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间隙和“接近地震”

地震间隙和“接近地震”

一、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梁慧,王斌,李一帆,伍永秀,赵薇,杨光远,徐静[1](2021)在《云南漾濞6.4级地震后川滇地块地震活动性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对云南漾濞6.4级地震后川滇地块及其周缘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初步探讨,选取东经95°~110°和北纬20°~42°区域的M≥3.0地震,应用全国测震学科搭建的网络地震分析会商技术系统中"地震空区"扫描自动识别产出《地震空区扫描报告》(2021年6月6日),对研判川滇地块及其周缘地震活动的危险性和攀枝花地震监测中心站流体水温、流量观测数据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研究结论推断川滇地块具有发生6.0级以上地震的背景。

韩颜颜,马亚伟,解孟雨,臧阳,苑争一,于晨,田雷,王月,张小涛,姚琪,薛艳,韦进[2](2020)在《2020年2月3日四川青白江5.1级地震总结》文中提出针对2020年2月3日四川青白江5.1级地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构造背景、震源物理参数,以及地震序列特征等进行系统总结。结果表明,青白江5.1级地震发生前存在小震调制比高值、地磁低点位移、重力固体潮高噪声等中短期异常;地震序列活动特征显示,此次地震为一次孤立型地震序列,序列参数计算结果与当前余震活动水平基本相符。另外,青白江地震发生在龙泉山断裂带上,震源机制计算结果显示为一次逆冲型破裂事件,与龙泉山断裂构造性质一致。同时,此次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的少震弱震区,对于川滇及川滇藏交界地区后续7级以上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意义。

马禾青,杨明芝,罗国富[3](2020)在《利用随机场分析方法研究地震空区——以2次地震为例》文中指出尝试利用环形带地震活动的随机场分析方法,对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0级、1979年3月15日云南普洱6.8级地震空区进行了环形带地震能量场和地震频次场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空区的环形带随机场分析或许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地震空区定量分析方法。

闫全超[4](2020)在《青藏高原东缘现今地壳形变特征》文中指出青藏高原东缘位于青藏高原块体、川滇块体和四川盆地的交汇处,具有明显的构造活动性。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形变特征可为理解该区域的构造演化运动、隆升及扩张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对于进一步解释地壳运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运动为研究对象,以大地测量数据、地震数据和地质构造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最小二乘预估、阻尼应力张量反演和块体形变分区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地壳水平形变、应变分布、应力分布特征以及各子块体的效能率等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 2000年-2015年间2260个地震(≥ML3.0),对地震事件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进行活动性分析。结果发现集中在2008年-2013年的地震占总数目的91%,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的地震占总数目的84.2%。巴颜喀拉地块和川滇块体内地震事件的平均震源深度分别为9.5±3.5km、9.9±5.5km,主要滑动性质分别为走滑、走滑兼具逆冲,两块体内震源的平均深度基本相同且滑动性质相近。而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地震的平均震源深度为16.2±2.1km,远远大于前两者,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为界,北段为逆冲兼具走滑,南段则以纯逆冲为主导。(2)利用GPS数据计算青藏高原地区速度场剖面、面膨胀、剪应变、区域平均应变分布等。速度剖面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壳近南北向缩短,近东西向拉张,且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的运动趋势;面膨胀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周边以挤压缩短为主,内部以拉张为主,青藏高原南缘和龙门山地区是挤压应变最强烈的区域;剪应变结果表明整个青藏高原的剪应变明显大于周边地区,且高剪应变主要沿大型活动断裂展布;区域平均应变结果中,羌塘地块、川滇块体、滇东地块的平均主应变方向分别为SWW-NEE、NW-SE、NNW-SSE,整体呈现自西向东的顺时针旋转趋势。而在龙门山断裂NWW-SEE向的压缩应变远远大于NNE-SSW向的拉张应变。(3)阻尼应力反演方法和迭代联合应力反演的结果显示,最大主压应力主要分布在断裂附近,除龙门山断裂北段西侧区域外,各子区域内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最大压应力的方向由玉树NW-SE转向为鲜水河中部的NWW-SEE,再转向为安宁河的NNW-SSE,整体显示出顺时针旋转特征。龙门山断裂带的最大压应力,在中部和南部则呈现出近东西向,而北部则存在局部差异性。(4)青藏内部各地块和部分主要断裂的效能率分配值分布表明以玉树-鲜水河断裂为界其南侧和北侧区域差异显着,在东北缘区域内各子块体边界断裂运动远大于块体内部对地壳形变的贡献,而东南缘的结果则正好相反。由效能率分配值分布特征推断出青藏高原顺时针旋转的上边界是在玉树-鲜水河断裂带附近,这一结果与根据应变分布、应力分布特征推断的顺时针旋转上边界轮廓基本一致,而与GPS数据推断的上边界轮廓位于昆仑断裂-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且方向垂直龙门山断裂有所差异,体现了边界线位置在不同深度上的结果。

臧阳,薛艳,姚琪,解孟雨,苑争一,王阅兵,马亚伟,张小涛[5](2020)在《2020年1月25日西藏丁青5.1级地震总结》文中提出2020年1月25日,藏东昌都丁青地区发生5.1级地震,尽管此次地震发生在监测能力较低地区,但震前仍监测到小震调制比高值、低b值等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文中系统总结了地震构造背景、震源物理参数、序列特征以及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发现:震源机制解显示为拉张型破裂,最近断裂为巴青—类乌齐断裂;序列活动特征、序列h值和b值计算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主余型地震序列。目前,藏东地区仍存在一些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表明该地区存在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强震背景,丁青5.1级地震的发生未能缓解该地区强震危险性。

王萍,陈皓一,侯谨毅[6](2020)在《一种基于距离变换和分水岭算法的地震空区自动识别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地震空区的识别、分析是目前中期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传统的人工绘制预报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计算机视觉方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鉴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地震空区自动识别方法,输入历史地震的文本信息,通过距离变换、阈值分割、分水岭算法等计算机视觉方法进行处理,通过迭代比较和特征参数筛选有效地震空区,输出地震空区的分布图像以及相应的特征参数.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实验,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获得内部连通、边缘清晰的地震空区图像;与专家标定相比较,此方法的召回率为81.25%,准确率为92.86%.本文方法为地震研究工作者进行地震预测业务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李慧[7](2020)在《地震层析成像初始模型反演算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研究地球内部非均匀结构时,其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被应用于地震层析成像中。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是利用大量地震波走时数据反演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的一种成像方法。而初始模型作为层析成像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三维速度结构反演的收敛速度及成像结果的质量影响较大。本文为了能得到一个更合理可靠的初始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初始模型反演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地震层析成像中,获得了一个高分辨率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对提出的初始模型反演算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及算法实现。该算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对初始模型的干扰,其利用斯奈尔(Snell)定理并结合MPI并行技术进行射线路径追踪及理论走时计算,有效提高了算法的计算速度。同时,本文着重考虑了地下不连续面深度变化对走时的影响,对速度和不连续面深度划分不同权重进行联合反演计算,自动收敛得到一个可靠的初始模型。(2)本文在理论初始模型下生成了大量分布均匀的理论地震数据,并用这些理论地震数据反演修正与理论初始模型完全不同的反演前数学物理模型,将反演得到的模型与理论初始模型进行对比,证明了该初始模型反演算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3)本文对比了由不同初始模型反演得到的三维速度结构的收敛情况及成像质量,实验中的初始模型来自不同的初始模型反演方法。通过对比差异化初始模型对应的三维成像结果及收敛过程,突出了本研究算法的可靠性及优势,进一步论证了三维层析成像对初始模型的依赖性。(4)本文利用大量的地震波真实走时数据,结合本研究算法计算得到的更客观的初始模型,对龙门山断裂带区域进行三维层析成像。通过对检测板分辨率测试及恢复性测试结果的分析,证明了成像结果的可靠性及本研究初始模型反演算法的实用性。通过上述工作,无论是对一维层状速度模型反演过程的验证还是对三维成像结果的对比,均证明了本文研究算法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及优势。加上对该研究算法在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中的实际应用分析,进一步体现了该算法的实用性。

赵凌强[8](2020)在《祁连山东段及其邻区三维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壳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自55Ma以来强烈抬升是由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汇聚作用所致,这种汇聚作用影响范围超出了青藏高原,在其周缘地区引起了广泛的新构造变形。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一个局部高原,正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北扩展变形与欧亚大陆之间的汇聚区,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剧烈的侧向逃逸、强烈的南北向地壳缩短以及快速垂直向隆升的三种构造变形运动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构造转换作用,祁连山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的重要区域。本论文选取祁连山东段及其邻近地区为研究区,目标区包括腾格里沙漠腹地下方隐伏断裂,完成了南起西秦岭北至阿拉善地块沿2条NE向长剖面的大地电磁测量工作。基于2条剖面所测数据进行精细化数据处理和二维、三维反演计算,获得该地区二维、三维深部电性结构图像;结合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特征等,分析了祁连山东段地壳变形特征深层次原因以及多次地震的孕震环境等科学问题;结合已获得的祁连山中、西、东段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年代框架、变形模式和演化过程等资料,讨论了祁连山东段与南北两侧地块的接触关系和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扩展的机制,分析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影响范围和高原前缘位置以及变形方式等科学问题。获得如下认识:(1)大地电磁数据精细化处理和反演计算:本文获得了2条横穿祁连山东段长剖面几百赫兹到上万秒的高质量大地电磁数据。利用相位张量分解技术、磁倾子图示技术等获得二维偏离度角、主轴电性走向角、磁倾子等参数,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使用NLCG方法进行多变量二维反演计算,使用Mod EM软件进行多参数和多初始模型以及带地形的三维反演计算。根据定性分析结果以及地质构造等资料,对比二维、三维反演结果差异,选择最合理的二维、三维电性结构模型。(2)祁连山东段及其邻区三维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祁连山东段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分布特征沿两条剖面横向变化较大,而同一地块的电性结构类似性较强。电性结构变化最大的地方对应着主要活动断裂带(例如西秦岭北缘断裂,祁连-西海原断裂,北祁连断裂和龙首山北缘断裂等)。祁连-西海原断裂是研究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主边界断裂。断裂北部为大规模完整的南深北浅形似“鼻烟壶”状或似“橄榄球”高阻构造,推测为古浪推覆体。断裂南部陇西地块和南祁连地块上地壳为高阻结构,中下地壳以低阻特征为主。祁连山北缘断裂可能存在着向东继续延伸的区域,西秦岭北缘断裂,拉脊山断裂也是该地区规模较大的断裂带。民勤南部存在着隐伏在腾格里沙漠下方的红崖山-四道山断裂,该断裂可能和龙首山北缘断裂一起是青藏高原与阿拉善地块的分界区,表明青藏高原高原边缘在已越过河西走廊到达阿拉善地块南部边缘。(3)祁连山东段及其邻近区域3个中强地震的地震构造:祁连地块东段附近所处的青藏高原地块与阿拉善地块相互挤压碰撞环境以及古浪推覆体整体性运动可能是该地区多次中强地震发生宏观动力学背景。在青藏高原块体北东向的推挤过程中,古浪推覆体整体向北活动,在中下地壳滑脱带先发生了1927年M8.0级古浪地震,随后在北侧前端发生1954年M7.0级民勤地震和南侧后端发生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4)祁连-西海原断裂带及两侧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与地壳变形:祁连-西海原断裂以南地区地壳电性结构呈现为高、低阻相互堆积混杂的样式,中下地壳的低阻层在赋存深度具有波浪起伏特点,彰显出被推挤变形的弯曲趋势,佐证了该地区的隆升趋势主要以地壳缩短的形式实现。断裂以北的古浪推覆体地区呈现为完整的不易变形的高阻结构,在地貌上形成坡度较缓的山前盆地。表明不同地块电性结构对该地区现今的三维地壳变形和地貌形成起重要的控制作用。(5)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的启示:祁连山东段主要由红崖山-四道山断裂、祁连山北缘断裂、皇城-双塔断裂、祁连-西海原断裂等多条断裂形成一个由南向北扩展的发育的“花状”构造,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向北扩展以及垂直挤出特征。该地区多条断裂以高角度逆冲推覆和走滑方式进行的全地壳缩短和走滑剪切,以及阿拉善地块可能在深部的进行的低角度俯冲的变形方式共同作用主导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北东向拓展作用。

魏芸芸,王琼,聂晓红,王海涛[9](2017)在《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介绍2015年皮山MS6.5地震周围的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了皮山MS6.5地震前新疆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和区域地震活动图像特征。结果表明:(1)皮山MS6.5地震发生在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后,新疆地区中强地震处于弱活动状态下;(2)震前新疆地区3、4级地震出现了明显的"增强"活动现象;(3)震前震源区相关构造区域地震活动存在明显的4级地震平静、空区和5级地震空段等中期异常。以往震例显示,新疆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出现的中等地震平静、空区等异常图像具有普遍性,对新疆强震具有较好的震兆预测意义。

马玉虎,黄浩,王培玲,刘文邦,余娜[10](2017)在《2015年青海玛多5.2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其预测意义》文中认为通过讨论2015年10月12日玛多5.2级地震震源机制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同时,利用5级地震空区演化和显着地震的震例对比等分析其预测意义。综合分析认为:玛多5.2级地震显示该地区5级地震空区的解体,对未来强震趋势判定上具有一定的预测借鉴意义。

二、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论文提纲范文)

(2)2020年2月3日四川青白江5.1级地震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青白江5.1级地震前异常特征
    1.1 地震活动异常
    1.2 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1)形变学科异常。
        (2)电磁学科异常。
        (3)流体学科异常。
2 青白江5.1级地震序列特征
    2.1 构造背景及震源物理参数
    2.2 余震序列跟踪
3 讨论
4 结论

(3)利用随机场分析方法研究地震空区——以2次地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活动场分析方法
    1.1 地震活动场
    1.2 环形带地震活动场
2 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0级地震空区
    2.1 环形带地震活动场分析结果
    2.2 空区环形带地震活动场分析结果
    2.3 场的结构分析
3 1979年3月15日云南普洱6.8级地震空区
    3.1 环形带地震活动场分析结果
    3.2 空区环形带地震活动场分析结果
    3.3 场的结构分析
4 结论

(4)青藏高原东缘现今地壳形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域构造分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2.1 引言
    2.2 区域构造分布
        2.2.1 川滇菱形块体
        2.2.2 巴颜喀拉地块
        2.2.3 龙门山断裂带
    2.3 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
        2.3.1 震源机制解
        2.3.2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青藏高原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场及应变场
    3.1 引言
    3.2 数据处理模型
        3.2.1 插值模型与方法
        3.2.2 最小二乘预估法
    3.3 青藏高原地区现今地壳水平形变分析
        3.3.1 数据
        3.3.2 GPS速度场特征分析
        3.3.3 青藏高原内部形变特征
        3.3.4 区域应变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青藏高原东缘及其邻近区域地壳应力场反演计算
    4.1 引言
    4.2 基于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主应力模型
        4.2.1 基本原理
        4.2.2 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4.3 青藏高原东缘及其邻近区域地壳应力场空间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青藏地区块体形变特征分析
    5.1 区域块体形变分区原理
    5.2 青藏高原内主要断层滑动速率
        5.2.1 断裂位错模型
        5.2.2 反演方法
        5.2.3 断层滑动速率
    5.3 青藏高原内各子块体的效能率分配值
    5.4 顺时针旋转特征的上边界位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中的不足和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2020年1月25日西藏丁青5.1级地震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构造背景及震源物理参数
2 丁青5.1级地震序列特征
3 震前地震活动异常
4 藏东地区强震危险性分析
5 讨论及结论

(6)一种基于距离变换和分水岭算法的地震空区自动识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空区自动检测方法
    1.1 生成地震点分布图
    1.2 获取潜在地震空区分布图像
    1.3 地震空区特征参数的提取与地震空区的识别
2 案例分析
3 结论

(7)地震层析成像初始模型反演算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基于程函方程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2.1 一维反演
    2.2 地震重定位
    2.3 走时层析成像
        2.3.1 走时与模型参数的关系
        2.3.2 层析正演
        2.3.3 层析反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初始模型反演算法研究与实现
    3.1 初始模型反演原理
        3.1.1 走时敏感核
        3.1.2 走时慢度差
        3.1.3 台站误差分析
        3.1.4 初始模型反演
    3.2 初始模型反演算法实现
        3.2.1 算法实现流程
        3.2.2 MPI并行射线追踪
        3.2.3 反演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初始模型反演算法验证
    4.1 理论地震数据
        4.1.1 理论初始模型
        4.1.2 理论地震数据
    4.2 初始模型反演测试
        4.2.1 参数设置
        4.2.2 初始模型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初始模型测试及对三维成像的影响分析
    5.1 棋盘模型设置
    5.2 一维初始模型选取
    5.3 初始模型测试结果
    5.4 初始模型对三维成像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初始模型应用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数据和方法
        6.2.1 数据
        6.2.2 方法
    6.3 结果
        6.3.1 初始模型反演
        6.3.2 检测板分辨率测试
        6.3.3 成像结果
        6.3.4 反演结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祁连山东段及其邻区三维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壳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
        1.1.1 研究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强烈的构造变形
        1.1.2 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的最前缘地带
        1.1.3 研究区近期中强地震频发
        1.1.4 研究区及其邻近区域现今形变场分布复杂
        1.1.5 研究区已有的地球物理探测研究和不足
    1.2 研究区主要科学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分章节内容简介: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构造与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位置
    2.1 研究区地块单元划分和断裂分布
        2.1.1 研究区主要地块分布
        2.1.2 研究区主要断裂分布
    2.2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位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地电磁测深法理论概述和数据采集、处理及定性分析
    3.1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概述
    3.2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2.1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
        3.2.2 大地电磁数据预处理
        3.2.3 远参考道处理
        3.2.4 典型测点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特征分析
    3.3 定性分析
        3.3.1 电性结构维性和电性结构走向分析
        3.3.2 磁感应矢量和相位张量不变量分析
    3.4 大地电磁反演介绍
        3.4.1 大地电磁二维反演(NLCG方法)
        3.4.2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NLCG方法)
        3.4.3 大地电磁二维和三维反演实例
    3.5 大地电磁测深法(MT)在深部结构中的探测研究
        3.5.1 大地电磁方法在隐伏断裂带深部延展状态探测研究现状
        3.5.2 大地电磁方法在大型地块之间深部接触关系探测研究现状
        3.5.3 大地电磁方法在中强地震区的地震构造、孕震背景的探测研究现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地电磁数据二维和三维反演计算
    4.1 DKLB-N剖面二维和三维反演计算
        4.1.1 DKLB-N剖面二维反演
        4.1.2 DKLB-N剖面三维反演
        4.1.3 DKLB-N剖面二维和三维反演结果对比分析
        4.1.4 DKLB-N最终解释结果的选择
    4.2 LJS-N剖面二维和三维反演计算
        4.2.1 LJS-N剖面二维反演计算
        4.2.2 LJS-N剖面三维反演计算
        4.2.3 LJS-N剖面二维和三维反演结果对比分析
        4.2.4 LJS-N剖面最终解释结果的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祁连山东段及其邻区三维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5.1 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5.1.1 祁连-西海原断裂以南地块电性结构特征
        5.1.2 祁连-西海原断裂以北地块电性结构特征
    5.2 断裂带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5.2.1 祁连-西海原断裂以南断裂电性结构特征
        5.2.2 祁连-西海原断裂以北断裂电性结构特征
    5.3 电性结构特征与研究区岩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祁连山东段及其邻区深部孕震环境和地震活动性研究
    6.1 祁连山东段及其邻区多次地震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
        6.1.1 1927年古浪M8.0级地震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
        6.1.2 1954年民勤M7.0级地震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
        6.1.3 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
    6.2 研究区综合孕震环境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祁连山东段及其邻区三维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和地表形变综合分析
    7.1 祁连山东段与阿拉善地块接触关系
    7.2 电性结构特征与地震学资料的对比
    7.3 祁连山东段及其邻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与流动重力场、地表形变关系研究
        7.3.1 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和流动重力场关系研究
        7.3.2 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和地表形变场关系研究
    7.4 大地电磁方法对红崖山-四道山断裂的精确厘定
    7.5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内低阻层分布与高原北东向运动关系
        7.5.1 西秦岭北缘断裂的东西分布
        7.5.2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下地壳低阻层的分布特征
        7.5.3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低阻层与东北向物质运移的关系
    7.6 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的启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问题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之处
    8.3 论文的不足
    8.4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9)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构造背景
2 皮山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状态分析
    2.1 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状态
        2.1.1 境内3级地震增强
        2.1.2 境内4级地震持续平静
    2.2 西昆仑地震带中强地震活动
3 皮山MS6.5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典型异常图像
    3.1 西昆仑中段5级地震空段
    3.2 7级地震后的4级地震集中活动区
    3.3 4级地震空区
4 结论和讨论

(10)2015年青海玛多5.2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其预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构造背景
2 震源机制解
3 玛多5.2级地震的可能预测意义讨论
    3.1 5级地震空区图像演化
    3.2 显着地震的震例对比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四、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漾濞6.4级地震后川滇地块地震活动性初步分析[J]. 梁慧,王斌,李一帆,伍永秀,赵薇,杨光远,徐静. 四川地震, 2021(03)
  • [2]2020年2月3日四川青白江5.1级地震总结[J]. 韩颜颜,马亚伟,解孟雨,臧阳,苑争一,于晨,田雷,王月,张小涛,姚琪,薛艳,韦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05)
  • [3]利用随机场分析方法研究地震空区——以2次地震为例[J]. 马禾青,杨明芝,罗国富.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04)
  • [4]青藏高原东缘现今地壳形变特征[D]. 闫全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2020年1月25日西藏丁青5.1级地震总结[J]. 臧阳,薛艳,姚琪,解孟雨,苑争一,王阅兵,马亚伟,张小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03)
  • [6]一种基于距离变换和分水岭算法的地震空区自动识别方法[J]. 王萍,陈皓一,侯谨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7]地震层析成像初始模型反演算法研究及应用[D]. 李慧.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祁连山东段及其邻区三维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壳变形研究[D]. 赵凌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
  • [9]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 魏芸芸,王琼,聂晓红,王海涛. 内陆地震, 2017(04)
  • [10]2015年青海玛多5.2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其预测意义[J]. 马玉虎,黄浩,王培玲,刘文邦,余娜. 高原地震, 2017(01)

标签:;  ;  ;  ;  

地震间隙和“接近地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