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复式住宅的建筑设计

浅谈复式住宅的建筑设计

一、浅论错层住宅的建筑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斯莹[1](2021)在《基于自然通风的教育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绿色建筑和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推广与发展,人们开始反思建筑创作的本源。建筑本身是适应气候的工具,是人类的庇护所,因此适应环境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影响地域建筑设计的因素有很多,秉持绿色建筑源头减量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方案设计初期应考虑气候因素、场地因素及应对策略,充分利用自然气候条件,挖掘场所少能耗甚至零能耗的潜力,结合场地环境实际情况分析建筑形态及存在的问题,应对不同的问题使用相应的策略去解决。基于自然通风和源头减量的设计理念,采用文献阅读、案例分析、软件模拟等方法,以建筑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研究适应严寒地区高校教育建筑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其设计方法。本文对建筑自然通风的应用与措施进行比较研究,结合软件进行通风性能模拟分析,解读建筑风环境与建筑空间组织之间相互决定与影响的内在机制。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普适性的空间设计原则,指出严寒及寒冷地区高校教育建筑需要相关设计研究。同时参照相关理论及策略,以呼和浩特为例,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三期实验楼空间组织模式进行剖析,以室内通风效益为基准点,利用fluent airpak3.0软件分别模拟自然通风条件下建筑内部不同空间组织模式的风速矢量图、风速云图,并统计计算室内换气次数指标,模拟结果表明在南北通透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中庭、错层、烟囱的综合组织模式下的通风效益最大,自然通风状态可以满足室内通风要求,同时总结归纳适宜呼和浩特地区高校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地域性空间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室外风环境、室内空间设计、界面空间设计、控制建筑冬季自然通风四个方面总结了基于自然通风的教育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策略。并对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生公寓四号楼改造教学楼进行应用设计,在当地夏季短暂炎热期不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的情况下,展开了对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建筑内部空间组织模式优化的研究。分别为交通空间和使用空间设计了中庭和跃层的空间组织模式,不仅形成了穿堂风,而且增大了热压作用,改善了背风面空间风环境。对比改造前后的模拟结果,改造后的方案其房间内整体通风效果有了明显的增加,表明设计改造方案合理有效。通过可持续的设计和优化,利用自然通风供给室内充足新风量,提高建筑使用舒适度;避免空调等机械设备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在建筑设计前期实现绿色节能,使校园焕发活力,有助于拓宽思路,为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马瑞丽[2](2020)在《云南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研究 ——以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一批从单一商业模式转变为多模式的商业综合体,其功能多样、人员密集,消防救援困难,尤其建设在坡地之中时,接地方式、规划选址、消防设计等方面也都不同于一般的平原建筑,所带来的消防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国家现行防火规范对此类建筑已不能进行全面的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关于坡地建筑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此类建筑的相关基础性研究之上,对比国家消防规范和其他地方性法规,首先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在坡地与平原环境中消防设计存在的差异性一一阐述与分析,其次对典型案例进行调研,通过现行国家规范条文对坡地建筑设计局限性的思考,就坡地建筑消防设计的建筑定性、消防扑救场地设计、人员安全疏散等问题进行研究,最后以云南坡地建筑中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总结该类建筑多种使用功能组合下的消防设计策略,包括坡地商业综合体总平面消防车道与扑救场地布局、防火设计高度及建筑类别划分、安全疏散通道及安全避难场所设置等,最后结合“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项目的消防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剖析,分析场地地形、利用高差变害为利,通过总结出来的策略进行实际分析和运用。

张园[3](2020)在《从“旧式住宅”到“理想住宅” ——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大众报刊与专业期刊看城市住宅变革》文中研究表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的理解,学术界多将其看作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并多以类型学的方式对其展开研究。对于这一过程中不同群体对于住宅的不同诉求和表达,及这种诉求和表达所体现的多样而丰富的思想根源,以及建筑师住宅实践中细致且反复的试错和进步仍有较多的研究空间。这段时期,大众群体和建筑师群体在政治变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以大众期刊和专业期刊为媒介,不约而同的开始对中国传统的住宅进行批判,大众群体对理想的住宅展开美好的想象,建筑师群体也开始有关住宅改良的实践,并于20世纪三十年代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潮。因此,本文试图以反应当时社会面貌的报刊杂志为依托,从观念层面入手分析,考察旧式住宅是如何被大众批判的,大众又是如何对住宅进行想象的,以及建筑师群体对此的回应和创新。并试图在关于住宅的“大众的想象”和“专业的实践”之间架构起一条具有相关性的线索,通过从“观念”到“想象”再到“实践”之间的比较与联系,真实而清晰的再现这一变革时期有关理想住宅的丰富图景,认识和解读住宅变革过程中隐含的“现代性”,为近代住宅的真实缩影提供新的支撑和理解途径。本文首先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报刊杂志中住宅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之后着重分析了对住宅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卫生观念和居住观念的具体表现。接着从“旧式住宅”开始,分析其被大众所批判的各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并将大众对于“理想住宅”的具体想象以图示的方法分类进行表达,最后以建筑师群体对理想住宅的实践分析为结尾,解构化的表达了住宅现代化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变化,构成了一种丰富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现代化路径。通过从“旧式住宅”—“理想住宅”—“住宅实践”的一条连续性的分析脉络,笔者试图清晰地展现出在这个激烈变革的时期,大众群体和建筑师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以报刊杂志为媒介的互相影响的闭环,共同推进了住宅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住宅变革期大众丰富的想象力和建筑师不朽的创造力。

黄宏鹏[4](2020)在《从自然通风视角探讨广州高层住宅设计》文中指出2020年初,一场弥漫于整个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人们开始重视健康生活。随着病毒的扩散,室内空调的开启可能引起交叉感染,聚集在一起的人们纷纷关闭空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通风的重要性,反思目前市场存在的大多数户型的一些弊端。本课题也正契合这一主题,思考如何从自然通风角度优化广州高层住宅设计。在新建建筑设计之初,自然通风应该是优先考虑的,越早考虑自然通风,对单体建筑乃至整个建筑群体的风环境效果起到的作用越大。自然通风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耗电量,因此本文通过采集某居住区建筑的耗电量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分析并模拟分析建筑自然通风情况,验证二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出可行的自然通风优化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如下:通过采集某居住区夏季不同月份中各户的电表数据,获得各户不同月份的用电量及其与所在楼层、朝向的关系:随着楼层增高、住户用电量逐渐降低;用电量多的户型主要为北向户型,用电量少的户型主要为南向户型。运用Autodesk CFD软件模拟,从规划设计、平面设计、立面设计、细部构造设计等方面分析高层住宅建筑自然通风的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规划设计方面适合使用点式或行列式布局;平面布局上通过调整户内门窗的位置,使之形成有效通风路径;通过调整厨卫位置,避免相邻户型的相互干扰;立面设计上设置架空层、楼栋开洞、设置太阳能烟囱和调整为复式户型等均对自然通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细部构造设计方面,可用植物、水景、延长通风路径等降低架空层底部温度,用封闭玻璃房的温室效应提高顶部温度以强化烟囱效应,改造外墙窗户构造以满足单面通风等。最后以广州市某居住区为例,优化设计方案,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将塔楼从正南朝向调整为适合自然通风的东南朝向、将围合式布局调整为行列式布局;增加设置户内墙体之间的高窗以及调整户内门的位置从而优化户内通风路径;开设楼栋洞口、增加不同高度窗户、在户型中选择不同的位置设置太阳能烟囱等方式优化垂直通风效果;分析并构建了单面墙的双开口通风模型、太阳能烟囱每层细构造及顶部玻璃房模型、新Trombe组合式墙体模型,使各方面的通风措施构想落地变得更加直观和可行。

任燕[5](2019)在《山地住宅小区建筑设计适宜性策略研究 ——以天地源重庆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山地地貌丰富,山地面积超过了全国陆地面积的69%,山地城镇在全国达到了50%。山地城市的建设,因为地形地貌起伏复杂、自然环境丰富多样,其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环境塑造等方面应考虑的因素也较平地城市更为复杂,从山地适宜性角度出发进行的建筑创作,因特殊地理符号而使设计结果区别于其它地区,也造就了山地城市建筑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城市居住用地的建设已然成为决定城市形象、人居环境空间品质的重要组成。而山地城市的居住区建设在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同时,通过与地域环境的融合、通过对历史文脉的传承,通过建筑与地形地貌的对话,通过融入全寿命周期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全方位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营造了舒适绿色的人居环境,塑造了山地城市富有个性的风貌。本文以作者负责设计管理的重庆项目为例,从适宜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山地城市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打造人居环境空间品质的设计活动中,如何实现对当地山地地形改造的适宜性设计。重庆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气候特征鲜明,文化历史悠久,当地建筑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山地建筑文化。本文以天地源公司开发建设的重庆水墨江山项目为例,从建筑设计及设计管理角度,阐述了山地城市住宅小区类项目的概况和设计背景,详细分析了项目的场地条件、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以及区域气候特征等,挖掘重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建立当地人文环境与建筑的关联。论文特别分析当地传统建筑,研读传统建筑在处理建筑与地形融合关系上的策略和设计手法,总结相关经验并指导水墨江山项目的建筑设计。在天地源水墨江山住宅小区项目设计实践中,笔者以建筑学专业相关理论为基准,以建筑设计管理方的身份全面参与项目的策划、规划及建筑设计全过程。本论文从天地源水墨江山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的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竖向设计、交通组织、气候适应性、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出发,探讨结合当地典型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特点的适宜性山地城市住宅设计策略,从城市环境、建筑场地和建筑设计的协调性角度出发,探讨因地制宜、保护自然资源,契合自然环境的设计手法,从对山地城市住宅建筑的经济合理性分析,探讨山地城市场地特征和建筑个性的和谐统一。

郭婧[6](2018)在《深圳市高层住宅露台设计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住房商品化以来,城市住宅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住户从只关心居住面积的大小到对住宅的细部、人性化、环境的舒适程度等设计方面的关注在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大量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高层住宅可以用最高效的方式利用土地,为居民提供更多住房,因此提升高层住宅的品质,改善人居是建筑师面对的重要问题。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住宅设计与建设对全国的住宅市场都有示范作用,同时不断引领着户型的创新。高层住宅的露台正是提升住宅品质所创造的住宅内私有的室外空间。将露台与高层住宅相结合,正是对高层住宅居住环境提升所做出的实践。它可以为岭南地区的高层住宅住户提供更好的采光和通风;在住宅内建造露台花园为人们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留下一片放松心灵之地。将露台进行合理的绿化,可以增加住区的绿地面积,美化建筑立面,从而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但另一方面,露台的设计也是受政策影响最大的住宅空间,因为其一度不算面积的规定导致露台成为开发商“偷面积”的手段,以至于深圳对露台的政策从开放,到灵活控制到最后的收缩控制。文章首先对现代住宅露台的出现、发展及实践案例进行概述,并对深圳市高层住宅的露台发展进行简述,并阐述露台的基本特点及影响露台的的设计因素。回顾了深圳市对于露台历年来的政策变化和生活需求影响下的露台使用的发展,并对不同层次家庭、不同面积住宅对露台使用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总结住户对露台的使用感受及需求,并对露台现状进行评价。最后对通过对露台的设计原则、露台的形式及功能、多元化设计等方面,希望使露台回归“私有的外部空间”的本质,从而促进露台设计和使用的良性发展。露台虽然不是住宅必须的空间,但一个设计合理的露台却关系着住宅的整体性能和品质。文章最后通过露台的空间设计、露台与住区景观的整体性设计,和对规范的建议,希望有助于设计出更符合人们生活模式的人性化、精细化的露台。

周荩昉[7](2017)在《试论住宅建筑美观与实用性设计要点》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代人的居住理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在注重建筑实用性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建筑的美观性。为此,当前住宅建筑设计中,美观实用性就成为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点。文章也从美观性与实用性两个方面对注重建筑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希望为相关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王光华[8](2015)在《川渝坡地住区的适地设计策略初探》文中提出因地理地貌之由,坡地是川渝地区普遍存在的住区建设用地,其建设条件复杂,给设计带来诸多不便。设计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不合理的建设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且当代人们的居住习惯和对居家的品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如何使当代住区与所处坡地环境协调共融,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当代建筑学角度出发,以对历史沿革的研究开始,再对现当代川渝等地的住区典型案例进行调研,从场地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了一些当代住区与坡地环境不相协调的客观问题,包括:场地规划轻视坡地环境、建筑设计与坡地特质不协调、景观环境的坡地特色不足。随后,对川渝坡地特质的内容进行梳理,包括地貌、微气候和居住文化习俗。结合所发现的客观问题与川渝坡地的特质,并借鉴古今中外的基础理论,提炼出川渝坡地住区适地设计的指导思想:系统观下的综合权衡、适宜适度地尊重坡地特质,从而得出适地设计的原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汲取实地调研、设计文本等搜集到的相关案例中的可取之处,从场地规划、建筑设计、景观环境三方面,具有针对性地归纳川渝坡地住区的适地设计策略:第一,主张场地规划应因势利导,包括整合内外的场地梳理、综合权衡的建筑布局、适应地形的动态车行系统、契合地形的静态车行系统、结合地貌的步行系统五点策略。第二,认为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包括互动适应的接地方式、由地而生的空间形态、入口与内部功能相互适应、符合坡地审美的建筑风貌、立体化的建筑消防系统五点策略。第三,提出景观环境营造应山水共融,包括追求自然的山石景观、依山就势的水体景观、多元多维的植被绿化、体现坡地特色的造景四点策略。最后,以笔者参与的实际工程——四川省巴中区南江县清华苑住区设计为例,对上述研究进行实例印证。期望本文对川渝坡地住区的适地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潘晓革,朱会平[9](2014)在《浅论现代住宅的建筑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现代住宅的建筑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一些建议。

凌彧嘉[10](2013)在《错层嵌套的空间组合式住宅的设计原理及应用》文中提出基于传统标准层式住宅的空间与实用难以兼得的不足,错层嵌套的空间组合式住宅应运而生,较好地解决以上弊端,更加满足高品质生活中的各类需求,具有广泛的实际推广价值。

二、浅论错层住宅的建筑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错层住宅的建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然通风的教育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自然通风的相关理论
    2.1 自然通风的形成原理
    2.2 影响建筑自然通风的相关因素
        2.2.1 地域气候因素
        2.2.2 建筑设计因素
        2.2.3 建筑围护结构
    2.3 建筑自然通风效益评价指标
    2.4 建筑自然通风的空间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然通风的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类型定性研究
    3.1 天井空间
    3.2 竖井空间
    3.3 中庭空间
    3.4 错层空间
    3.5 地下腔体空间
    3.6 被动式自然通风设计原则
        3.6.1 室外风环境设计原则
        3.6.2 室内风环境设计原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风环境模拟的教育建筑案例量化剖析研究
    4.1 实验楼概况
        4.1.1 基地概况
        4.1.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1.3 方案概况
    4.2 基于自然通风的方案解剖
        4.2.1 整体横向剖析
        4.2.2 整体纵向剖析
        4.2.3 独立空间剖析
    4.3 各空间与综合空间的模拟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自然通风的教育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5.1 教育建筑室外风环境设计策略
        5.1.1 调节室外微气候
        5.1.2 建筑形体设计
    5.2 教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策略
        5.2.1 平面进深尺寸设计
        5.2.2 平面贯通空间设计
        5.2.3 剖面通高空间设计
    5.3 教育建筑界面空间设计策略
        5.3.1 立面腔体设计
        5.3.2 立面开窗设计
    5.4 控制建筑冬季自然通风的优化策略
        5.4.1 减少对流换热
        5.4.2 增设“风屏”保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自然通风的建筑空间改造设计实践应用
    6.1 项目背景
    6.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6.3 改造前空间风环境现状模拟
    6.4 改造优化方案设计
    6.5 改造后空间风环境模拟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工作
    7.2 研究中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附件

(2)云南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研究 ——以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1.3.1 研究的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接地方式解析
    2.1 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概述
        2.1.1 山地与坡地的定义
        2.1.2 商业综合体
        2.1.3 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
    2.2 云南坡地形态特征
        2.2.1 云南山地的分布
        2.2.2 云南地形地貌
        2.2.3 云南地貌的五个特征
    2.3 坡地建筑的接地方式
        2.3.1 地下式
        2.3.2 地表式
        2.3.3 架空式
第三章 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在坡地中存在的问题
    3.1 消防设计相关内容阐释
        3.1.1 防火规范的历史与现状
        3.1.2 坡地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内容
        3.1.3 大型商业综合体独有特点分析
    3.2 层数和高度与现有消防规范的冲突
        3.2.1 平原地区中不同规范对建筑高度的计算方法研究
        3.2.2 坡地建筑中设计高度的难定性
        3.2.3 高度计算衍生出来的层数问题
    3.3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在坡地综合体中规范难以界定清楚
        3.3.1 平原地区地下室、半地下室如何界定
        3.3.2 坡地建筑中的半地下室、地下室界定出现的问题
        3.3.3 地上、地下建筑界定模糊所涉及的其他消防问题
    3.4 灭火救援设施的设置与现行国家规范的矛盾所在
        3.4.1 平原地区消防车道设计
        3.4.2 坡地建筑中消防车道设计问题
        3.4.3 平原地区消防救援场地和救援窗口设计
        3.4.4 坡地建筑中消防登高扑救场地的设置问题
    3.5 矛盾总结
第四章 实际案例分析
    4.1 大型商业综合体——重庆巴渝世家
        4.1.1 消防车道与扑救场地
        4.1.2 建筑设计高度
    4.2 高层建筑群——重庆望龙门建筑群
        4.2.1 设置高架环形消防车道
        4.2.2 设置空中通道层
        4.2.3 设置多个疏散出口
    4.3 中小型坡地建筑组群——文山世外桃源
        4.3.1 场地竖向分析
        4.3.2 总平面消防布局研究
        4.3.3 消防道路设置
        4.3.4 消防扑救场地设置
    4.4 小台地建筑群——六盘水汇龙家园
        4.4.1 消防车道及扑救场地设置
        4.4.2 疏散出入口设置
    4.5 大型商业综合体——重庆巴南龙洲湾项目
        4.5.1 地上与地下建筑的界定
        4.5.2 防火分区划分及疏散出口设置
    4.6 案例分析总结
第五章 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策略
    5.1 建筑设计高度相关技术策略
        5.1.1 变高层为多层
        5.1.2 变超高层为高层
        5.1.3 变商住楼为住宅楼
    5.2 灭火救援设施设置策略
        5.2.1 消防车道的设置
        5.2.2 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设置策略
        5.2.3 变地面扑救为空中扑救
    5.3 地下、半地下建筑消防相关设计策略
        5.3.1 根据不同临空面设置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
        5.3.2 利用竖向设置多层次疏散口
        5.3.3 不同功能防火分区的划分策略
    5.4 安全疏散区域和避难场所设置策略
        5.4.1 安全疏散通道及安全空间的设置策略
        5.4.2 疏散楼梯的设置策略
    5.5 消防设计各项技术的整合策略
        5.5.1 小型消防车与固定水源结合
        5.5.2 设置微型消防站
        5.5.3 增加场所内消防设施的设置比例
        5.5.4 装饰材料的选用
    5.6 策略总结
第六章 设计实践——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项目
    6.1 基础资料
        6.1.1 项目背景
        6.1.2 区位分析
        6.1.3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6.1.4 竖向分析
    6.2 总平面消防设施设置
        6.2.1 总平面功能分区
        6.2.2 总平面消防车道设置
        6.2.3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设置
    6.3 消防疏散相关设计
        6.3.1 根据不同临空面设置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
        6.3.2 设置多个不同标高层疏散口
        6.3.3 设置内院(下沉广场)
        6.3.4 设置架空人行天桥
        6.3.5 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
    6.4 实践项目总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片索引
附录 B:表格索引

(3)从“旧式住宅”到“理想住宅” ——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大众报刊与专业期刊看城市住宅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基础
        1.2.1 时间界定
        1.2.2 研究资料
        1.2.3 概念解释
    1.3 现有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期住宅相关的报刊杂志
    2.1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期期刊杂志概况(1898-1937)
    2.2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期建筑专业类期刊杂志
        2.2.1 《中国建筑》(The Chinese architect)
        2.2.2 《建筑月刊》(The Builder)
        2.2.3 《新建筑》(Die Architektur)
        2.2.4 《学艺》
    2.3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期大众报刊
        2.3.1 《申报》
        2.3.2 《妇女杂志》
        2.3.3 《良友》
        2.3.4 其他杂志
    2.4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卫生观念与居住观念的改变
    3.1 卫生观念的转变
        3.1.1 晚清西译中述时期卫生思想的转变和萌芽(1870s-1890s)
        3.1.2 甲午战争后日本影响下的卫生制度的初步确立(1900s-1930s)
        3.1.3 卫生作为现代性的话语对于住宅的影响
    3.2 大众居住观念的转变
        3.2.1 小家庭
        3.2.2 个性、平等、自由
        3.2.3 妇女本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旧式住宅”缺点的讨论
    4.1 旧——“脱离本质”
        4.1.1 组织布局
        4.1.2 房间功能
        4.1.3 室内布置
        4.1.4 建筑元素
    4.2 旧——“不合卫生”
        4.2.1 组织布局
        4.2.2 房间功能
        4.2.3 建筑元素和设备
    4.3 旧——“低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想住宅”的想象
    5.1 外部环境
    5.2 建筑布局
        5.2.1 外部空间
        5.2.2 规模和朝向
        5.2.3 建筑风格
    5.3 房间
    5.4 室内布置
        5.4.1 艺术期刊的引导
        5.4.2 大众群体的选择
        5.4.3 超越时代的想象
    5.5 建筑构件与设备
    5.6 理想与现实
第六章 “理想住宅”的实践与转变
    6.1 建筑布局
        6.1.1 逐渐趋向灵活的建筑布局
        6.1.2 趋向大开间式的布局
        6.1.3 从体块分离到体块整合
    6.2 空间组成
        6.2.1 交通空间的演变与丰富变化
        6.2.2 错层空间的出现与消失
        6.2.3 重复性楼层平面的消失
        6.2.4 经过性空间的消减
    6.3 建筑元素
        6.3.1 从天井到花园
        6.3.2 从客堂到起居室
        6.3.3 从混合到分离——餐厨
        6.3.4 从均质到秩序——卧室
        6.3.5 半室外空间的出现
        6.3.6 精神娱乐空间的出现
        6.3.7 卫生空间的出现
    6.4 内部空间
        6.4.1 内部装饰与家具
        6.4.2 细致化的内部设计
    6.5 细部构造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卫生观念和居住观念的转变
    7.2 从“旧式住宅”到“理想住宅”
        7.2.1 从“旧式住宅”到“理想住宅”——完全的背离与反叛
        7.2.2 “理想住宅”中受制于传统习惯的想象
    7.3 从“理想住宅”到“住宅实践”
        7.3.1 “理想”与“实现”
        7.3.2 “理想”与“现实”
    7.4 “理想住宅”的具体化
        7.4.1 大众期刊和专业期刊所代表的不同话语和行为主体的诉求与表达
        7.4.2 住宅变革期住宅实践的三大特点
    7.5 研究的不足之处
    7.6 对于研究意义的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一 本文涉及到的二十世纪初期主要报刊统计
附录二 第六章住宅案例平面重绘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从自然通风视角探讨广州高层住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然通风的理论基础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规划设计方面
        1.4.2 单体布局方面
        1.4.3 细部构造方面
        1.4.4 国内外研究总结及不足
    1.5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实证研究对广州某居住区夏季进行用电量数据采集及分析
    2.1 数据采集对象选择及方法论述
        2.1.1 数据采集对象选择
        2.1.2 分析方法论述
    2.2 四-七月份居民用电量数据整理及预处理
    2.3 数据分析
        2.3.1 用电量随楼层层数增加的变化
        2.3.2 用电量在不同朝向户型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高层住宅自然通风的因素及其应用
    3.1 DeST与Autodesk CFD软件介绍与模拟
        3.1.1 DeST软件介绍与模拟
        3.1.2 Autodesk CFD软件介绍
        3.1.3 Autodesk CFD软件模拟验证
    3.2 规划设计中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
        3.2.1 规划布局的多种组合样式
        3.2.2 某地块多种规划布局方案及其CFD模拟
    3.3 单体设计中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
        3.3.1 平面设计中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
        3.3.2 立面设计中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
    3.4 细部构造设计中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
        3.4.1 降低底部入口空气温度
        3.4.2 提高顶部出口温度
        3.4.3 墙面构造设计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影响要素对广州居住区住宅的设计调整应用
    4.1 规划设计中的调整
    4.2 平面设计中的调整
        4.2.1 对流路径的调整和优化
        4.2.2 对厨房位置的调整和优化
    4.3 立面设计中的调整
        4.3.1 楼栋开设洞口
        4.3.2 户型设置成错层
        4.3.3 设置太阳能烟囱
    4.4 细部构造设计中的调整
        4.4.1 双开窗户的细部构造
        4.4.2 太阳能烟囱的细部构造
        4.4.3 新TROMBE墙体的细部构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一 广州某居住区不同月份电量采集数据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山地住宅小区建筑设计适宜性策略研究 ——以天地源重庆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山地与山地城市
        1.1.2 我国山地建筑现状
        1.1.3 山地城市住宅建筑的特点
        1.1.4 研究项目背景
    1.2 研究的范围、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相关概念
        1.3.1 山地、山地城市及山地城市设计
        1.3.2 山地建筑典型特征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研法
        1.5.2 专业交流
        1.5.3 案例剖析
2 山地城市住宅设计概述
    2.1 山地建筑的特点
        2.1.1 山地地形影响下的土地开发
        2.1.2 交通出行特点
        2.1.3 建筑处理手法特点
        2.1.4 景观环境特点
    2.2 山地城市住宅设计特点
        2.2.1 设计理念基础:对原有环境的融合和文化的传承
        2.2.2 设计思路要点: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
        2.2.3 设计方案落实:分析价值排序确定具体排布
    2.3 山地城市住宅设计原则
        2.3.1 因地制宜原则
        2.3.2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2.3.3 规划设计应与区域整体相协调的原则
    2.4 重庆传统建筑设计策略及启示
    2.5 小结
3 天地源重庆水墨江山住宅小区设计概述
    3.1 重庆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特色
        3.1.1 自然生态
        3.1.2 人文特征
    3.2 重庆山地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
        3.2.1 山地环境影响下的规划布局特点
        3.2.2 山地环境影响下的建筑形态特点
        3.2.3 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建筑特点
        3.2.4 山地环境影响下的住宅设计特点
    3.3 水墨江山住宅小区项目概况
        3.3.1 区位及交通
        3.3.2 用地及上位规划
        3.3.3 场地地形地貌及现状
        3.3.4 市政公用设施配套
        3.3.5 场地微气候特征
        3.3.6 场地文化表现特征
    3.4 设计目标与理念
        3.4.1 设计目标
        3.4.2 设计理念
    3.5 小结
4 适应山地地形的建筑设计策略
    4.1 地形适应性设计策略
    4.2 基于地形适应性的规划设计研究
        4.2.1 规划总平面推演
        4.2.2 功能分区
        4.2.3 建筑布局
    4.3 基于地形适应性的竖向设计研究
        4.3.1 竖向设计原则
        4.3.2 竖向设计策略
        4.3.3 竖向设计方案
    4.4 建筑设计分析
        4.4.1 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4.4.2 设计理念及风格定位
        4.4.3 建筑单体竖向交通设计
    4.5 景观设计分析
        4.5.1 环境景观设计理念
        4.5.2 环境景观设计思路
    4.6 交通组织分析
        4.6.1 交通组织规划设计原则与策略
        4.6.2 交通组织中的无障碍设计
        4.6.3 交通组织中的消防车道及扑救场地设计
    4.7 小结
5 适宜当地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
    5.1 重庆当地气候特征及建筑设计应对气候的要点
    5.2 重庆传统建筑的被动式气候策略及启示
        5.2.1 被动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表现
        5.2.2 被动适应气候的典型构造形态
    5.3 改善风环境的设计策略
        5.3.1 顺应山地微气候的规划布局
        5.3.2 利于通风隔热的建筑形态
    5.4 改善光环境的设计策略
        5.4.1 利于户内光环境的总体规划
        5.4.2 利于户内光环境的建筑单体设计
        5.4.3 有效改善光环境的建筑构造措施
    5.5 利于节能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5.6 小结
6 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策略
    6.1 地域文化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6.1.1 地域心理
        6.1.2 建筑色彩
        6.1.3 建筑材料与技术构造
    6.2 重庆当代建筑文化表现
        6.2.1 影射山水环境
        6.2.2 隐喻自然元素
        6.2.3 当地的记忆色彩
        6.2.4 对民俗特征的外在表达
    6.3 文化适宜性策略
    6.4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6.5 小结
7 基于适宜性策略研究的设计成果
    7.1 规划设计方案
    7.2 景观设计成果
    7.3 建筑单体平面设计
    7.4 建筑单体立面设计
        7.4.1 新中式建筑立面风格表达
        7.4.2 地域文化的演绎与创新
    7.5 防火设计
        7.5.1 总体规划防火设计
        7.5.2 建筑单体防火设计
    7.6 无障碍设计
    7.7 气候适宜性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节选
        7.7.1 总平面绿色建筑设计
        7.7.2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7.7.3 室内通风模拟
        7.7.4 室内光环境设计
    7.8 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A: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报告
    1.室内风环境评价标准
    2.模拟计算参数
    3.模拟结果
        3.1 夏季模拟结果及分析
        3.2 冬季模拟结果及分析
    4.结论
附录 B:绿色建筑室内光环境与视野综合计算分析报告
    1.规范标准参考依据:
    2.建筑概况
        2.1 基本信息
        2.2 层高汇总表
        2.3 全楼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外墙面积汇总表
        2.4 建筑轴测图
    3.指标要求
    4.模拟概述
        4.1 分析软件
        4.2 参数设置
    5.模拟分析
        5.1 模拟条件
        5.2 模拟结果
        5.2.1 窗地面积比
        5.2.2 采光系数统计
    6.结论
致谢

(6)深圳市高层住宅露台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露台发展及概述
    2.1 露台发展
        2.1.1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
        2.1.2 国内露台研究与实践
        2.1.3 深圳市高层住宅露台的发展
    2.2 高层住宅露台的类型
        2.2.1 按立面组合方式
        2.2.2 按平面组合方式
    2.3 高层住宅露台的特征分析
        2.3.1 私人性的外部空间
        2.3.2 灰空间的空间特质
        2.3.3 良好的采光通风
        2.3.4 开阔的景观视野
        2.3.5 丰富立面造型
        2.3.6 私密性不足
    2.4 影响露高层住宅台设计的因素
        2.4.1 岭南气候特征
        2.4.2 居住观念的变化
        2.4.3 房地产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圳有关高层住宅露台的政策演变及影响
    3.1 政策的演变
    3.2 露台设计的阶段性变化
        3.2.1 高端化社区的大面积露台设计
        3.2.2 90/70政策时期的露台设计
    3.3 政策影响下的露台设计产生的问题
        3.3.1 对容积率的影响
        3.3.2 空间资源的侵占
        3.3.3 对住宅设计的影响
        3.3.4 住宅商品同质化趋势严重
    3.4 露台建成后的改造问题
        3.4.1 各种改建手法
        3.4.2 露台搭建的危害
    本章小结
第四章高层住宅露台使用状况调研分析
    4.1 问卷调研
        4.1.1 问卷调查结果
        4.1.2 调研问卷分析
    4.2 入户调研
        4.2.1 调研小区选择
        4.2.2 入户观察及访谈
    4.3 对问卷调查结果及入户调研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层住宅露台设计研究
    5.1 露台的设计原则
        5.1.1 对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借鉴的设计原则
        5.1.2 营造心理舒适感的环境
        5.1.3 合理的空间尺度设计原则
        5.1.4 生态化的设计原则
        5.1.5 与户型相匹配的露台设计
    5.2 露台的平面设计
        5.2.1 空间朝向
        5.2.2 平面造型
        5.2.3 平面尺寸
        5.2.4 空间组织
    5.3 露台的细部设计
        5.3.1 围护结构
        5.3.2 生态化设计
        5.3.3 遮阳降噪
        5.3.4 附属设施
    5.4 规避私密问题的设计做法
        5.4.1 私密性的干扰因素
        5.4.2 改善露台私密性的设计方法
    5.5 露台违建的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未来露台设计的展望
    6.1 露台作为私人的外部空间成为住宅的核心
    6.2 露台景观设计策略展望
        6.2.1 将露台设计为立体化园林体系
        6.2.2 露台与城市景观设计有机结合
        6.2.3 通过露台设计加强俯视角度的景观性
        6.2.4 露台景观设计增加生态多样性
    6.3 对制定露台相关规定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深圳市高层住宅露台使用情况问卷
致谢

(7)试论住宅建筑美观与实用性设计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住宅建筑美观性设计要点
    1.1 利用错层设计
    1.2 关注整体布局
    1.3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
2 住宅建筑实用性设计要点
    2.1 厨房与卫生间实用设计
    2.2 合理的层数及层高设计
    2.3 住宅建筑通风设计
3 结语

(8)川渝坡地住区的适地设计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2 概念界定
        1.2.1 川渝坡地
        1.2.2 住区
        1.2.3 适地设计策略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川渝坡地住区的适地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适地的历史沿革
        2.1.1 适地居所的起源
        2.1.2 传统坡地民居
    2.2 适地设计的现状与调研
        2.2.1 适地设计的必要性
        2.2.2 适地住区的特征
        2.2.3 相关的案例调研
    2.3 适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3.1 场地规划轻视坡地环境
        2.3.2 建筑设计与坡地特质不协调
        2.3.3 景观环境的坡地特色不足
    2.4 本章小结
3. 川渝坡地住区适地设计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3.1 川渝坡地特质
        3.1.1 坡地地貌
        3.1.2 坡地微气候
        3.1.3 坡地居住文化习俗
    3.2 基础理论思辨
        3.2.1 系统观
        3.2.2 适应适宜
        3.2.3 坡地审美倾向
        3.2.4 启示与思考
    3.3 川渝坡地住区适地设计的指导思想
        3.3.1 系统观下的综合权衡
        3.3.2 适宜适度地尊重坡地特质
    3.4 川渝坡地住区适地设计的设计原则
        3.4.1 场地规划的因势利导原则
        3.4.2 建筑设计的因地制宜原则
        3.4.3 景观环境营造的山水共融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因势利导的场地规划
    4.1 整合内外的场地梳理
        4.1.1 适宜的梳理方式选择
        4.1.2 山脉水脉的引导利用
        4.1.3 顺应地形的适宜改造
        4.1.4 理想的场地梳理模型
    4.2 综合权衡的建筑布局
        4.2.1 辨证施治各坡度坡向的日照
        4.2.2 利用坡地局部环流改善通风
        4.2.3 建筑布局形式的适地性
    4.3 适应地形的动态车行系统
        4.3.1 适宜的车道纵坡坡度
        4.3.2 巧用多元立体的车道形态
        4.3.3 借标高差异区分人车区域
    4.4 契合地形的静态车行系统
        4.4.1 停车场地的类型
        4.4.2 标高灵活的集中车库
        4.4.3 减少接地的集约停车方式
    4.5 结合地貌的步行系统
        4.5.1 消解高差的步道形式
        4.5.2 结合地貌的路径组织
        4.5.3 融入地形的外部活动空间
    4.6 本章小结
5. 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
    5.1 互动适应的接地方式
        5.1.1 接地方式的类型
        5.1.2 接地方式的适应性
    5.2 由地而生的空间形态
        5.2.1 适应等高线的住宅单元
        5.2.2 借交通体的可塑性组织空间
        5.2.3 竖向发展的住宅院落空间
    5.3 入口与内部功能相互适应
        5.3.1 入口方式及交通组织
        5.3.2 高、多层住宅的内部功能组织及入口适应性
        5.3.3 低层住宅的内部功能组织及入口适应性
    5.4 符合坡地审美的建筑风貌
        5.4.1 民居元素的融入
        5.4.2 粗犷的材质表达
        5.4.3 大地底色搭配局部亮色
    5.5 立体化的建筑消防系统
        5.5.1 构建多元的消防扑救场地
        5.5.2 高层住宅单体的分段扑救——以重庆为例
    5.6 本章小结
6. 山水共融的景观环境营造
    6.1 追求自然的山石景观
        6.1.1 利用地形形成山体
        6.1.2 人工造景模拟山石
        6.1.3 营造住区登山场所
    6.2 依山就势的水体景观
        6.2.1 通过景观设计因借江景
        6.2.2 巧借高差营造动态水景
        6.2.3 利用洼地形成静态水景
        6.2.4 营造住区亲水近水氛围
    6.3 多元多维的植被绿化
        6.3.1 多元的植被绿化
        6.3.2 多维融渗的植被绿化
    6.4 体现坡地特色的造景
        6.4.1 景观功能化第五立面
        6.4.2 景观化护坡和挡土墙
        6.4.3 融渗住宅界面与景观界面
    6.5 本章小结
7. 设计实践
    7.1 项目简介
        7.1.1 项目概况
        7.1.2 用地条件
        7.1.3 技术经济指标
        7.1.4 方案最终效果
    7.2 因势利导的场地规划
        7.2.1 整体改造的梳理方式
        7.2.2 综合权衡的建筑布局
        7.2.3 适应地形的车行系统
        7.2.4 结合地形的步行系统
    7.3 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
        7.3.1 互动适应的接地方式
        7.3.2 契合地形的空间形态
        7.3.3 入口与内部功能相互适应
        7.3.4 借用屋顶平台形成消防扑救场地
    7.4 景观功能化第五立面
8.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四川省巴中区南江县清华苑住区设计文本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错层嵌套的空间组合式住宅的设计原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错层嵌套的空间组合式住宅的分类
    1.1 两种组合方式结合后可衍伸出六种嵌套类型
2 各种组合方式的特点
3 单元式错层嵌套的空间组合式住宅组合图例
4 错层嵌套的空间组合式住宅的主要设计原理:
    4.1 户型特征
    4.2 主要优势
5 错层嵌套的空间组合式住宅典型设计范例:
6 实现错层嵌套的空间组合式住宅的技术手段:
    6.1 单层部分上下不变
    6.2 理顺不同空间的交通关系
    6.3 巧妙地设计户内楼梯
    6.4 对结构抗震的影响
    6.5 对水电煤气的影响
7结语

四、浅论错层住宅的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然通风的教育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 陈斯莹.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云南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研究 ——以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为例[D]. 马瑞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从“旧式住宅”到“理想住宅” ——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大众报刊与专业期刊看城市住宅变革[D]. 张园. 南京大学, 2020(12)
  • [4]从自然通风视角探讨广州高层住宅设计[D]. 黄宏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山地住宅小区建筑设计适宜性策略研究 ——以天地源重庆项目为例[D]. 任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深圳市高层住宅露台设计探究[D]. 郭婧. 深圳大学, 2018(07)
  • [7]试论住宅建筑美观与实用性设计要点[J]. 周荩昉. 居业, 2017(11)
  • [8]川渝坡地住区的适地设计策略初探[D]. 王光华. 重庆大学, 2015(06)
  • [9]浅论现代住宅的建筑设计[A]. 潘晓革,朱会平. 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
  • [10]错层嵌套的空间组合式住宅的设计原理及应用[J]. 凌彧嘉. 福建建筑, 2013(10)

标签:;  ;  ;  ;  ;  

浅谈复式住宅的建筑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