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技经济还是“两张皮”

为什么科技经济还是“两张皮”

一、科技经济为啥还是“两张皮”(论文文献综述)

杜斌[1](2021)在《马儿啊,你慢些走》文中认为1手术室门顶的红灯像一滴血在燃烧。牛布斯被推进手术室那一刻,马自若的心丢失了30秒。回过神后,她喝令在她耳边一个劲地重复着"对不起"的长得像头牛的缑良冷静些。缑良怔了一下,退到墙根铁座椅上坐下,双手抱头窝成了雕塑。马自若的目光寻到牛布斯的副总罗索时,细长的丹凤眼挑起来,她看到一只轻松欢愉跳来蹦去的小鸟。对方那闪烁不定的豆豆眼不时从圪落落的铁座椅子上抛过来,爬上她的脸游来滑去。

宋代英[2](2021)在《乡村小学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明珠[3](2021)在《《中国青年报》(2010-2019)青年就业新闻报道框架研究》文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广受青年关注的话题之一。但青年人的就业实况往往与新闻报道中所展示的不尽相同。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抽样和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青年报》2010年至2019年关于青年就业报道的新闻框架。《中国青年报》历来对青年人的问题十分关注,且在报道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由于样本量巨大,本研究采取构造周抽样,每间隔22天抽样一次。后经过人工逐一筛选,最终得到样本231篇。通过了解10年间的青年就业政策和阅读麦可思研究院每年出版的《就业蓝皮书》,本研究首先梳理了2010年-2019年的青年就业实况,对这10年的青年就业概况有所了解。通过建构八个类目,本文对《中国青年报》2010年至2019年青年就业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从框架的内容方面构建“报道主题”、“报道主角”“报道来源”“报道倾向”四个类目;从框架的形式方面构建“报道体裁”“报道篇幅”“报道版面”“报道语言”四个类目。得到《中青报》关于青年就业报道的框架后,本文通过分析宏观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技术方面;中观的媒介形象、媒体同行方面;微观的记者本身素质、读者期待等方面的原因来解释《中青报》的框架成因。最终得出《中青报》框架在主题、媒体、表述、话题与媒介五个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主题广泛多元、坚持自采原创、表述细腻亲民、话题尖锐吸引、媒介融合新颖。通过对10年间的就业政策与就业状况的梳理,笔者将其与《中青报》构建的新闻框架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新闻与现实之间一致性的表现:“青年创业积极性高”“职业教育发展好”“就业地选择多样化”;同时,新闻与现实也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现实的就业率高与报道中个人就业难”“现实中职校生就业‘逐步转好’与报道中‘持续唱好’”“现实中创业的多样与报道中创业的局限”这三方面的矛盾。通过新闻框架与现实的一致性、差异性对比,笔者从《中青报》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两方面的特征对其进行了解释。

王磊[4](2021)在《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康雯[5](2021)在《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相关文件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学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部分,如何评价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国家部署的、教育部力推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增进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具有鲜明的典型意义和样本价值,且该活动的初衷和落脚点均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此,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平台中的初中数学优课课例为研究对象,以TPMK知识理论和SAMR模型为指导,采用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对相关课例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级别“优课”所呈现出的TPMK特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不同级别优课课例呈现出的教师TPMK结构整体差异不大,但TPMK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取向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高级别优课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2.初中数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均未达到重塑水平,主要集中于替代和增强层次。3.高级别初中数学优课中信息技术应用更为频繁,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较低级别优课更高,多属于增强和修改水平,低级别初中数学优课多属于增强和替代水平。4.各级优课课例在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知识和整合技术的评价知识两大维度表现突出,在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知识维度主要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表征教学内容、处理学生错误,以及设置任务驱动等;在整合技术的评价知识维度主要利用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评价比较少。基于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的TPMK水平,本研究提出相关建议:1.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目标设定,深化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统领性观念,提升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意识。2.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更有效地发挥数学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3.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深度融合,适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进行个性化评价,促进生成性教学。

李敬超[6](2021)在《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叙事的播音策略研究 ——以山东广电《每日新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是人的社会性的主要实现方式之一,人们每天工作、学习、社交都少不了信息的交流,新闻是信息传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新闻的载体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新兴媒体,新闻的创作方式和传播途径愈发多样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也在这种多样化的进程中成为了新闻叙事的主流形态。然而,在新闻故事化的研究当中,往往容易忽略新闻故事化呈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新闻故事的讲述者。新闻以故事化的方式展开标志着不再仅仅只以文字进行简单叙述,需要配合生动的现场视频画面、同期声,借助讲述者的串联,利用多种技巧将枯燥的新闻变成“艺术化”的作品。基于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新闻的故事化处理需要一定的尺度和界限,那么充当讲述者的角色如何进行故事化润色和把控边界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以传统媒体中,充当镜前讲述者身份的播音员主持人具体采取的播音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的作用影响和具体实践进行研究,并且借助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每日新闻》栏目所生产的时政系列新闻作品为样本,探寻具体播音策略的实践和播音员主持人身份构建的实现。本文从新闻故事化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出发,首先通过对新闻故事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整体把握其研究的方向、内容以及成果,以便借鉴现有的研究结论和经验开展研究。在新闻故事化于播音策略方向上的实践研究成果较少的前提下,本文基于新闻传播专业的相关理论基础与播音主持专业的相关知识体系,既为新闻传播专业对新闻故事化这个“老”话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又为播音主持相关专业的研究进行了补充。第一章首先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以往的研究成果那般将新闻故事化叙事和具体的播音创作当成两张皮,将具体分析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将自己新闻故事讲述者、传播者、引领者的身份进行建构,并恰当运用具体的播音策略进行实现,具体从语言风格、播音状态、副语言的运用、二度创作和播音员主持人形象塑造等方面,分别爬梳在不同策略下播音创作对新闻叙事的效果影响。第二章相对侧重于播音主持专业方面具体播音策略的探析,对第一章所总结的播音策略进行实践案例的验证,引出本文所选案例——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每日新闻》栏目,结合具体播出的具有影响力或较为成功的时政系列新闻策划,研究与新闻事件相匹配的播音策略对其产生的助益或消减作用,变抽象为具象层层展开形成初步结论,整体把握文章主题和案例的关联性,同时突出其作为本文理论应证作用的权威性和经典性。第三章回归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论构架,回顾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每日新闻》栏目从创办之初到融媒时代的新闻作品故事化叙事的发展脉络,以及针对现阶段相对成熟的时政新闻故事化叙事的特征和规律加以总结,对新闻故事化叙事下播音员主持人采取的播音策略效果进行补充和应证。第四章则力求形成可供探讨、可视化、可操作的规律,试图对行业或业界的故事化视角下时政新闻系列报道播音策略的规范性标准的确立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升视野服务全局,最终形成包含新旧媒体以及各种涉及新闻故事化叙事的媒介平台都可适用的普适性“播音策略”。最后一章结合业界实践经验,总结并反思现阶段播音员主持人在新闻故事化叙事中进行播音创作时所出现的缺陷和不足,对标第四章总结的规范性建议,共同探讨趋利避害加以完善。本文从播音策略角度切入分析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的经典案例,研究并总结播音员主持人在新闻故事化叙事中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技巧和策略,梳理其整体思路及具体创作的内在逻辑与规范,对确立一套可以继续适用于全媒体时代下,在传统媒体甚至在新媒体或在融媒体移动端依然拥有先进性和成熟性的标准,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同时也有助于新闻媒体以及故事化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建设。

刘娜[7](2021)在《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以C园大班为例》文中认为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并流传于民间的嬉戏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折射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娱乐模式,体现着中华儿女深层的精神追求。民间游戏自身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益智性等特征吸引着幼儿,给予幼儿源源不断的快乐源泉。幼儿在进行民间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区域活动是以幼儿兴趣、需求为核心的低结构教育活动。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的区角、材料、同伴、玩法等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是切实保障幼儿自主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所以将民间游戏这一宝贵资源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有意义的。在传承中发展民间游戏,完善民间游戏机制,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让民间游戏焕发独特的智慧魅力,幼儿教育充满游戏精神。在本研究中,选取了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这一角度,以C园大班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为研究方法。在实践研究中,对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得出研究总结和反思,并为促进民间游戏科学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提出建议。旨在让民间游戏和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融合,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基本结构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首先对游戏、民间游戏和区域活动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观点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最后论述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社会和个体价值,为接下来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首先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调查C园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现状,着重分析现状的问题,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点,分别是:民间游戏目标单一,开展形式化;民间游戏内容匮乏,活动创意弱;民间游戏实施困难,开发难度大;民间游戏材料不足,使用价值小。其次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小组根据已有经验制定了行动研究设计,介绍行动研究的过程。最后进行行动研究的实施,筛选适宜的民间游戏在益智区、体育运动区、美工区和阅读区实施和发思。第四部分:由于本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将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做一个长线进行论述。以活动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幼儿和教师在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总结。以民间文化适切性、家园合作的平台和笔者的成长进行反思。第五部分:为民间游戏科学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提出建议。分别幼儿园、教师和社会三个层面阐明,第一,幼儿园应增强民间游戏融入的重视程度,第二,教师应提高民间游戏融入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形成开展民间游戏区域活动的教育合力。

赵艳荣[8](2021)在《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研究 ——以G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文中指出财政支出发挥着实现社会公平,展现政府权威的重要作用。在当前财政支出体系中,财政专项资金占据独特地位,尤其在平衡区域经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民生福祉等方面意义重大。然而,在当前财政运行结构下,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出现了诸多问题:专项资金目标的实现程度与预期差距大、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益不明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实际绩效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绩效或理想绩效,即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存在“绩效偏差”。基于此,本文从整个财政支出过程出发,深入挖掘影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的具体因素以及内在关联,以期能为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矫正以及支出整体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G省2个市及其所辖8个县(区)的实地调研,对利益群体采取问卷以及深度访谈方式收集资料,利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在Nvivo11软件上实现资料的分类与编码处理。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深度分析,探究我国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联,并给出具体的治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产生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五个维度:外部环境、预算编制、资金管理、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其中,外部环境维度是绩效偏差生成的催化条件,包含了自然区位、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社会文化四个因素,经济发展是该维度的关键影响因素。预算编制维度是产生绩效偏差的前提条件,若处理不当易产生认知偏差;包含了行政体制、认知偏好以及绩效沟通三个影响因素,认知偏好是该维度关键影响因素。资金管理和组织实施维度是资金绩效偏差生成的核心阶段,处理不当会导致执行偏差;在此阶段包含动态管理、支出合规、部门协作、项目管理、宣传机制以及干部队伍建设六个影响因素,动态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干部队伍建设是这两个维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绩效评估维度是绩效偏差生成的重要阶段,若处理不好将产生评估偏差;包含了评估意识、评估主体以及评估指标三个影响因素。此外,认知偏差、执行偏差以及评估偏差三者间互相作用,叠加生成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索性的提出了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矫正策略,即加快发展,多渠道筹资;强化政策认知,平衡利益偏好;建立资金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全方位、多角度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及构建科学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体系。本文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探索性地建构了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归因模型,丰富了已有研究。但条件所限,仅以G省2市8县区为研究样本,难免偏颇,因此,对影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各因素及其内在互动效应与隐性逻辑仍需进一步深度研究。

温丽华[9](2020)在《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战场,面对大量网络信息鱼目混珠,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也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为此研究社会思潮在网络传播的方式及其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引导,保证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与网络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开展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透过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现象去看本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网络信息,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矛盾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及引导的要素、特征、模式、原则和方法,全文包括导论、正文的六章内容和结语。导论部分提出了本论题研究的缘起及其重要性,阐述了国内外对“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并论述了本论题的研究方法及重难点、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概述。首先分析社会思潮和网络社会的内涵,阐述了社会思潮的科学定义和各要素组成,以及网络的定义与特征;其次对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进行概述,分析了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两种表现形式,以及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特征;最后对社会思潮的网络引导进行概述,界定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对象,同时分析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呈现出阶级性与交互性的并存、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破与立的统一等特征。第二部分阐述了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理论基础与借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和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为本论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传播学中有效传播的五大原则、整体互动传播模式理论、威廉斯的媒介文化理论,心理学中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等为本论题提供了理论借鉴。第三部分是对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现状分析。论题阐述了网络中广泛传播的几种社会思潮以及它们带来的不良影响,包括威胁国家的长治久安、动摇群众的“四个自信”、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包括注重用马克思主义评析网络上的多元社会思潮、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动力作用、注重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建设、注重引导方式的与时俱进等。随后,阐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面临的挑战,包括主导力不足、创新力不足、协同力不足和出现“圈层化”,并分析这些挑战背后的原因。第四部分尝试构建社会思潮网络引导“主体互动”模式。在分析了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切入,构建“主体互动”的社会思潮网络引导模式。文章分析了“主体互动”模式的基本结构,包括核心圈层、次要圈层和边际圈层,详细阐述了“主体互动”模式的三大要素,即引导者、受众和重要平台。最后从引导者的角度分析如何促进互动和协同,主要包括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主管部门的协同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与实践引领作用、发挥主流媒体的融合作用、发挥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的风向标作用。第五部分论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原则。阐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实现引导、在扬弃发展中凝聚共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即结合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筹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促进引导者与受众的共同发展;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即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原则、推动大众化与时代化的融合原则、实现多元载体的一体化发展原则。第六部分探索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方法。结合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原则,从扩大红色阵地、转化灰色阵地、压缩黑色阵地的角度阐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方法。一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方法,包括网络文化产品开发法、网络品牌打造法、网络服务供给法;二是提高辨析社会思潮能力的方法,包括网络交互对话法、网络舆情引导法、网络监管治理法;三是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技巧,包括化整为零法、以小见大法和情景模拟法。结束语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的未来展望。开展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落脚点在于更好地开展社会思潮网络引导。要推进社会思潮网络引导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现象,从现象出发总结本质。这些内在的本质是可认识的,但也是隐蔽、开放、变化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入脑、入心、入行。

李家璇[10](2020)在《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基于M中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似乎是思想政治课的常态。但在一次校际同课异构活动中,一位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令人印象深刻,相较而言,另一位教师略显平淡。为何同样的教学内容、同套教学设计,不同教师授课,学生反应千差万别,经过分析,关键在于教学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法,共开展三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通过对M中学思想政治课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的访谈和对教学实录的观察,诊断出思想政治课教师除声音小、语速快之外,还存在教学语言使用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普通话发音、专业术语表达缺乏规范性,教学语言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流畅。以此确定行动研究目标,教师通过加强教学语言基本功训练,深入挖掘教材、扎实备课、做好教学设计等手段,实施观察,基本达成行动研究的目标,但表达不流畅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二轮行动研究在总结反思第一轮的基础上发现教师教学技能欠佳、教学语言缺乏交流性和方向性,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深入分析学情、合理设置情感教育目标,选用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尊重学生话语权,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理论知识,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经过实施观察,行动研究目标达成。第三轮行动研究初始,教学语言还存在重复拖沓的问题,同时出现新现象,教学语言缺乏启发性、缺乏节奏感。通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撰写逐字稿,加强语言节奏训练来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预定目标。经过三轮行动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显着提高。通过对三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得出如下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的结论:开展语言技巧训练,提高教学语言基本功;备课时重视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加强情感教育;教学情境符合时代要求,贴近现实生活;在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学情境和语言规范的启发性问题;设计不同环节教学语言,撰写逐字稿;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话语权;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回答;合理使用板书和辅助性教学语言。回顾行动研究的全过程,由于开展行动研究的时间有限、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教学内容选择不全面,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语言节奏和语言风格对教学语言感染力的作用未得到充分验证,研究结论有待完善。研究型教师是社会对一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同时还要树立问题意识,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总结发现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

二、科技经济为啥还是“两张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经济为啥还是“两张皮”(论文提纲范文)

(1)马儿啊,你慢些走(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中国青年报》(2010-2019)青年就业新闻报道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青年就业新闻研究
        (二)《中国青年报》研究
        (三)框架理论研究
    四、研究问题与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抽样法
        (二)内容分析法
    六、创新点
第二章 2010-2019青年就业状况
    一、“青年”的界定
    二、2010-2019年青年就业政策梳理
    三、2010-2019年青年就业概况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青年就业报道框架现有模式
    一、研究类目
    二、报道框架
        (一)说什么
        (二)谁在说
        (三)怎么说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青年就业报道框架成因与特点
    一、框架成因
        (一)宏观成因
        (二)中观成因
        (三)微观成因
    二、框架特点
        (一)主题特点
        (二)媒体特点
        (三)表述特点
        (四)话题特点
        (五)媒介特点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青年就业报道框架与现实对比
    一、报道框架与现实一致性体现
        (一)青年创业积极性高
        (二)职业教育发展好
        (三)就业地选择余地大
    二、报道框架与现实差异性体现
        (一)现实的就业率高与报道中的个人就业难
        (二)现实中职校生就业“逐步转好”与报道中“持续唱好”
        (三)现实中创业的多样与报道中创业的局限
    三、报道框架与现实的思考
        (一)一致性彰显新闻的真实性
        (二)差异性表达新闻的客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5)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
        (三)视频课例研究
    二、研究综述
        (一)视频课例研究综述
        (二)信息技术融合数学学科教学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及启示
第3章 研究设计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TPMK理论
        (二)SAMR模型理论
        (三)教学结构理论
        (四)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确定
        (一)课例选取说明
        (二)视频课例的整理分类
    三、研究工具
        (一)编码体系
        (二)编码分析软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4章 编码系统的制定与实施
    一、《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设计依据
        (一)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的制定
    三、《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的实施
    四、信效度检验
第5章 广西初中数学优课课例分析与结果
    一、广西初中数学课例视频教学资源数量情况分析
        (一)平台中不同级别优课教学资源数量情况分析
        (二)不同教学模块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二、基于TPMK视角的信息技术融合初中数学教学情况分析
        (一)整合技术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分析
        (二)课堂观察的实施结果与分析
    三、部级优课课例《信息技术应用——探究旋转的性质》分析
        (一)教学路线图
        (二)《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教师TPMK行为表现统计分析
        (三)《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教学过程局部分析
        (四)小结与启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教学资源使用情况方面
        (二)不同级别优课教师的TPMK特征方面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反思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数学教师 TPACK 观察记录表
附录2 探索旋转的性质(第一课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叙事的播音策略研究 ——以山东广电《每日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价值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身份建构与实现:主持人与故事化新闻叙事
    第一节 语言风格
    第二节 播音状态
    第三节 副语言的合理运用
    第四节 二度创作
    第五节 播音员主持人个人形象
        一、节目内外在形象表达
        二、节目外内在个性协调统一
第二章 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叙事的播音主持实践
    第一节 “乡村振兴”相关系列报道
    第二节 “脱贫攻坚”相关系列报道
    第三节 “第一书记”的系列报道
    第四节 “‘00后’重走改革路”的系列报道
第三章 《每日新闻》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叙事的路径——民生化
    第一节 初创:故事化新闻叙事方式尝试
    第二节 成熟:新闻故事化叙事的定型与发展
    第三节 探索:新媒体时期新闻故事化的坚守与创新
    第四节 总结:《每日新闻》新闻故事化叙事特征与规律
        一、出发点:探寻人性的光辉
        二、着力点:创造身临其境的感染力
        三、支撑点:提升受众兴趣度
        四、紧固点:新闻性的强化与凸显
第四章 时政新闻系列报道的播音策略:语言和形象
    第一节 语言策略
        一、有声语言基本要求
        二、副语言和内在语要求
        三、再创作要求
    第二节 形象策略
        一、基本要求
        二、镜前形象
        三、声音形象
        四、生活形象统一
第五章 新闻故事化叙事实践中播音策略的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每日新闻》栏目的故事化叙事经验
        一、层层审定把关机制
        二、避免视线转移削弱舆论引导力
        三、避免新闻引向庸俗和低俗
        四、引导新闻主角带动情感共鸣场
    第二节 新闻故事化叙事实践中播音策略的反思
        一、技术尺度的把握
        二、把关人角色的缺失
        三、应对突发事故和素养不足的处置措施不完善
        四、改进和创新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以C园大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需要
        (二)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三)区域活动是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有关民间游戏的研究
        (二)有关区域活动的研究
        (三)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 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游戏
        (二)民间游戏
        (三)区域活动
    二、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游戏教学理论
    三、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个体价值
第二章 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C园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问题发现
        (一)民间游戏目标单一,开展形式化
        (二)民间游戏内容匮乏,活动创意弱
        (三)民间游戏实施困难,开发难度大
        (四)民间游戏材料不足,实用价值小
    二、行动研究设计
        (一)行动研究场域和对象
        (二)合作研究教师
        (三)研究过程
    三、行动研究设计的实施
        (一)益智区活动的实施及反思
        (二)体育运动区活动的实施和反思
        (三)美工区活动的实施及反思
        (四)童谣故事区活动的实施及反思
第三章 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总结
        (一)活动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二)幼儿在实践研究中的表现
        (三)教师在实践研究中的表现
    二、研究反思
        (一)民间文化的适切性
        (二)家园合作的平台
        (三)笔者的省思与成长
第四章 促进民间游戏科学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建议
    一、幼儿园增强民间游戏融入的重视程度
        (一)建立民间游戏资源库
        (二)营造创设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健全活动机制
    二、教师提高民间游戏融入的意识和能力
        (一)激发教师开展活动的动力
        (二)给与幼儿有益指导
        (三)提升教师创设活动的能力
    三、形成开展民间游戏区域活动的教育合力
        (一)利用家长资源
        (二)利用社区资源
        (三)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研究 ——以G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述评
        1.2.1 财政支出绩效
        1.2.2 绩效偏差
        1.2.3 财政专项资金问题与优化
    1.3 研究问题、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财政专项资金
        2.1.2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偏差
    2.2 理论基础
        2.2.1 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PV-GPG)
        2.2.2 公共财政过程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总体思路
    3.2 研究方法选择
    3.3 资料数据收集
        3.3.1 选择研究对象
        3.3.2 研究数据来源
第四章 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资料分析过程
        4.1.1 数据编码
        4.1.2 编码过程分析
        4.1.3 编码一致性和饱和度检验
    4.2 理论模型构建
        4.2.1 外部环境维度
        4.2.2 预算编制维度
        4.2.3 资金管理维度
        4.2.4 组织实施维度
        4.2.5 绩效评估维度
第五章 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矫正
    5.1 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多渠道筹措资金
    5.2 强化财政专项资金政策认知,平衡利益偏好
    5.3 树立即时管理的思想,建立资金动态监管机制
    5.4 构建全方位、多角度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
    5.5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5.6 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体系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论文创新性科研成果
致谢

(9)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论题研究缘起及价值
        (一)本论题研究的缘起
        (二)本论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本论题的研究方法
        (二)本论题研究的重难点
        (三)本论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概述
    一、社会思潮和网络的内涵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
        (二)网络的内涵
    二、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内涵
        (一)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表现形式
        (二)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特征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内涵
        (一)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对象
        (二)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特征
第二章 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理论基础与学科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
        (三)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二、传播学的理论借鉴
        (一)有效传播的五大原则
        (三)整体互动传播模式
        (三)威廉斯的媒介文化理论
    三、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一)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第三章 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现状分析
    一、网络中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及其不良影响
        (一)网络中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
        (二)网络中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实践经验
        (一)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经验总结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引导的主导力不足
        (二)网络引导的创新力不够
        (三)网络引导的协同力较弱
        (四)网络“圈层化”导致引导效果不佳
第四章 社会思潮网络引导“主体互动”模式探索
    一、“主体互动”模式的内涵
        (一)主体间性: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新视角
        (二)“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标准
        (三)“主体互动”模式的基本结构
    二、“主体互动”模式的要素分析
        (一)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引导者
        (二)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受众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主要平台
    三、引导者之间的互动与协同
        (一)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主管部门的协同作用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与实践引领作用
        (三)发挥主流媒体的融合作用
        (四)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风向标作用
第五章 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原则
    一、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
        (二)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实现引导
        (三)在扬弃发展中凝聚共识
    二、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
        (一)结合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二)统筹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
        (三)促进引导者与受众的共同发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一)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二)推动大众化与时代化的融合
        (三)实现多元载体的一体化发展
第六章 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方法
    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以扩大红色阵地
        (一)网络文化产品开发法
        (二)网络品牌打造法
        (三)网络服务供给法
    二、提高辨析能力以转化灰色阵地、压缩黑色阵地
        (一)网络交互对话法
        (二)网络舆情引导法
        (三)网络监管治理法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中的技巧
        (一)化整为零法
        (二)以小见大法
        (三)情景模拟法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课题
致谢

(10)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基于M中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教学语言
        2.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四)文献综述
        1.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2.教学语言感染力的相关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2.行动研究中的资料收集
        3.行动研究中的道德伦理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
    (二)计划
        1.制定行动计划
        2.编写教学设计
    (三)实施
    (四)观察
    (五)反思
        1.目标达成度
        2.不足之处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
    (二)计划
        1.制定行动计划
        2.编写教学设计
    (三)实施
    (四)观察
    (五)反思
        1.目标达成度
        2.不足之处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
    (二)计划
        1.制定行动计划
        2.编写教学设计
    (三)实施
    (四)观察
    (五)反思
        1.目标达成度
        2.不足之处
五、总结和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致谢
附录

四、科技经济为啥还是“两张皮”(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儿啊,你慢些走[J]. 杜斌. 黄河, 2021(04)
  • [2]乡村小学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 宋代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青年报》(2010-2019)青年就业新闻报道框架研究[D]. 明珠.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4]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D]. 王磊. 南昌大学, 2021
  • [5]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D]. 康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叙事的播音策略研究 ——以山东广电《每日新闻》为例[D]. 李敬超. 山东大学, 2021
  • [7]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以C园大班为例[D]. 刘娜. 喀什大学, 2021(07)
  • [8]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研究 ——以G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D]. 赵艳荣. 兰州大学, 2021(12)
  • [9]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D]. 温丽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基于M中学的行动研究[D]. 李家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为什么科技经济还是“两张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