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 线程模型及其 ATL 实现

COM+ 线程模型及其 ATL 实现

一、COM+的线程模型及其ATL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林[1](2020)在《面向安全关键软件的AADL模型组合验证方法》文中认为随着安全关键软件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长,确保软件设计和功能的正确性变得更加困难。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已经成为了安全关键软件设计与开发的主要手段,而AADL(Archite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Language)作为复杂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分析标准语言,广泛应用于安全关键软件的软/硬件体系结构、运行时环境、功能和非功能属性的建模。AADL语言能够比较自然的将复杂安全关键软件的层次分解(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通过层次化的方法能够抽象的管理系统的复杂度。在工业界应用中,如何完成对层次化的复杂AADL模型验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AADL模型验证方法往往是将扁平化的整个模型进行模型转换然后直接验证,这种方法将整个模型的状态空间展开,在验证复杂系统的AADL模型时存在状态空间爆炸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安全关键软件的AADL模型组合验证(Compositional Verification)方法,重点研究了AADL体系结构模型的组合验证和AADL组件功能行为验证等关键问题,并设计和开发了AADL模型验证原型工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提出AADL体系结构模型的组合验证方法,基于系统层次分解构造系统的AADL体系结构模型,然后将系统各个层次的组件需求形式化为组件契约,即抽象的外部可见行为,基于组件契约对系统体系结构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系统体系结构的正确性。然后,提出了AADL2UPPAAL的模型转换方法,将AADL模型转换为UPPAAL模型对体系结构模型的叶子组件的功能行为进行验证与分析,UPPAAL以时间自动作为理论基础,使用时间计算树逻辑支持功能正确性、可达性、安全性等性质的验证。最后,基于开源建模环境OSATE设计并实现了AADL模型验证原型工具,支持基于AGREE的体系结构模型的组合验证和支持基于UPPAAL的组件功能行为验证,然后采用了AGREE和UPPAAL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业界实际案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工业界实际案例分析了AADL组合验证工具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通过上述验证方法,不仅保证了单组件的功能正确性,也能保证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正确性。

胡珏鹏[2](2017)在《AADL到UPPAAL的转换研究与工具集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以及通信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安全攸关的系统中。在安全攸关实时系统的设计中,系统的复杂性不断的提升,使用传统的软件工程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复杂系统设计的需要。目前,通过模型驱动架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MDA)的开发方法,利用特殊领域(如航空电子领域)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语言(Archite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Language, AADL)设计各种安全攸关实时软件系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AADL工具链本身并不是很完善,在实际的开发应用中,会遇到不能对使用AADL建立的安全攸关实时系统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和性质验证的情况。为此,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应用。相关的研究工作如下:第一,设计了一种从AADL模型到时间状态机网络模型的转换规则。首先根据最小化原则、可描述性原则、可实现性原则从AADL全集中选择并设计了一个满足安全攸关实时系统设计需求的子集,并基于此子集设计并实现了 AADL模型(含AADL 的行为附件 BA)到时间状态机网络 UPPAAL(UPPSALA University and AALBORG University)工具的转换规则,以利用时间状态机网络丰富的工具与资源对AADL模型进行分析。第二,设计了一种从AADL模型的行为附件BA到时间状态机网络模型的转换规则。首先根据最小化原则、可描述性原则、可实现性原则从已选取的AADL子集的行为附件中选取了一个满足安全攸关实时系统设计需求的子集,并基于此子集.设计并实现了行为附件到时间状态机网络UPPAAL工具的转换规则。第三,针对AADL模型到时间状态机网络模型的转换规则设计中所遇到的转换规则编写过于复杂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能够根据已经设计完成的时间状态机网络模型自动生成ATL (Atlas Transformation Language)转换规则代码的规则生成器。本文根据设计好的AADL子集,按照最小化原则、可描述性原则、可实现性原则对UPPAAL工具的元素进行选择并设计了一个满足安全攸关实时系统设计需求的UPPAAL子集,并基于此子集设计并实现了从UPPAAL状态机模型到ATL转换规则的生成器。第四,基于Eclipse插件技术与XMI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AADL模型到UPPAAL模型的转换器。最后,使用所设计的AADL模型到UPPAAL模型的转换工具系统对两个实际案例进行了测试与应用,该系统能够对实际案例的模型进行转换与验证。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并实现的AADL到UPPAAL的转换的方法与集成的工具能够转换与验证模型驱动软件开发中模型的设计,在安全攸关实时系统的开发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梅树奎[3](2013)在《远程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个人物资财产安全,自身以及家人人生安全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各类监控智能家居设备因市场需求应运而生。但是如何能够通过互联网,甚至移动网络,随时随地的对家里当前环境和各电器设备的状态了如指掌,确是一个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因此,本文就如何方便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和远程家居控制展开分析和研究。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智能家居技术的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简要介绍该技术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和业务流程。通过市场调研,收集目前智能家居系统远程监控和远程家居系统出现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完成具体实现的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对智能家居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介绍系统的功能需求和设计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使用面相对象的UML建模语言完成流程描述,功能模块划分,接口设计,用例设计等建模工作。(2)详细阐述基于嵌入式智能家居控制终端上boa+Cgi+flash组合模式的程序实现方法。(3)小区智能家居局域网域名服务器的设计和实现,包括数据库设计,域名服务Web程序,智能家居管理终端身份登记服务器。(4)针对以智能家居控制终端为中心的以太网直接接入方式,详细介绍基于IE浏览器的COM组件实现方法,完成通过IE浏览器对智能家居系统远程访问和控制的功能。(5)实现通过移动网络访问智能家居控制终端的手机程序。包括基于Java虚拟机环境的J2ME程序和基于Android环境的手机程序。本课题设计并最终实现了通过个人电脑上的IE浏览器和移动手机客户端访问智能家居系统控制终端的功能。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实现随时随地对自己家居环境和室内电器情况的掌控,大大提高了对家庭安全和财产的保护程度,有利于和谐社会平安城市的建设,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

莫章洁[4](2012)在《基于OPC技术的配电网监控数据存取服务器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不断提高。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监督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对分散独立的控制单元进行了集成与整合,让整个生产过程运作起来更高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SCADA系统的重要一环,系统模块间的数据通信技术不断发展,OPC(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 for Process Control,用于过程控制的OLE技术)便是这一发展的优秀成果。它是世界上几家大型的过程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合组建的OPC基金会开发的标准化工业数据通信技术。OPC技术使得控制系统的各硬件设备与应用软件厂商生产的产品实现了无缝集成:“只要是符合OPC标准的产品,都可以不加修改地接入到系统之中”,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配电网为各类生产单位提供了高效清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OPC技术应用到配电网监控,有助于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配电网监控系统中,控制终端由于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广泛采用了以太网接入方式接入系统。以太网数据报异步传输的方式为配电网监控数据通信模块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OPC与以太网数据通信的融合技术,设计开发配电网监控OPC数据存取服务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OPC技术的发展和意义,对OPC技术的基础: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对象模型)技术与OPC DA(Data Access,数据存取)3.0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开发了配电网监控OPC数据存取服务器,包括OPC DA3.0接口模块、配电网监控设备驱动程序等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详细描述了开发过程,最后对开发成果进行了测试分析和总结。

望荆沙[5](2012)在《基于OPC DA 3.0的OPC服务器与客户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自动化系统设备厂商希望能够集成不同厂商的不同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以便各厂商设备之间能实现互操作,从而诞生了OPC标准化通信技术。近二十年来OPC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生产生活中获得了广泛应用。OPC通信标准为硬件制造商与软件开发者提供了一座桥梁,通过硬件制造商提供的OPC服务器接口,用户的OPC客户端软件开发者可以忽略不同硬件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从硬件端获取所需的信息,由此用户端的软件开发者仅需专注于应用软件本身的控制流程及功能实现即可。本文介绍了OPC技术产生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深入讨论了各种OPC规范的详细内容,论述了OPC开发需要的基础包括ATL、WTL、COM和DCOM等原理,实现了基于OPC DA3.0标准的OPC同步通信、异步通信服务器,同时也实现了基于OPC DA3.0标准的OPC同步访问、异步访问客户端,并将设计的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成功应用到数字化矿井的集控系统中。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在VC下添加服务器各类对象接口和注册服务器的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针对客户端远程访问服务器的DCOM配置提出了比较全面的配置方案。本文实现的OPC服务器和客户端在数字化矿井系统中运行稳定、高效,完全满足了设计需求。

古云波[6](2011)在《用ATL开发异步调用组件》文中认为异步与分布式应用软件系统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必要寻找一种快速高效地构筑异步系统的方法,微软的组件对象模型COM可以很好地满足这方面的需要。首先概述开发异步调用组件的意义和工具,以及所涉及到的COM基本概念,包括接口、事件、连接点、线程模型等,并结合一个具体工程实例详述了在Visual C++6.0编程环境下用ATL开发异步调用组件的方法,最后对组件进行了测试并顺利通过,证明了COM开发此类异步应用系统的高效性。

杨晓波[7](2011)在《联通业务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信服务业广泛应用计算机自动化办公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服务行业自身的工作流程,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而且倡导了无纸化办公,降低人力成本。通过建设各种运营支撑系统和营业自动化系统,国内移动运营商满足了大量客户的业务需求,并有效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论文介绍了当前国内移动运营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现状,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移动运营商的促进作用。从技术的角度,概要地介绍了营业自动化系统采用的技术框架。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营业自动化系统的需求,技术可行性,对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想,逻辑层次,网络拓扑,模块交互等环节进行详细的阐述。阐述了营业自动化系统的PC营业客户端系统和多线程服务器的详细设计和实现,对营业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并对主要的数据结构进行说明。作为营业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PC营业客户端系统主要采用COM和IOCP技术,负责与联通WEB营帐系统和多线程服务器交互。作为营业自动化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采用了WTK的框架,在J2ME环境中开发完成。多线程服务器采用了IOCP和多线程原理,负责与客户端在网络交互,与数据库服务器在数据处理方面交互。论文所设计与实现的营业自动化系统具有信息处理统一化、处理过程实时化的特点,该系统已在中国联通成都分公司营业部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孙剑峰[8](2009)在《COM服务器的伪异步技术及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COM组件技术在W indows操作系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标准COM组件技术在实时操作性上不尽完善。作为补充可以用COM连接点技术和多线程技术来构造一种伪异步技术,完成某些前者不能完成的任务。详细描述了其实现原理,并根据技术细节提供了解决方案。

史文方[9](2009)在《联通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通信业务的迅速扩大,通信营业系统自动化、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采用更科学、更迅速、更准确地采集和处理客户信息;更加有效的使用各种资源。本文所介绍的联通营业自动化系统正是基于以上问题所提出。首先,本系统采用专用技术和通信运营商已有系统无缝集成,不修改现有营帐系统、不影响营帐系统使用安全、不改变现有营帐系统的使用习惯;其次,支持对多种证件的自动扫描识别,能够自动填写营业账单,大大缩短了通信运营商前台客服人员业务办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杜绝了以前可能存在的错误填单的不足;大大简化业务的办理难度,降低业务办理的劳动强度和出错机率;最后,基于卡、号、套餐完全分离的选号技术,提高了手机号码、SIM卡的利用率。本文在分析当前联通营业厅业务办理流程的基础上,阐述了系统实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系统整体进行了概要描述,对需求分析和系统架构设计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本系统以windows为开发平台,采用COM、BHO、ADO和IOCP等技术建立了一个集营业厅自动填单、手机选号和后台数据管理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本系统强调完整而规范的软件开发过程,按照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实现和测试的步骤,所以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稳定性和扩展性。

郭增[10](2008)在《OPC技术与Overlapped I/O模型通信服务器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软件与硬件设备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系统集成变得越来越复杂与困难。所以,无论是对于客户还是开发者而言,一套统一、通用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OPC规范(OLE for process control)是OPC基金会为实现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互操作而制定的。它基于微软的COM/DCOM和最新的XML技术,建立了一套符合工业控制要求的通信接口规范,使控制软件可以高效、稳定地对硬件设备进行数据存取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之间也可以灵活地进行信息交互,极大提高了控制系统的互操作性和适应性。OPCXML-DA规范是OPC家族中的最新成员,它针对跨平台通信和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而开发,为从生产现场的控制系统到经营决策层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纵向信息集成提供了实现途径。本文详细论述了基于COM技术的OPC DA Server的原理及其开发过程,提出了一个OPC Server软件结构框架,给出了层次结构,分析了对象的实现。通过将COM技术应用于服务器的开发过程中,采用组件的概念和形式,使用接口和指针对象,开发出来的OPC DA Server具有了更强的灵活性与扩展性。同时,还介绍了基于WEB服务技术的OPCXML-DA接口规范,针对跨平台通信和基于Internet的应用而开发,设计了基于OPC DA和OPC XML-DA规范的中间件服务器,为从生产现场的控制系统到经营决策层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纵向信息集成提供了实现途径。本文研究了基于事件通知的Overlapped I/O模型在Socket开发中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事件通知的Overlapped I/O技术与Socket技术在读取Foxboro集散控制系统实时数据的通信服务器的应用实例。

二、COM+的线程模型及其ATL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的线程模型及其ATL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安全关键软件的AADL模型组合验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1.2.1 组合验证研究现状
        1.2.2 基于模型转换的AADL模型验证研究现状
        1.2.3 选题依据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AADL模型组合验证方法概述及总体研究框架
    2.1 AADL语言概述
        2.1.1 AADL概述
        2.1.2 AADL行为附件概述
    2.2 组合验证理论及AGREE验证工具概述
        2.2.1 组合验证理论概述
        2.2.2 基于契约的AGREE验证工具概述
    2.3 UPPAAL概述
        2.3.1 时间自动机概述
        2.3.2 UPPAAL扩展元素
        2.3.3 UPPAAL路径公式
    2.4 面向安全关键软件的AADL模型组合验证方法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ADL体系结构模型的组合验证方法
    3.1 AADL体系结构模型的组合验证方法整体框架
    3.2 基于AADL的火箭发射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建模
        3.2.1 火箭加电控制系统概述
        3.2.2 基于AADL的火箭发射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建模
    3.3 基于契约的需求形式化
    3.4 体系结构模型的组合验证
        3.4.1 火箭加电控制子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的组合验证
        3.4.2 排气盖控制子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的组合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UPPAAL的 AADL模型组件功能行为验证方法
    4.1 基于UPPAAL的 AADL模型组件功能行为验证方法整体框架
    4.2 AADL2UPPAAL模型转换方法
        4.2.1 AADL子集定义
        4.2.2 AADL2UPPAAL模型转换方法
    4.3 基于UPPAAL的 AADL模型组件功能行为验证
        4.3.1 火箭加电1 函数的功能性行为验证
        4.3.2 排气盖开盖控制训练态的功能性行为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具实现及案例分析
    5.1 工具设计与实现
        5.1.1 AADL模型验证原型工具总体框架
        5.1.2 基于AGREE的 AADL体系结构模型组合验证模块
        5.1.3 基于UPPAAL的 AADL模型组件功能行为验证模块
    5.2 案例分析
    5.3 讨论
        5.3.1 有效性
        5.3.2 局限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AADL到UPPAAL的转换研究与工具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描述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工作
    1.6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模型驱动开发(MDD)
    2.2 AADL概述
        2.2.1 AADL的构件
        2.2.2 AADL端口和连接
        2.2.3 AADL语法
    2.3 时间自动机网络
    2.4 模型开发框架Eclipse Modeling Framework
    2.5 模型转换语言Atlas Transformation Language
    2.6 Eclipse插件技术
    2.7 开源工具OSATE
    2.8 UPPAAL工具
        2.8.1 UPPAAL的扩展元素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满足UPPAAL验证器转换的AADL子集选取
    3.1 满足子集选择原则
    3.2 AADL子集获取结论
    3.3 AADL组件
        3.3.1 AADL软件组件
    3.4 组件交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ADL到UPPAAL的转换流程设计
    4.1 AADL模型转换中的术语
        4.1.1 AADL模型转换
        4.1.2 AADL语法转换
        4.1.3 AADL语义转换
    4.2 AADL的ATL转换流程
    4.3 行为附件的ATL转换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ADL子集到UPPAAL的转换规则设计
    5.1 元模型及其获取
        5.1.1 元模型
        5.1.2 AADL的元模型与UPPAAL的元模型设计
    5.2 AADL到UPPAAL的转换规则设计
        5.2.1 总体思路
        5.2.2 AADL子集到UPPAAL状态机的转换规则设计
        5.2.3 上下文与AADL子集转换需要注意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A到UPPAAL的转换规则设计
    6.1 总体思路
    6.2 BA到UPPAAL状态机的转换规则设计
    6.3 特殊功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规则生成器设计
    7.1 规则生成器的提出
    7.2 规则生成器的主要技术路线
    7.3 UPPAAL状态机模型元素的子集选取
        7.3.1 UPPAAL子集选取
        7.3.2 UPPAAL子集选取结论
    7.4 选取的UPPAAL子集元素与代码生成规则
    7.5 运行效果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AADL子集到UPPAAL工具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1 AADL子集到UPPAAL工具转换系统的设计
        8.1.1 AADL子集到UPPAAL工具转换系统的需求分析
        8.1.2 建议的软件体系结构框架
        8.1.3 软件体系结构细化设计
    8.2 AADL子集到UPPAAL工具转换系统的实现
        8.2.1 XMI格式的模型处理
        8.2.2 模型的预处理
        8.2.3 控制ATL转换
        8.2.4 模型的后处理
        8.2.5 工具集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案例分析与验证
    9.1 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
        9.1.1 问题描述
        9.1.2 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的AADL模型设计
    9.2 简单铁路闸道控制问题
        9.2.1 问题描述
        9.2.2 简单铁路闸道控制问题的AADL模型设计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远程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智能家居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智能家居的发展历史
        1.2.2 国内外智能家居系统现状
        1.2.3 本课题的研究环境和条件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远程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的技术分析
    2.1 嵌入式Web服务CGI接口
    2.2 小型域名服务器
        2.2.1 Windows NT后台服务技术
        2.2.2 ADO访问数据库技术
        2.2.3 Windows Socket
    2.3 Windows下ATL技术
    2.4 手机客户端
        2.4.1 J2ME手机客户端开发技术
        2.4.2 Android手机客户端开发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1 远程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的整体需求分析
        3.1.1 系统需求分析
        3.1.2 系统模块划分
    3.2 远程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
        3.2.1 系统整体结构关系分析
        3.2.2 终端身份登记服务器设计
        3.2.3 域名Web服务设计
        3.2.4 Windows系统下ATL组件设计
        3.2.5 智能终端嵌入式Web设计
        3.2.6 手机客户端设计
        3.2.7 系统整体工作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扩展规约设计
        4.1.1 终端身份登记规约
        4.1.2 远程登录规约
        4.1.3 远程媒体请求规约
        4.1.4 远程安防布防规约
        4.1.5 远程家电控制规约
    4.2 数据库具体实现
    4.3 身份登记服务器实现
    4.4 DNS Web服务实现
    4.5 CGI程序具体实现
    4.6 PC客户端控件具体实现
        4.6.1 通信规约SDK实现
        4.6.2 画面显示SDK实现
        4.6.3 客户端ATL组件实现
    4.7 嵌入式Web页面实现
    4.8 J2ME手机客户端程序实现
        4.8.1 通信协议层实现
        4.8.2 规约组织层实现
        4.8.3 功能管理层实现
        4.8.4 界面显示层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远程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与效果展示
    5.1 程序实际运行环境
    5.2 程序运行效果展示
        5.2.1 PC客户端效果展示
        5.2.2 手机客户端J2ME版效果展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OPC技术的配电网监控数据存取服务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OPC 技术的形成
    1.3 OPC 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4 论文工作简介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OM 技术
    2.1 COM 技术概述
    2.2 COM 对象与 COM 接口
    2.3 COM 技术关键词
    2.4 COM 开发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PC 数据存取规范分析
    3.1 OPC 规范概述
    3.2 OPC 应用结构与交互结构
    3.3 OPC 服务器的主要规则
    3.4 OPC 数据存取服务器内部架构分析
    3.5 OPC 服务器对象接口分析
    3.6 OPC 组对象接口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PC 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4.1 开发工具的选择
    4.2 服务器整体架构设计
    4.3 地址空间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概述
        4.3.2 地址空间数据结构的优化
        4.3.3 地址空间配置文件的存储结构
        4.3.4 地址空间模块的具体实现
    4.4 OPC 接口模块的实现
        4.4.1 概述
        4.4.2 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4.4.3 OPC 接口模块具体实现步骤
    4.5 应用程序管理模块与用户界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概述
        4.5.2 数据更新机制
        4.5.3 服务器异步事务处理
        4.5.4 应用程序管理模块与用户界面模块的具体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电网监控设备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5.1 概述
    5.2 设备驱动架构设计
    5.3 设计方案选择
        5.3.1 与宿主程序接口方案的选择
        5.3.2 与网络接口方案的选择
        5.3.3 与历史数据库接口方案的选择
    5.4 设备驱动程序具体实现
        5.4.1 设备驱动程序内部架构与工程的建立
        5.4.2 与 OPC 服务器宿主程序接口的实现
        5.4.3 网络接口的实现与通信报文的处理
        5.4.4 设备驱动内部地址空间设计与实现
        5.4.5 设备驱动内部消息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服务器功能测试
    6.1 概述
    6.2 测试流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OPC DA 3.0的OPC服务器与客户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OPC 发展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OPC 技术规范研究
    2.1 OPC 数据存取规范
    2.2 OPC 历史数据存取规范
    2.3 OPC 报警事件规范
    2.4 OPC XML-DA 规范
    2.5 OPC UA 规范
第三章 OPC DA 3.0 Server 设计
    3.1 设计基础技术简介
        3.1.1 ATL 介绍
        3.1.2 WTL 介绍
        3.1.3 COM 介绍
        3.1.4 DCOM 介绍
    3.2 OPC 数据存取服务器 3.0 概要设计
        3.2.1 OPC 数据存取服务器总体设计结构
        3.2.2 OPC 数据存取服务器对象与接口
        3.2.3 OPC 服务器地址空间及数据管理
        3.2.4 OPC 服务器用户界面
        3.2.5 OPC 服务器硬件驱动程序
        3.2.6 集控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3.3 OPC 数据存取 3.0 服务器详细设计
        3.3.1 OPC 开发准备
        3.3.2 OPC 服务器整体流程结构
        3.3.3 OPC 对象与接口的添加
        3.3.4 OPC 数据存取服务器的实现
        3.3.5 OPC 服务器异步通信详细设计
        3.3.6 OPC 服务器浏览地址空间实现
    3.4 设备驱动程序接口
    3.5 OPC 服务器后台线程流程
    3.6 OPC 服务器的注册
第四章 OPC DA 3.0 Client 设计
    4.1 OPC 同步访问客户端
        4.1.1 客户端与服务端协作过程
        4.1.2 重要函数介绍
        4.1.3 访问 OPC 服务器同步读写流程
        4.1.4 OPC 同步客户端实现
    4.2 OPC 异步访问客户端
        4.2.1 客户端与服务端协作过程
        4.2.2 访问 OPC 服务器异步读写流程
        4.2.3 OPC 异步客户端实现
    4.3 OPC 客户端浏览地址空间
    4.4 OPC 的数据访问方式比较
第五章 OPC DA 3.0 Server/Client 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5.1 数字化矿井集控系统设计
    5.2 水泵系统远程采集
    5.3 客户端远程访问服务器的 DCOM 配置
        5.3.1 移除 Windows 安全
        5.3.2 建立相互能识别的用户账号
        5.3.3 配置系统宽泛的 DCOM 设置
        5.3.4 配置 Server 特殊的 DCOM 设置
        5.3.5 恢复 Windows 安全
    5.4 项目总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7)联通业务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状况
        1.2.2 移动运营商的信息化办公现状
    1.3 章节编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框架
    2.1 WTL 框架
        2.1.1 WTL 的发展历史
        2.1.2 WTL 与ATL 的关系
    2.2 Java WTK 框架
        2.2.1 WTK 发展历史
        2.2.2 J2ME WTK 体系结构
    2.3 数据库技术
        2.3.1 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历史
        2.3.2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2.3.3 范式理论
        2.3.4 ER 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营业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营业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分析
        3.1.1 系统划分
        3.1.2 开发原则
        3.1.3 开发策略
        3.1.4 开发方法
        3.1.5 实现技术
    3.2 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想
    3.3 营业自动化系统模块间交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营业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4.1.2 营业自动化系统的逻辑层次划分
    4.2 数据库设计
        4.2.1 Sql 用法
        4.2.2 营业自动化系统数据表设计
    4.3 基于BHO 的PC 营业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4.3.1 PC 营业客户端的功能结构
        4.3.2 PC 营业客户端用户界面设计
        4.3.3 PC 营业客户端的COM 接口调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线程服务器设计
    5.1 多线程技术原理
    5.2 多线程服务器的实现
        5.2.1 IOCP 通信
        5.2.2 线程池的应用
        5.2.3 多线程服务器的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总结
    6.2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COM服务器的伪异步技术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COM异步技术
2 COM应用
3 构造伪异步COM服务器
    3.1 伪异步COM服务器总体框架
    3.2 MTA中的COM服务器
    3.3 STA中的COM服务器
4 结 论

(9)联通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系统开发背景
    1.2 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COM 及BHO 原理
    2.1 COM 原理及ATL
        2.1.1 COM 原理
        2.1.2 ATL
    2.2 BHO 原理
        2.2.1 BHO
        2.2.2 构建 BHO 对象
        2.2.3 注册 BHO 对象
        2.2.4 与WEB 浏览器取得联系
        2.2.5 取得IE 事件
        2.2.6 存取文档对象
第三章 营业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体系结构
        3.1.1 系统硬件结构
        3.1.2 系统软件结构
    3.2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3.2.1 营业台席配置
        3.2.2 手机营业厅配置
        3.2.3 通信服务器配置
        3.2.4 后台数据管理配置
        3.2.5 数据库服务器配置
    3.3 系统功能划分
        3.3.1 营业厅业务办理自动化子系统
        3.3.2 营业厅卡号套餐分离选号系统
        3.3.3 营业厅业务信息系统
        3.3.4 手机营业自动化系统(手机营业厅)
        3.3.5 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
第四章 营业自动化系统详细设计和实现
    4.1 业务办理自动化及选号子系统
        4.1.1 表示层的设计与实现
        4.1.2 业务逻辑的设计与实现
    4.2 服务器设计及数据通信协议
        4.2.1 Winsock
        4.2.2 IOCP
        4.2.3 通信协议
        4.2.4 服务器结构
    4.3 后台数据管理
        4.3.1 系统登录
        4.3.2 系统管理
        4.3.3 组织结构管理
        4.3.4 资源管理
        4.3.5 业务数据管理
        4.3.6 佣金管理
        4.3.7 查询统计
第五章 营业自动化系统测试
    5.1 软件测试
        5.1.1 什么是软件测试
        5.1.2 为什么要测试软件
        5.1.3 软件测试的 V 模型
    5.2 营业自动化系统功能测试
        5.2.1 业务办理
        5.2.2 选号、缴费功能
        5.2.3 后台数据管理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OPC技术与Overlapped I/O模型通信服务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DCS概述
    1.3 OPC技术
        1.3.1 OPC规范
        1.3.2 OPC规范发展概述
        1.3.3 OPC数据存取规范的局限性
        1.3.4 OPC XML规范的由来
        1.3.5 OPC XML技术及工业控制企业信息集成研究现状
    1.4 SOCKET技术
    1.5 Winsock I/O技术
    1.6 本文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1.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6.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OPC规范
    2.1 引言
    2.2 OPC规范的发展过程
    2.3 OPC规范的内容
        2.3.1 OPC Server对象结构
        2.3.2 OPC Group对象结构
        2.3.3 服务器的基本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COM/DCOM技术的OPC的研究
    3.1 引言
    3.2 COM原理
        3.2.1 COM模型结构
        3.2.2 COM通信机制
        3.2.3 DCOM对象
    3.3 OPC服务器总体设计
        3.3.1 OPC服务器概述
        3.3.2 OPC对象的接口定义
        3.3.3 OPC服务器的数据结构
        3.3.4 OPC数据访问方法
        3.3.5 OPC服务器的基本结构
    3.4 OPC服务器端程序开发
        3.4.1 服务器结构设计
        3.4.2 OPC服务器对象的实现
        3.4.3 OPC组对象的实现
        3.4.4 OPC项对象的实现
    3.5 小结
第四章 OPC服务器在硬件设备数据访问中的开发
    4.1 引言
    4.2 OPC服务器的程序结构
    4.3 开发环境配置
    4.4 用ATL创建OPC的COM对象与接口的实现
        4.4.1 建立一个新工程
        4.4.2 添加OPC Server的COM对象
        4.4.3 给接口添加方法
        4.4.4 添加OPC Group的COM对象
        4.4.5 添加OPC Item对象
        4.4.6 OPC的COM对象注册
    4.5 数据存储区的设计
    4.6 硬件驱动程序的设计
    4.7 小结
第五章 广域网中OPC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5.1 引言
    5.2 OPC XML-DA概述
    5.3 OPC XML-DA规范主要技术
        5.3.1 XML语言
        5.3.2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
        5.3.3 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
        5.3.4 基于订阅的服务
        5.3.5 UDDI
    5.4 OPC XML DA中间件服务器的设计
        5.4.1 系统模型设计
        5.4.2 软件开发设计
    5.5 OPC XML-DA的应用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事件通知的Over Iapped I/O模型通信服务器的开发
    6.1 引言
    6.2 Socket与Overlapped I/O模型的基本原理
        6.2.1 Socket技术
        6.2.2 Overlapped I/O模型
    6.3 获取Foxboro集散控制系统实时数据的原理
    6.4 读取Foxboro实时数据通信服务器的工作流程
    6.5 基于事件通知的Overlapped I/O模型通信服务器的开发
        6.5.1 建立两个辅助工作者线程
        6.5.2 Socket与Overlapped I/O建立与调用
        6.5.3 读取FOXBORO现场即时数据的同步问题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四、COM+的线程模型及其ATL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安全关键软件的AADL模型组合验证方法[D]. 张博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AADL到UPPAAL的转换研究与工具集成[D]. 胡珏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3]远程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研究及实现[D]. 梅树奎.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3(08)
  • [4]基于OPC技术的配电网监控数据存取服务器设计与实现[D]. 莫章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5]基于OPC DA 3.0的OPC服务器与客户端的研究与实现[D]. 望荆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6]用ATL开发异步调用组件[J]. 古云波. 中国测试, 2011(06)
  • [7]联通业务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杨晓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8]COM服务器的伪异步技术及其实现[J]. 孙剑峰.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06)
  • [9]联通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史文方.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10]OPC技术与Overlapped I/O模型通信服务器的研究与开发[D]. 郭增.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COM+ 线程模型及其 ATL 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