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新品种金芝1号

芝麻新品种金芝1号

一、芝麻新品种晋芝1号(论文文献综述)

崔彦芹,徐婧,郭元章,关中波,蹇家利,徐桂真[1](2020)在《芝麻品种区域试验北方片区综合剖析及育种变化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为芝麻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分析2007-2017年全国(北方片)芝麻品种区域试验数据,探讨北方芝麻产区育种变化趋势。利用多元逐步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对通过鉴定的16个品种进行品质性状和抗病性分析,剖析北方芝麻产区高产优质育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年间共有41个品种参加了全国(北方片)芝麻区域试验,16个品种通过全国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新育成的芝麻品种产量水平逐渐上升。随着年份的推移,参试品种和通过鉴定的品种株高、主茎果轴长、单株蒴数、生育期和产量持续增加。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主茎果轴长、单株蒴数、生育期对产量影响较大,其次为株高和千粒重、单株蒴数和每蒴粒数等性状。对已通过鉴定品种的品质性状及抗病性做分析,发现品质没有明显变化,抗病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因此认为,育种中在保证一定株高和生育期的前提下,更应注意提高品种的单株蒴果数、千粒重和每蒴粒数。生育期延长、株高增加直接影响芝麻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应以中矮秆、节间短、抗裂蒴、抗倒伏、品质优、抗病性强为主要育种目标。

石龙凯[2](2019)在《三种芝麻木脂素在典型油脂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降脂机制探究》文中认为芝麻木脂素是ρ-羟基苯基丙烷氧化配对所形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主要包括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等。芝麻素与芝麻林素天然存在于芝麻中,具有降血脂,保肝脏等活性功能。芝麻酚则是由芝麻林素转化而来,其抗氧化能力优异。三者结构的差异与含量的高低共同决定着芝麻油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本论文建立了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同步测定方法,考察了其在不同芝麻品种与不同工艺芝麻油中的含量差异,研究了三者在芝麻油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比较了其对细胞氧化应激与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为富含特定芝麻木脂素的高品质芝麻油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两种基于正/反相液相色谱同步测定3种木脂素的检测方法。其中,反相色谱法三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1.0000,线性范围分别为2.48-396.4、2.84-226.8及2.55-204.0μg/mL,定量限分别为0.37、0.10及0.03μg/mL,加标回收率为87.4%-103.8%,精密度小于8%;正相色谱法三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1.0000,线性范围分别为1.00-400.0、1.50-300.0及1.25-250.0μg/mL,定量限分别为0.10、0.03及0.03μg/mL,加标回收率为94.5%-103.4%,精密度小于5%。两者比较发现,正相色谱法回收率高、精密度好、定量限低、线性范围宽,且具有溶剂消耗少,前处理与分析时间短等优点,更适用于芝麻油中3种木脂素的快速测定。2.测定了我国100个芝麻品种以及热榨、冷榨、水代及精炼4种工艺56个芝麻油中3种木脂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晋芝1号(4.75 mg/g)与皖芝6号(3.83 mg/g)等4个品种中芝麻素含量较高,郑芝12号(2.46 mg/g)与辽芝1号(2.32 mg/g)等5个品种中芝麻林素含量较高。木镇白(9.41与3.35 mg/g)与转珠联-1(6.63与2.51mg/g)两个品种中二者含量皆较高,晋芝3号品种中二者含量皆较低,分别为1.61与1.05 mg/g。此外,冀芝9014品种中芝麻素的含量最低,为1.11 mg/g;鄂芝6号品种中芝麻林素的含量最低,为0.20 mg/g。对不同工艺芝麻油中3种木脂素的均值含量进行比较发现,热榨和水代两种焙炒芝麻油中芝麻酚含量(0.15和0.16 mg/g)显着高于冷榨芝麻油(0.02mg/g),芝麻林素含量(2.81和2.75 mg/g)显着低于冷榨芝麻油(3.39 mg/g),但高于精炼芝麻油(1.47 mg/g),表明焙炒和精炼过程对二者含量的变化具有显着影响。3.研究了芝麻林素在高温焙炒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焙炒温度的增加与时间的延长,芝麻林素向芝麻酚转化率逐渐上升,且焙炒温度对二者的转化影响更为显着。当焙炒温度较低时(如170℃),芝麻林素的变化不明显,即使焙炒时间增加至40min,其含量也只由2.47 mg/g降低至2.42 mg/g,转化率仅为2.02%。当焙炒条件变为190℃,30 min或是210℃,20 min时,芝麻林素向芝麻酚转化率开始明显增加,其含量分别降低至2.34与2.32 mg/g,芝麻酚含量则达到0.10和0.09 mg/g。当焙炒温度为230℃,焙炒时间为40 min时,芝麻林素含量则降低至1.95 mg/g,芝麻酚含量达到0.29 mg/g,此时二者转化率最高,为21.05%。基于上述变化,并兼顾焙炒过程对芝麻油色泽、风味及多环芳烃含量的影响,确定了高芝麻酚芝麻油适度焙炒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焙炒温度210℃,焙炒时间30 min。此时,油中芝麻林素含量由2.47 mg/g降低至2.21 mg/g,转化率为10.52%,芝麻酚含量达到0.16 mg/g,芝麻油氧化诱导时间显着提升,由8.41 h增加至15.08 h。再者,研究了3种木脂素在精炼过程中的变化,并考察了吸附剂种类对三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胶与脱酸对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影响不明显,而脱臭则会使三者含量显着地降低,降幅分别为36.47%、41.64%及47.59%。此外,使用活性白土脱色会造成芝麻素与芝麻林素含量分别下降12.61%与50.80%,芝麻酚含量则增加29.41%。相比之下,使用Norit活性炭和WY活性炭脱色虽然会造成油中芝麻酚含量分别降低23.89%与15.33%,但二者对芝麻素与芝麻林素具有很好的保留效果,是生产高芝麻素与芝麻林素芝麻油的最佳吸附剂。基于上述变化,并兼顾吸附精制过程对芝麻油风味、氧化稳定性及多环芳烃脱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高芝麻素与芝麻林素芝麻油吸附精制的适宜工艺条件为:100℃下使用0.5%的WY活性炭对芝麻油吸附处理30min。4.建立了高脂高胆固醇细胞评价模型,并借助该模型考察了3种木脂素对脂肪变性细胞氧化应激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三者可呈浓度依赖关系降低细胞ROS水平与MDA含量,具有减少氧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水平,缓解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较,芝麻素高剂量组可使二者分别降低62%与51%,且效果优于同浓度下的芝麻林素与芝麻酚。此外,三者还可升高细胞内抗氧化酶系活力与抗氧化物质含量,改善脂肪变性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其中,芝麻素在高、中、低3个干预浓度下对SOD的调控效果最好,使其活力较模型组分别增加3.07、2.43及1.50倍,效果优于同浓度下的芝麻林素与芝麻酚;芝麻酚则对CAT、GR及GSH的调控效果最好,高干预剂量下使三者较模型组分别增加1.97、2.31及2.30倍。5.研究比较了3种木脂素对脂肪变性细胞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并阐明了其中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高干预剂量下三者对细胞脂质积累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细胞内脂滴数量明显减少。芝麻酚可使细胞甘三酯与胆固醇含量较模型组分别降低61%与63%,优于同浓度下的芝麻素与芝麻林素。3种木脂素通过下调脂肪合成基因及胆固醇合成与摄入基因的表达,抑制脂质的生成与摄取;同时通过上调脂肪氧化及胆固醇外流与转化基因的表达,增加脂质的分解与转运。PPAR通路在此调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激活PPARα-CPT-1A途径促进脂肪氧化供能;另一方面通过PPARγ-LXRα-ABCG1与LXRα-CYP7A1途径分别介导胆固醇的外流与转化,是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降低细胞甘三酯与胆固醇含量,改善细胞内脂质异常积累的潜在分子机制。

康晓红,吕伟,刘文萍[3](2019)在《山西芝麻主干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文中提出山西省生产上芝麻主干品种白芝麻汾芝2号和黑芝麻晋芝3号,具有高产、耐旱、优质等特点,根据其株型单秆、无限花序等特点,为解决在干旱区出苗难、机械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研究出适宜主干品种的芝麻抗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可为干旱区芝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魏其超[4](2019)在《干旱处理对芝麻品质和营养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芝麻喜光、耐旱、耐瘠薄,是我国重要的特色优质油料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干旱、渍害和病害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持续高温干旱胁迫对芝麻的生长亦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芝麻主产区,在芝麻生长时期常发生持续性高温干旱(7-10天)现象,导致芝麻落花落果,并最终影响芝麻产量和品质。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品种在单一控水量干旱条件下芝麻品质变化,以及进一步分析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品质、营养特性及加工产品风味变化,全面评价干旱处理对芝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干旱处理下芝麻籽粒形成规律以及优质产品加工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单一控水干旱条件下12个品种的株高、果轴长、单株蒴果数、单株产量和千粒重等5个产量相关性状较对照均有变化,其中单株产量下降幅度为2.31%23.8%;品种粒色ΔE值变化范围为0.963.30,粒色加深;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变幅分别为-0.72%4.03%和-5.77%4.12%;总酚含量变幅为-21.92%33.00%;FAPR值变幅为-24.88%73.92%。差异显着性分析表明,环境因素(单一控水干旱)对芝麻千粒重、含油量和亚铁还原力(FRAP值)有显着性影响(P<0.05),对芝麻林素和总酚含量有极显着性影响(P<0.01)。芝麻林素含量和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2)选取12个品种中的豫芝DW607进行15种干旱耦合处理(滴灌时间、施肥量和密度)。进一步评价干旱环境对芝麻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15种干旱耦合处理下芝麻籽粒外观品质变化主要在种皮颜色方面。在干旱程度较大时(滴灌时间1h)ΔE值分别为1.02、1.45、1.23,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芝麻籽粒种皮颜色加深;在干物质积累方面,15种干旱耦合处理下含量波动范围最大的是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和粗纤维含量。不同的干旱程度(滴灌时间)与粗脂肪和蛋白含量均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同时,在干旱耦合条件1、6、11(滴灌时间1h,施肥量70%)下粗脂肪含量均为组间最低值。研究发现,芝麻中油酸(C18:1)含量在三组组内均呈下降趋势,亚油酸(C18:2)三组组内均呈增加趋势。但是,15种干旱耦合处理条件下芝麻蛋白质NSI值和蛋白质主要氨基酸组分和含量变化均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抗营养方面,15种干旱耦合处理条件下脱脂芝麻粕中植酸含量范围在78.6286.49 mg/g,单宁含量范围在2.462.68 mg/g。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干旱程度(滴灌时间)与芝麻籽粒中植酸含量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单宁含量没有显着相关系(P>0.05)。(3)进一步分析干旱耦合环境对芝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干旱程度(滴灌时间)和芝麻仁中总酚的含量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与芝麻皮中芝麻素和芝麻林素的含量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抗氧化能力方面,15种干旱耦合条件下FRAP值代表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能力和·OH清除率能力均为芝麻皮>芝麻整粒>芝麻仁。芝麻籽粒的总抗氧化能力范围在12.4324.87μmol/g,均值为16.47μmol/g,较均值相比变化率在-24.56%51.02%;DPPH自由基清除率范围在35.12%53.15%,均值为42.58,较均值相比变化率在-17.53%24.83%;·OH清除范围在17.93%22.76%,均值为19.69%,较均值相比变化率在-8.93%15.60%。同时,不同干旱程度(滴灌时间)与芝麻籽粒三种抗氧化能力实验(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OH清除率)均有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4)为了评价干旱环境对芝麻产品品质的影响,选取15种干旱耦合中编号11-15的5种芝麻籽粒制备芝麻香油和芝麻酱分析风味品质变化。研究发现,编号11干旱程度下热榨芝麻香油在颜色最深,5种程度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香油风味物质种类随着干旱程度的降低而增加,总数依次为67种、70种、72种、77种、124种。同时,5种芝麻香油中吡嗪类物质均为最多,相对百分含量范围在56.85%68.20%,并且随着干旱程度的降低芝麻香油中吡嗪类物质种类增加;另一方面,5种不同程度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酱感官没有显着差异。随着干旱程度的降低风味成分种类总数依次为52种、52种、80种、137种、164种,以吡嗪类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最多,含量范围在33.49%45.39%。整体来说,吡嗪类、醛类物质是芝麻酱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5种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酱风味物质中吡嗪类随着干旱程度的降低而增加趋势,醛类物质呈降低趋势。

王若鹏[5](2019)在《不同施肥量对汾芝二号器官营养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山西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20万亩,近年随着玉米市场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面积有扩大趋势。山西忻州以南(包括忻州)各地均有种植,芝麻具有生育期短、耐密种植的特点,平川山地都适宜,尤其山地林下种植,可做为吕梁山区林下套种之佳选之一。山西省芝麻主要分布在晋南的运城、闻喜、及晋中、吕梁等地。长久以来,如何合理施肥,找到合适的N、P、K施用量,成为了困扰农民的首要问题,也成为芝麻增产的重要研究内容。当前,我国关于配施N、P、K肥料在芝麻植株中干物质积累的研究很少,能找到的大都是对其他油料作物配施的论文。该实验的目的是调查的氮,磷,钾在芝麻发育不同时期的含量积累和变化规律,并且找到最适宜芝麻生长的氮,磷,钾肥料用量,为芝麻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本试验所选材料为汾芝二号,建立了3个施肥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施肥处理肥作为基肥施用。每个处理均以随机方式重复三次。通过对不同施肥量处理下芝麻各生长阶段的取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芝麻株高受施肥的影响,但并非施肥量越大株高越高。施肥处理对芝麻叶面积与植株干物质均有显着的增进作用,对芝麻叶片数影响不显着。随着各处理施肥量的增加,芝麻茎秆和叶片中的含氮量也随之升高,含磷量却不升高,磷肥施用量越多,产量表现越高,但施磷量过高后会导致产量下降;施磷量高的茎叶钾含量也越高,但是叶片钾含量差异不显着。施肥可以提高芝麻产量,并且与无肥处理相比,产量提高明显。结果显示,并不是施肥量越多产量就越高。芝麻生产中需要合理的施肥,本试验中,处理1的产量是最高的。得到最合理氮磷钾用量是每公顷施纯氮150千克,五氧化二磷90千克,氧化钾45千克。

吴寅,高桐梅,王东勇,李丰,田媛,曾艳娟,卫双玲[6](2018)在《机播模式下芝麻不同行株距配置的高产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的高产效应,明确机播模式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研究方式,以芝麻品种郑芝98N09和郑太芝1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条件下的芝麻功能叶光合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结果表明,不同行株距配置条件下不同芝麻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不同。随株距减小,净光合速率降低。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生较大影响,而对籽粒品质影响不大。其中,株距对株高、始蒴位高、黄梢尖长和果轴长的影响较大,而行距配置的影响较小。单株蒴数表现出随株距减小而下降的变化趋势;芝麻蒴粒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品种表现不一致,但均表现出随株距减小而减小的变化规律;籽粒千粒质量亦随株距减小而降低,等行距配置的千粒质量均大于宽窄行配置;但行株距配置对品质的影响不大。本试验条件下,2个芝麻品种均以株距不小于11. 11 cm(亦即密度低于22. 5万苗/hm2)条件下的芝麻籽粒产量最高,该株距配置条件下,不仅芝麻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光合同化能力较强,而且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农艺性状表现较优,可供生产参考。

文飞,谢建池,吕伟,任果香,韩俊梅,王若鹏,刘文萍,乐美旺[7](2018)在《丸粒化处理对芝麻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山西、河北8个芝麻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丸粒化处理对芝麻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丸粒化处理的芝麻出苗率、成苗率及苗期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9%~16.9%,5.9%~9.5%,3.1%~9.1%,4.4%~10.1%,5.2%~8.5%,10.7%~24.9%,7.9%~11.4%,10.0%~18.9%;对丸粒化与芝麻苗期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出,丸粒化与茎粗呈显着正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极显着正相关。

张体德,王保勤,杜振伟,梅鸿献,刘艳阳,郑永战[8](2017)在《河南省芝麻育种成果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从产量、品质、农艺性状、选育方法及系谱来源等方面对河南省历年审定(鉴定)通过的67个芝麻品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芝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河南省的芝麻育种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芝麻品种的平均产量水平从914.81 kg/hm2上升到1 307.29 kg/hm2,促进了河南省芝麻生产水平从381.60 kg/hm2提高到1 422.16 kg/hm2;品质方面整体提高不大,粗脂肪含量从55.54%提高到56.75%;农艺性状方面也由分枝、晚熟类型向单秆、早熟类型演变。育种方法简单、亲本来源单一、遗传基础狭窄是河南省芝麻育种的现状,今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芝麻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早熟、闭蒴、有限生长等性状并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芝麻品种,将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芝麻育种的主攻方向。

高德学,孙会杰,那艳斌,杨光[9](2017)在《辽宁芝麻品种的更替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芝麻作为特色油料作物,在辽宁有悠久的种植历史,1983年以来辽宁省共备案(鉴定)了21个芝麻新品种。文中介绍了相关品种在辽宁省芝麻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情况,针对芝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今后新品种选育应向适合机械化作业方向发展,重点是选育抗病新品种。

于沐,周秋峰,赵建国,张果果[10](2017)在《芝麻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空间环境诱变、离子束辐照及核辐射传统诱变技术在我国改良农作物和发掘新基因中应用日趋活跃。诱发突变技术应用于芝麻新材料创制及新品种选育始于1950年,据国际诱变育成品种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3月,世界上60多个国家在217种植物上诱变了3 246个正式发布的突变品种,8个国家诱变了25个芝麻突变体,其中我国诱变5个芝麻突变体,占总量20%而位居世界第二。综述了芝麻诱变育种的成果及诱变获得的芝麻农艺性状、抗病性等性状突变,并对今后芝麻诱变育种的目标及方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芝麻功能基因组学提供丰富的多样材料及芝麻种质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二、芝麻新品种晋芝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芝麻新品种晋芝1号(论文提纲范文)

(1)芝麻品种区域试验北方片区综合剖析及育种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数据汇总
        1.2.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7-2017年各试点各年度参试品种产量均值与对照相比变化情况
    2.2 2007-2017年间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与对照相比变化情况
    2.3 2007-2017年间参试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2.4 41个参试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多元回归与相关性分析
    2.5 通过鉴定品种的抗病性分析
3 讨论
    3.1 在重视产量的前提下,兼顾其它性状
    3.2 加强品质育种和抗逆性育种
    3.3 育种方法多元化以实现育种目标多元化
4 结论

(2)三种芝麻木脂素在典型油脂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降脂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芝麻与芝麻油概述
        1.1.1 芝麻
        1.1.2 芝麻油
    1.2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结构特征、含量分布及检测
        1.2.1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结构特征
        1.2.2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含量分布与影响因素
        1.2.3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检测方法
    1.3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1.3.1 芝麻油典型制取工艺
        1.3.2 加工过程对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影响
        1.3.3 加工过程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
    1.4 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与肝脏脂质代谢调控
        1.4.1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质代谢紊乱
        1.4.2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在脂质代谢调控过程中的作用
    1.5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1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与慢性病状况
        1.5.2 研究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同步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标准溶液配制、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条件选择
        2.3.2 方法学考察
        2.3.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反相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建立
        2.4.2 正相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建立
        2.4.3 正/反相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含量测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芝麻与芝麻油中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含量测定
        3.3.2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在芝麻中的含量与分布
        3.4.2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在芝麻油中的含量与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在焙炒和精炼过程中的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芝麻高温焙炒处理与芝麻油样品制备
        4.3.2 芝麻油精制处理
        4.3.3 脂肪酸与甘三酯组成测定
        4.3.4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含量测定
        4.3.5 生育酚、植物甾醇及总酚含量测定
        4.3.6 氧化稳定性与抗氧化性测定
        4.3.7 风味感官评价分析
        4.3.8 危害因子PAHs含量测定
        4.3.9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高温焙炒对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与油脂品质变化的影响
        4.4.2 精炼过程对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与油脂品质变化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对细胞氧化应激的调控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主要试剂配制
        5.3.2 细胞培养
        5.3.3 高脂高胆固醇细胞评价模型建立
        5.3.4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添加及其对细胞的刺激
        5.3.5 细胞活性测定
        5.3.6 细胞蛋白浓度测定
        5.3.7 细胞甘三酯与胆固醇含量测定
        5.3.8 细胞油红O染色
        5.3.9 细胞转氨酶释放水平测定
        5.3.10 细胞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5.3.11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高脂高胆固醇细胞评价模型建立
        5.4.2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干预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5.4.3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对细胞转氨酶释放水平的调控
        5.4.4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对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对细胞脂质代谢的调控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主要试剂配制
        6.3.2 细胞培养
        6.3.3 高脂高胆固醇细胞评价模型诱导
        6.3.4 细胞蛋白浓度测定
        6.3.5 细胞甘三酯与胆固醇含量测定
        6.3.6 细胞油红O染色与脂质积累测定
        6.3.7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的添加及其对细胞脂质代谢的调控
        6.3.8 PPAR抑制剂的添加及其对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6.3.9 细胞总RNA提取、c DNA合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6.3.10 数据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对细胞甘三酯与胆固醇水平的调控
        6.4.2 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对脂质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调控
        6.4.3 PPAR抑制剂对芝麻素、芝麻林素及芝麻酚调控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与获得的奖励

(3)山西芝麻主干品种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芝麻的主干品种
    1.1 主干品种
    1.2 主干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1.2.1 汾芝2号特征特性
        1.2.2 晋芝3号特征特性
    1.3 主干品种的产量表现
        1.3.1 汾芝2号产量表现
        1.3.2 晋芝3号产量表现
    1.4 主干品种的抗旱性表现
    1.5 主干品种的品质表现
2 主干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
    2.1 主干品种抗旱保苗栽培技术
        2.1.1 选地与整地
        2.1.2 基肥
        2.1.3 适墒播种
        2.1.4 合理密植
        2.1.5 苗期管理
        2.1.6 追肥
        2.1.7 病虫害防治
        2.1.8 收获
    2.2 芝麻套种黄芩栽培技术
    2.3 枣树间作芝麻关键技术
    2.4 机械化种植
        2.4.1 微型机械化播种机
        2.4.2 微型机械化除草机
        2.4.3 小型机械化收割机
        2.4.4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效益分析
3 结论

(4)干旱处理对芝麻品质和营养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芝麻研究概述
        1.1.1 芝麻的研究进展
        1.1.2 芝麻油研究进展
        1.1.3 芝麻加工的研究进展
    1.2 干旱胁迫概述
        1.2.1 干旱胁迫作用的主要机理
        1.2.2 干旱胁迫对芝麻生长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芝麻品质的影响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单一控水干旱条件下不同品种芝麻品质变化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主要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芝麻盆栽试验与单一控水干旱处理
        2.3.2 芝麻产量性状、调查和籽粒外观品质性状调查
        2.3.3 芝麻籽粒化学组分分析
        2.3.4 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2.3.5 数据差异显着性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单一控水干旱条件下不同芝麻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变化
        2.4.2 单一控水干旱条件下不同芝麻品种籽粒外观品质性状变化
        2.4.3 单一控水干旱条件下不同芝麻品种籽粒主要组成成分变化
        2.4.4 单一控水干旱条件下不同芝麻品种木酚素含量变化
        2.4.5 单一控水干旱条件下不同芝麻品种抗氧化性能力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品质及营养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主要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材料与处理方法
        3.3.2 芝麻籽粒品质检测
        3.3.3 芝麻主要营养成分的检测
        3.3.4 数据差异显着性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籽粒品质变化
        3.4.2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冷榨芝麻油营养分析
        3.4.3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蛋白营养分析
        3.4.4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矿物质分析
        3.4.5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主要抗营养成分分析
        3.4.6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差异显着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抗氧化能力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主要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芝麻素及芝麻林素含量的测定
        4.3.2 抗氧化物质提取液制备和总酚含量测定
        4.3.3 总抗氧化能力(FRAP值)测定
        4.3.4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4.3.5 ·O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4.3.6 数据差异显着性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总酚含量变化
        4.4.2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木脂素含量变化
        4.4.3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总抗氧化能力分析
        4.4.4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芝麻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4.4.5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OH自由基清除作用
        4.4.6 不同干旱耦合条件下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干旱耦合程度下芝麻香油和芝麻酱风味的变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试剂
        5.2.3 主要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芝麻香油和芝麻酱的制备
        5.3.2 芝麻香油和芝麻酱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5.3.3 数据差异显着性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程度干旱条件下芝麻香油风味成分分析
        5.4.2 不同程度干旱条件下芝麻酱风味成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不同施肥量对汾芝二号器官营养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世界芝麻的生产现状
    1.2 国内芝麻生产现状
    1.3 山西省芝麻研究现状
        1.3.1 取得的成果
        1.3.2 栽培技术
        1.3.3 制定标准
        1.3.4 获得专利
        1.3.5 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
    1.4 施肥对芝麻产量影响研究
        1.4.1 氮肥对芝麻产量的影响
        1.4.2 磷肥对芝麻产量的影响
        1.4.3 钾肥对芝麻产量的影响
    1.5 芝麻各性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6 施肥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我国芝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8 本试验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试验测定内容
        2.3.2 试验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各施肥处理对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不同施肥量处理对芝麻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量对芝麻叶片数的影响
        3.1.3 不同施肥量对芝麻叶面积的影响
        3.1.4 不同施肥量对芝麻茎干重的影响
        3.1.5 不同施肥量对芝麻叶干重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量处理对芝麻器官营养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1 不同施肥量处理对芝麻茎秆氮含量的影响
        3.2.2 芝麻叶片含氮量受不同施肥量处理的影响
        3.2.3 不同施肥量对芝麻茎秆磷含量的影响
        3.2.4 芝麻叶片磷含量受不同施肥量处理的影响
        3.2.5 芝麻茎秆钾含量受不同施肥量处理的影响
        3.2.6 芝麻叶片钾含量受不同施肥量处理的影响
    3.3 芝麻产量受不同施肥量处理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量处理对芝麻产量因素的影响
        3.3.2 不同施肥量对芝麻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施肥量对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量对芝麻器官营养与产量的影响
    4.3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6)机播模式下芝麻不同行株距配置的高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叶片光合特性于盛花期测定
        1.3.2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3 品质分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光合性能的影响
        2.1.1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1.2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盛花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2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1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籽粒品质的影响
        2.3.1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籽粒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2.3.2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丸粒化处理对芝麻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丸粒化处理对芝麻出苗的影响
    2.2 丸粒化处理对芝麻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丸粒化与芝麻苗期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8)河南省芝麻育种成果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南省历年育成芝麻品种概述
2 河南省历年育成芝麻品种的产量分析
3 河南省历年育成芝麻品种的品质分析
4 河南省历年育成芝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5 河南省历年育成芝麻品种的选育方法分析
6 河南省历年育成芝麻品种的系谱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9)辽宁芝麻品种的更替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辽宁历年育成芝麻品种及品种更替情况
2 辽宁芝麻生产中新品种应用情况
3 辽宁芝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新品种选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3.2 芝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品种需求
        3.2.1 芝麻生产中缺乏抗病新品种
        3.2.2 品种选育与推广脱节, 新品种推广困难
        3.2.3 生产上缺乏专用型芝麻新品种
        3.2.4 生产上缺乏适合全程机械化的芝麻品种
4 今后芝麻新品种选育方向和重点

(10)芝麻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芝麻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
2 芝麻诱变产生的突变类型
    2.1 改良株型
    2.2 改良种子品质
    2.3 改良抗病性
3 近期内芝麻诱变育种目标
4 芝麻诱变育种前景展望

四、芝麻新品种晋芝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芝麻品种区域试验北方片区综合剖析及育种变化趋势[J]. 崔彦芹,徐婧,郭元章,关中波,蹇家利,徐桂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03)
  • [2]三种芝麻木脂素在典型油脂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降脂机制探究[D]. 石龙凯. 江南大学, 2019(05)
  • [3]山西芝麻主干品种及其栽培技术[J]. 康晓红,吕伟,刘文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19(10)
  • [4]干旱处理对芝麻品质和营养特性的影响研究[D]. 魏其超.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5]不同施肥量对汾芝二号器官营养和产量的影响[D]. 王若鹏.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机播模式下芝麻不同行株距配置的高产效应研究[J]. 吴寅,高桐梅,王东勇,李丰,田媛,曾艳娟,卫双玲. 华北农学报, 2018(06)
  • [7]丸粒化处理对芝麻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文飞,谢建池,吕伟,任果香,韩俊梅,王若鹏,刘文萍,乐美旺. 山西农业科学, 2018(12)
  • [8]河南省芝麻育种成果回顾与展望[J]. 张体德,王保勤,杜振伟,梅鸿献,刘艳阳,郑永战. 河南农业科学, 2017(10)
  • [9]辽宁芝麻品种的更替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解析[J]. 高德学,孙会杰,那艳斌,杨光. 辽宁农业科学, 2017(03)
  • [10]芝麻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进展[J]. 于沐,周秋峰,赵建国,张果果. 生物技术通报, 2017(11)

标签:;  ;  ;  

芝麻新品种金芝1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