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

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

一、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论文文献综述)

张耀光,张若楠,张文豪,王谢[1](2021)在《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含量的离子色谱测定法》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一种离子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方法,了解高氯酸盐在豫南地区饮用水中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选用大容量的阴离子交换色谱柱IonPac AS20,45 mmol/L KOH淋洗液,1.0 ml/min的流速,进样体积500μl, 45份水样的水体类型包含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结果高氯酸盐在0.005~0.14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方法检出限1.4μg/L,相对标准偏差在1.93%~3.30%之间,回收率在81.2%~102%内。结论该方法简单、灵敏、快速,适用于饮用水高氯酸盐的检测;豫南地区饮用水的高氯酸盐致癌风险不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氯酸盐污染,整体含量呈现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趋势。

吕盘龙[2](2021)在《甲烷基质生物膜还原高氯酸盐的微生物学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水环境特别是地下水中的高氯酸盐(ClO4-)污染日趋严重,去除环境中的高氯酸盐污染已刻不容缓。最新研究表明,一类微生物可利用温室气体甲烷(CH4)作为电子供体,高效地将高氯酸盐还原为无毒氯离子(Cl-),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可实现潜在温室气体减排。但该过程的微生物学机理尚不明确。针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以甲烷氧化耦合高氯酸盐还原菌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甲烷基质膜生物膜反应器,研究了该过程的微生物种间协作方式、甲烷转化途径及电子竞争机制,并优化了反应器运行条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甲烷基质生物膜可在31天内将0.56mM的ClO4-还原完全,其还原速率最高为2.34 m M/m2·d。反应器中优势菌种为高氯酸盐还原菌Denitratisoma、Azospira,甲基氧化菌Methylococcus、Methylomonas及古菌Methanosarcina,且高氯酸盐还原酶基因pcrA、甲基辅酶M还原酶基因mcrA及功能菌种Denitratisoma的丰度均随着ClO4-负荷增加而增加。鉴于序批式膜生物膜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外源氧气,因此,古菌Methanosarcina可能通过逆向产甲烷过程氧化甲烷,并将电子传递给高氯酸盐还原菌实现高氯酸盐还原。同位素示踪及功能酶活抑制实验表明,不同电子受体条件下甲烷转化途径不同。当电子受体为ClO3-时,生物膜的脱氯速率可达到17.5μM/d,约77.6%的13CH4被微生物转化为13CO2,其余被同化为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而当电子受体为ClO4-时,脱氯速率仅为4.82μM/d,过程无DOC检出。宏基因组学分析也表明,在ClO3-还原中,NC10细菌参与了甲烷氧化耦合氯酸盐还原过程,并利用ClO2-歧化产生的氧气来活化甲烷。在NO3-和ClO4-共存的甲烷氧化体系中,功能微生物会优先消耗NO3-,NO3-会对ClO4-的还原产生可逆性抑制。代谢动力学分析显示,高氯酸盐还原酶Pcr催化还原NO3-的速率比ClO4-更快,因此当NO3-和ClO4-共存时,反应器内的优势微生物Denitratisoma和Azospirillum都优先利用NO3-。密度泛函(DFT)分析表明,与ClO4-还原过程相比,NO3-还原过程中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所需的能垒较低,因此NO3-在与ClO4-竞争功能酶活位点时占优,会被优先还原。小试规模的膜生物膜反应器可将模拟废水中2 mg/L的ClO4-还原完全,最大污染物去除通量为2.18 g/m2·d。研究表明,体系在放大过程中,污染物去除通量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进水中溶解氧浓度增加,抑制了生物膜的脱氯效率。进一步功能酶活分析证实,较高的氧气浓度(≥2.0 mg/L)会抑制高氯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导致反应效能下降,可通过进水除氧来提高生物膜的脱氯效能。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人们对于微生物脱氯行为的认识,为高氯酸盐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水体中氧化态污染物控制及温室气体减排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文静,胡雪,张立佳,谢瑞龙,刘丽君,李翠枝[3](2021)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文中提出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含量。方法采用Anionic Polar Pesticide色谱柱(2.1mm×150mm,5μm)为分析柱对高氯酸盐、氯酸盐进行分离,选用50 mmol/L甲酸铵甲酸水溶液(含0.9%甲酸)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通过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在0.5~8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不低于0.999,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检出限、定量限均分别为0.5μg/L和1.0μg/L。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在1.0、2.0、20.0、80μg/L 4个水平下回收率为83.98%~106.80%,相对标准偏差为0.57%~3.50%(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适用于快速检测生活饮用水中的氯酸盐和高氯酸盐。

张文婷,刘丽菁,周浩德,华永有,李宇翔[4](2020)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了解福州市区市政供水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残留状况,评价福州市区人群高氯酸盐和氯酸盐暴露量。方法:水样经Thermo AcclaimTM TrinityTM P1复合离子交换柱分离,洗脱液以负离子模式引入Waters Xevo TQ-XS三重四极杆中,利用多反应监测(MRM)质谱方法进行数据采集,以高氯酸盐-18O4和氯酸盐-18O3为内标定量。结果:高氯酸盐和氯酸盐浓度分别在0.1~50.0μg·L-1和0.2~100.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方法的检测下限(S/N=3)均为0.005μg·L-1,定量下限(S/N=10)均为0.016μg·L-1。纯水基质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回收率分别为97.0%~114.0%和97.4%~106.5%,精密度在1.2%~5.7%和2.1%~3.2%范围内;末梢水基质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回收率分别为93.0%~115.4%和85.5%~114.1%,精密度在1.8%~4.8%和3.1%~3.9%范围内。38份水样均检出高氯酸盐和氯酸盐,高氯酸盐含量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限量要求,氯酸盐含量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限量要求。结论:本方法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水样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测定。

闫旭[5](2020)在《我国重点流域及重点地区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污染水平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高氯酸盐是一种无机化学物质,因其具有难降解、水中溶解度高、易迁移等性质而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本研究针对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检测方法,通过优化现有的高氯酸盐检测技术方法,优化出一种较为便捷、易于推广的,适用于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的检测方法。同时,针对我国主要的水体水系,开展我国重点流域及重点地区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污染水平调查研究。方法:优化了离子色谱法检测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检测方法;检测方法优化完成后,在我国黄河、长江、淮河、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17个重点流域所在城市和7个重点地区分别采集丰水期的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样品,开展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污染水平研究。结果:经过对现有检测方法的优化,确定了方法检出限(S/N=3)为2.00μg/L,定量限((S/N=10)为5.00μg/L,高氯酸根浓度在5.00~14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9),低、中、高三个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86.2%~97.2%,RSD为1.2%~2.3%(n=6));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重点流域采集的50家水厂的样品中,高氯酸盐的总检出率为16.0%,检出浓度中位值范围为5.03μg/L~12.5μg/L;在重点地区采集的14家水厂的水样当中,高氯酸盐的总检出率为54.8%,检出浓度中位值范围为9.47μg/L~1788μg/L;在重点地区的6份环境水样中,所有样品均检出高氯酸盐,检出率为100%,检出范围为5.46μg/L~20358 μg/L。从结果来看,重点流域的检出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无明显差异,检出浓度水平为μg/L级别。重点地区的检出水平明显高于重点流域的检出水平。结论:本研究优化的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检验方法灵敏度高,分离度好,操作简单,适用于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的检测。通过开展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污染水平调查,初步掌握了我国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污染水平,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标准外新兴污染物风险监测的工作内容,扩充了新兴污染物风险监测数据信息,针对本次调查中获取的我国全流域和重点地区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暴露水平,结合高氯酸盐的健康风险,对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制修订和水环境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也为建立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标准检验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撑。

吴甜甜[6](2020)在《基于壳聚糖材料的高氯酸盐吸附处理研究》文中提出高氯酸盐是一种对人体特别是婴幼儿有极大危害的污染物质。由于高氯酸根与碘离子的半径相近,可以与碘离子发生竞争从而干扰甲状腺对碘离子的正常摄取,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导致人体发育缺陷,甚至影响骨骼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由于具备空间正四面体构型,高氯酸盐的稳定性高,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被还原,并且溶解度高导致其在水环境中的扩散速度快,污染范围广。目前,高氯酸盐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需面对的环境问题,但由于各国对这种污染的关注程度不同,导致对高氯酸盐的研究处理现状进展不一。我国目前暂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氯酸盐在废水中的排放标准和在饮用水中的安全浓度进行限制,但是关于高氯酸盐去除手段的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兴趣。壳聚糖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已被证实对高氯酸盐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因此,本文旨在制备出一种以壳聚糖材料为基底对废水中高氯酸盐具有高效吸附去除能力的吸附剂,通过探究其吸附规律、适用条件,使得研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为确保吸附剂有良好的吸附及机械性能,实验确定壳聚糖材料为微球形状。通过对不同交联剂(戊二醛(GA)、环氧氯丙烷(ECH)、1,2,7,8-二环氧辛烷(DEO))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以对高氯酸盐吸附能力强弱为指标,确定壳聚糖微球的最优制备方法。实验发现壳聚糖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交联剂采用环氧氯丙烷(ECH)、交联剂与壳聚糖粉末配比(摩尔比)=1:1、烘干干燥方式,此时对高氯酸盐的吸附去除率达到78.4%。本文对最佳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壳聚糖微球进行了高氯酸盐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pH值发生改变时,对吸附量会产生影响,pH值在4~6范围内是吸附实验的最佳pH的条件。当有共存离子时,壳聚糖微球对高氯酸盐的吸附容量减少,该吸附剂对不同离子共存时的亲和性强弱顺序为:SO42->H2PO4->Cl O4-。壳聚糖微球对高氯酸盐的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规律和Langmuir热力学方程模型。壳聚糖微球这种吸附剂具有很高的回收再生能力,在对高氯酸盐吸附-解吸-再生-再吸附的10个循环过程,每次平均吸附去除率能够达到81.6%。通过SEM图像分析得出,此吸附过程主要发生在吸附剂的表面,即以表面吸附为主。利用金属氧化物(ZrO2)对壳聚糖微球进行改性可以提高静电吸附引力,从而增加对高氯酸盐的吸附容量,实验发现,当达到吸附平衡时,此改性壳聚糖微球比改性前的饱和吸附容量提升约48.9%。本文还对改性壳聚糖微球进行吸附实验时的pH值、温度等条件进行探究,该吸附剂的pH适用范围广,无需调节pH即可达到理想的吸附效果。

王英杰[7](2020)在《大鼠暴露高氯酸盐的毒代动力学与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高氯酸盐是一种水溶性的无机持久性污染物,作为食品和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本文以高氯酸盐为研究对象,监测了武汉市市售食品中高氯酸盐的水平并进行风险评估;探讨高氯酸盐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毒代动力学研究;结合质谱技术和代谢组学手段研究高氯酸盐暴露对内源代谢物影响。建立一种基于液质联用技术高氯酸盐的检测方法,收集武汉市5类市售食品共330个样本,包括300个食品样本和30份生活用水样品用于监测高氯酸盐水平,并评估当地居民高氯酸盐膳食暴露情况。食品样品中高氯酸盐检出率高达94.54%,高氯酸盐的浓度范围为LOQ-331.41μg/kg,平均含量为15.04μg/kg。5类食品中高氯酸盐的含量差距很大,但五种食品样品中的高氯酸盐浓度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根据食品消费量和本研究中测得的高氯酸盐的水平评估当地居民的高氯酸盐每日摄入量。评估结果显示,男性EDI的平均值和第95个百分位数分别为0.34μg/kg bw/day和1.27μg/kg bw/day,女性EDI为0.38μg/kg bw/day和1.44μg/kg bw/day。本研究中的高氯酸盐的EDI值低于美国EPA和NAS规定的参考剂量,但是高于欧盟EFSA的参考剂量。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通过饮食摄入的高氯酸盐可能对当地居民产生潜在的健康隐患。分别研究大鼠经口灌胃和静脉注射剂量为0.5 mg/kg、5 mg/kg和50 mg/kg高氯酸盐后大鼠毒代动力学。经口灌胃后大鼠血清中的高氯酸盐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双峰,符合非房室模型。静脉注射大鼠血清中的高氯酸盐浓度-时间曲线并未出现双峰,是典型的一室模型。毒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大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高氯酸盐后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58 h,5.78 h,5.70 h,经口灌胃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7.05±0.19 h,7.17±0.16 h和7.18±0.41 h。经口灌胃不同剂量的高氯酸盐生物利用率分别为:91.72%,93.53%和97.56%。为了评估高氯酸盐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排泄特征,通过经口灌胃方式分别给予大鼠剂量为0.5 mg/kg、5 mg/kg和50 mg/kg的高氯酸盐。经口灌胃后的表观分布容积平均为1.6 m L/kg,说明高氯酸盐向组织均匀扩散。大鼠经口灌胃高氯酸盐24 h后尿液中高氯酸盐的总排泄量为:81.72%,72.53%和85.80%,表明高氯酸盐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结合高分辨质谱(UPLC-QE-MS)全面评估大鼠暴露高氯酸盐后体内代谢物变化,分析并鉴定血清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收集连续14天暴露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的血清样品。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分析代谢物谱并鉴定高氯酸盐暴露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根据VIP值和S-plot,筛选并鉴定出10种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即苯丙氨酸,磷脂酰胆碱(PC),磷酸戊糖和色氨酸。总体来说,高氯酸盐暴露组大鼠发生了明显的代谢紊乱,为高氯酸盐机体内的毒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采用UPLC-QE-MS分析高氯酸盐暴露组和对照组大鼠的血清中的脂质组。非靶向分析中高氯酸盐暴露和对照组大鼠的血清脂质组明显分开。结果表明PC,磷脂酰乙醇胺(PE),Lyso-PC(LPC),神经酰胺(Cer),鞘磷脂(SM)和磷脂酰丝氨酸(PS)等脂质代谢物特征发生了明显地变化。脂质组数据表明高氯酸盐暴露组大鼠的甘油磷脂代谢和鞘脂代谢明显紊乱。高氯酸盐暴露的脂质组学可以与其他组学方法整合,加深高氯酸盐引起的相关代谢紊乱中涉及的分子代谢动力学的了解。

陈文秀,何纳轮,史亚利,安伟,杨敏[8](2020)在《我国人群高氯酸盐暴露途径及贡献率分析》文中指出由于高氯酸盐干扰甲状腺对碘的吸收,抑制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导致碘缺乏症,近年来引起了环境学家和卫生部门的广泛关注.为研究高氯酸盐在我国人群中多途径暴露情况,通过对"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国重点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统计,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摄入量,计算出全国14个城市居民在摄入、呼吸、皮肤接触3种暴露途径下高氯酸盐的贡献率,并分析不同流域地区高氯酸盐贡献率的差异.结果显示:(1)我国自来水中高氯酸盐浓度在0.149~152μg/L之间.各省份污染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武汉、上海、成都污染最为严重.(2)呼吸和皮肤接触途径下高氯酸盐的贡献率很小,分别为0.88%和0.27%,主要为经口摄入途径,其中饮用水、谷物、蔬菜约占总摄入量的92%,具体为蔬菜(32.05%)>饮用水(32.02%)>谷物(28.12%)>肉类(2.51%)>水果(2.30%)>薯类(1.85%)>乳类(1.31%)>蛋类(0.87%)>水产品(0.86%)>豆类(0.16%)>食糖(0.02%).(3)长江流域地区人群高氯酸盐暴露途径主要为饮用水,其他流域地区的主要暴露途径为植物类食物.

闫旭,王瑜,陈永艳,吕佳,张岚[9](2020)在《离子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离子色谱法对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进行检测。方法水样经0. 22μm聚醚砜微孔滤膜过滤后上机检测,进样量为500μL,使用IonPac AS20型色谱分析柱,配AERS 500型抑制器,柱温30. 0℃,池温35. 0℃,使用EGCⅢ型KOH淋洗液自动发生器,设定淋洗液浓度45. 0 mmol/L,抑制器电流112 m A,流速1. 00 m L/min等浓度淋洗。结果方法检出限(S/N=3)为2. 00μg/L,定量限(S/N=10)为5. 00μg/L,高氯酸盐浓度在(5. 00~14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 999 9)。对实际样品进行5. 00、70. 0和130μg/L 3种浓度加标,连续进样6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 21%~2. 29%,加标回收率为86. 2%~97. 2%。结论本方法快速、便捷、灵敏度高、易推广,可用于生活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的检测。

孙文闪,诸骏杰,董叶箐,钟寒辉,刘强欣,闻佳钰,沈雄雅[10](2020)在《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氯酸盐和溴酸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氯酸盐和溴酸盐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选用高容量、亲水性IonPacAS-20阴离子交换柱为分析柱对高氯酸盐、氯酸盐和溴酸盐进行分离,以淋洗液自动发生器在线产生KOH为淋洗液进行洗脱。采用外接水模式,串联质谱进行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监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高氯酸盐、氯酸盐和溴酸盐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4~20.00μg/L, 0.02~10.00μg/L, 0.04~20.00μg/L,相关系数r2>0.999,检出限分别为0.02、0.01和0.02μg/L,定量限分别为0.04、0.02和0.04μg/L,加标回收率在90.0%~98.8%,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小于8.0%。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稳定、灵敏度高,可用于生活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氯酸盐和溴酸盐含量的快速测定与确认。

二、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1)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含量的离子色谱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及材料
    1.2 离子色谱参数条件
    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1.4 样品
    1.5 测定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条件试验
        2.1.1 色谱柱的选择
        2.1.2 淋洗液及淋洗液浓度的选择
    2.2 方法学考察
        2.2.1 线性关系
        2.2.2 方法检出限和最低检测质量浓度
        2.2.3 方法精密度
        2.2.4 方法加标回收试验
        2.2.5 有证标准物质分析
    2.3 实际样品测定和结果分析
3 讨 论

(2)甲烷基质生物膜还原高氯酸盐的微生物学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环境中的高氯酸盐污染
        1.1.1 环境中高氯酸盐的来源
        1.1.2 高氯酸盐污染现状
        1.1.3 高氯酸盐的环境风险
    1.2 水体中的高氯酸盐污染治理研究进展
        1.2.1 吸附法
        1.2.2 膜分离法
        1.2.3 离子交换
        1.2.4 生物电化学法
        1.2.5 微生物还原法
    1.3 甲烷氧化耦合氧化态污染物还原研究进展
        1.3.1 反硝化型甲烷氧化
        1.3.2 甲烷氧化耦合高价金属离子还原
        1.3.3 甲烷氧化耦合高氯酸盐还原
    1.4 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甲烷氧化耦合高氯酸盐还原过程微生物种间协作方式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反应器搭建及运行
        2.2.2 采样及分析方法
        2.2.3 基因测序及qPCR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BBR中高氯酸盐代谢动力学
        2.3.2 功能酶基因的富集
        2.3.3 古菌系统发育分析
        2.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甲烷基质生物膜脱氯的甲烷转化途径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酶活抑制实验
        3.2.2 RT-qPCR分析
        3.2.3 荧光原位杂交(FISH)
        3.2.4 宏基因组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氯酸盐和氯酸盐的代谢动力学
        3.3.2 MO-PR过程中的电子衡算
        3.3.3 酶活抑制实验中功能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3.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3.3.5 NC10菌介导的MO-CR途径
    3.4 本章小结
4 共存电子受体硝酸盐与高氯酸盐对功能酶的竞争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装置运行
        4.2.2 采样及分析
        4.2.3 生物膜RNA抽提
        4.2.4 qPCR分析
        4.2.5 扫描电镜观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硝酸盐对高氯酸盐还原的可逆性抑制
        4.3.2 群落结构对硝酸盐胁迫的响应
        4.3.3 基于PICRUSt的功能基因预测
        4.3.4 关键功能基因转录水平
        4.3.5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酶活竞争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小试规模MBfR还原高氯酸盐的运行条件优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装置及运行
        5.2.2 氧气梯度实验
        5.2.3 凝胶电泳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小试规模MBfR还原高氯酸盐的效能
        5.3.2 微生物群落变化
        5.3.3 氧气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5.3.4 MBfR运行优化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奖励情况

(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溶液配制
        1.2.2 样品前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质谱条件优化
    2.2 色谱柱和流动相的选择
        2.2.1 色谱柱的选择
        2.2.2 流动相的选择
    2.3 方法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2.4 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2.5 实际样品测定
3 结论

(4)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试验条件
    2.2 质谱条件
    2.3 水样前处理方法
    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3 结果与讨论
    3.1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测下限和定量下限
    3.2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3.3 实际样品分析
    3.4 福州市区人群的高氯酸盐暴露量
4 结论

(5)我国重点流域及重点地区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污染水平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氯酸盐的主要用途
        1.1.2. 高氯酸盐的毒性效应
        1.1.3. 环境中高氯酸盐的主要来源
        1.1.4. 高氯酸盐的基本理化性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高氯酸盐污染情况
        1.2.2. 国内高氯酸盐污染情况
        1.2.3. 国内外高氯酸盐标准限值
        1.2.4. 高氯酸盐检验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制适用于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检测的方法
        1.3.2. 开展重点流域及重点地区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浓度水平调查
        1.3.3. 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1.3.4. 技术路线
    1.4. 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检验方法的研制
    1.5. 重点流域及重点地区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污染水平调查
        1.5.1. 监测点的设置
        1.5.2. 水样的采集运输与保存条件
        1.5.3. 水厂信息调查结果
        1.5.4. 监测结果
        1.5.5. 检测方法
        1.5.6. 质量控制
2. 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检验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色谱分析条件
        2.1.3. 标准曲线绘制
    2.2. 实验条件优化及相关验证实验
        2.2.1. 实验条件的优化
        2.2.2. 高氯酸盐标准中间溶液稳定性试验
        2.2.3. 样品保存条件实验
        2.2.4. 共淋洗干扰物质去除效果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3.2. 精密度和准确度
        2.3.3. 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的测定
3. 我国重点流域及重点地区高氯酸盐调查
    3.1. 水厂信息调查结果
        3.1.1. 重点流域调查水厂基本情况
        3.1.2. 重点地区调查水厂基本情况
    3.2. 重点流域水样中高氯酸盐的分布情况
        3.2.1. 重点流域水源水中高氯酸盐的分布情况
        3.2.2. 重点流域出厂水中高氯酸盐的分布情况
        3.2.3. 重点流域末梢水中高氯酸盐的分布情况
    3.3. 重点地区水样中高氯酸盐的分布情况
        3.3.1. 重点地区水源水中高氯酸盐的分布情况
        3.3.2. 重点地区出厂水中高氯酸盐的分布情况
        3.3.3. 重点地区末梢水中高氯酸盐的分布情况
        3.3.4. 重点地区环境水体中高氯酸盐的分布情况
    3.4. 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高氯酸盐污染水平分析
        3.4.1. 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高氯酸盐污染水平对比分析
        3.4.2. 水源类型对高氯酸盐检出的影响分析
        3.4.3. 水源水与出厂水中检出高氯酸盐差异性分析
        3.4.4. 出厂水与末梢水中检出高氯酸盐差异性分析
4.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4.1. 结论
        4.1.1. 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检测方法的优化
        4.1.2. 重点流域饮用水中存在高氯酸盐检出
        4.1.3. 重点地区检出水平高于重点流域
    4.2. 讨论
        4.2.1. 重点地区高氯酸盐检出水平分析
        4.2.2. 与国内外其他研究检出水平比对
        4.2.3. 高氯酸盐可能造成的健康影响
        4.2.4. 问题发现与政策建议
    4.3. 创新点与不足
        4.3.1. 创新点
        4.3.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市政及自建供水单位信息调查表
    附件2 分散式供水单位信息调查表
    附件3 环境水体信息调查表
    附件4 重点流域水厂水源水检测结果
    附件5 重点流域水厂出厂水检测结果
    附件6 重点流域水厂末梢水检测结果
    附件7 重点地区水厂水源水检测结果
    附件8 重点地区水厂出厂水检测结果
    附件9 重点地区水厂末梢水检测结果
    附件10 重点地区环境水体检测结果
    附件11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6)基于壳聚糖材料的高氯酸盐吸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氯酸盐当前的污染情况
        1.1.2 高氯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
        1.1.3 高氯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1.1.4 当前对高氯酸盐的研究现状
    1.2 高氯酸盐各种去除手段介绍
        1.2.1 电化学法
        1.2.2 膜分离法
        1.2.3 生物还原法
        1.2.4 吸附和离子交换法
    1.3 壳聚糖特性及经改性后吸附ClO_4~-的研究现状
        1.3.1 壳聚糖物理化学特性
        1.3.2 壳聚糖对污染物的去除和机理
        1.3.3 改性壳聚糖吸附高氯酸盐的研究现状
    1.4 锆(Zr)的特性及ZrO_2改性壳聚糖的应用
        1.4.1 锆(Zr)的特性
        1.4.2 ZrO_2改性壳聚糖吸附剂的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壳聚糖微球制备方法
        2.2.2 吸附实验方法
        2.2.3 不同pH条件下吸附实验方法
        2.2.4 共存离子条件下吸附实验方法
        2.2.5 再生吸附实验方法
        2.2.6 ZrO_2改性壳聚糖微球制备方法
    2.3 仪器测量及计算公式
        2.3.1 液相离子色谱仪(IC)的测量方法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方法
        2.3.3 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方法
        2.3.4 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表征方法
        2.3.5 吸附去除率计算方法
        2.3.6 再生率计算方法
第3章 探究壳聚糖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
    3.1 三种交联剂的介绍
        3.1.1 三种交联剂的特性
        3.1.2 三种交联剂的交联机理
    3.2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对高氯酸盐的吸附性能
        3.2.1 不同制备条件下壳聚糖微球对高氯酸盐的吸附性能
        3.2.2 不同干燥条件下ECH微球吸附前后的变化
        3.2.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壳聚糖微球对高氯酸盐的吸附性能
    4.1 不同pH对高氯酸盐吸附过程的影响
    4.2 共存离子条件下对高氯酸盐吸附去除的影响
    4.3 壳聚糖微球对高氯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规律
    4.4 壳聚糖微球对高氯酸盐的吸附热力学性能
    4.5 壳聚糖微球对高氯酸盐再生吸附性能探究
    4.6 表征数据
        4.6.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6.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探究含锆改性微球的吸附性能
    5.1 八水氯氧化锆添加量对改性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
        5.1.1 八水氯氧化锆改性机理
        5.1.2 八水氯氧化锆投加量对高氯酸盐去除性能的影响
    5.2 不同pH条件下改性壳聚糖微球对高氯酸盐的吸附性能
    5.3 温度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鼠暴露高氯酸盐的毒代动力学与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氯酸盐的来源与污染现状
        1.1.1 高氯酸盐的特性与来源
        1.1.2 高氯酸盐的毒性
        1.1.3 高氯酸盐的污染现状
        1.1.4 高氯酸盐的检测方法
    1.2 高氯酸盐的膳食暴露评估
        1.2.1 食品中高氯酸盐的污染现状
        1.2.2 膳食暴露评估方法
    1.3 高氯酸盐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1.3.1 毒代动力学
        1.3.2 毒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3.3 毒代动力学数学模型
    1.4 代谢组学与毒理学评价
        1.4.1 代谢组学
        1.4.2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和方法
        1.4.3 代谢组学的应用
    1.5 脂质组学研究与应用现状
        1.5.1 脂质的分类和功能
        1.5.2 脂质组学研究现状
        1.5.3 脂质组学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7.1 课题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市售食品中高氯酸盐的暴露评估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样品前处理
        2.3.3 样品中高氯酸盐的检测
        2.3.4 高氯酸盐的方法学验证
        2.3.5 膳食暴露评估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固相萃取柱对高氯酸盐提取效果的影响
        2.4.2 方法学验证结果
        2.4.3 样品中高氯酸盐水平
        2.4.4 高氯酸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2.4.5 不确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鼠单次暴露高氯酸盐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大鼠单次经口灌胃毒代动力学实验
        3.3.2 大鼠单次静脉注射毒代动力学
        3.3.3 血清样本前处理
        3.3.4 高氯酸盐的HPLC-MS分析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经口灌胃高氯酸盐的毒代动力学参数
        3.4.2 单次静脉注射后大鼠血清中高氯酸盐水平
        3.4.3 大鼠静脉注射高氯酸盐的毒代动力学参数
        3.4.4 高氯酸盐绝对生物利用率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氯酸盐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排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分组
        4.3.2 样品前处理
        4.3.3 检测方法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高氯酸盐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4.4.2 高氯酸盐在大鼠肝脏、肾脏的毒代动力学参数
        4.4.3 高氯酸盐在大鼠体内排泄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氯酸盐短期暴露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大鼠短期重复灌胃高氯酸盐实验
        5.3.2 血清样本预处理
        5.3.3 检测条件
        5.3.4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短期暴露大鼠血液中高氯酸盐累积量
        5.4.2 大鼠血清代谢物总离子流色谱图
        5.4.3 主成分分析(PCA)
        5.4.4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5.4.5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及模型验证
        5.4.6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5.4.7 主要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5.4.8 差异性代谢产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氯酸盐短期暴露大鼠的脂质组学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仪器与材料
        6.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实验动物
        6.3.2 溶液配制
        6.3.3 样本前处理
        6.3.4 液相方法
        6.3.5 质谱方法
        6.3.6 脂质数据处理
    6.4 实验结果
        6.4.1 血清样品中脂质的总离子流图
        6.4.2 PCA分析
        6.4.3 PLS-DA,OPLS-DA分析与模型验证
        6.4.4 差异性脂质代谢物的筛选
        6.4.5 脂质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6.4.6 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8)我国人群高氯酸盐暴露途径及贡献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贡献率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全国各地区饮用水高氯酸盐污染情况
    2.2 饮用水高氯酸盐贡献率分布及各地区差异
    2.3 各膳食途径高氯酸盐贡献率分布
    2.4 不确定性分析
3 结论与展望

(9)离子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高氯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色谱条件与分析方法
    1.3 高氯酸盐标准液的配制
    1.4 样品的采集、保存及预处理
    1.5 结果计算
2 结果
    2.1 方法线性范围、回归方程与检出限
    2.2 方法精密度与准确度
    2.3 实际水样分析
    2.4 样品保存条件试验
    2.5 共淋洗干扰物质去除验证实验
3 讨论

(10)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氯酸盐和溴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前处理
        2.2.2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3 色谱条件
        2.2.4 质谱条件
        2.2.5 标准曲线绘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3.2 色谱柱和流动相的选择
    3.3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
    3.4 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3.5 与国家标准比较
    3.6 实际样品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四、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论文参考文献)

  • [1]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含量的离子色谱测定法[J]. 张耀光,张若楠,张文豪,王谢. 实用预防医学, 2021(10)
  • [2]甲烷基质生物膜还原高氯酸盐的微生物学机理[D]. 吕盘龙. 浙江大学, 2021
  • [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J]. 文静,胡雪,张立佳,谢瑞龙,刘丽君,李翠枝.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06)
  • [4]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J]. 张文婷,刘丽菁,周浩德,华永有,李宇翔. 药物分析杂志, 2020(12)
  • [5]我国重点流域及重点地区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污染水平调查研究[D]. 闫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6]基于壳聚糖材料的高氯酸盐吸附处理研究[D]. 吴甜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大鼠暴露高氯酸盐的毒代动力学与代谢组学研究[D]. 王英杰.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8]我国人群高氯酸盐暴露途径及贡献率分析[J]. 陈文秀,何纳轮,史亚利,安伟,杨敏. 科学通报, 2020(14)
  • [9]离子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高氯酸盐[J]. 闫旭,王瑜,陈永艳,吕佳,张岚.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0(02)
  • [10]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氯酸盐和溴酸盐[J]. 孙文闪,诸骏杰,董叶箐,钟寒辉,刘强欣,闻佳钰,沈雄雅.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07)

标签:;  ;  ;  ;  

饮用水中的高氯酸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