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术后强滤过导致浅前房的原因及预防

青光眼术后强滤过导致浅前房的原因及预防

一、青光眼术后滤过过强所致浅前房的原因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雁南[1](2021)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良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收集于本院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入院后接受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7例(88眼),根据手术切口大小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术中制作6mm长的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和3.5mm×3.5mm大小的等腰三角形板层巩膜瓣,改良组制作3.5mm×1.5mm大小的“L”型结膜瓣和2.5mm×2.5mm大小的等腰三角形板层巩膜瓣。比较两组术后1d、1w、1mon、3mon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手术成功率、滤过泡情况、再次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眼别、性别、平均年龄、术前平均眼压、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各类型青光眼数量、抗青光眼手术史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术后3mon时的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降眼压效果优于常规组;两组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除术后3mon时,其余各时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较常规组在术后1d-1mon期间最佳矫正视力有更显着的提高;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青光眼的术后眼压在组间和组内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组间术后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各随访时期的手术成功率均>80%,改良组均>90%,且改良组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大于常规组。结论:两组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均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相比常规组,改良组手术操作更简便、眼组织创伤更小,中短期(术后3mon)降眼压效果更好。

陈伶俐[2](2021)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及难治性青光眼(refractory glaucoma,RG)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两种不同类型青光眼术后降眼压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POAG及RG的患者共36例(45眼),均行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根据患者青光眼类型分为POAG组17例24眼;RG组19例21眼,RG组病例包括抗青光眼手术失败的青光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色素性青光眼(pigmentary glaucoma,PG)、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uveitic glaucoma,UG)、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S)。收集其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种数、前房深度、滤过泡情况、手术成功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眼压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眼压分别与术前眼压相比,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眼压均于术后1个月左右趋于平稳。术后3个月,POAG组平均眼压由(30.30±6.29)mmHg降至(14.13±3.08)mmHg;RG组的平均眼压由(31.90±6.43)mmHg降至(16.05±4.63)mmHg。对患者术后眼压进行相比,发现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均明显减少(P<0.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BCVA比较,各时间节点视力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POAG组中有95.83%的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RG组中有85.71%的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POAG组3眼发生术后一过性低眼压性浅前房,2眼出现包裹性滤过泡;RG组3眼出现一过性低眼压性浅前房,3眼包裹性滤过泡,1眼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所有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POAG组患者术后3个月手术完全成功22只眼(91.67%),部分成功2只眼(8.33%),24只眼均达到手术成功率标准。RG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手术完全成功的共16只眼(76.19%),手术部分成功2只眼(9.52%),总手术成功率为85.71%。结论: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POAG及RG的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宋美娇[3](2020)在《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超声乳化术(PHACO)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SICS)的临床疗效,为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共计45例(45眼)分成两组。超乳组:23例(23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小切口组:22例(22眼)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眼压:超乳组和小切口组术前眼压分别是(18.38±1.76)mmHg和(18.13±1.96)mmHg。超乳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是(14.06±1.39)mmHg、(12.94±1.12)mmHg、(12.69±1.01)mmHg;小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是(13.47±1.25)mmHg、(12.60±1.55)mmHg、(12.13±0.83)mmHg。两组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相比眼压均下降(P<0.05),两组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随访各时间段BCVA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两组术后视力提升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乳组整体视力提升要优于小切口组。3.角膜散光度:超乳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散光度数较术前稍有增加,散光差值分别为(0.42±0.39)D、(0.15±0.34)D、(0.08±0.44)D,小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散光度数较术前分别增加(2.06±0.54)D、(1.81±0.53)D、(1.68±0.46)D,两组组间术后各时间点散光度数改变幅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超乳组和小切口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16.1±5.14)%、(11.3±1.72)%,与小切口组相比,超乳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低,损失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并发症: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后囊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PHACO和SICS对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短期的眼压控制均有良好的效果。2.由于SICS术后缝线的存在,在视力的恢复和散光的影响方面,PHACO优于SICS。3.SICS对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比PHACO小。4.对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尚可的患者,经验丰富的医生仍可将PHACO作为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的首选。对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低的患者或对PHACO技术不熟练的临床医生,应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最佳手术方式。5.对于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若眼部条件允许,建议最好在晶状体核硬度为Ⅱ级或Ⅲ级时进行手术治疗。

李翔骥[4](2020)在《涂层镁可降解材料应用于青光眼外引流手术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意义:青光眼已成为世界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疾。目前抗青光眼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仍占据主流地位。随着青光眼引流植入装置的应用,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的涌现,滤过手术的不断改良,小梁切除术(TRAB)已不再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唯一选择,其中青光眼引流装置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较为广泛。早先一代青光眼引流装置的制作材料基本为不锈钢、钛合金、硅胶,后期研发的一些引流装置也均由不可降解材料制作而成。但众所周知的是,永久性结膜下异物引起的排斥反应、过敏反应可导致慢性炎症、Tenon’s成纤维细胞增殖、滤过引流通道瘢痕化和植入装置瘢痕包裹,最终导致手术失败。近年来,新型镁材料由于自身杰出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的特性,被视为潜在新一代可降解生物植入材料,并受到了各学科广泛关注。本研究探索涂层镁材料作为引流装置或植入物在眼组织中的生物相容性,为眼科抗青光眼手术中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标:通过对不同涂层镁材料在体内、体外实验中的腐蚀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抗瘢痕能力的研究,寻找相容性好、抗瘢痕能力强的最佳材料。在活体实验中验证其结果。研究方法:1.涂层镁材料腐蚀性能测试实验纯镁材料,二水磷酸氢钙涂层(DCPD)、二水磷酸氢钙+硬脂酸涂层(DCPD+SA)、羟基磷灰石涂层(HA)镁材料被浸没于眼科用平衡盐溶液(BSS)中,扫描电子显微镜下(SEM)观察涂层表面变化,研究各样本重量、pH值变化,以及离子释放的情况。2.涂层镁材料调控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作用研究原代人Tenon’s成纤维细胞(HTCFs),被培养于DCPD、DCPD+SA、HA涂层镁片、钛合金片、玻璃片上,设钛合金组为阳性对照组、玻片组为空白对照组,DCPD、DCPD+SA、HA涂层镁片组为实验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HTCFs培养于各样本上的细胞形态。MTT和LDH实验用于测量HTCFs在对数生长期内,细胞代谢活性和材料细胞毒性的变化。BrdU实验用于评估不同涂层镁材料对HTCFs增殖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测试材料对特异性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3.涂层镁材料兔眼滤过手术的应用研究予新西兰白兔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分别植入钛合金片、纯镁片(99.99%)、HA涂层镁片、DCPD涂层镁片、DCPD+SA涂层镁片,设单纯小梁切除术组为空白对照组,小梁切除联合钛合金片植入为阳性对照组,小梁切除联合纯镁、DCPD、DCPD+SA、HA涂层镁片植入组为实验组,抽取房水(AH)测量各组房水中镁、钙、磷、钾等离子浓度。眼球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各组细胞浸润情况。WB用于测试各组织样本中特异性蛋白α-SMA、I型胶原蛋白(Collagen-1)表达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α-SMA、Collagen-1 mRNA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涂层镁材料腐蚀性能测试实验在BSS浸没腐蚀性能测试实验中,扫描电镜提示:HA涂层表面完整性最好,但于浸没第5日后出现少量片状剥脱。DCPD和DCPD+SA涂层样品在浸没于BSS中的前2日重量下降明显。溶液分析提示:纯镁组pH值、镁离子浓度高于其他组,DCPD、DCPD+SA组钙离子、磷离子值高于HA组。2.涂层镁材料调控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作用研究细胞实验中,扫描电镜图像显示:所有涂层镁组的HTCFs的形态及附着情况较钛合金组、玻片组差。在成纤维细胞对数生长期内,涂层镁材料可明显降低HTCFs代谢活性(P<0.001),DCPD+SA涂层镁虽表现出比其他2种涂层镁高的细胞毒性,但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76)。BrdU实验提示:DCPD+SA涂层镁明显降低HTCFs增殖(P=0.047)。WB实验提示:HA涂层镁可显着降低α-SMA表达(P=0.001)。3.涂层镁材料兔眼滤过手术的应用研究动物实验中,新西兰白兔手术后全身和眼部未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滤过泡可见,植入后2月材料片部分降解,组间房水内各离子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提示钛合金、DCPD涂层镁植入、DCPD+SA涂层镁植入组较单纯小梁切除术、HA涂层镁植入组可见较多的细胞浸润和瘢痕增生。WB结果提示:相比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各涂层镁材料植入组α-SMA和Collagen-1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01,P<0.001),其中HA涂层镁植入组表达最低。RT-qPCR中,各涂层镁材料植入组的α-SMA和Collagen-1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P<0.0001),HA涂层镁植入组表达最低。研究结论:涂层技术可有效保护纯镁基质,减缓腐蚀速率。涂层镁材料具有较小的毒性,可影响HTCFs形态,降低其代谢活性和增殖能力。HA涂层镁材料可显着降低HTCFsα-SMA蛋白的表达。涂层镁材料植入兔眼后未见眼部及全身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滤过泡可见。材料降解中所释放离子对房水内离子浓度无明显影响。HA涂层镁片植入后,兔眼手术部位周围细胞浸润及瘢痕情况较轻,并显着降低手术部位周围组织α-SMA和Collagen-1蛋白和mRNA表达。

刘湘云[5](2018)在《Healaflow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植入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66眼确定诊断为原发性青光眼的患者,随机分为Healaflow组(小梁切除术中予以Healaflow植入,30例32眼)和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30例34眼),两组术中对巩膜瓣予以缝合时均应用可调节缝线;术后7天、1月、3月及6月观察手术成功率、视力、眼压、前房反应、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滤过泡形态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月进行观察随访时Healaflow组有31眼成功,总成功率96.8%,其中完全成功28眼(87.5%),部分成功3眼(9.3%);对照组有29眼成功,总成功率85.3%,其中完全成功20眼(58.9%),部分成功9眼(26.5%);两组随访6月手术总成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alaflow高于对照组。两组手术后各时期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及两组内手术后各时期最佳矫正视力与手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少于术前。Healaflow组与对照组间术后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各时期眼压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较术前均降低;对两组间手术后7天的眼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对两组间眼压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alaflow组平均眼压较对照组低。对两组间功能性滤过泡进行比较,术后7天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alaflow组功能性滤过泡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7天Healaflow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前房内均未见明显渗出物,Healaflow组术后的结膜充血、房水闪辉以及眼痛等表现均不比对照组增加。术中Healaflow组1眼,对照组2眼发生前房出血,前房内玻璃酸钠止血,术后3天内血液自行吸收。Healaflow组1眼,对照组5眼术后早期出现浅前房,给予阿托品散瞳、局部应用激素、甘露醇静点、醋甲唑胺片口服、双眼包扎等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7天内眼压超过30mm Hg,Healaflow组3眼,对照组4眼,经过松解或拆除可调节缝线,眼压下降至21mm Hg以下,且前房维持良好。Healaflow组1眼,对照组4眼出现低眼压,给与相应治疗后恢复。Healaflow组0眼,对照组3眼出现滤过泡漏。对照组1眼出现了恶性青光眼,经给予阿托品散瞳、局部应用激素、甘露醇静点、醋甲唑胺片口服、双眼包扎等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联合Healaflow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有利于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使手术成功率得到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的应用操作简便、不增加手术复杂程度和难度,无需改变手术习惯,不增加患者手术创伤、安全有效。

阮晓婷[6](2018)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预防、诊治提供参考。2.报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处理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构成、性别分布。2.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并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41例152眼,记录其年龄、性别、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虹膜有无粘连等。统计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及处理,分析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患者与未发生浅前房患者之间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ACG患者人数为141人,平均年龄为62.88±8.95岁,其中女性患者人数为106人(75.18%),平均年龄为61.64±8.89岁,男性患者人数为35人(24.82%),平均年龄为65.63±8.77岁。男性患者人数与女性患者人数的比例为1:3.03。29岁以下人数为1人,30至39岁人数1人,40至49岁人数7人,50至59岁人数37人,60至69岁人数54人,70至79岁人数38人,80岁以上人数3人。PACG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至79岁之间,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例数为37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4.34%。术后浅前房原因有滤过过强29例(78.38%)、结膜瓣渗漏3例(8.11%)、脉络膜脱离2例(5.41%)、恶性青光眼1例(2.70%)、2例原因不明(5.41%)。常规保守综合治疗35眼好转,1眼行结膜瓣修补术,1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术+前房成形术。3.浅前房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年龄大于70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高于30mm Hg、虹膜粘连、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中央前房深度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在50至79岁之间,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2.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常见原因有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大多经保守治疗能好转。3.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PACG类型、术前眼压、虹膜粘连、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中央前房深度。

李海军[7](2016)在《基于合并白内障PACD解剖结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青光眼是以病理性眼压增高导致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不可逆性丢失为特征性视神经病变,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按照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学眼科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Geographical&Epidemiological Ophthalmology(ISGEO)分类,根据房角的开放与否分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primary angle closure disease,PACD)。依据房角关闭或粘连范围或是否伴有高眼压及青光眼性视神经改变,PACD分为4种临床亚型:原发性房角关闭可疑(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suspect,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closure,PAC),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急性房角关闭危象(acute angle-closure crisis,AACC)。先天性眼部解剖结构的异常是PACD发病的基础,且具有地域性,种族性,与性别及年龄相关,我国是PACD高发区域,老年女性为甚。随年龄增长,晶状体渐进混浊增厚,晶状体大小和位置与眼轴的不协调增加PACD发病危险因素。不同临床亚型PACD前节生物学解剖究竟有何特殊特征?晶状体随年龄变化如何影响PACD发病?我们仍然不清。随前节光学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检查仪器设备的改进及软件的更新,可以精确的测量前房、房角及晶状体虹膜的参数。因此,我们基于AS-OCT测量PACD前节生物学解剖结构特征,探讨晶状体变化对PACD的影响,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后续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晶状体屈光介质混浊,不但影响视功能,且加快PACD的发展,甚至导致PACG的发生发展而致盲,为保留或改善视功能,PACD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摘除是必要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对PACD合并白内障按房角关闭或粘连范围及视神经损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选择,目前大量文献侧重于单纯的白内障摘除或联合房角分离的对前节结构的研究。然而对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如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或分次手术,甚少详尽阐述研究,究竟联合手术与分次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如何?我们仍然不清。因此,我们对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分次手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对比研究。众所周知,白内障摘除或小梁切除术后,往往并发黄斑水肿,甚至严重影响视功能康复,然而随着白内障摘除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手术技巧的日益成熟,黄斑水肿发生率也呈下降趋势。PACD合并白内障不同疾病阶段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各种治疗方式,尤其是对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黄斑水肿如何影响?既往研究甚少。因此我们对比不同手术方式对黄斑厚度的影响研究,以期待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或黄斑水肿早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第一部基于AS-OCT测量,探讨PACD前节结构生物学解剖特征,及晶状体随年龄变化对PACD的影响;第二部分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分次手术的安全及有效性;第三部分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PACD合并白内障对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第一部分、正常人群与PACD人群眼部前节结构生物学解剖特征研究一、目的:基于AS-OCT测量,比较正常人群与PACD人群眼前段解剖参数变化。二、方法:纳入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门诊就诊人群,对正常人群及PACD人群(分PACS、PAC、PACG三组)横断面观察性研究。采用AS-OCT测量前房,房角及晶状体虹膜解剖参数,运用ZAAP软件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正常人群与PACS,PAC,PACG的比较,同时校正年龄,屈光状态的影响;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眼前节各测量参数与年龄、性别相关关系。三、结果:本研究共入组正常人群53人(106眼),PACD人群113人(113眼),男性48例,女性74例,其中PACS 40人(40眼),PAC32人(32眼),PACG 41人(41眼);1、AS-OCT测量眼球前节生物学解剖结构参数结果1.1前房参数ACD,ACW,ACA,及ACV比较:正常人群组分别为2.63±0.32㎜,11.54±0.28㎜,19.89±3.25㎜2,135.26±31.02㎜3;PACD组2.01±1.92㎜,11.15±0.32㎜,13.68±2.47㎜2,87.87±22.69㎜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之间比较(all P<0.001)。临床亚型PACS,PAC,PACG前房参数,其中ACD分别为2.12±0.83㎜,1.98±0.87㎜,1.89±0.69㎜;ACW分别为11.1±0.26㎜,11.13±0.44㎜,11.12±0.35㎜;ACA分别为13.45±3.01㎜2,13.25±2.78㎜2,14.66±6.21㎜2;ACV分别为77.35±20.09㎜3,76.85±19.35㎜3,0.69±47.17㎜3,采用SNK-q检验两两之间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all P<0.001)。1.2房角参数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及ARA比较:正常人群组分别为0.34±0.15㎜,0.38±0.13㎜,0.16±0.06㎜2,0.20±0.11㎜2,0.18±0.04㎜3;PACD组分别为:0.17±0.12㎜,0.14±0.11㎜,0.07±0.06㎜2,0.12±0.03㎜2,0.10±0.06㎜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之间比较(all P<0.001)。临床亚型PACS,PAC,PACG房角参数,其中AOD500分别为0.13±0.09㎜,0.14±0.10㎜,0.21±0.20㎜;AOD750分别为0.13±0.13㎜,0.13±0.12㎜,0.18±0.14㎜;TISA500分别为0.05±0.04㎜2,0.04±0.03㎜2,0.12±0.13㎜2;TISA750分别为0.08±0.03㎜2,0.07±0.03㎜2,0.13±0.12㎜2;ARA分别为0.08±0.04㎜3,0.06±0.05㎜3,0.11±0.12㎜3,采用SNK-q检验两两之间均数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all P<0.001)。1.3虹膜晶状体参数I-curv,IT及LV值比较:正常人群组分布为0.27±0.15㎜及485.75±210.07μm;PACD组0.28±0.16㎜及824.18±273.45μm,两组间比较all P<0.05;而虹膜参数IT500,IT750及I-area,正常组与PACD比较分别为0.34±0.21㎜,41±0.22㎜,P=0.165;0.39±0.13㎜,0.42±0.17㎜,P=0.063,1.53±0.21㎜2,1.45±0.18㎜2P=0.873,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意义。临床亚型PACS,PAC,PACG比较,其中IT500分别为0.40±0.22㎜,0.39±0.26㎜,0.42±0.23㎜;IT750分别为0.42±0.13,0.40±0.21,0.41±0.11;I-area分别为1.55±0.14㎜2,1.59±0.53㎜2,1.56±0.49㎜2,采用SNK-q检验两两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2.正常人群中前节参数按男、女性别差异分析。2.1前房结构参数如:ACD、ACW、ACA、ACV男、女之间比较,ACD(2.70±0.14㎜,2.58±0.30㎜,P<0.001),ACW(12.04±0.22㎜,10.92±0.13㎜,P<0.001),ACA(20.06±2.78㎜2,18.65±2.23㎜2,P<0.001),ACV(155.31±17.12,121.87±44.82,P<0.001),统计具有显着差异。2.2房角参数如AOD500(0.40±0.13㎜,0.38±0.22㎜,P<0.001),AOD750(0.41±0.22,0.36±0.16,P<0.001),TISA500(0.18±0.10㎜2,0.19±0.09㎜2,P<0.001),TISA750(0.21±0.12㎜2,0.19±0.09㎜2,P<0.001),ARA(0.19±0.08㎜3,0.17±0.06㎜3,P<0.001)。2.3晶状体参数,前拱度LV值(463.75±192.45 um,503.21±184.06,P<0.001)。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前房参数,前房角参数及晶状体参数按性别检验,提示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提示女性具有相对较小的前房解剖参数。3.前房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运用Spearman’s对所有人群前节结构参数进行年龄相关分析发现:房角参数AOD500(r=-0.404,P<0.001),AOD750(r=-0.402,P<0.001)、TISA500(r=-0.315,P<0.001),TISA750(r-0.322,P<0.001)、ARA(r=-0.206,P<0.001)与年龄呈负相关。前房参数ACD(r=-0.508,P<0.001)、ACW(r=-0.366,P<0.001)、ACA(r=-0.355,P<0.001)、ACV(r=-0.212,P<0.001)与年龄呈负相关,其中以ACD的相关性最高;晶状体前拱度LV(r=0.576,P<0.001)与虹膜曲率(r=0.427,P<0.001)与年龄呈显着正相关,而虹膜厚度及面积IT500(r=0.123,P=0.316),IT750(r=0.214,P=0.127)及I-area(r=0.325,P=0.08)无明显相关关系。四、结论PACD与正常人群比较,具有较小的眼球前节生物学解剖结构参数,包括浅前房,窄房角及厚晶状体;女性与男性比较,具有更紧凑的眼球前节解剖结构;前房及房角解剖结构参数与年龄呈负相关,厚晶状体及其前表面拱度与年龄呈正相关。第二部分、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分次手术治疗PACG并白内障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分次手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术后前节结构变化。方法:纳入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PACG合并白内障病人,A组接受小梁切除+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B组分次手术组(即抗青光眼术后再行白内障手术治疗),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中、术后并发症及AS-OCT测量前房及房角结构参数,比较两者的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前节结构的变化。结果:PACG合并白内障162人(162眼),A组87眼,B组75眼;随访观察15±6.0月(1324月)。1.A、B组视力及视野MD值比较:A、B两组术前及术后组内比较,A组0.65±0.64,1.06±0.48,(P=0.03),B组0.53±0.46,1.05±0.64,(P=0.04),术后两组间比较时无统计学差异(P=0.33)。总体而言,A组视力提高改善率为79.3%,保持不变者占18.39%,下降者占2.29%,B组82.66%视力提高,16.0%维持不变,1.33%视力下降超过1行,采用χ2检验对两组间比较提示二者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15)。视野MD值术前术后组内自身比较,A组为17.4±6.3 db,8.13±1.12 db,(P=0.04),B组为15.3±7.4 db,7.41±0.43 db,(P=0.03),提示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改善,而末次随访A、B组间比较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11)。2.A、B组眼压比较:A组末次随访眼压与基线眼压组内比较,A组分别为16.61±6.43 mm Hg,31.50±4.71 mm Hg,(P<0.01),B组15.80±5.35 mm Hg,30.27±5.0 mm Hg,(P<0.01),而两组的末次随访眼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4);Kaplan-Meier累计生存率曲线行log-rank检验分析两种无统计学差异(P=0.61)。就眼内压总体控制而言,A组62眼(71.26%)获得完全成功(即无药状态有效控制眼压<21mm Hg),11眼(12.64%)小于2种用药有效控制眼压,14眼(16.09%)失效(使用超过3种药物控制,眼压>21mm Hg);B组中56眼(74.67%)成功,7眼(9.33%)有效,12(16.0%)失效,两组间采用χ2检验提示两组间无统计差异(P=0.19)。3.A、B组并发症比较:术中两组均无并发症,术后A组40眼(45.9%)B组29眼(38.7%)发生并发症,采用Fisher’s exact test检验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07)。其中A组前葡萄膜炎发生率为36.7%,B组发生率为19.5%;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4%,B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5.3%;低眼压发生率A组为19.5%,B组为22.6%;B组再次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发生前葡萄膜炎症性改变仅11眼(14.6%),而无其他并发症,且糖皮质激素眼液点眼后明显症状改善;A、B两组脉络膜脱离发生率分别为10.3%与10.6%;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感染性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但B组小梁切除术后3眼(4.0%)发生恶性青光眼,及时行晶状体摘除术后眼内压及炎症有效控制。4.AS-OCT测量A、B组术前术后前节结构特征比较A组前房参数ACA(15.64±4.19°,32.35±5.28°,P<0.01),ACD(2.01±0.32㎜,2.5±0.28㎜,P<0.01);房角参数AOD500(0.206±0.106㎜,0.226±0.126㎜,P<0.01),AOD750(0.410±0.101㎜,1.12±0.67㎜,P<0.01),TISA500(0.134±0.119㎜2,0.213±0.120㎜2P<0.01),TISA750(0.235±0.137㎜2,0.401±0.165㎜2,P<0.01)。B组前房参数ACA(16.32±4.23°,22.35±4.73°,P<0.01),ACD(2.05±0.33㎜,2.46±0.25㎜,P<0.01);房角参数AOD500(0.213±0.128㎜,0.212±0.125㎜,P<0.01),AOD750(0.311±0.31㎜,1.15±0.54㎜,P<0.01),TISA500(0.126±0.20㎜2,0.173±0.231㎜2,P<0.01),TISA750(0.242±0.181㎜2,0.385±0.236㎜2,P<0.01)。提示A、B两组术后较术前前房加深,房角加宽,且具有显着意义。术后A、B组组间的比较提示,除ACA(32.35±5.28°,22.35±4.73°,P=0.001),AOD500(0.226±0.126㎜,0.212±0.125㎜,P=0.006)及TISA750(0.401±0.165㎜2,0.385±0.236㎜2,P=0.003)具有现在统计差异,而其他前房及房角参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B组之间的比较,除ACA,AOD500及TISA750具有统计差异,其余前房及房角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组较分次手术组术后房角更加开放。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及分次手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人群,两者术后视力均显着提高,术后眼压有效控制,尽管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葡萄膜炎性反应较重,但药物可有效控制,小梁切除术后常见低眼压,但随病程延长,可渐进改善,术中、术后其他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两者的具有相似有效性及安全性;白内障摘除术后两组前房深度均显着加深,房角增宽,但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较分次手术术后房角更加开放。第三部分、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合并白内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研究目的:基于RTVue-OCT测量,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PACD合并白内障术后黄斑区域视网膜厚度影响研究。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PACD合并白内障病人,A组:APCG合并白内障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B组:PACG合并白内障行小梁切除组,C组:PAC及PACS合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组;运用RTVue-OCT100,MM6模式扫描黄斑区域厚度,软件按ETDRS 9分区分析比较三种手术方式对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区域及黄斑周边区域厚度变化。结果:A组入组87人(眼)接受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采用MMC处理42人(眼);B组75人(眼)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中采用MMC处理36人(眼);C组62人(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术后A组术后最最佳矫正视力,从0.65±0.64至0.93±0.41,P<0.01,B组无显着变化且无统计意义(P=0.133),C组从0.41±023升高至0.82±0.33,P<0.01。1.A、B、C三组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A组,术后1周,1月,3月为205.33±15.27μm,189.42±11.35μm,187.33±12.33μm,较术前166.43±17.25μm增厚(P<0.001);B组,术后1周,1月,3月为208.57±16.28μm186.32±13.65μm,176.29±17.38μm较术前169.93±14.53μm增厚(P<0.001);C组,术后1周黄斑中心厚度189.31±14.51μm,较术前170.03±17.12μm增厚(P<0.01),术后1、3月(171.11±18.02μm,169.35±19.35μm)与术前比较提示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147)。术后1周、1月、3月三组间两两比较,A组>B组>C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all P<0.05)。2.A、B、C三组术前术后旁中心凹4象限厚度比较:术后1周A、B、C组,上方象限分别为343.26±16.47μm,305.92±17.38μm,189.31±14.51μm;鼻侧象限分别为313.28±12.59μm,320.16±17.21μm,324.13±19.04μm;下方象限分别为326.21±14.66μm,334.15±10.97μm,313.15±13.22μm;颞侧象限分别为317.63±11.25μm,320.09±17.09μm,323.73±16.14μm,采用独立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与术前厚度比较提示均较术前增厚,且具有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术后1月、3月A、B较术前增加,但幅度下降,C组无显着差异。术后1周、1月、3月三组间4象限采用SNK-q检验两两比较,术后1周A组>B组>C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all P<0.05)。术后1、3月A、B组比较无显着差异,但较C组显着增厚。3.A、B、C三组术前术后中心凹周围区视网膜4象限厚度比较:术后1周A、B、C组4象限均较术前厚度增加(all P<0.05);术后1、3月A、B仍然显着较术前增厚,但C组无显着差异(all P>0.05)。术后1周、1月、3月三组间两两比较,术后1周A组>B组>C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all P<0.05)。术后1、3月A、B组比较无显着差异,但较C组显着增厚,具有统计学意义。4.与低眼压及术中使用MMC处理相关分析:A组,术后1周,1月及3月与低眼压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0.72,0.65,all P<0.001,与MMC术中处理相关系数r=0.78,0.63,0.55,all P<0.001;B组为r=0.79,0.84,0.78,all P<0.001及r-0.73,0.78,0.64,all P<0.001。5.黄斑水肿与术后视力相关性分析:术后1周、1月及3月黄斑中心厚度改变与BCVA相关性分析分析,A组相关系数分别为r=-0.42,P=0.03,r=-0.37,P=0.04,显示呈负相关;B组相关分析无显着统计意义(r=0.15,P=0.22,r=-0.14,P=0.13,r=-0.26,P=0.25),C组均无统计学差异(r=-0.22,P=0.06,r=-0.56,P=0.24,r=-0.53,P=0.33)。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可导致黄斑区域视网膜厚度增厚,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显着改变,小梁切除次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影响最小,且以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变最为明显,其水肿程度与术中MMC的运用及术后低眼压显着相关;术后早期视力的改变与黄斑水肿有一定相关性,后期无显着性关联,但视力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白内障摘除改变混浊屈光介质与否。

罗春红[8](2014)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一、分析住院患者青光眼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青光眼的预防、治疗及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二、分析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总结与术后浅前房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方法:一、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日~2013年5月31日我院住院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二、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日~2013年5月31日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回归分析年龄、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手术方式、眼球解剖结构等因素与术后浅前房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一、青光眼住院患者青光眼类型构成情况五年共有906例青光眼患者,其中原发性青光眼629例(69.43%);继发性青光眼272例(30.02%);发育性青光眼5例(0.55%)。二、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一)、青光眼类型与浅前房发生情况五年共行青光眼滤过手术712眼,术后浅前房95眼,总体发生率13.34%。原发性青光眼617眼,浅前房79眼(12.80%)。继发性青光眼手术91眼,浅前房15眼(16.48%)。发育性青光眼4眼,浅前房1眼(25.00%)。(二)、手术方式与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改良小梁切除术浅前房发生率12.80%。改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处理术浅前房发生率18.29%。改良小梁切除联合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浅前房4.41%。改良小梁切除联合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浅前房发生率12.5%。X2检验表明使用MMC与术后浅前房无显着相关性。X2检验表明改良小梁切除联合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改良小梁切除术低。(二)临床常见的危险因素与术后浅前房发生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入院眼压>50mmHg,术前眼压>30mmHg,眼轴长度<21.00mm,前房深度≤1.75mm与术后浅前房显着相关。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住院患者的青光眼类型以原发性青光眼为主。改良小梁切除联合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较改良小梁切除术低。2、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入院眼压>50mmHg,术前眼压>30mmHg,眼轴长度<21.00mm,前房深度≤1.75mm,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显着相关。丝裂霉素C的使用与术后浅前房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鉴于年龄>60岁为术后浅前房的危险因素之一,改良切除术联合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改良小梁切除术要低,今后可在年龄>60岁并发白内障的患者中推广该术式,以减少浅前房发生率。3、本研究受回顾性病历资料的限制未能将晶体厚度、房角状态等公认的危险因素纳入,危险因素的设置不够完善,还需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赵春梅[9](2013)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唐山市眼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58例66眼随机分为试验组(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30例33眼)和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28例33眼),其中试验组4例5眼因经济条件较差未同意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而转入对照组,对照组3例3眼因经济条件较好要求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而转入试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均切除深层巩膜瓣并应用可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术后1天、7天、1月、3月及6月观察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成功率、滤过泡、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并发症及术后应用降眼压药物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月试验组有22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中2眼发生虹膜阻塞引流管口,1眼经毛果芸香碱点眼缩瞳解除虹膜阻塞眼压恢复正常,1眼于术解除虹膜阻塞。有6眼需加用1种或1种以上局部降眼压药,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总成功率为84.8%;术后随访6月对照组病例有14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5眼需加用1种或1种以上局部降眼压药,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总成功率为57.6%,术后1月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与术前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各时期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眼压比较:术后1天及7天两组眼压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两组眼压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眼压低于对照组。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比较术后1天、7天及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多于对照组。术后1天及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少于对照组。术后1月、3月及6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均未见低回声暗区。术中试验组4眼,对照组6眼出现前房出血,术后7天内血液均自行吸收。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7天内各4眼发生暂时性高眼压,经促进出血吸收药物治疗及拆除可调节缝线处理均降至正常。试验组5眼(15.2%)出现浅前房,其中4眼伴有低眼压,1眼术后早期发生Ⅲ度浅前房。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8眼(24.2%)出现浅前房,其中5眼伴有低眼压,无Ⅲ度浅前房发生。对照组术后1月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药物治疗恢复正常。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方法;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可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切除深层巩膜瓣对减少滤过道瘢痕化及更有效地降低眼压有积极作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后减少浅前房发生、减少引流管口阻塞及保持滤过道通畅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术后早期应密切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李翔骥[10](2013)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光眼是可致盲性眼病,至2010年全球大约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6050万,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7960万。近年来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明显增加,青光眼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变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难治性青光眼明显增加。随着抗青光眼药物、手术、激光等治疗手段的进步,青光眼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是,并发症仍不容忽视。了解近年来住院青光眼病人青光眼类型构成、年龄分布特点、手术方法选择及并发症情况,对青光眼预防、临床治疗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意思。滤过手术由19世纪发展至今,目前仍然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法。术后浅前房是滤过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容易产生角膜内皮丢失、虹膜前粘连、并发性白内障以及睫状体环阻滞性青光眼等严重后果,最终可能导致手术失败视功能丧失。近年来滤过手术方式不断发展,小梁切除手术不再是唯一选择,青光眼引流阀、青光眼引流器(Ex-press)植入术以及抗代谢药物的应用使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更具有不可预测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近5年在我科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住院病例,总结近年来青光眼住院患者青光眼疾病类型变化、抗青光眼手术类型构成、主要术后并发症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分析与术后浅前房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对今后抗青光眼手术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和浅前房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目的:一、研究近年来青光眼住院病人青光眼类型构成和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青光眼的预防、治疗以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二、分析近5年我院青光眼滤过手术患者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研究与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三、根据前期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对2012年住院需行抗青光眼手术的病人按术前风险预测,通过改变手术方式和常规手术技巧的改良,检验是否能够有效的预防术后Ⅲ度浅前房的发生。方法:一、回顾性临床研究。统计分析我院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青光眼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青光眼类型构成、年龄、性别等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二、回顾性临床研究。统计分析我院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住院的青光眼滤过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比率。回归分析不同青光眼类型、手术方式、年龄、术前眼压等危险因素对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影响程度。三、前瞻性临床研究。1.对2012年收治的需行抗青光眼手术的病人,术后浅前房发生风险评估具有多个危险因素,且视力低于0.05,视野≤10°的青光眼住院患者,知情同意后选择行二极管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手术。其余选择青光眼滤过手术;2.将随机收治经临床及浅前房评估,需行小梁切除的青光眼患者,行改良小梁切除术。3,逻辑回归分析,增加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手术后,影响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危险因素变化。结果:一、青光眼住院患者青光眼类型构成情况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因青光眼入院患者共2744例,其中原发性青光眼1705例(62.14%);继发性青光眼883例(32.18%);先天性青光眼58例(2.11%),其它类型98例,约占全部病例的3.57%。原发性青光眼中开角型青光眼422例,闭角型青光眼1156例。两者之比:1:2.7。继发性青光眼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67例,占继发性青光眼30.24%;外伤性青光眼437例,占继发性青光眼的49.49%。二、滤过手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情况(一)青光眼类型与浅前房发生情况详情见表1。2007-2011年共行青光眼滤过手术2179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91眼,总体发生率4.18%。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471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3眼(0.64%);闭角型青光眼(PACG)手术1076眼,Ⅲ度浅前房39眼(3.62%),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手术300例,Ⅲ度浅前房12眼(4%);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手术776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27眼(发生率3.48%)。继发性青光眼手术445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34眼(发生率7.64%),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186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28眼(发生率15.05%);其他类型继发性青光眼237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6眼(发生率2.53%);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手术22眼,无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先天性青光眼手术66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1眼(发生率1.52%)。残余性青光眼手术115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14眼(发生率12.17%)。混合型青光眼6眼,无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二)手术方式与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详情见表2.共实行小梁切除术1729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45眼(发生率2.60%)其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MMC)处理924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21眼(发生率2.27%)。共行青光眼阀植入术317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41眼(发生率12.93%);其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MMC)处理201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23眼(发生率11.44%)。滤过手术联合晶体摘除或玻璃体切除术等手术133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5眼(发生率3.76%)。三、发生Ⅲ度浅前房相关危险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以Ⅲ度浅前房为因变量,选择临床常见的29个因素为自变量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开角型青光眼与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呈负相关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残余性青光眼、青光眼阀植入术、青光眼阀植入+MMC术、青光眼阀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年龄>60岁、入院眼压>50mmHg7个因素均会对Ⅲ度浅前房产生显着影响。Ⅲ度浅前房发生的概率:p(Y=1)=(λz)/(1+λz)Z=-1.322*开角型青光眼+0.694*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077*残余性青光眼+*1.341青光眼阀植入术+1.417*青光眼阀植入+MMC术+1.405*青光眼阀植入+玻璃体切除术+1.191*年龄>60岁+0.508*入院眼压>50mmHg-4.516四、手术方式改变与手术技巧改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情况2012年共行抗青光眼手术509例,344眼行小梁切除术,50眼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41眼行滤过手术联合晶体或玻璃体切除术,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78眼。(一)、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14例,实际发生率为2.75%,低于2007-2011年度Ⅲ度浅前房发生率4.18%。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4眼,发生率为8.70%。残余性青光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1眼,发生率为3.70%均较2007-2011年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二)、随机收治经临床及浅前房评估,需行小梁切除的青光眼患者,由作者行改良小梁切除术83眼,1例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发生率约1.20%,低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三)、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术后并发症少,无浅前房发生。(四)、2012年滤过手术浅前房危险因素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增加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手术方式后,危险因素数量从7个下降为3个。结论:1、原发性青光眼仍是住院青光眼病人中的主要类型,PACG在原发性青光眼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继发性青光眼比例明显增加,尤其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外伤性青光眼。2、我院2007-2011年2179眼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Ⅲ度浅前房的总体发生率是4.18%。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5.05%)、残余性青光眼(12.17%)发生率高于总体发生率,是滤过手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的主要青光眼类型。3、小梁切除术仍是目前抗青光眼手术的主要术式(79.35%)。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较小梁切除术更易发生Ⅲ度浅前房。4、入院眼压>50mmHg、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与Ⅲ度浅前房产生显着相关。滤过手术中丝裂霉素的使用与术后Ⅲ度浅前房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5、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残余性青光眼等难治性青光眼类型,可选择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可降低抗青光眼手术浅前房发生的风险。6、本研究因受到回顾性病历资料的限制,未将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球轴长等公认的危险因素纳入,危险因素的设置不够完善,还需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二、青光眼术后滤过过强所致浅前房的原因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光眼术后滤过过强所致浅前房的原因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术前检查
    1.4 围手术期及个体化治疗
    1.5 手术指征
    1.6 手术方式
    1.7 观察项目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眼压
    2.2 BCVA
    2.3 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
    2.4 手术成功率
    2.5 再次手术率、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
3 讨论
    3.1 两种联合手术的有效性分析
    3.2 两种联合手术的安全性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创青光眼手术联合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致谢

(2)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术前检查
    1.5 术前准备
    1.6 手术方法
    1.7 术后处理与随访
    1.8 并发症处理
    1.9 评价标准
    1.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一般情况
    2.2 眼压
    2.3 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
    2.4 BCVA
    2.5 滤过泡分型
    2.6 手术并发症情况
    2.7 手术成功率
3 讨论
    3.1 关于手术方式的改良
    3.2 手术疗效评价
    3.3 术后并发症
    3.4 改良手术的优势与思考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器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3)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青光眼手术加速白内障发生发展的机制
        1.2.2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手术难点
        1.2.3 白内障手术方式
        1.2.4 白内障手术对抗青光眼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
        1.2.5 预防抗青光眼术后患者白内障术后眼压升高的策略
        1.2.6 讨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资料
    2.3 手术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步骤
    2.4 术后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眼压
    3.3 视力
    3.4 散光
    3.5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
    3.6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眼压
    4.2 视力和散光
    4.3 角膜内皮细胞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涂层镁可降解材料应用于青光眼外引流手术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青光眼
    1.2 青光眼手术治疗
    1.3 术后瘢痕化
    1.4 镁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假说
    1.7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涂层镁在模拟房水中腐蚀降解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涂层镁材料调控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涂层镁材料兔眼滤过手术的应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1 镁在眼组织代谢的作用和生物利用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青光眼手术分类及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Healaflow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设备及材料
        1.1.3 治疗过程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术前资料
        1.2.2 手术成功率
        附图
    1.3 讨论
        1.3.1 原发性青光眼与小梁切除术
        1.3.2 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的应用及机制
        1.3.3 手术疗效评价
        1.3.4 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1.3.5 小梁切除术后的浅前房
        1.3.6 展望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青光眼滤过术抗瘢痕化治疗的进展
    2.1 概述
    2.2 抗炎药
        2.2.1 非甾体抗炎药
        2.2.2 皮质类固醇
    2.3 抗代谢药物
        2.3.1 5-氟尿嘧啶
        2.3.2 丝裂霉素C
        2.3.3 高三尖杉酯碱(HHT)
        2.3.4 其他抗代谢药
    2.4 免疫抑制剂
        2.4.1 环孢霉素A
        2.4.2 雷帕霉素(RAPA)
    2.5 抗生长因子药物
        2.5.1 干扰素
        2.5.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
        2.5.3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抑制剂
    2.6 抗凝血类药物
        2.6.1 肝素
        2.6.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2.6.3 尿激酶
    2.7 生物制剂
        2.7.1 羊膜
        2.7.2 医用几丁糖
        2.7.3 透明质酸钠
    2.8 光动力疗法(PDT)
    2.9 基因治疗
    2.10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术前准备
    2.1.4 术前检查
    2.1.5 手术过程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所用仪器与设备
    2.2.2 研究分组
    2.2.3 观察内容
    2.2.4 患者基本情况
    2.2.5 眼压的测量
    2.2.6 眼前节解剖参数的测量
    2.2.7 术后浅前房诊断及分级
    2.2.8 浅前房的处理及治疗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PACG患者年龄构成及性别分布
3.2 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发生时间、程度、原因及处理
3.3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3.4 两组PACG类型比较
3.5 两组术前眼压的比较
3.6 两组虹膜粘连比较
3.7 小梁切除术后两组眼前节解剖参数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PACG房角关闭机制
4.2 PACG的年龄构成、性别分布
4.3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原因分析
4.4 术后浅前房的处理
4.5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性别、年龄
    4.5.2 PACG类型、术前眼压
    4.5.3 虹膜粘连
    4.5.4 眼前节解剖参数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合并白内障PACD解剖结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正常人群与PACD人群眼部前节结构生物学解剖特征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分次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对比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PACD合并白内障术后黄斑厚度变化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频域OCT检测黄斑水肿及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青光眼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危险因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青光眼类型
        1.1.3 术前眼压
        1.1.4 术前视力
        1.1.5 角膜内皮细胞数
    1.2 设备和材料
        1.2.1 检查设备
        1.2.2 手术设备
        1.2.3 术中药物
        1.2.4 植入材料
    1.3. 手术治疗过程
        1.3.1 术前检查
        1.3.2 术前准备
        1.3.3 手术方法
        1.3.4 术后处理
        1.3.5 随访时间
        1.3.6 滤过泡分型
        1.3.7 手术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附图
3 讨论
    3.1 难治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
    3.2 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
    3.3 手术疗效评价
    3.4 手术方法的创新
        3.4.1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
        3.4.2 深层巩膜瓣的切除
        3.4.3 雷珠单抗(Lucentis)的应用
        3.4.4 氩激光超全视网膜光凝术
        3.4.5 丝裂霉素C的应用
    3.5 并发症
        3.5.1 术中并发症
        3.5.2 术后早期并发症
    3.6 展望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知情同意书(样本)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2007-2011 年青光眼住院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危险因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抗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预防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撰写和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青光眼术后滤过过强所致浅前房的原因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D]. 张雁南.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D]. 陈伶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观察[D]. 宋美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4]涂层镁可降解材料应用于青光眼外引流手术的可行性研究[D]. 李翔骥.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Healaflow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D]. 刘湘云.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6]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D]. 阮晓婷. 吉林大学, 2018(01)
  • [7]基于合并白内障PACD解剖结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研究[D]. 李海军.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2)
  • [8]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D]. 罗春红.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9]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D]. 赵春梅. 天津医科大学, 2013(12)
  • [10]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研究[D]. 李翔骥. 第三军医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青光眼术后强滤过导致浅前房的原因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