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以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术后气道管理

1岁以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术后气道管理

一、1岁以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道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潘[1](2021)在《PICU儿童重症肺炎的死亡预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患儿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数据、病原学、诊疗情况、并发症等对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对我院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连续入住PICU的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的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筛选出50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根据28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151例)和存活组(352例)。经Logistic分析,GCS评分、血液/肿瘤系统基础病、SPO2、WBC、支气管镜、心肺复苏是影响重症肺炎患儿死亡的独立因素。结论:PICU住院患儿存在血液/肿瘤系统基础病,入科时GCS评分越低,实验室检查中WBC越高、SPO2越低提示死亡风险大;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可降低死亡风险。

刘海滨[2](2020)在《单中心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 defect,VSD)患儿介入治疗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相关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心房横径(Inner diameter of left atrium,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shortening fraction,FS)、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程度]、身高、体重、心电图的变化,评价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的疗效。资料及方法1、研究对象及入选标准: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内科住院并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天性VSD患儿。共纳入235例患儿,其中,男115例,女120例,年龄2岁~13岁。根据年龄段将上述235例VSD患儿分成<3岁组,3岁~,6岁~,>9岁组,共4个年龄组。术后1年患儿年龄在患儿住院时年龄基础上加1岁,因术前患儿最小年龄≥2岁,故术后再按年龄段将患儿分成3岁~,6岁~,9岁~共3个年龄组。纳入标准:年龄≥2岁,体重≥10kg;听诊心前区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为VSD,且VSD大小及位置适合介入治疗;最后经左心室造影确诊适宜介入封堵治疗;依从性良好,并能按时接受随访的病人;同意并接受VSD介入治疗,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VSD缺损部位非膜周部;患有至少2种以上先天性心脏畸形;介入手术过程中出现呼吸骤停和(或)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心电图检查有左束支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过往有心脏外科手术或其他心脏介入手术病史的患者。2、介入治疗方法:在全麻或局麻下按VSD介入治疗常规对上述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器均选用国产型号(批准号:YZB/国0277-2009《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标准:术中彩超及造影监测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明显残余分流,术中心电图监测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发生,术后住院治疗观察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临床资料分析: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与术后1年的心电图、心脏彩超、身高、体重等资料,汇总后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对照分析:1.介入治疗术前患儿各项观测指标与正常同龄儿参考值对照。2.介入治疗术后1年患儿各项观测指标与正常同龄儿参考值对照。3.介入治疗术前患儿各项观测指标与术后1年各项观测指标对照。结果1.术前UCG各项观测指标、身高、体重、心电图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比较:(1)术前UCG各项指标、身高、体重比较:①术前<3岁组和>9岁年龄组LAD、LVDd均值显着大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0.05),其他各年龄组术前LAD、LVDd均值显着大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均<0.001);②术前各年龄组EF、FS均值显着大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均<0.05);③术前各年龄组患儿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例数比正常同龄儿对照组显着增多(P<0.05);④术前各年龄组身高均值显着小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0.05),术前<3岁组体重均值与正常儿童比较(P<0.001),其他各年龄组体重均值显着小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均<0.05);(2)术前心电图比较:VSD术前患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n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IRBBB)、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的比例分别为2.1%和3%,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左心室高电压的比例为18.2%,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2.术后1年UCG各项观测指标、身高、体重、心电图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比较:(1)术后1年UCG各指标、身高、体重比较:①术后各年龄组LAD、LVDd均值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②术后各年龄组EF、FS均值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③术后各年龄组患儿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例数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④术后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均值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2)术后1年心电图比较:VSD术后患儿IRBBB、CRBBB的比例分别为3.8%和4.3%,显着正常儿童对照组所占比例(P<0.001);左心室高电压的比例为2.1%,与正常儿童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术后1年患儿UCG各项观测指标、身高、体重、心电图与术前对照组比较:(1)介入前后UCG各指标、身高、体重比较:①术后患儿LAD、LVDd均值显着小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②术后患儿EF、FS均值显着小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③术后患儿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例数显着少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④术后患儿身高、体重均值显着大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2)介入术前后心电图比较:术后1年患儿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比例与术前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多(P<0.05),术后1年患儿左心室高电压的比例显着低于术前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前LAD、LVDd、EF、FS、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身高、体重与正常同龄儿相比有显着差异;2、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1年LAD、LVDd、EF、FS、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身高、体重与正常同龄儿相比无显着差异3、介入封堵术后IRBBB和CRBBB的发生率较术前增高,左室高电压的比率与术前相比显着降低。

李霞[3](2020)在《先心病围术期感染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探索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小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心脏术后早期的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评价PCT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在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对2018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收治的年龄3岁以下、先心病手术风险矫正评分(risk adjus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surgery,RACHS)2-5级、CPB下手术、无术前感染或炎性疾病的患儿,连续测定术前直到术后第7天的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同时行痰培养和胸片检查,对于体温超过380C的患儿行血培养,对于伤口化脓的患儿行伤口分泌物培养。2.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胸科协会和危重症分会关于肺炎、脓毒症以及纵膈炎的诊断标准,最终确诊需要由2位副主任以上级别专家进行,当两位专家意见不一致时,由第3位专家评判。并发症主要包括4大类手术后严重并发症:需要延迟关胸或体外膜肺氧合辅助的低心排血量综合症、需要腹膜透析或者持续性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肾功能不全、二次手术干预(如二次开胸止血、二次手术结扎或封堵侧枝)、其他如肠系膜栓塞和脑出血等胃肠道及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3.统计术后7天内感染及并发症情况,根据术后7天内有无感染和并发症分为感染+并发症组、单纯感染组、单纯并发症组以及正常组(无感染+无并发症)共4组。4.PCT动态变化趋势以PCT清除率来表示,将PCT清除率定义为[(PCTPODn-PCTpOD1)/PCTPOD1]×100%。(一)探索PCT在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的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研究对象:最终选择PICU≧4天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共429例患者入选,其中单纯感染组患儿145例、单纯并发症组38例、正常组230例、余16例患儿同时合并感染及并发症。2.研究结果:小儿CPB心脏术后PCT、CRP、WBC均较术前明显升高,CRP、WBC在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术后第7天仍高于正常。PCT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无感染和并发症的情况下在术后第5天降至正常。年龄、体重、RACHS评分、CPB及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clamping,AXC)时间均与术后早期PCT浓度有一定程度相关性。单纯感染组与正常组患儿术后第3-7天的PCT浓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单纯并发症组与正常组患儿术后第1-7天的PCT浓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单纯感染组与单纯并发症组患儿术后第1-5天的PCT浓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并发症组较感染组高两倍,而术后第6-7天的PCT浓度无统计学差异。3.研究结论:小儿CPB心脏术后WBC、CRP、PCT均明显升高,三者相比,PCT更能预警术后早期感染或并发症的存在。影响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PCT浓度的因素包括年龄、体重、RACHS分级、CPB和AXC时间、感染以及并发症。(二)评价PCT及PCT动态变化趋势在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1.研究对象:结合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PCT浓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优化研究对象,将年龄范围缩小、病种及术式固定、排除并发症的影响,选取年龄≤1岁、单一病种(解剖畸形为大动脉转位、行switch手术)、无并发症的患儿进行研究。2.研究结果:共有33例1岁以下大动脉转位行switch手术的患儿,单纯感染组11例、正常组16例,余6例合并并发症。单纯感染组与正常组患儿比较,两组术后第4-7天的PCT(P=0.040,P=0.022,P=0.007,P=0.017)及术后第3-7天的PCT清除率(P=0.005,P=0.010,P=0.015,P=0.037,P=0.045)具有显着性差异。11 例感染者中,5例在术后7天内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PCT(>1.0ng/ml),余6例感染者PCT浓度在术后3-7天出现下降后的二次升高。ROC曲线分析显示PCT的诊断价值(AUCROC>0.75)要明显高于CRP(AUCROC=0.47)、WBC(AUCROC=0.57),其中术后第3天的PCT清除率诊断价值最高(AUCROC=0.91,敏感度80%,特异性87%)。感染的诊断与PCT绝对值无相关性(R2=0.034,P=0.922),而与PCT清除率呈负性相关(R2=0.625,P=0.004)。3.研究结论: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感染,与WBC、CRP相比,P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同时PCT动态变化趋势即PCT清除率比PCT绝对值更重要,诊断价值更高。在排除并发症的影响下,心脏术后7天内持续高水平的PCT(>1.0ng/ml)或下降后迟发性二次增高,往往预示感染的存在。研究目的1.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围手术期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VRI)对术后恢复的影响2.评估术前VRI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3.明确CHD合并VRI患儿风险分层的因素对象和方法1.研究方法:对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接受心脏手术的先心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呼吸道病毒聚合酶链反应)面板对患儿进行七项呼吸道病毒检测,根据病毒阳性与否诊断VRI。病毒检测人群:2岁以下患儿术前需常规进行呼吸道病毒检测;对于术前病毒检测阴性但术后高度‘怀疑VRI的患儿需再次复查病毒检测。2.研究对象: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之间接受呼吸道病毒检查、行心脏手术、术后入住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术后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患儿。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共2831例患者进行了呼吸道病毒检测,其中91例患者(3.2%)感染病毒而诊断VRI,包括35例术前VRI患儿和56例术后VRI患儿。35例术前VRI患儿中,29例患儿的手术被推迟至病毒感染症状消失且病毒转阴(术前VRI-治疗组),其余6例患儿未经治疗在病毒转阴前进行手术(术前VRI-未治疗组)。91例VRI患儿一共死亡7例,包括术前VRI未治疗组患儿I例、术后VRI组患儿6例。2.VRI患者者1岁以下占79%,以紫绀、肺高压患儿为主,死亡率达7.7%,感染呈现明显季节性。检测到的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60.4%),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36.3%)和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IFA,3.3%)。与非RSV患者相比,RSV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更长[296(7-936)h vs 139(4-376)h,P=0.035],死亡率更高(12.7%vs 0,P=0.026)。3.采用倾向性匹配分析(propensityscorematching,PSM)的方法避免选择偏差、矫正基线资料以确定可比较的组别。术前VRI-治疗组患儿与匹配的非VRI患者相比,机械通气时间[22(1-124)hvs20(1-212)h,p=0.268]、PICU时间[3(1-8)dvs3(1-17)d,p=0.785]和总住院时间[12(8-16)dvs 12(7-25)d,p=0.872]相似=术前VRI-未治疗组患儿与匹配的非VRI患者相比,机械通气时间[256(96-556)hvs72(17-456)h,p=0.033]、PICU时间[18(10-32)dvs9(3-28)d,p=0.028]和总住院时间(27±7.5dvs 16±7.3d,p=0.010)明显延长。术后VRI患者与匹配的非VRI患者相比,机械通气时间(372hvs 18h,p<0.001),PICU时间(22dvs3d,p<0.001)和总住院时间(34d vs 12d,p<0.001)更长,死亡率更高(11.1%vs 1.42%,p<0.001)。4.术前VRI-治疗组与术前VRI-未治疗组患儿由于人数太少无法进行PSM,两组之间未匹配的比较结果表明:在病毒感染期间接受手术的患者预后更差,机械通气时间(288hvs22h,p<0.001)、PICU时间(20dvs3d,p<0,001)和总住院时间(29dvs 12d,p<0.001)更长,高频呼吸机(HFOV)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使用率更高(33.3%vs0,p=0.001),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的机率更大(66.7%vs6.9%,p<0.001),死亡率更高(16.7%vs0,p=0.026)。5.术后VRI的诊断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呈负相关(R=-0.650,R2=0.422,p<0.001)。行双心室娇治的VRI患者和行姑息手术的VRI患者,死亡率分别为3.8%和37.5%(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HD-VRI患者死亡与手术类型(p<0.001)、VRI类型(p=0.040)和术后VRI的感染时机(p=0.022)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姑息手术是CHD-VRI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风险系数12.0(1.6-87.5),p=0.014)。研究结论1.在病毒感染期间接受手术的术前VRI患者以及心脏术后VRI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病情严重度和死亡风险增加。2.术前VRI患儿最佳的手术时机:择期手术者应待病毒治疗症状消失且病毒转阴后手术,急诊手术者需评估手术和VRI的利弊。3.CHD-VRI患儿风险分层的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类型、手术类型以及病毒感染时机。术后1周内识别的VRI患儿、姑息手术、RSV患儿面临更严重的临床结局,其中行姑息手术的VRI患儿死亡风险增加12倍。

李敏[4](2017)在《先心病患儿术前用药的个体化策略》文中认为咪达唑仑口服、右美托咪定和氯胺酮滴鼻应用于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目的比较咪达唑仑口服、右美托咪定和氯胺酮滴鼻用于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用药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行择期修补术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0.5mg/kg口服,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2μg/kg滴鼻,氯胺酮组给予氯胺酮2mg/kg滴鼻。观察并记录给药接受度、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镇静评分,以及用药30min后的分离评分及静脉置管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三组共有5例患儿因特殊原因剔出研究,其余患儿均顺利入组完成研究。咪达唑仑口服组给药接受满意率和分离满意度最高,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氯胺酮滴鼻组较其它两组,镇静起效时间最快,置管满意度最高(P<0.05)。与同组基础值相比,右美托咪定滴鼻组给药后20min、25min和30min的HR较给药前显着下降、25min和30min SpO2较给药前显着下降(P<0.05)。右美托咪定组给药后25min和30min较给药前RR加快、PETCO2增高(P<0.05)。结论术前应用咪达唑仑口服、右美托咪定和氯胺酮滴鼻均可为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提供良好的镇静效果,咪达唑仑口服给药接受度最高,且分离满意率最高。氯胺酮滴鼻的置管满意率最高。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滴鼻可导致一定程度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和氯胺酮口服应用于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目的比较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氯胺酮口服应用于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镇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行法洛四联症纠治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口服咪达唑仑0.5mg/kg、右美托咪定5μg/kg和氯胺酮5mg/kg。观察并记录给药接受度、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和镇静评分,以及用药30min后的分离评分及静脉置管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咪达唑仑组中2例患儿因暂缓手术退出研究,其余患儿顺利入组。右美托咪定组给药接受满意率最高,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三组患儿的镇静起效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氯胺酮组的分离满意度和置管满意度最高,与其它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同组基础值相比,三组给药后各时点的HR、Sp O2均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和氯胺酮均可为法洛四联症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其中右美托咪定的给药接受度最高,口服氯胺酮组的分离与置管评分显着高于其余两组。

周隆书,王云[5](2014)在《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总结影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分析72例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结果。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对7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采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采取补片修补53例(其中Dacron片48例,自体心包5例),直接缝合19例;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予以直接缝闭。结果治愈66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术后脱呼吸机困难死亡4例,病死率8.33%。66例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未见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术前治疗和准备后,应及时手术治疗,术中体外循环管理和保障、精细操作,以及良好的术后处理可有效地降低手术致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吴筱筱[6](2014)在《出院计划模式在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大血管发育障碍所致的畸形,是最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已跃居出生缺陷首位。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并发症,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征,可直接影响畸形矫治手术的效果及预后。室间隔缺损伴肺高压者术后死亡率比无肺高压者高2.6倍。随着医疗环境变化,患儿住院时间缩短,护理重心从医院转移到家庭。在居家照顾过程中,患儿母亲存在知识缺乏、自我效能低、照顾压力大等问题,仍有很多护理需求。目前,出院计划已被认为是实现连续性护理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包括患者住院期间(从患者入院当天就开始制定)和出院后的连续护理过程,为患者制定并实施有效出院计划能够保障其得到连续护理。由护士主导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得到多方相关团队支持的出院计划已被证明能够促进患者出院后的护理质量并改善预后,同时能减少政府、保险公司、家庭的医疗开支。本研究旨在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中实施出院计划,提供连续性护理,指导患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工作,并对出院计划的效果进行评价。目的:评价出院计划模式对患儿母亲疾病相关知识、照顾技能、一般自我效能、护理满意度的干预效果;评价出院计划模式对患儿体重增长、再住院率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属类实验性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选取北京某三级甲等心血管病医院2013年6月至11月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及其母亲60名,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接受病房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除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外,还接受由研究者实施的出院计划,包括患儿入院后评估患儿母亲的需求,制定并实施出院计划。在患儿住院期间对其母亲进行健康教育及技能培训,内容涉及住院中、出院后所需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在患儿出院后,为其母亲提供咨询,解决其在照顾患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出院后的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电话随访指导。出院前采用出院准备程度量表、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知识调查表、先天性心脏病照顾者行为问卷、顾客满意度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患儿母亲进行测量;出院后1个月、3个月,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患儿进行随访,采用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知识调查表、先天性心脏病照顾者行为问卷、顾客满意度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患儿母亲进行测量。结果:共57位患儿及其母亲完成了整个研究,干预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研究结果显示:(1)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干预组患儿母亲出院准备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01);干预组患儿母亲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在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患儿母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60,P=0.000:t=6.44,P=0.000;t=5.95,P=0.000),干预组患儿母亲知识水平在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3个月均高于干预前(t=8.41,P=0.000;t=8.45,P=0.000;t=8.55,P=0.000),对照组患儿母亲知识水平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高于干预前(t=6.71,P=0.000;t=6.96,P=0.000);干预组患儿母亲照顾行为得分在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患儿母亲,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4.81,P=0.000;t=2.90,P=0.006;t=3.43,P=0.001),对照组患儿母亲在出院后1个月高于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低于出院后1个月(t=3.57,P=0.016;t=-2.00,P=-0.002);干预组患儿母亲护理满意度在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患儿母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6,P=0.024;t=-2.12,P=0.034;t=-1.84,P=0.033);干预组患儿母亲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患儿母亲,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儿母亲在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t=-4.03,P=0.004,t=-4.83,P=0.002)。(2)干预两组患儿的体重均高于干预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儿体重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均高于干预前(t=0.59,P=0.000;t=2.32,P=0.000),出院后3个月高于出院后1个月(t=1.73,P=0.000),对照组患儿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均高于干预前(t=0.71,P=0.000;t=2.07,P=0.000)出院后3个月高于出院后1个月(t=1.36,P=0.000);干预组患儿在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出院计划模式可有效提高患儿母亲疾病相关知识水平,提高患儿母亲照顾行为,提高患儿母亲护理满意度;干预效果在患儿出院后3个月内均较显着;出院计划模式对患儿母亲一般自我效能感未见明显影响。(2)出院计划模式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体重增长未见明显影响;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再住院率未见明显影响。

吴鹏鹏[7](2014)在《6月龄以下危重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近期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影响6月龄以下危重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2.针对性地强化术前病情评估、外科操作技术、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术后监护等措施;3.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2011.12间161例小婴儿(≤6月)室间隔缺损急或亚急诊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情况,其中,男83例,女78例,年龄(4.1±1.3)月,体重(5.5±1.1)kg,有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148例。部分患儿合并ASD或功能性单心房、PDA、COA、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无顶冠状静脉窦等。术前均有持续或反复肺炎、心功能不全史,经儿内科、PICU等反复治疗63例,部分术前需呼吸机辅助,治疗好转或无效时直接转入心外科手术,其中1例持续到外科手术时。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膜式氧合器和改良超滤、浅或中低温转流,其中4例联合深低温/停循环。室间隔缺损用心包补片间断(或连续)修补,同时处理合并的其它畸形,如结扎PDA、修补ASD、二或三尖瓣整形、纠治CoA、扩大肺动脉等;酌情放置左或右房和肺动脉测压管、临时起博导线。术后呼吸机支持,常规应用多巴胺、米力农,必要时加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术后存活156例。其中出现严重并发症27例,包括持续低心排3例、恶性室性早博、心跳骤停、再次气管插管、败血症等各1例,再开胸探查止血2例、大量气胸4例、呼吸道感染(同时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16例,均经及时处理治愈。死亡5例,直接原因是严重低心排、肺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根据治疗过程和结果,将患儿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二组。后者包括术后死亡和严重并发症者,如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再次气管插管、需清创的切口或纵隔感染,胸腔引流量多和时间长(≥5天)、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notrope score;IS)>20、血液和或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急性肾功能不全需腹膜或血透析、再次开胸探查、ALT和或AST>500U/L、CICU监护时间>4天、中等量以上气胸、胸腔积液和乳糜胸等。根据上述描述,进入预后好组97例、预后差组60例。将手术时的年龄、体重、有无心内合并畸形和气管狭窄、术前感染情况、肺动脉高压程度、转流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直径、呼吸机支持时间、胸引量、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notropescore;IS)、监护时间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再把分布不同的可能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最后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研究的161例人数中,死亡5例,死亡率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呼吸机支持时间、胸引量、心内合并的其他畸形、肺动脉高压程度、有无气管狭窄只在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而转流和主动脉阻断时间、IS、监护时间在单、多因素分析中均有不同,P值分别是0.000-0.001、0.000-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转流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长、IS高、监护时间长是影响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监护时间是一个间接的危险因素,是患儿病情的综合体现。影响小婴儿室间隔缺损急或亚急诊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可能危险因素很多,术前完备的评估病情、术中满意的矫治畸形、术后有力的生命支持、并发症的及时发现和处理都是十分必要的。

焦文娟[8](2012)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研究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发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导致患儿住院频率增多、手术预后不良、生长发育障碍、死亡率增加。只有了解先心病患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探讨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儿营养状况。但目前国内研究对患儿术前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探索不足,对术后营养状况则研究较少。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考虑到室间隔缺损为非紫绀型先心病中的代表病种,故有必要深入探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目的:调查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营养状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便利选取北京市阜外医院室间隔缺损婴幼儿143名。在患儿手术前调查研究对象的月龄、身高和体重,应用Z评分法评价患儿营养不良发生情况,并且由患儿母亲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术前治疗史调查表、先心病婴幼儿喂养困难情况调查表、3日饮食日记、先心病婴幼儿母亲喂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研究者通过查阅病历完成围手术期事件调查表。分别在患儿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调查患儿身高和体重,并使用先心病婴幼儿喂养困难调查表、3日饮食日记、先心病婴幼儿母亲喂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术后营养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①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的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分别为(-0.76±1.41)、(-1.52±1.52)和(-1.29±1.54);术后1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43±1.34)、(-1.23±1.57)和(-1.25±1.61);术后3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17±1.20)、(-0.29±1.39)和(-0.23±1.44);术后6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23±1.06)、(0.24±1.30)和(0.45±1.41)。②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率为50.3%,急性营养不良率为44.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21%;术后1个月营养不良率为41.8%,急性营养不良率为38.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11.2%;术后3个月营养不良率为19.4%,急性营养不良率为17.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4.7%;术后6个月营养不良率为8.7%,急性营养不良率为6.3%,慢性营养不良率为4.0%。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出生体重、患儿术前肺动脉压力水平、患儿能量摄入情况及患儿母亲是否通过网络图书获取营养知识是患儿术前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患儿月龄、患儿出生体重、患儿能量摄入情况及术前营养不良情况是患儿术后1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患儿出生体重、术前合并其它心脏畸形个数、患儿母亲喂养行为及术前营养不良情况是患儿术后3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后喂养困难是患儿术后6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术前患儿营养状况较差。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儿营养状况显着改善,至术后6个月基本恢复至正常。护理人员应了解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术前有针对性地向高危患儿家属宣教科学喂养知识,以提高患儿术前营养状况;在术后采取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高危患儿家属提高患儿能量摄入、提高母亲的喂养能力,以帮助患儿更快恢复。

骆飞源[9](2011)在《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术后护理》文中指出经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收缩压≥90 mmHg或肺动脉平均压≥60 mmHg者即为重度肺动脉高压[1]。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而婴儿室间隔缺损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术后护理难度相当大,这与此类患儿本身病情严重、年龄小、发育差、体质量低、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有关。我院于2011年1月收治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现

王雪艳,祝丽娟,张丽,刘晓萍[10](2011)在《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31例的术后呼吸道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呼吸道护理体会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例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术后护理措施及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未发生肺高压危象等并发症。结论加强呼吸道管理是避免术后发生肺高压危象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二、1岁以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道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岁以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道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PICU儿童重症肺炎的死亡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资料与方法
    第一章:一般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剔除标准
        1.3 伦理和注册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第一章 一般情况
        1.1 人口学资料
        1.2 基础疾病情况
    第二章 实验室指标
        1.1 血气分析
        1.2 血常规
        1.3 肾功能
    第三章 病原学情况
        1.1 呼吸道病原菌
        1.2 病毒
        1.2.1 呼吸道病毒
        1.2.2 血液病毒
        1.2.3 其它部位病毒
        1.3 细菌
        1.3.1 呼吸道细菌
        1.3.2 血液细菌
        1.3.3 其它部位细菌
        1.4 真菌
        1.5 肺炎支原体
    第四章 诊疗情况
        1.1 一般治疗
        1.2 特殊治疗
    第五章 并发症
    第六章 单因素Logistic分析
    第七章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非通气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Cantrell五联征1 例报道

(2)单中心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先心病围术期感染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一)
英文缩略词表(二)
第一部分: 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降钙素原变化及意义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 PCT在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的自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1、研究对象
        2、研究结果
        3、讨论
        4、结论
    (二) PCT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在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
        1、研究对象
        2、研究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先心病围术期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降钙素原是否适用于小儿心脏外科术后患者?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先心病患儿术前用药的个体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咪达唑仑口服、右美托咪定和氯胺酮滴鼻应用于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和氯胺酮口服应用于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6)出院计划模式在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假设
    四. 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 肺动脉高压概述
        1. 肺动脉高压定义及特点
        2. 肺动脉高压分类
        3. 肺动脉高压分级
    二.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
        1. 室间隔缺损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分类
        2.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治疗及预后
        3.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常见问题
    三. 出院计划
        1. 出院计划定义
        2. 出院计划的重要意义
        3. 出院计划的实施
        4. 国内外出院计划的发展概况
        5. 出院计划模式在儿科领域的应用
        6.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出院计划
    四.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干预的实施
        1.形成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出院计划
        2. 干预的内容及方法
        3. 干预效果评价
    四. 研究指标和工具
        1. 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2. 疾病相关知识
        3. 患儿母亲照顾行为
        4. 一般自我效能
        5. 患儿出院后情况
        6. 患儿母亲护理满意度
        7. 患儿母亲出院准备程度
    五. 资料收集步骤
    六. 资料分析方法
    七. 质量控制
    八. 伦理原则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临床资料
    三. 两组观测指标在不同时点的比较
    四.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五. 两组组内各时点比较
第五章 讨论
    一.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及其母亲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
    二.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母亲干预前疾病相关知识、一般自我效能分析
    三. 出院计划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1. 出院计划模式对患儿母亲出院准备程度的干预效果
        2. 出院计划模式对患儿母亲疾病相关知识的影响
        3. 出院计划模式对患儿母亲照顾行为的影响
        4. 出院计划模式对患儿母亲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
        5. 出院计划模式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6. 出院计划模式对患儿体重的效果
        7. 出院计划模式对再住院率的效果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
第八章 建议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知情同意书
    附件二 患儿及其母亲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件三 患儿临床资料调查表
    附件四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知识调查表
    附件五 先天性心脏病照顾者行为问卷
    附件六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件七 出院后随访调查表
    附件八 服务对象满意度量表
    附件九 舒适/准备线性模拟量表
    附件十 健康教育手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6月龄以下危重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近期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文献回顾
        (一)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二)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的营养现状
        (三)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营养现状的影响因素
        (四)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矫治术后营养状况
        (五)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矫治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六) 室间隔缺损的研究意义及疾病简单回顾
        (七) 测量及研究工具的回顾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指标和工具
    四、资料收集
    五、质量控制
    六、资料分析
    七、伦理问题
第四章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的调查结果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时点营养状况现状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X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Z评分各时点均数自身对照两两比较
        (四)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Z评分的变化趋势
        (五)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的不同时点卡方检验
        (六)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各时点两两比较
        (七)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三、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四、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1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3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四)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6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讨论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二、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分析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现状分析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现状分析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变化趋势分析
    三、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局限性
    四、对今后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10)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31例的术后呼吸道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2.1 使用呼吸机时的呼吸道管理
        1.2.1. 1 气道的湿化
        1.2.1. 2 吸痰护理
        1.2.1. 3 镇静药物的应用
        1.2.2 撤机后的呼吸道管理
        1.2.2. 1 鼓励咳痰
        1.2.2. 2 吸痰护理
        1.2.2. 3 氧疗
        1.2.2. 4 其他注意事项
2 结果
3 护理体会

四、1岁以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PICU儿童重症肺炎的死亡预后影响因素研究[D]. 王潘.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单中心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D]. 刘海滨. 山东大学, 2020(04)
  • [3]先心病围术期感染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D]. 李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先心病患儿术前用药的个体化策略[D]. 李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5]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J]. 周隆书,王云.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04)
  • [6]出院计划模式在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中的应用研究[D]. 吴筱筱.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01)
  • [7]6月龄以下危重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近期预后分析[D]. 吴鹏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8]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焦文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1)
  • [9]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术后护理[J]. 骆飞源. 现代医药卫生, 2011(23)
  • [10]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31例的术后呼吸道护理[J]. 王雪艳,祝丽娟,张丽,刘晓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11)

标签:;  ;  ;  ;  ;  

1岁以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术后气道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