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政出台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政出台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政策出台(论文文献综述)

高艺宁[1](2019)在《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传统生态问题与其地理空间属性相结合,采用“格局—过程—机制—可持续”的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研究范式,按照“景观动态分析—驱动机制探究—生态质量评价—安全格局构建—发展模拟选择”的研究框架,基于草地生态足迹划分分析时段,分析景观格局及其生产力动态,探究荒漠草原区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而评价草原景观生态质量,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分区,模拟未来荒漠草原区在自然发展、经济驱动和生态安全3种情景下的资源配置方案,旨为草原生态保护规划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1)研究区草地生态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低度协同阶段(1987—2002年)、政策驱动阶段(2002—2009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6年);不同阶段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系数(-2.289、-1.082和0.495)的绝对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降低,表明前期剧烈波动而后期变化平缓;长期趋势(0.292%、0.728%和1.355%)则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增长,反映了单位草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草地消耗在经济贡献中比重的下降,说明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正向生态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2)植被年均生产力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987~2016年研究区有94.23%的地区年均植被NPP总体呈动态增长趋势,平均增长约3.77g Cm-2a-1;位于东南丘陵区的乡镇植被NPP呈动态增加,而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的乌兰花镇植被NPP呈动态减少;植被NPP与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均降雨量相关系数值更高。1987~2016年,景观类型数量变化较为明显,森林景观和人工景观分布面积处于增长状态,而草地景观、荒漠景观、农田景观和水域景观面积有所减少;从动态方向上看,约有112696.3ha的草地和农田转为森林,76574.41ha荒漠转为了草地;从动态速率上看,各景观类型变化经历了“缓慢变化—持续变化—快速变化”的过程。从类型水平上看,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大,农田景观与此相反,斑块增大且形态连片:研究区景观趋于破碎化、边缘效应降低、连通性相对稳定,异质性明显变化。(3)自然因素和人为扰动是景观动态的根本原因,且人为干扰的影响程度更为显着。农业生产、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是研究区农田景观、草地景观和人工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农田景观受人口状况影响较大,草地景观则深受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工景观随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受时间尺度影响,同一景观类型变化的驱动力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影响效果也会随之变化。(4)研究区各村域草地生态质量总体属敏感脆弱型,综合指数范围为0.003—0.765,敏感脆弱型的村域约占研究区域的82.73%,且存在北部高南部低的区域差异,表明各村域草地生态质量总体水平偏低。草地生态质量存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相关性反映出研究区草地生态质量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与空间依赖。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对于草地生态质量的影响明显高于人口压力和资源压力。(5)不同景观累积耗费距离表面共划分为5类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即重点优化区、潜在优化区、重点关注区、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治理区。未来研究区在自然发展、经济驱动和生态优化3种情景下生态格局模拟结果表明农田、森林、水域、人工乃至荒漠景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新增农田、森林和人工景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模数量和空间分布。对比配置方案发现生态安全情景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既能保持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又能考虑草原保护对生态空间的需求。

采编部,刘源[2](2017)在《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为准确掌握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对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进行了监测分析。2016年草原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等单位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

任毅[3](2016)在《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市场机制是推进北京与周边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区域生态一体化要想带来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应,就要充分把握好“市场之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北京及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环境服务市场、流域服务、生物多样性、景观服务、碳交易等等,每一项交易内容都面临着产权界定、市场交易制度、交易主体、价格确定、法律政策保障等多重因素。市场的发展又面临不同阶段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需要设计构建一个有效的生态补偿市场,通过市场制度来实现北京及周边区域生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共识。市场化手段在生态补偿设计中发挥良好的作用,需要满足三大基本条件:一是产权和责任明晰,要科学界定生态服务功能的责任主体;二是生态成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市场配置,明晰生态破坏治理责任,把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本纳入到企业单位生产经营全过程;三是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研究重点解决了三个科学问题:一是如何培育合理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问题;二是如何合理确定市场化生态补偿标准并实现产权的多元化;三是生态补偿运行服务的市场化与合作路径问题。本研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围绕北京市与周边地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方式和区域合作路径,研究设计市场化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提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区域的典型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解释北京及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为何有利于破解超大城市发展的难题,弥补政府主导生态补偿的不足;第二章评述了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指出目前对市场化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不足,特别是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组织和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契约理论等作为市场化生态补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第二章同时对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的边界进行了界定,并阐明了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核心目的。对市场化生态补偿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总结,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第三章是从实践的角度对国内外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优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国内外市场化屯态补偿的成功案例的主要经验与启示。第四章为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基本框架与运作模式。从界定利益相关方、确定补偿标准与金额、确定市场化补偿方式、确定资金筹措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市场化补偿的思路、实现形式、基本框架与运作模式。第五章对北京与周边区域的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资源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核算。第六章对北京与周边区域的生态补偿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七章系统分析了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的以协商谈判为主的流域市场化生态补偿、以排污权交易为主的大气污染市场化补偿、以碳汇为主的森林市场化生态补偿、以湿地发展基金为主的湿地市场化保护和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模式,并分别设计出了北京市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制度框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在总结研究成果基础上,展望了今后市场化生态补偿设计研究的关注热点。

贺璇[4](2016)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当前的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改善大气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成为考验党的执政智慧,塑造政府行政权威的重要一环。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政策执行,但政策执行过程却常常处于“黑箱”之中,得不到足够重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多次遭遇政策执行困境,造成政策执行偏差甚至失败,现有的政策执行研究不能很好地解释政策执行偏差发生的领域、地方、程度的动态变化,更无法解决政策执行者“选择性”执行行为。因此,现实需求和理论盲区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动机和逻辑起点。结合场域理论、模糊冲突模型、制度一行动者理论和地方官员激励理论,论文一方面借鉴政策执行的块状分析思路,选取“行动者”作为政策执行分析的核心模块,提出了“情景和行动者”分析框架;同时,借鉴线性分析思路,通过政策阶段梳理解构“情景”的基本构成及其对行动者行为的影响。因为“情景”构成的模糊性,论文选取了京津冀地区的污染企业搬迁、风沙源治理和APEC蓝三个案例开展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和跨案例比较分析,总结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执行四个关键阶段及其因子构成。通过理论升华对这些阶段和影响因子进行整合,提出了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效执行的EGSA模型。EGSA模型将影响大气政策执行的“情景”分解为政策议题的环境支持度(Environment)政策传达过程中的目标锁定状况(Goals)、政策执法过程中制度系统的激励和控制机制(System)。政策环境支持度又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政治需要、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国内外社会关注度三个指标加以衡量。目标锁定状况通过政策目标的清晰性、目标的冲突性和政策工具选择的有效性三个指标加以衡量。制度系统通过政府威权程度、央地权责划分、中央对地方的激励与控制以及合作机制四个指标加以衡量。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行动者是政策执行的核心,论文主要关注行政系统、规制对象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的行动主体。行政系统中的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规制对象中的污染企业和污染民众、社会公众里的积极群体和消极群体分别有不同的行为逻辑,会根据外部“情景”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行动策略,采取不同的政策行为,从而对政策过程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基于267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借助SPSS和Amos分析软件,对模型数据的信度、效度进行了检验,分析了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并进行了结构方程的模型检验,实证化检验过程证明了EGSA概念模型的存在性和适用性。检验结果表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有效执行受政策议题的环境支持度、政策文本的目标锁定状况、制度系统的激励和控制能力、各参与行动者行为意愿与能力的影响。其中,就直接效果而言,政策的环境适应性对政策执行过程产生最为显着的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57,环境性因素的影响能够贯穿政策执行全过程。政策的目标锁定状况对行动者行为产生最主要的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33,政策目标的清晰与分解是行动者执法推进的前提。行动者行为意愿和能力则是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效执行的核心,制度系统能够以0.727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影响行动者行为选择,也能够以0.717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直接影响政策执行过程,因此,制度系统是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对京津冀一体化治理雾霾的政策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发现京津冀一体化治霾政策具有良好的外部机遇,得到了中央政府、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支持,成立了中央和区域性领导组织、调整了央地责任关系并试图重构制度化的激励和控制体系,这些有利的“情景”能够改变地方政府、规制对象的利益格局,进而影响其行动策略,改变行动选择,更好地执行大气政策。但是治霾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冲突、政策目标的模糊性以及政策工具选择的低效率导致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价值选择困境、目标困境和治理技术困境,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动力,给规制对象提供了投机的能动空间,阻碍了大气政策的有效执行。因此,京津冀一体化治霾政策的执行前景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支持,制度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分解并细化政策目标,加强科学研究,创新并提高政策工具的时效与针对性,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动力,监督并规制其政策行为,并通过宣传教育改善公众环境认知和行为,拓宽社会公众参与渠道,提升政策执行力。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创新点和不足,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刊采编部,刘源[5](2016)在《2015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准确掌握2015年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对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进行了监测分析。2015年草原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等单位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

曹叶军[6](2013)在《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生态补偿的视角与基本理论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困境及进一步完善的思路与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论文对学术界有关生态补偿的基本内涵和理论进行了辨析,认为把生态补偿界定为一种环境经济政策不但不能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反而会引发更多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认为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涉及经济因素,更涉及到一系列社会因素。生态补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工业、农牧业等多个领域,还涉及到区际间的合作与互动等社会问题;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还涉及到补偿的主客体的划分、补偿标准的确定、补偿效果的评价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因此,仅仅从环境政策或环保手段的角度研究和分析生态补偿是远远不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生态补偿的社会性和综合性。因此,主张从技术维度和社会维度两个方面重构生态补偿的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本文试图以实践为依托,对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等理论问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必要的反思,从技术和社会两个层面挖掘和构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文章认为:生态补偿是以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对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或破坏者进行收费或处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受害者进行弥补和扶持,从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者的保护能力,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的风险,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自主化,最终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中介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为目的的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生态补偿是通过对社会系统的调整,改变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调整生态系统内部状态的目的。其次,以对生态补偿概念的重构为基础,文章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的现状和补偿效能,主要从其科学性和社会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认为当前草原生态补偿存在补偿政策不稳定、补偿主体不全面、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内容单一和补偿时机不合理等问题。主张按照公平性、全面性、内生性和规律性的原则,从促进草原生态补偿多元化和制度化两个方面完善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实现由外援型生态补偿向内生型生态补偿转变,由生态中心导向的补偿模式向协同发展导向的补偿模式转变。其中,重点要处理好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政府和市场、赔偿与补贴以及城市化与补偿的关系问题。本文力图从草原生态补偿的角度分析总结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特别是分析草原生态补偿面临的各种困境,希望能对完善锡林郭勒草原生态补偿提供一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根据这一完善思路,文章以锡林郭勒盟现有的草原生态治理政策为依托,提出在具体环境工程和环境政策中完善草原生态补偿的具体构想和建议。最后,文章以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和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实践为基础,从哲学的层面对生态补偿做了必要的分析与反思。认为生态补偿是通过调整人及其社会系统,通过社会系统平衡的实现来达到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生态补偿不仅要关注其对象的可持续性,更要关注自身体制和机制的可持续性;生态补偿特别要关注地区传统智慧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价值和作用。最后,论文认为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环保理念和模式,应该由价值导向系统和技术工具系统共同组成,前者是对生态补偿正确方向的保证,后者是对生态补偿有效性的保证。

王加亭[7](2013)在《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着》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态工程的深入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基本草原保护三项基本制度的逐步确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全面建立,使得我国草原生态整体恶化势头有所减缓,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逐步转变,草原合理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一、草原政策实现了新突破1.出台了新政策。2011年6月,

陈七喜[8](2013)在《惠牧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以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巴音希勒嘎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牧区、牧业、牧民问题的核心是牧民增收问题,它的解决关系到牧区的繁荣稳定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0﹞1号)把解决牧民增收问题提高到了政治任务的层面上。然而绝大多数牧民都是由少数民族组成,而且分布于边疆地区。由于牧民所处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背景、生活习俗等因素的特殊性,导致其经济发展有他的特殊规律性和特点。近年来,自治区大面积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制度,牧民为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付出了部分成本。同时,由于惠农惠牧政策不平衡,牧民的转移性收入明显低于农民。加之牧民所处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生活资料价格提高,牧民消费支出远远高于农民,实际收入不仅低于农民,而且呈现递减趋势。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巴音希勒嘎查为调查点从牧区牧民的收入现状和结构入手,调查分析了惠牧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存在问题等。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惠牧政策分类及内容概述。其中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调查区域概况,惠牧政策制定的重要意义,惠牧政策的简单分类及概述等。第三章为惠牧政策实施进展和实施效果分析等两节部分内容组成;从内蒙古层面上分析了惠牧政策的实施进展和实施效果。第四章为本论文的重点,调查分析惠牧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影响。牧区草原生态保护与补贴政策、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牧业生产性补贴政策、牧区教育投资与改革政策、牧区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政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惠牧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影响问题。其中包括政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等内容。第五章为结论与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最终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等。从各项具体惠牧政策的存在问题入手,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项目组[9](2012)在《2011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概要》文中提出2011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的主要结果,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监测基本结论、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认为2010年我国工程情况良好,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生态保护与植被恢复成效日益凸现,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职工和农民就业、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林业重点工程面临的普遍问题是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调整和完善政策,更好地实现工程建设目标,为我国的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徐龙[10](2010)在《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林业生态工程的公共物品特征,国家投资一直是其建设的主导形式。其中,投资管理体制是影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与核心。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滞后于国家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影响和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因此,探索建立符合林业生态工程特点、科学合理的投资管理体制,已成为理论和实践的迫切需求。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对林业投资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研究表明:随着林业分类经营模式的改革,商品林投资主体已经形成多元化格局,其经营模式也不同程度的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但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管理体制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传统的“基数法”管理模式,较之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明显的改变。只是在管理权限上强化了国家综合部门计划资金管理职能,弱化了部门管理职能,明显表现出“一放一收”的特征。第二,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特征研究表明:相对其他工程而言,林业生态工程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特征。其中,自然属性将导致投资管理的不可控性加大;社会属性将导致诸如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对投资效果的潜在威胁更加明显;而经济属性中的公共物品特征将导致投资管理中可供选择的激励和约束等市场工具明显缺乏。第三,显然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和其投资管理特征的研究,还不足以构成构建合理投资管理体制的有效依据。为此本文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对目前中国“五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投资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全面评价。这一研究表明:在投资结构方面,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有所加强,但政府主导投资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在投资总体规模上,林业生态工程呈现快速、持续上升趋势,但单位投资增长并不明显;在投资管理上,虽然明确责任到省,但由于宏观管理体制的原因,林业生态工程的责任主体实际处于虚置状态;在投资规划与决策方面,尚未建立起十分有效地科学规划与决策机制。第四,划分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阶段。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实践,研究确定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五个阶段,分别是:投资前期准备阶段、投资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竣工后管护阶段与后评估阶段,明确了不同投资建设阶段的特点与任务。第五,构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了林业生态工程长效投入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稳定的投资渠道、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纳入公共财政范畴、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结构模式,研究确立了中央和省级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中心的组织管理系统应按矩阵式设置;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构建的框架与建议等。第六,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研究确定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主体是建设单位、政府与社会,客体是经济业务与投资管理活动;提出了投资前期准备阶段、投资实施阶段、竣工决算阶段投资内部控制的重点架构;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五个阶段与内部控制体系八要素可以构成一个包括四十个点的矩阵等。

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政策出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政策出台(论文提纲范文)

(1)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2.2 荒漠草原区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1.2.3 发展趋势及关注重点
        1.2.4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资源条件
        2.1.3 社会经济
    2.2 数据预处理
        2.2.1 景观分类
        2.2.2 遥感数据处理
3 草地生态足迹演变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草地生态足迹
        3.1.2 计量建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非结构突变协整检验
        3.2.2 结构突变协整检验
        3.2.3 草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比
        3.2.4 草地生态足迹演变阶段特征
    3.3 讨论与小结
4 景观格局及生产力动态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区域植被概况
        4.1.2 数据处理
        4.1.3 分析方法
    4.2 植被生产力动态分析
        4.2.1 植被NPP空间分布特征
        4.2.2 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
        4.2.3 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4.3 景观结构类型的变化特征
        4.3.1 景观类型动态幅度
        4.3.2 景观类型动态方向
        4.3.3 景观类型动态速率
    4.4 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
        4.4.1 类型水平的格局变化
        4.4.2 景观水平的格局变化
    4.5 讨论与小结
5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构建驱动因子的指标体系
        5.1.2 回归分析与空间模型选择
    5.2 景观变化与驱动指标空间回归过程
        5.2.1 模型构建
        5.2.2 模型拟合结果评估
    5.3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6 景观生态质量评价
    6.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研究方法
        6.2.1 草地生态质量评价
        6.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6.2.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草地生态质量的评价结果与类型划分
        6.3.2 草地生态质量空间自相关分析
        6.3.3 OLS与GWR的模型比较
        6.3.4 基于GWR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7 基于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优化
    7.1 安全格局构建
        7.1.1 生态安全的识别与构建
        7.1.2 模型的选择
        7.1.3 景观格局优化途径
    7.2 生态安全格局配置分区
        7.2.1 不同生态源累积阻力表面
        7.2.2 不同生态源累积耗费距离表面
        7.2.3 不同生态源耗费阻力分区
        7.2.4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配置分区
    7.3 情景模拟方法
        7.3.1 景观适宜性指标体系选择
        7.3.2 景观适宜性图集
        7.3.3 CA-Markvo模型构建
        7.3.4 CA-Markvo模型数据处理
        7.3.5 CA-Markov模拟精度检验
    7.4 不同情景配置方案模拟结果
        7.4.1 不同情景的转移概率
        7.4.2 不同情景的配置方案
        7.4.3 不同情景配置下景观适宜性分布
        7.4.4 不同情景模拟结果
    7.5 讨论与小结
8 结论、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稳中有增
    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区草原植被明显改善
    草原利用状况更趋合理
    草原执法监督工作成效明显
    草原防火形势总体平稳
    草原鼠虫危害程度有所下降
    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草原资源状况
    分布格局
    草原类型
    草原植物资源
    草原动物资源
    草原自然保护区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气象条件
    返青状况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草原植被枯黄状况
草原生产力
    分省区情况
    分类型情况
    草原分级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
    退牧还草工程
        内蒙古东部工程区:
        蒙陕甘宁工程区:
        新疆工程区:
        青藏高原工程区: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
草原利用状况
    草原保护制度落实
    牧草种植
    草产品进口
    草原征占用
    草原重要野生植物利用
草原执法监督
    草原违法案件基本情况
    草原违法案件变化情况和特点分析
草原火灾
    1 起特大草原火灾概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旗“3·29”草原火灾
草原生物灾害
    草原鼠害
    草原虫害
草原生态状况
    典型区域生态监测—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
专题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专题二牧区状况
分析与展望
    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完善政策, 稳步推进草原改革。
        二是推进立法修法, 加大依法治草力度。
        三是启动新工程, 顺利推进已有草原保护重大工程。
        四是抓草牧业试验试点, 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五是加强监测预警, 强化草原灾害防控。
    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迎来新的挑战
        一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草原工作赋予了新使命。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为草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动力。
        三是支持政策的全面发力给草原工作增加了新任务。
    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进一步研究落实草原改革任务。
        二是进一步实施好强牧惠牧政策。
        三是进一步强化草原法制建设。
        四是进一步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
        五是进一步夯实草原精准化管理基础。

(3)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
        1.1.2 通过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破解超大城市发展难题
        1.1.3 推动北京与周边区域的生态经济建设
    1.2. 研究区的典型性
        1.2.1. 研究区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状况
        1.2.2. 研究区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2.3. 研究区经济协作现状
        1.2.4. 研究区生态补偿状况
    1.3. 研究内容
        1.3.1. 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价值核算及基础理论支撑研究
        1.3.2. 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作模式研究
        1.3.3. 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制度规则设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创新点
2.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综述
        2.1.1. 生态补偿定义的发展
        2.1.2. 区域生态补偿
        2.1.3. 政府生态补偿制度文献
        2.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化方法
        2.1.5. 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2.1.6. 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2.1.7. 北京与周边区域补偿机制
        2.1.8. 研究特点与存在问题
    2.2.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2.1. 基于生态环境要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产权理论
        2.2.5. 交易费用理论
        2.2.6. 组织和委托-代理理论
        2.2.7. 博弈理论
        2.2.8. 契约理论
    2.3.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基本属性
    2.4.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主要途径
        2.4.1. 生态补偿费和生态税收
        2.4.2. 排污权交易模式
        2.4.3. 碳汇交易模式
        2.4.4. 水资源交易模式
        2.4.5. 生态认证模式
3. 国内外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实践研究及借鉴
    3.1. 按市场交易类型划分的国外市场化生态补偿实践
        3.1.1. 交易许可与限额交易
        3.1.2. 受益和受损方直接的市场交易
        3.1.3. 生态标记
    3.2. 我国现有以政府为主导的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2.1. 缺乏有针对性且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3.2.2. 受益者支付和补偿制度不完善有违“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3.2.3. 补偿网络与途径不健全补偿主体和方式没有实现多元化
        3.2.4. 不同利益主体对生态补偿的认识差异较大缺乏协商机制
    3.3. 国内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典型实践
        3.3.1 浙江金华江流域市场化补偿
        3.3.2.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
        3.3.3. 甘肃张掖跨地区可交易水票探索
        3.3.4. 广东碳排放权配额交易与碳金融
        3.3.5. 云南工业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森林碳汇项目
        3.3.6. 我国部分省市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3.4. 主要经验与启示
        3.4.1. 生态服务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市场手段仍是重要补充
        3.4.2. 生态补偿机制问题复杂,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3.4.3. 环境保护法律政策走向对生态补偿具有重要影响,亟需建立科学补偿标准
        3.4.4. 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和公平公正确保生态补偿多目标均衡
4. 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与运作模式
    4.1. 市场化生态补偿构建思路
        4.1.1. 界定利益相关方
        4.1.2. 确定补偿标准与金额
        4.1.3. 降低交易成本确定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
        4.1.4. 确定市场化生态补偿的资金筹措和分配机制
    4.2.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实现形式设计
        4.2.1. 生态购买模式
        4.2.2. 协商谈判模式
        4.2.3. 生态环境认证模式
    4.3. 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的基本框架
        4.3.1. 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应当遵循的原则
        4.3.2.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构成要素
        4.3.3. 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
    4.4. 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运作模式
        4.4.1. 区域政府间的市场化生态补偿运作模式
        4.4.2. 企业用户间的市场化生态补偿运作模式
5. 北京与周边区域生态格局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算
    5.1. 生态背景—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5.2.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5.2.1. 生态功能分区
        5.2.2. 绿色生态安全格局
        5.2.3. 协同治理、保护河湖水系及海洋生态环境
    5.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5.3.1. 冀北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5.3.2. 官厅水库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5.3.3. 密云水库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5.3.4. “稻改旱”项目的节水价值
6. 北京与周边区域生态补偿现状和存在问题
    6.1. 生态补偿的主要形式
        6.1.1. 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6.1.2. 北京的生态援助
        6.1.3. 已启动的市场化补偿案例
    6.2. 现行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 补偿数额偏低,不能满足受益主体的需求
        6.2.2. 补偿的领域和空间范围有待拓宽
        6.2.3. 以项目为主的补偿有待制度化和长效化
        6.2.4. 以公共支付体系为主的生态补偿行政色彩过浓
        6.2.5. 生态补偿范围、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不明晰
7. 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7.1. 以协商谈判为主的流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7.1.1. 密云水库水源河北区基本情况
        7.1.2. 密云水库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价值计算
        7.1.3. 密云水库流域上游水环境容量及自净系数
        7.1.4. 密云水库流域上游地区生态补偿标准计算
        7.1.5. 密云水库流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7.2. 以排污权交易为主的大气污染市场化补偿制度设计
        7.2.1. 建立大气污染市场化补偿的必要性
        7.2.2. 北京市大气环境容量测算
        7.2.3. 排污权交易制度市场化设计
        7.2.4. 具体的操作实施建议
    7.3. 以碳汇为主的森林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7.3.1. 北京与周边区域的森林系统
        7.3.2. 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前景
        7.3.3. 北京与周边区域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7.3.4. 森林碳汇制度市场化设计
    7.4. 以湿地发展基金为主的湿地市场化保护制度设计
        7.4.1. 京冀湿地生态系统互接
        7.4.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评估方法选择
        7.4.3. 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市场化设计
        7.4.4. 设立湿地发展基金
    7.5. 异地开发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7.5.1. 异地开发的实现路径
        7.5.2. 异地开发的生态产业选择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让市场机制在京冀跨区域生态补偿中发挥重要作用
        8.1.2. 制定生态红线,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8.1.3. 构建北京市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作模式
        8.1.4. 北京市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运用边界
2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执行研究的新框架:情景与行动者
    2.1 场域理论
    2.2 模糊-冲突模型
    2.3 “制度-行动者”理论
    2.4 地方官员激励理论
    2.5 情景与行动者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多案例探索性研究
    3.1 研究方法介绍与案例选取
    3.2 行政性执行:污染企业搬迁
    3.3 象征性执行:风沙源治理
    3.4 运动式执行:APEC蓝
    3.5 跨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因子模型及研究设计
    4.1 EGSA模型提出
    4.2 EGSA概念模型的演变历程
    4.3 EGSA概念模型的内涵阐释
    4.4 研究假设与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影响因子的实证检验
    5.1 变量度量与指标选择
    5.2 问卷设计
    5.3 数据收集
    5.4 样本描述及变量检测
    5.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6 本章小结
6 京津冀一体化治霾的案例研究:理论应用
    6.1 案例描述
    6.2 政策过程解构
    6.3 政策执行改进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调查问卷
附录4 企业访谈回复示例

(6)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1. 草原生态危机与区域发展困境
        2.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新牧区建设目标的提出
        3. 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
    (二) 研究意义
        1. 反思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
        2. 为完善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主要内容
    (四) 文献研究综述
        1. 生态补偿研究概况
        2. 草原生态补偿研究概况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 生态补偿的涵义
        1. 学术层面的界定
        2. 政府层面的界定
        3. 总结分析
        4. 本文的观点
    (二) 生态补偿的定位及其特点
        1. 生态补偿的定位
        2. 生态补偿的特点
    (三) 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
        1. 基本理论——技术性维度
        2. 基本原则——社会性维度
二、锡林郭勒盟及其草原生态概况
    (一) 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与生态区位概况
        2. 自然资源概况
    (二) 社会经济概况
        1. 农牧业发展概况
        2. 工业发展概况
        3.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4. 享受政策概况
    (三)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
        1. 草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
        2.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服务价值及其评估
        3. 锡林郭勒盟草原退化概况
三、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治理及其困境
    (一) 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及成效
        1. 草原生态治理政策
        2. 草原生态治理成效
    (二) 草原生态治理困境及原因分析
        1. 草原生态治理困境
        2. 困境致因分析
四、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效能评价与主要问题分析
    (一) 草原生态补偿效能评价
        1. 科学性评价
        2. 社会效果评价
        3. 生态补偿效能等级划分
    (二) 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补偿政策不稳定
        2. 补偿主体不全面
        3. 补偿标准过低
        4. 补偿内容单一
        5. 补偿时机不合理
五、完善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的思路与建议
    (一) 完善草原生态补偿应遵循的原则
        1. 公平性原则
        2. 全面性原则
        3. 内生性原则
        4. 规律性原则
    (二) 完善草原生态补偿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 主体与客体
        2. 政府与市场
        3. 赔偿与补贴
        4. 城市化与生态补偿
    (三) 完善草原生态补偿的主要思路与构想
        1. 实现草原生态补偿多元化
        2. 实现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化
        3. 草原生态补偿的两大转变
    (四) 在具体政策中完善草原生态补偿
        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 生态移民工程
        3. 休牧、禁牧和轮牧政策
        4. 舍饲圈养政策
        5. 退耕还林(草)工程
        6. 流域治理工程
        7. 工业税费制度
六、对生态补偿的反思与启示
    (一) 避免工具主义的误区
        1. 人不是实现政策的手段而是政策指向的目的
        2. 作为单纯工具的政策必然会使人异化也会异化自身
        3. 政策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 对生态补偿的另一种解读
        1. 生态补偿中的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
        2. 生态补偿中的可持续性
        3. 生态补偿中的公平正义
        4. 生态补偿中的传统智慧
    (三) 总结:具有范导作用的生态补偿
        1. 生态补偿的工具意义与价值意义
        2. 生态补偿的价值系统与工具系统及其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2010年锡林郭勒盟草原调研报告
附录2: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调研提纲
致谢
博士学习期间科研项目及主要成果

(7)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一、草原政策实现了新突破
    1. 出台了新政策。
    2. 建立了新机制。
    3. 召开了盛会。
    4. 完善重大工程。
二、草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1. 退牧还草工程。
    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3. 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
三、草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四、牧区草原保护建设跃上新台阶

(8)惠牧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以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巴音希勒嘎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惠牧政策分类及内容概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 牧区
        (二) 牧民收入
        (三) 惠牧政策
    二、 调查区域概况
        (一)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二) 人口及受教育情况
        (三) 草牧场及利用方式
    三、 惠牧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 牧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 牧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迫切需要
    四、 惠牧政策分类及内容概述
        (一) 综合性政策文件
        (二) 工程管理类政策文件
第三章 惠牧政策实施进展及效果分析
    一、 惠牧政策实施进展状况
        (一) 牧区草原生态保护与补贴政策的实施进展
        (二)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性补贴政策的实施进展
        (三) 牧区教育投资与改革政策的实施进展
        (四) 牧区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进展
    二、 惠牧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一) 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二) 草原生态建设目标实现程度
        (三) 对牧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惠牧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一、 牧区草原生态保护与补贴政策
        (一) 休牧、禁牧政策
        (二)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三)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
        (四) 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存在问题
    二、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牧业生产性补贴政策
        (一)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二) 牧业生产性补贴政策
        (三)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 牧区教育投资与改革政策
        (一) 牧区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二) 牧区教育事业发展对牧民增收的影响
    四、 牧区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政策
        (一) 牧区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状况
        (二) 牧区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政策中存在问题
        (三) 牧户生活状况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对策建议
        (一) 草原生态环境政策方面
        (二)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三) 牧区教育事业方面
        (四) 牧区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生态工程与林业生态工程
        2.1.2 林业投资与林业投资管理体制
        2.1.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与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
    2.2 林业生态工程的特征
        2.2.1 林业生态工程的自然范畴特征
        2.2.2 林业生态工程的社会范畴特征
        2.2.3 林业生态工程的经济范畴特征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3 内部控制理论
        2.3.4 公共选择理论
        2.3.5 委托—代理理论
    2.4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2.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2.5 本章小结
3.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演进及变革趋势
    3.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3.1.1 中国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演进过程
        3.1.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演进过程
    3.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体制的关系
        3.2.1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类别
        3.2.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3.2.3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关系
    3.3 中国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变革趋势
        3.3.1 中国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要求
        3.3.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要求
        3.3.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的变革趋势
    3.4 林业生态工程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3.4.1 自然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3.4.2 社会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3.4.3 经济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评价
    4.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实践与投资概况
        4.1.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实践
        4.1.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概况
    4.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主体与结构
        4.2.1 投资主体
        4.2.2 投资结构
        4.2.3 投资规模
        4.2.4 责任主体
    4.3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规划与决策
        4.3.1 投资规划
        4.3.2 投资立项决策
        4.3.3 投资风险约束
    4.4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与标准
        4.4.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计划管理机制
        4.4.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资金管理机制
        4.4.3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管理机制
        4.4.4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标准机制
    4.5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监督与调控
        4.5.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审计机制
        4.5.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效益评价与调控机制
    4.6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动力与控制机制
        4.6.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动力机制
        4.6.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内部控制机制
    4.7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7.1 组织管理存在着责任管理建设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4.7.2 规划管理存在着建设目标不科学且缺乏操作性的问题
        4.7.3 计划管理存在着投资下达时效性差的问题
        4.7.4 项目管理存在着项目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
        4.7.5 资金管理存在着投资效益相对较低的问题
        4.7.6 工程评估与评价存在着投入产出缺乏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
        4.7.7 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缺乏组织实施和管理工程建设的手段
    4.8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源
        4.8.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4.8.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没有实行项目管理
        4.8.3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忽视过程管理
        4.8.4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4.9 本章小结
5.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实践及主要国家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管理
    5.1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实践
    5.2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建设投资管理
        5.2.1 美国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5.2.2 英国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5.2.3 日本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5.2.4 法国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5.2.5 印度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5.2.6 国外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管理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阶段划分与实施影响研究
    6.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阶段划分
        6.1.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前期准备阶段
        6.1.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实施阶段
        6.1.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竣工验收与决算阶段
        6.1.4 林业生态工程竣工后管护阶段
        6.1.5 林业生态工程后续评估阶段
    6.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实施的影响因素
        6.2.1 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
        6.2.2 实施主体的影响因素
        6.2.3 目标群体的影响因素
    6.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风险分析
        6.3.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多目标管理风险
        6.3.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风险
        6.3.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实施风险
        6.3.4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监督评价风险
    6.4 本章小结
7.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构建
    7.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实施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与基本框架
        7.1.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构建的制度选择
        7.1.2 政府在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中具有局限性
        7.1.3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解决"政府失灵"
        7.1.4 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
    7.2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机制
        7.2.1 明确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主体
        7.2.2 健全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原则
        7.2.3 确定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程序
        7.2.4 确定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内容
    7.3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投入保障机制
        7.3.1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稳定的投入渠道
        7.3.2 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重点支持范畴
        7.3.3 细化和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财政投入政策
        7.3.4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7.3.5 完善林业基金制度
        7.3.6 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7.3.7 完善有利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优惠政策
    7.4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科学有效的投资组织管理机制
        7.4.1 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7.4.2 影响组织管理结构设计的因素
        7.4.3 建立组织结构模式
    7.5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管理机制
        7.5.1 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7.5.2 坚持的方针和原则
        7.5.3 实行"三制"管理制度
        7.5.4 投资计划直接到项目建设单位
        7.5.5 明确建设单位前期和管理经费
    7.6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资金管理机制
        7.6.1 国库资金集中支付制
        7.6.2 资金使用报帐制
        7.6.3 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机制
    7.7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质量管理机制
        7.7.1 完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质量管理考核内容
        7.7.2 建立投资质量全过程管理制度
    7.8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成本管理机制
        7.8.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成本管理的分析
        7.8.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成本管理的原则
        7.8.3 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标准,实行动态管理
    7.9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7.10 本章小结
8.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
    8.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
        8.1.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主体
        8.1.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客体
        8.1.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8.1.4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原则
        8.1.5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组成要素
    8.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重点与环节
        8.2.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8.2.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前期准备阶段的内部控制
        8.2.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实施阶段的内部控制
        8.2.4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竣工验收与决算阶段的内部控制
    8.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
        8.3.1 信息与沟通
        8.3.2 投资管理内部监督
    8.4 本章小结
9.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在三北工程中的应用
    9.1 三北工程的主要内容
        9.1.1 三北工程实施范围与期限
        9.1.2 三北工程任务目标
    9.2 三北工程实施效果与问题分析
    9.3 新型投资管理体制在三北工程中的应用
        9.3.1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9.3.2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9.3.3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9.3.4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9.3.5 建立质量管理机制
        9.3.6 建立资金管理监督机制
        9.3.7 建立监督评价与核查验收机制
    9.4 本章小结
10.研究结论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之处
    10.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政策出台(论文参考文献)

  • [1]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D]. 高艺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2]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J]. 采编部,刘源. 中国畜牧业, 2017(08)
  • [3]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研究[D]. 任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4]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D]. 贺璇.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5]2015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J]. 本刊采编部,刘源. 中国畜牧业, 2016(06)
  • [6]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曹叶军. 内蒙古大学, 2013(11)
  • [7]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着[J]. 王加亭. 中国畜牧业, 2013(11)
  • [8]惠牧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以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巴音希勒嘎查为例[D]. 陈七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05)
  • [9]2011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概要[J].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项目组. 林业经济, 2012(01)
  • [10]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研究[D]. 徐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政出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