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舟,中日民众求刑,看日俄战争地图

黄海舟,中日民众求刑,看日俄战争地图

一、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论文文献综述)

丘树宏[1](2021)在《辛亥革命女性诗文考略及其现实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初发生的伟大的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也是一场文化革命。而辛亥革命能够推翻帝制,广大妇女也作出了积极而独特的贡献,并揭开了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辛亥革命与中国女性,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命题和现实命题,对于这一命题的诠释?

周冰心[2](2020)在《日俄战争文学书写中的清政府“局外中立”》文中提出日俄战争于1904年爆发,主战场在中国东北地区,清政府在日俄开战后旋即宣布"局外中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国耻"事件之一。本文在历史学界披露的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在大量日俄战争文学的书写中还原了更丰富的"中立"史事,深刻分析在清政府的"局外中立"背后,从上层朝廷到下层百姓,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复杂情态,以原始文本出发,为日俄战争做出更为鲜活的注脚,为历史文献提供更为全面的阐释。

李鹤[3](2020)在《“温情与敬意”:家国情怀与课堂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辛亥革命》为例》文中指出受到新时代中国国情变化的影响,在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推动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共同修订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于2018年正式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最大的变化与创新点是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变为了五大核心素养,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制定了新要求,“如何培育核心素养”也成为历史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受到宗法观念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家国情怀的历史内涵丰富,但也受限于士大夫阶层狭隘的忠君思想。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作为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既是诸素养中价值目标的体现——通过“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引导学生构建人文素养、爱国情感、社会责任,又是历史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由之路。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各国文明交互碰撞、多元融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当代中学生将要面对的是如何应对新时代所面临的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挑战,而培养家国情怀就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重要途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在提升家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辛亥革命中所展现出的救亡图存的牺牲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与忧患意识,以及民主共和精神对国民思想解放的影响,都是家国情怀最直观的体现。以2017年版新课标作为依托,借助2019年教育部编写的高中历史必修新教材,选择《辛亥革命》作为经典案例,三者结合探索“家国情怀”在教学实际中的实施,是让爱国情感与人文情怀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有效路径。

邹丽丹[4](2019)在《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外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清代诗词研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对其了解严重不足,系统化的学术史梳理也刚起步。北美汉学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他们对清代诗词的考察呈现给我们的是异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研究果实。虽然深受欧洲汉学传统的影响,北美汉学独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它产生了与欧洲学术传统不同程度的断裂和新变,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以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背景,梳理北美汉学家对清代诗词研究的学术史,追溯北美汉学视阈下清代诗词研究范式的演变轨迹,挖掘成果背后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汉学研究作为东亚研究的一部分,以推行西方政治-经济范本为主要特征,以了解敌情进而改变中国为终极目标。朝鲜战争的失利,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推波助澜迫使美国精英知识阶层调整东亚研究的重心,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加大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投入。在思想文化层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弥漫着浓烈的反叛西方文化传统和打破既有文学经典构成的气息,汉学界大规模地译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并以此作为一种批判武器,这给中国古典诗词移入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词选》自1965年与西方读者见面后,在1969年和197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72年,由着名汉学家白之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被当作教材进入美国高校。同年,“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编译的《中国女诗人》直指西方经典作家阵营中的女性失语症。1975年,英语世界第一部大型中国文学选集《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向读者完整地呈现中国诗歌传统。20世纪80-90年代以耶鲁大学对区域研究人员和院系按照学科进行重新整合为标志,北美汉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派文艺理论风起云涌,北美汉学界阐释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英语世界第一部清代断代诗词选集《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问世。诺顿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之《中国文学选集》(1996)和《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让我们看到清代诗词在更加广阔视野中的呈现面貌。叶嘉莹先生清词研究的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模式,《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以及对明清青楼诗词、朱彝尊情词、陈子龙诗词研究的多元化视角形成这一阶段北美清代诗词解读的复合式话语。新世纪之交,在不断涌现的文化理论的影响下,北美清代诗词的研究模式呈现出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李惠仪将明清易代定义为“文化和传统的危机”。方秀洁、曼素恩、舒衡哲、孙康宜对于清代缙绅阶层诗歌创作的考察融合了文化策略和身份政治学的研究理路。函可流放生活中的诗歌研究和齐皎翰对基督教诗歌的研究背后潜藏的权力和社会斗争清楚地表明了文化研究与生俱来的政治指向性。管佩达以比丘尼诗歌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伊维德和管佩达编选的《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试图打破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写作的边缘化态度,客观呈现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史。近十年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的确立对于推动双方学术交流和对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中文版《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问世是中美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对明清诗词研究的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也极大地推动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从历史视角考察清代女性诗词是对传统闺阁视阈的一种拓展,女性对诗词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介入以及女性游历诗词的系统化研究更进一步丰富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清代诗词文本为本位,研究视域限定于北美地区,研究对象是北美汉学界“以文本为中心”的广义学术研究历史状貌,祛除了通过汉学家个体为单位的研究模式对北美古典诗词研究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动态性的遮蔽,从而更有利于考察北美汉学发展与清代诗词研究模式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便于做出跟进式的后续研究。

杨浪[5](2019)在《我为李洁准备了一摞地图》文中研究指明前年在北京参加李洁(作家,着名历史学者)的读书分享会,知道他正在写日俄战争,大喜!我回家就翻出一摞有关日俄战争的老图,想着这回该有用处了。辗转三年,《晚清三国》终于出版。病中细读半月,那天见他,我说:"你又搞了本可以传世的东西。""文章千古事",一辈子,有本书能够被后人记得己是幸事,何况这厮有两本!十五年前的《文武北洋》是如今治民国史的必读,当时即有若干大佬激

孙浩宇[6](2017)在《《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文中提出《盛京时报》是一份重要的东北近现代报刊文献,整理研究所载清末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文旨在发掘诗词作品,了解诗人行迹、洞晓诗学风尚,谙悉日人2汉诗的创作和刊载,为东北诗歌史研究提供文献、贡献思路。本文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整理诗词文献,稽考诗人生平,二是总结清末东北诗词的创作情况及诗坛风貌,分析思想和艺术。所设重要章节有:前贤章:整理《盛京时报》所载明清两组诗作,展现其倡导东省3诗词创作之义。陈所蕴、陈继儒、谢肇淛是晚明名家,诗风偏重性情。周沐润等写太平天国,富有现实关怀。时代章:整理《盛京时报》主笔徐镜心、女杰秋瑾、吕清扬的诗文作品,其中吕氏执掌东省女教,是时代女性的代表。整理林广尘、陈敬岳、吴禄贞等的诗作以展现《盛京时报》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整理丁福保、徐卓呆等沪上文化精英以及南社陈蜕庵、沈次约的诗作,可见其时东省思想文化的进步开放。日本章:整理日本汉诗人森槐南、宫崎来城、落合东郭、三谷耕云、结城蓄堂、森沧浪等的作品以及郁曼陀《东京竹枝词》,展现东省诗坛与日本的密切关系。整理数次中日互访、交流的诗会作品,呈现所谓诗谊。日方森槐南、结城蓄堂、永井禾原,中方熊希龄、谢荫昌、程学恂、汪洋、姚绍崇、王荷、沈毅包括锡清、张元奇都曾参与其中。锡清的诗见报及存世很少,有拾遗价值。东省章:整理满洲蒙古人、下层官员怡钦的大量诗作,展现其思想文化在东省士绅中的代表性。整理退居东省的诗人刘焕书,梳理其所参与的京师着涒吟社,展现京奉文化交流的信息。整理张元奇在《盛京时报》发表的《辽东集》诗作,阐发有关作品深刻的政治文化涵义。如“好太王碑诗”,其创作较早,与日本人当时企图掠夺有关。该诗在《盛京时报》发表,对保护好太王碑有作用。整理陶大均、程道元、魏元旷等东省官员的诗作。整理《盛京时报》《东三省日报》两个报人群体的创作,呈现二者创作意图的区别。综论章:《盛京时报》所载诗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报载特征。其作品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广阔关怀。各类宦游士子的创作,表达出理想与现实、家与国的矛盾与困顿。报载诗词又体现出显着的地域特征与市井特征。

周冰心[7](2014)在《中国“日俄战争”诗歌述评》文中提出中国的日俄战争诗歌,是中、日、俄三国日俄战争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从创作内容上看,紧跟战争的发展进程,历时较短但时效性非常强,当有"诗史"之称;从中国"中立国"身份的角度来看,"中立"题材诗歌独树一帜,对于研究清政府局外中立外交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的借鉴和参考;从战争观来看,中国诗人对战争的思考,由最初感性阶段的悲愤交加到进一步的反恩与警醒明显呈递进姿态;从文学文体本身来看,日俄战争诗歌语言体现了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

魏鹏展[8](2016)在《徐自华研究》文中提出柳亚子所着《南社纪略》称南社最有成就的四位女诗人:吕碧城、张默君、徐自华、徐蕴华。徐自华擅诗、词,是秋瑾好友,又是革命党员,职业是校长。其一生事迹充满传奇色彩。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考察其生平事迹。第二章研究其文学作品。据《听竹楼诗稿》、《忏慧词》、《秋心楼诗词》、《徐自华诗文集》、《徐自华集》等书,今存其诗284首、词68阕、各体文57篇。其诗词主要书写山水游记、送别、赠答、爱国情怀、革命意识等,其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是传记、序跋、书信、通告、广告等实用性文章。其作品的风格既有传统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现代情怀,作品多有愁苦悲痛的情感色彩。本论文共六章,力求“知人论世”,通过细阅她的所有作品,又考察其生平事迹,从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探讨她的作品风格、文学渊源、革命思想内涵、女性意识。纵向研究方面,主要考察徐自华对李清照文学的接受研究,两人生平事迹相近,而作品风格又相似,如徐自华对李清照的词论的接受、创作手法的接受,及两人作品的情感色彩等。因此笔者尝试通过比较研究,了解两人的作品风格与生平事迹的相似性;横向比较方面,主要进行徐自华与同时期人的比较,包括秋瑾及徐蕴华。徐自华与秋瑾的比较,重点在於徐自华如何接受了秋瑾的革命思想,最终走上革命之路;徐自华与徐蕴华的姐妹比较研究,重点在於她与同一家庭背景成长的妹妹,两人生平事迹相近,作品风格相似,如两人的作品都既有古典题材,也有现代情怀,但又同中有异,通过比较,更能了解徐自华的成长背景对她的影响。最後,徐自华出生於书香世家,身处男权社会,在这个女性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的时代背景下,她却能於文学上有所成就,於革命活动上有所贡献,於教育事业上又贡献良多;她又为了跟从秋瑾进行革命,离开家庭,放弃养育子女。这些成就与行径都能体现女性的个体意识,自主意识,因此笔者於最後一章探讨她的女性意识。

周冰心[9](2015)在《南社文人与日俄战争》文中指出南社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着名的文学团体,其以日俄战争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也是"日俄战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社文人的创作紧跟战事,以诗入史,参与群体广泛,从上到下,无论男女作家都跻身其中,创作体裁形式多样,诗歌、戏剧、小说、时评等都有所涉猎。同时,南社文人在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战争态度,对时局的判断,较之同时代人的思想相比,有一定的深刻性、超前性。

舒科琼[10](2013)在《试论秋瑾留日期间的文学创作》文中认为秋瑾是我国近代着名的女作家,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性作家,她有大量的旧体诗词和白话文体创作;秋瑾又是我国近代伟大的女权主义者,是我国女权主义的先驱,她始终主张男女平等,为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秋瑾还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她为我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从我国封建家庭的一名普通妇女逐渐转变为我国近代革命的先驱,其中东渡日本期间是其思想完善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秋瑾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深刻地反映了其思想的不断进步。

二、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论文提纲范文)

(1)辛亥革命女性诗文考略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站位最高的文章:宋庆龄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
二、最早宣传妇女解放的书信体文章:何香凝《敬告我的同胞姐妹》
三、最早的女报发刊词;秋瑾、吕碧城《中国女报》发刊辞
四、最壮烈的妇女解放主题诗词: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五、最通俗易懂、最有成效的“放脚歌”:唐群英《女子放脚歌》
六、最早动员女子从军的文章:吴淑卿《从军文》
七、最全面体现女子危难的文章:张竹君《妇女的十一危难事》
八、最早的英文版秋瑾传记:吕碧城《革命女侠秋瑾传》
九、最早阐述男女平等的文章:王春林《男女平等论》
十、最早以女子独立为主题的文章:陈撷芬《独立篇》

(3)“温情与敬意”:家国情怀与课堂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辛亥革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的意义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价值
    第一节 家国情怀的定义
        一、家国情怀的历史内涵
        二、家国情怀的现世含义
    第二节 培养“家国情怀”的现世价值与意义
        一、新时代的挑战——培养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二、“温情与敬意”——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第二章 新课标、新教材与“家国情怀”素养分析
    第一节 新课标中对“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的释义与要求
        一、如何理解新课标对“家国情怀”的定义
        二、怎样看待新课标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要求
    第二节 新教材对“家国情怀”素养的体现——以《辛亥革命》为例
        一、新课标与教材分析
        二、新教材中《辛亥革命》的编写如何体现“家国情怀”
第三章 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的落地——以《辛亥革命》为例
    第一节 补充史料以完善对“家国情怀”的体现
        一、维度一:以“救亡图存”为线索——聚焦英雄事迹
        二、维度二:以“近代化”为线索,聚焦辛亥革命的影响
    第二节 “家国情怀”实施策略——《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确立五大核心素养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北美汉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二、北美古典诗词研究的“文论本位”倾向
    三、北美清代诗词“文本本位”研究的缺位
    四、研究范围和分期理由
第一章 20 世纪50—70 年代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与东亚研究重心的转移
        一、美国汉学研究的政治-经济模式:李又安《人间词话》译介
        二、美国汉学研究的人文-社会模式:《中国文学批评方法:从孔子到梁启超》
    第二节 美国反西方文学经典与中国古典诗词选集的涌现
        一、词选作为一种批评方式:《中国词选》(1965)
        二、引入中国诗歌传统:《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中的清代诗词
        三、对清词经典化地位的认同:白之《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清初与晚清词
    第三节 西方女性经典作家的失语与清代女性诗歌选集的滥觞
        一、“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对清代女性诗作的译介
        二、北美中国女性古典诗歌选集意义的再思考
第二章 20 世纪80-90 年代后期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发展期
    第一节 美国汉学的新趋势与清代诗词阐释理论的多元化
    第二节 清代断代诗词选集的出现及其意义:
        一、清代诗词的异域经典重构:《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
        二、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中的清代题画诗
    第三节 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中的清代诗词
        一、文本家族: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1996)
        二、对“纯文学”的“拓”与“破”:梅维恒《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
    第四节 多维度诗词研究的人本主义批评向度
        一、重审边缘化创作主体:保罗·若普的明清青楼诗歌研究
        二、“男性主体视角”与“越界说”:方秀洁的朱彝尊情词研究
        三、“情”与“忠”合一的诗学主张:孙康宜的陈子龙诗词研究
    第五节 叶嘉莹的清词研究: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研究模式
第三章 新世纪之交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深入期
    第一节 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李惠仪对清诗研究的文化视角
        一、历史记忆与审美超越
        二、易代创伤与清诗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诗歌研究透现缙绅阶层的文化心理
        一、方秀洁:洪亮吉怀旧诗研究
        二、孙康宜:钱谦益的诗歌创作与历史地位
        三、曼素恩:完颜恽珠与《正始集》
        四、舒衡哲:奕寰诗歌研究
    第四节 “物”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口:施吉瑞《随园:袁枚的人生、文学批评与诗歌创作》(2003)
    第五节 宗教文化作为清代诗歌研究的进路
        一、严志雄:流放诗僧函可
        二、齐皎翰:基督教诗歌研究
        三、管佩达:比丘尼诗歌研究
    第六节 女性诗歌研究的里程碑:伊维德、管佩达《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2004)
第四章 近十年北美清代诗词研究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视野中的诗词研究学术对话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中英文版本的跨文化反响
        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第三节 施吉瑞的郑珍自然诗研究——跨文化生态主义视角
    第四节 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
        一、易代女性诗学:国族创伤性别越界
        二、拓展闺阁视阈:文化视角历史视角
        三、主题研究细化:女性游历女性编者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步骤
    三、研究价值
第一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前贤章
    第一节 晚明篇
        一、陈所蕴
        二、陈继儒
        三、谢肇淛
    第二节 晚清篇
        一、周沐润
        二、周氏兄弟
        三、陶文鼎
第二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时代章
    第一节 志士篇
        一、徐镜心
        二、女杰:秋瑾、吕清扬,附:《读归安任烈妇事略题后》
        三、烈士:林广尘、陈敬岳、吴禄贞,附:《哀陆静山》
    第二节 时彦篇
        一、丁福保
        二、徐卓呆、马炯章
        三、南社:陈蜕庵、沈次约
第三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日本章
    第一节 日人汉诗篇
        一、宫崎来城
        二、森槐南
        三、鲤溪宫胁、落合东郭、三谷耕云、神田抱琴、结城蓄堂、森沧浪
        四、绝海中津《蕉坚稿》
    第二节 与日交往篇
        一、旅日诗:郁曼陀、于振宗
        二、赴日观光诗会
        三、日人来东诗会
    附:伊藤博文事件及山根立庵诗
第四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东省章
    第一节 怡钦篇
        一、诗痴与考据
        二、东省开明一士绅
        三、经济之心与世俗之情
        四、纪事之义与近体之好
    附:刘焕书及京师着涒吟社
    第二节 张元奇篇
        一、生平与交游
        二、《辽东集》
        三、诸体皆备一东坡
    第三节 东省官员篇
        一、陶大均及会稽诸陶
        二、程道元、曹祖培、王荷
        三、魏元旷
    第四节 东省报人篇
        一、《盛京时报》记者
        二、《东三省日报》记者
第五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综论章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
        一、政治记忆
        二、现实情怀
        三、爱国维新
    第二节 士子与传统
        一、淑世之志
        二、感时之心
        三、感遇之情
    第三节 地域与市井
        一、东北边塞诗
        二、沈阳八景诗
        三、消闲诗作
    第四节 游子与生活
        一、唱和交往
        二、羁旅情怀
        三、书生旨趣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盛京时报》清末诗词刊载一览表
附录二《盛京时报》清末作家作品一览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8)徐自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徐自华生平研究
    第一节 徐自华生平概述
    第二节 若干事迹考辨
第二章 徐自华作品考论
    第一节 现存作品情况概述
        一. 诗(数量、编辑、版本、补佚等)
        二. 词(数量、编辑、版本、补佚等)
        三. 文(数量、编辑、版本、补佚等)
    第二节 徐自华作品的创作分期
    第三节 徐自华思想行为羶变考论
    第四节 徐自华作品的古典手法与现代情怀
第三章 徐自华对李清照的接受
    第一节 徐自华与李清照的婚姻深探
    第二节 徐自华与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第三节 徐自华与李清照的政治书写
    第四节 徐自华与李清照的性情品格
    第五节 徐自华对李清照文学观的接受
第四章 徐自华对秋瑾革命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 两人的情谊
    第二节 两人的婚姻
    第三节 两人的爱国情怀
    第四节 两人的革命思想
    第五节 两人的革命行为
第五章 徐自华与徐蕴华姐妹比较研究
    第一节 徐自华与徐蕴华的家庭背景和经历
    第二节 秋瑾对徐自华、徐蕴华的影响及意义
    第三节 徐自华与徐蕴华的政治意识
    第四节 徐自华与徐蕴华的平等自由思想
    第五节 徐自华与徐蕴华的家庭与道德观
    第六节 二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异同
    第七节 徐自华与徐蕴华的作品风格
    小结
第六章 徐自华女性意识初探
    第一节 从诗词主题思想中看徐自华对情感的自主性
    第二节 从传统道德观念看徐自华的个体意识
    第三节 从家庭观念看徐自华对传统固有角色的抗拒
    第四节 从政治思想看徐自华对理想的追求与执着
    第五节 从自由平等观念看徐自华的批判思维
    第六节 从参与社团组织看徐自华的个体自主意识
    小结
结论
附录:徐自华简谱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後记

(10)试论秋瑾留日期间的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爱国情怀在文学创作中的凸显
    1. 关心国事, 担忧祖国命运
    2. 身体力行, 渴望报效祖国
二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
    1. 主张男女平等、平权与自由
    2. 主张妇女生活、经济独立
    3. 主张女子应以报国为己任
三坚定追求革命思想的展示
    1. 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
    2. 激进的武装革命思想
    3. 肯定人在革命中的价值
四留日期间文学创作的价值
    1. 形成了女权主义的创作思想
    2. 构建了民主革命的创作思想

四、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论文参考文献)

  • [1]辛亥革命女性诗文考略及其现实意义[N]. 丘树宏. 人民政协报, 2021
  • [2]日俄战争文学书写中的清政府“局外中立”[J]. 周冰心. 文化与诗学, 2020(01)
  • [3]“温情与敬意”:家国情怀与课堂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辛亥革命》为例[D]. 李鹤. 青岛大学, 2020(02)
  • [4]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D]. 邹丽丹. 吉林大学, 2019(02)
  • [5]我为李洁准备了一摞地图[J]. 杨浪. 中国测绘, 2019(08)
  • [6]《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D]. 孙浩宇. 吉林大学, 2017(03)
  • [7]中国“日俄战争”诗歌述评[J]. 周冰心. 文化与诗学, 2014(02)
  • [8]徐自华研究[D]. 魏鹏展. 中山大学, 2016(06)
  • [9]南社文人与日俄战争[J]. 周冰心. 东疆学刊, 2015(04)
  • [10]试论秋瑾留日期间的文学创作[J]. 舒科琼. 学园(教育科研), 2013(05)

标签:;  ;  ;  ;  ;  

黄海舟,中日民众求刑,看日俄战争地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