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中国水资源南北连接蓝图

绘制中国水资源南北连接蓝图

一、描绘中国水资源南北贯通的大蓝图(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斌[1](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颜[2](2020)在《基于改进FMEA方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文中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其规模宏大,跨越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线路长,地质条件复杂,受到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中线工程一旦遭遇致功能丧失类重大风险,对整个华北平原居民的用水将造成巨大影响。中线工程各工程段的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和管理水平都有巨大差异,不同工程段面临的主要风险也不相同。因此,在充分重视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工作的同时,对中线各工程段所面临的关键风险源诊断问题更应该加强重视。本文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风险源诊断问题,基于一种改进的FMEA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险顺序数计算方法,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风险源诊断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特点,充分进行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收集中线工程运行五年以来发生的主要风险事件,从风险事件的角度出发,使用因果分析方法,对每一个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风险因子进行追溯,对梳理出的风险因子进行合并和分类,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体系。(2)使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因子的主观权重进行确定,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风险因子的客观权重进行确定,最后根据最小鉴别信息原理将风险因子的主、客观权重进行集成,得到最接近主客观权重的综合权重,以此作为关键风险源诊断的重要依据。(3)针对传统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FMEA)的缺陷,使用模糊证据推理理论、评价要素赋权法、TOPSIS分析法对传统FMEA方法进行改进,对风险因子进行相对贴近度的计算,并将贴近度计算结果与各风险因子综合权重进行集成,以此作为改进风险顺序数(IRPN)的计算方法,根据计算结果对风险因子进行风险重要度排序,识别关键风险源。以南水北调中线某工程段为计算实例,对该段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进行诊断,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证明了新方法的适用性,在风险预防方面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陈伯俭[3](2020)在《南水北调(邯郸段)水源水预氧化-强化混凝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用明渠输水,输水线路长、水深较浅,加之沿途大气沉降的污染物输入,导致下游城市取水水质较水源地水质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邯郸段)水源水为研究对象,针对常规给水处理工艺面对藻类含量季节性升高的局限性,进行化学预氧化强化混凝试验研究,通过静态试验对药剂投加量及工艺参数进行优选,在此基础上考察模拟动态工艺的除污效果,以期为邯郸市相关水厂的工艺运行提供数据支持。通过烧杯试验进行了南水北调(邯郸段)水源水强化混凝研究,确定静态试验参数为: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最佳投加量为20mg/L,混合搅拌速度为400r/min、搅拌时间2min,反应搅拌速度为60r/min、搅拌时间15min,沉淀时间30min,此时对水源水中浊度、叶绿素a、UV254与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29%、86.30%、35.71%和25%。以高锰酸钾、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为氧化剂进行预氧化强化混凝试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作为预氧化剂经济可行,次氯酸钠的最佳投加量为0.5mg/L,最佳氧化时间为30min,在此条件下对水中浊度、叶绿素a、UV254、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9%、97.02%、55.32%和42.31%。在静态试验基础上,模拟水厂处理工艺流程进行常规混凝和预氧化强化混凝动态试验,考察动态工艺对水源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试验装置稳定运行后,在PAC投加量为20mg/L、混凝时间为20min、沉淀时间为120min时,常规混凝工艺对浊度、叶绿素a、UV254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09%、90.96%、34.87%和28.86%,出水中平均残余铝含量为0.131mg/L。采用次氯酸钠进行预氧化强化混凝,次氯酸钠投加量为0.5mg/L、预氧化时间为40min,PAC投加量为10mg/L、混凝时间为20min、沉淀时间为120min时,滤后出水浊度、叶绿素a、UV254和CODMn浓度分别为0.145NTU、0.24mg/m3、0.030cm-1与1.18mg/L,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71%、97.55%、50.06%和42.30%,平均残余铝含量仅为0.073mg/L,出水中上述水质指标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限值要求。

王伟[4](2016)在《白庄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地裂缝是地表土体破坏直接导致的一种地质灾害,其主要宏观特征就是地面破裂变形。地裂缝发育范围广、造成危害大,是众多地质灾害中少见的。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向自然领域拓展,地裂缝的危害日益突出。穿越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焦作白庄地裂缝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该地裂缝活动强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输水构成巨大威胁,而且地裂缝发育区内,存在活动断裂、煤层采空区、矿井排水和超采地下水等多种致灾因素。本文以白庄地裂缝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调查白庄地裂缝分布的现状,利用测绘、槽探、钻探、物探等,查明白庄地裂缝的发育特征;收集白庄周边地质与人类活动资料,结合实地查勘,分析地形地貌特征特征、地层岩性、活动断裂分布、现代构造应力场、场区水文地质条件、超采地下水、煤层采空和矿井排水等与白庄地裂缝的关系,揭示影响地裂缝活动的主要因素;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得出白庄地裂缝的成因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在野外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利用槽探、钻探、物探等工程手段查明了白庄地裂缝发育的平面特征和剖面特征。(2)通过收集白庄周边地质与人类活动资料,分析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活动断裂分布、现代构造应力场、水文地质条件、超采地下水等并结合实地查勘,揭示出白庄地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即白庄地裂缝展布方向受九里山断裂的控制,现今活动主要由矿井排水引起。(3)利用Flac3D模拟软件建立不同致灾因素的模型,结合相关的理论原理概化出白庄地裂缝的成因机理。(4)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预测出未来影响裂缝继续发育的因素主要是地下水的开采,而煤层采空和断层对地裂缝的后期活动影响较小。

金胤静(Kim Yoon Jung)[5](2015)在《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过程中,能源问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与国家发展和全球安全密切关联的战略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国际石油市场日渐动荡,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必须客观地面对本国、本地区和全球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与有限供应之间的非对称性、全球能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性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学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新的能源安全观关注能源生产国的需求安全、消费国的供应安全和过境国的运输安全等诸多方面,强调“合作安全”和“共赢安全”涉及能源生产国、消费国、过境国、大中型跨国石油公司等几乎所有能源地缘政治行为体的利益。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亚新独立的国家从苏联的“后院”发展成为世界新的能源供应中心,吸引了诸多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这些国家为了确保本国和本地区的能源安全,通过政府主导、能源企业参与等多种途径开展各具特色的能源外交,推进能源合作。中国和韩国同处亚太地区,作为能源消费国及进口国,两国都对中东的能源进口有较强的依赖性,也同样面临海上油气运输的风险。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201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过度集中于中东非洲地区的石油进口,过多依赖于海上运输的状况使得中国的石油安全脆弱。由于中亚地区在地理上与中国陆路相连,打通中亚油气进口通道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近20年来,中国从中东非洲地区不断向其他地区扩展能源合作与外交领域的层次、方式和范围,使其能源安全程度不断提升。韩国由于本国的能源资源不足,能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偏高。2012年韩国的能源消费排名世界第九位。韩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87%,为了减轻这一地区的能源进口,确保能源供应安全,韩国从2003年卢武铉政府开始进入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圈,并于2006年提出了“进入中亚方案”。但是,韩国是中亚能源开发和合作的后来者。显然,通过分析中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经验,可以为韩国当前和今后的能源战略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论文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冷战后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特点和能源地缘战略的变化过程,探讨能源安全的新特征以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观;通过调研分析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实践,总结出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的战略思维和特点,对比探寻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的思路和战略选择;在比较分析“中国-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的特征、战略和挑战的基础上,对应分析“韩国-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以及韩国在中亚的能源安全利益和相应的政策选择。通过上述这些研究,本文认为中韩两国在中亚地区具有不同的能源安全利益和战略优势。中国在中亚成功的能源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基础,推进以油气为重点的一体化和综合性的大规模投资与合作。中国的中亚能源外交以首脑外交为牵引,以公司外交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助力,基本构建了融合国家、企业和地区层面的中亚能源外交体系。与中国相比,韩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较晚,进程较慢,成果较小。但是,本文认为,韩国通过综合运用本国具有的油气精炼技术、成套设备建设、运营和信息技术优势,以及短期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也具有诸多灵活的战略选择,如一揽子合作模式和官民并进的战略等。此外,本论文从宏观视角(即在欧亚大陆空间内)观察研究中国、韩国与中亚的地缘政治关系以及中亚与东北亚的跨区域能源合作关系,认为这一更加宏观的视野分析,可以为中韩两国在更大的地缘空间内共同确保地区能源供应安全,推进能源合作与外交,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认识。

苏夏[6](2011)在《卧龙新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 ——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卧龙镇中心小学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进程的加快,如何在这种全球化趋势下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延续和发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5.12”汶川大地震后,卧龙特别行政区的自然和人文生态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震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如何保持和延续当地人文环境的地域特色,使其免遭人为的灾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地域性的表达便更凸显其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本论文以汶川卧龙特区卧龙镇中心小学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为例,在对卧龙特区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地域特色做了大量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指出了卧龙新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紧迫感与必要性。从项目的整体规划布局、建筑单体设计、地域性技术策略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卧龙镇中心小学地域性表达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归纳和总结了在特定自然人文地域进行建筑地域性创作所采取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对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下如何表达建筑地域性进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卧龙特区新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社会意义,并通过对建筑地域性表达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挖掘了地域性表达的深层次内涵,同时对目前地域性表达工作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卧龙镇中心小学的建筑设计实践通过对当地历史人文、自然地理条件的调研,对当地地域特色的挖掘和提炼,对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技术、材料相结合的运用,为如何认知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少数民族地域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并尝试将地域性建筑创作与增强地域意识、民族意识相结合,从根本上保证一种地域性的延续,创造具有个性化的建筑地域性表达之路。

黄珂[7](2010)在《“整合”——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年轻的建筑形式,也是商业建筑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目前已有不少着作对其理论、经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其正处于发展迅猛、不断变化的阶段,这些已有成果仍显不够。从我国的实际建设情况和发展势态来看:一方面,商业综合体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建筑类型,遍地开花。另一方面,商业综合体规模逐渐变大,功能日趋复杂,暴露出很多新问题,对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建设研究仍需持续关注。商业综合体作为功能最为复杂、型制最为灵活的商业建筑类型,对其研究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及商业建筑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国家经济转型、城市资源优化、生活品质改善的要求。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难点在各个子功能之间的有机协调,故本文将各子功能的布局、空间、路线等建筑层面的整合设计作为研究重点,着重研究商业空间与其它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提高城市建设、激发城市活力的目的。课题研究总体可分为四个部分,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对比分析的方式对商业综合体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第一部分“概念解析”。从概念层面明确研究目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首先叙述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概念,并与其它相关概念进行区分,确定研究范围;再通过对其发展历史和空间形态的阐述,了解商业综合体的类型;最后,通过对混合(mixing)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等学术观点的学习,从理论高度来认识商业综合的劣势与优势,明确优秀的商业综合体应是各个子功能高度优化整合,具有集聚效应的综合性建筑。第二部分“量的整合”。重点研究商业综合体规模的量化组合。作者在对商业综合体的调研分析基础上,归纳出商业综合体的业态关系、组合模式。结合商业地产开发的相关资料,提供计算其各种子功能规模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各子功能在初期的规模配置上就具有最优化的可能,为其后续设计提供了理性的参考依据。第三部分“质的融合”。重点研究商业综合体的空间设计及各子功能之间的流线组织。在项目规模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从对外关系角度研究外部交通流线、总平面的组合模式等;从对内关系角度研究各子功能的流线、空间、交通的组合,从而使各子功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产生较大的兼容性,实现职能相互共生,真正发挥商业综合体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应。第四部分“整体整合”。重点研究当下商业综合体的建筑外观发展趋势和影响要素及不同的商业综合体对结构、设备的特殊需求,从而使得商业综合体形成由内到外,从空间到形式的有机统一。在这个四个部分中,大量引用案例,在论述中既有对前人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完善,又有对新现象、新问题的研究,所有数据尽可能表格化,便于后人查阅和进一步补充。在文章最后部分,采用典型案例进一步证实前面论述,并试探性的提出商业综合体未来发展的方向。

金鑫[8](2004)在《邓小平发展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广阔背景下,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结中,多视角地对邓小平发展观进行研究。力图阐明邓小平发展观形成与发展既是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受到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影响。努力揭示邓小平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坚实的基石,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发展理论的内在核心,来体现中国发展的性质、目的和所处的位置,以及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的展示,阐述有关发展的根本指向、模式和战略等根本问题。深入探讨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的实事求是、以人民为本、和合、创新和开放等思维方式和特点,揭示邓小平发展观必然深刻地指导和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对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思考,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的解读;通过横向比较,所显示的对现代西方发展理论的扬弃与超越;通过世界范围内来考察中国的发展和实践是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成功探索,以及对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部分,是社会主义不断走向复兴的象征的分析,来凸显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的重大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从而在新世纪征程中做到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发展观。

韩亦方[9](2003)在《描绘中国水资源南北贯通的大蓝图》文中研究说明 1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措施 为什么说南水北调是一项战略性的工程,这牵涉到对我国水资源的认识。水资源短缺不仅是北方,就全国来说也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这种严重局面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譬如人口问题,现在近13亿,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这是中国的特点;又如资源紧缺,耕地不足、油气接替资源不足、水资源紧缺等。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粮食、水和油气资源是三大战略问题。在这些资源中,水资源的问题尤为突出,而且是长期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经济、社会、生态对水的要求会越来越大,现在已到了给我们敲警钟的时候了。

二、描绘中国水资源南北贯通的大蓝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描绘中国水资源南北贯通的大蓝图(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改进FMEA方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大型调水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研究现状
        1.3.2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研究现状
        1.3.3 TOPSIS(优劣解距离)法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确定
    2.1 风险辨识
        2.1.1 风险辨识的基本程序
        2.1.2 风险辨识的方法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风险因子识别
    2.3 南水北调中线建筑物运行安全风险因子识别
        2.3.1 代表性渠系建筑物风险因子识别
        2.3.2 代表性左岸排水建筑物风险因子识别
        2.3.3 典型跨渠桥梁风险因子识别
    2.4 南水北调中线渠(管)道风险因子识别
        2.4.1 不良地质及深挖方渠段风险因子识别
        2.4.2 高填方和重点填方渠段风险因子识别
        2.4.3 PCCP管道与压力箱涵风险因子识别
    2.5 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风险因子识别
    2.6 防洪系统风险因子识别
        2.6.1 总干渠及穿跨河建筑物防洪风险因子识别
        2.6.2 穿跨渠建筑物防洪风险因子识别
    2.7 调度系统风险因子识别
        2.7.1 调度运行系统风险因子识别
        2.7.2 水质风险因子识别
    2.8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风险因子识别
    2.9 本章小结
3 风险因子综合权重的确定方法
    3.1 研究基础
    3.2 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因子主观权重
    3.3 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风险因子客观权重
    3.4 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确定风险因子组合权重
    3.5 本章小结
4 一种改进的FMEA方法
    4.1 传统FMEA方法的缺陷
    4.2 模糊证据推理理论
        4.2.1 模糊置信结构
        4.2.2 明确置信矩阵
    4.3 评价要素权重
        4.3.1 专家评价法确定评价要素主观权重
        4.3.2 熵权法确定评价要素客观权重
        4.3.3 乘法合成法确定评价要素综合权重
    4.4 基于TOPSIS分析方法的关键风险源诊断
    4.5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构建明确置信矩阵
    5.2 风险因子权重计算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因子主观权重计算
        5.2.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风险因子客观权重计算
        5.2.3 基于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的风险因子综合权重计算
    5.3 评价要素综合权重的计算
    5.4 TOPSIS风险因子排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3)南水北调(邯郸段)水源水预氧化-强化混凝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分布及现状
        1.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1.1.3 邯郸水资源概况
    1.2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及其局限性
        1.2.1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
        1.2.2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
    1.3 强化混凝处理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3.1 强化混凝处理技术
        1.3.2 国内外强化混凝技术研究现状
    1.4 化学预氧化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1.4.1 高锰酸钾预氧化
        1.4.2 次氯酸钠预氧化
        1.4.3 过氧化氢预氧化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水质
    2.2 试验药剂及设备
        2.2.1 试验设备
        2.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检测指标与方法
    2.4 试验方案设计
        2.4.1 静态试验方案
        2.4.2 动态试验方案
第3章 南水北调水源水强化混凝效能试验研究
    3.1 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1.1 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3.1.2 对叶绿素a去除效果的影响
        3.1.3 对UV254 去除效果的影响
        3.1.4 对CODMn去除效果的影响
        3.1.5 对残余铝含量的影响
        3.1.6 对残余铁含量的影响
    3.2 水力参数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1 混合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2 混合搅拌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3 反应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4 反应搅拌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5 沉淀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水北调水源水化学预氧化强化混凝试验研究
    4.1 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效能研究
        4.1.1 高锰酸钾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1.2 预氧化反应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2 次氯酸钠预氧化强化混凝效能研究
        4.2.1 次氯酸钠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2.2 预氧化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3 过氧化氢预氧化强化混凝效能研究
        4.3.1 过氧化氢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3.2 预氧化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4 预氧化剂的优选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水北调水源水化学预氧化强化混凝动态试验研究
    5.1 动态试验进水流量的确定
        5.1.1 不同工况下浊度的去除效果
        5.1.2 不同工况下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
        5.1.3 不同工况下UV254 的去除效果
    5.2 动态工艺稳定运行效果分析
        5.2.1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分析
        5.2.2 对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分析
        5.2.3 对UV254 的去除效果分析
        5.2.4 对CODMn的去除效果分析
        5.2.5 动态工艺残余铝含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4)白庄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地裂缝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裂缝研究现状
        1.2.3 白庄地裂缝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2 白庄地裂缝形成地质背景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活动断裂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区域构造演化史
    2.6 煤矿开采及矿井地下水情况
3 白庄地裂缝分布及发育特征
    3.1 平面特征
    3.2 剖面特征
        3.2.1 表层剖面特征
        3.2.2 浅层剖面特征
        3.2.3 总结
    3.3 活动特征
        3.3.1 垂直差异沉降
        3.3.2 横向水平拉张
        3.3.3 活动的分段性
        3.3.4 间歇性特征
4 白庄地裂缝成因机理
    4.1 白庄地区剖面结构地质模型
    4.2 地裂缝的影响因素
        4.2.1 区域构造应力场
        4.2.2 断层活动
        4.2.3 煤层采空
        4.2.4 水的作用
    4.3 数值模拟分析
        4.3.1 计算原理
        4.3.2 断层活动
        4.3.3 煤矿采空
        4.3.4 矿井排水
        4.3.5 断层活动与煤矿采空耦合作用
        4.3.6 断层活动与矿井排水耦合作用
        4.3.7 煤层开采与矿井排水耦合
        4.3.8 断层活动、煤层开采和矿井排水的共同作用
        4.3.9 未来活动性预测
    4.4 成因机理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由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结构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概念界定
    第五节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能源地缘政治学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概念与传统
    第二节 新地缘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第三节 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含义和新趋势
第三章 中亚能源地缘政治分析
    第一节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亚
    第二节 从全球能源角度看中亚
    第三节 中亚地缘政治环境:独立后的变迁
    第四节 中亚地缘经济环境:能源合作上升
    第五节 对外部势力在中亚地区竞争的进一步分析
        一、俄罗斯的存在
        二、西方国家的进入
        三、亚洲国家的进入
第四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安全的关联
    第一节 新的能源安全观
        一、能源安全的演变与新界定
        二、能源安全对中国的含义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
        一、中国能源供需状况
        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系列挑战
    第三节 中亚能源供应对中国的意义
第五章 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与外交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一、哈萨克斯坦
        二、土库曼斯坦
        三、乌兹别克斯坦
        四、多边合作: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为例
    第二节 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外交
        一、首脑外交
        二、公司外交
        三、管道外交
        四、双边和多边外交: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中的风险和挑战
        一、俄罗斯的“红线”
        二、中亚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
        三、中亚地区的竞争态势
第六章 韩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与外交
    第一节 韩国的能源结构
        一、能源供需结构的变迁
        二、能源消费
        三、能源进口
    第二节 海外能源开发过程与中亚能源的地位
        一、海外能源开发过程
        二、中亚对韩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节 韩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外交
        一、哈萨克斯坦
        二、乌兹别克斯坦
        三、土库曼斯坦
第七章 比较、选择与结论
    第一节 地缘因素比较
    第二节 能源安全利益比较
    第三节 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
    第四节 韩国的战略选择
    第五节 若干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6)卧龙新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 ——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卧龙镇中心小学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基础理论研究
    1.1 建筑地域性分类
        1.1.1 被动的地域性表达
        1.1.2 主动的地域性表达
    1.2 建筑地域性的形成和发展
        1.2.1 建筑地域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1.2.2 建筑地域性形成发展的文化条件
    1.3 国内外建筑地域性案例分析
        1.3.1 北欧——包容型地域性表达
        1.3.2 西班牙和拉美——批判性的地域表达
        1.3.3 印度——被动低技条件下的地域性创造
        1.3.4 日本——关注传统精神领域上的地域性表达
        1.3.5 中国——探索中发展
第二章 卧龙新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
    2.1 卧龙特别行政区地域概况
        2.1.1 区位
        2.1.2 自然地理条件
        2.1.3 民族构成及民族现状
    2.2 卧龙特别行政区地域性建筑
        2.2.1 地域文化与地域性建筑样式
        2.2.2 自然地理条件与地域性建造技术
    2.3 卧龙特区建筑发展现存问题
        2.3.1 伪地域建筑的泛滥
        2.3.2 国际式建筑的泛滥
第三章 卧龙新建筑创作之卧龙镇中心小学灾后重建工程实践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背景
        3.1.2 工程主要功能及规模
    3.2 主要设计原则
        3.2.1 安全方面——安全最大化原则
        3.2.2 功能方面——教学空间前瞻化原则
        3.2.3 审美方面——民族地域特色教育显性化原则
        3.2.4 技术方面——传统地域技术现代化原则
    3.3 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空间与结构思考
        3.3.1 规划与布局
        3.3.2 建筑单体设计
    3.4 建筑地域性表达的技术策略
        3.4.1 墙体砌筑策略
        3.4.2 建筑抗震减震技术策略
        3.4.3 生态节能技术策略
第四章 卧龙镇中心小学灾后重建项目总结与思考
    4.1 卧龙镇中心小学地域性表达总结
        4.1.1 传统空间形态的继承
        4.1.2 传统建筑语汇的提炼
        4.1.3 传统生态技术的借鉴
        4.1.4 当代技术策略的应用
    4.2 地域建筑如何应对现代需求
        4.2.1 地域建筑与归属感——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差异性需求
        4.2.2 地域建筑与绿色生态环保——应对可持续发展要求
    4.3 卧龙镇中心小学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社会意义
        4.3.1 建筑地域性表达与社会教化功能
        4.3.2 地域性建筑的社会教化作用实现途径
    4.4 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相关数据表格附录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卧龙特区教育系统灾害损失统计表
        卧龙特区适龄儿童统计及预测表
        抗震设防标准表
        建筑设计标准表
        主要建筑结构材料及其强度等级表
        各类用房平均照度表
    图表索引附录
致谢

(7)“整合”——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总序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缘起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及定义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目的
        1.2.4 创新点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4.1 高效利用城市资源
        1.4.2 优化城市空间环境
        1.4.3 提高城市空间价值
        1.4.4 满足城市生活方式变化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系统分析法
        1.5.4 对比归纳法
    1.6 研究框架
2 商业综合体概述
    2.1 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2.1.1 我国商业综合体的原型及变迁
        2.1.2 国外商业综合体的变化
        2.1.3 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现状
        2.1.4 商业综合体的现存问题
        2.1.5 与其它商业建筑的关系
    2.2 商业综合体的类型
    2.3 商业综合体的研究主要理论
        2.3.1 规划及建筑相关理论
        2.3.2 有关零售商业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商业综合体设计前研究
    3.1 商业综合体选址与定位
        3.1.1 商业综合体选址
        3.1.2 商业综合体定位
    3.2 商业综合体的业态规模预测
        3.2.1 商业规模分析预测模型
        3.2.2 办公规模分析预测模型
        3.2.3 酒店规模分析预测模型
        3.2.4 公寓规模分析预测模型
    3.3 建筑基本形态估测
        3.3.1 开发商的影响因素
        3.3.2 城市规划的控制因素
        3.3.3 城市空间的影响因素
    3.4 基地交通流量估测
        3.4.1 基地周边道路可承担交通量
        3.4.2 基地交通类型
        3.4.3 基地车行交通量估测
    3.5 本章小结
4 总平面设计
    4.1 总平面整合设计
        4.1.1 总平面设计要素
        4.1.2 总平面整合设计原则
        4.1.3 总平面设计程序
    4.2 总平面建筑布置
        4.2.1 建筑平面的形态研究
        4.2.2 建筑裙房位置研究
        4.2.3 上部建筑的位置研究
        4.2.4 影响建筑布置的其它因素
    4.3 动静态交通组织
        4.3.1 车行交通与城市交通整合
        4.3.2 车行交通与建筑整合
        4.3.3 步行交通与城市人行道整合
        4.3.4 步行交通与建筑整合
        4.3.5 动静态交通整合
    4.4 环境布置及技术问题
        4.4.1 环境规模估测
        4.4.2 环境布置类型分析
        4.4.3 环境设计要点
        4.4.4 相关技术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建筑流线及交通组织
    5.1 常见流线组织方式
        5.1.1 根据功能流线设计
        5.1.2 根据活跃关系设计
    5.2 水平流线组织
        5.2.1 水平流线组织类型
        5.2.2 水平通道宽度及比例
    5.3 垂直流线组织
        5.3.1 垂直流线组织类型
        5.3.2 垂直交通承载量
    5.4 多种流线的整合设计
        5.4.1 多种流线的混合机制
        5.4.2 多种流线混合的设计方法
        5.4.3 防止多种流线干扰
        5.4.4 防止流线干扰的设计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空间设计
    6.1 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研究
        6.1.1 空间形状
        6.1.2 空间尺度
        6.1.3 空间序列
        6.1.4 空间整体性
    6.2 多种空间的整合设计
        6.2.1 多种空间的混合机制
        6.2.2 混合空间的设计方法
        6.2.3 防止空间干扰性产生原因
        6.2.4 防止干扰的设计方法
        6.2.5 复杂空间的易读性
    6.3 重点空间设计
        6.3.1 入口空间
        6.3.2 节点空间(庭式空间)
        6.3.3 路径空间(内街)
    6.4 本章小结
7 商业综合体形象设计
    7.1 商业综合体的建筑造型现状
        7.1.1 造型戏剧化倾向
        7.1.2 形式潮流化倾向
        7.1.3 色彩包装化倾向
        7.1.4 高新技术化倾向
    7.2 商业综合体造型设计要素
        7.2.1 建筑体量
        7.2.2 建筑立面
        7.2.3 建筑色彩
        7.2.4 建筑生态
        7.2.5 建筑广告
    7.3 建筑结构的复杂性
        7.3.1 常规结构
        7.3.2 巨构结构
    7.4 本章小结
8 建筑实例
    8.1 概述
    8.2 北京当代万国城
        8.2.1 项目背景
        8.2.2 设计概念
        8.2.3 设计方法
        8.2.4 案例总结
    8.3 杭州莱佛士城
        8.3.1 项目背景
        8.3.2 设计概念
        8.3.3 设计方法
        8.3.4 案例总结
    8.4 荷兰商住楼
        8.4.1 项目背景
        8.4.2 设计概念
        8.4.3 设计方法
        8.4.4 案例总结
9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七类控制线
    B. 运营价值评价分析表
    C. 旅馆交通高峰小时对外交通量统计表
    D. 建筑风环境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F.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得奖目录

(8)邓小平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第一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时代背景
    二、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基石和核心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基石
    二、邓小平发展观的核心
第三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
    一、发展立足点和道路
    二、发展战略和目标
    三、发展途径和动力
    四、发展速度和全面协调发展
    五、发展条件和机遇
第四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一、实事求是
    二、以人民为本
    三、和合
    四、创新
    五、开放
第五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特色和丰富发展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特色
    二、邓小平发展观的丰富发展
第六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一、邓小平发展观对西方发展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二、邓小平发展观及实践是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成功探索
    三、邓小平发展观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四、描绘中国水资源南北贯通的大蓝图(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基于改进FMEA方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D]. 张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南水北调(邯郸段)水源水预氧化-强化混凝试验研究[D]. 陈伯俭.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4]白庄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 王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5]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 金胤静(Kim Yoon Jung).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
  • [6]卧龙新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 ——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卧龙镇中心小学灾后恢复重建项目[D]. 苏夏. 天津大学, 2011(03)
  • [7]“整合”——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D]. 黄珂. 重庆大学, 2010(04)
  • [8]邓小平发展观研究[D]. 金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04(11)
  • [9]描绘中国水资源南北贯通的大蓝图[J]. 韩亦方.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3(S1)

标签:;  ;  ;  ;  ;  

绘制中国水资源南北连接蓝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