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内镜活检快速诊断的临床应用

消化道内镜活检快速诊断的临床应用

一、消化道内镜活检印片快速诊断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1](2022)在《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认为(除非特别注明, 均为2A类证据)1 概述食管癌是我国的高发恶性肿瘤, 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位居第六和第四位。放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的规范诊疗是基础。对于可手术食管癌, 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是标准治疗方案;对于不可手术食管癌, 同步放化疗是唯一根治性方案;术后辅助放疗对于经过选择的病例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随着

徐亦天,黄陈[2](2021)在《非血液来源液体活检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胃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早期胃癌若能及时接受手术治疗,治愈率可达90%,鉴于早期胃癌缺乏明显症状与敏感的肿瘤标志物,近80%的胃癌患者首次确诊时即处于进展期。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检测技术,其无创、快速、经济、重复性好,具有比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更佳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能早于病理活检来诊断肿瘤,为胃癌的早期检测与风险评估带来了曙光。然而液体活检受限于诸多因素,始终未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传统液体活检的绝大部分样本来自患者血液(包括血浆和血清),血液样本中低浓度的癌症衍生成分限制了液体活检在癌症发生或复发早期发现并预警的能力。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扩展了液体活检的概念,发现来自血液以外体液的活检,即非血液来源液体活检,可以更好地筛查、诊断和监测肿瘤,有希望推进液体活检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我们通过检索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分析了非血液来源液体活检相比传统液体活检的优势与挑战,并对唾液、胃液、胃洗液和尿液四种体液来源的液体活检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福冬[3](2021)在《早期胃肿瘤性病变及非肿瘤性病变背后的黏膜菌群微环境》文中提出在1982年幽门螺杆菌被发现之前,人们认为胃是无菌的,并且在高通量测序出现前,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方法更多基于经典的细菌学。但随着测序技术发展,人们认识到胃内菌群的真实存在且复杂多样。在众多技术中扩增子测序是方法革新的划时代产物,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高速高通量及低成本,其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微生物的检测与研究。不同于肠道菌群的迅猛发展,胃菌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既往研究表明进展期胃癌黏膜菌群出现失调现象,然而不同于胃癌的级联进展,在菌群层面上,非肿瘤性病变(Non-neoplasia Lesion,NNL)胃内的非萎缩性胃黏膜、萎缩性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黏膜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同时,除了幽门螺杆菌外,人们对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微生物环境生物学特性的了解极为有限。结合消化内镜领域对早期胃癌识别的理念,本研究将背景黏膜作为观察重点,试图通过微生物角度对不同病变的背景黏膜微环境进行探索,讨论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FGP)、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EGC胃部菌群的组成结构及变化,从菌群角度揭示胃黏膜肿瘤性病变(Neoplasia Lesion,NL)及胃NNL背后的黏膜微环境,通过不同视角为病变的临床诊疗决策及归类提供参考。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我们对90位参与研究患者的360块胃黏膜进行了基因建库,将63位建库成功患者的共252块胃黏膜进行了测序和分析。所有患者分为4组:FGP、CG、LGIN、EGC,所有分组均由病理诊断确定。同时,LGIN组病变均需满足内镜下长径>2 cm和/或存在明确边界且表面微结构异常;EGC组诊断参考日本胃癌病理标准,将符合条件的WHO标准下的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归为EGC组。FGP、CG组样本取自胃窦及胃体黏膜各2块,共4块;LGIN、EGC组样本取自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术水平预切缘黏膜,四象限各1块,共4块。实验采用16S扩增子测序技术,扩增选取V3-V4区,应用Illumina Hiseq PE250策略测序,基于Usearch UPARSE聚类方法挖掘生物信息,分析讨论了不同疾病胃黏膜的菌群微环境。经过研究,我们在胃内发现了丰富且多样化的微生态环境,其中螺杆菌属常以绝对的丰度优势抑制着其他菌属的丰富度,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螺杆菌属、普雷沃菌属、链球菌属等优势物种构成的菌群组成了相互交织的复杂微环境网络。基于实验及分析我们的研究还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从菌群角度出发,NL(LGIN和EGC)与CG或FGP的胃内黏膜微环境呈现出显着差异性,表现为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显着不同。NL胃内菌群显着富集副球菌属(Paracoccus)、Blautia、Barnesiella、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陶厄氏菌属(Thauera)和Collinsella,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金氏菌属(Kingella)则表现为耗竭(p<0.001,fdr<0.01)。同时,LGIN与EGC差异性不显着,表现为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离度有限,且二者在预测的菌群基因功能、代谢通路中保持了高度的表达一致性,此外LGIN与EGC之间还存在着正向关联的菌群相互作用,因此二者更适合归为NL讨论。上述成果从微环境的角度说明我们将LGIN和EGC作为NL整体判断的重要性,或许提示了临床中应弱化对胃上皮内瘤变级别高低判断的纠结,从而积极的对肿瘤性病变进行随访和干预。此外,FGP有着自己独特的菌群微环境,其菌群多样性高、组成结构特异,同时拥有独特的菌群网络系统与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形成抵抗。这些基于微环境角度的发现都提示我们,菌群微环境可以作为鉴别NL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以服务临床或科研。年龄或性别也与菌群结构相关,男性或高龄常与NL的代表性菌属有正向相关性,而女性则常与FGP的代表菌群成正相关,这也从菌群微环境的角度呼应了胃癌发生在年龄与性别上的流行差异。2.针对第二代测序高敏感性的双刃剑效应,我们通过加入基于16S测序的内镜质控环节来降低肿瘤微环境研究中的污染。在众多应用测序技术探索消化道黏膜菌群的研究中,内镜常作为获取样本的工具,但人们忽视了内镜活检管道的潜在携菌性。我们利用醛类中和剂灌洗液冲洗内镜活检管道,冲洗液通过滤膜抽提,随后对滤膜进行水体样本16S测序。结果发现在使用年限较长的内镜活检管道中可以检测到细菌,其中包括了可以产生孢子的短芽孢杆菌属,含量较高的棒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虽然16S测序的局限性未能够提示我们所测得细菌的活性,但出于严谨,我们参照基于16S测序内镜质控的结果,将年久内镜判断为不适用于进行16S测序研究时黏膜活检的工具。这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提醒了我们,无论在临床还是科研任务中,内镜质控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孙鹏,唐永菁[4](2021)在《消化道内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与上一代纤维内镜比较,现代消化道内镜的结构设计及软件技术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具有操作性更强、显示图像更加清晰的优点,使其成为较为普及的微创治疗手段。该文介绍了消化道内镜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主要技术特点和应用特点,着重介绍了图像处理技术;并阐述了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激光共焦显微内镜和超声内镜。

王海玉[5](2021)在《基于Baveno Ⅵ标准和脾硬度预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研究: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验》文中提出目的目前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金标准为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但是EGD的昂贵及痛苦不能被患者接受,探索一种适合我国肝硬化患者的非侵入性方法对我国肝硬化患者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我国肝硬化病因学下,(1)验证乙肝(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硬化Baveno Ⅵ标准和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的效能;(2)评价脾硬度在预测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效能;(3)探索新的预测模型评估其作为非侵入方法替代EGD筛查肝硬化静脉曲张的效能。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前瞻性招募了连续就诊于南方医院肝病中心的肝硬化患者并自愿参加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肝、脾弹性成像和EGD检查,采集患者基线资料、抗病毒治疗、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种非侵入性方法和EGD预测高风险静脉曲张的效能。结果在研究期间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内,前瞻性招募了连续就诊于南方医院肝病中心的患者,共660名各种病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筛查。根据病毒性肝硬化的纳排标准,有220例患者被排除,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40例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其中高风险静脉曲张(highrisk varice,HRV)的患病率为22.7%(100/440)。Baveno Ⅵ标准可以安全的排除正在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的HRV,并且31.8%的患者可幸免EGD检查。脾硬度(spleen stiffness measurement,SSM≤46.0 kPa)被证明可以安全排除正在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HRV漏诊率为4.3%),可使53.9%的肝硬化患者豁免EGD检查。应用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组合SSM≤46 kPa)可使58.4%的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豁免EGD检查,HRV漏诊率为5%。根据病毒学达到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的纳排标准,有319例患者被排除,最终341例病毒学达到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70例患者为HRV(20.5%)。应用Baveno Ⅵ标准排除HRV时可以使37%的患者幸免EGD检查并且不漏诊任何HRV。应用SSM≤ 46 kPa排除HRV时并可使52.8%的患者豁免EGD检查,漏诊率仅为4.3%。应用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组合SSM≤46kPa)在病毒学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中可以安全排除HRV,胃镜豁免率为61.6%。结论我们在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病毒性肝硬化队列和病毒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队列中,验证了单独应用Baveno Ⅵ标准和SSM≤46 kPa可以安全的排除HRV患者,进一步又探索了 Baveno Ⅵ标准联合SSM的组合模型在排除HRV方面的优异表现,发现组合模型可以使超过一半的肝硬化患者幸免EGD检查(61.6%)。这种简单算法(Baveno Ⅵ/SSM≤46 kPa)可以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无创性HRV筛查方法,指导未来的监测策略。

余健彬[6](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CDFI联合SWE评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联合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7年8月2019月12月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PHT)患者246例,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82例,B级115例,C级49例。同期选取150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通过CDFI测量彩色多普勒参数: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血流速度(PVV)、门静脉血流量(PVQ)、脾静脉内经(SVD)、脾静脉血流速度(SVV)、脾静脉血流量(SVQ)、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肝动脉搏动指数(HAPI)、脾动脉阻力指数(SARI)、脾动脉搏动指数(SAPI)、门静脉充血指数(PVCI)及门脉高压指数(PHI)。运用门静脉压力(PVP)公式:PVP=(0.066′SAPI-0.044)′PVQ,估算门静脉压力。通过SWE测量肝硬度(LSM)。以上所有参数均进行对照组与门脉高压组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且每一个参数均按肝功能分级(A级、B级C级)分为三个亚组,并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性。将PHT组所有参数与门静脉压力作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确定影响PV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PHT组患者的PVD、PVQ、SVD、SVQ、HAPI、SARI、SAPI、PVCI、PHI、PVP和LSM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27)0.001),而HARI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但PHT组患者的PVV与SVV均较对照组减低,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27)0.001)。2.PHT患者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之间参数PVD比较:A级(1.41±0.24)mm与B级(1.47±0.31)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17,P(29)0.05);A级与C级比较(q=6.18,P(27)0.01),B级与C级比较(q=4.76,P(27)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亚组之间参数HAPI比较,A级(1.51±0.34)与B级(1.62±0.57)比较(q=2.36,P(29)0.05),B级(1.62±0.57)与C级(1.73±0.29)比较(q=2.00,P(29)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级与C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78,P(27)0.05)。4.3亚组各参数PVV、SVD、SVQ、PVCI、PHI、LS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01)。3亚组各参数PVQ、SVV、HARI、SARI、SAPI及P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29)0.05)。5.参数PVD(P=0.045)、HARI(P=0.002)、HAPI(P=0.010)、SARI(P=0.009)、SAPI(P=0.002)、LSM(P=0.000)与门静脉压力(PVP)相关,而参数PVV、PVQ、SVD、SVV、SVQ、PVCI和PHI与门静脉压力无明显相关性(P(29)0.05)。6.将目标变量门静脉压力(PVP)设为因变量,与PVP有相关性的6个参数(PVD、HARI、HAPI、SARI、SAPI、LSM)设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PI和LSM为影响PV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彩色多普勒参数PVD、HARI、HAPI、SARI、SAPI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的LSM值与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能够间接反映门静脉压力变化,六个参数当中,LSM的相关性最高。2.彩色多普勒参数PVV、SVD、SVQ、HAPI、PVCI、PHI和LSM值可以作为判断PHT患者肝功能严重程度的较敏感指标,为临床提供判断病情的依据。而参数PVQ、SVV、HARI、SARI及SAPI不能作为判断PHT患者肝功能严重程度的标准。3.HAPI和LSM是影响门静脉压力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运用判断效果更佳,可以作为量化指标。4.运用PVP计算公式算出的门静脉压力可以半定量预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严重程度,用于PHT患者的初步筛查。5.SWE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无创伤等优点,可成为临床上评估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程度的一种新技术、新方法。第二部分SWE联合多参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测量肝硬度(LSM)预测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EVs)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7年8月2019月12月期间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468例肝硬化患者。应用SWE测量肝硬度值,用内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记录所有病人的基本资料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凝血酶原时间。计算参数模型中血小板计数与脾脏长径比值(PC/SD)大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ROCs)比较血小板、PC/SD、LSM值来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的准确性。取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大组合值为截断值。运用De Long测试对AUROCS之间进行比较。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肝硬化病人出现食管静脉曲张及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结果:1.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和ALT与EVs的存在与否及程度无关。AST、总胆红素、脾脏长径及LSM值EVs组高于无EVs组、高危EVs高于非高危EVs组(P均(27)0.05);血小板、血清白蛋白及PC/SDEVs组低于无EVs组(P(27)0.05)、高危EVs明显低于非高危EVs组(P(27)0.001)。2.468例肝硬化患者中,271例没有EVs(57.9%),轻度EVs(F1)139例(29.7%),高危EVs58例(12.4%)。肝硬化患者平均肝硬度值为18.4KPa(6.8-52.5KPa)。肝硬化患者LSM值与EVs发生率呈显着相关,且随着EVs程度的增加而升高。3.血小板计数(PC)、PC/SD和LSM预测EVs发生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92(95%的可信区间0.684-0.842)、0.814(95%的可信区间0.658-0.875)和0.895(95%的可信区间0.813-0.918)。LSM预测EVs的诊断效能大于PC和PC/SD的诊断效能,它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PC、PC/SD及LSM预测EVs存在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2′109/L,8.4′109/L/cm和18.5k Pa。4.PC、PC/SD和LSM预测发生高危EVs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26(95%的可信区间0.753-0.886)、0.843(95%的可信区间0.766-0.904)和0.872(95%的可信区间0.812-0.947)。PC、PC/SD和LSM预测高危EVs发生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PC、PC/SD及LSM预测存在高危EVs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4′109/L,7.3′109/L/cm和20.4KPa。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SM预测EVs和高危EVs的优势比(OR值)分别为1.642(95%CI:1.365-1.984,P=0.004)和1.38(95%CI:1.142-1.546,P=0.026)。PC/SD预测EVs和高危EVs的OR值分别为0.924(95%CI:0.714-1.276,P=0.042)和0.883(95%CI:0.682-1.034,P=0.284)。结论:1.肝硬化患者LSM值能反映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运用LSM截断值可以为临床合理检查、判断病情、及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LSM和PC/SD可作为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因素,且LSM的预测效果要高于PC/SD,而LSM是预测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独立因素。3.SWE技术可成为临床上用以无创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新技术、新方法。第三部分SWE在评估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SWE技术在评估和鉴别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20月8月期间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478例肝硬化患者,其中按病因分类为:乙肝187例,丙肝88例,酒精肝13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4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20例。同期选择15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SWE检查并测量肝硬度(LSM)值,分析比较正常对照组和五种常见类型肝硬化组LSM差异性。结果:1.正常对照组肝脏LSM为(5.24?1.13)k Pa,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组、乙肝后肝硬化组、丙肝后肝硬化组、自免性肝硬化组和酒精性肝硬化组LSM值呈逐渐递增趋势,且LSM值分别为(11.14?5.30)k Pa,(13.70?6.13)k Pa,(14.25?5.94)k Pa,(15.93?5.87)k Pa及(27.33?8.61)k Pa。2.各类型肝硬化组LSM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27)0.001)。各类型肝硬化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值=171.33,P(27)0.001)。3.各类型肝硬化组内比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组与乙肝后肝硬化组、丙肝后肝硬化组、自免性肝硬化组、酒精性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27)0.01)。酒精性肝硬化组与其他四组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27)0.001),但乙肝后肝硬化组与丙肝后肝硬化组、自免性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1.不同病因所致的各组肝硬化患者LSM有一定的差异。2.SWE技术对评估和鉴别诊断常见类型肝硬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余婉秋[7](2021)在《基于吸烟人群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评价与镇痛策略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吸烟人群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评价目的:观察对比吸烟与非吸烟人群门诊行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1.本研究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方案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入排标准的120例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n=60),采集患者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人口学特征以及改良马氏评分、ASA分级、吸烟史、既往病史和生命体征基线。2.入胃镜检查室行常规左侧卧位,连接心电监护仪,自主呼吸面罩吸氧(4 L/min),静脉推注枸橼酸芬太尼50μg进行预镇痛处理,起效后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注射液2.0mg/kg,待患者MOAA/S评分≤2分即可进镜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可每次静脉追加丙泊酚注射液0.5mg/kg。检查期记录指标:(1)每3min采集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DBP)、心率(HR);(2)每1min采集患者脉搏氧饱和度(Sp O2)、呼吸频率(RR)、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3)时间变量指标:麻醉时间、内镜操作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4)药物使用情况;(5)呼吸、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及呃逆、恶心、呕吐等。3.胃镜检查结束后将患者送入PACU,连续监护至患者完全苏醒。记录指标:(1)每5min记录一次患者HR、NIBP;(2)每1min记录一次患者RR、Sp O2、MOAA/S;(3)记录麻醉医生、内镜医生满意度评分。当患者Aldrete评分≥9分后在家属陪同下离开医院,检查结束后次日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状况,并进行满意度评分。4.观察指标:(1)主要指标:(1)呼吸系统不良反应;(2)循环系统波动及不良反应;(3)时间变量指标;(2)次要指标:(1)药物使用情况;(2)时间变量指标;(3)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4)内镜医生、主管麻醉医生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结果:1.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120例,剔除及脱落患者共8例,最终纳入112例患者,吸烟组55例,非吸烟组5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人口学特征以及改良马氏评分、ASA分级比较,既往病史、生命体征基线、内镜操作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吸烟史:本研究收集吸烟组患者共55例,吸烟量均>10支/天,吸烟年限分布情况:(1)0-10年组共3例;(2)10-20年组共26例;(3)20-30年组为0例;(4)30-40年组共22例;(5)>40年组共4例。3.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麻醉诱导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总例数分别为吸烟组34例(61.8%),非吸烟组32例(56.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患者发生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总例数分别为23例(41.8%)和24例(42.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吸烟组RR<10次/分(呼吸抑制)的发生率(10.91%)显着低于非吸烟组(29.82%)(P<0.05)。术后咳嗽咳痰、呛咳、Sp O2<90%、需行托下颌手法、呼吸暂停及需要辅助通气的患者两组间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吸烟组与非吸烟组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均为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两组患者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3)其他不良反应:研究过程还观察到其他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为:(1)呃逆:吸烟组17例(30.91%)发生率显着高于非吸烟组8例(14.55%)(P<0.05);(2)头晕:非吸烟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头晕。4.生命体征变化:两组患者者麻醉诱导前、进镜时及入PACU时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P>0.05)。(1)血压: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患者给药后直至操作结束前的SBP、DBP、MAP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基线值,在给药后6min、12min时间点,吸烟组SBP低于非吸烟组,给药后15min时间点,吸烟组DBP低于非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血压下降均在安全范围内,其中需要药物干预的分别为吸烟组4例(7.27%),非吸烟组2例(3.51%),使用盐酸麻黄碱注射液6mg治疗后好转。吸烟组与非吸烟组PACU观察期SBP、DBP、MAP均逐渐上升至麻醉诱导前基线水平,两组患者PACU观察期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HR:吸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心率呈上升趋势,麻醉诱导后至患者完全苏醒期间各观察时间点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Sp O2及RR:两组患者给药后的Sp O2均低于麻醉诱导前面罩吸氧状态下的值,两组患者给药后至操作结束前各观察时间点Sp O2及RR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在入PACU第6min至第13min非吸烟组Sp O2略高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ACU观察期均未出现Sp O2<90%的情况;两组患者PACU观察期均未出现RR<10 bpm的情况,各观察时间点RR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5.MOAA/S评分: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患者MOAA/S评分于麻醉诱导给药后开始下降,两组患者下降幅度相同,均于给药后2min内达到MOAA/S评分最低值,各观察时间点MOAA/S评分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PACU观察期两组患者MOAA/S评分逐渐稳定上升至基线水平,吸烟组患者MOAA/S评分升高幅度较吸烟组大,在入PACU3min、4min、6min、7min及11min,非吸烟组患者MOAA/S评分高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药物使用情况:(1)丙泊酚注射液:吸烟组的丙泊酚使用总剂量大于非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追加例数分别为31例(56.4%)、30例(52.6%),平均追加次数均值分别为1.39次和1.20次,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吸烟组及非吸烟组患者芬太尼的使用剂量相同,无明显差异(P>0.05)。(3)麻黄碱及阿托品:麻黄碱及阿托品使用情况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7.时间变量指标:(1)苏醒时间: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患者最后一次给药至完全苏醒平均时间分别为18.3min、17.3min,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离院时间:吸烟组与芬太尼组满足离院标准时间分别为12.87min、12.67min,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8.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吸烟组与非吸烟组麻醉医生、内镜医生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9.离院后次日电话随访: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患者离院后次日电话随访均无任何不适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次日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吸烟与非吸烟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均安全,总体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相近,但吸烟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丙泊酚用量、血流动力学波动均大于非吸烟患者。第二部分镇痛策略优化——阿芬太尼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目的:对比阿芬太尼与芬太尼分别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麻醉效果。方法:1.本研究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方案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入选排除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n=60)。采集NRS疼痛评分,余同试验第一部分。2.入室行常规左侧卧位,连接心电监护仪,自主呼吸面罩吸氧(4 L/min),阿芬太尼组静脉推注盐酸阿芬太尼注射液5μg/kg,芬太尼组按我院常规操作静脉推注枸橼酸芬太尼50μg进行预镇痛处理,起效后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注射液2.0mg/kg,待患者MOAA/S评分≤2分即可进镜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可每次静脉追加丙泊酚注射液0.5mg/kg。余同试验第一部分。3.检查结束后将患者送入PACU,连续监护至患者完全苏醒,记录患者NRS疼痛评分,余同试验第一部分。当患者Aldrete评分≥9分后在家属陪同下离开医院,检查结束后次日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状况,并进行满意度评分。4.观察指标(1)主要指标:同试验第一部分。(2)次要指标:(1)检查前、检查后NRS评分,余同试验第一部分。结果:1.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20例,剔除1例,最终纳入119例患者,阿芬太尼组60例,芬太尼组5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人口学特征以及体格检查、改良马氏评分、NRS疼痛评分、ASA分级比较,既往病史、生命体征基线、内镜操作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总例数分别为27例(45.00%)和34例(57.60%),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呼吸系统不良反应: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患者发生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总例数分别为23例(38.3%)和28例(47.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阿芬太尼组麻醉诱导开始至完全苏醒期间呛咳反应3例(5.00%)显着低于芬太尼组13例(2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咳嗽咳痰、RR<10 bpm、Sp O2<90%、需行托下颌手法、呼吸暂停、需行辅助通气的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观察到的循环系统不良反应仅有血压下降,均未发生严重低血压。血压下降发生率分别为阿芬太尼组3例(5.00%),芬太尼组3例(5.08%),其中需要药物干预的分别为3例(5.00%)和2例(3.39%),使用盐酸麻黄碱注射液6mg治疗后好转,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呃逆:研究过程还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仅有呃逆,阿芬太尼组4例(6.67%)显着低于芬太尼组11例(18.64%)(P<0.05)。3.NRS疼痛评分: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患者检查前、检查后均未诉疼痛,NRS疼痛评分均为0分,两组患者NR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4.生命体征变化: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入PACU时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P>0.05)。(1)血压:两组患者给药后直至操作结束前的血压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基线值,两组血压下降均在安全范围内,各观察时间点SBP、DBP和MAP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PACU观察期血压逐渐上升至麻醉诱导前基线水平,两组患者PACU观察期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HR: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至患者完全苏醒期间各观察时间点HR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Sp O2及RR: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低氧血症及呼吸抑制。给药后3min内阿芬太尼组Sp O2下降幅度大于芬太尼组,给药后1min至3min阿芬太尼组Sp O2低于芬太尼组,给药后11min时间点阿芬太尼组Sp O2高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U观察期均各观察时间点Sp O2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检查期及PACU观察期各时间点RR变化差无明显差异(P>0.05)。5.MOAA/S评分: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患者均于给药后2min内达到MOAA/S评分最低值。麻醉诱导给药至操作结束前,阿芬太尼组MOAA/S评分均低于芬太尼组。在给药后2-6min、12-14mim内,阿芬太尼组MOAA/S评分显着低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ACU观察期MOAA/S评分逐渐稳定上升至基线水平,各观察时间点MOAA/S评分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6.药物使用情况:(1)试验药物:阿芬太尼组静脉推注盐酸阿芬太尼5μg/kg,最小剂量220μg,最大剂量420μg,平均剂量为309.00±45.09μg;芬太尼组按照我院常规操作静脉推注枸橼酸芬太尼50μg。(2)丙泊酚注射液: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的丙泊酚使用总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阿芬太尼组追加例数15例(25.00%)低于芬太尼组36例(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麻黄碱及阿托品:麻黄碱及阿托品使用情况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7.时间变量指标:(1)苏醒时间: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患者最后一次给药至完全苏醒平均时间分别为16.93min、16.64min,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离院时间:阿芬太尼组患者满足离院标准时间9.88min显着低于芬太尼组12.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阿芬太尼组麻醉医生、内镜医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均优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9.离院后次日电话随访:阿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患者离院后次日电话随访均无任何不适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离院后次日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优化镇痛策略,将阿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可显着降低麻醉诱导后呛咳和呃逆的发生率,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离院时间,未增加患者呼吸及循环系统不良反应。

刘丁赟[8](2019)在《基于内镜图像的消化道病变自动识别与注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化道病变的内镜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人工诊断过程易受多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医生的经验不足、疲劳、诊断时间的限制、巨大的图像基数以及复杂多变的病灶外观等。因此,借助计算机技术,基于内镜提供的影像信息发展消化道病变辅助诊断方法,将对现有内镜诊断提供有力的补充,有利于降低消化道病变的漏诊和误诊,提高诊断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此,本文对病变图像自动识别和病变区域自动注释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机器学习特征和传统特征结合的消化道内镜病变图像自动识别方法研究。提出了结合机器学习特征和传统特征识别病变图像的新思路。在机器学习特征的提取上,设计了一种新的联合对角化算法,该算法无需迭代、求逆和取近似等操作,解决了传统联合对角化算法速度慢和精度低的问题,大幅提升了对角化运算的精准度与速度。以上述联合对角化算法为基础,对非对称主成分分析算法(一种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了改进,在充分保留其特征提取性能的同时大幅减少了原有算法的计算量。此外,使用了颜色聚合向量算法提取图像的传统颜色特征。结合上述两种特征,发展了一种从大量内镜图像中自动识别病变图像的方法,并在具有1330张内镜图像的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食管早癌和胃早癌图像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分别达到了0.9471和0.9532,识别小肠出血图像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9776,优于基于颜色纹理特征的传统识别方法。(2)基于两级视觉显着性的消化道早癌区域自动注释方法研究。首先对传统注释方法采用的注释框架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利用内镜图像的两级视觉显着性对上消化道早癌区域进行“两步注释”的新思路。同时,对传统的图像分割算法SLIC(Simple Linear Iterative Clustering)进行了改进,减少了其计算量并使其能够适应任意形状区域的分割。基于上述改进,发展了一种消化道早癌病变区域注释方法。该方法在具有871张食管早癌内镜图像的数据集上达到了97.24%的早癌检出率,注释结果与医生标注结果的平均Dice相似度系数达到了75.15%,优于现有其他方法。而且该方法还具有更少的假阳性输出以及更快的运行速度。此外,该方法还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方法在小病灶上检出率和注释准确率偏低的问题。(3)基于深度信息与深度学习技术的消化道早癌区域自动注释方法研究。首先提出了将原始RGB图像与深度信息结合辅助语义分割的新思路,并将现有的语义分割网络:Deeplabv3+改进为4通道模式,增强了其语义分割能力。然后根据上消化道早癌诊断的实际临床需求,设计了一个后处理步骤对注释结果进行优化,使最终结果获得了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被医生所接受。基于上述改进,最终发展了一种基于深度信息与深度学习算法的早癌病灶区自动注释方法。采用4231张食管早癌内镜图像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到了97.54%的早癌检出率以及74.43%的平均Dice相似度系数。与其他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更好的注释性能和更少的假阳性输出,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设计的消化道内镜病变图像识别方法和早癌区域注释方法具有良好的性能,有利于减少上消化道早癌等病变的漏诊率,提高临床内镜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其中的早癌病变区域注释方法还能够辅助临床上的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因此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9](2019)在《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引起的不适症状(烧心和反酸),是一种消化道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性疾病,可引起病人死亡率升高。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引起心房颤动。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研究报道,GERD除了损害食管组织,还可能诱发心房颤动,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运动能力,增加患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而且显着增加死亡率。然而,胃食管反流病诱导心房颤动的机制仍未研究清楚。炎症反应(inflammation)被认为是心房颤动和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机制。基于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心房颤动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假设:GERD的胃内容物、胃酸反流导致食管局部炎症,局部炎症浸透食管全层,或炎症因子释放入血,导致心房炎症水平增加,从而诱导心房颤动的发生。本课题临床纳入GERD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胃镜下取食管粘膜组织检测局部炎症水平,同时静脉血检测全身炎症水平,明确GERD所诱导的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诊断标准我们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收治的50例患者,设其中25例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非AF组,25例即有胃食管反流病,又合并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为AF组。同期完成体检的15例健康受试者设为健康对照组。每组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BMI等)进行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均行GERD问卷调查、24h动态心电图、24h 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监测并内镜下留取食管齿状线(胃食管连接处)上3cm处的局部黏膜作为组织标本,之后进一步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分析食管粘膜组织炎症程度、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的表达水平及血液中的检测浓度。结果:(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GERD问卷调查评分、上消化道内镜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为GERD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AF组)、胃食管反流病不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非AF组)和对照(control)组。对照组为15例,男性10例(66.7%),女性5例(33.3%),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为32.29±4.61岁。非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6例(64.0%),女性9例(36.0%),男女比例为1.77:1,平均年龄为38.86±11.33岁。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8例(72.0%),女性7例(28.0%),男女比例为2.57:1,平均年龄为43.57±10.81岁。平均年龄在AF组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吸烟、饮酒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患者中2例(8.0%)为合并高血压,3例(12.0%)为合并高血脂,2例(8.0%)为合并2型糖尿病;而AF组患者中3例(12.0%)为合并高血压,4例(16.0%)为合并高血脂,3例(12.0%)为合并2型糖尿病,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各组GERD问卷调查评分,非AF组和AF组的评分范围(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F组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等评分范围均明显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24h pH监测比较显示,AF组弱酸反流(4<pH<7)次数、酸反流(pH≤4)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等指标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反流总次数和食管近端弱酸反流(%)AF组患者略高于非AF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和AF组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主要指标如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eagel sphincter,LES)长度、LES静息压、LES残余压、食管上段括约肌(upper esopheagel sphincter,UES)静息压、UES残余压,收缩前沿速度(contractile front velocity,CFV)、食团内部压力(intra bolus pressure,IBP)和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通过食道高分辨率(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检查分析,得出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下发现对照(control)组全段食管组织光滑,粘膜完整,未发现糜烂性病变。非AF(non AF)组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出现轻度水肿,充血以及糜烂性病变。而AF组内镜下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光镜下进一步观察显示,AF组食管黏膜组织可见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不同程度的浸润现象、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非AF组可见食管组织存在中度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反应。对照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完整无缺,无发现水肿或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三组组织炎症(损伤)评分分析显示,非AF组和AF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AF组炎症评分达到高峰,并显着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食管粘膜组织经常规处理后行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等的免疫组化实验,镜下(×400倍)观察发现IL-6、IL-8、IL-1β及TNF-α主要表达在食管上皮层,粘膜及粘膜下层。而AF组以上炎症指标的表达几乎覆盖全层食管黏膜上,表示严重的组织炎症性改变。RT-PCR实验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上升,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非AF组比较,AF组显着上升以上指标的组织mRNA的转录水平(P<0.01)。收集各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经常规处理后行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如IL-6、IL-8、IL-1β、TNF-α及Hs-CRP的血液中的释放浓度,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增高,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F组显着升高其炎症因子的表达,而与非AF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AF组患者酸反流指标如酸反流(pH≤4)次数、弱酸反流(4<pH<7)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提示酸反流严重程度与AF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发现AF组内镜下出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损伤: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AF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中出现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本研究初步得出了“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房颤”相关理论。同时说明GERD合并AF的情况下,严重酸反流是客观存在的。GERD与AF有一定的相关关系,GERD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房颤也被共认为是GERD食道外症状之一。严重食管反酸导致的局部炎症可能参与AF发病机制,而食管与心房解剖毗邻,GERD患者的食管炎症程度可能通过局部炎症影响到心房,GERD还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AF的发生与发展。

王君尧[10](2019)在《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联合链霉蛋白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联合链霉蛋白酶作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术前准备用药的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就诊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并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3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至A、B、C三组。A组:检查前20 min 口服链霉蛋白酶20,000 U+碳酸氢钠1 g+温水50 ml的混合溶液,检查前5 min再缓慢咽下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1支;B组:检查前20 min 口服碳酸氢钠1g+温水50 ml的混合溶液,检查前5 min再缓慢咽下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1支;C组:检查前20 min 口服碳酸氢钠1 g+温水50 ml的混合溶液,检查前5 min再缓慢咽下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过程中观察主要指标为食管、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6个部位黏膜清晰度评分及总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操作时间、冲洗总量以及麻醉效果等。研究过程,仅科研人员甲对患者分组知情,患者本人、内镜检查操作医师及科研人员乙均不知患者术前准备用药。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检验水准α=0.05,且为双侧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7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有4例因个人原因、食管肿物、胃潴留等原因在进行内镜检查时被剔除,最终有313例患者随机被分入各组,A组106例,B组103例,C组104例。本研究中,A组、B组、C组三组黏膜清晰度评分总和的均值分别为7.42±1.02、8.66±1.29、9.67±1.47,A组黏膜清晰度评分总和的均值低于B组,B组黏膜清晰度评分总和的均值低于C组,说明A组内镜视野的清晰度高于B组,B组高于C组,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食管和胃角的评分没有差异(P=0.258,P=0.778),在胃底、胃体、胃窦以及十二指肠的评分则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对胃底、胃窦以及十二指肠的清晰度评分,A组、B组黏膜清晰度均优于C组;对于胃体的黏膜清晰度评分,A组黏膜清晰度优于B组,B组黏膜清晰度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三组操作时间分别为(241.40±50.45)s、(258.76±57.11)s、(274.08±70.65)s,即 A 组<B组<C组(P<0.05),A组检查所用时间最少。A组、B组、C组三组冲洗总量分别为(30.85±25.34)ml、(58.25±29.65)ml、(91.73±38.95)ml,即 A组<B组<C组(P<0.05),A组检查冲洗总量最少。A组、B组、C组三组内镜检查时局麻效果的合格率分别为82.1%、80.6%、65.4%,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两比较分析后,A组和B组的合格率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应用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和链霉蛋白酶可显着提高上消化道内镜视野下黏膜清晰度,缩短医师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冲洗总量,提高局麻效果,减轻患者不适感,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二、消化道内镜活检印片快速诊断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化道内镜活检印片快速诊断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非血液来源液体活检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血液来源液体活检的优势与挑战
2 胃癌中的唾液活检
3 胃癌中的胃液活检
4 胃癌中的胃洗液活检
5 胃癌中的尿液活检
6 总结与展望

(3)早期胃肿瘤性病变及非肿瘤性病变背后的黏膜菌群微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测序技术简介
        1.1.1 16S-rDNA测序分析
        1.1.2 16S测序的局限性
    1.2 胃内的菌群环境
        1.2.1 胃内菌群的检测及影响因素
        1.2.2 胃菌群与胃癌
    1.3 胃黏膜病变
        1.3.1 胃非肿瘤性病变之胃底腺息肉
        1.3.2 胃肿瘤性病变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治
        1.3.3 早期胃癌在日本与西方病理诊断上的差异
    1.4 内镜质量控制
第2章 早期胃肿瘤性病变及非肿瘤性病变背后的黏膜菌群微环境
    2.1 研究及实验部分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研究及实验流程
    2.2 16S生物信息分析
        2.2.1 序列优化统计
        2.2.2 OTU分析
        2.2.3 物种分类和丰度分析
        2.2.4 Alpha多样性分析
        2.2.5 Beta多样性分析
        2.2.6 物种差异与关联分析
        2.2.7 16S功能预测分析及数据深度挖掘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患者基线资料
        2.3.2 样本测序基线资料
        2.3.3 胃黏膜菌群的组成及结构
        2.3.4 LGIN、EGC与 NNL胃内黏膜菌群的区别
        2.3.5 FGP独特的黏膜微环境及各组间的菌群互作网络
        2.3.6 年龄和性别与胃黏膜菌群微环境关联
        2.3.7 16S功能预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消化道黏膜活检的16S测序中的内镜质控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流程
    3.2 生信分析
        3.2.1 序列优化统计及OTU分析
        3.2.2 物种注释与丰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16S测序的内镜质控文库质检
        3.3.2 年久内镜或不适用于基于16S-rDNA测序的黏膜活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消化道内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道内镜的现状和发展历程
2 消化道内镜的主要技术
    2.1 内镜结构设计
    2.2 光电传感器技术
    2.3 冷光源技术
    2.4 图像处理技术
3 消化道内镜的发展趋势
    3.1 高清内镜
    3.2 激光共焦显微内镜
    3.3 超声内镜
    3.4 胶囊内镜
4 小结

(5)基于Baveno Ⅵ标准和脾硬度预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研究: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肝硬化和门脉高压
    1.2 非侵入性方法预测静脉曲张
        1.2.1 Baveno Ⅵ标准与静脉曲张
        1.2.2 脾硬度与静脉曲张
    1.3 抗病毒治疗与门脉高压和静脉曲张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
        2.1.2 病毒学抑制的乙肝肝硬化患者
    2.2 弹性成像(肝、脾硬度检查)
        2.2.1 肝硬度检查
        2.2.2 脾硬度检查
    2.3 胃镜检查
    2.4 其他变量
    2.5 抗病毒治疗及病毒抑制的定义
    2.6 Baveno Ⅵ标准,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RESIST标准
    2.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非侵入性方法预测病毒性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的性能
        3.1.1 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入组和基线特征
        3.1.2 Baveno Ⅵ标准和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在病毒性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1.3 SSM在病毒性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1.4 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联合SSM≤46kPa)在病毒性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 非侵入性方法预测病毒学抑制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的性能
        3.2.1 病毒学抑制的肝硬化患者入组和基线特征
        3.2.2 Baveno Ⅵ标准和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在病毒学抑制的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3 SSM在病毒学抑制的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4 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联合SSM)在HBV相关肝硬化并且病毒学达到抑制的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5 病毒持续应答时间小于2年和大于2年的分层分析中,各种非侵入性方法预测HRV的性能
    3.3 非侵入性方法在病毒学未应答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性能
    3.4 基于非TE的RESIST标准在病毒学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中排除HRV的效能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综述 非侵入性方法筛查肝硬化患者胃食管静脉曲张的评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CDFI联合SWE评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仪器设备
        2.4 研究方法
        2.4.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4.2 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PVP)测量
        2.4.3 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方法与步骤
        2.4.4 Child-Pugh分级标准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受检者基本资料比较
        3.2 两组受检者彩色多普勒相关参数比较
        3.2.1 两组受检者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比较
        3.2.2 两组受检者肝、脾动脉阻抗指数比较
        3.2.3 两组受检者衍生参数比较
        3.3 两组受检者门静脉压力值(PVP)、肝硬度值(LSM)比较
        3.4 门脉高压组(PHT)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各参数比较
        3.5 PHT患者各参数与PVP相关性分析
        3.5.1 PHT患者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及肝、脾动脉阻抗指数与PVP相关性分析
        3.5.2 PHT患者衍生参数、LSM与 PVP相关性分析
        3.6 PHT患者PVP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理
        4.2 彩色多普勒相关参数对PHT的诊断价值
        4.3 SWE检测LSM对 PHT的诊断价值
        4.4 彩色多普勒相关参数、LSM与 PVP在 PHT中的相关性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WE联合多参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仪器设备
        2.3.1 肝脏弹性(LSM)检测
        2.3.2 上消化内镜检查
        2.3.3 实验室检查
        2.4 研究方法
        2.4.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4.2 SWE检查
        2.4.3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2.4.4 实验室检查
        2.4.5 参数模型设置
        2.4.6 MELD值计算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所有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特征
        3.2 无EVs 组与EVs 组参数比较
        3.3 非高危 EVs 组与高危 EVs 组参数比较
        3.4 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3.4.1 预测EVs的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3.4.2 预测高危EVs的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3.5 预测EVs和高危EVs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意义及常用检查方法
        4.2 实验室血清学指标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作用
        4.3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4.4 参数模型PC/SD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4.5 SWE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4.6 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WE在评估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仪器设备
        2.4 研究方法
        2.4.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4.2 SWE检查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所有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特征
        3.2 正常对照组及常见类型肝硬化组LSM值比较
    4 讨论
        4.1 SWE成像技术及原理
        4.2 SWE在评估和鉴别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7)基于吸烟人群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评价与镇痛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吸烟人群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镇痛策略优化——阿芬太尼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门诊消化道内镜麻醉药物使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内镜图像的消化道病变自动识别与注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内镜图像的消化道病变辅助诊断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消化道病变的内镜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1.2.2 消化道病变内镜图像自动识别方法
        1.2.3 消化道内镜图像病变区域自动注释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上消化道早癌和小肠出血病变的临床背景知识
    2.1 本文关注的消化道病变
        2.1.1 食管早癌
        2.1.2 胃早癌
        2.1.3 小肠出血
    2.2 上消化道早癌和小肠出血的临床内镜诊断
        2.2.1 上消化道早癌的白光内镜诊断
        2.2.2 小肠出血的胶囊内镜诊断
    2.3 由临床背景知识引申出的关键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特征和传统特征结合的病变图像自动识别
    3.1 方法总体框架
    3.2 预处理
    3.3 基于机器学习的消化道病变内镜图像特征提取
        3.3.1 联合对角化主成分分析
        3.3.2 非对称鉴别分析
        3.3.3 基于联合对角化主成分鉴别分析的机器学习特征提取
    3.4 基于颜色聚合向量的消化道病变内镜图像特征提取
    3.5 基于ODR-BSMOTE-SVM的消化道内镜病变图像识别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1 实验设置
        3.6.2 联合对角化主成分分析性能验证
        3.6.3 特征提取方法性能验证
        3.6.4 病变图像识别方法性能对比
    3.7 讨论
        3.7.1 关于人工合成的数据
        3.7.2 关于特征提取策略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两级视觉显着性的消化道早癌区域自动注释
    4.1 方法总体框架
    4.2 预处理
    4.3 基于视觉显着性的感兴趣区域识别
        4.3.1 基于剩余谱的图像视觉显着性计算方法
        4.3.2 内镜图像感兴趣区域识别方法
    4.4 基于局部化SLIC算法的消化道内镜感兴趣区域分割
        4.4.1 传统SLIC算法及其缺陷
        4.4.2 局部化SLIC及感兴趣区域分割
    4.5 基于两级视觉显着性的早癌区域注释
        4.5.1 视觉显着的早癌超像素检测
        4.5.2 视觉不显着的早癌超像素检测
        4.5.3 早癌区域的注释
    4.6 实验与结果分析
        4.6.1 实验设置
        4.6.2 局部化SLIC与 SLIC性能对比
        4.6.3 早癌注释方法性能对比
        4.6.4 注释不同大小病灶的性能对比
    4.7 讨论
        4.7.1 关于本文注释方法
        4.7.2 关于局部化SLIC算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信息与深度学习技术的早癌区域自动注释
    5.1 方法总体框架
    5.2 预处理
    5.3 基于高分辨率深度估计网络的消化道内镜图像深度信息预测
        5.3.1 内镜图像的深度信息及其意义
        5.3.2 高分辨率深度估计网络的实现流程
    5.4 基于4 通道Deeplabv3+网络的早癌区域分割
        5.4.1 Deeplabv3+语义分割网络
        5.4.2 4通道Deeplabv3+的实现流程
    5.5 后处理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1 实验设置
        5.6.2 深度信息的有效性验证
        5.6.3 后处理的正确性验证
        5.6.4 早癌注释方法性能对比
    5.7 讨论
        5.7.1 关于深度信息的利用
        5.7.2 关于后处理环节
        5.7.3 关于本文注释方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关系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食管氧化应激产生在GERD合并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联合链霉蛋白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仪器设备及材料
        2.2.2 方法
        2.2.3 评价标准
        2.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入组情况
    3.2 上消化道内镜视野下的黏膜清晰度观察
    3.3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时间和冲洗总量的对比
    3.4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局麻效果对比
    结论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消化道内镜活检印片快速诊断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2(01)
  • [2]非血液来源液体活检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徐亦天,黄陈.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3]早期胃肿瘤性病变及非肿瘤性病变背后的黏膜菌群微环境[D]. 李福冬. 吉林大学, 2021(01)
  • [4]消化道内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孙鹏,唐永菁. 医疗装备, 2021(13)
  • [5]基于Baveno Ⅵ标准和脾硬度预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研究: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验[D]. 王海玉.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6]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D]. 余健彬. 南昌大学, 2021(01)
  • [7]基于吸烟人群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评价与镇痛策略优化[D]. 余婉秋.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8]基于内镜图像的消化道病变自动识别与注释方法研究[D]. 刘丁赟.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9]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D].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10]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联合链霉蛋白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王君尧. 厦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消化道内镜活检快速诊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