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认为各地公交改革成本不低

媒体认为各地公交改革成本不低

一、媒体认为各地公车改革成本并不低(论文文献综述)

宋夏子[1](2020)在《中国公务用车改革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公务用车指的是各级人民政府下辖职能部门及各机关事业单位为解决因公用车的需要而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申请财政预算而购买的车辆。近些年来各机构的公车数量越来越多,传统的公车制度弊端日益突出,公车使用效率十分低下,公车运行成本难以控制。我国的公车改革工作截至2019年底已跨度26年,总体而言,公车改革有益,既减少了以前公车私用、违规用车、超标用车、超规格购车、乱报销维修费用等现象,又确实相当于补贴了公务员的实际收入,但是目前也存在诸多问题,某些地方尤其存在比如改革进度慢、节支率不达标等情况,那么我国公车改革的效率究竟如何?学者在研究该问题时,多是以可观察现象研究公车改革存在的某方面问题以及提出对策建议,对公车改革效率缺少系统性探讨,且更加侧重于利用案例数据分析,很少有利用全面的大数据进行公车改革效率研究。因此,本文从公车改革效率出发,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资源有效配置要求及激励相容和信息节约两大条件,结合中国各省份公车改革的经验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30省份公车改革效率动态特征及演变规律展开研究,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查处公车腐败怠政案件、公车改革文件数量及明细、公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用等因素对公车改革效率的影响。此外,还对公车改革效率较高的安徽省进行案例剖析,进一步辅证本文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公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多数省份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较好,但也有效率不足之处,全国一共有15个省份达到了综合技术效率最优,整体上省份综合技术效率是左偏分布。公车改革效率不一定完全与经济发展正相关。(2)从省份分析我国公车改革效率变化,共有19个省份的公车改革效率大于等于1,这些省份在2010-2018年间公车改革效率实现了增长。东中西部地区的M指数差距相对较小,且均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各地区公车改革效率总体较为均衡,其中M指数最高的是东部地区,达到1.055。(3)我国公车改革技术效率的上升受规模效率影响,纯技术效率相对较小,纯技术效率水平代表着各个省份的公车改革管理水平,说明完善我国公车管理体系是提高公车改革效率的主要着力点。(4)东中西地区部门执行效率、查处公车腐败怠政,公车改革政策文件数量及明细程度对公车改革效率都至少在5%的水平下显着,影响我国公车改革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激励相容、信息节约制度和规模效率。对此,本文给出如下建议:(1)从政府及公众角度出发,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对公车改革的机制进一步设计,需保证规模效率最大;从涉改人员角度出发,运用时空经济理论对公车改革制度优化方案进行讨论,实报实销为最有效方案。(2)为实现中国车改机制设计时空匹配,要做到行政级别匹配、行政区级、单位类型匹配、所属地域匹配相匹配。(3)对中国公车改革的制度进行优化,在后公车改革时代要进一步优化管理水平,合理制定各种政策改革公车使用方式;建立和完善因地制宜的长期动态调整机制;秉持公平,综合考量不断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统一部署,先易后难分类分步市场化;透明公开,坚持制度创新保障补贴到位;严格问责,建设车改节约型法治监管。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讲,在丰富我国公车改革制度的理论建设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从实践上讲,对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下一步实施高效率可行的公车改革提供指导,也能为国内公务用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思路,且在符合国家大力提倡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对涉及车辆减排、绿色出行等交通环保政策的实施效果起到助力作用。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黄姝[3](2019)在《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及其完善研究》文中提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一直采用的是公务用车制度,这种制度可以方便政府工作人员外出办公的需要,从而明显的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现今,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各行各业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市场结构逐步完善,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同时,全国各个行业企业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使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但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制度存在诸多漏洞,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务用车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各种违规用车现象充斥着人们的事业,不少司法机关干部甚至霸占了公务用车的权利,使其成为个人的专属用车、特权用车。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还为国家财政管理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并逐渐成为培育腐败思想和行为的温床,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势在必行。本次研究对武汉市目前公务用车改革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且依据理论知识展开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武汉市公车改革,通过对武汉市市级参改单位和各区改革政策的实证分析、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指出货币化车改模式的必然性、优势以及不足之处。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公车改革的目标、方法等进行了全面讨论。论文首先介绍了武汉市在该领域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武汉市公车改革政策的目标和责任、主要的政策措施、政策的支持和保证机制;然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政策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根基找寻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外,从而提出可行性改进意见和对策建议。本次的研究显示,公车货币化改革在经济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社会效应却非常有限,主要是大众对于这种模式的认可度不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货币补贴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改革的进程没有公开以及缺乏社会监督体制。因此,在实施公车货币化改革的过程中,对于社会效应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提高改革所能够获得的政治效益。本次研究提出的建议有,在进行公车货币改革时,必须公开改革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并且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监督体制,提高改革带来的社会效应;同时在完善相关配套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促进改革的顺利完成。

肖新平[4](2019)在《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与考核实效之间的偏差问题或曰考核制度为何难以全面落实和取得预期或理想的效果。针对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地研究与组织文化的分析,结合政府组织发展趋势及基层公务员自身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以X市政务中心及该市N部门的考核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叙事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比较、归纳等。缘起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借用与学习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共部门与重塑政府。诚然,这种做法有其现实的效用与价值,然而这一理论源于企业管理、产生自美国而本身无法摆脱固有的企业文化与美国文化特质。由于公私部门性质与中美国家文化的差异,以重塑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应用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重的“组织文化不适应”,即与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及国家宏观组织文化的不匹配、不契合,并产生经验借鉴、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与误读等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的实效。本研究从公私部门的组织文化差异与中西国家宏观组织文化即国家文化差异两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组织文化解读与阐释。研究价值: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整合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其变通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问题存在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工具与理论来源即新公共管理及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以个案分析为视角考察2007-2017年十年间X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其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的对策建议,如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总体设计、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的认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价值导向、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的知情参与及自我管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深化各方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认知,并为今后各地基层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启示、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的改进举措,更好促进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效的提升。研究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鉴于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组织文化理论彼此的相似相容与互补性,将他们加以整合、变通应用,沙因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基础上,将潜在基本假设层面与国家文化维度对应,并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基础上人际关系对于考核的重要影响,将性别维度替换为特殊主义维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2.阐释创新。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特质在于其任务与职责的公共性,这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时,论证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核心是中和思想。3.考核理念的创新。提出人性向善的管理假设与四类人性假设及“去考核”、“考核替代”、“公务员自我管理”等。4.考核举措创新。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三级分类管理;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的细化;考核中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救济;讨论领导与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的规范管理;X市考核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实践及问题,得出考核制度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实效的原因在于:借鉴企业管理做法的外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公务员考核时遭遇了双重的文化不适应,即公私部门组织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的对于该理论的理念与考核工具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误读与认知偏差。公共部门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效率、成本、收益、顾客导向等价值理念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等共享文化假设的不匹配;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中国国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集体生活与劳作需要家族成员协作与家长的统领,产生了尊卑与亲疏的差序格局,进而形成高权力距离、特殊主义以及长期导向等国家文化特点。

郭姝艳[5](2019)在《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栏目,自1994年开播之日起,就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新时代,受到了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栏目不仅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独树一帜,在重大主题活动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等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二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焦点访谈》也经历多次改版,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节目形态。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焦点访谈》与最开始的节目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现今社会中,它又呈现出怎样的传播特点?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方面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为栏目带来的利弊有哪些?笔者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投入到对《焦点访谈》的分析之中。本文运用新闻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焦点访谈》展开解读,沿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焦点访谈》节目的文本作宏观结构、微观结构等文本分析,然后对《焦点访谈》话语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节目发展中出现的瓶颈问题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论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阐释,并说明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难点创新点;第二部分,对论文的分析主体《焦点访谈》和主要理论做一个综述,包括话语分析、新闻话语分析和本文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方法;第三部分,对《焦点访谈》的节目展开话语文本分析,从语义宏观结构、图式超结构、微观结构到修辞与风格,分析具体的节目样本以得出结论;第四部分,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几方面分析节目话语的传播特点;第五部分,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总结其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笔者的建议。

李娟娟[6](2019)在《县级政府公务用车改革实证研究 ——以湖北省兴山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公务用车制度始于建国之初,曾经为开展公务活动、提高行政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运行多年的公务用车制度渐渐异化为公车特权,并衍生出一系列公车腐败问题,给财政带来重负,也严重影响了党群和干群关系。在过去的20多年,全国各地开展过多种形式的公车改革,但因为各自为阵缺乏系统设计,改革又牵涉到多方利益受到各种阻力,多以失败而告终。2014年,党中央下定决心治理沉疴,制定了缜密的车改方案,并采用上行下效的执行模式,启动了一场由中央到地方的系统性公车改革,改革至今已接近尾声,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难题需要加以解决。县级政府作为中国行政体制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在此次改革中获得的收益以及出现的困难颇具研究的价值。本文选取湖北省兴山县为研究样本,着眼于县级政府在推进公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深入剖析了其改革成效及未来走向,为下一阶段改革结束后如何巩固改革成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实地调研兴山县改革过程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兴山这一典型山区县个案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比对各项资料数据,总结其公车改革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并参考国外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相关资料,整理出基层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而对其他县级地区公车改革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秦珺[7](2019)在《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方便政府部门公职人员公务出行,为各级政府部门等配备了公务车辆。而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务车辆的购置、管理以及使用等环节出现了例如车辆超范围使用、车辆编制数额控制不严、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诸多突出矛盾,使得公车改革工作势在必行。追溯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探索工作在我国开展已有近三十年,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各级党政机关以及相关车辆管理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出不同的改革方式,货币化车改政策应运而生。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产生之初,以其便捷的可操作性以及对利益主体低影响度等优势,逐渐被全国众多省市借鉴采用。随着公车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推进,货币化车改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时效性,以及是否还能适应当下的政治、经济环境背景,是否还能满足新一轮车改下国家和社会对改革主体与对象的要求,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在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探索工作的大背景之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车改革过程中货币化政策执行效果为研究对象,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政府管理绩效以及政府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工具和方法论开展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对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的降低行政成本、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升政府运行效率等既定目标进行分析,找出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存在问题,透过收集的数据资料侧重的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现行问题的合理意见与建议,提出更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车改方式,不仅使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的施行对于全国其他省市的车改起到借鉴作用,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号召。

苏慕瑜[8](2018)在《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无可避免地冲击到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及其价值观。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打破,资讯与交通网络的改善,这一系列变化激发了西部地区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善于经商的穆斯林群体频繁流动于城市与乡镇之间,成为全国流动人口中比率最高的少数民族群体。与此同时,西北地区农村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生活,为年轻一代穆斯林女性营造了体现自我和独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空间,点燃了她们对城市自主生活的向往。许多年轻穆斯林女性随着家人到城市谋生或定居,更有不少女性通过婚姻和接受高等教育等途径而留居城市。然而,穆斯林女性在城市追求现代化生活及独立发展时,受到民族习俗、价值观念、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常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化互动中所产生的取舍及调适。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文化发生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变化,使她们反思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从而激发了她们对身份归属的重构。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在西北穆斯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穆斯林女性进入现代化城市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碰撞中,她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社会定位,重新建构社会归属。新的归属与观念的重构过程,又对她们的性别与婚姻观念、社会与家庭角色带来怎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文化,特别是家庭文化、性别等级关系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二,西北地区农村的社会转型如何塑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的调适能力及主体意识,如何理解个体女性的社会适应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最终要探究始于上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给西北地区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发展空间的拓展及自我意识的提升带来了什么实质效果。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的调研方法,以都市人类学、女性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结合女性个人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外来穆斯林女性在城市中的适应行为与各种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充分整理国家发展政策、全球化、城市现代化、穆斯林民族传统等西北地区穆斯林社会转型的整体因素基础上,对外来穆斯林女性在适应历程中的各种选择、策略、主观愿望及自我表述等进行深描,对她们言行背后的意义与逻辑进行挖掘分析。其次,在田野资料的分析过程中,我发现“调适”与“归属”两个概念频繁出现在报道人的叙述中,突出反映了穆斯林女性的意识变化。外来穆斯林女性需要根据城市的文化规则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关系以及自身的行为模式,而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归属感,使她们在现代与传统、城市与农村之间找到平衡,并且与城市居民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外来穆斯林女性为融入城市生活的调适实践富有强烈的地域及民族色彩,她们的调适行为除了受到女性迁移者个人的文化资本及能力的影响外,更多来自于整体社会的变迁和城市社会文化的形塑。城市就业环境中的性别差异、城市社会对农村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穆斯林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权利差异等,使得穆斯林女性在城市寻求自主立足的过程显得异常艰辛。一些外来穆斯林女性,只能将城市作为享受青春自由的驿站,最终还是顺应传统返回家乡成为全职家庭主妇。本研究还发现,调适是一个持续的能动过程,女性个体需要不断自我提升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归属与秩序。本文显示婚姻策略是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最主要的调适手段,她们透过婚姻进入城市生活,改变传统的婚姻策略来经营理想的家庭生活,以此提升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地位。而教育的功用并不足以让外来穆斯林女性得到一份自给自足的工作,但可以增加和提高她们的个人文化资本与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有助于她们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和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可。城市里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有利于她们提高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及利用能力。在整个调适过程中,外来穆斯林女性展示了她们为融入城市社会的诸多努力,如乖巧顺从、灵活变通、协商等比较温和的能动策略,循序渐进地获取周围群体的信任以实现自己融入的目标。她们把握分寸,不会因为要达到自己的理想而破坏与家人的良好关系,她们知道安全感与归属的基础均源自于亲属纽带。研究结果显。示,个别女性确实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家庭地位,并最终实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生活。然而,这些个人的改善并没导致整体穆斯林社会里性别惯习及性别等级关系的重构。出于女性安全感及认同感的需求,她们大多自愿选择牺牲一部分个人自由,并在可能被边缘化的情况下,成为民族文化的再生产者,从而在城市里得到家庭和社会整体的认可。再者,我通过考察发现,城市流动穆斯林女性对整体穆斯林的迁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贡献。首先,女性为家庭所提供的各种抚养功能满足了家庭所有成员的需要,有利于穆斯林群体在城市定居。同时,她们的迁移也改变了流动穆斯林的家庭文化:妻子开始有更多的决策权和社会活动自由、子女培养观念的转变等。此外,从女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有各种关注与照顾政策,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农村及城市外来女性生活也得以显着改善,因而她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追求现代化生活。但是,处于从属地位及缺乏经济独立能力的穆斯林女性,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来拓展她们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有利她们发展的环境。这些改变包括穆斯林社会对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认可与尊重,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弱化。而且,政府对西北地区民间组织的引导与监督对外来女性融入城市社会也相当重要。通过倡导一种赋权自立的女性发展模式,提高穆斯林女性的发展与自主意识,从而使她们能够与各民族女性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推动西北城乡社会发展。最后,本研究综合利用了社会学、女性研究、社会变迁研究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但整体而言,本研究的学术基础是民族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理论方法。利用民族志研究所提供的理论方法,我得以深入实践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研究所需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我的研究说明,民族志的理论方法在城市人群的研究中相当有效,它在帮助我们发现研究问题并进行深层次的解释的同时,还能引发研究者深刻的自我反思。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使我能够较为精确具体地呈现外来穆斯林妇女的都市生活面貌及其调适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群体的民族特性和发展需要,同时还能为政府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对策层面的有效咨询。期盼本研究能为丰富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的研究,贡献一份有启发意义的个案,并且激励少数民族女性在发展的崎岖之路上砥砺前行。

朱彤[9](2018)在《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车是指公务用车,范围包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务用车消费作为三公经费里占比较大的一部分,一直是实际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公共行政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包括公车消费超标、公车私用等问题,甚至还有部分公职人员以公谋私,将公车霸占为私家车,用其来完成自己的私事。越来越多的公车消费问题不仅增加了国家成本,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同时也对公职人员的整体形象带来伤害,更甚者公车已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自1994年至2014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针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历经三大阶段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涉及各方利益和改革者自身利益,公车改革之路一直艰难行进。我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发布的《有关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央及国家机关公车消费体制改革》两部方案,下定决心整改公车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执行力度,“由上至下”的强力推进为此次公车改革在地方得以严格遵循和顺利执行提供了有效保障。即便如此,自2015年1月25日中央和国家机关举行公车改革取消车辆拍卖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公车改革仍出现了一些中央文件之前没有出现的弊端和问题,如没公车不下乡、私车公用、公车补贴等级化严重等,这些弊端和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公车改革的成效。本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对我国公车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理论依据进行了表述,并以潍坊市为切入点,在对潍坊市现阶段公车消费政策改革的进展和具体方案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概括的同时,对潍坊市公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了目前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基层实践中问题的形成原因,随后通过借鉴和分析比较国内外公车使用制度情况得出的启示,设计并提出了深化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改革政府部门的职能义务,加强建设群众路线,治理政府腐败现象,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传扬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打造廉洁高效、为民服务、让民满意的政府机构。

刘彩宇[10](2017)在《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各项改革纷纷列入政府正式议程。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这意味着我国经过多年探索的公车改革将全面启动,再掀新一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高潮。从制度本身入手,对公务用车制度进行改革,是理性政府必然的选择,也是使得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一种策略。在这个时间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对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可以为理论实践上提供参考依据,而且对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对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行研究。笔者整理收集了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相关资料,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对已有改革政策进行考量和剖析,探寻公务用车制度现存的问题。本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使用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基于现存问题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各种约束性条件进行分类剖析。在非正式制约、正式制约、路径依赖、交易费用、制度实施这五方面深入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思想教育突破滞后的非正式约束;设立并完善正式约束实现激励;创新驱动发展打破路径依赖;明晰产权控制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优化制度设计提升执行和监督的效果。

二、媒体认为各地公车改革成本并不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媒体认为各地公车改革成本并不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公务用车改革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核心概念的定义
        1.2.1 公务用车
        1.2.2 公车改革
        1.2.3 公车改革效率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公车改革进展研究
    2.2 公车改革效果研究
    2.3 公车改革制度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
    3.1 机制设计理论
        3.1.1 资源有效配置
        3.1.2 激励相容
        3.1.3 信息节约
    3.2 时空经济理论
4 中国公车改革的效率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公车改革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1 评价模型
        4.1.2 指标与数据
        4.1.3 中国公车改革效率空间分布特征
        4.1.4 中国公车改革效率时间演变规律
    4.2 中国公车改革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择与说明
        4.2.3 实证结果及讨论
    4.3 安徽省公车改革案例检验及分析
        4.3.1 安徽省省直机关公车改革进展
        4.3.2 激励相容制度指标设计
        4.3.3 信息节约制度指标设计
        4.3.4 规模指标设计
        4.3.5 安徽省省直机关公车改革前后效益分析
5 提高公车改革效率的对策建议
    5.1 中国公车改革机制设计的意义与补充
        5.1.1 机制设计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5.1.2 时空经济理论的补充与适用性
    5.2 中国公车改革机制设计的时空匹配
        5.2.1 机制设计与行政级别匹配
        5.2.2 机制设计与行政区级别匹配
        5.2.3 机制设计与单位类型匹配
        5.2.4 机制设计与所属地域匹配
    5.3 提高公车改革效率的具体措施
        5.3.1 因地制宜,建立完善长效动态调整机制
        5.3.3 统筹兼顾,秉持公平原则优化资源配置
        5.3.4 统一部署,先易后难分类分步市场化
        5.3.5 透明公开,坚持制度创新保障补贴到位
        5.3.6 严格问责,建设车改节约型法治监管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及其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务用车
        二、公务用车改革及其三种车改模式
    第二节 当前公车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权力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武汉市实施货币化公车改革政策的必要性
        一、武汉市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武汉市选择货币化车改模式的必要性
    第二节 武汉市公车改革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武汉市公车改革的责任主体
        二、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政策的目标
    第三节 实现货币化公车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交通补贴标准及发放办法
        二、公车拍卖办法
        三、司机安置办法
    第四节 货币化公车改革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机制
第三章 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政策实施效果
    第一节 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的经济效果评价
    第二节 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的社会效果评价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对社会效果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 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第一节 货币化公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务用车的运行成本依然偏高
        二、公务用车管理不规范
        三、对货币化改革的认识差距问题
        四、消费标准不合理性
        五、社会监督体制缺乏
    第二节 实施公务用车货币化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公务用车成本控制
        二、促进公务用车规范管理
        三、提高改革的透明度和认知度
        四、确定合理的货币化补贴标准
        五、积极引入合理的社会监督体制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武汉市公务车体制改革问卷调查表
致谢

(4)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价值及方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已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原因的研究
        五、改进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建议及其问题
        六、古今中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节 理论基础:组织文化相关理论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二、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三、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四、应用理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五、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内容框架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个案
    第一节 X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一、X市政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政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三、X市政务中心考核过程诸要素
        四、X市政务中心考核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X市N局的考核管理
        一、X市N局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N局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
        三、X市N局的晋升考核
        四、X市的其他考核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中的问责
        一、四类问责的案例
        二、对不负责任现象的态度的调查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中的矛盾性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效果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三、基层公务员考核规定与考核实践的差距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
        一、考核制度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二、考核奖惩与问责的得当公正至关重要
        三、行政审批局的模式需辩证全面看待
        四、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需审慎引入第三方评估
        五、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其他启示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整体设计的思考
第四章 公私比较:信念与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对新公共管理考核管理理念的认知与接受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观念与理论的来源
        二、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工具
        三、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差异与联系
        四、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考核工具的接受与认知偏差
    第二节 公私部门考核管理价值理念追求的差异
        一、强调竞争与协作协同的差异
        二、顾客导向与公共治理导向的差异
        三、效率、成本、收益与多重价值目标的差异
        四、绩效结果导向与公共事务的被动性、延续性的差异
        五、领导者及奖惩激励的权限、结果差异
        小结:绩效考核问题存在有其必然性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原则要求与具体操作间的偏差
        一、考核要素的客观公正与有效合理问题
        二、考核实施中的公平与合理问题
        三、业绩评比的可测量性与可比性问题
        四、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五、小结:应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的“表现主义”
    第四节 公私部门组织文化的本质差异:公共性及其体现
        一、公务员任务职责的多样性与公共责任问责之难
        二、公务员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的公共性
        三、公共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公共性
        四、公务员管理经验与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五、公私部门组织文化差异的根源
    本章小结: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价值追寻的貌合神离
第五章 中西比较:共享文化假设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的国家文化阐释
        一、集体主义倾向与考核的竞争评比
        二、特殊主义的中和与考核的客观公正
        三、长期导向与人际关系的克制隐忍
        四、高权力距离倾向与领导的重要作用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考核结果的测评
        六、小结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传播与接受的变异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的“美国情境”
        二、管理者与理论家自带的文化特性
        三、理论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土壤
        四、变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效果
    第三节 问题根源:考核指导理念与国家文化的不匹配
        一、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比较
        二、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根源
        三、中国国家文化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
    本章小结:共享潜在基本假设对于民族认知模式的塑造
第六章 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
    第一节 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一、客观辩证认识考核的作用与功能
        二、整体全面认识考核的宗旨与价值
        三、科学规范考核分类
        四、系统设计考核指标各要素
    第二节 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与理念的认知
        一、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二、人性层次与比例的差异和人性假设
        三、应有的管理潜在假设:人性可变与人性向善
        四、人性假设与灰度管理
    第三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的价值与观念
        一、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的赋能型组织
        二、组织成员期待以人为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三、基层公务员权益维护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的强力支持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第四节 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管理的知情、参与和自我管理
        一、职工主动建言及其实效
        二、适度适时授权职工参与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感
        四、基层公务员的需求特性与考核激励效果的有限性
    第五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政府组织文化建设
        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关系
        二、行政组织文化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三、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传承与转化应用
    本章小结:提升考核管理有效性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实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公务员考核实效的双重影响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问题存在的原因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的组织文化阐释
        三、理论的传播——接受与阐释——变异
        四、结论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
        一、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公务员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中国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发展的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关于《焦点访谈》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关于话语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设想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研究设想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1.5.1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2 论文预期成果
第2章 论文分析主体及主要理论综述
    2.1 《焦点访谈》栏目综述
    2.2 话语分析理论综述
        2.2.1 话语分析的缘起及发展
        2.2.2 新闻话语分析
        2.2.3 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3章 《焦点访谈》话语文本分析
    3.1 《焦点访谈》的语义宏观结构—呈现层层推导的命题层级
    3.2 《焦点访谈》新闻图式—与故事化图式相契合
        3.2.1 标题和导语—故事图式的总括
        3.2.2 主要事件和背景—故事图式的冲突
        3.2.3 评论—故事图式的结尾
    3.3 《焦点访谈》微观结构—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3.3.1 呈现事实—《焦点访谈》的主要事件、新闻背景、采访调查
        3.3.2 发表评论—《焦点访谈》的标题、主持人口播、记者访谈
        3.3.3 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3.4 《焦点访谈》措辞风格与修辞策略:观点的多样化表达
        3.4.1 措辞风格—大众化口语化风格明显
        3.4.2 修辞策略—善用修辞加强传播效果
第4章 《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
    4.1 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强
        4.1.1 “传播者本位意识”的含义
        4.1.2 《焦点访谈》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的表现
    4.2 话语内容—大量体现政府话语
        4.2.1 宣传解析党和国家在各领域的政策
        4.2.2 积极引导舆论传达官方态度
    4.3 话语表达—“多元化”与“一元化”并存
        4.3.1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多元化”特征
        4.3.2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一元化”特征
第5章 《焦点访谈》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5.1 宏观结构:由“三段式”向“多段式”发展
    5.2 新闻图式:优化《焦点访谈》的故事化图式
    5.3 “传播者本位意识”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5.3.1 “受众本位意识”的含义
        5.3.2 促进《焦点访谈》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5.3.3 “传播者本位”与“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平衡
    5.4 话语表达注重思辨性和多元化
        5.4.1 选题与评论皆要注重思辨性
        5.4.2 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多元化表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Ⅰ
附录Ⅱ

(6)县级政府公务用车改革实证研究 ——以湖北省兴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可能的创新点、研究方法及重难点
        (一)论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一章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的内涵与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务用车制度的概念内涵
        一、公务用车
        二、公务用车制度
    第二节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反特权理论
        二、习近平新时代廉政建设理论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第二章 我国公车改革的意义与现状
    第一节 公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公车改革是深化行政权力改革的重要一环
        二、全面从严治党环境下的自我革命
        三、国家发展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管理水平的现实需求
    第二节 国外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一、从严控制公车采购和配备
        二、严格执行公车管理制度
        三、综合运用货币化和市场化手段
    第三节 2014年国家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概述
        一、全国改革总体方案
        二、改革完成情况及成效
        三、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兴山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分析
    第一节 改革前兴山县公务用车基本情况
        一、兴山县基本县情
        二、车改前兴山县公车使用情况
    第二节 兴山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概述
        一、兴山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二、兴山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情况
        三、兴山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调研情况分析
        四、兴山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效
    第三节 兴山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保留用车数量难以满足乡镇干部公务需求
        二、公务用车保障中心运行艰难
        三、车改步调不一致造成反向激励
        四、私车公用存在安全隐患
第四章 县级政府公车改革的前景展望
    第一节 宏观政策视角下公车改革的原则
        一、树立廉洁从政理念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三、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第二节 微观政策视角下公务用车管理对策
        一、改革需要严格落实落地
        二、细化公务用车管理制度
        三、搭建公众监督平台
        四、充分发挥监察委对公车的监督职能
    第三节 县级政府公车改革的未来展望
        一、科学制定公务用车改革补贴政策
        二、积极引入市场化资源
        三、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四、出台政策规范私车公用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调查问卷

(7)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处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创新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公务用车
        2.1.2 公车改革
        2.1.3 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
    2.2 理论基础概述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政府绩效管理相关理论
第三章 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的实施概况及效果分析
    3.1 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实施历程
    3.2 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预期目标
    3.3 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第四章 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及实施过程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及实施过程存在问题
        4.1.1 车补标准制定依据违背公平合理
        4.1.2 利益失衡,补贴与实际需要不匹配
        4.1.3 实施过程缺少客观有效的管理绩效评估
        4.1.4 法规内容薄弱,政策整体流程存在缺陷
    4.2 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及实施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官本位思想影响,行政角色错位
        4.2.2 绩效管理理念薄弱,指标体系建立存在难度
        4.2.3 市场化不充分,无有效竞争机制
        4.2.4 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制度不健全
第五章 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及实施过程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加强立法保障与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5.2 明确科学合理的交通补助方法与标准
    5.3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增加公众参与性
    5.4 推广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概念界定
    四、研究地点及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六、现实价值与学术价值
第一章 西北社会转型下的穆斯林女性迁移
    第一节 西北农村变迁与人口迁移
        一、城镇化进程
        二、户籍制度改革
        三、农业改革及劳务输出
    第二节 兰州:穆斯林女性寻找理想及归属之地
        一、多民族杂居交融的古都
        二、充满活力机遇的省会城市
        三、有限的选择与家长的顾虑
    第三节 多样的迁移途径
        一、随迁型:与家人共同奋斗
        二、自主发展型:在城市学习的单身女性
        三、上进奋斗型:在城市工作的母亲
    小结
第二章 进城后的调适策略与归属建构
    第一节 不自觉的疏离
        一、陌生城市里的熟悉家园
        二、不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归属
        三、无形的界线与过客心态
    第二节 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
        一、城市里的失学少女
        二、社会分层及群体内部差异
        三、公益机构及其对边缘群体的帮扶
    第三节 融入城市化生活
        一、品味的追求及对城市的归属
        二、女性权益的重视
        三、民族归属感的弱化
    第四节 传统与城市文化的整合
        一、民族传统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二、新的生活秩序
        三、灵活互谅的人际交往
    小结
第三章 女性教育与社会调适能力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西北穆斯林地区的基础教育
        一、女童教育落后的综合因素
        二、家庭为主的传统女性规范
        三、荣誉观念与性别区隔
    第二节 21世纪初西北农村的女童教育改善
        一、作为地方发展指标的女性教育
        二、女童培养观念的转变
        三、民族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节 女性教育与城市适应
        一、就业市场的性别差异
        二、语言、信息技术与适应能力
        三、能动性的增强
    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中婚姻策略的转变
    第一节 穆斯林的传统婚姻策略
        一、成人礼
        二、家族及群体的事务
        三、早婚习俗及其实践逻辑
        四、女性成功及价值的象征
    第二节 待嫁姑娘的婚姻策略
        一、为逃避早婚命运而学习
        二、自主与归属之间的张力
        三、跳出传统婚姻束缚的尝试
    第三节 已婚女性的家庭生活策略
        一、“嫁得好”也要“干的好”
        二、家庭分工的改革
        三、少生精养的育儿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文化传统变迁下的女性归属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及其文化特点
        一、和而不同的多元形态
        二、宗教文化的理性实践
        三、宗教对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第二节 文化自觉与性别文化重构
        一、走出“厨房”的文化传承者
        二、现代“贤妻良母”的新典范
        三、全球化下的性别文化认同
    第三节 服饰象征与归属重构
        一、多重的象征意义
        二、西北地区的实践及含义
        三、传统与现代的糅合
    小结
结论
    一、个人调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二、女性能动性的探讨
    三、女性发展与管理对策
    四、迁移穆斯林女性的影响与贡献
    五、都市迁移人口研究理论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2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及其相关理论
    2.1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2.1.1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
        2.1.2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历程
    2.2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
        2.2.1 “经济人”假设理论
        2.2.2 效能政府建设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3 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现状
    3.1 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程
    3.2 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中的核心内容
        3.2.1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涉及范围
        3.2.2 公务交通补贴的标准及发放时间
        3.2.3 公务用车取消及保留情况
        3.2.4 司勤人员安置情况
    3.3 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就
        3.3.1 降低公务出行费用,助力节约型政府建设
        3.3.2 限制车轮上的腐败,助力廉洁型政府建设
        3.3.3 密切干群联系,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
        3.3.4 增强机关凝聚力,助推效能型政府建设
4 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4.1.1 改革后保留车辆使用效率低
        4.1.2 私车公用带来的私车公养问题
        4.1.3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信息公开力度不足
        4.1.4 公务交通补贴的定位不准确
        4.1.5 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同工不同酬问题
    4.2 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出现问题的成因
        4.2.1 地方政府缺乏改革的主动性
        4.2.2 法规约束力不足
        4.2.3 部分公务员将车补视为个人福利
        4.2.4 缺乏对公务用车使用的有效监督
5 国内外公务用车制度的经验借鉴
    5.1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分析
        5.1.1 货币化补贴模式
        5.1.2 公车集中管理模式
        5.1.3 社会化服务模式
    5.2 国外公车制度的主要模式分析
        5.2.1 英国的共享租车和公文快递
        5.2.2 德国的公开市场化
        5.2.3 芬兰的出租汽车卡
    5.3 国内外公务用车管理实践的启示
6 深化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途径
    6.1 建立相关行政法律法规
    6.2 大力加强公务用车平台建设
    6.3 对交通补贴发放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6.4 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
    6.5 做好公车使用审计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文献述评
    1.5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公务用车制度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本研究中人类行为的假定
        2.2.2 非正式约束
        2.2.3 正式约束
        2.2.4 路径依赖
        2.2.5 交易费用
        2.2.6 产权
3 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描述
    3.1 改革过程
    3.2 主要做法
        3.2.1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3.2.2 妥善安置车辆和司勤人员
        3.2.3 发放车改补贴
        3.2.4 完善公务用车管理的规章制度
    3.3 基本成效
        3.3.1 有效降低公共财政支出
        3.3.2 规范透明政务运行
4 改革的难点及理论分析
    4.1 仍然存在“官轿”思想:非正式约束形成思维定势
    4.2 缺乏成文规章制度:正式约束缺位
    4.3 车补与行政级别挂钩: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4.4 部分人参与的渐进式改革:产权改革受交易费用影响
    4.5 执行和监督困境:交易费用的博弈
5 提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效果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思想教育突破滞后的非正式约束
    5.2 设立并完善正式约束实现激励
    5.3 创新驱动发展打破路径依赖
    5.4 明晰产权控制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5.5 优化制度设计提升执行和监督的效果
6 结语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媒体认为各地公车改革成本并不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公务用车改革效率评价研究[D]. 宋夏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及其完善研究[D]. 黄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4]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D]. 肖新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D]. 郭姝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县级政府公务用车改革实证研究 ——以湖北省兴山县为例[D]. 李娟娟. 三峡大学, 2019(06)
  • [7]南宁市公车改革货币化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 秦珺. 广西大学, 2019(01)
  • [8]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D]. 苏慕瑜. 兰州大学, 2018(10)
  • [9]潍坊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D]. 朱彤.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10]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肇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D]. 刘彩宇.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媒体认为各地公交改革成本不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