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看翻译

从文化差异看翻译

一、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赵凤英[1](2020)在《顺应论视阈下《活着》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活着》是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通俗的语言展现了人类对于苦难、对于活着的体验和认识的共性,易引发读者思考与共鸣。《活着》已被译介至英、法、德、意、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美国学者白睿文所译的《活着》英译本To Live出版,引起英语国家读者的强烈反响。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目的论、关联理论、翻译伦理等多个角度,对To Live的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总体来看,对译者白睿文在此文本翻译中的角色和作用的研究较少。自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更多学者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并对其进行了研究,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身份凸显。翻译是关于语言使用的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作为语言使用者的译者发挥主体性以实现源语和译语及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成功转换。在这个层面上,以语言的使用与语言使用者为研究对象的语用学为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作为语用学重要理论之一,顺应论指出了语言使用过程的实质、语言的三个特性以及顺应性语用研究的四个角度,为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清晰的研究框架。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法及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白睿文在To Live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展现出的译者主体性及影响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以顺应论的研究角度为框架,从顺应的语境相关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对To Live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发现,白睿文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在翻译中灵活运用增译、删译、音译等翻译方法,成功地进行了语言及文化层面的转换。其次,基于对白睿文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发现白睿文的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就译者的意识突显性而言,白睿文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意识,从对余华的经历和创作的了解,对《活着》的解读,到对目标读者及西方文化的关照,都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意识性;就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来看,白睿文主要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对语言和文化差异进行了灵活处理,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又保证了译本能够被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对于译者在翻译中展现的创造性,白睿文在To Live中进行了成功的审美再现,在形式层面在再现了原文的音美、词美、结构美,在非形式层面再现了意象和意境之美。最后,通过对白睿文译者主体性体现的总结发现,白睿文的译者主体性主要受到了翻译目的、意识形态、翻译观及其个人知识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以顺应论为视角对《活着》中白睿文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不仅为To Live研究提供的新的方向,更能对白睿文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带来新的启发,期待人们对这位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的翻译家有更多地了解和研究。

张素月[2](2019)在《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英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红楼梦》中,有大量委婉语,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目前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研究并不多。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以下两个问题:1)基于委婉语的对象和范围,《红楼梦》中委婉语应如何进行分类?2)在翻译委婉语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哪些翻译方法?根据《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译本,本研究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顺应论的两个方面,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这一视角对《红楼梦》中的英语委婉语展开研究,并从功能、特点以及分类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委婉语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红楼梦》中委婉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死亡、疾病、性爱、殉葬、妓女、爱情以及称谓。2)本研究基于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闵福德英译本,从顺应论出发,探讨了《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方法,对《红楼梦》中出现的委婉语,翻译时宜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省译法。

刘洪广[3](2018)在《从词汇学角度探究足球运动专业词汇的英汉翻译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发展,体育运动逐渐成为大众消遣娱乐的新方式,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在我国举办的世界大型体育赛事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和体育赛事在中国蓬勃开展,而翻译人才在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办过程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类职业联赛俱乐部蓬勃发展,特别是职业化水平逐步提升的足球职业联赛,国外一些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进入中国,外国足球人的不断加入不但提高了联赛的竞技水平,而且提高了联赛的观赏性,这其中,优秀的翻译人才在足球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然,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目前翻译人才紧缺、专业性不强、译者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英语词汇学是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词汇为研究对象,随着语言学特别是词汇学的不断发展,词的形式与意义在不断的变化,词与词的关系在不断的延伸,各类熟语及方言词汇的不断出现,使词汇的英汉翻译变得复杂与多变。此外,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外文化差异及译者本身的水平差异都是当前英汉翻译的研究重点。本文将以词汇学的基础理论为依托,对在各类书籍、报道、杂志、新闻以及运用到训练比赛过程中的足球词汇进行分类汇总,利用文献资料法探究足球运动专业词汇在英汉翻译方向的独特魅力。足球翻译在各类情况下暴露出了众多诸如错译、误译等翻译的不足和缺点,如何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和巧妙的利用语言的技巧和方法弥补这些问题,改正这些缺点成为了当前众多翻译专家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利用对比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法从内在和外在分析这些缺点出现的原因,对现代足球英语词汇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并且基于翻译学中英汉翻译的翻译标准、翻译理念及翻译技巧对未来的英汉足球翻译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持及实践帮助,寄希望本研究能够丰富足球翻译理论,提供语言实践中常用词汇的使用方法与技能,使学习者比较系统地掌握足球英语词汇的知识,能对提升当前足球的英汉翻译水平有所指导和帮助,同时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投身于足球事业中来,更好地帮助中国足球走向腾飞。

吕丽丽[4](2018)在《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文中认为《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小说中涵盖了风俗习惯、婚丧嫁娶、诗词戏曲、科举官职、宗教祭礼等多个层面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词语的民族文化意蕴深厚,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作品目前已被翻译成日语、韩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意大利、越南等多个国家的语言,足见其传播、影响之深远。Д.Н.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的俄译本《Неофициальнаяисторияконфуцианцев》于1959年就开始在俄罗斯出版发行。本文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入手,从斯坦纳翻译的四步骤出发,探讨俄罗斯的译者沃斯克列先斯基的俄译本《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分析并归纳总结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技巧。论文采用文本细读法对小说的俄译本进行定性研究,首次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了《儒林外史》俄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情况。希望能给以后《儒林外史》的研究者提供一点借鉴意义。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儒林外史》翻译的研究现状以及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现状。正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是理论概述,梳理了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起源及发展,说明了阐释学理论对翻译活动的理解和阐释,这是本研究分析《儒林外史》俄译本具体翻译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文章的主体,主要介绍了《儒林外史》中与科举考试相关的,表示称呼的,表示婚、丧风俗习惯的和表委婉的文化负载词,并分析了译者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情况。看斯坦纳阐释四步骤理论在译例翻译过程中的渗透,指出译者为了平衡原文和译文所采取的处理方式。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亏损范围及亏损的原因。文化亏损的范围主要探讨了三类,绝对文化亏损、显性文化亏损和隐性文化亏损。导致文化亏损的原因包括中俄两国间的文化差异,由于文化错位和文化空缺导致的文化亏损。另一方面是译者因素,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对原文理解不够导致的误译。结论部分指出了阐释学与翻译的契合点。强调“理解即翻译”这一阐释学核心理念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沃斯克列先斯基在翻译意蕴浓厚的文化负载词时,充分揣摩原作者的表达意图,为了更好的贴近原意,灵活的运用不同的翻译手段,对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充分而详尽的解释,体现了阐释学在理论上为其提供的支撑作用。除了两国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可译性,研究认为沃斯克列先斯基的俄译本基本传达了《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

张雪[5](2018)在《中国电视栏目名称英译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 ——目的论视阈》文中认为电视节目不仅反映了电视媒体的行业水平,还代表着国家文化软实力水平。高质量的电视栏目英译名能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让国外观众迅速理解电视栏目的主题并且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风格。本论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依托,通过国内电视栏目英译名与国外相关电视栏目名称的对比分析,在剖析国外电视栏目名称的命名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探究国内一些电视栏目英译名存在的问题,包括语言翻译错误、语用翻译错误、文化翻译错误以及功能翻译错误,同时分析其成因。针对这些现存问题,论文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提出针对不同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译策略:针对新闻类、娱乐类、访谈类、教育类及服务类电视栏目分别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与意译结合法、归化与异化结合法。论文指出:不同类型的电视栏目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其栏目英译名应能有效传递其特色。

孟朵[6](2018)在《语言顺应论视角下《人生》的维译研究》文中认为小说《人生》是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的命运起伏为故事框架。原作中故事情节跌宕,人物众多,语言使用也别具特色,译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存在着大量语言顺应现象。本文结合语言顺应理论,分别从语境、结构、动态顺应及顺应程度分析了《人生》维译本中的语言现象。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包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说明,其次回顾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的相关文献做了归纳总结,分析了本文选题的可行性。第一章从《人生》维译本在语言选择过程中的语境顺应着手,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和语境之间的顺应性关系。第二章从《人生》维译本语言结构着手,研究译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所涉及的结构层面的问题,例析了译文在语言结构上作出的顺应。第三章分析了《人生》维译本中语言顺应的动态性,语言的选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第四章就《人生》维译本中顺应意识突显现象进行了分析,解释译者在元语用意识和顺应意识的差异下进行语言选择的情况。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

姚琦[7](2018)在《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差异是翻译中最难逾越的鸿沟。翻译不能拘泥于字词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其深层的含义。与其说翻译是语言文字的翻译,不如说是文化的翻译。恰当地应用异化和归化策略,能够降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储皖梅[8](2017)在《翻译等值理论视角下政论演说汉译文分析 ——以俄罗斯总统普京年度国情咨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翻译实践是翻译理论的摇篮。不论中外,在翻译发展史上,人才辈出。中外翻译理论因地域、文化、思想传承等不同而被书写出不一样的篇章。漫长的中国翻译史酝酿形成的传统译论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功不可没。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对苏俄及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我国重经验、重感悟、重艺术传达的传统译论较之理论突出、逻辑鲜明、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国外译论略显几分不足。故结合中国翻译实践合理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发展创新并传承我国传统译论的重要途径之一。秉承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展开了对翻译等值理论的研究。翻译等值理论在苏联时期得以正式形成。在本土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处于成熟阶段。西方语言学派的翻译等值理论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以俄罗斯总统普京年度国情咨文为例的政论演说言语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外偏重科学、理性的翻译等值理论对于政论演说文体的翻译具有极大的适用性和指导性意义。鉴于这一理念,我们对苏俄及西方翻译等值理论进行了梳理和介绍,重点研究处于成熟时期苏俄着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达维多维奇·什维策尔以符号学为基础的句法、语义、语用等值模式,并结合该等值模式对普京总统年度国情咨文汉译文进行评析。这对提高译文质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好地掌握该领域翻译实践的技能大有裨益。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及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重点讲述苏俄翻译等值理论的发展过程,介绍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等值观点及国外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指出选题宗旨、现实性和创新性意义,研究客体、对象、任务、方法及研究的重难点,概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主旨为苏俄翻译等值理论研究,共两小节。第一节分别叙述俄罗斯语言学派三剑客(费多罗夫、巴尔胡达罗夫、科米萨罗夫)的等值思想,第二节重点阐释处于翻译等值理论成熟期的亚历山大·达维多维奇·什维策尔的等值内涵。第二章标题为政论演说翻译实践的理论研究,由政论演说的定义、政论演说的特征、以普京总统年度国情咨文为例的政论演说言语特点分析、政论演说翻译实践的等值理论基础三部分内容构成。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根据什维策尔翻译等值模式,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大层面结合译文和原文展开详细分析。结语概括全文,总结研究成果。

陈瑶[9](2017)在《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文中研究指明文化的互通自古以来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许多的国内外经典文学被翻译成诸多的版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而由于各国、各地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的不同,给作品的广域流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时,就需要将不同语言、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以让其成功被传至世界各地。同时,世界学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除作品中的基本内容外,原着中所表达出来的文化意境却是极难通过翻译来进行传播。若未能将其间的文化情感与意义传播给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于文化界,对于原着作者,却是一项极大的损失。该文将就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下,对翻译中的情感意义丢失进行探讨。

王琪[10](2015)在《《西游记》泰文译本《(?)》佛教词汇翻译研究》文中提出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同时也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翻译文学作品也是文化交流的手段之一,通过语言文字的转换,两个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得以沟通。根据泰国皇朝历史记载,由于《西游记》充满佛、道、儒等思想的内容,因此早在拉玛五世时期(1868—1910)该作品已被翻译成泰语。《西游记》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且还是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本论文以《西游记》泰文译本(sai33?iu215)中的佛教词汇为研究对象,搜集并整理《西游记》原本中的佛教词汇,并与泰文译本进行统计。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来源、选题目的及意义;梳理并概括《西游记》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西游记》泰文译本的研究情况;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第二章研究《西游记》泰文译本中的佛教词汇的借词类型,泰文译本中的佛教词汇有音译词、意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在泰语中是半音译半意译词形式构词比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泰语一般在吸收外来语言时会借用音译加上泰语构词成分的方式.,以便更符合泰语的规则。、而且进行分析《西游记》泰文译本中佛教词汇的翻译,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含汉语成分的构词,接着分析《西游记》泰文译本佛教词汇比较特殊的翻译情况,最后研究《西游记》泰文译本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以及翻译问题。第三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对《西游记》泰文译本中佛教词汇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其它中国文学泰译作品的翻译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资料。

二、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顺应论视阈下《活着》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Design
        1.3.1 Research Questions
        1.3.2 Research Methods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Overview of To Live
        2.1.1 Introduction to Huozhe and Yu Hua
        2.1.2 Introduction to To Live and Michael Berry
        2.1.3 Previous Studies on To Live
    2.2 Overview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2.2.1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2.2.2 Studies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2.3 Overview of Adaptation Theory
        2.3.1 Introduction to Adaptation Theory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Adapt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Use:Making Choices
    3.2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s
        3.2.1 Variability
        3.2.2 Negotiability
        3.2.3 Adaptability
    3.3 Four Angles of Adaptation Theory
        3.3.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3.3.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3.3.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3.3.4 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
Chapter Four Michael Berry’s Translation in To Live in Light of Adaptation Theory
    4.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4.1.1 Adaptation to Linguistic Context
        4.1.2 Adaptation to Communicative Context
    4.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4.2.1 Adaptation to Style
        4.2.2 Adaptation to Utterance-Building Ingredients
    4.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4.3.1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in Temporal Dimension
        4.3.2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in Context
    4.4 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
        4.4.1 Salience of the Translator as an Interpreter
        4.4.2 Salience of the Translator as an Utterer
Chapter Five Analysi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Shown in To Live
    5.1 Translator’s Salience:Initiativ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5.1.1 Translator’s Initiative in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Text
        5.1.2 Translator’s Initiative in Producing the Target Text
        5.1.3 Translator’s Salience and Subjectivity
    5.2 Translator’s Choices: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5.2.1 Foreignization as the Dominating Strategy
        5.2.2 Domestication as the Auxiliary Strategy
        5.2.3 Translator’s Choice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Subjectivity
    5.3 Translator’s Creativity:Aesthetic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Text
        5.3.1 Aesthetic Reproduction at the Formal Level
        5.3.2 Aesthetic Reproduction at the Non-Formal Level
        5.3.3 Translator’s Creativity and Subjectivit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作者简介

(2)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Research Questions
    1.3 Methods of the Study
    1.4 Purpose of the Study
    1.5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6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Basic Knowledge of Euphemism
        2.1.1 Definitions of Euphemism
        2.1.2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Euphemism
    2.2 Studi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Euphemism
        2.2.1 Research Abroad
        2.2.2 Research at Home
    2.3 Overview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Hongloumeng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3.1.1 Making Choices
        3.1.2 Verschueren’s Pragmatic Synthesis
        3.1.3 Three Core Concepts
        3.1.4 Four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3.2 Revelation of Euphemism Translation in Adaptation Theory
Chapter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Euphemisms in Hongloumengin terms of Adaptation Theory
    4.1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Euphemisms in Hongloumeng
        4.1.1 Characteristics of Euphemisms in Hongloumeng
        4.1.2 Classifications of Euphemisms in Hongloumeng
    4.2 Functions of Euphemisms in Hongloumeng
        4.2.1 Evasiveness Function
        4.2.2 Politeness Function
        4.2.3 Cosmetic Function
    4.3 Analysis of Euphemisms in Hongloumeng Under Adaptation Theory
        4.3.1 Adaptation to Contexts
        4.3.2 Adaptation to Structural Objects
    4.4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s of Euphemisms in Hongloumeng
        4.4.1 Literal Translation
        4.4.2 Free Translation
        4.4.3 Amplification Translation
        4.4.4 Omiss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从词汇学角度探究足球运动专业词汇的英汉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2 词汇学的性质及其发展
        1.2.3 足球运动英汉翻译策略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对比分析法
        2.2.3 质性研究法
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从词汇学角度分析足球词汇的分类
    4.1 发展广阔的复合词
    4.2 多姿多彩的派生词
    4.3 应用广泛的缩略词
    4.4 其它类型的足球词汇
5 足球词汇翻译研究概况
    5.1 足球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5.1.1 错译
        5.1.2 误译
        5.1.3 漏译
        5.1.4 其他问题
    5.2 翻译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
        5.2.1 译者基本知识的缺乏
        5.2.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5.2.3 中西方表达的不同
        5.2.4 汉语习惯对翻译的影响
6 足球词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6.1 直译
    6.2 意译
    6.3 巧用祈使句
    6.4 应用简单句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阐释学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
        2.《儒林外史》翻译的研究现状
        3.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现状
        4.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一、阐释学翻译理论概述
    (一) 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二) 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的阐释
二、《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承载的文化信息及其翻译
    (一) 与科举考试相关的文化负载词
    (二) 表称呼的文化负载词
    (三) 表示婚、丧风俗习惯的文化负载词
        1.《儒林外史》中涉及婚礼的文化负载词
        2.《儒林外史》中涉及丧葬礼俗的文化负载词
    (四) 表委婉的文化负载词
        1.表示死亡的委婉语
        2.其他类别委婉语
三、《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信息亏损问题
    (一) 文化亏损的范围
        1.绝对文化亏损
        2.显性文化亏损
        3.隐性文化亏损
    (二) 文化信息亏损的原因
        1.中俄文化差异
        2.译者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电视栏目名称英译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 ——目的论视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电视栏目名称英译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目的论与电视栏目名称英译
第三章 中国电视栏目名称英译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现存问题
    第二节 成因分析
第四章 基于目的论的中国电视栏目名称英译策略
    第一节 新闻类电视栏目
    第二节 娱乐类电视栏目
    第三节 访谈类电视节目
    第四节 教育类和服务类电视栏目
第五章 结论
附录:中国电视栏目名称中英对照
参考文献
致谢

(6)语言顺应论视角下《人生》的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语料来源及创新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顺应论的研究
        二、顺应论的应用性成果
        三、顺应论在汉维翻译理论方面的运用
        四、关于《人生》维译的研究
第一章 《人生》维译本中语言环境顺应现象分析
    第一节 交际语境的顺应性分析
        一、心理世界的顺应性分析
        二、社交世界的顺应性分析
        三、物理世界的顺应性分析
    第二节 语言语境的顺应性分析
        一、篇内衔接
        二、篇际制约
        三、线性序列
    小结
第二章 《人生》维译本中语言结构顺应现象分析
    第一节 话语建构成分的选择
        一、语音方面
        二、词汇方面
        三、句法方面
        四、语义方面
    第二节 语言、语体、语码的选择
        一、语言选择的顺应
        二、语体选择的顺应
        三、语码选择的顺应
    小结
第三章 《人生》维译本中动态顺应现象分析
    一、文化语境的顺应
    二、意识形态的顺应
    三、社会语境的顺应
    小结
第四章 《人生》维译本中意识突显现象分析
    一、译语选择中的顺应过程意识突显
    二、话语生成中的顺应过程意识突显
    三、语码转换中的顺应过程意识突显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异化和归化
二、异化和归化的相互关系
三、异化在翻译中的应用
四、归化在翻译中的应用
五、结语

(8)翻译等值理论视角下政论演说汉译文分析 ——以俄罗斯总统普京年度国情咨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致谢
绪论
1. 苏俄翻译等值理论研究
    1.1 苏俄翻译理论界三剑客的等值理论
        1.1.1 费多罗夫翻译等值观
        1.1.2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等值观
        1.1.3 科米萨罗夫翻译等值观
    1.2 什维策尔翻译等值理论
        1.2.1 等值和等同
        1.2.2 等值层级和类型
2. 政论演说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
    2.1 政论演说的定义
    2.2 政论演说的特征
        2.2.1 语体特征
        2.2.2 结构特征
    2.3 以普京总统年度国情咨文为例的政论演说言语特点分析
        2.3.1 词汇特点
        2.3.2 句式特点
        2.3.3 修辞特点
    2.4 政论演说翻译实践的等值理论基础
3. 俄罗斯总统普京年度国情咨文汉译文分析
    3.1 句法等值
    3.2 语义等值
        3.2.1 成分次层面等值
        3.2.2 所指次层面等值
    3.3 语用等值
        3.3.1 交际意图语用等值
        3.3.2 受者语用等值
        3.3.3 译者交际语用等值
结语
参考文献

(9)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论文提纲范文)

1 文化差异具体体现探析
2 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体现
3 结语

(10)《西游记》泰文译本《(?)》佛教词汇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西游记》泰文译本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依据
第二章 《西游记》泰文译本《(?)》中佛教词汇的翻译
    第一节 《西游记》泰文译本《(?)》中佛教词汇的借用方式
        一、音译词
        二、意译词
        三、半音译半意译词
        四、小结
    第二节 泰文译本《(?)》中佛教词汇翻译的汉语借词
        一、汉语音译词
        二、半音译半意译词
    第三节 泰文译本《(?)》中佛教词汇的翻译策略
        一、泰文译本《(?)》中未被译出的佛教词汇
        二、泰文译本《(?)》中被译出的佛教词汇
    第四节 泰文译本《(?)》中佛教词汇的翻译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结语
附录 《西游记》佛教词汇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顺应论视阈下《活着》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 赵凤英. 东南大学, 2020
  • [2]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英译研究[D]. 张素月.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3]从词汇学角度探究足球运动专业词汇的英汉翻译策略[D]. 刘洪广. 山东体育学院, 2018(02)
  • [4]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D]. 吕丽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5]中国电视栏目名称英译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 ——目的论视阈[D]. 张雪.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语言顺应论视角下《人生》的维译研究[D]. 孟朵. 喀什大学, 2018(01)
  • [7]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J]. 姚琦. 河南农业, 2018(12)
  • [8]翻译等值理论视角下政论演说汉译文分析 ——以俄罗斯总统普京年度国情咨文为例[D]. 储皖梅.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01)
  • [9]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J]. 陈瑶. 科技资讯, 2017(06)
  • [10]《西游记》泰文译本《(?)》佛教词汇翻译研究[D]. 王琪. 云南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从文化差异看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