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小学数学卷7期末复习

六年小学数学卷7期末复习

一、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期末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杨胡灵[1](2021)在《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指出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成为体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建国七十年以来人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选编原则、框架结构、教学内容及学习评价进行梳理,找出教材编写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了解现今体育教材使用情况,探明原因,为我国今后体育教材的编写研究及教材的指向性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建议。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并未很好的落实,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理解和场域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却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现了偏差,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2.教材内容编写所制定的选编原则在实际编写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现今的选编原则与师生之间的需要存在着偏差,没得到师生的认同。3.教材所编写的教学内容和所制定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与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且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4.教材所编写学习评价中的评价方法、内容、主体和标准与实际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没有很好的契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未得到教师认同。整个研究发现新时代体育教材编写的展望:1.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2.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3.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4.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5.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6.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王葛平[2](2021)在《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领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数学教材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更新而不断修订与完善。为了探究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与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材有何差异,本研究以我国的苏教版教材和新加坡的MC版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以及案例法对两版教材的组织结构、课程难度以及两版教材与各自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教材组织结构的对比包括内容、栏目、插图和教师配套用书对比;教材难度对比使用了史宁中的难度模型;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对比时使用了美国SEC一致性分析范式。通过对比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在教材组织结构方面,两版教材存在着以下几个共同点:他们的栏目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实践;都重视练习在掌握新知中的作用;都极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两版教师用书都注重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同时,两版教材也有各自的特点。MC版教材有以下四个特点:注重家校合作;例题的呈现更具备示范性;教师用书注重跨学科知识;教师用书提供直观且可操作的评估表。苏教版教材也有自身的特点;栏目不仅注重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还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重视问题的提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材中的插图丰富有趣。第二,根据史宁中等学者的课程难度定量模型,课程难度与课程广度、课程时间、课程深度有关。研究发现,总体上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广度大于MC版教材的课程广度,并且除了一年级,其他每个年级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广度都大于或等于MC版教材。课程时间方面苏教版教材远大于MC版教材。苏教版教材每个年级的课程深度都要大于或等于MC版教材,其中一年级和六年级课程深度相等。关于课程难度,总体上MC版教材的课程难度高于苏教版教材。第三,苏教版教材和MC版教材与各自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都很好,说明两版教材的编写非常符合各自国家课程发展理念与课程标准的主旨思想。总体比较而言,苏教版教材与其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高于MC版教材。从各个年级看,除了二年级,苏教版教材其他年级的一致性水平都高于MC版教材的每个年级,并且MC版教材一致性指数的极小值较低,这说明MC版教材部分年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非常低。从学习目标维度看,苏教版一致性水平相对稳定,除了记忆和评价维度,其他学习目标维度的一致性水平都高于MC版教材。

刘微[3](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赖如娟[4](2012)在《台湾康轩版与上海牛津版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之比较与分析》文中认为教科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输入材料。文本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国家的文化及社会观点。英语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根据国家课程的需要分级编写。教科书的编辑内容成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材料。它包含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教学内容,还有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学习活动。英语教材除了提供学生用书及练习本以外,还包含教师手册、课外读物、闪示卡、光盘等辅助性配套教材。英语教科书提供有趣与实用的学习教材,向学生传递更丰富的知识,创设学生学习语言交际的机会,并开拓个人全新的视野。英语教材的编排设计是否能适用于今日的社会发展?教材是否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活动或与真实生活有关的材料?作为学习语言的基础,设计应该具备丰富的语言学习架构。英语教科书是针对学科教育取向的语言教材,提供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学习,以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语言水平。教科书的内容涉及到文化与社会的观点,因为社会生活的改变与科技不断发展,英语学习的方法也跟着发生变化。英语教科书的设计更朝向新的编写框架。英语教育的理念是传达抽象的意念,藉由编写架构呈现具体的语言学习模式。文本的设计发展以语言学习理论为基础,提供教科书的编写框架。本论文采用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教材提供更宏观的设计参考概念,并提供研究教材的编写层面,以达到英语教育的价值体系。通过分析台湾与上海的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特色,比较两套教材的相同与相异点,来了解两地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发展。本论文以台湾康轩版与上海牛津版的英语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以静态分析为主,针对小学五至六年级的教材内容,藉此来了解台湾与上海的英语教材发展。同时,参考韩国与日本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并建议英语教科书内容设计的方向。

罗芳[5](2011)在《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藏,加强汉语教学不仅是藏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团结的需要。在对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师进行的新课程培训中发现,当前小学汉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西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藏农牧区汉语教学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西藏汉语教学的发展。本研究将西藏农牧区小学阶段藏族小学生汉语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历史、审视现实,揭示汉语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查找缘由并寻找解决的途径。总结历史部分(第二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出现的时间和呈现的特点,将西藏小学汉语教学的历史划分为萌芽时期、初建时期、文革时期和规范时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历史进行梳理,揭示出各阶段汉语教学发展的特点。审视现实部分(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观察法,对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具体包括对汉语学习环境、学生、教师、教材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汉语学习环境情况,家庭环境方面:父母学历水平、汉语水平较低,不能有效辅导和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对待汉语和孩子在家讲汉语的态度不积极,家庭用语主要为藏语;在家里主要通过电视学习汉语,较少能够通过广播、网络与书籍学习汉语。学校环境方面:学生和教师绝大部分为藏族。县镇小学课堂使用汉语的频率高于乡村小学,县镇小学课外有部分师生使用汉语,乡村小学则基本完全使用藏语。县镇和乡村小学利用电视、广播促进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均不理想。校园及教室布置、学校活动方面,县镇小学情况好于乡村小学。社会环境方面,西藏农牧区人口分布上绝大部分为藏族人口,语言使用上基本上为藏语。媒体方面,电视、广播的种类、制作与播出时间、儿童读物与课本的种类、印数和印张数等均大大低于同为民族地区的新疆、云南等地。学生情况,学习动机方面:当前农牧区小学生汉语学习主导性动机是积极性动机中的理想动机、认知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父母、教师、教材、自我效能感、归因均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对不同类型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学习目标与困难方面:由于存在畏难情绪,乡村学生汉语学习目标制定普遍低于县镇学生;县镇和乡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学习活动方面主要存在类型单一、环境单一、缺乏能力关照等问题。当前毕业生汉语水平方面,县镇有一半的学生汉语考试成绩达到及格水平,乡村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达到;县镇小学毕业生在听说方面基本可以达到要求,阅读方面有一半学生可以达到要求,写作方面还达不到要求;乡村离县城或公路比较近的小学毕业生汉语水平略低于县镇小学,但是离县镇或公路较远的小学毕业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均达不到要求。教师情况,各小学之间,汉语师生比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小学师生比太高。县镇和乡村小学汉语教师在年龄、教龄和职称结构方面存在断层现象,表现为年纪轻、教龄短、职称低。内地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少,工作压力比较大。部分教师在理论素养与教学素养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缺少教学反思、写文章与课题研究,学校提供的专业发展方式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教材方面,《汉语》较好地体现了第二语言教材的性质,难度较低,容易掌握汉语知识并形成汉语能力,比较适合西藏农牧区学生使用。《语文》不符合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对西藏农牧区藏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不容易掌握汉语知识并形成汉语能力,不适合使用。同时,《汉语》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语文》教材存在一些可供吸收的长处。解决途径部分(第四章),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不足,从学习环境、学生、教师、教材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汉语学习环境方面,主要从经济、宣传、媒体、学校等方面提出对策;学生方面主要从学习动机、学习难点、学习活动等方面提出对策;教师方面主要从提高教师基本素养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教材方面,主要从选文、词语、练习、助读系统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赵建梅[6](2011)在《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如何处理好既要融入主流社会,又要保持本民族语言及文化的两难困境,实施双语教育无疑是正确选择,新疆双语教育正是在促使民族发展及各民族团结的道路上应运而生、蓬勃向前。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T区及其所属W小学作为田野点,并通过教育事件向外辐射,试图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不断探讨与回答“什么是新疆双语教育”、“新疆双语教育现状如何?”以及“什么样的双语教育才是好的双语教育”等问题。本研究发现,新疆双语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双语双文化人。因此,“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成为本篇论文的核心词贯穿始终。可以说,本论文一直在言说与表达的是在新疆为什么要培养双语双文化人以及应该如何培养的问题。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新疆双语教育、用什么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新疆双语教育与双语双文化人概念,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介绍了新疆双语教育的文化土壤,即新疆乌鲁木齐市及其所属T区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现状。第三章是对田野点W小学双语教育现状观察后的客观描述,发现了影响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章对影响新疆双语教育的四个主要因素——教师、教材、生源与模式进行了一一探讨,并针对每一因素提炼出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个人思考及观点。第五章在对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疆双语教育的四条理念。其中前三条理念围绕新疆双语教育的首要目标“培养双语双文化人”展开,第四条理念为第二目标“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全面归纳与总结,重申了“立足新疆实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的主题。新疆双语教育无论在少数民族发展还是各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稳定方面都承担着巨大责任,期望新疆双语教育在培养双语双文化人的目标下稳步健康发展,期望一个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新疆成为我们温暖的家园与世界文化的宝地。

王立忠[7](2010)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年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国民素质显着提高,教育公平制度建设不断加强。30年的教育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基本依据和主要媒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也经历了恢复和重建、改革和创新、调整和深化几个发展阶段。因此,通过历史的考察、文本的分析、现状的审视、理性的论证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和流变趋势,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本质、践行外语教育新理念、优化外语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逻辑论证的方法,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广泛而持久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为对象,从出台背景、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及教科书文本等方面予以分析和评论,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探讨,弥补了以往英语教科书研究拘泥于某个版次或某个学段的不足,提升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层次,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论,对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作了说明,对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作了综述,对研究的性质、方法及思路作了交代;同时,依据相关文献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阶段作了划分:第一代: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第二代: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第三代: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每一章对应一个阶段,循以下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教科书的出台背景、当时主导性的教育理念、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其次,对教科书的编制及颁行过程、出版单位等进行回顾,为后续的分析、评论作了铺垫;再次,运用文本分析法,从理论基础、结构体系、语篇、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五个维度对教科书进行有详有略的分析和评论,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第五章,从总体上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予以概括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反思或探讨,并对发展趋势或应然图景作了展望。结语则对本研究的欠缺和不足作了反省,同时也为自己后续的研究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毕世响[8](2002)在《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文中研究指明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和智慧 论文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法,以一所乡村小学作为研究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观察、体验、思考乡村生活与文化、农民的道德智慧、乡村人物的文化和道德特征、教育在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少年儿童在乡村文化下的德性成长,以及教育与少年儿童生活的关系。把乡村生活和少年儿童的德性成长当作一个整体。 论文首先是看问题的视角——躺下来看教育和站起来看教育,即从形而下入手,再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认为教育是艺术,教育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道德与艺术的结合;建立生活本体论——人的生活有差异,做人没有差异。儿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偏离开他们实在的、整体的生活,人是在整体生活中成长的。 论文的主体是把具体的生活场景作为道德的生发,生活场景是道德的情境性存在,道德教育就是用那样的方式自然流淌着。要将生活场景理解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所以,道德教育在生活中的体现是道德文化,和道德智慧。说明人的生活和人本身都是文化。而道德文化就是人与生活场景之间的相互交流。生活场景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个具体事件,可以是一个变化过程,还可以是一个生活观念;论文强调体悟,认为最大的道德就是忘掉道德,倾听个人内心的声音,道德教育更在于教外别传——透过生活场景,发现背后的东西。故而把发现作为德性的慧眼。 论文的写作方法采用夹叙夹议。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有四“观”一矛盾:“生活”观,“世界”观,“人生”观,修养观。道德教育还有自戕的性质。 论文中体现的几对范畴是:传统——现代,文化——变迁,因人论世——因世论人,本土化——全球化,落后——先进。 论文以农民生活和乡村生活的思考为主线贯穿,认为农村的集中意义是自身蕃衍,农民是在内心讨生活,农民的宗教是生活宗教。

张晓燕[9](2020)在《小学数学试卷编制调查研究 ——基于四子王旗五年级试卷的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的方法来考察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评估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试卷编制是考试的核心,科学的试卷编制能够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部分加以完善。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我。科学的试卷编制能够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部分加以完善。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在新课标的考试试卷编制方面依然存在按旧模式进行教学检测等现象,使部分学生检测积极性不高,部分家长对考试检测的合理性存在质疑声,既影响了学校共育的积极性,又影响了考试在学生与家长心目中的重视程度。为了贯彻与落实我国新课标改革,使改革能够更加深化,笔者在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试卷情况研究。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编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四子王旗小学数学试卷编制存在一下几个问题:1.试卷编制思想观念比较陈旧;2.试卷编制比较缺乏情景趣味性;3.试卷编制区分度与难度存在问题;4.试卷编制不够认真存在垃圾试题。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四子王旗小学数学试卷编制问题的原因有:1.试卷编制模式单一,命题观念受限;2.试卷编制方法较少,生活趣味不足;3.教师编制能力不同,水平存在差距;4.试卷编制态度重视程度不够。基于以上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编制的几点建议:1.开放思想,重视试卷编制新尝试;2.增加趣味,注重数学试卷情景化;3.提升教师试卷编制能力;4.重视对待试卷编制的态度。希望通过对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编制方面的调查和探索,能为四子王旗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一个可靠的助力,同时也为笔者今后的教学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冯俊琪[10](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二、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期末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期末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基础教育
        2.1.2 教材
        2.1.3 教科书
        2.1.4 体育教材
    2.2 体育教材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材在体育史专着、专题中的研究
        2.2.2 体育教材编写研究
        2.2.3 体育教材演变历史分期研究
        2.2.4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研究
        2.2.5 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研究
    2.3 相关研究的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德尔菲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人教版初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编写特征分析
        4.1.1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指导思想的特征
        4.1.2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特征
        4.1.3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内容的特征
        4.1.4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特征
        4.1.5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中学习评价的编写特征
    4.2 现阶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调查
        4.2.1 教师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2.2 学生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3 教材编写与师生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4.3.1 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
        4.3.2 教材内容的选编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同
        4.3.3 教材编写框架及其内容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4.3.4 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教师并未采纳
5 教材编写的展望
    5.1 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
    5.2 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
    5.3 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应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
    5.4 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
    5.5 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
    5.6 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问卷
附录2:学生问卷
附录3:专家访谈
附录4:教师访谈
附录5:学生访谈
附件6: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7: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8:开放式编码
附录9:相关支撑材料
致谢

(2)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育的国际化
        1.1.2 新加坡数学教育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1.1.3 “统计与概率”的价值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课程标准的界定
        1.4.2 教材的界定
        1.4.3 “统计与概率”的界定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6.1 研究方法
        1.6.2 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教材发展历程
    2.1 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发展历程
        2.1.1 借鉴探索时期(1960 年-2000 年)
        2.1.2 促进发展时期(2001 年-2010 年)
        2.1.3 完善丰富时期(2011 年-至今)
    2.2 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发展历程
        2.2.1 统一版本时期(1978 年-2000 年)
        2.2.2 变革调整时期(2001 年-2010 年)
        2.2.3 修正创新时期(2011 年-至今)
第三章 中新小学数学教材组织结构的比较
    3.1 编排顺序的比较
        3.1.1 知识点的编排顺序
        3.1.2 教科书的编排体例
    3.2 单元栏目的比较
        3.2.1 “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栏目
        3.2.2 相关拓展领域中的栏目
    3.3 例题习题的比较
        3.3.1 例习题的数量
        3.3.2 例习题的呈现方式
        3.3.3 例习题与其他知识的交叉
    3.4 教材插图的比较
        3.4.1 创设情境的例题图
        3.4.2 促进思考的对话图
    3.5 配套资料的比较
        3.5.1 数学背景的比较
        3.5.2 教学指导的比较
        3.5.3 教学评估的比较
第四章 中新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难度比较
    4.1 课程广度的比较
        4.1.1 一至三年级课程广度的比较
        4.1.2 四至六年级课程广度的比较
    4.2 课程时间的比较
        4.2.1 一至三年级课程时间的比较
        4.2.2 四至六年级课程时间的比较
    4.3 课程深度的比较
        4.3.1 一至三年级课程深度的比较
        4.3.2 四至六年级课程深度的比较
    4.4 课程难度的比较
        4.4.1 一至三年级课程难度的比较
        4.4.2 四至六年级课程难度的比较
第五章 中新小学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比较
    5.1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简介
        5.1.1 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统计与概率”内容简介
        5.1.2 新加坡《数学教学大纲》中“统计”领域内容简介
        5.1.3 中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5.2 苏教版教材与《数学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
        5.2.1 总体一致性水平分析
        5.2.2 按年级划分的一致性水平分析
        5.2.3 按学习目标划分的一致性水平分析
    5.3 MC版教材与《数学教学大纲》一致性水平
        5.3.1 总体一致性水平分析
        5.3.2 按年级划分的一致性水平分析
        5.3.3 按学习目标划分的一致性水平分析
    5.4 两版教材与各自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比较
        5.4.1 总体一致性水平比较
        5.4.2 按年级划分的一致性水平比较
        5.4.3 按学习目标划分的一致性水平比较
    5.5 一致性水平的影响因素
        5.5.1 教师的资质水平不一
        5.5.2 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
        5.5.3 实际的教学条件约束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中新小学数学教材组织结构的比较结果
        6.1.2 中新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结果
        6.1.3 中新小学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的比较结果
    6.2 完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建议
        6.2.1 科学配套教师用书,有效加强课堂教学
        6.2.2 细致落实家校合作,共同助力学生学习
        6.2.3 把握教材内容深度,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6.2.4 紧密结合课程标准,适当拓展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界定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三)英语学科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二)学年制度
        (三)课程设置
        (四)英语教学
        (五)实践教学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一)教习与学员
        (二)课程体系
        (三)教学特色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一)教育目标
        (二)教材使用
        (三)教育研究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二)非外语类学堂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台湾康轩版与上海牛津版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之比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二、研究方法与问题
    三、相关术语界定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一) 英语教科书的设计
        (二) 英语教科书的评价
        (三) 英语教科书的选择
        (四) 英语教科书的内容
        (五) 英语教科书的教学参考资料
    二、国内研究
        (一) 英语教科书的设计
        (二) 英语教科书的评价
        (三) 英语教科书的选择
        (四) 英语教科书的内容
        (五) 英语教科书的教学参考资料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第二语言习得
    二、心理学的理论
    三、外语教育学的理论
第四章 两套英语教科书的背景分析
    一、两座城市同根文化,发展不同
    二、台湾与上海英语课程比较与分析
第五章 两套英语教科书的分析
    一、教材理念的比较与分析
    二、教材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三、语言知识的比较与分析
    四、语言技能的比较与分析
    五、篇章的比较与分析
    六、综合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七、主题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八、文化价值的比较与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附件

(5)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文献综述
        (一) 总体教学现状
        (二) 教学内容
        (三) 教学方法
        (四) 教师
        (五) 教材
        (六) 学生
        (七) 教育技术
第二章 西藏小学汉语教学的历史
    一、萌芽时期
    二、初建时期
        (一) 政策方面
        (二) 课程设置方面
    三、文革时期
    四、规范时期
        (一) 政策方面
        (二) 课程设置
第三章 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一、对汉语学习环境的调查
        (一) 对家庭环境的调查
        (二) 学校环境
        (三) 社会环境
    二、对学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 对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二) 对学习目标与困难的调查与分析
        (三) 对学习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四) 当前毕业生汉语水平
    三、对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一) 对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二) 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三)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四、对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一) 对范文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二) 对知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三) 对助读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四) 对练习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 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对汉语学习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 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二) 汉语学习环境建设对策
    二、对学生的发展对策
        (一) 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二) 对于学习难点的教学策略
        (三) 学习活动开展策略
    三、对教师的发展策略
        (一) 教师的重要性
        (二) 教师的基本素养
        (三) 提高教师基本素养的策略
    四、对教材的编写建议
        (一) 教材的重要性
        (二)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原则
        (三) 根据调查结果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新疆双语教育及其研究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乌鲁木齐市的自然、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乌鲁木齐市地理及气候
    第二节 乌鲁木齐市的历史与社会
    第三节 乌鲁木齐市的民族与文化特点
    第四节 T区特点以及维吾尔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双语教育现场素描
    第一节 兴奋与荣耀的开始
    第二节 学校日常生活图景
    第三节 捆绑式发展
    第四节 春节前的家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双语教育影响因素探析:教师、教材、生源与模式
    第一节 教师:培训还是新增?
    第二节 教材:沿用还是改编与自编?
    第三节 生源:农村还是全面覆盖?
    第四节 模式:两三类还是因地制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双语教育理念探索
    第一节 应和全球化发展,强调借鉴化与突出个性化
    第二节 在双文化时代,培养双语双文化人
    第三节 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相结合
    第四节 质量第一、质量为先
    本章小结
结语:立足新疆实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
附录
    附录A 本论文提及的单位与人物简介
    附录B 访谈时间介绍
    附件C 外国人眼中的新疆双语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7)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论域限定
        一、研究缘起
        二、论域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教材编制史及我国关于教材的理论研究
        二、西方的外语课程组织及教科书理论
        三、我国关于外语课程及教材的理论研究
        四、国内外关于英语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四节 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阶段划分
        一、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阶段特征
        二、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三代"划分
第二章 第一代英语教科书: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
    第一节 出台背景
        一、新中国十七年的积累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二、迷途之后的恢复,走上正轨的重建
    第二节 第一代英语教学大纲和统编教科书
        一、第—阶段制订的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二、第一代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出台
    第三节 统编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一、统编英语教科书的理论基础
        二、统编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三、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四、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五、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二代英语教科书: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
    第一节 出台背景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就及教材建设的进展
        二、改革开放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研究的深化
    第二节 第二代英语教学大纲和中外合编的教科书
        一、义务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的出台
        二、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编制
    第三节 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一、教科书版本及其理论基础
        二、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三、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四、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五、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三代英语教科书: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以来)
    第一节 出台背景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进程
        二、新课程改革中外语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第三代英语课程标准及其指导下的教科书
        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进步之处
        二、新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制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一、新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编制概况及基本理念
        二、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三、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四、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五、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
        一、课程内容要素的变革及其特征
        二、教科书建设取得的成就
        三、英语教科书的理论基础得到加强
    第二节 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反思
        一、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二、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三、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编排设计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应然图景
        一、强调内容选择标准的合理性
        二、注重内容组织策略的和合
        三、提倡教材编写出版的多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研究方法
        1 田野研究——实地考察与体验
        2 一所乡村小学——研究的窗口
    二 研究过程——三个阶段
    三 论文结构——四个方面
        1 看问题的视角——躺下来看教育
        2 看问题的方法——教外别传
        3 看问题的本体论——生活
        4 看问题的策略——生活场景
    四 论文的思维——道德教育思维和智慧
        1 发现——德性的慧眼
        2 夹叙夹议——写作方法
    五 论文的中心——生活场景
    六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为一体
        1 培养少年儿童对文明生活的希望——“生活”观
        2 道德教育与世界——“世界”观
        3 道德教育与人生境界——“人生”观
        4 个人修养——修养观
        5 道德教育是双刃剑——道德教育有自戕的一面
    七 论文中体现的几对范畴
        1 传统——现代
        2 文化——变迁
        3 因人论世——因世论人
        4 本土化——全球化
        5 落后——先进
    八 对农民生活的思考——在内心讨生活(生活宗教)
    摘要
壹 躺下来看教育
    一 看问题的视角——看问题的本质
    二 生活场景——道德文化的情境性存在方式
    三 研究对象
贰 教外别传
    一 体验与超越
        1 得其环中,超以象外——深入生活以情,超出生活以无己
        2 生活和道德在于个人的体验——蝴蝶是庄生,庄生是蝴蝶
        3 悟性——德性
        4 生活和道德的艺术本质——自我翻新
        5 现象世界和意念世界——我转生活而非生活转我
        6 猴子到底有没有掰玉米——德即是得到吗
        7 道德的挽歌性质——道德的悲剧本质
        8 坐忘——忘掉道德
    二 生活和道德以什么为指导
        1 学会独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2 生活、思想、道德与时代——时代变化并不必然说明思想的变化
        3 学术与道德、思想和文化——“儒以《诗》《礼》发冢”
        4 哪里有道德——“道德教育基地”
    三 导师
        1 德性——万变不离其宗
        2 生活创造导师——教育不能创造导师
        3 随时聆听导师的教诲——德性和智慧的化身
    四 发现——德性的眼睛
叁 生活和教育
    一 小学生的生活比较
        1 小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知道人
        2 农村小学生赵前家的生活——赵前的生活世界
        3 城市小学生孙里家的生活——孙里的生活世界
    二 对生活的理解
        1 生存空间——生活的具体单元和身心的寄托
        2 生存时间——生活的时段和身心的超越
        3 生存手段——“千里做官,为了吃穿”
    三 生活的表现
        1 生活的差别——生活与文化“向上走”
        2 思想观念的差异——不取决于人本身
        3 生活的表现——生活的中心和生活的边缘
        4 教育不居于国家生活的中心——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中心
        5 生活的中心——道德人格榜样
        6 生活的“先进”与“落后”——道德观念的基础
        7 生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的是什么人——最落后的才是最先进的
        8 生活中心的变化——道德中心的变化
        9 农民生活的中心——农民与国家
    四 小学生生活的中心
        1 学习——与玩耍并重
        2 道德教育不能偏离学生生活——“鸡司晨,犬守夜”
        3 社会应该为每个年龄的人负责——各安其位
        4 主课(中心)和副课(边缘)——学生是教育的尾巴
        5 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边缘人物
        6 教育改革——不是为农村服务
    五 生活的特征
        1 生活的层次——形而下和形而上
        2 生活在广义上与人生同义——超越精神
        3 生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昨天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明天的生活
        4 当下即是——刹那见永恒
        5 生活是一个发展性概念——人是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6 生活的变化在于生活方式的变化——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
肆 村庄
    一 历史积淀
        1 文化背景——粗狂而不是细腻
        2 五段生活史和民风——人文积淀浅薄,敦厚鲠直
        3 渴望有作为的文化人物——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4 辈分和称呼——道德维系的自然法
        5 乡间道德维系人——没有固定的权威
        6 拜年——磕头
    二 神圣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同一
        1 生命与思想所系——天堂与人间合
        2 村庄的演变——生活、道德没有变
        3 村庄的小学——村庄能够看到国旗的地方
    三 后六段村
        1 村庄概括——也是鱼米之乡
        2 融融生机——鸡犬之声相闻,生死皆相往来
        3 对待孩子——穿堂过户
        4 家庭对孩子交往的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四 村庄里少年儿童的亲密伙伴
        1 家族关系——本是同根生
        2 邻居关系——远亲不如近邻
        3 同学关系——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
        4 兄弟姐妹关系——手足
        5 伙伴之间的称呼——不严守辈分
伍 乡间生活
    一 村庄景观
        1 缕缕炊烟的消淡——人烟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
        2 早晨锻炼与养鸟——生活的闲适
        3 少年儿童生活中的遗憾——谁与鸟儿问答
        4 生活中的时尚——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二 道德之流传
        1 说书——“恶有恶抱,善有善报,不是不抱,时候不到”
        2 道德演义——口耳相传、亦庄亦谐
        3 时代变化与道德演义——不会“超越道德、超越悲剧、超越文化”
    三 生活节奏
        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何尝不是一种自己的日自己过的幸福
        2 季节性的张驰和从众——再多些激情和雅气
        3 节制——小日子的过法
        4 天——没有绝对的权威
        5 明比暗较和不甘沉默——“沉默是孬种”
        6 回味和咀嚼——对平凡生活的过滤
        7 生活习惯——季节性与不多做讲究
        8 打招呼——沟通方式
    四 农村生活环境
        1 居住环境——随便中有讲究
        2 行为随意性大——家门口的英雄
        3 语言环境——口头禅
    五 乡间的道德榜样
        1 行走坐卧讲究的士绅和家族长——解放前
        2 集体制下的干部与劳动——解放后
        3 自己对自己负责——改革开放后
陆 家庭
    一 家庭关系
        1 家庭结构的变化——由“讲究”到“方便和随便”再到无可奈何
        2 父母和儿子家的关系——不平等下掩盖着的亲情
        3 女人不上席——待客规矩
        4 男权制道德体系的微妙——太阳往往挂在家庭的半边天上
        5 长老制道德体系的危机——老人另外意义上的逍遥
        6 家庭是一台戏——婚丧嫁娶是唱大戏
    二 家庭生活规矩
        1 吃饭坐位规矩——讲究上首
        2 住房尊卑规矩——堂屋与上房
    三 家庭的道德空气
        1 婆媳关系——家庭关系的分水岭
        2 兄弟关系——手足不如衣服
        3 老大哥——老大的尊崇地位
        4 家庭关系里面的弯弯饶——大风起兮云飞扬
        5 儿子的特殊地位——母亲与妻子的争夺战
        6 少年儿童——爱的拉锯战
        7 对孩子在家庭中教育的思考——孩子与家庭互为映射
    四 家庭革命的微妙
        1 男人和女人的地位——东方女性的智慧
        2 哲学和哲学家难断家务事——跳蚤结论
        3 妇女与儿童——妇女的地位拴在儿童身上
柒 语言
    一 语言方式
        1 语言直率——不是温文尔雅
        2 日常生活语言——“过”
        3 口头禅——使用频率最高,叫板
        4 在客人面前——尽量文雅
        5 吓唬孩子——教育的传家宝
        6 说话的命令口吻和训斥口吻——另外一种方式的关心与爱护
        7 “孩子”——特定涵义
    二 语言的改变与人的改变
        1 改变人的关键是先改变语言——文化同化和道德同化
        2 人们对文雅语言的态度——受敬重而不属于自己的语言
        3 学生使用“双语”——“文明语言”和方言,普通话和土语
    三 小学生语言分析
        1 作文语言——书面语
        2 作文中的语言转换——方言土语与书面语
        3 作文的方言表达——语言还原
        4 语言体系和人格发展——语言是一种资格与教养
捌 少年儿童的生活
    一 家庭中的孩子
        1 孩子是家庭的珍宝和艺术品——没有孩子生活就没有底气
        2 孩子的名子——小名、大号和家谱
        3 称呼——亲切、尊敬与庄重
        4 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意义——维持家庭动态平衡
        5 孩子和家庭游戏法则——一切皆缘法
        6 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安排——“爹欠儿一个媳妇”,“儿欠爹一口棺材”
        7 计划生育——“男女有别”
    二 儿童的发育与成长
        1 营养——非“布衣”之“食肉者”
        2 快乐的孩子——父母将沉重留给了自己
        3 精神食粮——猫怕老鼠,狼和羊是朋友,黑老大潇洒,鬼风采绝人
    三 少年儿童的经济收入与消费
        1 爷爷奶奶——细水长流的老银行
        2 爸爸妈妈——算帐银行和“转帐银行”
        3 其他亲属——人情银行
        4 亲戚——综合银行
        5 跑腿钱——奖赏
        6 压岁钱——常例
        7 生意人家的孩子——人少钱多,影响大
    四 今日的洒扫应对
        1 孩子的职责——学校与玩耍
        2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只能嘱咐叮咛
        3 要懂事——好孩子
        4 家庭生态系统——为人之道
        5 孩子成长的矛盾——不再那么听话
    五 对儿童道德发展有不良倾向的因素
        1 对儿童的引诱——商店和小商品
        2 打麻将——耳濡目染
        3 看电视——心蒙尘,眼蒙雾
        4 游戏机——“吃孩子的老虎”
        5 说话的口头禅——“骂人文化”
    六 知识与人格
        1 两类知识——做事谋生的知识和立身处世的知识
        2 小人与君子的二合一——野蛮躯体,文明精神
        3 单一文化——人的断裂
        4 儿童知识的获得和智慧的启迪——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综合过程
        5 道德在于各种关系之中——学校只是一个关系体系
        6 读书——学校应该给孩子的一生受用无穷的品质
        7 人格榜样——实际的人和物、观念的存在都能够成为人格榜样
玖 玩耍人生
    一 玩耍是少年儿童的生命
        1 玩耍支撑少年儿童的生活——玩耍将孩子的生活连成一体
        2 少年儿童没有闲暇——玩耍生存
        3 玩耍的内容——一切皆玩耍
        4 玩耍的意义在玩耍本身——为自己而玩儿
        5 走路也是一种玩耍——用全身一切器官走路
        6 玩耍面前人人平等——抹平了少年儿童的一切差别
    二 在学校的玩耍
        1 抓紧一切机会玩耍——一切都具有玩耍的意义
        2 两种快乐——玩耍的快乐(原始快乐)与学习的快乐(发展快乐)
    三 两种趣味横生的玩耍
        1 扑蜻蜓——心儿与蜻蜓齐飞
        2 捣马蜂窝——胆儿共黄蜂一色
    四 不同季节的玩耍——自然的教育
        1 春季的玩耍——清明垂柳的风韵
        2 夏季的玩耍——孩子的兴致高得就像天上的太阳
        3 秋季的玩耍——中秋月亮的清韵
        4 冬季的玩耍——天寒心热
拾 教育
    一 乡间对教育的理解
        1 教育——上学(学习)与管教(品行)
        2 教育是一乘车——开往何方
        3 教育——农民实际生活以外的“势力范围”
        4 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副教育,或落人口实
        5 教育的中心——学习成绩
        6 老师和学校的“教育”事务——在单调中变化着师生的气质
        7 农村教育——何方神圣来负责
    二 对教育的思考
        1 制度化教育的尴尬和自然化的教育——教育的科举实质
        2 教育的核心是文化——学校教育培养的是文化人吗
        3 教育要培养双文化人——最传统的人才是最现代的人
    三 道德教育
        1 培养少年儿童对文明生活的希望——“生活”观
        2 道德教育与世界——“世界”观
        3 道德教育与人生境界——“人生”观
        4 个人修养——修养观
拾壹 老师
    一 老师在乡间的地位
        1 乡间社会结构——乡间英雄座次怎么排
        2 官员和农民——天与地
        3 老师和医生——先生行(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物)
        4 村官——一方神圣
        5 谁也不比谁高尚——没有文化和道德的区别
    二 对老师的看法
        1 不上不下——没啥,不孬
        2 校长是高于老师的官——学校是校长的思想领航
    三 老师的结构
        1 老师的社会关系复杂——农民底色
        2 老师是职业——只是职业
        3 老师生活的二重性——乡间生活意义的提高
        4 老师并不是特殊的交待道德角色——既可仰视
    四 对老师称呼的变化
        1 先生——老师不是先生
        2 同志——Mr.Smith和Mz Smith
        3 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无可计较与无可奈何
    五 老师的语言
        1 文雅语言和方言土语并用——“双语”特征
        2 老师不能使学生带走语言——俺与我
拾贰 学校
    一 学校在农村的地位
        1 小学的归属——拴在地方政府腰带上的把戏
        2 学校改造不了乡村文化——支撑农村文化和道德的不是学校
        3 农村生活中的另外一种文化——人祸
        4 文化平面——人与人之间没有文化素养上的差异
    二 农村学校
        1 平静的世界——外面风雨交加,这里毛毛细雨,只有心的跳动
        2 靠良心教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 单文化部落——对学校的概括
        4 学校与乡民——学校生活情调与乡民生活情调一致
        5 上学的目的——个人前途与长大的地方
        6 孩子道德发展——不完全在上学结果之列
        7 偏于保守的道德气氛——守本分
        8 学校影响不了乡间事务——学校和村庄之间是一座狭窄的桥连接
        9 少年儿童——一半是家庭的孩子,另一半是学校的学生
    三 学校的线索只应该有一个
        1 学校——学校就是学校
        2 老师和学生——学生就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
        3 学校到底要以什么为教育——智慧和做人
    四 学校和农村社会的思考
        1 农村学校不具有文化辐射力——不能以地方学校衡量地方文化
        2 学校——农民的墙头草
        3 学校与农民实际生活的关系是间接的——为学生的“上学”而存在
    五 学校教育的持续性作用何在
        1 可持续发展——上学前后的生活变化
        2 黄鹤——嘹亮的叫声叫给谁
        3 不必悲哀——生活的游戏规则
        4 小学——人之初
拾叁 上学
    一 家庭为孩子上学做的准备
        1 学费——不算沉重
        2 桌椅板凳和学习用具——学生的辎重
        3 红领巾——学生身份的象征
        4 劳动工具——用时带来,用过带走
        5 自己上学——从来如此
    二 一个学生的特征
        1 退学的学生——腿色、凋谢的花朵
        2 学生的言谈举止——不离自己的生活和玩耍
        3 学生的穿戴打扮——既象样又不会十分爱惜
    三 作息制度
        1 作息制度及其批判——早操和早读的取消
        2 早操和早读——受过正规教育的特征和痕迹
        3 学生作息制度——对农民生活有意识的影响
        4 到校——喜欢学校
    四 学生提前较早到校的原因
        1 学生的灵魂在学校里——精神家园
        2 学生有空闲——松驰的生活节奏
        3 中间的时间间隔长——不紧张
        4 家离学校很近——轻车熟路
        5 学生不干家务活儿——职业学生
        6 家长和老师不干预——任自然
        7 学生早到学校后的活动——快乐的玩耍
    五 儿童间冲突的处理
        1 冲突是正常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活力
        2 老师、家长和学生对冲突的态度——道德教育的典型事件和人际关系的特殊体现
    六 教育的中心到底在哪里
        1 两套不同的教材——教育部教材和省教育厅教材
        2 寒暑假作业和试卷——省、市、县、乡镇“四坐大山”共同作用于学校和学生
        3 学校对“教育”的操作——曲折、灵活地执行上级指示
        4 分数——大浪淘沙淘出的金豆子
        5 教育的中心何在——学校、老师、学生到底是教育中的什么角色
    七 教材
        1 教材——应该是教育的集中表现或者精华
        2 主课与副课——反教育和反道德
        3 副课——对儿童发展作用大于主课
        4 教育的真正提高——把所有的课程开齐
    八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册)各科教材枚举
拾肆 婴幼儿养育
    一 婴儿养育
        1 传统养育——梦花生女,梦果生男
        2 女人养孩子——“养不教,父之过”
        3 对孩子的护佑——招魂
        4 沙土育婴——人是从土里面爬出来的
    二 幼儿养育
        1 看孩子——哄孩子
        2 养育孩子的道理——一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
        3 产婆术(生命的正当途道)——剖腹术(生命的非正当途道)
        4 孩子这样长大——任自然
        5 对待孩子——爱护、哄骗、吓唬
        6 儿歌——蚂嘎子,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7 孩子的贵贱二重性——贵得像宝,贱得像草
        8 孩子金贵起来了——家庭的喜怒哀乐系于孩子的健康快乐之上
    三 幼儿园
        1 育红班——“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婆婆妈妈的事情了
        2 幼儿园的生存——维持
        3 幼儿教育在于使孩子过两种生活——家庭生活和集体生活
拾伍 后六段小学
    一 学校
        1 学校概况——自成一体的生活单元
        2 学校布局——花草、操场、挺拔的扬树和为生活增添滋味的花椒树
        3 学校的生活——自然、真实
        4 对学生生活的理解——心中的蓝天
        5 作息制度——日升而上学,日不落而下学
    二 从作文看学生的生活
        1 趣事——生活趣味处处有
        2 幻想——对生存范围以外和生活常规以外事情的渴望
        3 钓鱼——不是姜太公
        4 户外活动和结伴活动——自然与智慧
        5 假期作业——任务
        6 对外面的世界的想望——只能想望
        7 开学前的兴奋——又要回到学校
    三 学生作文实录
        1 小学生作文——暑假趣事
        2 中学生作文——暑期的“极乐世界”
    四 学生的自我介绍
        1 3——6年级小学生——家庭、朋友、爱好、感受
        2 小学生喜欢的事情——能够与人玩耍,家人的关心
        3 小学生不喜欢的事情——受人轻视与冷落
    五 后六段小学在村庄的方位示意图
    六 后六段小学平面示意图
拾陆 生活中的新与旧
    一 服饰的变化
        1 服装——遮羞布与文化载体
        2 婚装——红德与白德
        3 新旧交替——渐变
    二 家庭用具和道德变化
        1 新的锅碗瓢勺交响乐——老曲新奏
        2 饭锅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从大锅饭到小锅饭,从大合唱到独奏
        3 碗碟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饭吃得少了,药吃得多了
        4 瓢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使用葫芦瓢的良苦用心
        5 炉灶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解放妇女儿童
        6 坐具卧具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找不到坐太师椅的感觉
    三 对新用具的思考
        1 塑料生活和塑料文化——快餐文化和快餐道德
        2 辨证思考——抹平了文化,抹平了道德
    四 老话题
        1 乡间的一些“老话题”和少年儿童的知识——时代精神的体现
        2 粮食——一切生活和道德的参照物
        3 为什么叫北“斗”星——照亮人生
        4 什么是“双千顷牌”——孩子的精神世界尚没有烟火气息
        5 “三寸金莲”——是多长
        6 公里——抑或是公理
        7 你有家兄吗——长大挣钱
        8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危机——文化殖民和文化消亡的危险
        9 榜样——城市堪为榜样吗
    五 乡村文化
        1 政府的宣传活动——例行公事
        2 大众传播媒介——消磨时间
        3 地方戏和说书——劝善
        4 婚丧嫁娶——生活、道德、教育的综合和集中性文化
        5 过节——生活的有意思气氛
        6 鬼神之事——离地三尺有神灵
        7 基督教和天主教——洋道德入主乡间
        8 禁忌——生活道德
        9 吵架——生活不能没有热闹
        10 上坟——生又何乐,死又何苦
        11 养花草和鸟——生活的点缀
        12 庙会——熙熙攘攘,来来往往
    六 学校与农村文化
拾柒 农民生活及其变化
    一 生活的变化
        1 积累、固定与变化——生活在于经验
        2 生活规矩和家畜以及庄稼一起变化——对人习性的考验
        3 教育——速成式和批发式
    二 农民生活光怪陆离的变化
        1 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解放了肢体
        2 生活变化的正副两个方面——柴米油盐酱醋茶农药和民众素质
        3 闲暇——何以陶冶性情
        4 农民仍然靠体力生活——农民生活的根本手段没有变化
    三 劳动
        1 劳动——农村生活的支柱性原则
        2 劳动是一个复杂的观念——对农民的集中概括
        3 学生对劳动不热心——须转化劳动的意义
    四 对农民生活的思考
        1 农民整体生活不取决于自己本身——时代的恩赐
        2 农民的尴尬生活——集体制是农民生活的出路
        3 教育应该为农民的生活负责——教育应当由国家承担
        4 教育不能决定农民的生活——教育不是最后的因素
    五 农村
        1 自身蕃衍——农村的集中意义
        2 狼来了——与狼共舞而不是打狼
        3 农业已经不是最后的生活保障——今天的孩子可能成为历史上最感沉重的一代
        4 农民的达观和无可奈何——孩子将来的生活不取决于农民自身
        5 天不会塌下来——农民的希望和生活哲学
        6 时代改变了农村生活的中心——经济就是道德
        7 农民气质需要转化——诗人和艺术家
    六 农村的新生活靠什么样的人来营造
        1 教育要唤醒民众——觉悟
        2 教育不能解决农村少年儿童将来的生活出路——不动的土地和驿动的人
    七 农村生活的三大变化
        1 解放前——土地生活中心,传统道德和个人修养,教育是高于生活的奢侈享受
        2 解放后——粮食生活中心,集体庇护和劳动道德,教育是生活一部分,半普及且廉价
        3 改革开放后——经济生活中心,个人负责和经济,教育被当作生活方式,普及却昂贵
    八 教育和道德的关系有分离的倾向
    九 人并没有变化
拾捌 小学生和老师生活实录
    一 学生学校生活——我的心和光阴像小溪流水
    二 老师在学校的生活——清清的池塘,微微的波纹
    三 学生寒假生活——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拾玖 站起来看教育——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文化思考
    一 教育百年轨迹
        (一) 现代化的启蒙与教育演绎——古今东西文化交汇
        1 现代化与学术文化指导——百年轮回
        2 教育演绎和“五四”精神——“文艺复兴”
        3 教育与文化前提——新旧两种道德情怀
        (二) 教育的新演绎与现代化——人、文化、科学、时代、本土化
        1 对现代化的再思考——时代道德
        2 社会主义教育演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3 教育的形而下思维和形而上思维——“处士横议”
        4 传统、后现代、创新的教育思考——“继承”、“创新”与“思想”
        5 教育中的声音与民主精神——基本道德
        6 “完善的人”——“人的全面发展”
        7 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本土化
    二 教育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道德与艺术的结合
        (一) 对教育的艺术定位——教育思维
        1 教育的艺术定位——教育在于提升人的境界
        2 人本主义——儒比德、道物化、佛顿悟
        3 道德与艺术合一——美即善
        (二) 做人、智慧与文化—教育内容
        1 人的风采——人之为人
        2 智慧——德性之体现
    三 教育是人的文化化——人是文化
        (一) 民族文化与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 时代精神——教育追求
    四 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干预
    五 制度化教育的尴尬
        1 思想——教育的精髓
        2 自然的教育——人与物感应

(9)小学数学试卷编制调查研究 ——基于四子王旗五年级试卷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背景概述
    2.1 小学数学试卷的理论概述
        2.1.1 小学数学试卷的界定
        2.1.2 小学数学试卷的功能和定位
    2.2 小学数学试卷的命题标准和编制原则
        2.2.1 小学数学试卷的命题标准
        2.2.2 小学数学试卷的编制原则
    2.4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材知识点分析
        2.4.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知识点分析
        2.4.2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知识点分析
第3章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编制的现状分析
    3.1 四子王旗小学概况
    3.2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考试管理制度
    3.3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统一考试试卷统计描述分析
        3.3.1 2011 -2018 年五年级数学统一考试试卷题型类型分析
        3.3.2 2011 -2018 年五年级数学统一考试试卷题量比例分析
        3.3.3 2011 -2018 年五年级数学统一考试试卷测评情况分析
        3.3.4 2011 -2018 年五年级数学统一考试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3.4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自主命题试卷访谈情况分析
        3.4.1 访谈目的
        3.4.2 访谈对象
        3.4.3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自主命题试卷访谈资料分析
    3.5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3.5.1 调查目的
        3.5.2 调查内容
        3.5.3 调查价值与意义
        3.5.4 问卷设计与发放
        3.5.5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调查情况分析
        3.5.6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的可取之处
第4章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四子王旗小学数学试卷编制存在的问题
    4.2 四子王旗小学数学试卷编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试卷编制模式单一,命题观念受限
        4.2.2 试卷编制方法较少,生活趣味不足
        4.2.3 教师编制能力不同,水平存在差距
        4.2.4 试卷编制态度重视程度不够
第5章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编制的建议
    5.1 开拓视野,重视试卷编制新尝试
    5.2 增加趣味,注重数学试卷情景化
    5.3 提升教师试卷编制能力
    5.4 建立互审评价制度,重视对待试卷编制的态度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10)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理论介绍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背景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研究时期划分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3.4 女数学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4.1 时期背景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4.1.2 数学教育理念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4.2.3 存在的问题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4.3.1 女数学家
        4.3.2 女性数学教师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5.1 时期背景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5.1.2 数学教育理念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5.3.1 女数学家
        5.3.2 女性数学教师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6.1 时期背景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6.1.2 数学教育理念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6.2.3 存在的问题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6.3.1 女数学家
        6.3.2 女性数学教师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6.4.3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7.2.1 发展概况
        7.2.2 存在问题
        7.2.3 影响因素
        7.2.4 相关建议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7.3.1 结论
        7.3.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期末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D]. 杨胡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领域为例[D]. 王葛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4]台湾康轩版与上海牛津版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之比较与分析[D]. 赖如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2)
  • [5]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 罗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6]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 赵建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7]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D]. 王立忠.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8]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 毕世响. 南京师范大学, 2002(02)
  • [9]小学数学试卷编制调查研究 ——基于四子王旗五年级试卷的现状调查[D]. 张晓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六年小学数学卷7期末复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