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英称谓的翻译

浅谈汉英称谓的翻译

一、略论汉英称谓语的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孙崇[1](2021)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亲属称谓语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译萧红乡土文学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土文学以描绘鲜活的地方生活情景为特色,其角色塑造、人物关系建构乃至主题展现都依赖于称谓语的使用。收集萧红乡土文学作品及葛浩文英译本,建立"葛浩文译萧红乡土文学作品语料库",以亲属称谓语中文化意象和口语特征的建构效果为衡量标准,考察葛浩文在英译本中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葛浩文在译作中采用了多种灵活的翻译策略,虽然整体风格以忠实为主,但由于汉英称谓语体系在语用、语义、语音等多个层面存在明显差异,原文称谓语中的文化意象和译文的口语化效果难以同时保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可译性限度。

孙霖琳[2](2021)在《基于汉德对比的汉语称谓语教学研究 ——以教材为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称谓语系统以及语用规则,每种称谓语系统及其语用规则都是这个民族经历历史洗礼后的社交文化产物,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社会关系息息相关。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支点之一,在汉语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对汉语教材中称谓语设置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意义。任何研究都必须有针对性,本文立足于称谓语本体研究,以二语习得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汉语和德语称谓语从概念以及分类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影响德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和语言习得因素,对现有的对德汉语入门教材中的称谓语设置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对德汉语教材中称谓语编写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教材称谓语编写提出有建设性建议和课堂称谓语教学提出的优化策略。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之后从汉语称谓语本体研究、汉德称谓语对比研究、汉语称谓语习得与教学研究和汉语教材中的称谓语教学研究四个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最后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相关研究工作做出说明。第一章主要对汉德称谓语进行本体研究。本章分别对汉德称谓语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其划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类。在此基础上对汉德称谓系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总结造成其差异的原因。第二章针对对德汉语教材中称谓语进行统计分析。本论文选取三部针对母语为德语的学习者专门编写的汉语入门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德语版)、《当代中文》(德语版)和《跟我学汉语》(德语版)作为调查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教材中的汉语称谓语内容设置进行统计与考察,并对统计结果和教材中称谓语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德汉语入门教材中称谓语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基于汉德对比对汉语称谓语教学提出建议。结合对德汉语教材中称谓语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汉德语言和文化对比,利用语义场理论和思维导图理论等分别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引导德语学习者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从而正确掌握和使用汉语称谓语,有效地提高学习者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结语部分对本论文进行概括总结。

王佳,肖雨妃[3](2020)在《称谓语汉译英的信息缺失与路径补偿——以《三国演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英文化差异使得翻译称谓语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缺失,导致源语与目的语信息不等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减少信息缺失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译者可采取通过添加体现身份职称的词、巧妙采用直译、分析具体语境等方式来减少信息缺失,使目的语更贴近源语,实现更准确地英汉互译。

彭琳[4](2020)在《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称谓语具有系统性和民族性,它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与文化现象。作为标记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的语言现象,亲属称谓语在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各民族语言的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的亲属称谓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称谓系统中对于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血亲与姻亲、男性与女性、年长与年幼等所有亲属关系都精确描述,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如此细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无法比拟的。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不仅称谓词数量少,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性别与辈分外,内外、长幼、亲疏都不区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不同语言的称谓语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折射,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亲属称谓的系统梳理,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民族文化,为今后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为语言学习与教学,语际的翻译研究提供帮助。本文以既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为指导,结合笔者收集的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资料,详细比较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面称和背称、英汉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以及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文化差异。汉语亲属称谓语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是汉语称谓语的独具特色的现象,当今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特别突出。本文通过对比考察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现象,充分展示英汉文化的差异,民族价值观的不同。着眼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探索隐藏于亲属称谓语背后的深层文化,这是本文的特色创新之处。本文尽可能全面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各层面的异同,希望本项研究能对英汉文化与语言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实践等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李斯琪[5](2017)在《基于英语背景学习者的汉语称谓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称谓语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熟练运用称谓语,是习得地道语言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称谓语系统不尽相同,加之汉语称谓语系统自身的复杂性,汉语称谓语在对外汉语教学及外国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中成了一大难点。就目前来看,汉语学习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其母语背景也日趋多样。基于以上情况,我们以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为切入点,以对外汉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师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汉英称谓语系统的对比分析,发掘出现阶段对外汉语称谓语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论述了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和创新点并从汉语称谓语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两个方面对研究现状做了阐述。第一章:汉英称谓语对比分析。首先对称谓语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其划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次类,在此基础上对汉英称谓语系统的异同进行比较、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针对英语背景学习者汉语称谓语的教学情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1.教材方面。本论文选取《发展汉语》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中出现的汉语称谓语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列出表格并自行附上相对应的英语称谓语。对表格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探寻教材编写的优点和不足。2.课堂教学情况。主要通过对有教授英语背景学习者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展现。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汉语称谓语教学重视程度、对教材编排情况的满意程度及课堂内外学习者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偏误和针对这些偏误现象教师的应对策略等。3.英语背景学习者习得情况。通过问卷方式对英语背景学习者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学习汉语称谓语的态度、对教材及教师在汉语称谓语教学方面的满意程度、对常用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理解及使用情况以及在特定语境下对汉语社会称谓语的选用情况四个方面。基于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总结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称谓语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对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的建议。根据对教材编排的统计分析,结合问卷调查所呈现出的问题,分别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学习者习得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提高汉语称谓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引导英语背景学习者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正确使用汉语称谓语,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结语部分对本论文内容进行总结。

龚华刚[6](2016)在《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英称谓语语用规约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称谓语作为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交际的成败。一旦称谓语出现错误,将会导致交际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基于关联理论,对汉英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英称谓语的差异,以期为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参考。

王坤[7](2016)在《从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误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称谓语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汉英称谓语的差异势必给翻译带来极大困难,如译者不能正确解读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则易导致误译。本文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英译为例,对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英译本中出现的称谓语误译进行分析,认为译者为保证翻译的正确性,不但要精通语言方面的知识,更要充分掌握其社会文化知识及文化间存在的差异。

郭莉萍,李雁[8](2015)在《浅议汉英称谓语翻译》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主要从翻译角度,分析了汉英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公文式称谓语几方面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误译情况,提出译者应合理运用异化、归化等翻译策略,力求在汉英翻译中准确地传达源语的称谓语语用意义。

常艳丽[9](2014)在《汉英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图式分析》文中认为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信号。称谓语不仅是一个人身份的标示,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标示,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文化影响着称谓语的形成、选择和应用。因此对称谓语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有利于实现称谓语的恰当使用,进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在本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使用者理解和运用汉英语言中的称谓语,笔者从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入手,以文化图式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对汉英称谓语的背后文化图式进行研究,试图阐述汉英文化差异是如何影响两种称谓的表达使用的,进而探究汉英称谓语的主要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图式理论怎样能够更好的阐释汉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通过阅读大量关于称谓语研究的专着、期刊等文献,在综合分析前人对汉英称谓语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采用前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方式,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家庭和血缘观念以及等级和地位文化四个层面分析汉英称谓语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图式差异及对应情况。本研究显示,汉英社会文化因素的四个方面: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家庭和血缘观念以及等级和地位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系统。而从文化图式的角度看,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社会文化因素的文化图式对应出现缺失、相反造成的。这表明上述社会文化因素的文化图式对应对理解和掌握称谓语文化差异中的重要意义,并且总结出只有当它们的文化图式在两种语言文化中对应相对较好、使用者对两种文化图式掌握水平较高时,跨文化交际中称谓语的使用才有可能实现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准确交流,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当汉英称谓语的文化图式对应出现缺失或者相反时,使用者要做好对两种文化图式的理解和转换,避免或减少文化误差带来的称谓语使用不当。

卢艳[10](2013)在《框架语义学视角下汉英称谓语的异同及翻译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称谓语,但是却并不都能一一对应。框架语义学中的框架成分的差异恰到好处地解释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从框架成分出发探讨了汉英称谓语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二、略论汉英称谓语的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汉英称谓语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亲属称谓语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译萧红乡土文学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及分类统计
    (一)语料库建设
    (二)语料分类及统计
三、乡土文学中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策略分析
    (一)家族称谓语
        1.简单亲属关系的限定性直译法
        2.复杂亲属关系的模糊性译法
    (二)拟亲属称谓语
        1.拉近人物关系的字对字直译法
        2.弱化人物关系的音译法和省译法
四、乡土文学中亲属称谓语的英译效果分析
    (一)乡土文学中的称谓语特征及其英译再现
    (二)葛浩文英译称谓语效果对比
五、结语

(2)基于汉德对比的汉语称谓语教学研究 ——以教材为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汉语称谓语本体研究
        (二)汉德称谓语对比研究
        (三)汉语称谓语习得与教学研究
        (四)汉语教材中的称谓语教学研究
    三、相关研究工作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德称谓语对比及差异产生原因分析
    第一节 汉德称谓语对比
        一、汉德亲属称谓语对比
        二、汉德社交称谓语对比
    第二节 汉德称谓语差异产生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差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二、地理位置差异: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
        三、语境差异:高语境与低语境
第二章 对德汉语教材中称谓语设置情况的考察分析
    第一节 对德汉语教材中称谓语设置情况的考察
        一、教材的选择与考察内容
        二、《新实用汉语课本》(德语版)中称谓语的设置情况
        三、《当代中文》(德语版)中称谓语的设置情况
        四、《跟我学汉语》(德语版)中称谓语的设置情况
    第二节 对德汉语教材称谓语设置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收录不全面与分布不够均衡
        二、注释缺失或不够准确
        三、缺少基于语义和类别的归纳
        四、缺少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
第三章 基于汉德对比的汉语称谓语教学的建议
    第一节 对德汉语教材中称谓语的编写建议
        一、结合使用频度和交际需要进行适当增补
        二、结合汉德文化与语言差异完善注释说明
        三、结合语义场进行适当扩展和归纳
        四、结合教学重难点丰富相关练习
    第二节 对德汉语课堂教学的优化建议
        一、利用语境设置帮助学生明确称谓语的语义和语用
        二、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称谓语间的复杂关系
        三、利用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克服称谓语的使用偏误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称谓语汉译英的信息缺失与路径补偿——以《三国演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
    (一)亲属称谓
    (二)社会称谓
        1.通用性称谓语
        2.职务职业类称谓语
        3.姓名称谓语
二、汉英称谓语的使用对比
    (一)自我称谓语对比
    (二)亲属称谓语对比
    (三)职业职务类称谓语
三、《三国演义》中称谓语翻译的信息缺失
    (一)自我称谓语翻译与信息缺失
    (二)亲属称谓语翻译与信息缺失
    (三)职业职务类称谓语翻译与信息缺失
    (四)亲属称谓在社交中的泛化翻译与信息缺失
四、《三国演义》称谓语翻译信息缺失路径补偿
    (一)添加体现身份地位的词
    (三)深挖称谓语内涵意义,选择最佳称 谓
    (四)揣摩对话语境,选择正确翻译
结语

(4)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考察范围与研究现状
        1.2.1 考察范围
        1.2.2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特色与研究创新
第二章 称谓语的性质和类型
    第一节 称谓语的性质
        2.1.1 称谓的概念
        2.1.2 称谓语与文化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1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2 英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3 英汉亲属称谓语分类的异同
第三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概观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比较
        3.2.1 英汉基本亲属称谓系统
        3.2.2 英汉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3.2.3 英汉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4 英汉父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5 英汉母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6 英汉祖父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7 英汉祖母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8 英汉丈夫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3.2.9 英汉妻子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
        3.3.1 血亲和姻亲的差异
        3.3.2 宗族内外的差异
        3.3.3 长幼和辈分的差异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差异的原因
        3.4.1 社会性质的不同
        3.4.2 宗族观念的不同
        3.4.3 等级观念的不同
        3.4.4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第四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4.1.1 汉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4.1.2 英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词义比较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词义的异同
        4.3.1 相同点
        4.3.2 不同点
第五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
    第一节 面称与背称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系统
        5.2.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5.2.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5.2.3 外亲称谓语(异姓)
        5.2.4 姻亲称谓语(异姓)
        5.2.5 夫妻系称谓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背称系统
        5.3.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5.3.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5.3.3 外亲称谓语(异姓)
        5.3.4 姻亲称谓语(异姓)
        5.3.5 夫妻系称谓(异姓)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面称背称的异同
        5.4.1 相同点
        5.4.2 不同点
第六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第一节 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
    第二节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比较
        6.3.1 英汉亲属称谓语泛化的表现
        6.3.2 英汉拟亲属称谓语的应用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
    第五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语法特征
        6.5.1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特征
        6.5.2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法特征
    第六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异同
        6.6.1 相同点
        6.6.2 不同点
    第七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成因
        6.7.1 传统社会结构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
        6.7.2 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6.7.3 社会发展的需要
        6.7.4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七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语与社会语言学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表现
        7.2.1 英汉核心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7.2.2 英汉父系母系称谓的性别差异
        7.2.3 英汉夫妻之间称谓的性别差异
        7.2.4 英汉从他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7.2.5 英汉亲属称谓排序的性别歧视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原因
        7.3.1 宗法观念与家庭结构
        7.3.2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的影响
第八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与文化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文化差异的表现
        8.2.1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
        8.2.2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8.2.3 中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同
        8.2.4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第九章 结语
    9.1 基本认识
    9.2 本文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致谢

(5)基于英语背景学习者的汉语称谓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难点和创新点
    四、研究现状
第一章 汉英称谓语对比分析
    一、称谓语的界定
    二、汉英称谓语的对比
        (一)汉英亲属称谓语对比
        (二)汉英社会称谓语对比
        (三)汉英称谓语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 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称谓语编排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发展汉语》中称谓语分布及频率统计
        (二)《发展汉语》中称谓语统计结果分析
    二、对外汉语称谓语课堂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内容
        (四)问卷设计
        (五)调查实施过程
        (六)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三、英语背景学习者汉语称谓语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内容
        (四)问卷设计
        (五)调查实施过程
        (六)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第三章 对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的建议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称谓语部分的编写建议
        (一)称谓语的收录要更加注重科学性
        (二)称谓语的收录要更加注重时代性
        (三)称谓语的编排要更加注重多样性
    二、对对外汉语称谓语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称谓语教学与语言对比相结合
        (二)称谓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三)称谓语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三、对英语背景学习者汉语称谓语习得的建议
        (一)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注重课堂学习
        (三)充分利用真实的语言环境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7)从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误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三、《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误译
    (一)亲属称谓语的误译
    (二)拟亲属称谓语的误译
四、结束语

(8)浅议汉英称谓语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汉英称谓语对比及翻译
    (一) 亲属称谓语
    (二) 社交称谓语
    (三) 公文式称谓语
三、汉英称谓语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一) 异化
    (二) 归化
四、结语

(9)汉英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图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Address Forms
    2.1.1 Definition of Address forms
    2.1.2 Classification of Address Forms
    2.1.3 Address Forms Studies Abroad and at Home
2.2 Cultural Schemata
    2.2.1 Definition of Cultural Schemata
    2.2.2 Cultural Schemata Studies Abroad and at Home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Data Collection
3.2 Data Analysis
3.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3.1 Overlap of Cultural Schemata
    3.3.2 Intersection of cultural schemata
    3.3.3 Absence of Cultural Schemata
    3.3.4 Contrary of Cultural Schemata Chapter 4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Forms
4.1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the Level of History
    4.1.1 Overlap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History
    4.1.2 Intersection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History
    4.1.3 Absence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History
    4.1.4 Contrary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History
4.2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the Level of Social System
    4.2.1 Overlap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Social System
    4.2.2 Intersection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Social System
    4.2.3 Absence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Social System
    4.2.4 Contrary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Social System
4.3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the Level of Family and Kinship Value
    4.3.1 Overlap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Family and Kinship Value
    4.3.2 Intersection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Family and Kinship Value
    4.3.3 Absence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Family and Kinship Value
    4.3.4 Contrary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Family and Kinship Value
4.4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the Level of Class and Status Value
    4.4.1 Overlap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Class and Status Value
    4.4.2 Intersection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Class and Status Value
    4.4.3 Absence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Class and Status Value
    4.4.4 Contrary of Cultural Schemata at the Level of Class and Status Value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Reference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Acknowledgement

(10)框架语义学视角下汉英称谓语的异同及翻译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框架语义学
    1. 框架
    2. 框架成分的异同
三、汉英称谓语框架成分对比
    1. 框架成分基本相同
    2. 框架成分相异
    3. 框架成分空缺
四、翻译策略探讨
    1. 找准对应的框架
    2. 置换错误的框架
五、结语

四、略论汉英称谓语的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亲属称谓语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译萧红乡土文学作品为例[J]. 孙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2]基于汉德对比的汉语称谓语教学研究 ——以教材为分析视角[D]. 孙霖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称谓语汉译英的信息缺失与路径补偿——以《三国演义》为例[J]. 王佳,肖雨妃.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9)
  • [4]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D]. 彭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英语背景学习者的汉语称谓语教学研究[D]. 李斯琪.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英称谓语语用规约对比分析[J]. 龚华刚.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11)
  • [7]从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误译[J]. 王坤. 戏剧之家, 2016(06)
  • [8]浅议汉英称谓语翻译[J]. 郭莉萍,李雁. 教育教学论坛, 2015(25)
  • [9]汉英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图式分析[D]. 常艳丽.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9)
  • [10]框架语义学视角下汉英称谓语的异同及翻译策略探讨[J]. 卢艳.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07)

标签:;  ;  ;  ;  ;  

浅谈汉英称谓的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