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骄傲的小风筝

寓言:骄傲的小风筝

一、寓言:骄傲的小风筝(论文文献综述)

李怡月[1](202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研究》文中提出童话深受儿童喜爱,它能够让儿童带着幻想的钥匙,打破现实的羁绊,开启一扇扇想象的大门,激励儿童向往美好的未来。童话也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学习资源,凭借其幻想性、象征性、逻辑性等特点,牢牢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对儿童想象力、创造力、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童话选文数量显着增加,童话选编质量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广泛使用并得到专家肯定的统编版教科书引起笔者的研究兴趣。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现状如何,教科书使用者对童话选文作何评价,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有何特点,基于统编版童话选编特点能为教科书童话选编的改进及童话选文的使用带来哪些启示是笔者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与访谈法。首先,笔者对以往教科书童话选编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整理相关童话理论,为本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笔者依据前人的童话选编分析框架与童话相关理论研究构建本文的童话选编现状分析框架,分别从篇数、篇幅、题材、类型、叙事方式、改编情况六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以此来了解目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现状。还从使用者角度进行分析,借鉴国外教科书评价的相关理论,设计本文关于教科书使用者评价调查的访谈维度,从使用者的需求与童话选文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调查。综合童话选文的内容分析与使用者的评价结果分析,笔者总结出统编版教科书童话选文的特点:富有趣味、知识性强;改编为主,符合儿童认知;篇数缩减,课型丰富;题材广泛,有一定难度;类型多样,数量不均。最后,笔者结合童话选文特点,从童话选编的改进与童话选文的使用两方面提出建议:在童话选编方面,注意合理分布选文数量、均衡选编选文类型;在童话选文使用方面,要关注每篇童话课文的知识要点与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不同童话课型的教学方式要有所区分。教师可采取与原作对比教学的方式,彰显童话的价值。运用读演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童话主题。采用“1+X”拓展阅读的方法,关注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何换生[2](2020)在《批评中的批评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择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与学术流派的重要力量——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为研究对象。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存续时间横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长达20余年,它的诞生、出现和形成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中涌现出前后承继的优秀批评家,以自觉的批评意识、先锋的批评观念和卓越的批评实践在中国文学研究和批评领域形成了“群聚效应”和“领袖风范”,堪称“批评中的批评”。本文由“绪论”、“上编”、“下编”与“结语”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与内涵,阐释批评与学派概念的流变,标示研究的方法与旨趣。“上编”“群体的崛起”对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生成的人文背景、历史境遇、代际划分、流派特征等进行考察。时代精神、社会心理、思想氛围、学术风尚、地理条件、出版传播等“合力”以及现代大学制度与导师制度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发生与兴起。批评意识的自觉、人学维度的贯穿、批评艺术的掘进、公共关怀的介入、魏晋风度的赓续等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主要特征。“下编”“内部的风景”以许子东、王晓明、李劼、胡河清四位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批评风格和批评建树的批评家为个案展开论述,系统研究他们的批评观念、批评对象、批评模式与批评文体。许子东从“作家印象”到“小说结构”,王晓明从“文化心理”到“人文精神”,李劼从“人学谱系”到“历史描述”,胡河清从“传统符码”到“全息现实”,成为各自的主要批评方式与批评实绩。“结语”在“上编”、“下编”的基础上,评估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批评成就和学术地位,揭示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文化价值和当下启示。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批评活动构成了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合法性进行了证明;体现了当代文学批评的个性化与艺术化特征的统一;为当代文学批评的“经典化”做出了独特贡献;对后来的批评形成了召唤效应。同时,辨析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理论误区与批评缺陷;指认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流散和终结;拓展批评家及其时代关联、文学批评前景等话题;反思当下批评流派匮乏和群体断层的原因,将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研究推向纵深之境。本文肯定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和地位,期待新的批评学派的出现和文学批评的复兴。

谢燕红[3](2016)在《以现代化为名 ——“新时期”前期文学空间与主体的生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任务特别艰巨特别复杂的历史进程。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关头,所有领域都被一个中心吸附,都简约成为一个领域服务的功能——都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工具。民族独立解放裹挟一切,或者说民族总动员,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随着民族独立解放任务的达成,社会各领域的自性必然呈现,并且必然或迟或早走上现代化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领域何时并如何突破被裹挟的路径依赖,自觉寻找、获得自性,并且一步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就是一个可以观察的进程。文学也不例外。1976年文革的结束,一方面是拨乱反正,一方面是新的进程的开启。在文学艺术领域,拨乱反正便是恢复十七年体制;新的进程的开启,便是告别革命现代性而代之以现代化的现代性。这个过程内部充满了张力。十七年体制内部原本就是具有张力的,文学艺术的自性追求是一种抑制不住的趋势。从依附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到被制度地整合进社会教化民众的阶层,作为工具存在的为革命的文学(即工农兵文学)转而依附于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成为为现代化服务的工具,这是一个小小的松绑。“新时期”文学前期,在现代化话语的加持下,文学领域的自性追求获得了某种合法性。但是,文艺通过为现代化服务而弃绝为革命服务的特殊路径,既是进步,也是留着辫子的进步(仍然是作为工具存在),需要观察的是如何在引入现代派(正是以现代化的名义)的过程中,文艺找到自性(不再作为工具,不再依附于国家政治)的过程。现代派文学的引入是文学获得自性的特殊路径,而这种特殊的获得自性的方式,也给文学带来了潜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时期”前期,在现代化意识形态下,国家执政对文艺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四项基本原则不容违反的内在规约下,对自由(重申双百方针和尊重艺术规律)的承诺,使文学获得了一定的空间,却又是一个有限弹性空间。以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所说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概念作为参照系,从结构的、形态学的视野观察,则1985年之后的中国文学的基本结构、基本形态其实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近四十年之中国文学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独立空间是通过各方面力量的自我约束、自我限制为条件达致的;因以退一步为条件,中国文学的所谓自主、主体、自由是以某种缺失、缺席、缺位为前提的。同理,1990年代以后的文学变化仍然是1985年变化的某种再现、变奏。因此,某种程度的共时形态观而不是历时的变迁观有利于我们祛除时间的魅惑,祛除进步的错觉、进化的魅惑,更多了解形态背后的规定性内容。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集中考察“新时期”前期文学如何借现代化之名艰难摆脱束缚,逐步找到自性的过程;通过这一时期文学上的论争、事件、译介等,探讨在“现代化共识”之下,在文学获致松绑的历史时期,文学有限空间与畸变主体是如何慢慢生成的。各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重点探讨“新时期”前期,现代化共识的形成和现代化话语资源的建立。第二章主要探讨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平台上,执政党对文艺方针政策作出的新的承诺与规约。第三章以创作实践为例,探讨在文学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中心任务下,文学现代化要求的声张,即文学主体如何“借壳上市”。第四章以对《假如我是真的》等几个有争议的作品、电影剧本《苦恋》的批评为例,探讨“新时期”前期文学空间的生成过程中诸多力量的参与。第五章探讨文学如何借“现代派”的引入获得主体。在现代化的口号之下,“现代派”在形式上是可以借鉴的。这一特殊的形式与内容剥离的引进“现代派”的方式,客观上给艺术带来了一定的自主性,同时也给文学带来了潜在问题。

陈进武[4](2014)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审丑”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丑,从曾经的不为人所接受到如今的炙手可热。这样一种鲜明而又强烈的反差现象,无疑是促人深思的。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审丑成型于19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思潮。相较于西方文学审丑的起步早、发展快与成果多,中国文学的审丑则是晚近的事情。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给当代文坛从形式到内容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与创作界对“丑”的态度转变,一些文学作品开始大量描写丑,并由此掀起了审丑文学创作的高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多元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坛呈现出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尤其是各式各样的文学现象相继或同时登台亮相。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家们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从单纯的审丑到逐步转变为向审丑纵深处探寻的发展趋势。令人遗憾的是,审丑在当下文学发展的复杂语境之中的嬗变状况却未能引起研究者们的充分关注。鉴于此,我们尝试突破审丑研究的既有格局,确立中国当代文学审丑的整体研究视角,开拓一种新的审丑研究的学术范式。本论文既侧重从理论层面来加以深入阐述,又试图从文学本体角度研究小说审丑嬗变,尤其是从小说叙事等内部因素把握审丑的流变,以期为当代文学创作及发展提供一定的镜鉴。本论文分为导论、正文(第一章至第五章)、结语等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们着重考察、发掘与辨析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具体情况。前四章依次对小说审丑嬗变的文化层面(即“泛审美”)、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即“审恶”)以及小说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即“嗜丑”)等进行了重点探讨。第五章则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不同层面之关系、小说叙事伦理的新变等进行了整体的考察。导论部分对于审丑在中西方社会文化之中的特征做了一定的描述与判断,并明确作为本文研究课题的“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研究”的具体构成。这一部分就问题的缘起、选题意义与学术史价值、目前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反思、研究设想与学术目标等四个层面做了整体且充分地说明与阐述。第一章对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审丑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梳理,以呈现出文学审丑“流动”的脉络。这一章是对新时期以来文学审丑嬗变演进的历时性寻踪,这又将按通常意义上划分的新时期文学、90年代文学和新世纪文学三个阶段进行描绘与考察。但由于这30余年时间不算太长,加之这一时期文学现象与思潮状况尤为丰富与复杂,因此,我们划分的三个阶段的界限不可能径渭分明,而所梳理的线索只是特定阶段的突出与侧重。在这一章中,我们也力图理清“审丑”从新时期至今的衍化脉络,并确证了“审丑”嬗变的必然性。第二章是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文化层面的探讨。这一章重点阐述了“审丑”嬗变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的“泛审美”的具体状况。这又主要辨析了从“审丑”到“泛审美”发生的原因与背景、表现形态与演变的逻辑层面。特别是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小说的审美主体的既“在场”又“缺席”、审美形态的“审美”与“欲望”的互渗,以及审美精神出现影像仿真的模糊化等表现。这样一种从“审丑”到“泛审美”的嬗变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一种新的美学的发生,但也恰是其本质的平庸性又使其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含混”美学。第三章是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的探讨。在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如同打开的“潘多拉之魔盒”,各种“恶”的因素聚焦式出现在90年代以来的小说之中。这一章侧重考察了从“审丑”到“审恶”的嬗变情况。作为人性层面核心体现的“审恶”的表现形态与逻辑层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观照,即具象的社会表象之“恶”、潜隐的文化本质之“恶”,以及这两者终极指向是更为抽象的人性之“恶”。可以肯定的是,“审恶”事实上是在“解构”审丑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审丑之“重构”,这样的审丑“重构”更是对于当下审美的一种重构。不过,“审恶”本身就存在着深刻性与损害性并存的两面性。第四章是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的探讨。在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嗜丑”无疑是对于审丑的颠覆与解构。这一章主要分析了从“审丑”到“嗜丑”的嬗变情况,同样考察了这一嬗变的生成背景、表现形态及其逻辑推演过程等。在这一章中,我们分析了“嗜丑”是否颠覆与解构审美的问题,并重点阐述了“低劣之丑”、“颓败之丑”与“荒谬之丑”这三种表现特征。这些特征指向的是价值形态与精神倾向等意义之上的。正因为对于审丑的颠覆力最为强劲,“嗜丑”所具有的审丑因素最不稳定,它是始终处在一种价值泛化的混乱与无序状态,甚至是出现无价值或反价值的倾向。论文第五章着眼于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三个层面的共生联动及互反互现的情况,以厘清小说审丑嬗变中的特殊的、动态的交融状况。在这里,我们还辩证地探讨了由小说“审丑”嬗变延伸出的这样三个问题,即考察视角是文学性或民间性,反抗审丑的创作是审丑的或证美的,精神诉求是启蒙的或审美的等。从这些特殊的角度来探讨,既可审视与求证小说审丑嬗变的不同层面关联性,也能从具体创作中辩证看待审丑的嬗变。此外,我们还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与小说叙事伦理的新变问题进行了讨论,侧重从自由叙事伦理中的写实伦理与个体叙事伦理中的人性表达等两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本论文的结语部分,我们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做出简要的归纳总结。同时,本文透过小说审丑嬗变的现象,以展现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动向,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毕英华[5](2014)在《生态视域下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审美范型研究》文中认为绘本的广泛普及与应用引起幼儿园的关注,目前,绘本在幼儿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语言领域,还没有很好的同艺术、科学、健康、社会等领域进行结合。生态视域作为美育理论的新发展,为探讨幼儿园课程改革纲要的本质与五大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纲要的执行中,我们需要将国际的经验、方法有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创造和研究中。面对幼儿园绘本教学出现的百花齐放的状态,我们一方面需要对这些创造性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需要从绘本的艺术本体上进行分类,进行审美范型的课程研究,即从生态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解读教育,将课程视为美学文本,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探索幼儿园的绘本教学,结合绘本的多元艺术特点和生态情感取向,尝试分析绘本中的艺术教育内涵,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并进一步探索多维度的审美范型的规律。本研究结合生态学、美学、哲学、心理学、表演人类学等理论,通过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查目前幼儿园利用绘本进行集体教学的情况:教师选择绘本的角度、绘本教学过程、教师对绘本教学的反思、家园互动,最终从生态视域分析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审美范型(蓦仿范型、象征范型与寓意范型)。通过与5名教师交谈,了解该幼儿园绘本教学的现状:(一)教师选用绘本主要根据幼儿园的教学主题、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度、拓展相关绘本;(二)设置合理的前期准备活动,教学过程中以集体教学为主,结合角色扮演、音乐、图谱儿歌等形式开展丰富的拓展延伸活动;(三)教学反思主要集中在绘本的选择方面,对于如何提高绘本教学较少提及,教师反思不够,大多是知识经验的零散总结;(四)教师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反馈绘本教学信息,家园合作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系统的家园合作途径以及方法,家园合作具有不稳定性、短期性。从生态视域分析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审美范型,得出研究结论(一)摹仿范型较少存在;(二)象征范型为主,教师为幼儿创设自由、轻松、美好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可能的媒介、资源,等待幼儿主动探索、发现,最终达到对美的追求以及个人潜力的发展;(三)寓意范型萌芽,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学生阅读绘本的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课堂的创生,这种创生教学由教师的价值观以及教师的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程度所决定的;(四)通过教师专业化促进绘本教学,包括熟悉绘本、提高心理学素养、加强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提升教学反思能力、切实通过家园合作进行绘本教学。

卓天送[6](2014)在《“初探”与“通信”:八十年代“现代派”的发生》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对《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高行健,花城出版社1981年)和1982年《小说界》第2期上发表的王蒙写给高行健的信及同年《上海文学》第8期上发表的冯骥才、刘心武、李陀等人的通信(合称“四只小风筝”)细读,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文学文化氛围,运用佛克马、蚁布思的文学社会学方法、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及福柯话语理论等,以“讲故事”与“文本解读”的形式,将“现代派”的“发生”问题植入“八十年代”的历史认识装置中,并希望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历史本相的还原、“现代派”文本的分析,理出一条可以讨论的历史线索,即:“现代派”的发生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思潮影响,诸如“思想解放”、“现代化”、“西方现代主义”以及“纯文学”的文学需求等,同时它彰显的是80年代现代派倡导者与实践者的主体心理及其文化需要和不同的诗学态度,在面对“革命”/“文革”时,主体的“荒诞感”成为主要的“现代意识”。论文由5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阐释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八十年代”的“现代派”。笔者从当下的“李陀、吴亮之争”出发,指出探究“现代派”必须回到“历史现场”,调动知识、情感以及想象,梳理“历史细节”,分析“历史文本”,方能获取“历史感”。笔者所论述的“现代派”是指1978年至1985年以高行健、李陀、王蒙等人为代表的文学理论及文本实践。第一章,主要以“讲故事”及“历史文本”的分析,把“新时期”和“八十年代”作为“现代派”发生的历史背景,集中探究“新时期”语境中“祝词”与“报告”对主流文学“成规”的预设,民刊《今天》的文学实验以及袁可嘉、柳鸣九等人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第二章,主要通过对“初探”以及“四只小风筝”进行文本细读,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诸如“初探”的深意以及文学的紧张,“去政治化”的叙述策略,“中国需要”的“现代化”想象,以及冯骥才、李陀、刘心武对“现代派”的不同诗学态度。第三章,通过对王蒙、高行健、宗璞、李陀等人的文学创作来讨论“现代派”是怎样“初探”的,又是如何“通信”的。笔者研究发现,面对“伤痕文学”,中国“现代派”表现出“另一种”“文革”叙述姿态,主要表现为“个人牢骚与抱怨”、“少年形象的忠诚情怀”以及“范导者的‘效应’”,而在文学精神内核的层面,则展现出了“主体性”荒诞感的获得。结语。笔者认为从20世纪文学的整体视野来看,高行健、李陀等人的理论及实践基本属于“被遮蔽”的状态,在撇除“文学史”叙述的问题之外,我们仅剩的问题便是,大致从1978年至1985年中国“现代派”的发生,其意义何在?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两点:1、“形式主义”的实验对现实主义文学单一、僵硬、陈旧的叙述范式冲击;2、提升了表现“革命”/“文革”荒诞感的深度。

张媛媛[7](2012)在《邯郸市体育文化资源类型与产业开发分析 ——以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文中提出在当今世界,体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总值居于前列,并且在GDP比重中逐年增长,甚至有些国家的体育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钢铁业、汽车业。体育产业全球化发展,并进入资本市场,且趋势飞速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我国受国外的影响,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发展体育产业。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报告会上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倡人文奥运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促进了文化和体育的结合,并相继兴起了体育文化产业。历史的悠久,成就了邯郸丰厚的文化资源。体育资源中,太极文化资源蜚声海外,以此为基点,努力开发邯郸市优秀体育文化资源,就成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点。邯郸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在赵文化、磁山文化、磁州文化和历史成语典故等古文化中据含有体育文化元素,现代文化资源中也保留了众多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在众多体育文化资源元素中,太极文化作为自身体育文化资源,在邯郸影响力巨大,是邯郸整个文化产业的特色资源。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论证等方法对邯郸市体育文化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太极文化产业资源开发问题做了重点研究,整个研究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文章的绪论,主要是对文章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进行叙述。第二,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三,以太极文化资源为例,分析制约邯郸市体育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因素,包括政策、文化认知水平、关联产业等方面。第四,太极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实施措施,提出了创建特色太极体育品牌、打造邯郸国际太极运动大会、成立太极培训基地、打造特色旅游城、大力发行出版物及音像制品和利用其他文化资源发展太极产业等措施,第五,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表明:邯郸古文化和现代文化中都包含着大量的体育文化资源,同时以太极为主的体育自身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这些体育文化资源存在着巨大的产业开发潜力,应多方面疏导政府政策、民众认识、关联产业拉动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构建体育文化产业强力平台。

梁智勋[8](2011)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文中研究说明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论文由九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包括正文的八章。绪论的主要内容是:论文选题的意义、相关研究动态、论文的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的八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是论述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表现;第七章与第八章是分析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文化特点及主题共性。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和创新点,即进行了前人没有做的综合研究和理论探讨。论文选题的意义有六点:1.有助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有助于博物馆的建设;3.有助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生产;4.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5.有助于提高和美化群众生活;6.有助于推动工艺美术研究。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民族学实地调查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论文的第一章与第二章论述了工艺美术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具体表现和应用。第一章介绍特殊服装、鞋、服装上的织锦和刺绣、服装面料上的工艺美术。第二章介绍少数民族的首饰与帽子。第三章介绍饮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餐饮具上。第四章介绍世俗建筑中的工艺美术,重点是民居、宫殿、官署、园林和公共建筑。第五章介绍宗教文化中的工艺美术,重点是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寺庙、塔建筑,还有伊斯兰教的陵墓和萨满教的服饰。第六章介绍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包括文娱活动中的乐器、家庭日用箱柜、着名的刀具、社会交往中的绣球、出行用的挎包等。第七章综合分析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特点。这些特点是:1.实用性突出;2.民族特点鲜明;3.制作材料多样;4.传承历史悠久;5.文物价值宝贵。第八章探讨了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主题共性。首先分析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主题思想,其次分析中国人吉祥文化的具体表现,第三是研究中国普遍存在的“福”文化现象,最后综合得出结论,即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共同主题是追求幸福吉祥的生活。整篇论文所列举的工艺美术品涉及到中国56个民族,基本上包括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精华。除建筑物之外,所列的各项工艺美术品,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传承的东西,体现出厚今薄古的原则,以及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贡献绵薄之力的愿望。

陈仲义[9](2010)在《“蛙泳教练在前妻的面前似醉非醉”——臧棣诗歌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一个时代的诗歌都会选择一些独特的诗人,作为折射它自身所隐含的深邃的艺术内涵的一面镜子"作为新世纪以来争议与瞩目并存的诗人臧棣,是不是能够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他的诗歌写作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向度和方式?有人指责他,充其量是"一个语言的神秘主义者",提倡所谓"新纯

朱斌凤[10](2010)在《沈从文书信(1949-1988)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1949年之前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49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淡出文坛,成为一名文物研究者,却在又一领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他是一位执着的前行者。沈从文研究也在曲折中进展,尽管今天看来有了一定的高度和广度,但笔者发现,对于1949年之后沈从文放弃文学转而从事文物研究的生命四十年尚缺少全面关注。而2002年北岳文艺出版社《沈从文全集》的出版,使得1949年起的大量书信这种“潜在”写作文本集中面世,给我们全面深入了解沈从文提供了可能。本文试图对沈从文书信进行梳理,第一章介绍沈从文书信的概况,包括年间上的分布和收件对象情况分析,对沈从文书信作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二章探讨书信作为知识分子表达的独特性,对沈从文书信内容进行深入展开和仔细研究,从文人与新中国的关系、关于“崩溃”与“恢复”的真实记录、对亲友家乡的深情关怀、对日常生活的诗性叙述等方面,走近沈从文了解沈从文在特殊年代的自我表达。第三章分析沈从文书信与文学的关系,包括书信对文学创作的诉求和书信展现的文学性,进一步了解沈从文的文学情怀,打开沈从文的内心世界。通过本文研究,试图还原这位文学大师的精神历程以及一段特殊的岁月给予文人的深刻记忆,构建1949年之后沈从文的立体形象,多侧面地揭示沈从文这样一个丰富而又独特的存在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意义。

二、寓言:骄傲的小风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寓言:骄傲的小风筝(论文提纲范文)

(1)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童话对儿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童话作品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占较大比重
        (三)统编版童话选编研究相对较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童话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价值研究
        (二)关于童话选编原则研究
        (三)关于各版本教科书童话选编研究
        (四)关于童话选编存在的问题研究
        (五)关于童话选编问题的成因研究
        (六)关于童话选编建议研究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访谈法
    六、核心概念界定
        (一)统编版教科书
        (二)童话
        (三)选编
第二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研究设计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内容分析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内容分析框架设计
    二、教科书使用者评价访谈调查设计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提纲设计
第三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现状
    一、童话选文篇数及分布
        (一)统编版篇数减少
        (二)精读课篇数占比最大
        (三)篇数随年级升高而减少
    二、童话选文篇幅
        (一)篇幅在501 字以上的选文最多
        (二)篇幅从三年级开始增长
        (三)拟人体类型篇幅最长
    三、童话选文题材
        (一)科学知识题材最多
        (二)低年级题材更加丰富
    四、童话选文类型
        (一)以拟人体为主
        (二)以文学童话为主
        (三)以散文体童话故事为主
    五、童话选文叙事方式
        (一)以三段式叙事为主
        (二)叙事方式多样
    六、童话选文改编情况
        (一)改编数量分析
        (二)改编方式分析
第四章 统编版教科书使用者对童话选文的评价结果分析
    一、学生评价结果
        (一)童话选文很有趣
        (二)童话选文有难度
        (三)童话选文知识丰富
        (四)童话选文有助于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评价结果
        (一)学生在理解童话主题方面有难度
        (二)常人体、超人体类型欠缺
        (三)改编童话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四)童话选文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童话选文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第五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特点
    一、富有趣味,知识性强
    二、改编为主,符合儿童认知
    三、篇数缩减,课型丰富
    四、题材广泛,有一定难度
    五、类型多样,数量不均
第六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改进与使用建议
    一、童话选编改进建议
        (一)合理分布选文数量
        (二)均衡编排选文类型
    二、童话选文使用建议
        (一)有的放矢教学,实现一课一得
        (二)对比童话原作,彰显童话价值
        (三)区分课型差异,实施多样化教学
        (四)读演结合,降低理解难度
        (五)“1+X”拓展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第七章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2)批评中的批评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与内涵
    二、释名与回顾
    三、方法与旨趣
上编 群体的崛起
    第一章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发生
        第一节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传统的培育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文学风潮的策动
        第三节 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的激发
        第四节 批评传统和学科设置的影响
        第五节 出版、媒介与传播的襄助
        第六节 作为文化高地的上海的地域影响
        第七节 作为导师的钱谷融的型塑
    第二章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特征
        第一节 批评意识的自觉
        第二节 人学维度的贯穿
        第三节 批评艺术的掘进
        第四节 公共关怀的介入
        第五节 魏晋风度的赓续
下编 内部的风景
    第一章 许子东:从“作家印象”到“小说结构”
        第一节 作家印象批评
        第二节 当代文学并置研究
        第三节 一种小说的结构分析
    第二章 王晓明:从“文化心理”到“人文精神”
        第一节 文化心理批评
        第二节 重写文学史
        第三节 寻找人文精神
    第三章 李劼:从“人学谱系”到“历史描述”
        第一节 文学—人学的谱系
        第二节 双向同构
        第三节 文学史的描述与阐释
    第四章 胡河清:从“传统符码”到“全息现实”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视角
        第二节 当代文学的证验
        第三节 全息现实主义
结语
    一、成就与限度
    二、流散与嬗变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以现代化为名 ——“新时期”前期文学空间与主体的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新时期文学”作为问题
    二、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四、各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时期文学”的发生与现代化的重启
    一、历史过渡期的文学场
    二、从“革命现代性”转向“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 文学空间的建构:现代化的承诺与规约
    一、国家文艺方针与政策的调整
    二、执政党的文学承诺与文学空间的拓展
    三、执政党的文学规约与文学空间的设界
第三章 为了现代化:创作者的现实选择与实践操作
    一、为“四个现代化”和个人创造精神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艺”
    三、“放”与“艺术规律”
第四章“现代化共识”下政治权力的冲动与自律
    一、“剧本创作座谈会”及围绕三个剧本的争论
    二、“《苦恋》事件”
    三、文学管理者的把关和创作者的自我审查
第五章 以现代化为名:“现代派”的引入与文学获得主体的特殊方式
    一、“现代派”的“暗中”出场
    二、认识价值加艺术的二元论
    三、徐迟的辩护:有“现代化”必有“现代派”
    四、高行健、冯骥才等人的策略:“中国的现代派”
    五、两种话语之间:“现代派”的中国境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4)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审丑”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选题意义与学术史价值
    三、研究现状的爬梳与反思
    四、本文的研究设想与学术目标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审丑”意识之演进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的生存处境
        一、文学新气候的试探: 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二、世纪末的“狂欢”: 九十年代的文学生态
        三、一元、多样与断裂: 新世纪文学的处境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审丑创作的整体俯瞰
        一、于“有声”处听惊雷: “行动”的新时期小说
        二、从蜕变中转向多元: “喧哗”的九十年代小说
        三、纷繁芜杂的“乱象”: “破碎”的新世纪小说
第二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文化层面
    第一节 膨胀与泛化: 从审丑到“泛审美”
        一、审美泛化: 消费时代的美学膨胀
        二、“泛审美”: 当前小说的审丑泛化
    第二节 “泛审美”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一、“实在”与“影像”模糊化的审美精神
        二、“审美”与“欲望”互渗化的审美形态
        三、“在场”与“缺席”融合化的审美主体
    第三节 “含混”的美学: 神奇,抑或是平庸
        一、泛化的结果: 一种“含混”的美学
        二、反思与批判: 表象神奇与本质平庸
第三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
    第一节 收缩与聚焦: 从审丑到“审恶”
        一、“恶”的阐释与“审恶”的涵义
        二、“审恶”: “恶”的集束式书写
    第二节 “审恶”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一、表层: “混乱时代”的社会之“恶”
        二、内核: “奥吉亚斯牛圈”的文化之“恶”
        三、本质: “生命暗箱”的人性之“恶”
    第三节 重构审美及其多样存在的可能性
        一、“恶”的聚焦: 重构审美及其多样的可能性
        二、反思与批判: 深刻性与损害性并存的“审恶”
第四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
    第一节 颠覆与解构: 从审丑到“嗜丑”
        一、“理性”与“非理性”变奏中的丑
        二、“嗜丑”: 小说表现“丑”的泛滥
    第二节 “嗜丑”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一、低劣之丑: 恣意横行的丑形丑态
        二、颓败之丑: “精神”沉沦与虚无
        三、荒谬之丑: “狼性”及价值颠倒
    第三节 价值立场的混乱以及去价值化倾向
        一、敞开的后果: 价值的混乱与无序
        二、反思与批判: 去价值化的“嗜丑”
第五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延伸思考
    第一节 审丑嬗变层面的共生联动及互反互现
        一、文化、人性与价值层面的共生联动
        二、文化、人性与价值层面的互反互现
    第二节 多元诉求与纠缠融合中的小说审丑嬗变
        一、反抗审丑: 证美的,抑或是审丑的?
        二、考察视角: 文学性,抑或是民间性?
        三、精神诉求: 审美的,抑或是启蒙的?
    第三节 小说叙事伦理与伦理叙事的“新变”
        一、自由叙事伦理中的写实伦理
        二、个体叙事伦理中的人性表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5)生态视域下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审美范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1.1 理论背景: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向
        1.1.2 现实需要:幼儿园绘本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1.1.3 契机融合:参与《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
        1.1.4 内部原因:研究者喜爱绘本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生态视域
        1.4.2 幼儿园绘本教学
        1.4.3 审美范型
    1.5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5.1 关于生态学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1.5.2 关于幼儿园绘本教学的相关研究
        1.5.3 关于审美范型的相关研究
第2章 探讨绘本的历史发展与审美范型
    2.1 看图讲故事-追溯绘本的起源
        2.1.1 绘本的中国起源
        2.1.2 绘本的日本起源
        2.1.3 绘本的印度起源
        2.1.4 绘本的欧洲起源
    2.2 世界不同文化中绘本的发展
        2.2.1 英国——突破传统,勇于创造
        2.2.2 美国——包容性与多元文化
        2.2.3 日本——继承与超越
        2.2.4 德国——独特的民族性
        2.2.5 荷兰——郁金香的芬芳
        2.2.6 丹麦——幸福的童话王国
        2.2.7 法国——可借鉴的创作风格
        2.2.8 中国——在探索中前进
第3章 探究幼儿园绘本教学
    3.1 收集与选用绘本
    3.2 绘本教学
        3.2.1 前期准备
        3.2.2 教学过程
        3.2.3 拓展延伸
    3.3 教学反思
    3.4 家园互动
第4章 生态视域下幼儿园绘本教学
    4.1 幼儿园绘本教学审美范型分析
        4.1.1 摹仿范型分析
        4.1.2 象征范型分析
        4.1.3 寓意范型分析
    4.2 绘本选择策略
        4.2.1 熟悉绘本
        4.2.2 以幼儿为中心
        4.2.3 合理设计教学主题
        4.2.4 拓展相关绘本
    4.3 教师专业化成长与绘本教学
        4.3.1 提高心理学素养
        4.3.2 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
        4.3.3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4.4 家园合作
第5章 研究反思
    5.1 创新之处
        5.1.1 研究视角
        5.1.2 研究方法
        5.1.3 研究对象
        5.1.4 研究内容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初探”与“通信”:八十年代“现代派”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如何理解“八十年代”的“现代派”
    第一节 “现代派”的当下性
    第二节 “现代派”的“派”——研究对象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现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现代派”的“新时期”语境与“八十年代”的“历史细节”
    第一节 “祝词”与“报告”:“新时期”语境
    第二节 “民刊《今天》”:“八十年代”的“历史细节”
    第三节 “译介者”中的“现代主义”形象:从柳鸣九到袁可嘉
        “问题”:柳鸣九的“评价”
        “前言”:袁可嘉的“现代主义”
第二章 :“初探”细读与“四只小风筝”
    第一节 论“初探”的“初”
    第二节 “去政治化”的策略:从“语言”/“形式”出发
    第三节 “中国需要”:“现代化”的想象
    第四节 “小风筝”对“现代派”的不同诗学态
        1. “中国文学需要”论
        2. “现代小说”等于什么?
        3. “冷静”地“规避”
        小结
第三章 :面对“革命”:怎样“初探”,如何“通信”
    第一节 面对“伤痕”:另一种“文革”叙述
        1. “个人的牢骚与抱怨”
        2. “少年形象的忠诚情怀”
        3. “范导者的‘效应’”
    第二节 荒诞感:“主体性”的获得
    小结
结语:“现代派”发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邯郸市体育文化资源类型与产业开发分析 ——以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田野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论证法
3 邯郸市整体文化资源中存在的体育资源类型
    3.1 体育文化资源和体育文化产业概念解释
        3.1.1 体育文化资源
        3.1.2 体育文化产业
    3.2 邯郸体育文化资源类型
        3.2.1 古代文化资源中存在的体育文化资源
        3.2.2 现代文化资源中存在的体育文化资源
        3.2.3 邯郸自身体育文化资源—太极文化资源
4 邯郸体育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太极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为例
    4.1 太极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所处的认知阶段
    4.2 太极资源产业开发的优势与状态
    4.3 太极文化产业开发的制约因素
        4.3.1 政府政策制约
        4.3.2 文化认知水平制约
        4.3.3 关联产业相互拉动制约
5 邯郸体育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实施措施分析——以太极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为例
    5.1 创建特色太极体育品牌
    5.2 打造邯郸国际太极运动大会
    5.3 成立太极培训基地
    5.4 打造特色太极旅游城
    5.5 大力发行出版物及音像制品
    5.6 利用其他文化资源发展太极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主要内容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
第一章 服装中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特殊服装与鞋靴
        一、狍皮衣帽
        二、摔跤服装
        三、鱼皮衣服
        四、文身绣脸
        五、贝珠衣
        六、鞋靴
        七、腰箍
    第二节 服装上的织锦
        一、"氆氇""帮典"
        二、壮锦
        三、侗锦
        四、瑶锦
        五、西兰卡普
        六、傣锦
        七、黎锦
        八、景颇锦
    第三节 服装上的刺绣
        一、衣袖花
        二、苗族刺绣
        三、壮族彩带
        四、侗绣
        五、瑶绣
        六、白族挑花刺绣
        七、畲族彩带
        八、拉祜族背袋
        九、水族马尾绣
        十、土族刺绣
        十一、仡佬族刺绣
        十二、羌族挑花刺绣
    第四节 面料上的工艺美术
        一、蜡染
        二、扎染
        三、爱德丽丝绸
        四、七彩绸缎
        五、怒毯
        六、独龙毯
        七、门巴族纺织
        八、褐子
        九、高山族纺织
第二章 首饰与帽子中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首饰
        一、苗族银佩饰
        二、侗族银饰
        三、瑶族银饰
        四、银泡
        五、水族银首饰
        六、朝鲜族金饰工艺
    第二节 新疆各民族帽子
        一、维吾尔族的帽子
        二、哈萨克族的帽子和头饰
        三、柯尔克孜族头饰
        四、塔塔尔族头饰
        五、塔吉克族头饰
        六、乌孜别克花帽
    第三节 其他民族的帽子与头饰
        一、蒙古族头带
        二、彝族鸡冠帽
        三、满族绢花
        四、瑶族头帕
        五、达斡尔族"曼格尔其"
        六、毛南族"顶卡花"
        七、畲族斗笠
        八、裕固族头面
        九、藏族头饰
第三章 饮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餐具中的工艺美术
        一、陶器
        二、木器
        三、竹器藤器
        四、石器
        五、槟榔袋
        六、骆驼皮碗
        七、漆器
    第二节 饮具中的工艺美术
第四章 世俗建筑中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民居中的工艺美术
        一、白族、纳西族民居
        二、回族民居
        三、新疆部分民居
        四、蒙古族民居
        五、高山族民居
    第二节 宫殿中的工艺美术
        一、布达拉宫
        二、沈阳故宫
        三、纳西族木氏土司署
    第三节 园林和公共建筑中的工艺美术
        一、承德避暑山庄
        二、西藏罗布林卡
        三、公共建筑
第五章 宗教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佛教中工艺美术
        一、藏传佛教中的工艺美术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的工艺美术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中的工艺美术
        一、概述
        二、着名清真寺及拱北举例
    第三节 原始宗教等信仰中的工艺美术
        一、原始宗教工艺美术举例
        二、其它信仰中的工艺美术举例
第六章 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文娱体育活动中的工艺美术
        一、雕葫芦与贺兰石雕
        二、傩戏面具
        三、铜鼓等
        四、玩具与弦乐器
        五、绣球绣袋
    第二节 生活日用中的工艺美术
        一、毡毯工艺
        二、鼻烟壶
        三、卡垫
        四、和田地毯
        五、花木箱
        六、褡裢
        七、剪寿字
        八、布依花包
        九、十长生绣品
        十、荷包香囊
        十一、刺绣枕顶、幔套
        十二、竹编
        十三、花毡
        十四、马鞭
        十五、马佩饰工艺
        十六、壁挂
        十七、补花毡
        十八、摇篮
        十九、保安刀
        二十、户撒刀
        二十一、桦树皮工艺
        二十二、牛皮烟荷包和鼻烟壶
        二十三、芒箕编
    第三节 生产工具中的工艺美术
        一、渔船
        二、木盾
        三、弓弩
第七章 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特点
    第一节 实用性很突出
        一、服饰中的工艺美术
        二、饮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三、建筑中的工艺美术
        四、宗教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五、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
    第二节 民族特点鲜明
        一、服饰中的民族特色
        二、乐器中的民族特色
        三、建筑中的民族特色
    第三节 制作材料非常多
        一、取自植物的材料有木、竹、藤、棉、麻草、树皮、椰壳、葫芦等
        二、取自动物的材料有裘皮、皮革、鱼皮、鬃、毛、骨、贝、丝、鸟羽等
        三、取自五金玉石类材料的工艺品
    第四节 传承历史悠久
    第五节 文物价值宝贵
        一、社会历史价值
        二、科学技术价值
        三、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第八章 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的主题共性
    第一节 汉族工艺美术的主题思想
    第二节 中国人的吉祥崇尚
        一、吉祥崇尚的涵义、起源
        二、吉祥崇尚的内容分类和表现形式
    第三节 中国福文化
        一、定义
        二、福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福文化中的辩证法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人生观
    第四节 各民族工艺美术的主题共性
参考文献

(10)沈从文书信(1949-1988)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沈从文书信概况
    第一节 沈从文书信在年间上的分布
    第二节 沈从文书信收件对象情况分析
第二章 作为知识分子独特的自我表达
    第一节 文人与新中国的关系
    第二节 关于"崩溃"与"恢复"的真实记录
    第三节 对亲友、家乡的深情关怀
    第四节 对日常生活的诗性叙述
第三章 沈从文书信与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书信对文学创作的诉求
    第二节 书信展现的文学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寓言:骄傲的小风筝(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编研究[D]. 李怡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批评中的批评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研究[D]. 何换生. 安徽大学, 2020(07)
  • [3]以现代化为名 ——“新时期”前期文学空间与主体的生成[D]. 谢燕红. 苏州大学, 2016(08)
  • [4]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审丑”嬗变研究[D]. 陈进武. 南京大学, 2014(05)
  • [5]生态视域下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审美范型研究[D]. 毕英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6]“初探”与“通信”:八十年代“现代派”的发生[D]. 卓天送.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1)
  • [7]邯郸市体育文化资源类型与产业开发分析 ——以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D]. 张媛媛.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5)
  • [8]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D]. 梁智勋.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1)
  • [9]“蛙泳教练在前妻的面前似醉非醉”——臧棣诗歌论[J]. 陈仲义. 诗探索, 2010(07)
  • [10]沈从文书信(1949-1988)研究[D]. 朱斌凤.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寓言:骄傲的小风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