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潘广学[1](2021)在《防治油菜菌核病有效药剂筛选及复配剂的研制》文中指出近年来,用于油菜菌核病防治的多菌灵、菌核净等杀菌剂,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问题,防治效果降低。因此,筛选新的杀菌剂以及研制复配剂对防治油菜菌核病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筛选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药剂,作者测定了12种新售和常用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室内毒力,进而开展了复配和油悬浮剂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分别为,氟啶胺、咯菌腈、咪鲜胺、戊唑醇、嘧菌酯、多菌灵、异菌脲、腐霉利、菌核净、氟环唑、肟菌酯、丙硫菌唑;其中氟啶胺、咯菌腈、咪鲜胺、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较强,其EC50分别为0.023 mg/L、0.025 mg/L、0.035 mg/L、0.350 mg/L。2.采用孙云沛的方法选择上述毒力较强的4种杀菌剂进行复配实验。戊唑醇与氟啶胺的复配实验,结果有7个复配比例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1:10、1:4、10:1、6:1、8:1、1:2、1:8,其中复配比例1:8的增效系数最大为3.80;氟啶胺与咪鲜胺的复配实验中,结果有3个复配比例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1:8、10:1和1:10,在复配比例为1:10时,增效系数达到最大值为3.41。3.对氟啶胺和咪鲜胺配比为1:10的复配剂进行油悬浮剂的研制,最终确定40%氟啶胺和咪鲜胺复配剂油悬浮剂配方(按质量分数计)为:原药40%,分散剂MOA-7 7.5%,乳化剂PEG600MO 7.5%、BY110 7.5%,增稠剂白炭黑0.5%,载体介质(2/3油酸甲酯和1/3精炼菜籽油)37%。4.油悬浮剂的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倾倒性合格,倾倒后残余物为1.72%,洗涤后残余物为0.36%;悬浮率为98.2%;325目(45μm)试验筛通过率为98.7%;粒径D50为3.0μm,D90为4.8μm;低温冷贮合格,高温热贮析油率6.5%。各项性质达到国标要求。防效试验中,该油悬浮剂200倍、400倍稀释液喷雾对离体油菜叶片均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抑制作用。

曲正[2](2020)在《核盘菌弱毒株DT-8生物引发油菜种子技术研发及其促进油菜抗病机理》文中指出作为油菜中的首要病害,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tem rot,SSR)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质量,威胁油菜的生产安全。核盘菌菌株DT-8携带核盘菌低毒相关DNA病毒1(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ce associated DNA virus 1,Ss HADV-1),田间喷施其菌丝悬液,可以有效地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显着地增加产量。但在实际使用中,核盘菌DT-8菌丝悬液较短的货架期严重阻碍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本研究将种子引发技术与生物防治策略相结合,开发利用核盘菌菌株DT-8菌丝悬液进行油菜种子生物引发的新技术,并研究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控效果及防控机制,打造油菜菌核病防控的新模式。通过基于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优化法,成功的筛选出利用核盘菌病毒性弱毒菌株DT-8菌丝悬液进行油菜种子生物引发的最适条件。最优条件为:油菜种子与核盘菌DT-8菌株菌丝悬浮液(p H 2.5)的比例为2:1(w/v),处理温度为20℃,处理时间为18 h。油菜种子经核盘菌菌株DT-8菌丝悬液生物引发后,其发芽能力显着增强,出苗能力没有受到不利影响。通过贮藏实验,发现将经生物引发的油菜种子在室温环境下贮藏9 wk后,播种于营养土中生长14 d,油菜幼苗的Ss HADV-1携带率依然超过50%。因此,成功地延长了货架期。油菜种子利用核盘菌菌株DT-8的菌丝悬液进行生物引发后,在其幼苗中依然可以检测到Ss HADV-1的存在,预示着核盘菌菌株DT-8可以在油菜体内生存。为了探究引发后核盘菌DT-8菌株的生存状态,使用标记有m Cherry红色荧光蛋白且具有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核盘菌DT-8RFP菌株进行油菜种子生物引发。随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经生物引发的油菜幼苗的根部进行观察。发现在油菜的根表和根内,均可以观察到核盘菌DT-8RFP的定殖;从经生物引发的油菜幼苗的子叶和下胚轴,可以重新分离到核盘菌DT-8RFP。将核盘菌DT-8RFP菌株接种在油菜下胚轴,可以在下胚轴的表面和内部观察到核盘菌DT-8RFP。结果表明经种子生物引发后,核盘菌菌株DT-8可以在油菜体中定殖。核盘菌菌株DT-8还具有在油菜下胚轴中内生生长的能力。这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在温室中进行的室内防效实验显示,油菜种子生物引发处理可以显着的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于2016年至2018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田和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实验田进行的两年两地的田间防效实验显示,油菜种子生物引发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油菜菌核病,防效为19.83%-31.12%。同时,还可以显着地增加产量,增产效果达13.52%-27.76%。油菜种子生物引发处理的防病增产效果,与在盛花期喷施一次杀菌剂咪鲜胺的效果相当。证明利用油菜种子生物引发进行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是有效可行的,是利用种子引发技术控制植物气传病害的又一成功案例。利用绝对定量互作转录组测序技术,通过比较核盘菌菌株DT-8与油菜共生时,以及强致病力的核盘菌菌株DT-8VF侵染油菜时,核盘菌和油菜基因的表达差异,探究了核盘菌菌株DT-8与油菜的共生机制。与在PDA上培养时相比,核盘菌菌株DT-8在油菜中定植时,有1022个核盘菌基因上调表达,1069个下调表达。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油菜相比,核盘菌菌株DT-8在油菜中定植时,有1816个油菜基因上调表达,72个下调表达。对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油菜中芸薹宁合成关键基因和核盘菌糖转运蛋白的预测,以及核盘菌细胞壁降解酶基因、分泌蛋白基因、草酸代谢相关基因、解毒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分析,我们发现:一方面,核盘菌菌株DT-8在细胞壁降解酶、多种分泌蛋白、草酸以及多种解毒机制的帮助下,在油菜中成功定殖,并通过葡萄糖淀粉酶和多种糖转运蛋白,利用油菜中的淀粉作为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又由于生长速率和类固醇生物合成能力的降低,不引起油菜产生病症。此外,油菜也在积极的调控核盘菌菌株DT-8的生长。在油菜通过激活自身果胶脂酶和果胶裂解酶促进核盘菌菌株DT-8定殖的同时,又激活多种抗病反应,严格的控制核盘菌菌株DT-8的生长。而这些抗病反应的激活也增强了油菜抵御其他病原菌的能力。通过基于16S r RNA基因、ITS区域测序的扩增子测序技术,我们探究了在田间环境下,油菜种子生物引发处理对罹患油菜菌核病的油菜主茎的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分析和物种组成分析,发现油菜种子生物引发处理和油菜菌核病均可以改变油菜主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但油菜菌核病的影响更大一些。经种子生物引发后,油菜主茎中的核心微生物和关键微生物均发生了变化;油菜主茎中多种可能的病原菌的丰富降低,特别是核盘菌属真菌。此外,通过构建属水平的微生物互作网络,发现种子生物引发处理还可以影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微生物互作网络的连通性和强度。而这可能是油菜种子生物引发可以防控油菜菌核病的原因之一,也是一种新的生防机制。本研究首次使用真菌病毒性弱毒菌株进行种子生物引发,并在植物病害防控和产量增加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利用种子引发技术和真菌病毒进行植物病害防控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还探究了核盘菌DT-8与油菜之间的互作机制,并从微生物群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生物防治策略的抗病机制。为进一步开发以真菌病毒为基础的生物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屈阳[3](2020)在《油菜菌核病生防真菌的筛选、鉴定与生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菌核病是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油菜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它的传播方式多样,导致防治起来非常困难。目前,生物防治成为了防治该病害的主要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更好的防治油菜菌核病,为其开发生防制剂提供相关实验依据,本文对核盘菌的生防菌进行分离筛选、鉴定及生防机制的初步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油菜菌核病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生物学特性从安徽农业大学的农翠园和大棚采集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8株对核盘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真菌,其中,有3株拮抗真菌对核盘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分别为生防菌Y-1、Y-2和Y-3。生防菌Y-1、Y-2和Y-3对核盘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9.53%、72.09%和76.74%。对生防菌Y-1、Y-2和Y-3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防菌Y-1最适温度为35℃。生防菌Y-2最适温度为25℃。生防菌Y-3最适温度为2530℃。生防菌Y-1、Y-2和Y-3最适p H值均为7,并且均可以利用多种碳、氮源。2.生防菌Y-1、Y-2和Y-3的鉴定通过形态学鉴定和18S r DNA序列比对,生防菌Y-1初步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生防菌Y-2初步鉴定为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生防菌Y-3初步鉴定为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3.生防菌Y-1、Y-2和Y-3的抑菌图谱测定将生防菌Y-1、Y-2和Y-3分别与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等10种病原真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生防菌Y-1、Y-2和Y-3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都具有抑制效果,抑制效果不等。其中,生防菌Y-1、Y-2和Y-3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4.生防菌Y-1、Y-2和Y-3的发酵液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生防菌Y-1的发酵液对核盘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发酵液的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生防菌Y-2的发酵液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对核盘菌都没有抑制作用。生防菌Y-3的发酵液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对核盘菌的均有抑制效果,并且抑制效果都很明显。5.生防菌Y-1和Y-3的蛋白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及热稳定性从生防菌Y-1和Y-3发酵液中提取的蛋白对核盘菌有抑制效果。生防菌Y-1的蛋白对核盘菌的抑制率为93.02%,生防菌Y-3的蛋白对核盘菌的抑制率为92.44%。而且将蛋白在95℃水浴锅内加热30min后,依然对核盘菌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可以判断出从生防菌Y-1和Y-3提取的蛋白为热稳定性蛋白。6.生防菌Y-1和Y-3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效试验生防菌Y-1的蛋白对油菜菌核病的离体叶片防治效果达83.49%,生防菌Y-3的蛋白对核盘菌的离体叶片防治效果达100%。生防菌Y-1的蛋白对油菜菌核病的盆栽植株防治效果达85.71%,生防菌Y-3的蛋白对核盘菌的盆栽植株防治效果达91.61%。

张洪祥[4](2020)在《SsHADV-1介导的核盘菌内生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的病原真菌,由其引起的菌核病是包括油菜在内的许多重要作物上的毁灭性的病害。核盘菌在侵染初期分泌小分子蛋白、草酸、细胞壁降解酶类杀死寄主细胞、抑制寄主的抗性,并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营养,是典型的死体营养型真菌。目前尚未在油菜中发现高效的抗病品种,油菜菌核病始于子囊孢子在花瓣上侵染,并随罹病花瓣飘落至枝条和主茎,感染和杀死枝条或整个植株。由于田间油菜植株密、冠层厚,药剂难以抵达病菌为害部位,防治非常困难。核盘菌低毒相关DNA病毒1(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ce associated DNA virus 1,Ss HADV-1)是首例在真菌中发现的DNA病毒,该病毒侵染性强,病毒粒子可直接侵染核盘菌,也可以在不同的营养体亲和型菌株间进行传播,而且发现有昆虫传播介体,是极具生物防治潜力的真菌病毒。前期研究发现在盛花期喷施携带Ss HADV-1的核盘菌菌丝片段可以高效控制菌核病并显着提高油菜产量,但是携带Ss HADV-1的核盘菌能否在油菜上生长并不清楚;同时,携带低毒相关病毒的菌株能否在植物上长期存活是利用真菌病毒控制病害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携带Ss HADV-1的核盘菌在油菜上的生存和生长及其机制、研究携带病毒的核盘菌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基于本研究的新发现建立的应用Ss HADV-1控制油菜菌核病的新技术。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携带Ss HADV-1的核盘菌菌株DT-8可以在油菜上内生性生长,并在核盘菌群体中传播病毒。在油菜抽薹期喷施DT-8的菌丝片段,7周之后,在油菜成熟期的果荚上可以检测到病毒的DNA。为了确认携带核盘菌的菌株可以在油菜内或者表面生长,将菌株DT-8菌丝块接种到油菜叶片上,一周后未产生任何病斑,取距DT-8菌丝块约1cm位置的油菜叶片组织进行共聚焦荧光观察,发现菌株DT-8可以在油菜叶片表面蔓延生长,同时形成简易侵染垫的结构侵入油菜组织中吸取营养物质。表面消毒的油菜种子经菌株DT-8的菌丝悬浮液浸泡处理后,于MS平板上萌发,之后分别移至含有MS培养基的组织培养瓶和无菌培养土中,培养20 d和30 d。PCR检测证实在油菜的根、下胚轴和叶等部位均可检测到Ss HADV-1的DNA和核盘菌的DNA,表明菌株DT-8可以在油菜上生长。利用菌株DT-8RFP(m Cherry荧光蛋白标记的菌株DT-8)处理油菜,通过共聚焦荧光观察和电镜观察,进一步发现菌株DT-8可以在油菜根部细胞间穿梭和通过根部细胞间隙在组织中蔓延;同时,在下胚轴维管束中可观察到DT-8菌丝随维管束方向蔓延。在叶面上接种菌株DT-8RFP也可以观察到标记的菌丝。这些结果表明,菌株DT-8可以在油菜植株中内生生长。经在MS组织培养瓶中培养6个月后,部分油菜植株开始死亡(8/32和6/23),同时在其上可以观察到菌丝的生长。挑取菌丝进行培养,发现菌株为核盘菌,分别在8和6个培养物中有3和4个菌落携带病毒。但在健康的植株上及穴盆栽培的植株上均未分离出核盘菌。在经过菌株DT-8处理的油菜上接种核盘菌菌株1980-hyg,14天后自病斑上重新分离获得13株分离物中5株分离物中携带Ss HADV-1,且表现出生长速度减弱、致病力降低、菌落形态异常等弱毒相关特性。在田间不同时期喷施菌株DT-8菌丝悬液后,采集和分离的菌株中,有15%携带有DNA病毒。2.Ss HADV-1显着改变核盘菌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了解析菌株DT-8在感染Ss HADV-1的情况下由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转变为内生真菌的机理,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菌株DT-8在PDA培养基上和接种在油菜叶片上与DT-8VF菌株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显着差异基因(DEGs)进行KEGG富集和Fungi Fun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两种培养方式的菌株DT-8中上调表达的DEGs均主要富集在DNA的错配修复和重组相关通路中,这些通路相关基因的变化与病毒的复制有关;下调表达的DEGs均集中在代谢相关的通路中。对接种在油菜叶片上的菌株DT-8相比于DT-8VF菌株三个时期(12hpi、18hpi和24hpi)的DEGs进行详细分析,发现细胞壁降解酶类和小分泌蛋白等致病相关基因显着下调表达,同时侵染垫的形成和草酸合成等侵入相关基因正常表达。这表明Ss HADV-1对核盘菌的侵染能力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削弱了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可能是菌株DT-8成功入侵到油菜植株中营内生生长的原因。3.菌株DT-8促进油菜生长并显着提高油菜的抗病力。将表面消毒的油菜种经菌株DT-8的菌丝悬浮液浸泡处理后,MS平板上萌发,移植到培养土中培养36 d,地上部分鲜重为17.15±2.0 g/株,显着高于未处理的对照植株(14.55±1.1 g/株);同时,在无菌组培瓶中MS培养基上培养的油菜植株,也获得了相似的促生结果。表明,菌株DT-8内生生长可以促进油菜植株的生长。在培养土中培养36 d的油菜叶片上,活体接种核盘菌1980菌丝块,菌株DT-8处理油菜植株上,病斑直径(1.22±0.08 cm)显着低于未接种的对照植株(1.51±0.12 cm);同时,对油菜叶片上活体接种灰葡萄孢菌株B0510,菌株DT-8接种的油菜植株上的病斑(1.54±0.24 cm)显着小于未接种的对照植株(1.99±0.10 cm)。这表明菌株DT-8内生生长可以促进油菜生长,并且可以提高由此植株对核盘菌和灰葡萄孢的抗性。4.菌株DT-8改变油菜抗病及生长相关途径基因的表达。为了探究菌株DT-8内生影响油菜生长发育和抗病性的分子机理,取菌株DT-8处理的油菜植株茎尖生长点部位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菌株DT-8对油菜植株基因表达的影响幅度较小,与对照植株相比,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总共只有348个,约占已知总基因数(101041)的3.4‰,其中显着上调表达的基因有258个,显着下调表达的基因有90个。上调表达的基因大部分与抗病相关,包括植物病原信号和抗性信号传导相关基因(CDPK、CML、WRKY33和MKK9)、茉莉酸和乙烯合成及其调控的抗性相关基因(AOC、ACS和ERF等)。下调表达的基因主要是以CCA1和LHK为主效基因的节律调节相关基因,该途径节律调节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可能与油菜植株生物产量的提高有关。表明油菜植株抗性的提高是可能通过菌株DT-8诱导抗性相关表达实现的,而生物产量的提高可能是通过抑制节律调节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实现的。5.田间喷施菌株DT-8可以显着提高油菜产量。根据菌株DT-8可以在油菜中内生并且可以在油菜表面长期生长的这一特性,将菌株DT-8的菌丝液喷施到油菜植株上进行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试验。2013年-2015年,我们在湖北省武汉、鄂州、随州和襄阳等地分别进行DT-8菌丝液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在小区试验中分别在苗期、抽薹期、盛花期、角果期,采取两种浓度(~1×105 cfu/m L和~1×104cfu/m L)的菌丝液进行喷施;大田试验油菜盛花期进行DT-8菌丝液的喷施(~1×104 cfu/m L)。连续3年各地在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中,DT-8菌丝液处理显着降低油菜菌核病的病情指数防控率高达50%左右,产量提高10%-20%,使油菜籽的含油量显着上升高达3.8%。6.灰葡萄孢中发现的新型DNA真菌病毒BcHADV-1,与灰葡萄孢的弱毒相关。Bc HADV-1具有一个34 nm等轴对称的病毒粒子,其基因组有四个1700 nt左右的单链环状的DNA组成。这四个基因组分共有有一个300 nt的共同区域(common region)、特殊的茎环结构和独特的nonanucleotide序列"TAAAATTTT"。进化分析显示在葡萄孢属真菌进行种间分化之前,Bc HADV-1-like病毒便于与葡萄孢属菌株之间存在基因水平转移。Bc HADV-1的Rep与Fg GMTV1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而Bc HADV-1的CP基因与其他病毒的CP均没有亲缘关系。因此,Bc HADV-1可能代表着与Genomoviridae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新的CRESS DNA病毒。同时,Bc HADV-1与灰葡萄孢的弱毒相关。本研究首次发现核盘菌可以在油菜植株中内生的生物现象,证明菌株DT-8的内生可以促进油菜植株的生长、增强油菜植株的抗病性。田间试验表明,感染低毒相关病毒的病原真菌可以作为植物疫苗保护植物,显着提高植物产量。本研究揭示了感染真菌病毒后,病原真菌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现象,为利用真菌病毒控制作物病害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菌株DT-8的内生对Ss HADV-1传播的促进作用,揭示了Ss HADV-1传播的新途径,并为真菌弱毒相关病毒传播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为真菌病毒、病原真菌和寄主植株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型。同时,灰葡萄孢中DNA病毒Bc HADV-1的发现预示着这种新型生物防治模式在灰霉病的防治中可能同样适用。Genomoviridae中可能具有丰富的真菌弱毒相关病毒资源,等待人们去开发用于真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姜庆雨[5](2020)在《两株拮抗细菌的鉴定及对油菜菌核病的生防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目前,防治菌核病主要采取药剂防治,结合农业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但是,由于化学药剂会给环境和生物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农业防治措施费时费力,人们逐渐把关注点转向环保且防效持久的防治手段上,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利用土壤生防菌和菌核内生菌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研究更为突出。为此,本学位论文就油菜菌核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油菜菌核病生防菌的分离筛选、抑菌活性与菌株鉴定利用土壤稀释涂布法从安徽合肥市和芜湖市土样中分离筛选出5株生防细菌,经平板对峙测定,菌株TR-17抑菌活性最佳;从核盘菌菌核中分离筛选出6株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中,菌株NS-19遗传稳定性好抑菌效果强,两株生防菌平板对峙抑制率分别为74.45%和69.09%。根据菌株生长的形态学观察,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初步鉴定菌株TR-17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NS-19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2.拮抗菌对核盘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抑菌谱测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拮抗菌株对峙培养的核盘菌菌丝生长情况发现,受菌株TR-17影响的核盘菌菌丝变细,有断裂现象,菌丝分支不明显;受菌株NS-19影响的菌丝顶端膨大,菌丝纤细,菌丝形态畸变。通过分析此两株生防菌对14种供试病原菌的抑菌谱,结果发现,菌株TR-17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抑制率分别达72.42%、93.79%和55.78%,NS-19对小麦全蚀病菌、葡萄灰霉病菌抑制率为92.41%和51.47%。可见,上述两株生防菌对于防治小麦全蚀病菌的抑菌率均在92%以上。3.拮抗菌最适生长条件,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和耐受性分析菌株TR-17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初始p H为6,28℃恒温培养48 h。能够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硝酸钠。TR-17无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较强,抑菌效果随无菌发酵液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但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而减弱,TR-17无菌发酵液的EC50为4.634%,抑菌活性易受温度,p H,紫外照射处理的影响;菌株NS-19的最适生长条件为:初始p H 8,28℃恒温培养48h;最适碳氮源分别为木糖和甘氨酸。NS-19无菌发酵液抑菌效果比TR-17无菌发酵液效果好,EC50为1.383%,发酵液耐受性也比TR-17强,同样条件处理,发酵液抑菌活性的降低幅度不及TR-17。4.拮抗菌无菌发酵液抑菌成分初步分析利用不同饱和度硫酸铵沉淀无菌发酵液抗菌粗蛋白,测定对应蛋白粗提物的抑菌活性,试验设计抗菌蛋白粗提物添加量均为10%,当硫酸铵饱和度为90%时,TR-17无菌发酵液提取出的抗菌蛋白抑制活性最高,为70.75%;当硫酸铵饱和度为70%时,NS-19提取的蛋白粗提物抑菌率最高,为44.38%。利用酸沉淀,甲醇抽提无菌发酵液中的脂肽类抑菌物质,经试验验证,两株拮抗菌的脂肽类粗提物抑菌活性均高于其蛋白粗提物,并且随着脂肽类粗提物浓度增加,抑菌活性相应增强,当TR-17脂肽类粗提物含量为2.5%时,抑制率即可达到81.88%。当NS-19脂肽类粗提物含量为4.5%时,抑菌率达到90.42%。所以初步确定,两株拮抗菌无菌发酵液的主要抑菌成分是脂肽类粗提物。设计合成脂肽类粗体物的基因引物,以菌株NS-19全基因组为模板能够扩增出脂肽类抗生素伊枯草菌素(Iturin)、芬芥素(Fengycin)、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的基因片段,结合LC-MS测定菌株NS-19脂肽类粗体物的物质成分,二级质谱匹配得出众多氨基酸类和有机酸类物质,这些氨基酸是合成上述脂肽类抗生素的主要成分,初步推断,NS-19提取的脂肽类粗提物单一抑菌物质可能包括伊枯草菌素(Iturin)、芬芥素(Fengycin)、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等。对菌株NS-19脂肽类粗提物采用琼脂孔扩散法进行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在10种供试病原菌中,抑菌条带宽度大于等于0.70 cm的病原菌有6个,分别为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小麦全蚀病菌(G.graminis),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油菜菌核病菌(S.sclerotiorum),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5.拮抗菌挥发性物质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的影响两株拮抗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核盘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双皿倒扣对峙培养结果,菌株TR-17种子液稀释100倍涂布,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核盘菌菌丝的抑制率达89.38%,经菌株NS-19同浓度种子液涂布,产挥发性物质对核盘菌菌丝抑制率为64.06%。上述挥发性物质能够延缓核盘菌菌核萌发,但是不能完全抑制菌核萌发。6.离体叶片试验和盆栽防效试验经菌株TR-17和菌株NS-19无菌发酵液喷雾处理后的离体叶片,接种核盘菌第1 d均没有发病,第2 d测得病斑直径平均值分别为1.04 cm,0.78 cm,同时期对照组的病斑直径平均值达到1.69 cm。经NS-19脂肽类粗提物处理的离体叶片前2 d没有出现病斑。利用上述发酵液和脂肽类粗提物分别喷雾处理盆栽油菜叶片与盆栽植株茎基部,防效效果显着,温室(25℃)放置,3组处理组叶片均没有发病,对照组叶片第2 d病斑大小平均值为2.23 cm;经菌株TR-17发酵液处理的植株茎基部有轻微发病,发病油菜茎基部表皮小面积腐烂,其他两组处理组没有出现病症,对照组植株茎基部表皮均大面积溃烂,植株猝倒,叶片枯萎。

蔡俊松[6](2020)在《重庆市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菌核病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盘菌引起的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对重庆市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选取90个来自重庆市9个不同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株,对其生物学特性、菌丝亲和群、遗传多样性以及致病力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明确重庆市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以及菌核病菌群体遗传分化情况,为本地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璧山区八塘镇所选取的两种前茬作物不同的类型田进行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调查,结果显示玉米前茬田的子囊盘数量、主茎病叶率、茎秆发病率以及病情指数均远高于红薯前茬田。玉米前茬田子囊盘始现于2月中旬,在3月初达到高峰后,于3月中旬再次达到高峰,累计子囊盘数量为112.4个/m2;叶部发病始现于3月初,在3月下旬达到高峰,高峰期主茎病叶率为44.93%;茎秆发病始现于3月下旬,在4月下旬达到高峰,高峰期茎秆发病率为34%,病情指数为18。红薯前茬田子囊盘始现于2月下旬,在3月初达到高峰,累计子囊盘数量为12.2个/m2;叶部发病始现于3月中旬,在3月下旬达到高峰,高峰期主茎病叶率为2.42%;茎秆发病始现于4月初,在4月下旬达到高峰,高峰期茎秆发病率为6%,病情指数为1.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周平均温度与主茎病叶率、茎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有显着相关性,而一周降雨天数和相对湿度则与子囊盘数量、主茎病叶率、茎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无显着相关性。2.从重庆市9个不同地区的油菜菌核病病株上收集分离纯化鉴定得到90个油菜菌核病菌株。选取77个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菌核数量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在菌落形态上,根据菌丝质地可将菌株分为菌丝质地丰富和质地稀疏两个类型,而根据菌核分布情况可将菌株分为围绕培养皿边缘、散乱排布于平板中和环绕中心形成1-3个菌核带三种类型;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范围在3.452.4 mm/d之间;菌核数量范围在3.3-27个/皿之间;77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与菌核数量无显着相关性。从90个油菜菌核病菌株中筛选出34个菌株进行离体茎秆致病力测定,选取供试品种为中油821。测定结果显示,病斑直径大小范围在7.240.2 mm之间,菌株之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菌株致病力与菌丝生长速度、菌核数量之间无相关性。3.对90个油菜菌核病菌株进行菌丝亲和群测定,结果表明90个菌株被划分为47个菌丝亲和群,其中有13个菌丝亲和群包含了两个以上的菌株,剩下的34个菌丝亲和群仅包含一株与自身亲和的菌株。菌丝亲和群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菌株的生长速度以及菌核产量无相关性。4.利用9对SSR引物对90个油菜菌核病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排除有一对无多态性的引物(42-4)后,剩下的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24条带。90个菌株中共检测到52个单倍型,有少数单倍型频率较高,且单倍型与菌丝亲和群之间无相关性。9个群体的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15700.4700之间。根据Nei’s遗传距离构建UPGMA聚类进化树、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以及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的结果发现,渝西5个群体与渝东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组成明显不同;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9个群体的菌株以无性繁殖为主;AMOVA分析结果表明,9个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的菌株之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杨广环[7](2020)在《西藏白菜型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位居油菜三大病害之首。目前,培育抗菌核病新品种是油菜育种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为了加快油菜抗菌核病的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步伐,更加准确、方便、快速的鉴定种质资源抗病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西藏不同地区的56份参试材料在田间进行种植,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率,根据油菜不同发病程度,随机从发病植株的茎秆中采集了6份来源不同的菌核病菌株,并进行了参试材料菌核病的抗性鉴定试验,初步筛选出14份具有抗病性的油菜品种,并针对参试材料的生育时期和表型性状值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参试材料的遗传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菜菌核菌生长特性及其与致病力关系研究。通过比较菌核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和察氏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发现菌核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较为良好;通过改变PDA培养基中马铃薯浓度和葡萄糖浓度,得出油菜菌核菌在PDA培养基的常规配方(即马铃薯浓度为200g/L、葡萄糖浓度为20g/L)上生长最好;在不同碳氮源对菌核菌生长的影响试验中,以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作为基础培养基,利用不同的碳氮源替换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蛋白胨,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作为碳源、酵母浸出粉和酵母膏作为氮源时更有利于油菜菌核菌的生长。2.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通过利用田间自然调查法、草酸浸根法、草酸浸叶法和营养期琼脂块离体叶片法对56份白菜型油菜进行菌核病抗性鉴定,综合所有抗性鉴定试验得出:56份参试材料中有14份材料对菌核病具有抗性,占比为25%,其中来自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昌都市察雅县荣周乡姆巴村和昌都市类乌齐县宾达乡的3份油菜品种经过几种抗性鉴定后,对菌核病的抗性一直表现高抗水平,其余有11份材料属于中抵抗水平,分别为33号、34号、36号、39号、40号、47号、48号、50号、51号、52号、56号。在四种抗性鉴定方法中,有7份材料一直表现为高感,分别为8号、13号、14号、15号、16号、27号、28号品种。3.白菜型油菜遗传差异研究。通过对参试材料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白菜型油菜的平均生育期在110~130天,通过比较各生育时期的变异系数,发现出苗期、五叶期和成熟期的变异幅度较小,而现蕾期、抽薹期、初花期和盛花期的变异系数都比较大,变异度丰富,不同的油菜品种在这几种性状方面表现很不稳定。此外,通过对白菜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全株有效角果数和株高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角果长、宽度和果皮厚度与籽粒数的关系较大,从而影响油菜产量。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结果表明:当阈值为10时,56份材料被划分为5个类群,与菌核病的抗性鉴定结果结合来看,第Ⅴ类群中的5份材料(30号、34号、35号、38号、56号)属于中高抗品种;第Ⅲ类群的10份材料中有7份材料(8号、13号、14号、15号、16号、27号、28号)属于高感品种。从聚类结果来看,白菜型油菜的农艺性状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差异,并发现终花期到成熟期的时间短、一次有效分枝数多、植株高、分枝部位高的油菜品种,其菌核病的抗性能力强。

李仲珂[8](2019)在《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Quinofumelin(试验代号ARK-3010)是日本三井农业化学公司开发的喹啉类杀菌剂。作为一个全新的化合物,quinofumelin具有最新的作用模式和广谱杀菌活性。在进入市场之前研究其抗菌谱及靶标生物的敏感性,对科学制定该杀菌剂的开发和应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定了 quinofumelin在离体条件下对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靶斑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等5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这5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在活体防效上,quinofumelin也表现出优于市面上正在使用的杀菌剂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活体药效和优异的疏导性。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10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7-0.043μg/mL,平均EC50值为0.019±0.001μg/mL,变异系数为6.14倍,且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保护和治疗作用试验表明: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Quinofumelin在离体叶片上对小麦赤霉病菌的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且约等于氰烯菌酯。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64株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为0.001-0.062 μg/mL,平均EC50值为0.0012±0.0014 μg/mL,变异系数为62倍;离体试验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多菌灵抗性菌株和多菌灵敏感菌株接种的效果相似,离体药效优于多菌灵、嘧菌酯和啶酰菌胺处理的防效。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对防治草莓灰霉病有较高的药效和渗透性,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65株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1-0.006 μg/mL,平均EC50值为0.002±0.017 μg/mL,变异系数为8.5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处理油菜叶片的活体实验显示: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均优于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83株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2-0.158 μg/mL,平均EC50值为0.047±0.011 μg/mL,变异系数为79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39株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8-0.025μg/mL,平均EC50值为0.013±0.001μg/mL,变异系数为3.12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综上所述,quinofumelin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靶斑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在离体的植物组织对上述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展防治小麦赤霉病、草莓灰霉病、油菜菌核病、黄瓜靶斑病和水稻恶苗病的田间试验。

贾玮[9](2019)在《土壤施硒油菜秸秆溶解性有机质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文中认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土传病原真菌,其引起的油菜菌核病是我国油菜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硒(Selenium,Se)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也是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我国有70%以上的地区缺硒,促使富硒农产品生产快速发展,由此伴生了大量富硒农作物废弃物如富硒作物秸秆。作物秸秆的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土壤微生物重要的营养来源,关于富硒作物秸秆DOM对土传病菌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富硒油菜秸秆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建立硒-油菜-核盘菌供试体系,获取土壤施硒油菜秸秆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erived from rape straw,RSDOM),明确其增强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深入揭示其抑制核盘菌的生理机制及其原因,为富硒秸秆利用和菌核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0.5 mg L-1Se对核盘菌的生长表现出轻微的抑制作用,诱导菌丝产生更多的蛋白质、脂质、醇类、烷烃等物质。随着硒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20 mg L-1Se严重影响了核盘菌菌丝的形态特征,导致形成扭曲的菌丝体和产生肿瘤状突起。硒(≥0.5 mg L-1)损伤了核盘菌的膜系统,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膜内电解质的渗漏;同时也造成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和丙酮酸等内含物含量的变化。硒通过抑制核盘菌的能量代谢达到抑菌目的,下调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降低核盘菌的致病力。2.土壤施硒显着提高了油菜秸秆和RSDOM的硒含量。RSDOM主要含有羧酸、氨基酸、醇类和芳香杂环等物质,且随着施硒浓度增加,有机酸和芳香杂环的含量也有所提高;RSDOM中存在芳香环结构和类富里酸物质,土壤施硒降低了RSDOM分子量和芳香性,但提高了RSDOM腐殖化程度导致更多复杂结构分子的存在。3.20 mg mL-1的RSDOM能有效抑制核盘菌的生长,且土壤施硒RSDOM(RSDOMSe)表现出更好的抑菌效果。RSDOMSe能够加速菌丝体萎缩、衰老,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增加电解质和内含物的渗透量从而限制了菌丝向四周扩散;RSDOMSe显着降低了核盘菌分泌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以及下调了致病因子Ggt1和Bi1的基因表达量,从而降低了核盘菌的致病力。4.不施硒的RSDOM(RSDOMN)与对照相比共产生了29种差异代谢物,而RSDOMSe产生了36种差异代谢物;两种RSDOM均显着下调了菌丝中的三羧酸循环和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且RSDOMSe产生了乳酸、亚麻酸和肉豆蔻酸等对病原菌有害的物质。5.土壤施硒RSDOM中26种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即8种代谢物上调,18种代谢物下调;8种上调代谢物中7种有机酸对核盘菌分别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苯乙酸>马来酸>丙二酸>富马酸>葡糖二酸>粘酸>琥珀酸;18种下调代谢物主要是维持有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和核苷类等。因此,RSDOMSe中抑菌物质含量增加可能是其增强对核盘菌抑制作用的主要原因,低浓度的菌核净与RSDOMSe联用也能获取较好的抑菌效果。6.预防实验中,RSDOMN和RSDOMSe均没有显着抑制菌斑的扩散;治疗实验中,RSDOMSe显着性降低叶片病斑的大小,抑制率达到了16.9%。活体盆栽实验中RSDOMN、RSDOMSe和苯乙酸(PA)均显着抑制了病斑的扩散,抑制率分别为5.4%、20.1%和54.2%。三者均显着提高了被核盘菌侵染的油菜叶片中叶绿素、二元酚的含量和PAL、PPO两种防御酶的活性。

毛雪伟[10](2018)在《三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油菜菌核病菌是一种可以引起世界性植物病害的真菌,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分布,它可以侵染75个科包含400多种作物。油菜菌核病菌可以侵染油菜的各个生育阶段。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中国,油菜菌核病对许多重要的农作物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在中国,油菜菌核病每年都能造成5%~80%的产量损失。许多年以来,多菌灵(苯并咪唑类)和菌核净(二甲酰亚胺类)等常被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但是在田间已经监测到多菌灵和菌核净抗性菌株。本文建立了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嘧菌环胺和pyraziflumid的敏感性基线。对氟咬胺和嘧菌环胺进行了抗性风险评估。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 103株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对氟啶胺的抗性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的平均EC50值为0.0073±0.0045μg/mL。经氟啶胺药剂处理后,油菜菌核病菌菌丝顶端弯曲、分支增多、菌丝变细,但其产菌核能力几乎没有差别,草酸含量显着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下降。离体条件下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得到了9个氟啶胺低抗菌株。氟啶胺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产菌核能力和致病性明显低于亲本菌株。细胞膜透性高于亲本菌株。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氟啶胺和咯菌腈、咪鲜胺、戊唑醇、嘧菌酯和腐霉利之间无交互抗性。Shk1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 100株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的EC50值变化范围为0.0636~0.8163 μμg/mL。通过药剂驯化,得到了 9个嘧菌环胺抗性菌株,实验室诱导的9个嘧菌环胺抗性突变体的抗性指数(RF)变化范围为20.22~271.59。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嘧菌环胺和嘧霉胺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但和咯菌腈、菌核净、腐霉利、多菌灵和啶酰菌胺之间无交互抗性。9个嘧菌环胺抗性突变体产菌核能力显着下降。大部分突变体的菌丝干重、致病性和细胞膜透性下降。但菌丝生长和草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其所有的抗性突变体(胱硫醚γ-合成酶)MetB和(胱硫醚β-裂解酶)MetC没有发生译码突变。实验还表明嘧菌环胺不仅能抑制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还能一定程度的抑制胱氨酸和半胱氨酸的生物合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105株油菜菌核病菌对pyraziflumid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油菜菌核病菌对该药剂的敏感性基线。其EC50平均值为0.0561±0.0263μg/mL。Pyraziflumid和多菌灵、菌核净、咯菌腈之间无交互抗性。用pyraziflumid药剂处理后,菌丝顶端分支增多,细胞膜透性增加,草酸含量降低,细胞呼吸被抑制。保护和治疗作用表明pyraziflumid在田间有很好的防效,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

二、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防治油菜菌核病有效药剂筛选及复配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油菜菌核病研究概述
        1.1 发生及危害
        1.2 病原菌
        1.3 侵染过程
        1.4 防治措施
    2 油菜菌核病主要防治药剂
    3 油悬浮剂研究进展
        3.1 油悬浮剂的性质
        3.2 油悬浮剂的配方
        3.3 油悬浮剂的制备
        3.4 油悬浮剂的检测指标
        3.5 油悬浮剂存在的问题
        3.6 油悬浮剂的发展前景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2 主要仪器
    2.3 方法
        2.3.1 杀菌剂筛选
        2.3.2 复配剂研制
        2.3.3 载体筛选
        2.3.4 助剂筛选
        2.3.5 油悬浮剂制作
        2.3.6 油悬浮剂理化性质测定
        2.3.7 防效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12 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室内毒力
    3.2 复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联合毒力
        3.2.1 氟啶胺和戊唑醇复配剂毒力测定结果
        3.2.2 氟啶胺和咪鲜胺复配剂毒力测定结果
    3.3 载体介质配方的确定
    3.4 助剂配方的确定
    3.5 油悬浮剂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
    3.6 40%氟啶胺·咪鲜胺油悬浮剂对油菜离体叶片的防治效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核盘菌弱毒株DT-8生物引发油菜种子技术研发及其促进油菜抗病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核盘菌及菌核病
        1.1 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1.2 核盘菌的致病机制
        1.2.1 植物细胞壁降解酶
        1.2.2 草酸
        1.2.3 分泌蛋白
        1.3 菌核病的防治策略
        1.3.1 选育抗病品种
        1.3.2 农业防治
        1.3.3 化学防治
        1.3.4 生物防治
    2.真菌病毒研究进展
        2.1 真菌病毒分类
        2.2 真菌病毒对寄主的影响
        2.3 核盘菌病毒与菌核病生物防治
    3.种子引发技术
        3.1 种子引发的概念
        3.2 种子引发的方法
        3.2.1 渗透引发
        3.2.2 水引发
        3.2.3 固体基质引发
        3.2.4 生物引发
        3.3 种子引发与植物病害防治
    4.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油菜种子生物引发技术的研发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菌株
        2.2 供试植株
        2.3 培养基及试剂
        2.4 核盘菌DT-8菌丝悬液制备
        2.5 时间对种子引发的影响
        2.6 温度对种子引发的影响
        2.7 初始pH值对种子引发的影响
        2.8 响应面优化法优化种子引发条件
        2.9 幼苗Ss HADV-1 检出率检测
        2.10 种子发芽能力检测
        2.11 响应面模型验证
        2.12 贮藏试验
        2.13 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时间对种子引发的影响
        3.2 温度对种子引发的影响
        3.3 初始pH值对种子引发的影响
        3.4 种子引发条件的优化
        3.5 响应面模型验证
        3.6 贮藏实验结果
    4.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油菜中核盘菌DT-8的检测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菌株
        2.2 培养基及试剂
        2.3 油菜种子生物引发
        2.4 油菜植株中Ss HADV-1的PCR检测
        2.5 菌株DT-8在油菜根部的荧光观察
        2.6 菌株DT-8在油菜下胚轴的荧光观察
        2.7 菌株DT-8在油菜地上部分的重分离
        2.8 油菜地上部分的真菌分离株的鉴定
    3.结果与分析
        3.1 油菜植株中Ss HADV-1的PCR检测
        3.2 菌株DT-8在油菜根部的荧光观察
        3.3 菌株DT-8在油菜下胚轴的荧光观察
        3.4 菌株DT-8在油菜地上部分的重分离与鉴定
    4.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生物引发对油菜菌核病防控的实践应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菌株
        2.2 核盘菌1980和DT-8菌株菌丝悬液制备
        2.3 油菜种子生物引发
        2.4 室内防效实验
        2.5 种子引发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2.6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调查
        2.7 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引发对油菜菌核病的室内防效
        3.2 种子引发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效
    4.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核盘菌菌株DT-8与油菜的共生机制探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转录组测序
        2.1.1 样品采集
        2.1.2 总RNA提取
        2.1.3 建库测序
        2.2 转录组分析
        2.3 cDNA第一链合成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
    3.结果与分析
        3.1 转录组数据概述
        3.2 测序重复样品间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3.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4 GO富集分析
        3.4.1 油菜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4.2 核盘菌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5 KEGG富集分析
        3.5.1 油菜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5.2 核盘菌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6 芸薹宁(Brassinin)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情况
        3.7 核盘菌糖转运蛋白(Sugar transporter,ST)基因表达情况
        3.8 核盘菌分泌蛋白基因表达情况
        3.9 核盘菌细胞壁降解酶基因表达情况
        3.10 核盘菌草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3.12 核盘菌解毒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3.13 qRT-PCR 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
    4.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生物引发对油菜茎秆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培养基及试剂
        2.2 样品采集与总DNA提取
        2.3 PCR检测与高通量测序
        2.4 测序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与核盘菌属直接互作的关键物种验证
    3.结果与分析
        3.1 各样品Ss HADV-1 携带情况检测
        3.2 16S r RNA和 ITS扩增子及注释结果
        3.3 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分析
        3.4 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分析
        3.6 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3.7 细菌和真菌群落中的核心微生物组成
        3.8 可能的植物病原菌分析
        3.9 微生物互作网络分析
        3.10 核盘菌属直接互作微生物的验证与鉴定
    4.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全文总结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图
附录2 附表
附录3 本研究涉及的实验方法
附录4 已发表论文、专利和会议摘要
致谢

(3)油菜菌核病生防真菌的筛选、鉴定与生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油菜品种
    2.2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1 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2.3 培养基
    2.3 试验方法
        2.3.1 生防真菌的分离与筛选
        2.3.2 生防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2.3.3 生防菌的鉴定
        2.3.4 生防菌Y-1、Y-2和Y-3与不同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2.3.5 生防菌不同浓度发酵液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3.6 蛋白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及热稳定性
        2.3.7 生防菌Y-1和Y-3的防效实验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防菌Y-1、Y-2和Y-3的分离与筛选
    3.2 不同温度对生防菌Y-1、Y-2和Y-3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pH值对生防菌Y-1、Y-2和Y-3生长的影响
    3.4 不同碳源对生防菌Y-1、Y-2和Y-3生长的影响
    3.5 不同氮源对生防菌Y-1、Y-2和Y-3生长的影响
    3.6 生防真菌的鉴定
        3.6.1 形态学鉴定
        3.6.2 分子鉴定
    3.7 生防菌Y-1、Y-2和Y-3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8 不同浓度发酵液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9 生防菌发酵液蛋白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及热稳定性
    3.10 生防菌发酵液蛋白对核盘菌的离体防效
    3.11 生防菌对菌核病的盆栽防效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SsHADV-1介导的核盘菌内生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盘菌的危害及防治
        1.1.1 核盘菌及作物菌核病
        1.1.2 核盘菌的致病机理
        1.1.3 植物针对核盘菌的防御机制
        1.1.4 菌核病的防治
    1.2 真菌病毒
        1.2.1 真菌病毒的发现和分类
        1.2.2 核盘菌中的病毒研究
        1.2.3 真菌病毒的传播方式
        1.2.4 真菌病毒与寄主的关系
        1.2.5 真菌病毒应用及面临的问题
    1.3 Genomoviridae病毒的研究进展和进化机制
    1.4 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核盘菌菌株DT-8在油菜中内生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及培养
        2.2.2 供试植物与培养方式
        2.2.3 培养基
        2.2.4 菌株DT-8对油菜植株的处理
        2.2.5 .菌株DT-8 转化mcherry荧光蛋白
        2.2.6 菌株DT-8在油菜植株中的内生观察
        2.2.7 菌株DT-8自油菜植株中重分离
        2.2.8 内生菌株DT-8的传毒
        2.2.9 菌株DT-8的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DT-8在油菜植株中内生性生长
        2.3.2 菌株DT-8在油菜植株中的分布
        2.3.3 菌株DT-8在衰弱油菜植株上的生长
        2.3.4 菌株DT-8 通过内生传播SsHADV-1
        2.3.5 田间喷施菌株DT-8对病毒的传播
    2.4 讨论
第三章 Ss HADV-1 对核盘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3 FunCat功能富集分析
        3.2.4 KEGG功能富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s HADV-1 影响核盘菌基因的表达
        3.3.2 菌株DT-8和DT-8VF的 DEGs的 FunCat富集分析
        3.3.3 菌株DT-8和DT-8VF的 DEGs的 KEGG富集分析
        3.3.4 核盘菌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菌株DT-8内生促进油菜生长并提高抗病性能及其分子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油菜生物产量的测定
        4.2.2 油菜植株抗病性的测定
        4.2.3 油菜植株RNA的提取
        4.2.4 转录组测序研究流程
        4.2.5 数据分析方法
        4.2.6 cDNA第一链合成和RT-PCR验证
        4.2.7 实时荧光定量q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DT-8内生显着促进油菜生物产量
        4.3.2 菌株DT-8提高油菜抗病力
        4.3.3 菌株DT-8内生对油菜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五章 菌株DT-8田间防病增产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田间试验
        5.2.2 病情指数调查
        5.2.3 油菜籽含油量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菌株DT-8在油菜上长期存活
        5.3.2 菌株DT-8处理减轻菌核病的危害
        5.3.3 菌株DT-8处理提高油菜产量
        5.3.4 菌株DT-8提高油菜籽的含油量
    5.4 讨论
第六章 真菌中新型genomovirus-like病毒BcHADV-1 的发现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株及培养
        6.2.2 供试植物与培养方式
        6.2.3 DNA病毒序列的克隆和测定
        6.2.4 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
        6.2.5 病毒粒子的提取
        6.2.6 BcHADV-1 病毒粒体的负染观察
        6.2.7 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
        6.2.8 病毒水平传播验证
        6.2.9 病毒垂直传播验证
        6.2.10 菌株生物学特性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灰葡萄孢中四节段DNA病毒的发现
        6.3.2 BcHADV-1 编码的假定蛋白
        6.3.3 Bc HADV-1 的系统进化分析
        6.3.4 BcHADV-1 的传播
        6.3.5 BcHADV-1 与灰葡萄孢的弱毒相关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和专利
致谢

(5)两株拮抗细菌的鉴定及对油菜菌核病的生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与培养基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1.3 试验仪器
        2.1.4 油菜品种
    2.2 方法
        2.2.1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2.2.2 拮抗菌株鉴定
        2.2.3 生防菌最适生长条件测定
        2.2.4 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
        2.2.5 发酵液抑菌物质稳定性测定
        2.2.6 拮抗细菌抑菌图谱的测定
        2.2.7 拮抗菌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研究
        2.2.8 发酵液粗提物抑菌活性研究
        2.2.9 拮抗菌NS-19脂肽类抗生素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2.2.10 拮抗菌株TR-17和NS-19防效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拮抗菌分离筛选与活性测定
        3.1.1 拮抗菌分离与筛选
        3.1.2 平板对峙活性测定
        3.1.3 拮抗菌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影响的显微照片
    3.2 拮抗菌株鉴定
        3.2.1 形态学观察
        3.2.2 生理生化特征观察
        3.2.3 拮抗菌株16S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3.3 拮抗菌最适生长条件分析
        3.3.1 培养时间对拮抗菌TR-17和NS-19生长的影响
        3.3.2 培养温度对拮抗菌TR-17和NS-19生长的影响
        3.3.3 培养初始p H对拮抗菌TR-17和NS-19 生长的影响
        3.3.4 拮抗菌TR-17和NS-19生长所需最适碳氮源分析
    3.4 无菌发酵液抑菌活性分析
        3.4.1 菌株TR-17无菌发酵液抑菌活性
        3.4.2 菌株NS-19无菌发酵液抑菌活性
    3.5 菌株发酵液抑菌物质稳定性分析
        3.5.1 发酵液抑菌物质热稳定性分析
        3.5.2 发酵液抑菌物质pH耐受性分析
        3.5.3 发酵液抑菌物质紫外处理耐受性分析
    3.6 抑菌图谱结果
        3.6.1 拮抗菌TR-17抑菌图谱测定
        3.6.2 拮抗菌NS-19抑菌图谱测定
    3.7 拮抗菌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分析
        3.7.1 挥发性物质对核盘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7.2 挥发性物质对核盘菌菌核萌发的影响
    3.8 发酵液粗提物抑菌活性分析
        3.8.1 蛋白类粗提物对核盘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8.2 脂肽类抗生素对核盘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9 拮抗菌NS-19脂肽类抗生素抑菌物质分析
        3.9.1 拮抗菌NS-19脂肽类抗生素部分合成基因扩增结果
        3.9.2 拮抗菌NS-19 脂肽类抗生素LC-MS检测结果
        3.9.3 拮抗菌NS-19脂肽类抗生素抑菌图谱结果
    3.10 拮抗菌株TR-17和NS-19防效试验结果
        3.10.1 离体叶片防效试验结果
        3.10.2 油菜(蓉油14)盆栽叶片防效试验结果
        3.10.3 油菜(南油9号)盆栽茎基部防效试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重庆市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菌核病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油菜菌核病的概述
        1.1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
        1.3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侵染循环
        1.4 油菜菌核病流行因素
        1.5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2 核盘菌的研究进展
        2.1 核盘菌的分类学地位
        2.2 核盘菌的寄主范围
        2.3 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
        2.4 核盘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2.5 核盘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重庆市两种前茬作物田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和田块类型
        1.2 病害调查
        1.3 气象资料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菌核病在两种前茬作物田块的发生规律
        2.2 油菜菌核病流行因素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重庆市油菜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的采集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1.4 分离菌株的分子鉴定
        1.5 菌落生长速度以及菌核数量测定
        1.6 不同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 菌株的分子鉴定
        2.3 菌株的菌落形态比较
        2.4 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比较
        2.5 菌株的菌核数量比较
        2.6 菌株的生长速度与菌核产量相关性分析
        2.7 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分析
        2.8 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致病力分析
        2.9 菌株致病力与生物学相关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重庆市油菜菌核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菌丝亲和群测定
        1.4 SSR引物筛选及PCR检测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亲和群结果
        2.2 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西藏白菜型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概述及生产现状
    1.2 油菜菌核病
        1.2.1 油菜菌核菌概述
        1.2.2 菌核菌致病机理
        1.2.3 菌核菌侵染途径
    1.3 菌核病对油菜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3.1 菌核病对油菜的危害
        1.3.2 菌核病发生的原因
        1.3.3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1.3.4 油菜菌核病研究进展
    1.4 遗传差异研究
    1.5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油菜菌核菌生长特性及其与致病力关系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菌株来源地)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核的采集及病原菌丝纯化
        2.2.2 计算公式及评分标准
    2.3 结果分析
        2.3.1 不同培养基对油菜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马铃薯浓度对油菜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2.3.3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油菜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2.3.4 不同碳源对油菜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2.3.5 不同氮源对油菜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自然调查法
        3.2.2 草酸浸根法
        3.2.3 草酸浸叶法
        3.2.4 营养生长期琼脂块离体叶片法
    3.3 结果分析
        3.3.1 田间自然调查法
        3.3.2 草酸浸根法
        3.3.3 草酸浸叶法
        3.3.4 营养生长期琼脂块离体叶片法
    3.4 小结
第四章 白菜型油菜遗传差异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取样
        4.2.2 性状观察与采集
        4.2.3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白菜型油菜生育期方差分析
        4.3.2 白菜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4.3.3 白菜型油菜基于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油菜菌核菌生长特性及其与致病力关系的研究
        5.1.2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
        5.1.3 白菜型油菜遗传差异研究
    5.2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喹啉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2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研究现状
    3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3.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
        3.2 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措施
        3.3 抗病育种
        3.4 农业防治
        3.5 化学防治
        3.6 生物防治
    4 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4.1 防治现状
        4.2 农业防治
        4.3 化学防治
        4.4 生物防治
    5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5.1 防治现状
        5.2 农业防治
        5.3 化学防治
        5.4 生物防治
    6 黄瓜靶斑病及其防治现状
        6.1 防治现状
        6.2 农业防治
        6.3 化学防治
    7 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现状
        7.1 防治现状
        7.2 农业防治
        7.3 化学防治
        7.4 生物防治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小麦赤霉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试剂
        1.2 培养基
        1.3 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4 Quinofumelin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2 结果和分析
        2.1 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Quinofumelin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3 讨论
第三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草莓灰霉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
        1.3 培养基
        1.4 试验材料品种
        1.5 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方法
        1.6 Quinofumelin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保护、治疗及跨层保护活性
    2 结果和分析
        2.1 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Quinofumelin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保护、治疗和跨层作用
    3 讨论
第四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
        1.3 培养基
        1.4 试验材料品种
        1.5 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1.6 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建立方法
        1.7 Quinofumelin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测定
    2 结果和分析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Quinofumelin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治疗和跨层保护作用
    3 讨论
第五章 黄瓜靶斑病菌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
        1.3 培养基
        1.4 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1.5 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6 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 结果和分析
        2.1 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
        2.2 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3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土壤施硒油菜秸秆溶解性有机质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文献综述
    1.1 油菜菌核病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1.1.1 核盘菌与油菜菌核病
        1.1.2 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 微量元素硒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2.1 硒与人体健康
        1.2.2 土壤中的硒
        1.2.3 硒的植物生物学功能
        1.2.4 硒与植物抗逆研究
        1.2.5 硒与植物抗病研究进展
    1.3 溶解性有机质的研究现状
        1.3.1 溶解性有机质的化学与生物学特征
        1.3.2 溶解性有机质与生态污染修复
        1.3.3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4 植物源溶解性有机质的研究现状
2 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不同硒水平对核盘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种
        3.2.2 试剂及仪器
        3.2.3 培养基制备和菌株活化
        3.2.4 菌丝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3.2.5 细胞膜成分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
        3.2.6 电导率的测定
        3.2.7 内含物含量的测定
        3.2.8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3.2.9 能量代谢的检测
        3.2.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硒对核盘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3.2 硒对核盘菌细胞膜成分的影响
        3.3.3 硒对核盘菌电导率的影响
        3.3.4 硒对核盘菌内含物含量的影响
        3.3.5 硒对核盘菌分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3.3.6 硒对核盘菌能量代谢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硒诱导核盘菌形态与生理变化
        3.4.2 硒降低核盘菌的致病力
    3.5 小结
4 土壤施硒对油菜秸秆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与供试菌种
        4.2.2 试剂及仪器
        4.2.3 盆栽实验设计
        4.2.4 油菜生物量及秸秆硒含量的测定
        4.2.5 RSDOM的制备及硒含量的测定
        4.2.6 RSDO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4.2.7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分析RSDOM的特征
        4.2.8 荧光光谱法分析RSDOM的特征
        4.2.9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RSDOM的特征
        4.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施硒水平对油菜生物量、秸秆及RSDOM硒含量的影响
        4.3.2 RSDOM的紫外光谱特征
        4.3.3 RSDOM的荧光光谱特征
        4.3.4 RSDOM的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
    4.4 讨论
        4.4.1 土壤施硒提高了油菜秸秆和RSDOM的硒含量
        4.4.2 土壤施硒对RSDOM紫外可见光谱特征的影响
        4.4.3 土壤施硒对RSDOM荧光光谱特征的影响
        4.4.4 土壤施硒对RSDOM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4.5 小结
5 土壤施硒RSDOM对核盘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与供试菌种
        5.2.2 试剂及仪器
        5.2.3 田间实验设计
        5.2.4 RSDOM的制备及RSDOM中硒含量的测定
        5.2.5 培养基制备、菌株活化及RSDOM母液的配置
        5.2.6 RSDOM对核盘菌抑制作用的测定
        5.2.7 菌丝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5.2.8 可溶性蛋白渗透量和草酸分泌量的测定
        5.2.9 电导率的测定
        5.2.10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5.2.11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5.2.12 致病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5.2.1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RSDOM对核盘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5.3.2 RSDOM对核盘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5.3.3 RSDOM对核盘菌细胞膜渗透性及草酸分泌量的影响
        5.3.4 RSDOM对核盘菌总蛋白含量以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5.3.5 RSDOM对核盘菌致病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土壤施硒RSDOM提高了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
        5.4.2 土壤施硒RSDOM抑制核盘菌生长的机制
    5.5 小结
6 土壤施硒RSDOM抑制核盘菌的代谢组学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菌种
        6.2.2 试剂及仪器
        6.2.3 菌丝的获取
        6.2.4 代谢组学分析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核盘菌代谢成分原始色谱图的可视化分析
        6.3.2 核盘菌代谢组学的PCA和 OPLS-DA分析
        6.3.3 土壤施硒RSDOM对核盘菌代谢物及代谢途径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7 土壤施硒RSDOM的成分及上调代谢物抑制核盘菌的效果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供试材料与供试菌种
        7.2.2 试剂及仪器
        7.2.3 RSDOM的制备
        7.2.4 RSDOM的 GC-TOF-MS成分检测
        7.2.5 土壤施硒RSDOM中上调物对核盘菌抑制效果的测定
        7.2.6 上调物与菌核净复配使用对核盘菌的抑制效果测定
        7.2.7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RSDOM代谢组学的PCA和 OPLS-DA分析
        7.3.2 RSDOM的成分分析
        7.3.3 土壤施硒RSDOM中上调物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
        7.3.4 上调物与菌核净联用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
    7.4 讨论
        7.4.1 差异代谢物对核盘菌生长的影响
        7.4.2 菌核净与RSDOM的联用效果
    7.5 小结
8 土壤施硒RSDOM对核盘菌的防治作用及叶片生理响应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供试材料与供试菌种
        8.2.2 试剂及仪器
        8.2.3 盆栽实验设计
        8.2.4 土壤施硒RSDOM对油菜离体叶片上菌核病的预防和治疗实验
        8.2.5 土壤施硒RSDOM对盆栽条件下油菜菌核病的治疗实验
        8.2.6 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8.2.7 油菜叶片二元酚含量的测定
        8.2.8 油菜叶片PAL和 PPO活性的测定
        8.2.9 数据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土壤施硒RSDOM对油菜离体叶片上菌核病的防治作用
        8.3.2 土壤施硒RSDOM对盆栽条件下油菜菌核病的治疗作用
        8.3.3 土壤施硒RSDOM对油菜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8.3.4 土壤施硒RSDOM对油菜叶片二元酚含量的影响
        8.3.5 土壤施硒RSDOM对油菜叶片PAL和 PPO活性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9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菌丝特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附录Ⅱ RSDOM对核盘菌生物量、蛋白渗透量和草酸的影响
附录Ⅲ RSDOM代谢组的总离子流图
附录Ⅳ 两种RSDOM中差异代谢物的热图
附录Ⅴ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10)三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油菜菌核病的研究现状
        1.1 油菜菌核病的主要症状
        1.2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物
        1.3 油菜菌核病菌病害循环及发病因素
        1.4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1.4.1 农业防治
        1.4.2 选育抗性品种
        1.4.3 生物防治
        1.4.4 化学防治
    2 氟啶胺及其研究现状
        2.1 基本性能
        2.2 剂型
        2.3 安全性
        2.4 制备和来源
        2.5 氟啶胺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特征
        2.6 氟啶胺的用途
    3 嘧菌环胺及其研究现状
        3.1 基本性能
        3.2 剂型
        3.3 安全性
        3.4 制备和来源
        3.5 作用机理
        3.6 嘧菌环胺用途
    4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4.1 SDHIs类杀菌剂的发展历程
        4.2 SDHIs类杀菌剂的主要种类及防治对象
        4.2.1 萎锈灵(Carboxin)
        4.2.2 啶酰菌胺(Boscalid)
        4.2.3 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
        4.2.4 氟唑环菌胺(Sedaxane)
        4.2.5 Pyraziflumid
        4.3 SDHIs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4.4 SDHIs类杀菌剂的抗性发生情况
        4.5 SDHIs类杀菌剂的抗性风险研究
    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S.sclerotiorum)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2 菌株的采集与分离
        1.3 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的生物活性研究
        1.3.1 氟啶胺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1.3.2 氟啶胺药剂对产菌核能力的影响
        1.3.3 草酸含量测定
        1.3.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测定
        1.3.5 保护和治疗作用
        1.4 油菜菌核病对氟啶胺抗性风险评估
        1.4.1 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4.2 氟啶胺抗性突变体的获得
        1.4.3 抗性稳定性测定
        1.4.4 交互抗性测定
        1.4.5 生长速率、生长量和产菌核能力的测定
        1.4.6 致病性测定
        1.4.7 金属离子和渗透压敏感性测定
        1.4.8 细胞膜透性测定
        1.4.9 氟啶胺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中Shk1基因的序列分析
        1.4.10 氟啶胺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中Shk1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生物活性研究
        2.1.1 氟啶胺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2.1.2 氟啶胺药剂对产菌核能力的影响
        2.1.3 草酸含量测定
        2.1.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测定
        2.1.5 保护和治疗作用
        2.2 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抗性风险评估
        2.2.1 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2 氟啶胺抗性突变体的筛选及抗性稳定性测定
        2.2.3 交互抗性的测定
        2.2.4 菌丝生长、菌核产生和致病力测定
        2.2.5 对金属离子和渗透压的敏感性
        2.2.6 细胞膜透性
        2.2.7 Shk1基因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嘧菌环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药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2 供试菌株
        1.3 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4 嘧菌环胺抗性突变体的获得和抗性稳定性测定
        1.5 交互抗性测定
        1.6 菌丝生长、产菌核能力和致病性测定
        1.7 草酸含量测定
        1.8 对不同胁迫的敏感性
        1.9 细胞膜透性测定
        1.10 MetB和MetC的序列分析
        1.11 MetB和MetC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1.12 不同氨基酸对嘧菌环胺、嘧霉胺和菌核净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嘧菌环胺抗性突变体的筛选及抗性稳定性测定
        2.3 交互抗性的测定
        2.4 菌丝生长和产菌核能力测定
        2.5 致病性和草酸含量的测定
        2.6 对不同胁迫的敏感性
        2.7 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2.8 MetB和MetC的基因分析
        2.9 不同的氨基酸对嘧菌环胺、嘧霉胺和菌核净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pyraziflumid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2 菌株的采集与分离
        1.3 油菜菌核病菌对pyraziflumid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4 交互抗性测定
        1.5 Pyraziflumid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1.6 Pyraziflumid药剂对产菌核能力的影响
        1.7 Pyraziflumid药剂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1.8 Pyraziflumid药剂对草酸含量的影响
        1.9 Pyraziflumid药剂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1.10 Pyraziflumid药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pyraziflumid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交互抗性的测定
        2.3 Pyraziflumid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2.4 Pyraziflumid对产菌核能力的影响
        2.5 Pyraziflumid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2.6 Pyraziflumid对草酸含量的影响
        2.7 Pyraziflumid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2.8 保护和治疗作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油菜菌核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四、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防治油菜菌核病有效药剂筛选及复配剂的研制[D]. 潘广学.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核盘菌弱毒株DT-8生物引发油菜种子技术研发及其促进油菜抗病机理[D]. 曲正.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油菜菌核病生防真菌的筛选、鉴定与生防机制研究[D]. 屈阳.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4]SsHADV-1介导的核盘菌内生特性及应用研究[D]. 张洪祥.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5]两株拮抗细菌的鉴定及对油菜菌核病的生防作用研究[D]. 姜庆雨.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6]重庆市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菌核病菌多样性研究[D]. 蔡俊松. 西南大学, 2020(01)
  • [7]西藏白菜型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差异研究[D]. 杨广环. 西藏大学, 2020(12)
  • [8]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仲珂.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土壤施硒油菜秸秆溶解性有机质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D]. 贾玮.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10]三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D]. 毛雪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油菜菌核病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