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非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非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逢源[1](2020)在《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院校都增设了英语专业。为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目前而言,国内较少有基于需求分析视角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邮电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学校,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学科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需要围绕这种特色打造邮电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因此,本研究从需求分析视角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展开了调查与分析,获取多方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的看法,并为优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主要以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和模式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主的邮电类院校140名在校英语专业学生、3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10名英语教师以及15名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为调查对象,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教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及原因是什么?2)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对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需求是什么?是否得到满足及原因是什么?3)基于上述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何进一步完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发现:1)总体来讲,四类研究对象对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一般,课程设置还没有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2)他们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需求主要是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富的实践类课程以及具有邮电类院校的特色课程知识。他们认为目前的英语技能型课程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邮电类院校特色课程尚未得到满足,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3)鉴于四类研究对象的需求与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以及四类研究对象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标》的要求,减少技能型课程,增加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院校特色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课程设置还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目前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接着,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和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加以深度的区分,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然后,要构建具有邮电类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最后,要注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的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雏形,作为后续课程设置研究的参考。同时,还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梁砾文[2](2019)在《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文中指出学术英语是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刚性需求”,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外语教学内部。本研究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价值分析、目标分析和执行分析三方面建构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本土理论,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现有理论,并从实践角度,回答三大基础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以咨借鉴。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如何?(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有哪些?(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路径如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定性的混合路径研究,以及探索性、验证性、阐释性的线性研究设计,采用文献法、探索性访谈、话语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最终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三角验证,保证研究结论的信效度,并通过遵守自愿、保密、忠实三大原则,确保本课题的研究伦理。本研究首先在理清三个核心概念“理工科研究生”、“外语教育规划”及“学术英语素养”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建立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概念框架。其次研究者进行了探索性数据采集,包括国家及高校的规划文本、对理工科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学术英语教师进行的探索性访谈,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再次,本研究以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访谈法,分析相关政策文本和探索性访谈数据,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此外,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量化研究工具的修编及验证模型的建构过程,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最后,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工具修编和验证模型建构,以及影响因素与内涵要素间路径模型的建构过程,并结合定性数据,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建构在宏观层面突出的表现为主体性丧失,在中观层面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及高校国际化进程,在微观层面,没有很好地将“工具价值”转化为“人本价值”;(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体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在静态层次上,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包括学术英语知识、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英语能力三个方面,在动态层次上,三方面要素通过实践相互转化;(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术英语信念、学术英语实践、学术英语环境和英语学习经历,其中学术英语信念作用最大,无论是内涵要素还是影响因素都并非孤立存在,不仅仅需要重视单个因素的直接效应,更要重视各因素在影响路径中的转化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修订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概念框架,建构了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尝试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及发展实践中建构相关理论,以期理顺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在外语教育规划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各要素间的关系,指导实践。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研究对象范围有待扩大、研究内容有待深化以及研究工具有待改进等局限。今后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将研究对象拓展至更多地区和类型院校中的理工科研究生、进一步探讨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转化机制、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等课题、加强语料库技术、参与式观察、跟踪调查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等,以便更加深入地探寻这一课题,完善现有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陈露露[3](2019)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测试是检测被试者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现在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也是我国的第二语言。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国内认可度最高的英语考试是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为此我国开始研究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并且在2020年前逐步推行。目前国内的英语考试现状如何?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为何会出现,出现的背景以及意义何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中又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去应对?笔者以此题进行研究,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除了引言与结语之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对考试、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四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出现在的背景以及目标意义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比较分析,将国内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中的五级与六级考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四六级的问题以及证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科学性。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的实践初探进行分析并且理性的看待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未来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是新兴事物,会存在很多的质疑。但是通过将它与现有的英语考试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从量表的研制到考试系统的建立都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社会需求。终将对我国未来的外语测评与英语教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曹红梅[4](2015)在《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伊宁市第三中学、第八中学、第二十三中学为个案,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获取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一手资料。结合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从宏观政策环境、中观教学环境、微观学习者个体因素等三方面,分析伊宁市中学“汉语班”、“双语班”实施维吾尔族英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及“民语班”维吾尔族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态度和看法。依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发展和改进维吾尔族英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班”中的维吾尔族学生大多英语学习动机程度高,课堂教学效果好;他们母语(维吾尔语)和汉语能力都很强,基本不需要借助维吾尔语帮助,可以以汉语为工具学习英语。任课教师对“汉语班”中的维吾尔族学生评价都很高,认为他们具有学习语言优势。学生家长大多关注和支持子女的英语学习,愿意为他们的英语学习投入财力和物力。“双语班”的英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相关教育政策还不够成熟,制度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目前伊宁市“双语班”的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及评价机制;教学活动全靠教师自行摸索,这势必会走许多弯路。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其英语学习呈“高兴趣,低行动”的状态,自报对英语有兴趣,却不愿为付出努力,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英语学习持积极态度,部分家长还时常关注子女的英语学习,但也有少数家长担心英语学习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影响孩子的高考成绩。“民语班”没有开设英语课程,但维吾尔族学生对学习英语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英语重要,“喜欢英语”。学生家长大多与学生观点一致,认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学习英语对孩子今后发展有好处。大多数学生、教师及家长都认为,鉴于“民语班”学生汉语能力不强的现状,如果为他们开设英语课程,应该采用维吾尔语—英语的教学形式,或至少应该在“汉语—英语”的教学形式中加入维吾尔语讲解。而目前的师资条件难以满足,民语班英语课的开设需要探索。鉴于以上调查结论,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宏观层面,鉴于维吾尔族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学习需求,应加大当地英语教育的规模和层次,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为其开设其他外语语种课程。研究机构和学者应深入研究多语习得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方法,指导维吾尔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维吾尔语、汉语和英语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外,目前“高考定乾坤”的教育评价政策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综合素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体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适时引入多元评价标准,强调过程评价,应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多元主体。

何晓斓[5](2014)在《引导智慧生成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进入了其发展的瓶颈期。学界在积极寻求应对方案时,出现了思想矛盾交织的状态:有学者提出取消大学英语或缩减大学英语课时,有学者提出大学英语要“转向”即转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有观点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要回归以外语为工具的教学理念,也有观点主张大学英语课程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等等。诸多不同的观点,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迷茫不知所措,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陷入“瓶颈”的大学英语教育急需一个理念上的明晰和方向上的指引。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英语教育”,而非“英语培训”。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与人生幸福,作为语言教学的大学英语教育,更是具有人文引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当下的时代特征、学生特点、社会环境等则向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超越当前单一知识教学和考试文化主导的现实,追求“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功能,也是外界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诉求。“智慧”一词的涵义至今没有定论,但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比较-致地认为,智慧是值得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智慧高于知识、思维和人格,但是智慧离不开这三要素。智慧蕴涵人文,智慧彰显和谐,人文与和谐是智慧的关键词。智慧生成的途径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是关注人文与和谐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幸福生活的教育。智慧教育不是灌输所谓的智慧理论和信息,而是通过引导学生的知识习得、思维训练和人格养成,智慧在“理解真知、正确判断和恰当实施”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体现。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知识习得的内容需强调语言与文化并重。引导知识习得,需强调“专念”意识和“学生中心”理念,关注“认知-建构-探索”习得环节的“个人知识”生成。习得目标需指向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教育中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中心关注点是:兴趣、质疑、直觉和隐喻。兴趣是智慧生成的重要“引子”,大学英语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保持需贯穿始终。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手段,质疑导致智慧的生成。直觉又是智慧的一部分。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直接指向智慧的生成。直觉和隐喻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最能在外语教与学中得以发展的思维和能力,却被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所忽略。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质疑的鼓励、直觉和隐喻的发展,需贯穿大学英语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在语言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学英语教育中对学生人格养成的引导,重点是跨文化语境下的人格关注,即引导学生的文化态度和翻译伦理。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包容、尊重异域文化,自觉地使用英文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合中西方优秀文化,并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从广义上说,每一个跨文化交流者,都可称之为“译者”,所以大学英语教育有必要引导学生明晰译者职责,坚守译者伦理。同时,大学英语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引导。学生的人格养成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领,这需要教师开发多元信息、创设人文与和谐,更需要教师自身智慧的发展。知识习得、思维训练和人格养成,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和谐融合的,贯穿于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始终。三者相辅相成,知识习得让学生丰富,加之思维的不断发展和人格的逐渐养成,将学生引向智慧,“智慧”的生成无疑会作用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真正掌握。由此看来,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更加智慧,而且当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迷惘和“费时低效”的大学英语现状也会迎刃而解。大学英语,如果认清自身意义,追求“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将从贫乏走向丰富,从困境走向自由,将在高等教育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发挥出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

戴小春[6](2011)在《高校课程结构优化论 ——以英语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面对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在不断优化现有课程。可是,究竟应该在何种理念指导下进行优化,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优化原则等问题还有待回答。本文给出的基本答案是:在全面发展理念和相应原则的指导下优化高校课程结构。具体来说,本文以英语专业为例,在探讨了高校课程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后,首先从个人视角,以及个人和他人的相对关系视角上探讨了全面发展理念。认为从个人视角上讨论的时候,全面发展是要素面和关系面的协同发展。要素面随着关系面的展开而发展,关系面随着要素面的发展而深化;如果要素面中的某一基本面仅在关系面中的某个基本面上发展,则会带来人的片面性发展,反之亦然。从个人与他人的相对关系视角上讨论的时候,全面发展是共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共性和个性和谐发展的内涵指共性的发展不仅仅没有压抑个性的发展,反而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而坚实的平台;个性的充分发展不但没有否定共性的发展,反而为共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处于和谐发展关系中的共性和个性程度的变化,表现为历时性的整体提升和共时性的相对递增。这就是说,从历时视角上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追求共性和个性在更高水平层面的和谐发展过程。从共时视角上看,在某一具体素质的共性发展程度和个性发展程度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此强彼弱的关系。接着,本文探讨了全面发展理念在高校课程结构上的表征,找到了该理念和高校课程之间的链接点。然后,本文提出将“贯彻全面发展理念”作为高校课程结构的总优化原则。为了贯彻全面发展理念,课程结构的整个优化过程都需要坚持“神合”,即坚持与全面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吻合,而不是与某种表述形式吻合。除此之外,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意味着该理念不仅仅要体现在优化原则之中,还要体现在现实的课程之中,所以要保证全面发展理念的层级运行和层级表征。接着,本文探讨了全面发展理念下的高校课程结构的具体优化原则。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等三个方面的优化原则。课程目标的优化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完整呈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面、忠实于人与社会经济等之间的本来关系、共性发展底线受限与个性发展空间极大化。其中,第一个方面指在优化课程目标构成要素的过程中,全面关照学生各基本面中基本要素,以及各基本要素中共性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将各种基本素质的发展要求充分而完整地体现在课程目标中。第二个方面指课程目标中,人与社会经济等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是相反。第三个方面指在完整呈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面和忠实于人与社会经济等之间的本来关系的基础上,课程目标应该将学生的共性发展底线界定在相对最低的标准上课程内容的优化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完整承载全面发展所需的课程内容、采用渗透整合与化合整合等整合方式、提供共性课程的同时强调提供个性课程。其中,第一方面主要指学生各基本面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课程,都可以在课程总库中找到。第二个方面主要是优化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采用的两种整合机制。渗透整合和化合整合的契合点都是课程内容之间的同质关系,但是前者不改变被整合课程的性质,后者改变被整合课程的性质。第三方面指课程内容的优化,要关照学生共性发展的诉求,更要关照学生个性发展的诉求。首先,所有课程内容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合起来提供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同一性质的课程内容按照难度系数的顺序优化。除此之外,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优化任教课程内容的顺序。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类型和不同难度系数的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优化原则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确学习活动的主体与对象、完整呈现各类学习活动方式、采用层级匹配式整合机制。其中,第一方面指优化过程中,视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视预设的和创生的课程内容为学习活动对象。第二方面指学习活动方式应该既包括认知活动方式又包括非认知活动方式;既包括指引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的活动方式,也包括指引学生认识内部世界的活动方式。第三方面指学习活动方式的整合是一种匹配性的多层级整合。学生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自己的状况对经过了共性化整合的学习活动方式进行个性化整合,并用它指导具体的学习活动。这里,经过共性化整合后的学习活动方式是一种具有共性特征的、前瞻性的、可重复的、预设性的活动方式;经过个性化整合后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反思性的、不可重复的活动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方式的共性化和个性化整合的时候,要求共性化整合过程中,优先整合能够激发情感的活动方式,并且给个性化整合留下足够的空间;要求个性化整合过程中,学生与共性化整合体之间保持一定张力。最后,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教师教育方向课程结构为例,展示了以上理论的运用价值。本文采用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调查法、对比法、例证法等。

周俊,孙志[7](2005)在《《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 2004年第4季度》文中研究表明

白雪[8](2020)在《“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校外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生源英语水平、英语能力评价标准以及外语人才培养渠道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外语教育任务主要是由大学英语课程来承担的,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需求端对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任务进行调查分析,也很有必要从供给端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明确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课程未来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明确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起点和条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主要面临着哪些方面需求?(2)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如何?针对问题(1),笔者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概念进行定义并确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的两个维度,即课程需求调查和课程设置调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然后,笔者对需求分析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设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需求分析研究的维度。同时,笔者对近三年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需求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二次分析,从中总结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需求的基本状况,并以此作为本研究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的基础。依据上述需求分析研究的维度,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全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有关外语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调查,采用本文设计的问卷对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进行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应届本科生校招岗位要求中的外语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在课程目标方面,高校本科生培养是以普通人才为主、高端人才为辅,这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应届本科生的需求状况吻合;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学生对CET考试成绩非常注重,然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本科生没有做出相关要求;部分专业对本科生英语水平要求偏高。(2)在课程内容方面,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大学英语做出了知识、能力的区分,但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英语能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最注重的是阅读和口语,学生注重的是口语和阅读,而社会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口语和写作;通用英语内容是基础,但是各方更重视的是学术英语,尤其是文献阅读;部分专业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内容有强烈兴趣,而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此需求较少。(3)在课程结构方面,各方对通用英语课程的需求最大,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各方对学术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最为重视;大学英语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松散,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密切。针对问题(2),笔者依据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的维度,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双一流”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学英语教师访谈,设计出教师调查问卷,对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依据这两个调查的结果和上述需求调查的结论,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在课程需求方面,存在着各方对课程目标需求的分化、对英语能力需求的变化以及对英语内容需求的差异化等问题。(2)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部分专业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过高以及英语课程之间关系不清等问题。(3)在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类课程的内容同质化、具体课程繁多以及“金课”数量偏少等问题。(4)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构隐性化、固定化以及课程功能和管理错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高校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面临的问题,笔者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建议。本研究的成果有助于高校课程管理者、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理解“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需求变化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对高校立足于我国外语教育现状并着眼于其未来的发展,建设兼顾满足现实需求和引领发展、兼顾培养一流人才和各层次人才协同发展、兼顾高校各具特色和高校服务于国家战略等多层次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此外,本研究也为研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参考。因为数据来源局限性等问题,本研究提出的观点和论据只是一家之言,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的讨论只涉及了其中部分内容,希望后续研究者能从教材、师资、课堂教学等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向慧[9](2020)在《“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因此,“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是当前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素质的精准研判,也是职业教育应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回应。综合来看,劳动者素质发展从经验到技能、再到经验与技能相结合、技能与知识结合,最终集知识、技能、创新为一体,同时教育内容上也经历了“应会”、“应知应会”并重到三型合一的发展过程,从而职业教育政策、理论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逻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当前我国对外经贸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亟需按照“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进行培养,按照“三型”的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是落实新时期职业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首先,按照目的性抽样原则并结合区域分布和培养方案结构,确定11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作为研究样本,对发布时间、整体结构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专业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培养方案更新调整具有滞后性、较少院校认识到商务实践的重要性,且存在培养目标偏向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重理论轻实践和缺乏创新类课程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教学标准缺失而课程导向偏离,“三型”劳动者培养要求新而课程适应滞后,专业建设历史短而无课程模板借鉴。然后,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17494条有效数据,按照大数据分析理念,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诉求体现为对相关英语等级证书、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较高,且需要具有扎实的外贸业务运作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基于此,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学生能力体系与社会需求不契合,人才供需脱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对企业的需求调研不充分、课程设置中企业角色不到位。因此,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尤为迫切。基于能力本位理论,按照职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发展性原则,以企业需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个性发展需求和终身学习的自觉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优化。提出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优化课程目标,对标企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三者有机统一;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促进课程设置从学科体系中心向岗位任务中心转化,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包括增设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创新类课程、商务实际操作技能课程、补充中西方商务文化等。围绕“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以“岗位任务”为主线,以典型岗位任务架构主题模块,呈现“串行-相连”的知识结构,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的“米”字型课程样态。与此同时,为保证这一课程设置顺利实现“三型”目标,还需要健全专业课评估措施,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以及夯实校企合作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机制。

石琳霏,姜亚军[10](2020)在《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学界对英语教育的反思意见和建议,对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建设提出五点建议,即在专业建设理念上把握我国英语专业的"中国特色",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多元化"和"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体现"知识"又体现"能力"和"素质"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二、加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设置概念界定
        2.1.1 课程设置定义
        2.1.2 课程设置模式
    2.2 国内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2.2.1 国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2.2 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3 需求分析理论
        2.3.1 需求的定义
        2.3.2 需求分析的定义
        2.3.3 需求分析模型
        2.3.4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3.1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3.2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3.3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工具
    4.5 研究步骤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4.6.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5.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问题
        5.1.1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符合《国标》的要求
        5.1.2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5.1.3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5.1.4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区别不够明显
        5.1.5 课程设置不具备院校特色
        5.1.6 课程设置没有注重动态的需求分析
    5.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5.2.1 根据《国标》要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2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3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4 增加课程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
        5.2.5 构建特色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5.2.6 重视动态的需求分析
    5.3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雏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邮电类院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2)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
        1.1.2 理工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育
        1.1.3 研究者个人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章导言
    2.2 外语教育规划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学术英语素养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本章导言
    3.2 概念界定
        3.2.1 理工科研究生
        3.2.2 外语教育规划
        3.2.3 学术英语素养
    3.3 相关理论
        3.3.1 外语教育规划理论
        3.3.2 学术英语素养理论
    3.4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本章导言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对象
        4.3.1 调查高校选取
        4.3.2 调查样本
    4.4 研究设计与方法
        4.4.1 研究设计理念
        4.4.2 研究设计
        4.4.3 研究方法
    4.5 数据处理
    4.6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7 研究伦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探索性数据采集
    5.1 本章导言
    5.2 规划文本收集
        5.2.1 国家宏观层面
        5.2.2 高校中观层面
    5.3 探索性访谈
        5.3.1 探索性访谈设计
        5.3.2 探索性访谈实施
        5.3.3 探索性访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分析
    6.1 本章导言
    6.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2.1 外语教育规划的价值内涵
        6.2.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框架
    6.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
        6.4.1 国家宏观层面
        6.4.2 高校中观层面
        6.4.3 个体微观层面
        6.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规划评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
    7.1 本章导言
    7.2 预测问卷的修编
        7.2.1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题项编制
        7.2.2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7.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正式问卷的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7.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7.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7.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测量模型
        7.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7.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
    8.1 本章导言
    8.2 预测问卷的修编
        8.2.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题项编制
        8.2.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8.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正式问卷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8.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8.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8.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8.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5.1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路径模型
        8.5.2 学术英语环境与学术英语实践的影响路径
        8.5.3 学术英语信念的影响路径
        8.5.4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9.1 本章导言
    9.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价值分析
    9.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内容分析
        9.3.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3.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知识的现状和特点
        9.3.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技能的现状和特点
        9.3.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和特点
        9.3.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现状小结
    9.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现状和特点
        9.4.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信念的现状和特点
        9.4.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实践的现状和特点
        9.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9.4.5 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经历的现状和特点
        9.4.6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现状小结
    9.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路径再思考
    9.6 外语教育规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章导言
    10.2 研究结论
    10.3 研究启示
    10.4 研究局限与展望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邀请信
附录二 学术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研究生导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研究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国家宏观规划历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六 国家宏观规划共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七 高校研究生教育规划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八 先导检测调查问卷
附录九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十 学术英语教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一 研究生导师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二 研究生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3)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旨趣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比较研究法
        3. 问卷研究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考试
        2. 英语考试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
        4.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二) 理论基础
        1. 交际测试理论
        2. 发展历史梳理
        3. 实际应用领域
二、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背景及意义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提出背景
        1. 大学英语考试类型多样化
        2. 大学英语考试目的功利化
        3. 社会考试资源的严重浪费
        4.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差
        5. 大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单一
    (二)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研究历程
        1. 恢复高考以前的英语考试
        2. 恢复高考至今的英语考试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发展历程
    (三)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推行目标
        1. 外语测试系统性建设
        2. 学生外语综合素质提升
        3. 外语教学目标科学化
三、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与现行四六级考试比较分析
    (一) 科学性
        1. 考试连贯性
        2. 考试侧重点
    (二) 基础内容
        1. 基本知识
        2. 语言应用
    (三) 试卷分析
        1. 试卷构成
        2. 考试题型
        3. 时间分布
四、研究结论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实践初步研究
        1. 试点实行初探
        2. 国际标准对接
    (二) 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存在的质疑
        1. 考察过于全面,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力
        2. 考察难度相同,是否适用不同专业需求
    (三) 正式实施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建议
        1. 明确考试性质
        2. 国家政策支持
        3. 增强社会认可
        4. 借鉴国际经验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四、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新疆外语教育历史沿革
    第一节 民国之前的外语教育
        一、古代经文学校
        二、清代外语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外语教育
        一、杨增新时期
        二、盛世才时期
        三、国民党时期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新疆的外语教育
        一、除旧立新
        二、停滞荒废
        三、改革调整
        四、迅速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伊宁市教育概况
    第一节 伊宁概况
        一、人文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维尔族的语言生活
    第二节 教育概况
        一、高等教育
        二、基础教育
        三、民族教育
        四、师资建设
        五、对外交流
    第三节 英语课程开设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伊宁市普通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调查点简介
    第二节 汉语班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英语教学态度
        一、教师态度
        二、学生态度
        三、家长态度
    第三节 双语班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英语教学态度
        一、教师态度
        二、学生态度
        三、家长态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伊宁市高中民语班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点简介
    第二节 高中民语班英语学习态度研究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六、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七、家长对子女英语学习的态度
        八、学生期望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中汉语班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及行为研究
    第一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第二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一、课堂参与
        二、学习评价
    第三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一、英语学习动机
        二、努力程度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障碍
    第四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一、家长支持
        二、教辅材料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四、学生对外在环境的期望
    第五节 汉语班教学概况小结
第六章 伊宁三中双语班学生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伊宁三中双语班英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第三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一、课堂参与
        二、学习评价
    第四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一、英语学习动机
        二、努力程度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障碍
    第五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一、家长支持
        二、教辅材料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四、学生期望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伊宁八中双语班学生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伊宁八中双语班英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第三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一、课堂参与
        二、学习评价
    第四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一、英语学习动机
        二、努力程度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障碍
    第五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一、家长支持
        二、教辅材料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四、学生期望
    第六节 八中与三中英语教学情况对比研究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问题与思考
    第一节 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汉语班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二、双语班教学现状及问题
        三、民语班学生的期望与现实
    第二节 宏观政策环境思考
        一、考试评价体系
        二、外语语种设置
        三、语言课程规划
    第三节 中观教学环境的思考
        一、提升师资水平
        二、推进统一教学大纲,教材教辅的研究和编写工作
        三、按学生英语水平分班,因材施教
        四、加强全国范围内的校际交流,学习优秀教学经验
        五、丰富课堂内外的英语学习活动
    第四节 学习者环境的思考
        一、汉语能力影响英语学习
        二、转变“高兴趣低行动”的状态
        三、英语起始学段的问题
    第五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一) 教育局主管领导访谈
        (二) 学校领导访谈
        (三) 教师访谈
        (四) 学生访谈
        (五) 家长访谈
    附录二 调查问卷
        (一) 学生调查问卷Ⅰ
        (二) 学生调查问卷Ⅱ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引导智慧生成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大学英语教育:陷入发展的“瓶颈”
    二、研究者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智慧和智慧教育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第四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大学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师
    二、大学英语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引导学生智慧生成:大学英语教育的追求
第一节 智慧
    一、关于智慧的重要阐释
    二、智慧的三要素:知识、思维、人格
    三、智慧的关键词:人文与和谐
    四、智慧生成的途径:智慧教育
第二节 大学英语教育引导智慧之“能”与“求”
    一、“引导智慧”的大学英语教育之内涵
    二、大学英语教育“引导智慧”之功能
    三、外界对大学英语“引导智慧”之诉求
第三节 追求智慧教育:大学英语突破“瓶颈”的良方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症结”
    二、大学英语发展的路径:超越而非转向 第三章 智慧生成的基础:知识习得
第一节 狭化知识习得之现状
第二节 习得内容:语言与文化并重
    一、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关联
    二、语言习得与文化认知
第三节 习得指导:关注个人知识生成
    一、有效习得:认知-建构-探索
    二、专念和学生中心:促个人知识生成
第四节 习得目标:跨文化交流
    一、为何指向跨文化交流
    二、通往目标的历程:心智成长
    三、目标的实现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慧生成的关键:思维训练
第一节 为何要关注思维训练
    一、思维及思维训练
    二、隐没思维训练之现状
第二节 思维训练的内容与方式
    一、激发兴趣
    二、鼓励质疑
    三、提升直觉
    四、发展隐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慧生成的根本:人格养成
第一节 浅化及误解人格养成之现状
    一、浅化人格养成
    二、误解人格引导
第二节 跨文化交流语境中的人格关注
    一、明晰文化态度
    二、引导翻译伦理
第三节 基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格引导
    一、开发多元信息
    二、追求人文与和谐
    三、发展教师“智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高校课程结构优化论 ——以英语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基本概念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五、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课程结构改革中凸显了工具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以满足市场经济需求为理念
        一、工具化价值取向的理念
        二、目的是使学生工具化
    第二节 以课程简略为总原则
        一、课程简略
        二、坚持了工具价值取向
    第三节 以片面性原则和拼盘原则为具体原则
        一、片面性原则和拼盘原则
        二、削弱了课程的人文价值、屏蔽了人的目的价值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全面发展理念及其在高校课程结构上的表征
    第一节 个人视角上的全面发展
        一、要素面和关系面
        二、要素面和关系面的协同发展
    第二节 与他人相对关系视角上的全面发展
        一、共性和个性
        二、共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及其规律
    第三节 全面发展理念在高校课程结构上的表征
        一、在高校课程目标上的表征
        二、在高校课程内容上的表征
        三、在高校课程活动方式上的表征
    本章总结
第三章 高校课程结构的总优化原则:贯彻全面发展理念
    第一节 以贯彻全面发展理念为高校课程结构的总优化原则
        一、"合目的"不如"贯彻理念"恰切
        二、有必要以"贯彻全面发展理念"为总优化原则
    第二节 怎样贯彻全面发展理念
        一、坚持"神合"
        二、保证全面发展理念的层级运行与表征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全面发展理念下高校课程结构的具体优化原则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优化原则
        一、完整呈现人的基本发展面
        二、忠实于人与社会经济等之间的本来关系
        三、界定共性发展底线,使个性发展空间极大化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优化原则
        一、完整承载全面发展所需内容
        二、采用渗透整合与化合整合等整合机制
        三、提供促进个性发展的足够课程
    第三节 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优化原则
        一、明确学习活动主体与对象
        二、完整呈现各类学习活动方式
        三、采用层级匹配式整合机制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全面发展理念及相应优化原则下高校课程结构案例剖析
    第一节 剖析框架
        一、指导思想
        二、剖析方法
        三、剖析步骤
    第二节 全面发展理念和相应优化原则的作用体现在案例中
        一、全面发展理念发挥了指导作用
        二、全面发展理念下的优化原则发挥了指导作用
    第三节 案例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课程目标的进一步优化
        二、课程内容的进一步优化
    本章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8)“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流程与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学英语课程
        2.1.1 课程的定义
        2.1.2 大学英语课程研究
        2.1.3 “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
        2.1.3.1 对“大学英语课程”三个层面的理解
        2.1.3.2 “大学英语课程”的涵义
    2.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2.1 课程设计理论
        2.2.2 英语课程设计理论
        2.2.3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2.2.3.1 课程教学指导文件要求
        2.2.3.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探索
        2.2.3.3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
        2.2.3.4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与课程群
        2.2.4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定义
        2.2.4.1 课程设计、外语课程设计与课程设置
        2.2.4.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内涵
        2.2.5 课程设置的研究维度
第三章 需求分析理论研究
    3.1 需求分析理论
    3.2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模式研究
    3.3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研究
        3.3.1 社会需求
        3.3.2 高中毕业生的英语能力
        3.3.3 在校师生需求
        3.3.4 毕业生
    3.4 需求分析的调查维度
第四章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分析
    4.1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4.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1.2 数据统计
    4.2 学生需求
        4.2.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2.2 数据统计
    4.3 社会用人单位需求
        4.3.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3.2 数据统计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1 “双一流”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5.1.2 数据统计(中国高校)
        5.1.3 数据统计(英美高校)
    5.2 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2.1 研究设计
        5.2.2 教师访谈
        5.2.3 问卷编制与试测
        5.2.4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5 数据统计
    5.3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问题与建议
    6.1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6.1.1 课程需求:分化、变化与差异化
        6.1.2 课程目标:需求过高、关系不清
        6.1.3 课程内容:同质化、种类繁杂、“金课”少
        6.1.4 课程结构:隐性化、固定化与错位
    6.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6.2.1 课程需求选择的科学合理性
        6.2.2 课程目标的动态多元性
        6.2.3 课程内容的层次复杂性
        6.2.4 课程结构的灵活多样性
    6.3 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过程
    7.2 研究发现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9)“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意志之导向:高职“三型”劳动者培养的政策要求
        2.现实困境之诉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实际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3.文献述评与启示
    (四)核心概念界定
        1.“三型”劳动者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3.课程设置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七)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点
一、“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1.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2.需求分析理论
    (二)培养“三型”劳动者的逻辑分析
        1.培养“三型”劳动者是历史的必然
        2.培养“三型”劳动者是逻辑的必然
    (三)“三型”劳动者培养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1.“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知识要求
        2.“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技能要求
        3.“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要求
        4.“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要求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基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样本提取
        1.样本总体
        2.研究样本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
        2.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的现状分析
        3.专业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透视
        1.培养目标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
        2.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
        3.技能培训不充分,理论、实践“脱钩”
        4.职业发展难支撑,创新课程匮乏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专业教学标准缺位,课程导向偏离
        2.“三型”目标新,课程适应滞后
        3.专业建设历史短,无课程模板借鉴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需求:基于企业招聘数据的分析
    (一)数据采集
        1.数据信息源及工具
        2.数据采集目的
        3.数据采集分析过程
    (二)数据分析
        1.数据编码
        2.企业需求现状分析
    (三)结果讨论
        1.结论:企业岗位要求与“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吻合
        2.问题:既定培养目标与企业“三型”需求对接不精准
        3.原因:课程设置中的企业角色不到位
四、“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设计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和依据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依据
    (二)优化课程目标: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
        1.基础知识目标
        2.职业技能目标
        3.创新能力目标
        4.“三型”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课程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
        1.从学科体系中心到岗位任务中心
        2.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
    (四)优化课程结构:以“三型”目标牵引岗位任务主题模块
        1.建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基本要求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样态
五、“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
    (一)健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估措施
    (二)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
    (三)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建设
    (四)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10)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学界对英语教育的反思
    1.1 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反思
    1.2 对“思辨能力缺席”的反思
    1.3 对英语专业“定位”的反思
    1.4 对《国标》的反思
2.对反思的反思与建议
    2.1 在专业建设理念上把握我国英语专业的“中国特色”
    2.2 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
    2.3 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多元化”和“特色发展”
    2.4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体现“知识”,又体现“能力”和“素质”要求
    2.5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3.结语

四、加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李逢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D]. 梁砾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3]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D]. 陈露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曹红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1)
  • [5]引导智慧生成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D]. 何晓斓.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4)
  • [6]高校课程结构优化论 ——以英语专业为例[D]. 戴小春.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7]《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 2004年第4季度[J]. 周俊,孙志.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 [8]“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D]. 白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9]“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向慧.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J]. 石琳霏,姜亚军. 外语教学, 2020(03)

标签:;  ;  ;  ;  ;  

关于加强非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