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复兴的本田

破译复兴的本田

一、解读重新崛起的本田汽车(论文文献综述)

夏冰[1](2020)在《制度变迁情境下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十年间,地方平台公司作为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政府竞争和分税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激发、“投资饥渴”的症状显现,地方平台公司无疑是矛盾缓和与症状缓解的重要制度性设计。地方平台公司充分利用土地和金融资源撬动资金杠杆,以投融资营造城市发展环境,推动地方经济和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但在新的发展周期里,一方面,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地方平台公司的资源输入管道在逐步撤离,“政府输血”式发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任务式思维和规模化路径导致地方平台公司债台高筑、企业经营活力不足,“自我造血”发展能力堪忧。企业内外部经营压力并发,这是地方平台公司不可否认的问题。地方平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地方平台公司的成长得益于制度设计,也受制于新的制度安排。自2014年以来,受“供给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债务防化”等系列政策影响,地方平台公司融资功能和融资渠道全面受限,其新一轮发展迎来了“两难”局面。向外看,地方平台公司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投融资功能不会改变,投身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项目的要求持续升级;向内看,地方平台公司的治理结构、业务结构、财务结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防范风险,谋求支持发展的资源和能力。因此,制度变迁背景下,地方平台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将必然要求其在发展理念上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发展模式上进行负债驱动向质量驱动的转变。当前各界对地方平台公司的大量评价与预判是有失偏颇的。客观地分析地方平台公司对地方经济发展价值的形成与变迁,是地方平台公司谋划新一轮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带着历史观对政府竞争背景下平台公司如何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行总结;我们不得不带着未来观对负债约束下平台公司如何深化改革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研判;其中,我们也不得不探讨资源约束和机制约束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地方平台公司发展的作用。这就形成本文希望解答的三大问题。为探讨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选择民营经济发达的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的平台公司为样本,运用扎根研究的方法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案例资料的开放式译码—主轴译码—选择性译码确定核心范畴的范式模型,进而构建研究变量,分析研究变量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提出初始假设命题,为构建总体研究框架奠定基础。根据理论分析进一步完善研究框架,并选取78个地级市441家平台公司以及376家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假设,提出了以下有益结论:(1)“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资本市场融资”价值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结构性设计。政府竞争背景下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负债冲动,这种负债冲动通过土地资源注入让平台公司获得了强大的融资能力,大规模的融资不断投入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更好的平台公司拥有更好的资源配置与转化能力,其溢出效应更强。通常,经济效益好的平台公司有更好的业务结构设计、运营管理效率和企业经营活力,它们以更高的质量服务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3)制度变迁背景下,平台公司是否拥有自生能力,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制度变迁带来的直接影响表现为传统的价值链逻辑被打破,原有资源输入管道被撤离,这对平台公司通过债权融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产生了抑制效应;相反,形成良性经营循环的平台公司受制度变迁的影响不大,它们能够通过内生动力反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可持续的路径。(4)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平台公司发展的作用受到制度变迁和区域市场化水平的影响。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混改主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资本优势与非国有资本的灵活市场机制,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诉求,形成相互制衡与互赢共利的载体;同时,本文也发现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需要通过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为地方平台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邵冰[2](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张娟[3](2020)在《“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之都的东莞,吸引了450余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曾是许多入城农民工主要生存场域。如今其所依存外部环境,正发生产业变革与技术颠覆,工厂初阶岗位正被机器人吞噬。而东莞现有技能人才不足20%,人才积累不足以应对产业变革。该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以下行文亦简称为“新生代”)在产业变革下之再教育问题及其突围路径。研究意义指向: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重塑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共识,释放人才红利信号,赋能产业转型。该研究以质性研究掘进,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透视新生代所生存的产业环境——东莞“智造”,分析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以及新生代个体对自身发展需求。梳理东莞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育政策,调研再教育市场供求状况,并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探讨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东莞“智造”提出了对高技能人才、创造性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学习力人才的新需求;而个人生存与发展已不止步于技能依赖层面,更需融合技术、学历、人文等多重再教育修炼与持续提升,达至教育及人的完整性。在就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现状分析中,发现并归纳出以下五个维度的问题:1.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2.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3.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4.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5.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该研究解决对策尝试抛开刻板,并创造性地将上述五个维度问题融入到体系化解决策略之中。基于新生代生涯发展对技能、学历、人文教育的需求为纵轴,并从横向研究与新生代相关各方的支持力量,以系统性思考探讨新生代再教育出路:1.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2.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3.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4.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谢斯俊[4](2020)在《C公司配件中心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认为在汽车自动化应用行业中,产业集群化是应对大环境经济发展放缓的有效手段。其表现方式是由汽车行业中的上游企业通过强有力的产业号召力建立起边界明确的产业生态圈,然后各细分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以各自擅长的经营模式向中心靠拢。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汽车主机厂企业与其一级供应商在产业集群化过程中最为典型的策略就是建立配件中心,其主要作用是解决汽车主机厂与一级供应商生产节拍不一致的问题。到了今天,配件中心承载的已不单单只是协调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节拍这一功能,还有诸如拓展目的地市场业务、完善售后服务、更新技术模块、降低主营业务成本等多方面多维度的作用。C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汽车柔性塑焊领域的国内自动化集成商,目前正计划在德国慕尼黑建立配件中心以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本文以其作为出发点撰写配件中心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深入分析项目所处环境、项目竞争优劣势、项目预期经营情况等,挖掘项目的投资价值,为C公司配件中心接下来的投融工作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首先对配件中心项目产生的背景进行探讨,了解配件中心出现的背景以及设立的意义,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在文章的开始我们会就项目的具体内容做出说明,包括C公司业务简介、配件中心具体内容、运作团队、商务形式等,制定商业模式画布,然后对配件中心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主营业务的市场空间,接着对项目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讨论项目进入国外市场的可行性,并使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矩阵分析对项目的竞争形势进行进一步探讨,得出项目的主要竞争战略。在项目运营策略方面,本文通过STP营销分析法和4P分析法制定项目的细分市场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和营销渠道策略,并以此为基础规划项目的运营组织架构和运营团队,为本次项目的关键环节提出了具体运营方案。在商业计划书的投资效益环节中,本文从项目初期融资需求、项目建设周期、项目投资明细入手,对项目整体投资情况进行介绍。然后通过预测项目的主营产品收入、成本以及其他费用情况进行项目未来五年财务报表分析,并结合投资回收期分析、NPV分析得出该项目的投资建议。最后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相结合的敏感性分析法,对项目预期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提出明确的应对方案。本文为C公司投资建立海外配件中心的商业研究分析,希望通过全面地探讨项目所面临的问题,为项目未来落地经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徐靖姗[5](2020)在《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的当代美国“新史诗”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兔子四部曲”作为约翰·厄普代克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向我们全面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被学界公认为“美国人、基督徒、小城镇和中产阶级”的史诗型长篇小说。值得关注的是,“兔子四部曲”中,厄普代克已摆脱了传统史诗性小说的创作模式,构建起一部以私人体验为核心、以反英雄为叙事主人公和以抒情诗歌为风格的美国“新史诗”性长篇小说。约翰·厄普代克将“性”作为进入美国社会、透视中产阶级生存现状的切入点,因此小说中的性不仅是一个重要主题,更是展现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以及文化矛盾的一种方式。此外,小说中的主人公“兔子”哈利虽然被塑造为反英雄的形象,但是他的一生展现给我们的同样是一个不断传递着美国中产阶级传统价值观念的成年人。“兔子四部曲”正是通过展现20世纪后半期人物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反映出约翰·厄普代克对这一时代美国中产阶级文化变迁和灵魂困境的忧虑与思考。

王晶[6](2020)在《20世纪爱尔兰戏剧中的西部神话书写 ——从辛格、墨菲到麦克多纳》文中指出本文旨在以辛格、墨菲和麦克多纳的西部代表剧为研究对象,聚焦三位剧作家作品中的爱尔兰西部神话书写,以他们所处的不同时期为参照系,勾勒20世纪爱尔兰西部神话书写这一文学传统的嬗变历程,发掘西部神话对建构爱尔兰性的政治和文化意涵。本文通过对辛格的《骑马下海人》和《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墨菲的《没有欢笑的小镇》和《返乡谈话》、麦克多纳的《康尼马拉的骷髅》和《荒漠的西部》进行文本分析,指出三位剧作家由于出身背景、观察视角和所处时代的不同,他们对西部神话的书写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创新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辛格以诗性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梦幻与现实并置的西部,构筑了一个以农民生活为核心景观的西部神话;墨菲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穿了德瓦莱拉田园神话对乡村生活美化的虚假性,为世人展现了一个物质贫困和精神饥荒的爱尔兰西部图景;而麦克多纳则通过黑色风景和暴力怪诞的方式戳破了旧的浪漫化的西部神话,建构了一个由全球大众流行媒介所浸淫的夸大与非真实的后现代西部黑色田园。这三位剧作家分别活跃在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爱尔兰戏剧的舞台上,他们同时把眼光投放到爱尔兰西部,视其为体现民族性、诗性田园和爱尔兰性的文化象征符号,书写了爱尔兰民族的文化神话。爱尔兰西部神话书写传统始于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辛格是该传统的先驱者,墨菲和麦克多纳对其既有继承的关系,又有反叛和解构的意识,墨菲更倾向于采取保守主义的立场,而麦克多纳则表现出更加激进的批判态度。通过比较三个不同时期的剧作家对爱尔兰西部神话的书写,我们可以发现该文学传统在20世纪爱尔兰戏剧中的嬗变历程:从辛格的西部神秘化书写,到墨菲的反德瓦莱拉田园神话书写,再到麦克多纳后现代黑色田园神话书写。该嬗变历程呈现出神话与反神话书写,传统与进步,过去与现在,地方与全球之间二元对立的特点,表明了爱尔兰西部神话在建构爱尔兰性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世纪百年间,三位剧作家对爱尔兰性的表述也在逐渐地发生演变,从比较窄义的“盖尔文化、农村和天主教”的爱尔兰性,转变为更为宽容的“全球化、多元化和异质化”的爱尔兰性。可以说,辛格、墨菲和麦克多纳在创作中坚持自己特有的立场,敢于质疑和批判叶芝、德瓦莱拉等政治文化精英对爱尔兰西部的神话化想象和建构,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既诠释了他们生活的时代特征,也书写了爱尔兰民族的精神面貌。

吴蓉[7](2019)在《互文性视角下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传播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对内可以增加公众凝聚力;对外能够提升知名度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进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当前从国际和国内层面来看,我国城市品牌从定位、塑造、经营、管理和传播等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企业是其所处城市的造血动脉和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品牌也是城市品牌传播和建设的重要抓手。国内已有研究对企业品牌与城市品牌的互动关系给予充分肯定,但在理论高度去挖掘与思考二者互动背后的关系与机制尚有较大空间。聚焦某一城市战术层面的经验总结使得当前研究所得优化策略不具有普适性和广泛应用价值。如何发挥理论的引导作用,在战略层面精准洞悉二者互动内在机制,提升品牌互建的成效进而实现共赢局面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为弥补现有品牌理论解释力和适用性不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引入互文性理论,来解释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的互动传播与关系网络。打破了品牌理论对“历史文本意义”的长期忽视,使得过去“传播主体制造信息与意义并传递给受众”的二元关系,拓展到“传播主体通过召唤意义空间中的文本符号激发和唤醒公众对既定历史意义的认知”的三元关系。再通过理论再语境化思考,以“多模态互文”视角搭建出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的互文优化模型,提出当前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互文的三条路径。然后,通过使用内容分析、多案例对比等方法,在广州、深圳两座城市中共选取样本量为20的优质企业品牌,从表征符号、核心内涵、对外传播和自媒体四个维度考察其对城市品牌的多模态互文现状与内在机制。最后,通过广深两组典型案例研究结论对前文理论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在战略和战术层面对之细化完善。并试图在多模态互文思想指导下,针对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互文现存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议,将这一“客观存在”上升为“主观行动”。

黄鹤[8](2018)在《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超整理术是由日本着名的设计师佐藤可士和提出的一项关于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论。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客户问题,要传达客户信息给目标人群。超整理术在解决这类设计问题中有什么作用、如何用超整理术解决海报设计问题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整理和设计思考的整理,抓住设计课题的本质,更好的进行设计。本文所论述的整理术是能够提升设计师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力的一个理论,如果将这种理论应用到海报设计中,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会解决更多设计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开拓创意思维、创作出高质量客户满意目标人群乐于接受的海报。本篇论文的主题是超整理术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与探索,笔者旨在探讨如何在海报设计中运用超整理术,以及超整理术在海报设计中的实践价值。整理术的运用会让设计者更顺利地找到创作思路、让信息传达得更精准和完整,进而实现设计目标。文章运用了超整理术相关书籍资料和文献的收集和多个案例分析的文献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文中关于整理术理论的探讨主要是对其三个阶段的研究,分别是:空间整理、信息整理和思考整理。文中阐述了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征及三者的关系:空间整理主要是针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空间环境的整理,本质上是对“物”的整理;信息整理是在搜集大量信息后进行排序、取舍、筛选并通过整理找出本质信息、导入观点;思考整理就是要把不可视的思绪转变为可视化;三个阶段相互关联,层层深入。通过对这三种层层递进的整理,让信息和关键点一目了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跃然纸上,在设计中也更加精准化,传递信息更加完整。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超整理术对于海报设计的重要性,通过三步整理阶段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最后探讨超整理术对海报设计领域未来的影响与启迪。佐藤可士和相信“设计可以改变世界”,通过整理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意。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是设计师和客户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是把客户意图通过艺术手段转达给目标人群的有效方法,对于指导和实践设计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谭晓玲[9](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刘韬[10](2016)在《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研究》文中指出日本式管理是目前公认的西方管理之外具有独立体系的管理模式,形成其独特性的除了日本的经营管理实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实践背后的精神特质,即日本的管理哲学。日本的管理哲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是日本社会发展中对于外来文化不断学习和接纳过程中的产物。在本国文明的基础上,日本吸收来自东西方文化的精神成果并不断进行融合,最终形成日本的国民精神以及“士农工商”各个阶级的思维特质。在现代企业建立之后,这些精神特质通过企业家的经营实践和管理学家的理论研究逐渐内化为企业的管理思想,形成家国情怀、道德操守和精进心理三个哲学维度,并进而产生个人与集体间的“命运共同体”、企业与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企业价值观念中的“伦理共同体”以及企业行为方式上的“践行共同体”,构成了日本式管理中的完整管理哲学体系。当这种管理哲学对应于日本的企业管理实践时,即催生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组织、决策、人事、生产制度。而在当代日本社会文化背景发生转变的前提下,日本管理哲学也必须要适应时代变革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与改变,才能保证日本企业和日本管理模式依然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最后,基于日本与中国特定的文化关系,对于日本管理哲学的研究也会给中国管理哲学的构建构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启示。

二、解读重新崛起的本田汽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读重新崛起的本田汽车(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变迁情境下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公司主义
    2.2 地方政府平台公司
    2.3 制度变迁理论
    2.4 混合所有制改革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变量构建
    3.4 初始假设命题的提出
    3.5 总体研究框架
第4章 平台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1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4.2 研究设计
    4.3 实证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制度变迁在平台公司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
    5.1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5.2 研究设计
    5.3 实证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平台公司经济效益的影响
    6.1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分析
    6.4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实践启示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研资料汇总
    附录二 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情况统计
    附录四 样本城市及所在省份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追寻都市美好生活,实现职业价值
        1.1.2 制造工厂,新生代入城初始生存地
        1.1.3 制造业转型与人才升级之双重困局
        1.1.4 新生代再教育,成为破局的新选择
    1.2 选题意义
        1.2.1 个体意义: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
        1.2.2 产业意义:重塑人力资本投入共识
        1.2.3 社会意义:开启人才红利希望曙光
        1.2.4 理论意义:丰富终身教育现实内涵
    1.3 文献综述
        1.3.1 聚焦:多样视角聚向其必要性
        1.3.2 洞察:不同维度探析存在问题
        1.3.3 对策:多方向度探寻突围路径
        1.3.4 评述:研究切入之创造性思考
    1.4 核心概念厘定
        1.4.1 东莞“智造”
        1.4.2 新生代农民工
        1.4.3 再教育
    1.5 理论支持
        1.5.1 人力资本理论
        1.5.2 终身教育理论
        1.5.3 职业生涯理论
    1.6 研究设计
        1.6.1 思路与方法
        1.6.2 创新与限制
第二章 农民工代际变化与新生代之新
    2.1 两代农民工之基本概况
        2.1.1 全国视角下之两代农民工结构
        2.1.2 东莞市域数据下之农民工结构
        2.1.3 企业调研样本下之新生代构面
    2.2 新旧交替的代际特征比较
        2.2.1 受教良好,关心教育
        2.2.2 频密跳槽,职涯沉浮
        2.2.3 价值多元,心态开放
        2.2.4 注重消费,追逐潮流
        2.2.5 重视权益,维权增强
        2.2.6 迷恋城市,疏离农村
第三章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需求
    3.1 东莞“智造”变革和个人升级的必要性
        3.1.1 “世界工厂”的危机及困局
        3.1.2 东莞“智造”救赎东莞制造
        3.1.3 东莞“智造”倒逼个人转型
    3.2 东莞“智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要求
        3.2.1 从重劳力到重脑力的高技能人才
        3.2.2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造性人才
        3.2.3 从单一型人才到高阶复合型人才
        3.2.4 从失调到升级同步的高学力人才
    3.3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对再教育的需求
        3.3.1 立足:技能习得确保安身立命
        3.3.2 发展:学历提升推动职业进阶
        3.3.3 融入:人文教育增进人城契合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新生代再教育的东莞实践及现状
        4.1.1 东莞市对产业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
        4.1.2 教育机构对产业变革的感知与响应
        4.1.3 工厂对新生代再教育的态度与动因
        4.1.4 新生代个体对再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4.2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再教育问题探析
        4.2.1 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
        4.2.2 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
        4.2.3 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
        4.2.4 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
        4.2.5 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
第五章 新生代之道及其再教育之策
    5.1 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
        5.1.1 提升再教育认知
        5.1.2 打造学习型社会
        5.1.3 构建学习型企业
    5.2 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
        5.2.1 职业技能培训——从漂泊到稳定,构筑生存基石
        5.2.2 高阶学历教育——助力职涯发展,推动职业进阶
        5.2.3 城市人文修炼——完成城市融入,切换身份标识
    5.3 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
        5.3.1 个人行动计划——新生代再教育实现的策略参考
        5.3.2 企业培训构建——人力资本竞争下的再教育实践
        5.3.3 政府政策支持——学习型社会的再教育实施保障
        5.3.4 借助机构力量——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再教育行动
    5.4 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5.4.1 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即时性课堂
        5.4.2 VR技术教学应用,增强沉浸式学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C公司配件中心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1.2.1 商业计划书相关理论研究
        1.2.2 管理学相关理论
        1.2.3 项目运营战略相关理论
        1.2.4 自动化集成行业相关理论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框架和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主要框架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配件中心项目概述
    2.1 C公司主体介绍
        2.1.1 C公司简介
        2.1.2 C公司主要技术、产品和服务
    2.2 配件中心项目相关内容介绍
        2.2.1 “配件中心”概念介绍
        2.2.2 C公司配件中心项目简介
    2.3 配件中心项目商业模式
        2.3.1 C公司的商业模式
        2.3.2 配件中心项目商业模式陈述
        2.3.3 配件中心项目商业模式画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件中心项目的市场分析
    3.1 行业概况
        3.1.1 行业简介
        3.1.2 行业发展现状
        3.1.3 国内外市场现状
    3.2 市场规模
        3.2.1 市场需求分析
        3.2.2 市场供给分析
        3.2.3 市场规模测算
    3.3 市场准入分析
        3.3.1 欧洲汽配市场痛点分析
        3.3.2 欧洲汽配市场发展趋势
        3.3.3 C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简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件中心项目的环境分析
    4.1 配件中心项目竞争环境分析
        4.1.1 海外自动化集成行业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4.1.2 配件中心项目面临的替代品威胁
        4.1.3 客户议价能力
        4.1.4 供应商议价能力
        4.1.5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4.2 配件中心项目SWOT矩阵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件中心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
    5.1 配件中项目的营销特点
    5.2 细分市场策略
    5.3 产品策略
    5.4 定价策略
    5.5 营销渠道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配件中心项目的组织运营
    6.1 配件中心项目组织架构
    6.2 各团队职能介绍
    6.3 关键环节运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配件中心项目的财务分析
    7.1 配件中心项目投资概述
        7.1.1 配件中心项目资金来源及投资概算
        7.1.2 配件中心项目投资设备明细
        7.1.3 主要原辅料及能源的供应情况
        7.1.4 配件中心项目建设周期
    7.2 配件中心收入-成本预测
        7.2.1 配件中心项目收入预测
        7.2.2 配件中心项目成本与费用预测
        7.2.3 配件中心项目财务报表预测
        7.2.4 配件中心项目资产负债表
        7.2.5 配件中心项目利润表
        7.2.6 配件中心项目现金流量表
    7.3 配件中心项目投资收益分析
        7.3.1 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7.3.2 配件中心项目投资回收期和净现值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配件中心项目的风险管理
    8.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8.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8.3 配件中心项目经营风险总结
    8.4 配件中心项目风险应对方案
    8.5 配件中心项目投资退出方式
    8.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的当代美国“新史诗”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兔子四部曲”的“新史诗”构成原理
    第一节 史诗与史诗性长篇小说
        一、史诗内涵演变简述
        二、史诗性长篇小说
    第二节 “新史诗”性长篇小说之新
        一、私人体验核心
        二、反英雄叙事模式
        三、抒情诗歌风格
    小结
第二章 以“性经验”为主题的美国“新史诗”建构
    第一节 《兔子,跑吧》中的性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
        一、《兔子,跑吧》的“新史诗”建构
        二、性压抑与美国社会困境
    第二节 《兔子归来》中的性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
        一、《兔子归来》的“新史诗”发展
        二、性革命与美国社会危机
    第三节 《兔子富了》中的性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
        一、《兔子富了》的“新史诗”延续
        二、性放纵与美国社会衰退
    第四节 《兔子歇了》中的性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社会
        一、《兔子歇了》的“新史诗”终结
        二、性救赎与美国社会“神话”
    小结
第三章 以反英雄为主角的“新史诗”形象建构
    第一节 “兔子”——经典的反英雄形象
        一、对英雄成长历程的反叛
        二、对英雄品格的反叛
    第二节 “兔子”——美国中产阶级价值观的代言人
        一、中产阶级白人“美国梦”的复归
        二、黑人和妇女权力运动的否定书写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20世纪爱尔兰戏剧中的西部神话书写 ——从辛格、墨菲到麦克多纳(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
第一章 爱尔兰西部与爱尔兰西部神话书写
    第一节 爱尔兰西部: 爱尔兰民族本质的地域
    第二节 爱尔兰西部神话书写: 爱尔兰民族的文化神话
    第三节 辛格、墨菲和麦克多纳与爱尔兰西部神话书写传统
第二章 辛格的爱尔兰西部神秘化书写
    第一节 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西部神话书写
    第二节 《骑马下海人》: 浪漫原始主义的民族神话建构
    第三节 《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诗与暴力、想象与现实并存的西部
第三章 墨菲的反德瓦莱拉田园神话书写
    第一节 爱尔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部神话书写
    第二节 《没有欢笑的小镇》: 家庭神话的破灭与后饥荒时代精神创伤
    第三节 《返乡谈话》: 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田园梦的幻灭
第四章 麦克多纳的后现代黑色田园神话书写
    第一节 爱尔兰全球化时期的西部神话书写
    第二节 《康尼马拉的骷髅》: 墓地景观、大饥荒记忆与砸尸骨狂欢
    第三节 《荒漠的西部》: 弑父、手足之争与天主教神话的坍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互文性视角下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传播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背景
        一、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
        二、城市更新,城市竞争加剧
        三、企业品牌与城市品牌互动带来的效益未被重视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思考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
        二、国内企业传播与城市品牌互动研究
        三、现有品牌理论的适用性
    第二节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和演变
        一、互文性理论简介
        二、互文性思想的应用研究现状
        三、互文分析框架与理论再语境化
    第三节 互文视角下的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关系
    第四节 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互文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选择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指标体系建立
    第四节 企业品牌互文语篇的识别举例与计分方式介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品牌与城市品牌案例探究与互文模型验证
    第一节 广州企业品牌与城市品牌互文现状探究分析
        二、广州城市品牌对企业品牌互文调查
        三、广州样本企业互文度统计分析
    第二节 深圳企业品牌与城市品牌互文现状探究
        一、深圳城市品牌解析
        二、深圳城市品牌对样本企业品牌互文表现
        三、深圳企业品牌对城市品牌的互文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案例对比分析与规律探究
        一、企业品牌的互文行为特征与规律
        二、城市品牌的表现影响互文质量
        三、多模态横纵切入角度和类别、效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应用与实践策略建议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回顾与优化
        一、理论模型回顾与细化
        二、典型互文案例
    第二节 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互文不足
        一、企业品牌主动意识缺失与自我定位模糊
        二、城市品牌系统规划缺失导致互文失衡
        三、内容质量有待提高:模态单一、缺乏策略指导
        四、联动缺失使得互文效果不协调
    第三节 对策与优化路径
        一、分级分类优化处理,针对性建立互文合作
        二、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战略合作
        三、自主意识指导下的互文策略配合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企业品牌互文值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的时代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对超整理术的认识
    一、佐藤可士和与他的超整理术
        (一)佐藤可士和简介
        (二)超整理术概述
    二、超整理术的概念及来源
    三、超整理术的价值
    四、超整理术与断舍离的竟合
    五、超整理术的意义
第三章 超整理术在海报设计领域的理论探索
    一、海报设计
        (一)海报设计的概念
        (二)海报设计的形式
        (三)海报设计的种类
        (四)海报设计的特点
    二、超整理术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空间整理术
        (二)第二阶段——信息整理术
        (三)第三阶段——思考整理术
    三、超整理术的理论总结
第四章 超整理术在海报设计领域的应用
    一、海外留学海报设计
    二、本田汽车宣传海报设计
    三、沙县小吃海报设计
    四、校园文化节活动海报设计
    五、西农之声纳新海报设计
    六、面包房海报设计
    七、UNIQLO(优衣库)海报设计
第五章 超整理术对海报设计的影响与启迪
    一、超整理术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一)对海报信息传达的影响
        (二)对海报目的的影响
    二、超整理术对海报设计的启迪
        (一)创造力的源泉
        (二)为海报设计带来新的契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9)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本文的研究对象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儒家思想对日本管理哲学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日本儒学的形成
        二、儒家思想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三、儒家思想与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的融合
    第二节 西方文明对日本管理哲学的影响
        一、西方文明在日本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二、明治维新前后西方文明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三、西方文明与日本管理哲学的融合
    第三节 日本国民性的形成及其对日本管理哲学的影响
        一、武士道精神及其对日本管理哲学的影响
        二、町人伦理及其对日本管理哲学的影响
        三、职人气质及其对日本管理哲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二战前的日本管理哲学
        一、现代日本企业管理兴起的背景
        二、明治时期日本企业家的管理哲学
        三、二战前日本管理哲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二战后的日本管理哲学
        一、二战后日本企业管理的背景转变
        二、二战后日本企业家的管理哲学
        三、二战后日本管理学家的管理哲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 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的思想特质
        一、作为爱国情怀的日本管理哲学
        二、作为道德操守的日本管理哲学
        三、作为精进心理的日本管理哲学
    第二节 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的核心主题
        一、人本主义与集团主义——日本管理哲学中的命运共同体
        二、企业经营与国家振兴——日本管理哲学中的利益共同体
        三、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日本管理哲学中的价值共同体
        四、追求完美与讲究实用——日本管理哲学中的践行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的实践旨味
    第一节 作为特定管理实践体系的日本式管理
        一、日本式管理的涵义与构成
        二、日本式管理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日本组织管理中的哲学旨味
        一、日本企业的外部组织结构:从财阀制到交叉持股的企业集团
        二、日本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从官僚制到事业部制
        三、日本组织管理中的管理哲学意蕴
    第三节 日本决策管理中的哲学旨味
        一、作为日本式决策特色的禀议制
        二、日本决策管理中的管理哲学意蕴
    第四节 日本人事管理中的哲学旨味
        一、终身雇佣制的管理哲学意蕴
        二、年功序列制中的管理哲学意蕴
        三、企业内工会中的管理哲学意蕴
    第五节 日本生产管理中的哲学旨味
        一、日本重视生产管理的动因
        二、日本式生产管理的内容
        三、日本生产管理中的管理哲学意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管理哲学的前景展望
    第一节 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的背景转变及影响
        一、管理形势的变化及其对管理哲学的影响
        二、管理意识的变化及其对管理哲学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的变化及其对管理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管理哲学在当代遭受的质疑
        一、对日本管理哲学开放性的质疑
        二、对日本管理哲学创新力的质疑
        三、对日本管理哲学人治传统的质疑
    第三节 日本管理哲学的未来走向
        一、日本管理哲学自我救赎的实践路径
        二、两条改革路径的管理哲学差异性比较
        三、多元文化交融中的21世纪日本管理哲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解读重新崛起的本田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变迁情境下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夏冰. 中山大学, 2020(03)
  • [2]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3]“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D]. 张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4]C公司配件中心项目商业计划书[D]. 谢斯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的当代美国“新史诗”建构[D]. 徐靖姗.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20世纪爱尔兰戏剧中的西部神话书写 ——从辛格、墨菲到麦克多纳[D]. 王晶.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7]互文性视角下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传播机制探究[D]. 吴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与探索[D]. 黄鹤.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2)
  • [9]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现代日本管理哲学研究[D]. 刘韬. 黑龙江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破译复兴的本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