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散文诗的本质

论现代散文诗的本质

一、试论现代散文诗的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孙景鹏[1](2020)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文中认为“叙述”是语言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是专门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问题的一门尚未成形、有待建构的学问。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建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为此,笔者在通读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叙述学、文体学、阐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在叙述、怎么叙述”的基本问题,从现代散文叙述艺术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努力把文本细读、叙述分析和理论阐释较好地结合起来,着重辨析和概括现代散文叙述的特点和特长,从中总结和建构出初步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散文叙述学首先要解决“谁在叙述”的问题。“叙述主体”主要探讨散文作者、叙述者与叙述主体的复杂关系、组合形态和叙述功能。中国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大致有作者、叙述者以及作者与叙述者合体三种常见的形态,相应形成自叙、分叙、合叙三种叙述模式,叙述主体意识也有理性、感性和潜意识层面诸因素的错综交融。散文叙述学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叙述”的问题,包含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等主要问题。“叙述角度”探讨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聚焦三个问题,着重辨析散文叙述的观察方式与思维特点;现代散文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内聚焦的叙述为主,也善用其他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叙述形态”涉及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和叙述节奏,着重解决散文谋篇布局、组合有序的章法问题。“叙述语言”探讨现代汉语与散文变革的相互关系,辨析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的话语特色,以及闲话体、对话体、独语体、训导体等主要语体的叙述特点。“叙述方式”则探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具体表达方式的组合交融关系,以及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三类散文的叙述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散文展开具体研究,不仅能发现散文研究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能开拓散文研究的新景观,推进散文研究的细化、深化和学理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承志[2](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认为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李婷[3](2016)在《1920年代四家诗“梦” ——以鲁迅、高长虹、于赓虞、焦菊隐的散文诗为例》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生期。在五四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影响下,中国文人译介了大量外国散文诗,同时也涌现出鲁迅、高长虹、于赓虞、焦菊隐、郭沫若、刘半农、徐玉诺等许多优秀散文诗作家。为了表现细腻复杂的心理特征,许多作家将“梦”元素纳入散文诗的创作。“梦”的朦胧、虚幻、不确定性等特征,丰富了散文诗的内容。笔者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散文诗作为研究的宏观背景,以鲁迅、高长虹、于赓虞、焦菊隐的散文诗为例,着重分析这四家“梦”抒写的不同风格,探究“梦”给散文诗带来的审美意义。

陈太胜[4](2014)在《彭燕郊的散文诗写作和现代诗的一种可能》文中研究表明彭燕郊是中国现代继鲁迅之后在散文诗写作上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作家。他的众多散文诗"以思考代替抒情",并让思想有了诗性的音乐化了的形式,体现出了思想和音乐相交响的新的艺术形式。这类作为诗的散文诗,与一般的诗化散文有很大的不同,它非常关注自身的结构和肌理,尤其是内在的节奏感。彭燕郊的这类散文诗体现了现代诗一种新的可能。

张翼[5](2011)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散文诗是一种近代文体,适应近现代社会人们敏感多思、复杂细密的心理特征而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文体。外国散文诗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与传统诗文互渗交融的文体资源和艺术积淀相会通,在五四思想解放、文学革新思潮的促成下,中国现代散文诗应运而生,独立发展,涌现出鲁迅、刘半农、焦菊隐、于赓虞、王统照、丽尼、何其芳、巴金、唐弢、陈敬容等名家名作,形成了散文诗独特的文体特征和诗性品貌,在开拓和深化现代心灵活动的审美领域上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创新成就。笔者秉承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理论方法,综合运用文艺学、文体学、文本学、修辞学等理论观点,并借鉴西方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批评方法,以诗学研究为视点和重点,综合考察现代散文诗生成的文体因缘、体性特质、诗化特点、审美价值、文体特长和局限等问题,在与研究对象的对话性阐释中探究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诗学蕴涵。本文的诗学分析,在汲取西方现代诗学研究方法强调文本细读的同时,也借鉴中国传统注重感悟的诗学理论,力图构建散文诗文体的诗性特征与创作主体、审美传统以及社会历史语境的对话关系,从动态的角度呈现文体内部结构要素的转化、兴替以至变异,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艺术表征、个性差异和时代气息,从而透视散文诗对现代人生的审美把握已然达到和可能抵达的标度。

徐成淼[6](2007)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散文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散文诗从西方传入我国后,受传统文化的制约,未能彻底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散文诗要走向现代,应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应与散文诗这一文体相适应。

程国君[7](2007)在《论台湾女性散文的诗学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大陆散文创作相比较,当代台湾女性散文创作的乡愁与女性书写、宗教情致与伦理倾向是别有旨趣的,在散文诗学建构上也颇有建树。本文概述了台湾女性散文在思想、精神价值上的这种旨趣以及在现代散文诗学建构方面呈现出来的新的品质,揭示了这些品质所包含的现代散文诗学建构的具体内涵及其存在的缺失,并通过一些散文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台湾女性散文创作求新求变、追求审美多样化的趋势。

邹岳汉[8](2006)在《中国大陆近20年散文诗发展概观》文中指出引言本文锁定1985年底~2005年底这近20年,旨在以有限的篇幅对这一时期中国大陆散文诗的发展状况作一个近距离的描述,并尽量减少与此前已有研究成果的重复。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20年,是中国大陆散文诗空前发展繁荣的时期。这期间发生的若干重大转折在中国散文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第一家散文诗期刊、第一家散文诗报纸的

王金华[9](2004)在《论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散文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散文诗是二、三十年代现代文学中不可忽略的存在。文体的开放性、杂交性优势,使散文诗成为现代知识者自由言说的必然选择:对最先锋的现代派创作理念和方法的吸收,使散文诗成为当时最具现代性的文体。三十年代以后,时代与社会的双重挤压使散文诗发生变异与衰落。本文以史料与文本为基础,发掘现代散文诗的历史贡献、文体建构及艺术渊源。第一部分为现代散文诗诞生与发展的文化阐释。从当时的白话诗论争入手,分析散文诗这一“文体乌托邦”在诗体大解放中的重要作用;论述现代知识者的文化焦虑与散文诗自由言说之必然联系,探求散文诗骤兴即衰的社会、文化原因。第二部分为现代散文诗的体式建构,以对话体、寓言童话体、情绪象征体、诗文嵌合体、抒情散文体五类对现代散文诗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兼及其演变过程、文化意味。第三部分为艺术风格的域外溯源,对分别以鲁迅、冰心为代表的两种风格进行对比观照,以波特莱尔、泰戈尔等经典散文诗作家为参照,探求其域外渊源。

王珂[10](2003)在《论中国现代散文诗文体的诞生及第一个创作高峰》文中提出

二、试论现代散文诗的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现代散文诗的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
    第一节 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第二节 散文叙述者的可靠性
    第三节 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角度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人称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视角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聚焦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形态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结构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顺序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节奏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言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引语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体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方式
    第一节 叙述与记叙和描写
    第二节 叙述与抒情
    第三节 叙述与议论和说明
结语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1920年代四家诗“梦” ——以鲁迅、高长虹、于赓虞、焦菊隐的散文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散文诗发生期的“梦”写作
    第一节 “梦”的文学渊源
    第二节 “梦”的三种抒写形态
第二章 散文诗中的四家“梦”
    第一节 鲁迅:“奇崛——冷峻”之“梦”
    第二节 高长虹:“狂傲——虚无”之“梦
    第三节 于赓虞:“唯美——颓废”之“梦”
    第四节 焦菊隐:“哀婉—沉毅”之“梦”
第三章 “梦”在散文诗中的审美建构
    第一节 “梦”的修辞:变异与变形
    第二节 “梦”的言说:独白与对话
    第三节 “梦”的诗语:音韵与暗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彭燕郊的散文诗写作和现代诗的一种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思考代替抒情”
二、作为诗的散文诗
三、“音乐化了的”散文诗
四、结语:现代诗的一种可能

(5)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中国现代散文诗研究综述
    二、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预期目标
第一章 现代散文诗生成的中外渊源
    第一节 诗文交叉互动的文体因缘
    第二节 外国散文诗的创立和影响
    第三节 中国古典传统的发掘与润泽
第二章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 思想解放与文体解放的产物
    第二节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理论建设
    第三节 中国现代散文诗三十年发展概观
第三章 现代散文诗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 散文诗与自由诗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散文诗与小品文的异同
        一、写作视点的区别
        二、语言形式的区别
    第三节 诗文交融的文体特性
第四章 现代散文诗的语体特征
    第一节 不拘格律的节奏旋律
    第二节 修辞炼句的精巧自然
    第三节 散文诗的独语与对话
第五章 现代散文诗的诗化特点
    第一节 诗意的吟味
    第二节 意象的建构
        一、日常型意象
        二、变异型意象
        三、幻象型意象
    第三节 象征的妙用
        一、象征的"幻象"
        二、象征的暗示
第六章 现代散文诗的审美发现
    第一节 审美发掘的深度
    第二节 自我表现的张力
    第三节 审美空间的开拓
结语: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文学史意义
    一、文体独立的价值与意义
    二、文体杂交的优势与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论台湾女性散文的诗学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 乡愁·宗教·伦理:女性散文的价值旨趣
二 “创格”:散文诗学的建构
三 “小”“大”之辩:散文诗学建构的另一种表现

(9)论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散文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引言
二、 现代散文诗诞生与发展的文化阐释
三、 现代散文诗的体式建构
四、 艺术风格的域外溯源
五、 结语
六、 后记
七、 参考文献

(10)论中国现代散文诗文体的诞生及第一个创作高峰(论文提纲范文)

草创期的散文诗
散文诗的第一次高潮
早期散文诗的文体特性

四、试论现代散文诗的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D]. 孙景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3]1920年代四家诗“梦” ——以鲁迅、高长虹、于赓虞、焦菊隐的散文诗为例[D]. 李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4]彭燕郊的散文诗写作和现代诗的一种可能[J]. 陈太胜.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5]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诗学研究[D]. 张翼.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6]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散文诗[J]. 徐成淼.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 [7]论台湾女性散文的诗学建构[J]. 程国君. 文学评论, 2007(04)
  • [8]中国大陆近20年散文诗发展概观[J]. 邹岳汉. 散文诗世界, 2006(01)
  • [9]论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散文诗[D]. 王金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 [10]论中国现代散文诗文体的诞生及第一个创作高峰[J]. 王珂. 青海社会科学, 2003(03)

标签:;  ;  ;  ;  ;  

论现代散文诗的本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