        一、建立执行协同职能的专门机构
        二、强化执行协同的专门机构的职责
        三、完善专职执行机构的内部设置
第七章 基于协同学和制度完善视角的信贷集中风险监管建议
    第一节 完善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的法律依据
        一、明确协同监管的法律制度
        二、建立和健全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法律保障体系
        三、加快信贷集中风险协同监管法律法规的制订
    第二节 基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监管政策
        一、政策制定协同机制
        二、政策实施协同机制
        三、政策反馈协同机制
    第三节 基于货币政策引导的协同监管制度
        一、政策性引导下的协同监管
        二、差异化政策下的协同监管
    第四节 基于我国国情的协同监管政策
        一、积极参与国际监管协同实践
        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协同监管制度
    第五节 协同监管和银行内控必须结合起来
        一、行业自律
        二、改善风险管理水平
        三、建立对信贷集中行业、集中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线
        四、拓宽基层银行应信贷权限
参考文献
致谢

(7)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国内外比较及其在我国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创新和不足之处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框架
        3.3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银行信贷风险与信贷征信体系概述
    第一节 银行信贷风险的界定、成因及危害
        1.1 银行信贷风险的界定
        1.2 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信息不对称的非均衡信贷分析
        1.3 银行信贷风险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危害
    第二节 银行信贷征信体系的主要框架
    第三节 银行信贷征信对于防范信贷风险的意义
第三章 国际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
    第一节 国际征信立法
    第二节 德国和法国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第三节 国际征信服务模式——资信评级
        3.1 国际银行的资信评级
        3.2 《新巴塞尔协议》有关银行资信评级的阐述
        3.3 国际流行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简介及比较
    第四节 国际银行信贷征信监管
        4.1 征信监管的主体
        4.2 征信监管的民间机构
        4.3 征信业的管理体系
        4.4 征信业的管理模式
        4.5 征信业监管的内容
第四章 我国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
    第一节 我国征信立法的基本情况
        1.1 金融法的有关规定
        1.2 刑法中的有关规定
        1.3 民法中的有关规定
    第二节 我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第三节 我国征信服务模式——资信评级
        3.1 我国银行对企业资信评级
        3.2 我国银行对个人资信评级
    第四节 我国银行信贷征信监管
        4.1 中国人民银行在征信监管中的职能
        4.2 征信监管的主要内容
        4.3 征信监管的主要措施
第五章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和信贷征信体系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
    第二节 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存在的问题
        2.2 信贷征信立法有待完善
        2.3 银行资信评级存在的问题
        2.4 征信监管存在问题
第六章 国际经验的启示及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一节 国际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1 重视征信法律法规建设的完善
        1.2 重视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
        1.3 重视对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
        1.4 重视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信用数据库的建立
    第二节 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 完善我国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
        2.2 完善我国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2.3 加强征信专业人才的培养
        2.4 完善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
        2.5 构建健全的银行信贷征信信息的共享机制
        2.6 加强银行信贷征信外部保障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详细摘要

(8)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转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转变的体现
    (一) 信贷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
        1. 从重计划管理到重风险管理的管理理念转变。
        2.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管理理念转变。
    (二) 信贷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
        1. 半程管理转为全程管理。
        2. 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
        3. 单一指标管理转为综合指标管理。
    (三) 信贷风险管理技术的转变
        1. 单一风险管理转向组合风险管理。
        2. 经验型管理转向技术型管理。
    (四)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转变
        1. 单项风险防控制度转变为系统性风险防控制度。
        2. 单头管理转变为多头管理。
    (五)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数据支持系统的转变
        1. 信贷资料室发展为信贷管理数据库。
        2. 单一信贷管理数据库发展为多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数据库。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转变中有待改进的几个问题
    (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式有待改进的几个问题
        1. 信贷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被接纳, 强制性推行因素明显。
        2. 事前防范措施力度不够, 制度设计有待改进。
        3. 现代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引进落地工作有待加强。
        4. 信贷风险集中管理与机构设置的现状仍不适应。
    (二) 信贷风险管理相关数据库有待改进的地方
        1. 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相关数据库建设中存在跃进倾向。
        2. 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3. 数据来源范围偏小。
        4. 信贷风险分析模型在中国化改造过程中存在强行移值问题。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 营造适宜的信贷风险管理环境
    (二) 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1. 商业银行应在组织体系上明确信贷风险管理职责, 通过组织机构和业务部门的分工合作、协调配合与监督, 共同防控信贷风险。
        2. 商业银行要完善信贷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三) 立足国情行情, 做好信贷风险管理技术的引进改造工作
    (四) 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相关数据库

(9)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对信贷风险防范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信贷、信贷风险概述
    2.1 信贷概述
        2.1.1 信贷的定义
        2.1.2 信贷的特征
        2.1.3 信贷的原则
    2.2 信贷风险概述
        2.2.1 风险
        2.2.2 不良信贷资产
        2.2.3 信贷风险
        2.2.4 信贷风险的种类
        2.2.5 信贷风险的特点
        2.2.6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点
第三章 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3.1 银行自身的原因
        3.1.1 信贷目标市场的选择存在隐患
        3.1.1.1 信贷集中
        3.1.1.2 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
        3.1.2 信贷流程的具体操作存在缺陷
        3.1.2.1 贷前调查上的缺陷
        3.1.2.2 客户授信控制上的缺陷
        3.1.2.3 信贷业务审批机制上的缺陷
        3.1.2.4 贷后风险管理机制上的缺陷
        3.1.3 信贷风险控制的理念存在偏差
        3.1.3.1 降低不良资产率不等于稀释不良资产率
        3.1.3.2 追求信贷风险的控制目标不等于追求“零风险”
        3.1.3.3 信贷风险管理不等于单个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简单累加
        3.1.4 缺乏完善的市场化的风险对冲和消化机制
        3.1.5 信贷风险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失效
        3.1.6 信贷文化缺位
    3.2 借款企业的原因
        3.2.1 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对银行贷款安全构成威胁
        3.2.2 企业体制不健全,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
        3.2.3 企业为获取贷款,不择手段,导致了寻租行为的出现
    3.3 外部环境的原因
        3.3.1 行政干预多
        3.3.2 社会信用环境缺失
        3.3.3 法制不健全
        3.3.4 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规范
        3.3.5 信贷资金违规无序进入股市
        3.3.6 经济周期变动
第四章 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分析
    4.1 信贷资产分散化策略
        4.1.1 贷款客户分散
        4.1.2 贷款行业分散
        4.1.3 贷款区域分散
        4.1.4 贷款期限分散
    4.2 风险的组合控制策略
    4.3 风险转移策略
        4.3.1 保险或担保
        4.3.2 贷款证券化
        4.3.3 套期保值
    4.4 风险消化策略
        4.4.1 利用风险后备基金冲销贷款损失
        4.4.2 利用已有的风险转移机制对风险进行化解
        4.4.3 债转股、贷款证券化
第五章 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应做的几点改进
    5.1 建立合理的企业评估体系
    5.2 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指征体系
    5.3 建立有效的审批流程策略
    5.4 实行“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
    5.5 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
    5.6 改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5.7 培育信贷文化,提高风险意识
第六章 对立法、监管部门的几点建议
    6.1 进一步推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
    6.2 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6.3 做好相关立法和风险监管机制的建设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对信贷咨询系统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N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王超莹. 扬州大学, 2021(09)
  •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D]. 王乙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研究 ——以农行JW支行为例[D]. 高明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协同监管信贷集中风险的制度优化和建议研究[D]. 连瑞琪. 安徽财经大学, 2017(08)
  • [6]提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社会使用率的几点思考[J]. 崔日灿,郑玉花,裴建灵. 吉林金融研究, 2008(05)
  • [7]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国内外比较及其在我国的完善[D]. 罗佛传. 苏州大学, 2008(11)
  • [8]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转变浅析[J]. 孔令学. 济南金融, 2006(12)
  • [9]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 杨平. 昆明理工大学, 2006(02)
  • [10]关于江苏农行信贷风险监管的考察报告[J]. 李如军.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6(01)

标签:;  ;  ;  ;  ;  

征信咨询系统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