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新获国家基金项目

内蒙古农业大学新获国家基金项目

一、内蒙古农业大学新获国家基金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谢从华,柳俊[1](2021)在《中国马铃薯科技发展与创新之回顾》文中认为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始终是马铃薯科研的宗旨。推翻清朝帝制后中国始有系统的马铃薯科学研究,迄今仅百余年历史,而每个阶段均有其突出的目标和彰显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起步的品种筛选和杂交育种奠定了50年代首次品种更新的基础,单产显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六五"到"九五"的全国马铃薯科研攻关,系统开展了育种、种植区划、种质资源评价和良种繁育研究,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新世纪以来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马铃薯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处于学科前沿的马铃薯性状遗传调控研究,增强了技术创新和科技竞争的潜力,将进一步提升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健康生活需求方面的战略地位。

赵艳[2](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焦巍[3](2021)在《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试验与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室栽培是我国北方寒冷干旱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是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日光温室作为封闭或半封闭的热力系统,室内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分布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日光温室室内土壤、作物和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质热交换作用,形成了水热耦合系统。根据前期研究发现,当室内作物形成冠层结构时,水热环境因子将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及特征,耦合作用下的水热系统各组分将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温室水热系统变化机理对提高室内作物产量、品质,提升温室管理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双层膜日光温室是针对北方寒冷气候研发的新型日光温室,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针对双层膜结构集热、储能等传热规律的模拟分析和室内水热系统耦合研究还属空白。本研究以栽有芹菜作物的新型双层膜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对作物冠层和温室水热系统环境因子进行了测试分析,构建了基于多孔介质特性的芹菜作物冠层模型,验证了该模型应用于温室水热系统模拟的可行性,并基于CFD技术构建了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数值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深入开展了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系统环境因子分布规律及各组分间的耦合机理的研究,具体研究和结论如下:(1)对芹菜作物不同生长期室内外环境因子的测试分析发现,在室外环境条件相似情况下,室内环境温湿度、土壤温度和CO2浓度受作物冠层影响显着,而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随着芹菜生长,冠层增高,冠层内部孔隙率、渗透率降低,冠层内外温湿度差和CO2浓度差增大。(2)对室内土壤、作物和环境间的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封闭条件下温室能量平衡方程。利用湍流模型、辐射模型、组分运输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等构建了双层膜日光温室二维和三维CFD模型,提出了作物多孔介质模型参数计算和选用方法。(3)结合冠层区域试验,以温室中间截面为研究对象对室内水热环境进行二维CFD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度高,模拟方法可行,通过模拟发现多孔介质模型在温室水热系统模拟中可以准确表征作物特性。对比0.8m和1.0m冠层内外温湿度分布规律及特征,发现作物冠层多孔介质特性是影响其水热环境因子分布的主要因素。0.8m和1.0m冠层顶部与底部最大温差可达到10.3℃和13.2℃,相对湿度差达到32%和39%。随着冠层的增高,冠层内部温度和湿度差增大。(4)基于R485通讯协议,构建了包含LG207和G780模块的温室室内环境因子监测系统。对二维CFD模型进行优化,提高了模型计算速度及精度,其中温度、湿度值的模拟相对误差小于7%和5%,均方根误差小于0.6℃和3%,该模型模拟值可在监测系统中代替实测值进行运算。结合Fluent中UDF模块的监测反馈测点设定功能,构建了可应用于温室自动化控制的CFD模拟预测模块。(5)根据芹菜冠层物理特性,构建了分层多孔介质模型,优化了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CFD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度高,模型正确。分析研究了双层膜日光温室未通风时水热动态平衡状态下气流速度、湍流动能和温湿度分布特征,发现冠层内部形成了不同于室内环境的水热系统。双层膜区域通过内膜开口与室内环境进行水热交换,室内环境和土壤间直接水热耦合作用减弱,而与作物冠层的水热耦合作用增强。室内形成了中部和两侧不同的温湿度分布区间,其中温室中间温度较两侧高3℃~4℃,湿度低8%~12%。(6)通过研究发现,相比传统日光温室,双层膜日光温室集热、储能效果更好,组合通风方式可保证室内作物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外膜顶部自然通风口可以有效调节温室内部温湿度。在创建的CFD模型上对双层膜日光温室结构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提出了温室结构优化方案。论文通过对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系统进行试验和模拟研究,探明了水热动态平衡状态下温室内部各组分的耦合机理,为北方寒冷干旱地区日光温室结构优化和室内环境因子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邢霞[4](2021)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供需矛盾是限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倡导农业节水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农业用水主体,其用水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节水农业的发展。但作为有限理性个体,农户的传统农业实践根植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环境伦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低效和不合理的用水情况。因此,充分重视微观层面的农业用水行为,探究节水行为影响机制,引导农户自觉主动参与农业节水,对于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用水效率以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农业用水主体行为对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以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研究区域,旨在挖掘农户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作用机制,为水资源管理以及制定相关的节水政策提供研究经验与理论参考依据,以期提升农户的节水积极性,改变粗放灌溉方式,进而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从理论角度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特征和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首先,基于对农户环境行为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界定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概念,并根据农业节水行为表现形式和行为发生动机将农业节水行为划分为习惯型、技术型、社交型和公民型四类。然后,借助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构建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即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实施取决于其农业节水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农户心理因素,同时农户行为还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引导。最后,基于外部性理论,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分析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为后续政策引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依托所构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通过阐述变量因素间的关系路径,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着重分析、探讨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驱动效应。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对农业节水行为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心理因素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和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也是影响农业节水行为的关键因素。其次,利用Amos23软件Bootstrap法,验证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和农业节水行为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节水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最后,考虑到心理因素可能对农业节水行为存在非线性的系统性特征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采用RBF神经网络进一步探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预测效应。分析表明,心理因素能够有效对农户是否参与农业节水进行预测判别,同时不同心理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存在差异。(3)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引入外部情境因素,重点分析和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在农业节水过程中,存在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即意愿不一定能有效地转换为可实现水资源保护目的的实际节水行动,这为研究情境因素的引导效应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节水行为的路径有调节作用,但不同外部情境变量对节水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进一步使用process插件程序中的Model14对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外部情境因素以及农业节水行为之间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政策因素在“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的中介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4)在实证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基于多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借助Netlogo平台仿真模拟不同政策情形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涌现的动态引导效果。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在社会规范交互和外部政策因素的引导下会趋于稳定,激励型政策、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均能促进农业节水发生,但不同类型政策对不同类型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激励型政策对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最好;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宣传教育型政策对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政策组合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政策组合情形下,四种类型农业节水行为涌现效果存在差异,在政策两两组合的情形下,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激励型政策和命令控制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基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动机和节水行为表现形式,从多视角开展对农户节水行为的研究,更为细致地刻画并衡量农户节水行为,从实践上扩展了农业节水行为研究内容,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第二,构建了以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为导向,心理因素为影响变量,外部情境因素为调节变量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并探析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第三,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尝试运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技术构建基于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动态模拟政策因素对农户行为的长期动态引导效果,分析政策因素在长期以及不同组合下对农业节水行为产生的影响。

戴念祖[5](2021)在《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种子丸粒化是在种子包衣技术基础上为了满足现代农业精量化播种需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种子处理技术。针对目前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过程中存在的种、粉间混合均匀度较差、丸化合格率较低等问题,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采用振动与旋转的复合运动以及优化丸粒化包衣工作参数来促进种、粉间充分且均匀的混合,以此提高冰草种子的丸化合格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设计了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供料系统(种子、粉料、药液供给设备)结构,探索了供料系统工作过程中动态计量误差来源,并开展了误差试验。结果显示:种子、粉料供给设备误差平均值均在2%以内,药液供给设备每秒供液量在106 ml左右,均满足设备使用要求,表明供料系统能够实现准确、定量供给;设计了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的丸粒化包衣系统结构,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仿真分析了丸粒化包衣系统机架的静、动力学特性,满足不同包衣锅振动频率、转速、倾角以及机架强度、刚度的要求;从理论上研究了种、粉间混合机理和评价标准,以离散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利用EDEM软件仿真分析了不同工作参数(包衣锅振动频率、转速、倾角)对种、粉间混合均匀度的影响,并以丸化合格率J作为评价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当包衣锅振动频率、转速、倾角分别为20 Hz、45 r/min、40°时,离散系数最小,丸化合格率最高,验证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利用Design-Expert设计二次回归正交试验,以丸化合格率J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工作参数的影响情况,并进行响应曲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包衣锅振动频率、转速、倾角分别为21 Hz、45 r/min、41°时,丸化合格率最高,为93.2%,冰草种子的丸粒化包衣效果较好。

邢媛媛[6](2021)在《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建立肉仔鸡免疫应激模型并饲喂黑沙蒿多糖(AOP),探讨AOP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并利用体内法和体外法相结合,探讨AOP缓解免疫应激反应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黑沙蒿多糖的提取优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和体外活性的研究试验一共包含两部分。试验(1):采用热水浸提的方法,以水浴时间、水浴温度和料液比进行单因素实验,以AOP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AOP的提取条件,采用离子色谱和凝胶色谱法检测AOP分子量及单糖组成。结果表明:AOP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5:1 m L/g,提取时间4.3 h,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AOP的得率和含糖量分别为5.56%和52.65%;AOP的平均分子量为2.1 k Da(62.6%)和1.5 k Da(37.4%),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其摩尔比为6.87:10.67:54.13:2.49:18.37:4.83:2.64;此外,AOP具有较好的体外益生作用和抗氧化能力。试验(2):使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和葡聚糖凝胶进一步分离纯化AOP,采用离子色谱、凝胶色谱法和甲基化法检测纯化AOP的分子量、单糖组成和键合结构。结果表明:经过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得到AOP-Ⅰ,其平均分子量为9.00 k Da,是由岩藻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核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的一种中性多糖,其摩尔比分别为0.56:13.75:12.79:54.08:3.15:13.43:0.63:0.67:0.93;AOP-Ⅰ主要由尾端葡萄糖基、→5)-Ara(f)-(1→、→3)-Gal(p)-(1→、→2)-Gal(p)-(1→、→4)-Man(p)-(1→、→6)-Man(p)-(1→、→4)-Gal(p)-(1→和尾端阿拉伯糖基按66.43:1.55:4.81:3.19:6.48:6.74:9.17:1.65的摩尔比构成。试验二: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取288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50、500、750、1000 mg/kg AOP和50 mg/kg金霉素,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AOP添加剂量在750 mg/kg时,对肉仔鸡生长、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调控效果较为明显,有望替代金霉素在肉仔鸡日粮中的使用。试验三: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根据试验二的结果,综合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确定AOP在肉仔鸡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作为本试验日粮中AOP的添加量。通过腹腔注射LPS构建肉仔鸡的免疫应激模型,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选取192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期为42 d,分为预饲期(0-14 d)、应激Ⅰ期(15-21 d,LPS注射期)、恢复Ⅰ期(22-28 d)、应激Ⅱ期(29-35 d,LPS注射期)和恢复Ⅱ期(36-42 d)。处理1和处理2饲喂基础日粮,处理3和处理4饲喂试验日粮(基础日粮中添加适宜剂量的AOP)。分别在应激Ⅰ期(试验第15、17、19、21 d)和应激Ⅱ期(试验第29、31、33、35 d)给处理1和处理3组的肉仔鸡腹腔注射5 m L/kg体重的LPS溶液(LPS溶液浓度为100μg/m L生理盐水),处理2和处理4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AOP可通过提高肉仔鸡蛋白质表观代谢率,降低血清应激激素和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来缓解LPS导致的生长性能的下降;日粮中添加AOP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LPS诱导的促炎因子的过量产生;通过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减轻LPS诱导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从而缓解肉仔鸡的免疫应激和氧化损伤。试验四: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本试验采用2×7因子设计,即主效应包括2个应激状态(非应激组:不添加LPS;应激组:添加LPS,添加量为10μg/m L)和6个AOP-Ⅰ添加水平(0、50、100、150、200和250μg/m L)和维生素A(VA)添加组,共设1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结果表明:非应激条件下,AOP-Ⅰ在体外具有显着的免疫调节及抗氧化功能;应激条件下,AOP-Ⅰ可缓解由LPS导致的免疫应激,且缓解作用与VA相当;150μg/m L AOP-Ⅰ可作为体外研究其免疫和抗氧化调节机制的适宜添加量。试验五:黑沙蒿多糖通过TLR4/NF-κB途径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试验五共包括三部分。试验(1):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六个处理组:空白对照组、LPS组、LPS+TAK-242组、AOP-Ⅰ组、AOP-Ⅰ+TAK-242组、TAK-242组,每个处理六个重复。结果表明:TLR4是AOP-Ⅰ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候选靶点。试验(2):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六个处理组:空白对照组、FITC-LPS组、LPS+FITC-LPS组、LPS组、AOP-Ⅰ+FITC-LPS组、AOP-Ⅰ组,每个处理六个重复。结果表明:AOP-Ⅰ具有干扰LPS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作用。试验(3):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八个处理组:对照组、AOP-Ⅰ组、AOP-Ⅰ+PDTC组、PDTC组、LPS组、AOP-Ⅰ+LPS组、LPS+PDTC组、LPS+PDTC+AOP-Ⅰ组,每个处理六个重复。结果表明:非应激状态下,AOP-Ⅰ可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而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应激状态下,AOP-Ⅰ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进而缓解PBLs的免疫应激。试验六:黑沙蒿多糖通过Nrf2/Keap1途径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八个处理组:对照组、AOP-Ⅰ组、AOP-Ⅰ+ML385组、ML385组、LPS组、AOP-Ⅰ+LPS组、LPS+ML385组、LPS+ML385+AOP-Ⅰ组,每个处理六个重复。结果表明:非应激状态下与应激状态下,AOP-Ⅰ均可通过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赖晓敏[7](2021)在《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科技兴农战略下,中国农业专利事业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的研发不平衡与转化不充分问题愈发突显。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中国农业专利规模持续扩大,新增专利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且增速不断加快,后发优势明显,在特定技术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跑”甚至是“领跑”的跨越。与此同时,专利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研发不平衡、转化不充分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在数量布局、质量层次和研发主体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后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的加速扩张与农业经济的增速放缓不相适应,二者的脱钩反映出农业专利的质量不高与应用转化不足。对此,围绕如何量化并解释中国农业专利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研究依次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和专利经济效果三方面入手,综合利用专利文献计量、空间计量经济学、二元选择模型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在量化把握农业专利数量与质量水平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国农业专利产出数量水平的均衡收敛机制,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的长期优化机制,以及农业专利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化扩散机制,并据此提出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专利研发与转化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中国来源和受理的农业专利规模整体不断扩大,1985-2019年中国来源和受理的累计农业发明申请、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数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一;中国农业专利多布局在以植物栽培、农药、饲料、养殖管理和肥料等小类为主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以食品饮料加工处理小类为主的食品加工领域;首要应用行业是以农业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农业中间品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制造业,其次是以各种农作物种植栽培为主的农林牧渔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是研发主力,个体占比趋于下降。整体上,专利数量和申请人规模在1985-1995年技术引进期较小,此后进入技术发展期,并在2008-2019年技术发展期第二阶段加速增长;不同技术领域和研发主体的技术生命周期演进存在一定差异。(2)中国农业专利呈现自东向西递减分布,数量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华东区、华北区、东北区、中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且各区域研发主体结构不同;数量水平的省域分布高度失衡,失衡主要由区域间差异引起,区域内相对均衡;数量水平分布具有负空间自相关性,省域分布以低高聚类为主,其次是高低聚类。发明申请和实用新型水平的省域分布呈绝对β收敛,且在技术相似和产业相似两种关联矩阵下的收敛速度快于反距离和邻接关系两种地理矩阵,而科研机构和企业三类专利水平均呈绝对β收敛,个人则仅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水平收敛;引入控制变量后,全样本和各主体的三类专利水平仍呈现条件β收敛,其中技术市场发育对各专利水平增速均有促进效果。(3)中国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符合技术生命周期演化特点,在1996年进入技术发展期之后质量水平被稀释下降,质量综合指数由期初的0.70降至期末的0.40,质量的子维度技术通用性、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在发展期有所下降;空间分布上,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呈现东高西低特点,三者分布在前期呈现一定的空间失衡,而技术通用性和综合质量水平始终较为均衡。专利规模扩张也带来泡沫专利规模的上升,累计泡沫23,135件,整体泡沫化程度为11.70%,泡沫规模在2008-2019年呈加速上升趋势,但泡沫化程度略有下降;泡沫专利空间格局与农业专利总量格局一致,即东多西少,省域分布由失衡转为均衡,但本土专利的泡沫化程度远高于境外来源专利。无论是Logit、Probit和异方差Probit模型,还是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算法,各方法对非泡沫专利的预测精度均趋于100.00%,但在泡沫专利的预测上,仅随机森林算法在训练样本内有99.24%的预测精度,其余方法均有明显第一类错误。(4)静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及其构成受本地和相关地区农业研发要素投入、研发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研发人员投入在关联矩阵下对专利技术创新性和法律经济的间接效应为负,经费投入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直接效应为正,对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均为负;科研机构发育对技术创新性具有正向间接效应,企业发育在地理矩阵下对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为正,在关联矩阵下对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基础研究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负,技术市场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正,科技转化服务对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对临近地区技术创新性的间接效应为正,信息化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但对经济价值为正。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专利的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具有累积性,受经济价值影响,综合质量在地理矩阵下具有累积效应,在关联矩阵下具有收敛性;动态模型中上述长期边际效应依旧成立,并进一步证实长期与短期效应的作用方向多相反。(5)以种植业为例,各空间模型中农业有效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回归系数均显着为正,并大于普通面板模型结果,表明农业专利同时存在地理临近和技术供需联系两种扩散渠道;反距离矩阵、邻接关系矩阵、技术相似矩阵和产业相似矩阵四种空间权重下,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总贡献分别为12.30%、12.72%、13.41%和13.16%,贡献率仅次于化肥(50.00%左右)和劳动(20.00%左右)投入,与机械投入(10.00%左右)相近;专利对农业经济的总贡献效应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四种矩阵下的直接效应分别为11.97%、16.07%、18.29%和14.36%,而间接效应分别为0.33%、-3.35%、-4.88%和-1.21%,这种差异化的间接效应表明专利的空间溢出包含由技术扩散产生的正向辐射增益效应和农业物候相似凸显的专利权负向排他效应两部分。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三个方面:(1)拓展并验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在探讨农业科技研发绩效和经济贡献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反距离矩阵和邻接关系矩阵刻画的常见地理溢出效应,还基于夹角余弦定理拓展并检验了技术和产业结构相似地区间的技术供需关联溢出效应。(2)基于专利视角测度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果。相比以往研究采用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变量,专利作为应用研究的直接成果,避免了兼顾基础研究的政府经费投入会夸大实际技术研发支出,并能全面涵盖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各类技术研发主体。(3)探索了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综合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维度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系统量化了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现状格局,并讨论了研发要素投入、科研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综合质量及其子维度构成的影响。

曹文梅[8](2021)在《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植被群落动态模拟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文中认为以欧亚大陆草原为代表的寒旱区对全球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区域面临生态退化引发的荒漠化危险。本论文选取科尔沁沙地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以其东南缘的沙丘-草甸相间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收集筛选的大量植被和生境因子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模拟植被群落动态变化过程。参照群落动态分析结果,研制了适合荒漠化生态系统健康分析的群落尺度土地覆被分类系统。融合植被物候、生境信息和多时相遥感数据,建立适合沙丘-草甸相间地区长时间序列土地覆被识别的决策树。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VORS)评价框架,分析在水文条件周期性变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异特征,最后通过构建SEM量化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SEM分析了生境条件对植被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在模型构造中通过优势植物种的差异区分群落组成,同时通过丰富度和多样性反映群落的构成,在植被群落组成及结构研究方面是方法的创新。结果表明,在沙丘生境条件下,影响群落组成及结构效果最显着的是土壤水分和质地条件。在草甸生境条件下,影响群落组成及结构效果最显着的是地形特征。另外,基于SEM统计结果模拟了各植被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虽然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的冷蒿+冰草群落以及小叶锦鸡儿群落均能起到固定沙丘的作用,但是两个群落中冷蒿+冰草群落对于沙丘土壤的修复效果更好,更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研制群落尺度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对分析荒漠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状况是必要的。2、融合Sentinel-2 A/B和Landsat-5/7/8多源多时相数据实现了研究区长时间序列覆被类型在群落尺度上的识别。结果表明,对于沙丘-草甸相间分布的复杂下垫面来说,参照植被生长环境条件,能减少沙生植被与草甸植被之间的混分。参照植被物候信息,能减少乔木林、灌木群落及半灌木群落之间的混分。另外,参照植被群落演替过程,能识别多样性的高低,进而区分半灌木群落。对于缺乏高精度空间分辨率历史影像数据的情况,在基于低空间分辨率Landsat系列数据解译研究区历史覆被类型时,使用基于高空间、光谱分辨率Sentinel-2数据的最优分割结果能提高解译精度。3、分析了研究区各覆被类型的转换规律和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时段Ⅰ(19841988)到时段Ⅱ(19992004)土地沙漠化加剧发展,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不断减小。土地覆被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流动沙地主要和低多样性半灌木群落互相转化,而高多样性半灌木群落由于人为开垦弃荒等行为转变成低多样性半灌木群落或直接退化为流动沙地。时段Ⅱ(19992004)到时段Ⅲ(2018)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不断增强。但受人为治理活动影响,各覆被类型转化为流动沙地和低多样性半灌木群落的转变强度显着。4、基于3个时段的解译结果,利用VORS框架,评价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时段Ⅰ到时段Ⅱ,生态系统活力增加,生态系统组织能力和恢复能力减少,在西北区域的服务能力逐渐减少。从时段Ⅱ到时段Ⅲ,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和服务能力增加,生态系统恢复力在东南区域发生轻微减少,在西北区域则发生轻微增加。当生态系统健康恶化和恢复时,对于反映服务功能的综合生态健康的变化趋势更大,说明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更敏感。5、定量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为修复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影响差异。从时段Ⅰ到Ⅱ以及时段Ⅱ到Ⅲ,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主要由自然因素的变化引起。对于生态健康,自然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形条件和自然修复的土地面积。对于综合健康,时段Ⅱ之前自然因素主要体现在降雨条件和自然修复的土地面积。时段Ⅱ之后人为修复活动的影响显着增加,自然修复的影响降低。综上所诉,建议在荒漠化生态系统健康修复过程中,继续坚持推进围封举措,加强禁牧、轮牧的监管力度。维持现有土地覆被现状,对乔木林和灌木群落进行合理管理。进一步说明,科学系统地解析土地覆被演变过程,及引起的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可为推进寒旱区生态水文学以及保护利用脆弱草原资源奠定理论信息基础。

房丽晶[9](2021)在《内蒙古典型草原流域水化学时空特征及不同水体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草原流域是我国内陆重要的生态屏障,水资源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巴拉格尔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于2018—2020年丰(6-9月)、枯水期(10月-次年5月)采集降水、河水、浅层地下水共342份水样,测定其物理化学指标、δD和δ18O,运用数理统计、反距离权重法、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Gibbs图、离子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PCA)及氯碱指数等方法分析研究不同水体中水化学、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关系、时空变化、水化学类型、演化机制和驱动因素;通过单因子评价及内梅罗指数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结合降水线、蒸发线、氘盈余(d-excess)、同位素混合比公式及HYSPLIT模型揭示草原流域水汽来源及不同水体的转换关系。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区地下水呈弱碱性环境,属于淡水,大气降水、浅层地下水δD、δ18O和离子浓度呈现丰水期高、枯水期低的特征。地下水离子组分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由上游向下游呈现富集的特点。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繁杂多样型,以HCO3–-Ca2+·Na+型占主导,HCO3–-Ca2+型、HCO3–-Ca2+·Mg2+型、HCO3–Na+型和HCO3–-Ca2+·Na+·Mg2+型等多种共存。地下水水质整体较好,NO3-在局部地区处于污染状态,Cl–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上游水质优于下游,靠近河流附近水质较差。(2)流域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主要环境驱动因素为温度、海拔和地下水埋深。地下水δD、δ18O、河水δD与海拔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10 m时,δD、δ18O变化大,大于10 m时趋于稳定。碳酸盐岩石风化、水岩溶滤作用和人类活动是研究区地下水、河水水化学特征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下水、河水控制类型均为岩石风化型,河水丰水期有向蒸发浓缩型转变的趋势。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影响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机制,且随着TDS的不断升高,交替作用逐渐加强。碳酸盐溶解在地下水占主导作用。不同地理位置是丰水期地下水水体离子差异的主要原因。大气降水中Ca2+、Mg2+和HCO3–以及Cl–和Na+具有相同的陆相和海相来源。(3)研究区水汽输送轨迹以长距离为主,主要来自西北、东北和东南三个方向。主要受到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季风影响。巴拉格尔河流域不同地区河水补给来源不同,与地下水之间的补排关系比较复杂。降水过程中存在二次蒸发。丰、枯水期氘盈余值自南向北呈减小趋势。丰水期上游左支为地下水、降水对地表水的补给,降水对上游河水的补给率超过50%,其他区域为降水和地表水共同补给地下水。在不同河段地表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不同。

王彦东[10](2021)在《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重要的技术支撑,农业机械对于提升农牧业生产率非常重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是近年来众多因素造成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面临发展瓶颈,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是一个方面,而农机购置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农业机械购置投资相对来说是农户最大额的生产性投资,农户自身积累的内源性融资往往难以满足购机资金需求,而不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信贷配给情况,信贷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那么农户农机购置是否面临融资约束?不同类型的融资约束是否会影响农户农机购置行为?近年发展起来的融资租赁业务政府将其视为解决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金融创新服务,农机融资租赁作为一项有效缓解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金融创新服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提倡。但是一项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除了基于供给侧的考虑以外更应该基于需求者的视角进行设计,承租者农户作为参与主体是否愿意参与以及倾向于什么样的融资租赁合约方案是值得探讨的。鉴于此,本文选取通过对内蒙古部分盟市的农牧区进行调研获得一手实地调研数据,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对农户的农机购置行为以及农机融资租赁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总结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特征以及农机融资租赁的选择意愿及偏好,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1)尽管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结构性调整期,但是农机购置需求依然旺盛,农户的自有财力无法满足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资金需求。农村普遍存在“小型农机无需融资,大型农机无处融资”现象。现有融资的金融机构渠道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农机融资困难在于贷款额度小、利率高、到账时间长和周期不灵活,农户在购买农机时存在结构性融资约束问题。(2)基于农户农机购置的融资需求的调研数据,应用直接识别法识别在农农户普遍面临融资约束问题。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农户是否受融资约束是影响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其中需求型融资约束并不会影响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购置规模,而供给型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购置规模均有显着影响。除了本文重点探讨的融资约束因素以外,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等因素的研究结论基本和以往的研究文献一致。(3)基于承租人视角探讨农户对农机融资租赁的认知及参与意愿,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农机融资租赁的主要因素。农机购置过程中受到融资约束是选择参与农机融资租赁的前提。农户除了基于自身条件的考虑,更关注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的费率水平、融资期限、抵押担保、增值服务等方面的属性,其中抵押担保影响最大、其次是融资周期、最后是增值服务。而不同特征的农户对于这些属性的偏好也存在一定异质性,农户对不同属性的支付意愿也不同。所以要想推广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必须从农户的需求出发设计合约,创新模式。(4)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最后提出加大政府支农政策力度,破解农户农机购置需求的融资约束;加强新型金融模式宣传,提高农户农机融资租赁认知水平;加快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强农机融资租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农机融资租赁各参与主体利益;营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引导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从融资约束的视角研究农户农机购置行为。从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特征的角度为农户个人农机投资不足提供新的解释,以期为国家下一步出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借鉴;(2)从承租方的微观视角研究农户农机融资租赁的参与意愿,结合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分析基于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目的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一点有益补充;(3)应用选择实验法分析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属性的选择偏好。应用选择实验法探究农户对于农机融资租赁属性的偏好及其支付意愿,以期为承租方在设计农机融资租赁合同方案或者国家出台鼓励农机融资租赁发展政策建议的时候提供现实参考。

二、内蒙古农业大学新获国家基金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农业大学新获国家基金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马铃薯科技发展与创新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科学技术研究的历史回顾
2 马铃薯科学研究的重要创新
    2.1 科学划分了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整理编目了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为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打下了基础
    2.3 育成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支撑了产业发展
    2.4 创造种间抗青枯病、抗霜冻等重要种质,创新了远缘资源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2.5 创新种薯繁育技术,建立了适于国情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2.6 结合产业需求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了马铃薯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技术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老
        2.1.2 养老服务
        2.1.3 养老服务供给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要理论
        2.2.2 社会公平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4.1.1 数据来源说明
        4.1.2 样本选择描述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3 主要结论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4.4.3 主要结论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4.5.3 主要结论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试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室环境因子试验及数学模型研究方面
        1.2.2 温室微气候因子CFD数值模拟研究方面
        1.2.3 多孔介质模型研究方面
        1.2.4 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方面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双层膜日光温室环境因子测试分析
    2.1 试验温室概述
        2.1.1 温室地理位置及试验条件
        2.1.2 双层膜日光温室简介
        2.1.3 试验作物简介
    2.2 试验方案设计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室外气候因子测量
        2.3.2 室内环境参数测量
    2.4 双层膜日光温室环境因子试验研究
        2.4.1 室内外环境因子对比分析
        2.4.2 双层膜日光温室微气候因子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环境因子CFD数值模型构建
    3.1 温室内能量平衡分析
        3.1.1 温室系统能量平衡
        3.1.2 太阳辐射能量
        3.1.3 温室结构间的能量交换
        3.1.4 温室空气与土壤间的能量交换
        3.1.5 温室空气与作物间的能量交换
    3.2 日光温室水热环境因子数值计算控制方程
        3.2.1 日光温室室内流体基本特征
        3.2.2 Boussinesq假设
        3.2.3 控制方程
    3.3 湍流模型
        3.3.1 湍流模型求解方法
        3.3.2 主要湍流模型
    3.4 壁面函数法
    3.5 辐射模型
        3.5.1 辐射方程
        3.5.2 辐射传热计算方法及模型
        3.5.3 DO辐射模型
    3.6 多孔介质模型
        3.6.1 多孔介质概述
        3.6.2 多孔介质质热传输研究方法
        3.6.3 多孔介质的主要基本参数求解
        3.6.4 多孔介质模型数值计算
    3.7 数值模拟方法
        3.7.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3.7.2 SIMPLE算法
        3.7.3 数值求解工具
    3.8 本章小结
4 双层膜日光温室冠层水热因子分析及监测系统构建
    4.1 双层膜日光温室作物冠层温湿度测试分析
        4.1.1 冠层区域温湿度测试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作物冠层温湿度CFD数值分析
        4.2.1 数值分析方法
        4.2.2 模型构建及网格划分
        4.2.3 算法及边界条件设置
        4.2.4 模型验证
        4.2.5 模拟结果分析
    4.3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监测系统构建
        4.3.1 温室监测系统构建
        4.3.2 CFD数值分析模块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系统CFD数值分析
    5.1 双层膜日光温室三维CFD模型构建
        5.1.1 双层膜日光温室三维物理模型构建
        5.1.2 双层膜温室计算域划分
        5.1.3 双层膜日光温室网格划分
    5.2 模型、材料和边界设置
        5.2.1 模型设置
        5.2.2 材料设置
        5.2.3 边界条件设置
    5.3 CFD模拟验证
    5.4 室内水热系统动态平衡模拟分析
        5.4.1 室内气流速度及湍流动能分布特征分析
        5.4.2 室内温湿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4.3 室内温湿度变化区域特征分析
    5.5 双层膜日光温室结构特性模拟分析
        5.5.1 双层膜结构湍流动能及辐射温度分布模拟分析
        5.5.2 双层膜结构温湿度分布模拟分析
        5.5.3 双层膜温室墙体和后膜温湿度分布模拟分析
    5.6 双层膜日光温室结构优化模拟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显农业节水必要性
        1.1.2 粮食安全隐现催生农业节水迫切性
        1.1.3 生态文明建设反映推进农业节水必然性
        1.1.4 农业用水行为对农业节水的重要性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节水行为模式研究
        1.3.2 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3.3 农业节水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3 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4 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5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6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介绍
        3.1.1 区域选择依据
        3.1.2 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禀赋
        3.1.3 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1.4 研究区域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3.1.5 研究区域农业节水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3.2 问卷设计
        3.2.1 调研方法选择和调研过程
        3.2.2 调研内容设计
    3.3 研究变量的设计与测度
        3.3.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测度
        3.3.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测度
        3.3.3 农户心理因素测度
        3.3.4 外部情境因素测度
        3.3.5 社会人口学变量测度
    3.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统计分析
        3.4.1 农业节水行为现状
        3.4.2 受访户个人禀赋特征
        3.4.3 受访户家庭禀赋特征
        3.4.4 考察量表交叉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4.2 研究方法
    4.3 量表检验
        4.3.1 正态性检验
        4.3.2 信度检验
        4.3.3 效度检验
        4.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2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效应分析
        4.4.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模拟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RBF神经网络模型
        5.1.2 RBF神经网络结构
    5.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5.2.1 农户节水行为识别
        5.2.2 模型适用性分析
        5.2.3 模型构建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2 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3 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4 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6.1.1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假设
        6.1.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
    6.2 研究方法
    6.3 量表检验
        6.3.1 正态性检验
        6.3.2 信度检验
        6.3.3 效度检验
        6.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
        6.4.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6.4.3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仿真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
        7.1.2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流程
    7.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设计
        7.2.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概念模型构建
        7.2.2 仿真模型系统设置
        7.2.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模拟
    7.3 仿真结果分析
        7.3.1 无政策引导情形与政策最优情形对比分析
        7.3.2 单个政策情境因素引导效应分析
        7.3.3 政策情景因素组合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引导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政策建议
    8.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体系构建
    8.2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行为促进策略
    8.3 基于心理因素的行为驱动策略
    8.4 基于外部情境因素的行为引导策略
        8.4.1 社会规范引导策略
        8.4.2 政策因素引导策略
    8.5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强化策略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农户农业节水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5)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种子包衣机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整机结构
    2.2 工作原理
3 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供料系统设计
    3.1 种子供给设备的设计
        3.1.1 种子储存桶的设计
        3.1.2 种子计量装置的设计
    3.2 粉料供给设备的设计
        3.2.1 粉料储存桶的设计
        3.2.2 粉料计量装置的设计
    3.3 药液供给设备的设计
        3.3.1 药液雾化装置的设计
        3.3.2 药液计量装置的设计
    3.4 动态计量误差分析与试验
        3.4.1 动态计量误差来源分析
        3.4.2 种子动态计量误差试验
        3.4.3 粉料动态计量误差试验
        3.4.4 药液动态计量误差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丸粒化包衣系统设计
    4.1 丸粒化包衣设备的设计
        4.1.1 激振器的工作原理与选型
        4.1.2 包衣锅驱动电机选型
        4.1.3 隔振装置的工作原理与选型
    4.2 倾角调整设备的设计
        4.2.1 主轴的设计与强度校核
        4.2.2 主轴转动电机与减速器的选型
    4.3 机架有限元分析
        4.3.1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4.3.2 机架静力学分析
        4.3.3 机架模态分析
        4.3.4 机架谐响应分析
        4.3.5 机架隔振效果及隔振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冰草种子与粉料间混合均匀度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5.1 冰草种子与粉料间混合机理
    5.2 离散元基本原理及离散元软件EDEM简介
        5.2.1 离散元基本原理
        5.2.2 离散元软件EDEM简介
    5.3 种、粉间混合均匀度仿真分析与单因素试验
        5.3.1 颗粒接触模型
        5.3.2 离散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5.3.3 仿真参数的设定
        5.3.4 种、粉间混合均匀度的评价指标
        5.3.5 仿真与试验结果分析
    5.4 二次回归正交设计试验
        5.4.1 试验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5.4.2 丸粒化包衣工作参数优化及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免疫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1.2 免疫应激的调节机制
    1.3 黑沙蒿及其提取物的研究现状
    1.4 黑沙蒿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1.4.1 黑沙蒿多糖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1.4.2 黑沙蒿多糖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1.4.3 黑沙蒿多糖对动物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1.4.4 黑沙蒿多糖对动物胃肠道的影响
        1.4.5 黑沙蒿多糖对动物糖代谢及脂代谢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黑沙蒿多糖的提取优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和体外活性的研究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理研究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
        2.4.1 引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4.4 讨论
        2.4.5 小结
    2.5 黑沙蒿多糖通过TLR4/NF-κB途径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2.5.1 引言
        2.5.2 材料与方法
        2.5.3 结果与分析
        2.5.4 讨论
        2.5.5 小结
    2.6 黑沙蒿多糖通过Nrf2/Keap1 途径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2.6.1 引言
        2.6.2 材料与方法
        2.6.3 结果与分析
        2.6.4 讨论
        2.6.5 小结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总体讨论
        3.1.1 黑沙蒿多糖的制备条件及其结构表征
        3.1.2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
    3.2 总体结论
    3.3 创新点
    3.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专利研发
        1.3.2 专利评价
        1.3.3 专利转化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理论
        2.1.2 TRIZ创新方法理论
        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农业专利
        2.2.2 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
        2.2.3 农业专利质量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农业专利的数量增长与趋同
        2.3.2 农业专利的质量评价与甄别
        2.3.3 农业专利的有效应用与转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格局与技术生命周期
    3.1 数据来源与研发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分布
        3.2.1 中国农业专利的全球地位
        3.2.2 中国农业专利的IPC分布
        3.2.3 中国农业专利的行业分布
        3.2.4 中国农业专利的主体分布
    3.3 中国农业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
        3.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整体发展阶段
        3.3.2 主要农业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比较
        3.3.3 三大主体的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与收敛性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2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
        4.2.1 中国农业专利的省域分布
        4.2.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均衡性
        4.2.3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
    4.3 中国农业专利的收敛性
        4.3.1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绝对β收敛
        4.3.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条件β收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质量分布与泡沫甄别——以授权发明为例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分布
        5.2.1 基于综合评价指数的专利质量比较
        5.2.2 基于专利宽度的技术通用性分析
        5.2.3 基于专利被引的技术创新性分析
        5.2.4 基于专利权利要求的法律价值分析
        5.2.5 基于专利存续期的经济价值分析
    5.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5.3.1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规模
        5.3.2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5.3.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空间均衡性
    5.4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识别
        5.4.1 基于二元选择模型的泡沫专利识别
        5.4.2 基于机器学习分类的泡沫专利识别
        5.4.3 两类泡沫专利识别方法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来源
        6.1.3 空间自相关检验
    6.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影响因素
        6.2.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边际影响
    6.3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
        6.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通用性路径
        6.3.2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创新性路径
        6.3.3 中国农业专利法律价值路径
        6.3.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价值路径
    6.4 考虑创新累积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6.4.1 综合质量影响因素稳健性
        6.4.2 技术通用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6.4.3 技术创新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6.4.4 法律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6.4.5 经济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效果评价——以种植业为例
    7.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1.1 空间计量模型
        7.1.2 数据来源
    7.2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贡献分析
        7.2.1 模型适配度检验
        7.2.2 地理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7.2.3 供需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7.3 中国农业专利的边际经济贡献
        7.3.1 地理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7.3.2 供需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7.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效果的稳健性检验
        7.4.1 模型互为因果的内生性讨论
        7.4.2 异方差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7.4.3 含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
        7.4.4 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中国农业专利数量加速增长,省域间数量水平呈现β收敛
        8.1.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阶段性下降,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8.1.3 中国农业专利具有显着经济贡献,贡献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农业技术研发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专利产出合理收敛
        8.2.2 壮大市场化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加快农业技术诱致性创新
        8.2.3 构建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农业高质量专利应用转化
    8.3 讨论
        8.3.1 研究不足
        8.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植被群落动态模拟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群落动态模拟研究现状
        1.2.2 土地覆被分类研究现状
        1.2.3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及数据源
    2.1 研究区域
    2.2 试验区
    2.3 研究方法
        2.3.1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群落动态模拟
        2.3.2 群落尺度覆被类型识别决策树
        2.3.3 土地覆被演变解析方法
        2.3.4 VORS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4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4.1 植被数据
        2.4.2 土壤数据
        2.4.3 地形数据
        2.4.4 水文气象监测数据
        2.4.5 遥感数据
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植被群落动态模拟
    3.1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3.1.1 模型构建
        3.1.2 内生潜变量
        3.1.3 外生潜变量
        3.1.4 中介潜变量
    3.2 研究区植被群落结构及其生境因子统计分析
    3.3 SEM的模拟结果与解释分析
        3.3.1 沙丘生境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2 草甸生境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3 区域尺度下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植被群落的动态模拟
    3.5 讨论与小结
4 基于群落尺度的土地覆被识别决策树构建
    4.1 土地覆被分类及其遥感参数信息
        4.1.1 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4.1.2 典型植被的物候信息
        4.1.3 NDVI时序数据特征
        4.1.4 不同覆被类型的光谱特征
        4.1.5 远红外波段反射率时序数据特征
    4.2 决策树分类模型
    4.3 精度评定
        4.3.1 基于Sentinel-2卫星数据分类结果的评价
        4.3.2 多种覆被识别方法的对比与评价
    4.4 讨论与小结
5 气候变化特征及覆被演变过程监测
    5.1 气候变化特征
        5.1.1 气温变化
        5.1.2 植被生长季降雨
        5.1.3 水分亏缺
    5.2 湖泊时空变化特征
    5.3 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遥感监测
        5.3.1 决策树分类模型参数优化
        5.3.2 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分析
        5.3.3 不同覆被类型的时空转换规律分析
    5.4 沙丘草甸相间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4.1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4.2 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5 讨论与小结
6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6.1.1 生态系统活力
        6.1.2 生态系统组织力
        6.1.3 生态系统恢复力
        6.1.4 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6.2 基于乡域尺度生态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
    6.3 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影响因素与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相关分析
        6.3.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驱动力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内蒙古典型草原流域水化学时空特征及不同水体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化学特征研究
        1.2.2 稳定同位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土壤类型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与地质构造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
        2.3.1 样品采集
        2.3.2 样品分析与测试
3 不同水体水化学及水质的时空特征
    3.1 不同水体水化学参数统计特征
        3.1.1 丰、枯统计特征
        3.1.2 水化学类型
    3.2 地下水水化学时空特征
    3.3 水环境质量时空特征
        3.3.1 单因子评价
        3.3.2 内梅罗指数
    3.4 稳定同位素时空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流域不同水体水化学演化驱动机制及影响因子
    4.1 气候水文变化
    4.2 土壤植被特征
    4.3 人类活动变化
    4.4 氢氧同位素演化及分布的驱动因子
    4.5 流域不同水体水化学演化及分布成因
        4.5.1 相关性分析
        4.5.2 主成分分析
        4.5.3 Gibbs图
        4.5.4 离子比值法
        4.5.5 氯碱指数
    4.6 本章小结
5 流域水汽来源及不同水体的转换关系
    5.1 流域水汽来源运移分析
        5.1.1 HYSPLIT模型
        5.1.2 水汽来源月模拟结果
    5.2 环境同位素对水循环的指示作用
        5.2.1 大气降水线及蒸发线
        5.2.2 氘盈余时空分布特征
    5.3 不同水体转化的定量评价
        5.3.1 同位素质量比
        5.3.2 水体转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机械
        2.1.2 农机购置行为
        2.1.3 融资租赁
        2.1.4 农机融资租赁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理论
        2.2.3 融资租赁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机理分析
        3.1.1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内在动因
        3.1.2 农机融资租赁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
        3.1.3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效应分析
    3.2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机制分析
        3.2.1 融资约束的类型识别
        3.2.2 农户融资约束直接识别法基本步骤
        3.2.3 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测算理论分析
    3.3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3.3.1 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理论分析
        3.3.2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影响分析
    3.4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理论分析
        3.4.1 农户融资行为理论分析
        3.4.2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的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机械化及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4.1.1 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4.1.2 农业机械保有量下降,农机投资后劲不足
        4.1.3 农机行业交易遇冷,在竞争中进行结构性调整
    4.2 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
        4.2.2 农机融资租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2.3 农业机械融资租赁发展存在的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调研样本特征及农户农机购置金融服务供求分析
    5.1 调研情况简介
    5.2 样本特征描述
        5.2.1 受访户主基本特征分析
        5.2.2 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5.2.3 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5.3 农机保有情况及购置需求分析
        5.3.1 农户农机保有状况分析
        5.3.2 农户农机需求情况分析
    5.4 调研样本金融服务供求特征分析
        5.4.1 金融服务需求特征分析
        5.4.2 金融服务供给特征分析
    5.5 农机购置金融服务状况分析
        5.5.1 农机购置融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5.5.2 农机购置融资金融供给情况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户融资约束的识别过程分析
        6.1.1 需求型融资约束
        6.1.2 供给型融资约束
        6.1.3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结果
    6.2 农户融资约束影响因素分析
        6.2.1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6.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农户融资约束程度测算
        6.3.1 模型构建
        6.3.2 变量选取
        6.3.3 实证结果分析
        6.3.4 融资约束程度估算
    6.4 本章小结
7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的影响研究
    7.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7.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2 模型设定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7.2.1 数据来源
        7.2.2 变量选取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投资意愿影响
        7.3.2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投资规模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研究——基于缓解融资约束视角
    8.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8.1.1 理论分析
        8.1.2 模型设定
    8.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8.2.1 数据来源
        8.2.2 变量选取及描述
    8.3 实证结果分析
        8.3.1 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
        8.3.2 农机融资租赁选择偏好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四、内蒙古农业大学新获国家基金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马铃薯科技发展与创新之回顾[J]. 谢从华,柳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04)
  •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试验与模拟研究[D]. 焦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D]. 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的设计与试验[D]. 戴念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6]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邢媛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7]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D]. 赖晓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8]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植被群落动态模拟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曹文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9]内蒙古典型草原流域水化学时空特征及不同水体转化研究[D]. 房丽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10]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D]. 王彦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内蒙古农业大学新获国家基金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