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商业信心指数高

CBD商业信心指数高

一、CBD企业信心指数高昂(论文文献综述)

韩树圳[1](2020)在《基于可拓学的CBD景观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中心商务区(CBD)作为现代城市中集商务办公、娱乐、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特定功能区域,其发展对城市总体经济和区域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伴随着中心商务区的发展,其景观空间也逐渐成为影响城市整体风貌的重要因素。CBD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塑造城市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对CBD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阐述了可拓学和CBD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可拓思维和基元理论在CBD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例举了CBD景观设计的常见目标、条件与问题,以及相对应的界定步骤;介绍了问题界定的方式以及CBD景观设计常见的矛盾问题,得出矛盾问题求解的流程;探讨了可拓分析与变换的应用。对于一些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分析(拓展分析和共轭分析)或变换方式(置换、增删、扩缩、传导);以大连人民路CBD为研究对象,选取明泽街至民意街道区间段,运用目标界定、条件界定、问题界定等方法来共同完成此案例的系统分析,得出了其景观设计的改造方法,论证了运用可拓学在CBD中的现实意义,以期为CBD景观空间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基于可拓学的CBD景观设计方法研究是将CBD的相关设计理论与可拓学相结合,构建其可拓设计的框架,最终能够形成用于城市CBD设计的方法。此设计方法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CBD设计创新的思维框架,完善设计创新的方法论体系,发展CBD景观设计创新的理性化方法,并为景观设计创新的智能化奠定基础。相比较传统的景观设计方法而言,该方法的优势不是在于可以完全取代原有的设计思路,而是可以在CBD景观设计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以及定量化的表达。

陈阳[2](2020)在《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文中指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自复苏以来一直是旧城中心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与目标。当前我国正面临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严控新增用地指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既有建成区的功能提升与结构调整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土地混合利用因具备多维度可持续效应潜力,也就成为当前我国旧城中心区更新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既往的土地混合利用研究与实践长期固化于“功能混合”理念框架,缺乏“通过城市更新促使土地混合利用发挥多维度可持续效应”的切实经验,与西方国家建设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急需变革。因此,本文意在以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发源地“旧城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西方英美国家土地混合利用路径为实现可持续效应经历的演变历程规律,据此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南京的既有路径成效,以期为我国改革提供依据。针对过往研究的不足,在确定研究目标与整体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主体分为“审视框架构建”、“历程脉络剖析”、“演变规律归纳”、“典型案例审视”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剖析土地混合利用实现可持续效应的本质,以及过往研究认知的差异与共识,明晰过往研究框架对土地混合利用演变规律解析的不足,确定新的审视框架的构建准则,进而依据准则确立包括审视内容、审视历程、审视规律应用等三层次的审视思路,确定英美国家及南京为具体审视对象,明确审视时间范围和历史阶段分期,确定审视分析数据资料类型,从而完成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的构建。其次,依托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厘清英美国家1900年代至今的土地混合利用实践瓦解、复苏、衍化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现实问题,剖析各阶段时期中现代规划理论、后现代规划理论、可持续更新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权力等三方面内容的应对性变革要求,以及相应时期现实实践中这三方面内容的切实转变,从而明确各阶段实践的价值目标、解决重点及模式特征。再次,在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和土地利用权力三维度的演变特征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剖析促成路径演变的“社会—市场—政策”三角动力机制的实施逻辑,并辩证性探讨路径演变的本质、路径演变的重点难点和实践者应当秉持的正确认知态度。最后,根据西方规律模型中“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规律特征,建立“空间模式”、“时间模式”、“权力模式”3个维度16个分项的评价要素体系,运用GIS、Depthmap、Flo EFD、Excel等软件平台,通过香农维纳指数分析、空间句法分析、风热环境模拟分析、空间演变一致性分析、政策制度分析等多元技术方法,定量定性地全面审视了1978年以来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趋势,客观总结其成效、问题及背后机制,并尝试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欧阳亦梵[3](2020)在《嵌入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续期问题,是事关中国土地产权制度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住宅建设用地期间届满后的自动续期问题更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2007年《物权法》确立了国有土地上住宅和非住宅建设用地续期的“双轨制”。2015年至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已取得重要制度成果,并已经落实到2019年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中,但当前各界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期间届满续期问题缺乏关注。本项研究拟建构中国特色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续期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并进一步针对国有住宅建设用地、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以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三类建设用地的续期问题展开分类研究。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中国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问题已经开展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在视角、方法和分析框架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有不少研究往往脱离中国公有地权体系结构而孤立地探讨续期问题。从域外经验看,土地所有与使用“两权分离”时的续期制度均是嵌入其土地产权制度体系总体中的一个构成部件,中国也不会例外。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构建了一个嵌入中国特色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下,中国公有地权体系与其续期制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因果反馈关系结构,即:一方面,我国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内在规定性对其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的发展和形成起着决定、约束和塑造的作用,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是公有地权体系的内在逻辑展开的结果;另一方面,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又必然是对中国公有地权体系的表达,公有地权体系的内核也将通过续期制度得到再现和巩固,但续期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又势必推动着中国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创新发展。同时,土地使用权的续期问题并非中国大陆所独有,其他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在土地“两权分离”中使用权续期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可资我们借鉴。对于国有土地上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自动续期,由于住宅建设用地具有存续期限长、产权人数量众多、续期规模极大、与公民的居住权密切关联等特殊属性,住宅建设用地到期后的续期问题绝非一个单纯的合同期限延长的法律问题,而是一项涉及公有地权改革、事关政治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制度变革。2007年《物权法》提出的住宅建设用地实行“自动续期”,明确了这一重大改革方向。本研究表明,自动续期的要义是土地使用权人无须申请,无须与原出让人达成合意,也无须交付对价即可自行启动续期程序。而要保障续期自动机制的实现,最终须将其落实到法定续期的轨道上,即使用权期间届满时使用权人可依法自动地完成续期,原出让人得依法予以配合。但是,自动续期程序之启动不以交付对价为要件,这并不意味着使用权人无须承担新期间的土地使用费。针对住宅建设用地续期收费制度,本研究引入特征价格模型,以杭州市住宅二手房市场成交数据为基础,对二手住宅成交价格的各项特征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住宅建设用地剩余年限的长短对二手成交房价格具有正向影响,但相比较于交通条件、医疗条件、容积率、装修程度、户型等其他影响因素,剩余年限因素对房价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这表明住宅二手房市场对住宅建设用地剩余年限问题是有所反应的,购房者对未来住宅建设用地70年产权到期后采取有偿续期是有预期的,但重新缴纳类似于建设用地首次出让时的高昂土地出让金则超出了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基于这样的民意基础,本研究引入有偿续期的年金制度,在法定续期的制度框架下,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在新的使用期间内应履行缴纳年金的法定义务。在年金的征缴方式设计上,可通过设置房地产税附加,在未来开征的房地产税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房地产税附加税率,对期间届满续期后的房地产按不同情形依法征缴数额不同的年金。对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的续期问题,由于非住宅建设用地所涉及的个人业主相对较少,受众范围相对较窄,同时其土地利用活动具有多样性,且主要以私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与生产活动,这决定了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后的续期不宜采法定续期的方式,而应选择申请续期制度,为土地使用者提供表达个人续期意志的空间和途径,以满足非住宅建设用地之上差异性土地利用活动的多样化续期需求。不同于住宅建设用地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的申请续期本质上是“合意续期”。从法律关系上来说,非住宅建设用地的“合意续期”是在公法规范约束下的意思自治,即土地使用权人与原出让人双方通过达成约定、订立合同的行为来实现新的合同期限的延展。其中,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相对于原出让方的相对优势地位,公法给予一定的规范,这一制度逻辑体现在续期申请、行政审批、土地出让金缴纳及地上物处理等非住宅建设用地申请续期制度的诸关键环节上。就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而言,续期问题是当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具有地域性、经营性与高风险性的特征,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内部关系上虽然以公法规范为主,但在对外关系上则以遵从私法规范为主,这决定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总体上属于私法领域内对等的私法主体之间的民事行为。基于私法自治的基本理念,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续期应当走“合意续期”的路径。与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相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续期“合意”的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在不涉及公共利益和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公权力可不予以干预。依私法自治原则,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后续期的基本制度是:双方已作约定的,即依其约定;未作约定的,须协商一致。在这一续期法律关系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发送续期申请,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则有权决定是否同意。至于集体内部对续期同意与否的决策,则应遵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公法规范。纵览国有住宅建设用地、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续期,这三类建设用地的续期在“意思自治”尺度上存在分异。本研究发现,在国有住宅建设用地、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三类建设用地续期制度逻辑中,公法规范介入的广度和深度呈递减状态,而私法规范作用的力度则呈递增状态。亦即,这三类建设用地续期的意思自治的广度与深度依次递增,续期的法定性程度则依次递减,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方案设计要遵从这一基本逻辑。在续期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问题上,这三类建设用地续期制度呈现出从“保护土地使用者的绝对优势地位”、到“保护土地使用者的相对优势地位”和“保护双方相对平等地位”的分异格局。

费腾飞[4](2019)在《北京中央商务区东扩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北京CBD规划建设和设计工作,随着北京奥运会等各项国际竞赛的举办和媒体向社会公众多次曝光,已越来越成为北京市民们关注的焦点,更成为了专业人士(规划师、建造师)关注的焦点。CBD的扩张发展与周边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人民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北京中央商务区(CBD)的扩展建设为样本,从社会与环境两大方面展开研究。同时,运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模型将它们的概念引用到研究设计中,以分析当前北京CBD存在的问题和CBD东扩计划后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此外,研究采用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CBD东扩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1)通过电话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CBD区域工作人士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北京CBD东扩计划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明显的变化;(2)通过文献专着回顾,多家地产公司和北京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总结,东扩带来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CBD扩展计划吸引了金融、商服、娱乐等产业的入驻,纳税发展速度领跑全国。同时,扩展也带来了拆迁、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拆迁成本上升带来房价大幅上涨,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本研究,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北京居民对CBD东扩持有的态度与观点2)北京CBD存在的主要问题3)CBD东扩对房地产市场及居民生活的影响4)CBD东扩如何解决当前北京CBD潜在的问题5)新北京CBD发展面临的挑战

陈锐[5](2019)在《多因素约束下的机械立体车库泊位规模测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几十年机动化浪潮的推动下,城市停车难现象已经从大中城市中心区向着全市蔓延。在大中城市停车矛盾突出、建设用地规模紧张的背景下,机械立体车库占地空间小、空间利用效率高的特点逐步凸显。但由于机械立体车库相较于传统的建筑自走式立体停车楼除作为一种交通设施外,还具备大型机械的特性,在工作过程中与传统自走式立体停车楼存在较大差别,尤其对高峰期车辆入库排队等待空间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大部分外关于机械立体车库的规划未充分考虑机械立体车库设备的运行指标以及服务效率,仍然将传统平面停车场或建筑自走式停车楼相关规划方法生硬套用到机械立体车库的规划建设中去,导致了机械立体车库建成后服务效率低下,无法充分发挥机械立体车库原本优势,从而致使“僵尸库”、“死库”现象频发,使得原本紧张的停车供需关系雪上加霜。因此,合理的机械立体停车泊位规模对于机械立体停车资源的最优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针对机械立体车库规划提出一套泊位规模测算方法。本文结合机械立体车库运作原理及影响因素,基于排队理论构建了一套机械立体车库泊位规模测算方法。本文首先从基本停车与出行停车两种类型的停车行为分析了停车需求产生机理,并分析了现状停车配建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两种停车需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不同停车供给策略对现行停车配建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为停车缺口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对机械立体车库的运作原理和主要特点分析,与传统建筑自走式停车楼进行了空间利用、环境保护、经济成本、用户体验多方面比对,结合机械立体车库主要特点,对影响车库泊位规模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再次,针对基本停车和出行停车,根据停车需求产生机理和泊位供给策略提出了泊位缺口计算方法,分别以老旧住宅小区和大型公立医院为例,结合机械立体车库泊位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停车泊位缺口、排队空间限制、使用成本最优三个方面基于排队理论构建了基本停车需求和出行停车需求下的机械立体车库泊位规模测算模型。最后,在确定机械立体车库泊位规模的基础上,以垂直升降类类机械立体车库为例,构建了数学解析模型并以单车最不利时间及满载交换时间为约束计算得到该泊位规模下最优库位排列方式及出入口数量。

刘洋[6](2019)在《新派公寓REITs融资方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租购并举”措施的不断推进和金融工具的创新,长租公寓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全新领域,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一个新发展方向,同时其迅速的发展让无数投资者看到了商机。但由于传统融资渠道的单一性和狭窄性,长租公寓的融资、发展还面临种种困境,如何利用和选择新型金融工具成为长租公寓现阶段的难题。因此分析既有发行案例,有助于拓宽我国长租公寓融资的渠道方式,为长租公寓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采取了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选取了国内首单权益型类REITs新派公寓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进行研究并将其和美国长租公寓巨头EQR进行对比,利用委托代理理论、破产隔离理论、信用增级理论探讨最适合我国长租公寓REITs发展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是对新派公寓REITs案例从基础资产构建状况、信用增级方式、现金流预测、退出方式进行了分析,其采用的双SPV的模式和设置的合理的退出方式,为我国公募REITs的发展提供了铺垫,响应了发展公募REITs的号召;其次,将新派公寓与EQR从组织架构、募资方式、交易流程、收益分配方式、退出方式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我国长租公寓在发展中可以同时借鉴新派公寓REITs和EQR两者共同的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选取契约型REITs,融资方式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发放封闭式基金,交易结构上的选择除了采用双SPV结构来构建基础资产之外,还可以借鉴UPREIT、DOWNREIT、纸夹层等交易结构进行优化,通过交易方式的改革改变增信方式;收益分配上可以严格按照契约规定按比例定期分配收益,这也是提高增信措施的手段之一,只是目前我国对此方面的规定还需要继续探讨,可以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REITs相关规定,设置5%-10%的缓冲期;要推动规范公募REITs的落地和发展,还需要尽快对公募REITs进行专项立法、审核和监督,对其审批主体、组织架构、募资方式、融资结构、分配方式、交易地点方式、准入规则等进行规定,同时还应该完善REITs的限制性条款;由于REITs在发行中涉及到的税种较多,还需要完善我国相应的税收制度,减少以发行REITs为目的的土地增值税、避免企业所得税重复征税,减免长租公寓REITs发行税收,鼓励REITs的发展;而长租公寓品牌方也要通过提供全流程的便利服务、提升信息平台化效率等手段,强化自身的运营能力,提高收入转化的盈利率。只有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让长租公寓市场有更好的发展。

王赟赟[7](2018)在《高速铁路发展对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支持的倾斜及天然的地理优势,东部沿海地区逐渐成为要素、人口与技术的集聚地。经济与人口的东向流动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繁荣,也扩大了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时空距离得以不断被压缩。“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自2008年8月1日开通运营第一条即时速度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到2015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历程已达1.9万公里,“四纵四横”初具规模。高速铁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交通模式,极大压缩了城市间的距离。出行模式、就业选择及生产行为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经济与区域空间产生着与日俱增的影响。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协调有着显着作用,因此从理论与实证上研究高铁发展对区域空间的影响,把握两者的内在联系,将有可能寻找到一条解决经济、人口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已有较多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空间关系的文献,但关于高铁这一交通方式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在中国背景下的研究,一些有关国内高铁空间经济效应的文献还未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这为本文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首先以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边缘”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包含两地区、两种要素及三种产品的拓展的核心-边缘模型,将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要素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中进行分析;其次基于理论模型,以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地理学、工具变量法以及夜间灯光数据、全球动态人口分布数据等多种学科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考察高铁发展对经济分布、人口流动以及区域一体化等三方面的影响;最后基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区域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空间视角,拓展了国内学者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作用的分析;补充了国外学者关于中国高速铁路问题的研究文献;利用丰富的经济与空间数据详细地分析了高速铁路的空间经济效应及影响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对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高铁发展研究方法及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评价交通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常见方法、交通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实证文献及高铁经济效应的实证文献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梳理。从研究方法来看,高铁发展的经济效用包括了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综合效应。从影响范围来看,高铁发展的经济效用包括了投资效应、溢出效应及区域空间效应。第二,从中国区域空间格局、高铁的发展历程以及高铁发展与区域空间的相关分析三个方面,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由于国家的政策影响,经济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引导着国家的生产和技术创新。2000年以来,国家逐渐开始实施振兴西部的区域协调政策,经济重心表现出自东向西的移动轨迹,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及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优势,人口依然表现着自西向东的流动特征;虽然中国高铁建设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四纵四横”初具规模;目前经济社会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较明显的集聚特征,珠三角、沪杭甬以、京津冀等三大都市圈以及长江经济带成为社会经济要素集聚的重心;高铁的一小时通勤圈覆盖了三大都市圈,二小时通勤圈已形成东部大小城市的连绵城市群,时空距离的缩短也加速了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第三,提出了高铁发展对空间格局的影响机理。首先,作为一项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程,在初始阶段通过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并依靠站点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开发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促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塑。其次,高铁的发展提升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速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由于核心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土地价格上升,高铁的开通减少了核心城市与其周围中小城市的交通成本,也方便了要素的扩散。第三,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能大幅度减小城市间的交通时间,压缩城市时空距离,产生空间收敛的作用。同城化效应使得城市差距缩小、行政边界趋于模糊,形成紧密联系、共存共荣的经济体。在梳理与高铁空间效应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城市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地区、两种要素以及三种商品的拓展的核心——边缘空间模型。模型分析显示:在初始阶段,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经济趋向集聚;在贸易自由度较高的条件下,由于规模经济及土地成本的存在,能同时出现集聚与再扩散,随着土地成本的上升,要素趋于扩散;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集聚均衡会成为社会的最优选择;第四,产业的集聚可以使得技术工人获得较高福利,土地成本的增加又会降低技术工人的福利,总体上看,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都能获得更高的福利。第四,分析了高铁发展对经济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铁的发展减缓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而非我们通常认为的中心城市扩散效应,这在非沿线城市中没有显着影响,它对特大城市的正向效应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交通的改进带来的贸易成本减小以及大城市的集聚是造成中小城市经济放缓的原因,这也表明了中国的城市化仍然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聚过程。这个机制的作用随着到高铁线路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但是我们没有发现存在一个明显的拐点;不同于以往一些学者的研究,随着高铁通车,大城市并未对沿线城市投资产生虹吸效应,相反还表现出扩散的作用,而影响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于沿线中小城市高技能劳动力的挤出;投资拉动作用在高铁建设期间效果明显,随着高铁工程建设的竣工,投资拉动效应减弱,最重要的建筑行业投资水平显着下降,影响着经济增长,这也是高铁开通之后经济增长减缓的重要因素;高铁作为客运交通专线,其对产出影响最大的仍然是第二产业,而对第一产业没有明显的影响。由于目前中国高铁建设历程相对较短,大城市的集聚是否抑制小城市的发展还不能确定,从短期来看,尽管高铁的通车似乎存在负面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负面作用似乎正在减弱。第五,分析了高铁发展对人口流动在区域空间及城市内部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高铁的开通促进了沿线城市的人口集聚,户籍制度在中国仍然限制着人口的流动;高铁的作用在各个区域及不同城市层级上有着明显差别;高铁的开通改变了中国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从而造成了这种区域空间分化现象;利用夜间灯光地图数据及Landscan全球动态人口分布地图检验结果显示,无论从全样本还是分样本回归,高铁开通对城市郊区化有着明显作用。第六,从市场一体化及空间一体化两个维度检验了高铁发展对区域一体化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交通成本的降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市间的收入差距,特大城市的集聚作用及过去政策的倾向影响着城市的增长趋势;高铁的发展满足了中长距离交通的需要;人口及资本的流动是促进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因素。特别地,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及投资的扩散是促进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收入收敛的主要原因,而人口及投资的差距缩小是引起小城市与小城市之间收入收敛的主要原因;高铁的发展加速了知识的溢出与扩散,这也可能是促进市场融合的一个因素;从空间角度来看,高铁的发展打破了城市行政边界的束缚,模糊了行政界限。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表明,高铁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空间一体化,特别是东部地区。都市圈规划也对一体化进程有着推动作用,从目前的水平来看,沪杭甬都市圈在三大都市圈里表现出最高的一体化程度。

俞灵灵[8](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说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周正怡[9](2017)在《政府行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基于股市与上海住房市场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都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深刻作用;当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尤其突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金融市场又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本文通过考察中国股票市场和上海住房市场,论证政府行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分析政府行为对股价和房价等重要资产价格的影响,不仅具有显着的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国际上相关研究相比,本文紧扣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中国特色和住房市场调控等社会热点问题,发现了新现象和新规律,获得了有价值的结论。在股市研究中,以我国《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政府高官落马事件为契机,考察政府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的影响,并分析国有股权在其中的作用。鉴于房地产市场与政府行为关联密切,特别研究了房地产行业股票的情况。进一步地,本文基于珍贵的上海房产交易微观数据,考察了股市对政府行为的敏感性是否能够获得实体经济结果的支持。具体地,本文构造了重复交易法房价指数和无前瞻偏误的住房市场情绪指数,深入探究了政策变动与市场动态、市场情绪的相互作用。论文分为导论和正文两大部分。导论梳理了选题的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正文共由五章组成,具体如下。第1章,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系统性回顾了政府行为对金融市场影响的有关文献,以及房地产市场和政府政策干预的主要学术文献。第2章,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首先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并说明将反腐事件作为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标志的逻辑。接下来深入研究了反腐事件当日与事件后的股票市场动态,并特别考察了房地产行业的股票。研究发现:1)政策不确定性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2)政策不确定性对民企的负面影响大于对国企的负面影响。以上发现既支持了学术前沿模型,又强调了在模型中引入国有股权比例这一变量的必要性。最后,给出了对实证结果的思考与讨论。第3章,政策变动对上海住房市场的影响。首先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简述了上海住房市场的发展历程和所经历的政府调控。接下来基于重复交易法,计算了上海的房价指数。由此深入,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动态对政策变动的过度反应现象。研究发现:1)在2006年12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上海二手房价格升幅约为242%。2)住房市场紧缩政策引发了市场的过度反应,且在交易量上的表现尤其突出。3)与上海郊区市场相比,市区市场的回报率、波动率较低,对政策变动的过度反应也较低,同时投资动机更强。这与长期投资者有助于稳定资产价格的说法一致。最后,本章给出了对房市热点问题的深入思考探讨,如外地买家、限购令等。第4章,住房市场情绪与政策有效性。在概述问题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制作住房市场情绪指数的依据、方法与结果。研究发现:1)高昂的情绪对未来较低的房市收益率有一定解释能力。2)住房市场的宽松政策能够提升情绪,而紧缩政策却难以降低情绪。3)若紧缩政策在高昂的情绪环境中出台,则房市回报率在初始下降之后,很快出现反弹。修正的Burnside,Eichenbaum,and Rebelo(2016)模型可有效解释此类现象。第5章是全文结束章,总结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展望未来研究。本文的学术贡献和创新体现在如下四方面:第一,根据我国股市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特征,研究了政府政策不确定性对国企和民企股票的差异性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政策不确定性在资产定价中的角色跃升为学术前沿方向之一。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同,针对中国问题,区分国企和民企这两种情况是必要的。但是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的理论模型并未做此区分。本文发现,民企比国企更容易受到政府政策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这不仅为理论发展提供了新启发,对我国政府经济决策也有较显着的参考价值。第二,构建了上海的重复交易法房价指数。由于数据可得性原因,目前的房价指数大多基于特征法、混合法、匹配法,这些方法不能像重复交易法那样很好地控制房屋异质性问题。本文基于一批珍贵数据,成功为上海建立了重复交易法房价指数。值得指出,西方国家主要城市均拥有重复交易法房价指数,因而本文成果为开展中西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第三,从住房市场非理性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新性地将股票市场情绪指数的构建方法引入到住房市场,构建了上海住房市场情绪指数。该指数有助于家庭判断购买住房的时机,也有助于政府监管住房市场。第四,定量分析了政策变化与住房市场动态、住房市场情绪的互相作用。由于西方多数国家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频度远低于我国,国际上对此问题研究很少;而在我国,由于数据可得性原因,相关研究更加稀缺。本文弥补了这一空缺,所获得的结论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

姜川[10](2017)在《城市竞争视角下现代CBD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将世界各国纳入国际生产体系。生产管理的国际分工加剧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现代CBD是近几十年来随着都市区经济发展与服务业分工全球化而兴起的以高端商务活动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也是都市区的核心功能区域,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空间的重构过程。通过现代CBD的建设合理配置城市内部资源,吸引高端服务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人才,提升城市与区域竞争力,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途径。本文从城市竞争的视角出发,基于城市竞争的3种作用机制,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现代CBD规划实践目标,构成以下3个方面的主体研究内容:基于都市区资源优化配置的现代CBD规划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现代CBD物质空间规划策略与评价、适应城市空间开发与运营市场化竞争的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府行动,并以于家堡金融区为例,对其规划成果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于家堡金融区空间实践的发展路径和规划实施策略的建议。本研究的章节结构由3部分8个章节组成,3个部分内容分别为:1、研究进程综述、研究对象的概念与范围界定以及研究体系的建构;2、城市竞争3种机制作用下的现代CBD规划策略研究;3、结论与展望。

二、CBD企业信心指数高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BD企业信心指数高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拓学的CBD景观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可拓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可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1.3.3 CBD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可拓学方法
        1.5.2 框架分析法
        1.5.3 文献查询法
        1.5.4 学科交叉研究法
        1.5.5 案例论证法
第二章 城市CBD与可拓学理论概述
    2.1 CBD的概念界定
    2.2 CBD景观设计要素
        2.2.1 功能要素
        2.2.2 宣传和展示要素
        2.2.3 审美要素
        2.2.4 安全保障要素
    2.3 CBD空间特质
        2.3.1 高可达性
        2.3.2 高密度
        2.3.3 高地价
        2.3.4 复合性
    2.4 可拓学理论基础
        2.4.1 可拓学基本特征
        2.4.2 菱形思维
        2.4.3 传导思维
        2.4.4 共轭思维
        2.4.5 逆向思维
        2.4.6 可拓基元理论
        2.4.7 可拓集合与关联函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基元理论和可拓思维的CBD景观设计理论基础建构
    3.1 CBD景观的基元理论表达
        3.1.1 物元(M)陈述信息
        3.1.2 事元(T)表达信息
        3.1.3 关系元(R)表达信息
        3.1.4 复合元(F)表达信息
    3.2 CBD景观设计的基元分析
    3.3 基于可拓思维的CBD景观设计
        3.3.1 菱形思维与CBD景观设计
        3.3.2 共轭思维与CBD景观设计
        3.3.3 逆向思维与CBD景观设计
        3.3.4 传导思维与CBD景观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拓学的CBD景观设计流程
    4.1 设计流程概述
    4.2 CBD景观设计的目标界定
        4.2.1 目标界定的原则
        4.2.2 目标界定的表达
        4.2.3 案例分析
    4.3 条件界定
        4.3.1 条件界定的基本步骤
        4.3.2 案例分析
    4.4 矛盾问题界定
        4.4.1 矛盾问题分类
        4.4.2 矛盾核心问题
        4.4.3 界定问题
    4.5 可拓分析
        4.5.1 拓展分析
        4.5.1.1 发散树
        4.5.1.2 相关网方法
        4.5.1.3 蕴含分析
        4.5.1.4 分合链
        4.5.2 共轭分析
        4.5.2.1 虚部与实部
        4.5.2.2 软部与硬部
        4.5.2.3 潜部与显部
        4.5.2.4 正部与负部
    4.6 可拓CBD变换分析
        4.6.1 基本变换
        4.6.2 置换变换
        4.6.3 分解变换
        4.6.4 增删变换
        4.6.5 传导变换
        4.6.5.1 基本步骤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连人民路CBD景观设计实践
    5.1 基地现状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区位分析
        5.1.3 气候分析
        5.1.4 区域文化分析
        5.1.5 道路分析(交通路线图)
        5.1.6 规划功能分区图
        5.1.7 绿地分布分析
    5.2 可拓CBD景观空间-以明泽街至民意街道区域为例
        5.2.1 第一阶段——目标界定
        5.2.2 第二阶段——条件界定
        5.2.3 第三阶段——问题界定
        5.2.3.1 问题收集
        5.2.3.2 问题分析
        5.2.4 基于场地生态目标的可拓分析
        5.2.5 基于场地人工状况的的可拓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品集

(2)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与实践持续强化演变
        1.1.2 国内背景:本土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现实与转型需求存在落差
    1.2 研究问题
        1.2.1 理论问题:归纳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1.2.2 应用问题: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成效
    1.3 研究意义
        1.3.1 拓展完善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论认知
        1.3.2 实现由静态格局到动态演进的规律总结转变
        1.3.3 应对转型期本土旧城中心区的优化升级需求
    1.4 相关概念
        1.4.1 旧城中心区
        1.4.1.1 概念定义
        1.4.1.2 范围界定
        1.4.2 土地混合利用
        1.4.3 可持续更新
    1.5 研究综述
        1.5.1 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相关研究
        1.5.1.1 发展历程研究
        1.5.1.2 理论概念演变研究
        1.5.1.3 政策与实践演变研究
        1.5.1.4 形成机制、测度方法与实施成效相关研究
        1.5.2 旧城中心区更新路径演变
        1.5.2.1 更新政策实践发展历程研究
        1.5.2.2 演变规律研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1.1 跨学科综合
        1.7.1.2 历史研究
        1.7.1.3 比较归纳
        1.7.1.4 定量定性相结合
        1.7.2 研究框架
第2章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
    2.1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必要性
        2.1.1 实现可持续更新是土地混合利用的本质内涵
        2.1.1.1 土地利用方式内涵与准则的理论要求
        2.1.1.2 实践复苏及广泛兴盛的现实要求
        2.1.2 过往研究对土地混合利用认知的异同
        2.1.2.1 概念理解差异中蕴含的模糊化
        2.1.2.2 概念理解共识中的确定与非确定
        2.1.3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2.1.3.1 过往研究对演变规律的解析不足
        2.1.3.2 新的审视框架建立的准则
    2.2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
        2.2.1 审视思路的确立
        2.2.1.1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审视内容维度
        2.2.1.2 基于实践方式演变的审视历程维度
        2.2.1.3 基于研究目标的审视规律应用维度
        2.2.2 审视对象及范围
        2.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2.2 时间范围的确定
        2.2.3 审视分析数据基础
        2.2.3.1 西方路径演变规律审视数据资料
        2.2.3.2 南京路径演变趋势审视数据资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追求“秩序与疏解”的瓦解阶段(1900s-1950s)
    3.1 “混杂”成为急需解决的不可持续根源
        3.1.1 环境维度:拥挤混杂布局引发环境恶化
        3.1.2 社会维度:持续社会隔离加重交通拥堵
        3.1.3 经济维度:混杂权属阻碍商业开发需求
    3.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现代规划理论的应对方式评述
        3.2.1 寻求结构秩序性
        3.2.1.1 理性功能主义
        3.2.1.2 交通分区的协同
        3.2.2 疏散人口与功能
        3.2.2.1 霍华德田园城市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2.2 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3 现代规划理论的利弊影响与“片面应用”机制
        3.2.3.1 现代规划理论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利弊影响
        3.2.3.2 现代规划理论的“片面应用”:经济维度至上的中央商务区
    3.3 基于片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瓦解实践
        3.3.1 关注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分离
        3.3.1.1 政策引导下低价值功能外迁
        3.3.1.2 市场机制下经济性职能集聚
        3.3.1.3 政府掌控下公共空间提升
        3.3.2 追求秩序隔离的时空利用模式
        3.3.2.1 “功能—交通”空间隔离模式
        3.3.2.2 “宏观—微观”时间断裂模式
        3.3.3 强调集权控制的实施管理体系
        3.3.3.1 集权式区划工具的运用
        3.3.3.2 公共征地权下的更新政策
    3.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4章 促进“活力与消费”的复苏阶段(1960s-1980s)
    4.1 秩序疏解造成的不可持续恶果
        4.1.1 社会维度:人口隔离与社会结构断裂
        4.1.1.1 “宏观-微观”双层面的人口隔离
        4.1.1.2 社会生态结构遭到破坏
        4.1.2 环境维度:物质空间破坏与环境恶化
        4.1.2.1 物质空间破坏
        4.1.2.2 生活环境恶化
        4.1.3 经济维度:经济衰退与去工业化灾难
        4.1.3.1 经济持续衰退
        4.1.3.2 去工业化的灾难影响
        4.1.4 综合结果:安全丧失与不公平的动乱
        4.1.4.1 秩序与疏解导致安全隐患
        4.1.4.2 社会不公平引发大规模动乱
    4.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后现代规划理论复苏框架评述
        4.2.1 人本主义的城市多样性
        4.2.1.1 雅各布斯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1.2 其他多样性拥护者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 延续历史的城市文脉主义
        4.2.2.1 英国城镇景观运动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2 美国文脉主义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3 批判无序蔓延的中心区回归
        4.2.3.1 对无序蔓延的批判
        4.2.3.2 重归中心区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4 追求社会公正的公众参与
        4.2.4.1 土地利用方式非公正的背后机制
        4.2.4.2 公众参与成为解决途径
        4.2.5 后现代规划理论下的复苏框架与“非全面应用”机制
        4.2.5.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框架
        4.2.5.2 后现代规划理论的“非全面应用”:侧重经济维度的中央游憩区
    4.3 基于非全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实践
        4.3.1 侧重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混合复苏
        4.3.1.1 居住功能的局部恢复及其混合复苏
        4.3.1.2 办公引领的功能混合及社会维度关注尝试
        4.3.1.3 商业模式转变及大规模建设
        4.3.1.4 文化休闲的功能与规模多维度复苏
        4.3.1.5 公共空间的经济维度转向及空间环境营造
        4.3.2 基于涓滴模式的时空混合复苏模式
        4.3.2.1 涓滴网络的空间模式
        4.3.2.2 涓滴渗透的时间模式
        4.3.3 应对弹性合作的实施管理体系
        4.3.3.1 规划体系改革:弹性与约束并存
        4.3.3.2 更新政策转变:由集权转向合作
    4.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5章 “可持续全面提升”的衍化阶段(1990s至今)
    5.1 活力营造表面下的不可持续隐忧
        5.1.1 社会维度:绅士化、私有化及社区关注不足
        5.1.1.1 多维绅士化与空间同质化
        5.1.1.2 空间私有化与阴影效应
        5.1.1.3 缺乏对社区与弱势群体关注
        5.1.2 环境维度:忽视公共环境与公交一体化建设
        5.1.2.1 公共环境影响
        5.1.2.2 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不足
        5.1.3 经济维度:“人口-商业-办公”裹挟式外迁现象加剧
        5.1.3.1 人口持续郊区化
        5.1.3.2 零售购物郊区化
        5.1.3.3 办公就业郊区化
    5.2 可持续更新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拓展衍化
        5.2.1 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体系的创新需求
        5.2.2 可持续更新三种分支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衍化
        5.2.2.1 物质空间设计
        5.2.2.2 城市发展行为改良
        5.2.2.3 复杂系统提升
        5.2.3 可持续更新理论下的衍化趋势与“耦合应用”机制
        5.2.3.1 可持续更新理论影响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衍化趋势
        5.2.3.2 可持续更新理论的“耦合应用”:多维度并重的中央活力区
    5.3 基于耦合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衍化实践
        5.3.1 迈向可持续的功能要素混合衍化
        5.3.1.1 居住功能提升及其混合维度衍化
        5.3.1.2 办公功能的产业结构升级及社会包容效应
        5.3.1.3 商业功能的中心区地位强调及模式的再度转变
        5.3.1.4 文化休闲功能的社会效应显现
        5.3.1.5 公共空间社会属性的回归
        5.3.1.6 生态环境维度提升及其混合衍化
        5.3.2 基于全面提升的时空混合衍化模式
        5.3.2.1 整体可持续的空间模式
        5.3.2.2 连续可持续的时间模式
        5.3.3 协调多元需求的实施管理体系
        5.3.3.1 规划体系改革:优化土地混合利用效果
        5.3.3.2 更新政策优化:社会民主制度
    5.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6章 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剖析
    6.1 协同性: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特征
        6.1.1 土地功能要素的双重化演变
        6.1.1.1 功能混合逻辑的演变
        6.1.1.2 可持续维度的提升
        6.1.2 土地利用形式的应对性演变
        6.1.2.1 空间模式双层级演变
        6.1.2.2 时间模式三层面演进
        6.1.3 土地利用权力的保障性演变
        6.1.3.1 管理维度的两极拓展
        6.1.3.2 政策权力的多元民主化演变
        6.1.4 “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
    6.2 三角制: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机制
        6.2.1 动力机制的演变历程
        6.2.1.1 1990年代前市场的主动应对
        6.2.1.2 1990年代后政策的全面促进
        6.2.1.3 动力机制演变逻辑
        6.2.2 动力机制实施逻辑
        6.2.2.1 社会机制——应对“生产消费方式”是根本需求
        6.2.2.2 市场机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是直接动力
        6.2.2.3 政策机制——制定“立体全面政策”是切实保障
        6.2.2.4 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
    6.3 多面化: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本质
        6.3.1 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
        6.3.1.1 体现了实践中概念理解的演变:从物质空间技术到可持续场所氛围营造
        6.3.1.2 体现了中心区本质属性的回归:“社会活力”集聚区的恢复与超越
        6.3.1.3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提升:个体需求与共存需求的双重提升
        6.3.2 路径演变的辩证性思考
        6.3.2.1 重点即难点: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6.3.2.2 不是万能药:实践与理论缝隙的不断弥合,并不意味着理论效应实现的必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演变审视
    7.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7.1.1 分析要素确立
        7.1.2 分析对象界定
    7.2 空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2.1 空间模式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
        7.2.1.1 分析方法确立
        7.2.1.2 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分析
        7.2.1.3 小结
        7.2.2 空间模式可持续维度演变趋势
        7.2.2.1 多维度内容混合演变趋势分析
        7.2.2.2 整体空间体系协同演变趋势
        7.2.2.3 小结
    7.3 时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3.1 时间模式纵向延伸趋势
        7.3.2 时间模式横向延展趋势
        7.3.2.1 历史氛围特色延续
        7.3.2.2 绿色可持续环境提升
    7.4 权力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4.1 功能混合逻辑控制灵活度演变趋势
        7.4.1.1 用地分类标准弹性演变趋势
        7.4.1.2 建筑物用途调整弹性演变趋势
        7.4.1.3 小结
        7.4.2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与形式演变趋势
        7.4.2.1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演变趋势
        7.4.2.2 可持续效应管治形式演变趋势
        7.4.3 开发控制权力演变趋势
        7.4.3.1 规划制定实施过程演变趋势
        7.4.3.2 城市更新运作过程演变趋势
        7.4.3.3 小结
    7.5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问题、机制与改革建议
        7.5.1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与问题总结
        7.5.1.1 成效与问题的全面总结
        7.5.1.2 成效与问题的分类总结
        7.5.2 既有路径演变问题的内在机制
        7.5.2.1 理念固化于“功能混合”
        7.5.2.2 实践固化于“局部地块”
        7.5.2.3 制度固化于“事前设计”
        7.5.3 既有路径优化改革建议
        7.5.3.1 统一明确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内涵,扭转“偏重经济维度”思维
        7.5.3.2 结合城市双修政策,突破局部地块实践桎梏
        7.5.3.3 建立保障良性演变的全历程调控制度体系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历程
        8.1.1.1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前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1.2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后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2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8.1.2.1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特征
        8.1.2.2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机制
        8.1.2.3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本质
        8.1.3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南京路径演变审视
        8.1.3.1 南京既有路径成效
        8.1.3.2 南京既有路径问题
        8.1.3.3 南京既有路径内在机制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创建了可持续更新综合审视框架
        8.2.2 深化了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规律认知
        8.2.3 审视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既有路径成效与问题
    8.3 不足与展望
        8.3.1 进一步深化演变规律认知
        8.3.2 进一步全面审视我国路径
        8.3.3 进一步提出改革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3)嵌入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的若干问题
    2.1.1 自动续期的内涵
    2.1.2 自动续期的期限问题
    2.1.3 续期次数问题
    2.1.4 自动续期有偿无偿的争论
    2.1.5 自动续期的程序
    2.1.6 自动续期的立法安排
2.2 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问题
2.3 地上建筑物续期的法律后果
2.4 土地使用权续期的域外研究
    2.4.1 国内外关于英美法系土地制度相关研究成果
    2.4.2 国内外关于大陆法系地上权制度相关研究成果
2.5 评论与展望 3.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的理论逻辑与分析框架
3.1 嵌入公有地权体系的续期因果反馈结构
3.2 中国特色公有地权体系的理论构造
    3.2.1 城乡土地所有权二元分立
    3.2.2 公有土地所有权“公私二重性”
    3.2.3 公有土地所有与使用“两权分离”
    3.2.4 土地使用权“物债二分”
3.3 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的分析框架
    3.3.1 逻辑起点:土地用益物权和土地债权续期的分野
    3.3.2 制度内核:土地用益物权续期的有期性与有偿性
    3.3.3 制度路径:国有与集体土地续期“意思自治”的分异性
    3.3.4 改革目标:用益物权在地权体系中的轴心地位
3.4 建设用地续期制度一般及类型化
    3.4.1 建设用地续期制度一般
    3.4.2 建设用地续期制度的类型化 4.土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的域外经验
4.1 两大法系下土地权利制度的差异
4.2 英美法系租赁地产权的续期经验
    4.2.1 英国租赁地产权
    4.2.2 我国香港地区土地租业权
    4.2.3 英美法系租赁地产权的续期经验
4.3 大陆法系地上权的续期经验
    4.3.1 德国地上权
    4.3.2 日本借地权
    4.3.3 我国台湾地区地上权
    4.3.4 大陆法系地上权的续期经验
4.4 两大法系土地权利续期的比较与启示
    4.4.1 续期的法律关系
    4.4.2 续期机制
    4.4.3 续期期限
    4.4.4 续期有偿性
    4.4.5 地上物处置 5.国有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制度
5.1 国有住宅建设用地续期概述
    5.1.1 住宅建设用地的特殊性
    5.1.2 民意对住宅建设用地续期的诉求
    5.1.3 住宅建设用地自动续期的解读与反思
5.2 国有住宅建设用地自动续期的制度逻辑
    5.2.1 法定续期权
    5.2.2 土地出让制度的重大创新
    5.2.3 续期制度运行成本最小化
    5.2.4 防止土地占有不公的长期固化
5.3 二手房市场对住宅建设用地续期有偿性的预期与响应
    5.3.1 二手房价格与剩余年限的关系
    5.3.2 特征价格模型及其理论的适用性
    5.3.3 基于杭州市二手房数据的实证分析
5.4 国有住宅建设用地自动续期制度的方案设计
    5.4.1 自动续期制度的法定续期机制
    5.4.2 自动续期的法定义务:年金制
    5.4.3 不予自动续期的情况及纠纷处理机制 6 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申请续期制度
6.1 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续期概述
    6.1.1 非住宅建设用地的范围界定
    6.1.2 非住宅建设用地的特征
    6.1.3 非住宅建设用地申请续期的解读与反思
6.2 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申请续期的制度逻辑
    6.2.1 公私法交融下的合意续期
    6.2.2 反映非住宅建设用地利用的多样化需求
    6.2.3 体现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地位的相对优越性
6.3 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申请续期制度的方案设计
    6.3.1 合意续期的域外范式
    6.3.2 申请续期程序
    6.3.3 续期土地出让金
    6.3.4 地上物的处理
    6.3.5 区分建筑物所有权人的申请续期
    6.3.6 续期纠纷的处理机制 7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申请续期制度
7.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续期概述
    7.1.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及其使用权界定
    7.1.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特质
    7.1.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续期实践之验视
7.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的制度逻辑
    7.2.1 对等私法主体之间的合意续期
    7.2.2 保持双方利益的相对平衡
    7.2.3 私法调整为主、公法调整为辅
7.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申请续期制度的方案设计
    7.3.1 发送续期通知
    7.3.2 续期的集体决议
    7.3.3 续期价格评估
    7.3.4 行政审核
    7.3.5 地上建筑物的处置
    7.3.6 土地续期中的纠纷 8.研究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北京中央商务区东扩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伦理考量
    1.4 预期目标
    1.5 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1.1 以国外CBD案例为基础的研究
        2.1.2 CBD理论探索
        2.1.3 国内CBD案例研究
        2.1.4 可持续与生态CBD的设计与规划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2.1 与CBD相关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2.2 CBD的界定范围
    2.3 小结
第三章 CBD发展历程与存在的问题
    3.1 CBD发展历程
    3.2 全国CBD存在的问题
        3.2.1 功能分布不平衡
        3.2.2 CBD开发建设的盲目性
        3.2.3 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
        3.2.4 交通可达性差
    3.3 北京CBD存在的问题
        3.3.1 商业功能不够完善
        3.3.2 国际金融产业缺少政策支持
        3.3.3 CBD环境污染问题
        3.3.4 CBD写字楼高空置率
        3.3.5 CBD交通网络拥堵问题
        3.3.6 CBD地区工作人群健康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北京CBD东扩规划及其影响
    4.1 北京CBD东扩新概念
        4.1.1 空间布局
        4.1.2 道路系统
        4.1.3 轨道交通
        4.1.4 低碳经济
    4.2 CBD东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4.2.1 对在CBD工作的白领的现状调查
        4.2.2 CBD东扩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
        4.2.3 CBD东扩对居民生活的正面影响
    4.3 北京CBD东扩对周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4.3.1 特征价格模型解析
        4.3.2 区位与房产价格分析
        4.3.3 东扩规划前后房产价格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北京CBD未来的发展
    5.1 北京CBD东扩发展面临的挑战
    5.2 北京CBD东扩SWOT分析
    5.3 北京CBD现存问题的解决办法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多因素约束下的机械立体车库泊位规模测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停车需求与配建标准
    2.1 城市停车难现状
    2.2 城市停车需求产生机理
    2.3 停车配建标准问题分析
        2.3.1 停车配建标准的历史
        2.3.2 停车配建标准的内容
        2.3.3 停车配建标准的功能
        2.3.4 停车配建标准的问题
        2.3.5 问题相关对策及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立体车库特点及规模影响因素
    3.1 机械立体停车发展历程
    3.2 机械立体车库分类及主要参数
    3.3 机械立体车库与建筑自走车库对比分析
    3.4 规模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立体车库规模测算
    4.1 排队理论
    4.2 排队模型
        4.2.1 出行停车类排队模型
        4.2.2 基本停车类排队模型
    4.3 泊位规模测算
        4.3.1 停车缺口计算
        4.3.2 排队空间限制
        4.3.3 使用成本最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库位排列与出入口数量
    5.1 垂直升降机械立体车库运作原理
    5.2 库位排列与出入口数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研究
    6.1 龙岗中心医院基本情况
    6.2 停车特征分析
        6.2.1 车辆到达分布
        6.2.2 停车时长分布
    6.3 拟建泊位规模与排列布局
        6.3.1 停车缺口
        6.3.2 排队分析
        6.3.3 成本分析
        6.3.4 车库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成果应用价值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新派公寓REITs融资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评述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2.长租公寓融资理论概述
    2.1 委托代理理论
    2.2 破产隔离理论
    2.3 信用增级理论
3.中国长租公寓融资发展及前景
    3.1 我国长租公寓发展现状
        3.1.1 “租购并举”政策助力
        3.1.2 城镇人口增加,租房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
    3.2 我国长租公寓融资渠道
        3.2.1 直接融资,贷款成本高昂
        3.2.2 股权融资,风投逐渐兴起
        3.2.3 新型融资渠道,获得政策助力发展
    3.3 我国长租公寓融资困境
        3.3.1 短期盈利慢,资金回收期长
        3.3.2 融资成本较高、重复征税
        3.3.3 融资方式虽多,但可选择面很窄
        3.3.4 公寓运营状况频出
    3.4 发展REITs的必要性
        3.4.1 为长租公寓提供新型融资模式
        3.4.2 相较其他融资模式拥有更低成本优势
4.新派公寓REITs发行案例分析
    4.1 新派公寓基本情况介绍
    4.2 基础资产构建状况
    4.3 采用“契约型私募基金+专项计划”双层交易结构
    4.4 专项计划信用增级方式分析
        4.4.1 内部信用增级分析
        4.4.2 外部信用增级分析
    4.5 基础资产现金流预测分析
        4.5.1 标的物业现金流入预测
        4.5.2 标的物业现金流出预测
        4.5.3 基础资产现金流预测计算
    4.6 退出方式分析
    4.7 新派公寓REITs产品的创新点
        4.7.1 基金退出方式多样,选择合理化退出
        4.7.2 标的资产创新,形成资产管理闭环
        4.7.3 未借助第三方信用支持获得评级
5.与国外长租公寓品牌EQR对比分析
    5.1 EQR公司详情介绍
    5.2 组织架构对比分析
    5.3 融资方式对比分析
    5.4 交易流程对比分析
    5.5 收益分配方式对比分析
    5.6 退出方式对比分析
    5.7 对比总结及发展方向
6.我国长租公寓REITs发展方向及建议
    6.1 我国长租公寓REITs模式搭建
    6.2 建议
        6.2.1 完善REITs法律权责规定,明确监管和自律体系
        6.2.2 建立合理税收制度,避免企业重复纳税
        6.2.3 创新交易结构,倒逼企业改革增信方式
        6.2.4 强化长租公寓自身运营,提高收入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高速铁路发展对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空间发展的不平衡
        1.1.2 城市群为特征的城市化逐渐凸显
        1.1.3 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日益扩大
        1.1.4 高铁成为中国的名片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评价交通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常见方法
        2.1.1 基于微观视角的项目评估
        2.1.2 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
        2.1.3 区域经济模型
        2.1.4 总体经济增长分析
    2.2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经济效应的实证文献
        2.2.1 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增长
        2.2.2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外溢作用
        2.2.3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
    2.3 高铁空间经济效应的实证文献
        2.3.1 高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3.2 高铁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异质性
        2.3.3 高铁发展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铁发展与区域空间格局
    3.1 中国区域空间格局
        3.1.1 经济空间分布
        3.1.2 经济空间的相关性
    3.2 高铁的发展历程
        3.2.1 世界高铁发展历程
        3.2.2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3.3 高铁发展与区域空间的相关分析
        3.3.1 高铁发展的空间属性
        3.3.2 高铁发展的时空格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发展的空间经济效应:理论模型
    4.1 高铁发展对空间格局的影响机理
        4.1.1 初始阶段——投资拉动效应
        4.1.2 发展阶段——集聚与扩散效应
        4.1.3 成熟阶段——同城化效应
    4.2 相关理论
        4.2.1 经济增长理论
        4.2.2 城市经济理论
        4.2.3 国际贸易理论
        4.2.4 新经济地理理论
    4.3 模型建立——基于拓展的核心-边缘模型
        4.3.1 假定条件
        4.3.2 消费者需求
        4.3.3 短期均衡
        4.3.4 长期均衡
        4.3.5 福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铁发展对经济分布的影响
    5.1 引言
    5.2 数据和模型
        5.2.1 数据介绍
        5.2.2 模型设定
        5.2.3 模型假定条件的识别与控制
    5.3 实证结果
        5.3.1 高铁与经济绩效
        5.3.2 稳健性检验
    5.4 讨论
        5.4.1 产业扩散与要素流动
        5.4.2 投资拉动作用的削弱
        5.4.3 高铁发展对不同产业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铁发展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6.1 引言
        6.1.1 数据介绍
        6.1.2 模型设定
        6.1.3 模型假定条件的识别与控制
    6.2 高铁发展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6.2.1 基本回归结果
        6.2.2 稳健性检验
        6.2.3 异质性与区域空间分化
    6.3 市场可达性与空间分化
        6.3.1 高铁发展与市场可达性
        6.3.2 市场可达性变化对空间分化的作用
    6.4 高铁发展对郊区化的作用
    6.5 本章小结
    附录
第七章 高铁发展与区域一体化
    7.1 引言
    7.2 高铁发展对市场一体化的作用
        7.2.1 高铁影响下的城市收入差距收敛
        7.2.2 要素流动的作用
        7.2.3 知识溢出的作用
    7.3 高铁发展对空间一体化的作用
        7.3.1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特征
        7.3.2 边界灯光数据的检验
        7.3.3 区域差异及都市圈异质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9)政府行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基于股市与上海住房市场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变量与简称
第0章 导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 研究意义
    0.4 论文结构
第1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1.1 政府行为与金融市场
    1.2 住房市场与政策干预
        1.2.1 房价指数编制
        1.2.2 住房市场情绪
        1.2.3 住房市场政策
第2章 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政府股权的作用
    2.1 引言
    2.2 反腐行动和数据描述
        2.2.1 反腐行动
        2.2.2 数据描述
    2.3 实证结果
        2.3.1 事件日的股票收益率
        2.3.2 事件后的分析
        2.3.3 投资组合分析
    2.4 稳健性和其他检验
        2.4.1 固定效应和窗口大小
        2.4.2 子时段检验
        2.4.3 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还是政治关联断裂
        2.4.4 苍蝇事件
        2.4.5 预期现金流下降还是折现率上升
    2.5 讨论与阐释
        2.5.1 老虎事件与政策不确定性
        2.5.2 对实证结果的阐释
    2.6 房地产行业的政策不确定性
        2.6.1 房地产行业中的政府影响力
        2.6.2 政策不确定性与房地产公司股票
        2.6.3 政策不确定性与房地产公司基本面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策变动对上海住房市场的影响
    3.1 引言
    3.2 制度背景和数据介绍
        3.2.1 上海住房市场的发展
        3.2.2 反周期调控
        3.2.3 数据描述
    3.3 房价指数
        3.3.1 重复交易法指数
        3.3.2 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3.3.3 区域对比
    3.4 政策变动与过度反应
        3.4.1 房价动态
        3.4.2 市场对政策变动的过度反应
    3.5 投资动机与过度反应
        3.5.1 住房需求方的动机
        3.5.2 住房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互动
        3.5.3 投资动机和过度反应的区域差异
    3.6 稳健检验和讨论
        3.6.1 选择偏误问题
        3.6.2 市场风险因子
        3.6.3 不同价格区间
        3.6.4 不同时期
        3.6.5 外地买家
        3.6.6 政策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房市场情绪与政策有效性:来自上海的证据
    4.1 引言
    4.2 数据条件与政策背景
    4.3 住房市场情绪指数
        4.3.1 情绪代理变量
        4.3.2 市场情绪指数
        4.3.3 与基于其他方法的指数的对比
    4.4 预测未来收益
        4.4.1 市场情绪的样本内解释能力
        4.4.2 市场情绪的样本外预测能力
    4.5 政策和市场情绪
    4.6 稳健检验
        4.6.1 偏最小二乘法中的其他期限选择
        4.6.2 在横截面分析中控制市场收益率
        4.6.3 市场情绪的独立作用
        4.6.4 回归的自由度
        4.6.5 关于市场情绪的样本内解释力
    4.7 理论模型
        4.7.1 模型设定
        4.7.2 用模型解释政策的市场效应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主要研究结论、局限性、未来拓展方向
    5.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博期间学术成果

(10)城市竞争视角下现代CBD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的都市区化阶段
        1.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服务业集群形成
        1.1.3 地方政府对城市空间开发的主导
        1.1.4 我国与发达国家CBD建设背景比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本文研究的基本特征
        1.4.2 研究方法概述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论文内容框架
第二章 CBD演变特征、研究进展与现代CBD概念界定
    2.1 CBD空间形态的起源、成熟与分化
        2.1.1 CBD空间形态的起源
        2.1.2 “中心—边缘”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成熟
        2.1.3 市场化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CBD发展
    2.2 现代CBD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概述
        2.2.2 国内研究进展概述
        2.2.3 研究关注点的变化及其意义
    2.3 本文中的“现代CBD”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3.1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与空间集聚
        2.3.2 “市场推动”与“政府推动”:现代CBD发展的两种驱动原型
        2.3.3 对CBD在当代发展特征的多维度理解
        2.3.4 本研究中的现代CBD概念内涵与研究范围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竞争视角下现代CBD规划研究的内容体系建构
    3.1 城市竞争的相关研究
        3.1.1 “竞争”观点的产生与城市作为竞争主体的意义
        3.1.2 国内外对城市竞争力领域的相关研究
        3.1.3 城市竞争的3种作用机制
    3.2 现代CBD的空间实践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3.2.1 现代CBD对都市区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
        3.2.2 现代CBD作为城市承接服务业转移与提升全球城市地位的物质平台
        3.2.3 城市竞争的政府行动:现代CBD是“城市企业化”实践的操作对象
    3.3 基于城市竞争作用机制的现代CBD规划研究的内容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都市区资源优化配置的CBD发展定位与实践路径
    4.1 都市区资源整合视角下CBD空间实践路径的美国案例研究
        4.1.1 美国CBD规划实践研究的“原型”价值
        4.1.2 增长型都市的需求挖掘——以休斯敦为例
        4.1.3“商业领袖型”都市的C BD规划实践路径——以纽约为例
        4.1.4 衰退型都市的CBD空间更新实践路径——以滨水区为例
        4.1.5 科技型都市的CBD空间“精品化”路径——以旧金山为例
        4.1.6“中心—外围”关系下的都市区交通发展的多元利益诉求
    4.2 基于都市区资源优化配置的现代CBD发展经验的启示
        4.2.1 基于对都市区发展态势研判的现代CBD发展定位
        4.2.2 适应都市区发展形势的现代CBD空间形态管控实践
        4.2.3 适应都市区社会空间特征的现代CBD规划实践路径
        4.2.4 基于都市区内部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CBD交通规划目标
    4.3 我国都市区现代服务业集群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北京为例
        4.3.1 北京都市区社会结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
        4.3.2 北京城市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与社会空间极化
        4.3.3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企业总部布局的分析
        4.3.4 我国现代CBD空间形成与发展的动因分析
    4.4 都市区视野下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空间区位与用地规模
        4.4.1 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用地规模控制与跃迁发展路径
        4.4.2 城市传统城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4.4.3 都市区人口疏导目标下现代CBD发展的空间实践路径
        4.4.4 土地开发制度对商务空间集聚的影响与规划响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现代CBD物质空间规划分类策略
    5.1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现代CBD分类
        5.1.1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层次分类
    5.2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现代CBD用地布局的分类规划策略与评价
        5.2.1 交流导向的现代CBD用地布局策略
        5.2.2 功能导向的现代CBD用地布局策略
        5.2.3 商业用地布局规划的分类规划策略
        5.2.4 文化设施用地布局的分类规划策略
        5.2.5 住宅配套用地布局的分类规划策略
        5.2.6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现代C BD用地布局分类评价
        5.2.7 现代CBD的用地布局合理性的指示性评估指标
    5.3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综合交通规划策略与分类评价
        5.3.1 现代CBD的道路路网结构类型
        5.3.2 联系导向的CBD综合交通规划策略
        5.3.3 效率导向的CBD综合交通规划策略
        5.3.4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现代CBD道路设施规划与改造策略
        5.3.5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现代CBD综合交通规划分类评价
    5.4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现代CBD空间形态管控策略及分类评价
        5.4.1 现代CBD空间形态的开放化与形象价值
        5.4.2 开放导向的现代CBD空间形态设计与控制策略
        5.4.3 形象导向的现代CBD空间形态管控与设计策略
        5.4.4 滨水CBD空间形态设计的形象导向与开放导向
        5.4.5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现代CBD空间管控与设计的分类评价指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CBD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府行动策略
    6.1 现代CBD规划编制与展示宣传的政府行动策略
        6.1.1 现代CBD的规划编制历程实例概况
        6.1.2 现代CBD规划编制的国际化
        6.1.3 现代CBD规划的宣传与多方参与
    6.2 面向市场的现代CBD规划实施政府行动策略
        6.2.1 现代CBD空间开发的引资策略
        6.2.2 现代CBD空间开发与运营的“公私合作”
        6.2.3 政策机遇下现代CBD空间开发的政府行动——以陆家嘴CBD为例
        6.2.4 基于多方利益协调的现代CBD交通规划实施的政府行动
    6.3 现代CBD规划实施的政府间合作
        6.3.1 我国区级行政管理范围变更及对CBD空间开发的影响
        6.3.2 CBD规划实践中的上下级政府之间协同分工
        6.3.3 现代CBD规划实施的区级政府间合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市竞争视角下于家堡金融区规划评价与策略
    7.1 基于都市区资源优化配置的于家堡金融区空间实践路径
        7.1.1 天津都市区发展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
        7.1.2 基于都市区资源优化配置的于家堡金融区发展目标定位
        7.1.3 基于都市区资源优化配置的于家堡金融区规划实践路径
    7.2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于家堡金融区物质空间规划评价与策略
        7.2.1 基于全球服务业层级化分工的于家堡金融区物质空间规划评价
        7.2.2 功能导向的于家堡金融区用地布局策略
        7.2.3 效率导向的于家堡金融区综合交通规划策略
        7.2.4 形象导向的于家堡金融区空间形态管控与设计策略
    7.3 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府行动策略
        7.3.1 规划编制与宣传的政府行动策略与评价
        7.3.2 面向市场的于家堡金融区启动开发策略
        7.3.3 政策机遇下的于家堡金融区空间开发的政府行动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8.2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CBD企业信心指数高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拓学的CBD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 韩树圳.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2]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D]. 陈阳. 东南大学, 2020(02)
  • [3]嵌入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研究[D]. 欧阳亦梵. 浙江大学, 2020(06)
  • [4]北京中央商务区东扩规划研究[D]. 费腾飞.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5]多因素约束下的机械立体车库泊位规模测算方法研究[D]. 陈锐.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新派公寓REITs融资方案分析[D]. 刘洋.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高速铁路发展对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D]. 王赟赟.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9]政府行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基于股市与上海住房市场的经验证据[D]. 周正怡.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城市竞争视角下现代CBD规划策略研究[D]. 姜川. 天津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CBD商业信心指数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