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的变革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的变革

一、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的变革(论文文献综述)

翟云[1](2022)在《数字政府替代电子政务了吗?——基于政务信息化与治理现代化的分野》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数字化转型催生着政府治理模式不断变革。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无疑是期间以技术之治赋能政府之治的最耀眼的两大利器。那么,数字政府替代、补充还是升华了电子政务已有形态?这倍受实践部门关注,也值得学术界及时进行理论探索。本文基于政务信息化和治理现代化的分野剖析了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的叙事逻辑,从“大历史”、“小历史”两个视角归纳提炼出数字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继承和升华,两者将长期共存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这一结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立足机构赋责、技术赋能、数据赋权三个维度勾勒刻画数字政府与电子政务继承发展的一般性解释框架,有助于解决目前两者继承发展的理论困顿和实践进路。

刘学涛[2](2021)在《行政法治视阈下的数字政府:文献述评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数字化发展是数字时代的产物,目前已从电子政务走向政府数字化,数字政府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国家政策的明文规定与地方实践发展的日新月异均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明确数字政府研究大势所趋。通过对中国知网以"数字政府"为检索词进行主体检索的筛选、分析可以将目前国内的研究分为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在于:缺乏法治视角、法治保障不足,理论深度不够、缺乏域外吸收,实证研究不足、缺乏经验总结。在新形势下,我们应以法治政府为引领,对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从而更好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刘喆[3](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政务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中多次强调,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发展电子政务,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数字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后,受到私营企业、技术独角兽公司的广泛关注,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金融、教育、医疗、文学、供应链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中所激发出的巨大潜力,为社会各行业的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路,产生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与此同时受到了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区块链技术的点对点分布式技术、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技术特点,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建设不谋而合,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已经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本国的数字身份证、党务处理、信息公开等领域。本文以技术嵌入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政务实现路径为核心进行整体分析。首先对区块链和电子政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基本阐述,然后寻找区块链技术原理、服务型政府、数字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契合点。通过分析国内国外区块链技术嵌入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区块链+电子政务”所带来的优势。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领域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具体实践,探究“区块链技术+电子政务”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为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服务型政府和数字政府提供参考。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能够为电子政务领域的发展提供应用场景,虽然现阶段尚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应用开来,但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日益完善,随着政府行政理念、监管理念和社会接受度的提高,电子政务上链的场景定将在未来发挥巨大的作用。

桓德铭[4](2021)在《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作为资产要素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从发展历程上也从平台化阶段、社会化阶段过渡到数据化阶段。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新型阶段,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当前重要工作。要重点在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打破数据壁垒,推动业务和数据融合,综合利用大数据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在新型阶段和背景下,对复杂多样化的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到政务服务管理,可以大大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但当前制度保障、行政组织体制、管理模式、技术能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阻碍着大数据分析利用的因素。因此,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影响到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革完善,从而为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实现数据深度融合应用创造有力条件,推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实现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公共服务的高效化以及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早日实现。本文首先以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及已有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然后以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背景,对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到山东省内有关县区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实地调研的方式,与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企业代表座谈,对基层干部、群众进行随机访谈,挖掘分析政务服务运行过程中有关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大数据人才需求、制度建设、数据共享开放、政务服务服务流程、部门间业务协同治理、信息安全风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研究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大数据发展案例,总结了先进国家和地区有关经验做法,分析了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本文从通过加快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大数据时代下相关立法法规制度建设进度、加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应用力度、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更高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大数据视角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以及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和优化路径,旨在充分发掘大数据在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伏佩宣[5](2021)在《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警务模式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警务效能,开展智慧警务建设已成为警务治理领域发展的普遍共识。起初,公安机关沉浸于新技术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行却发现: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陷入“中等信息化陷阱”。面对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和迅速变化的新兴领域,客观冷静的思考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尤为重要。究其本质而言警务体系能力在智慧警务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较为遗憾的是,目前还未有学者以警务体系能力的研究视角对这一现实警务运行困境展开深入分析。警务体系能力是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创新型表述,它是各警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效能,而不是各警种单项效能的简单相加,其核心聚焦于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基本形态,警务体系能力早在警务组织成立之初就已初具雏形,并随着警务模式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按照警务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规律,警务体系能力的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基于科层制背景下的警务体系能力(也可称之为“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和基于信息系统的警务体系能力两个阶段。其中,基于信息系统的警务体系能力是在尝试消除科层制“反攻能”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并随着信息技术扎根警务组织的时间序列展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警务体系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强警示范单位,N市公安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警务大脑”建设的先行试点,在这长达三年的“先行先试”过程,信息技术扎根警务组织的阶段性特征展现得非常充分,为分析者更好地洞察警务体系能力提供了绝佳的分析“窗口”。有基于此,笔者以“技术—制度”为理论视角,基于技术执行的分析框架对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建设过程进行经验分析,旨在探讨“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这一核心命题。既有警务体系能力是基于科层制背景下产生的,其容易受到科层制背景下警种协同的动力不足及共识机制的缺失、警务在综合治理中的封闭和内敛趋向等“反功能”因素影响,而无法实现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作为消除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反功能”的新尝试被技术执行者们赋予“美好想象”,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其陷入了警务治理“困境”。技术执行者们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警务大脑”中的简单嫁接只是单纯地构建了一种基于技术理念的警务体系能力,其仍处于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从N市“警务大脑”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信息技术只是起到技术支撑作用,优化和再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才是根本。有基于此,N市公安局在“警务大脑”建设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引入合成警务机制,通过相应的制度匹配实现信息资源、组织结构和警务要素的整合及警务流程的优化再造。最终,在信息技术与合成警务机制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警务体系能力的现代化。总之,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是技术与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暗含着一种网络化逻辑,其在被运用于特定的组织时,提供了一种解决组织联结问题的空前弹性,为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其通过技术赋能,以信息化驱动;通过技术赋权,推动公安战斗生产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合成警务机制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一体化的警务模式;从中观层面上推动警务组织结构变革;从微观层面上重构行动者理念和行为;其为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相应的制度形塑空间。最终,在“技术—制度”的互构作用下,各警种作战能力达到了有机融合,实现了警务效能的最大化释放。

翟云[6](2021)在《“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问题:技术变革、价值嬗变及发展逻辑》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历史和发展的双重维度勾勒国家治理视角下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律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回顾反思-价值重构-未来观照"为主体脉络的分析框架,考察和刻画了中国电子政务所涉及的技术变革、价值嬗变及发展逻辑的多维测度。技术范式将遵循"采纳-融合-赋能"的梯度渐进,发展模式将沿袭"工程-生态-价值"的模式导向,改革主线将蕴涵"管理-服务-共治"的发展意旨,基于和谐生态的价值重塑成为未来电子政务发展的主线,应全面回应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趋势,聚焦有效消解制约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并作出适应性调试,打造融合"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放""一网通汇""一网通评"五位一体的一般性框架和发展维度,这对于理解和探寻电子政务推动现代治理的行为逻辑、运作机制和发展进路具有重要意义。

于跃[7](2019)在《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IBM公司于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愿景并将之推向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展开智慧城市实践,并以此推动智慧社会乃至智慧国家建设,使得智慧类实践热潮空前炙热,智慧化建设需求日益攀升。当城市、社会和国家治理由智能化转向智慧化,必然要求它们的管理者——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决策和服务也能从智能化提升至智慧化,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需求,必然要求电子政府由智能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同时要求其电子政务由智能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化。因之,智慧政府建构成为电子政府适应智慧化建设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智慧政府基于电子政府已有成果建设,实践才刚刚起步,成果也只是初步的。在建的智慧政府和智慧政务成果是否名副其实?应该如何评判它们是否符合“智慧”的原则要求?未来的智慧政府及其政务系统建设和发展到底应往哪儿去、该怎样走?这些都取决于人们能否对智能与智慧、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做出正确理解和合理区分。为正确理解智慧政府,明确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第一章从语义、哲学、科学、技术等维度辨析“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与关联,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中析取智慧元素,在归纳已有的智慧政府概念的要点的基础上,厘定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满足公众需求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职能清单为基本构架,以智慧决策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和政府内外部合作共建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政务系统,从而主动精准、优质高效地推送令公众满意甚至超出公众期望的政务服务的一种新的政府形态。还在分析智慧政府的特质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政府的属性主要表现为智能性与智慧性、集聚性与延展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继承性与批判性、自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以此为确定智慧政府的评判原则提供初步素材,为摆正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关系与界线提供考据。之后,探究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及以何区分,指出二者区别不在于比对它们的智能高低,而在于运行中注入、融汇、融会智慧的多少和程度,应以此促进两者相互转化,而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类智慧的持续融入。智慧政府唯有依靠人民的智慧这一根本性的要素,才能追求智慧,进而更多地具有智慧,更好地应用智慧,从而推动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晋阶。关于电子政府应该以智慧政府为发展方向的观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很多国家已将智慧政府写入国家电子政府规划或专门制定的智慧政府规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各国筹划的或在建的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各有不同,并不一定符合本文提出的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但是,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领先国家也很少有电子政府能够达到基本符合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的情况下,各国的智慧政务建设在它们的目标规划的引导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说明各国有关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建设规划中所设计的目标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至少,它们在努力建设智慧政府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行动本身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原则性地给出了电子政府应“往哪儿去”的答案。在智慧政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借助智能技术、机器和系统支撑智慧政府具备高度智能固然重要,令智慧政府至少具有与其智能程度相匹配的“智慧”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政府建设并纷纷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其目标做出规划的原因或初衷。第二章从明确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入手,考查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规划中设计的目标及其启示和借鉴,在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包括: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发展方向,带领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做到不仅力促智慧政府追求智慧,还能够更多地具有智慧和更好地应用智慧。针对智慧政府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求,着眼于建构具有更高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和更智安排——“数据驱动、精准对接的智能型政务系统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及更多智慧的相互融合”的智慧政府,第三章探讨智慧政府的生成和演进的逻辑规律,寻求智能生成和智慧演进所需依靠的资源要素和支持智慧政府具有智慧的逻辑模型,旨在获取使智慧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应然建构。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首先厘清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探寻智慧政府的机器或系统的“智能”究竟应该依靠哪些资源要素来生成,即解决“智能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应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借助数据、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要素的递进关系逐步生成智能;其次研究智慧政府的“智慧”可以依靠哪些知识要素、采取怎样的逻辑进路来实现由“智能”向“智慧”的演进,即解决“智慧化往哪里去”的问题,提出可以将人类生成智慧的资源要素作为智慧政府的智慧生成需要依靠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手段和工具以及其他智慧元素,实现逐层管理资源、持续融入智慧、递进实现晋阶的效果,旨在为维持智慧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模式和方法。一些公共管理学者主张采取将人工智能向政府不断渗入的模式建构智慧政府。本文主张与之相向而行,即智慧政府通过将人的智慧嵌入政务系统之中使之事实上具有智能,再借助政务系统应用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将智信人的智慧持续注入系统之中,经由政务系统对其智慧进行融汇,继而再由智信人完成融会的工作,使得政务系统因为融入智慧而具有智慧,实现智慧的动态建构,推进智慧政府由智能向智慧晋阶。已有的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实践为智慧政府建设积累了实践基础和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在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已有成果之上的智慧政府而言,其研究重点显然不在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体制机制上,凡此种种固然重要,但这却是电子政府分内应该解决或早该解决的问题。智慧政府所应具有的“智慧”之处,才是它更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第四章主要探索如何借助政务系统的智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实现以智慧武装智慧政府头脑的目的,并探讨了如何为之提供可能与可行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具体地讲,就是从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需求出发,首先,提出要进行主体间性思想建设、包容性文化建设、伦理道德教育、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等思想条件建设,借以提高智慧政府的软实力;其次,从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建设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以及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等路径提出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实践条件,以便为智慧政府硬实力建设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

杨国栋[8](2013)在《论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文中研究表明正在经历发展转型的电子政府,如何拓展自身的空间,增强对政府改革的适应性,并寻找深层次的发展动力,已经成为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信息技术泛在性的增强,虚拟空间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难以脱离的环境和背景,电子政府构建逐渐超越了技术导向的初级阶段,正在进入以深化应用和服务、推动整体性治理、促进民主参与等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过程中,与技术条件的日益成熟和技术界限的渐趋消弥相一致,技术变迁对于电子政府构建的作用日益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电子政府构建应与政府改革协同进行,成为理论界的一个共识。以往的电子政府研究,关注的是电子政府对于政府管理变迁的促进作用,而往往忽视了政府对电子政府构建的反作用,包括理念、结构和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和限制作用。虽然也有学者提出电子政府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变革,但又忽视了这种适应性变革与信息技术和行政网络环境的关联性,而失去了电子政府构建相对于其他政府改革的独特性。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政治、政策和管理等方面因素对电子政府构建的影响,强调电子政府构建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组织、制度、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前提条件,但相关的论述往往是简单的、零散的和碎片化的。这样的研究取向,都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对于未来发展的预见性与指导性。本文认为,电子政府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或者说本质上是政治和管理的问题。电子政府构建与政府变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和必然联系,而不仅仅是应然的或者是偶然的联系。政府是电子政府构建的行为主体,但政府应如何支撑电子政府构建,又是如何在公共行政系统和行政生态环境的互动模式下发挥作用,这无疑是电子政府构建与政府改革相结合的关键。这样,必须采取“互动式”的研究,把政府对于电子政府构建的反作用和建构作用作为核心和主线,使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制度建构要求成为一条贯穿于电子政府构建与政府改革之间联系的纽带,以此来把握电子政府的政府治理变迁的内在本质和现实要求。在这样的意义下提出本文的核心观点:电子政府的政府治理是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信息技术范式与先进的政府治理理念内嵌融合的治理模式。针对于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化的过程中遇到的“公共悖论”式的“行政难题”,政府自身需要不断地实施适应性的和建构性的变革,这种在变革中形成的动态变化的政府理念、结构、制度、流程和文化,以及它们之间彼此关联、相互作用构成的治理模式和运行方式,可以称之为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意蕴了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新的理念方法,其基本属性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趋同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就本质而言,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有效应用的原则需求,是信息技术范式影响和渗透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在理论建构的意义上,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是一个与理想中的电子政府相对应的现实政府管理的特定模式。在变革性的意义上,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是政府应采取何种理念和方法推进电子政府构建与公共管理变迁融合互动以实现更好的政府治理的现实关怀,它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特征和潜在能力,反映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政府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而全球化背景下公共行政的趋同性和各国为电子政府准备的起始条件的不同,又决定了各国为电子政府构建建构的政府基础体现出趋同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在对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概念属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它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理论框架包括组成要素、结构模型和系统模型三个部分。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因素: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分散化的权力结构;协作参与的组织管理和科学化民主化的组织决策方式;以公民为中心和结果导向的政务流程设计;整体性的绩效管理和广泛监督下的行政问责;全程可追踪式的信息管理和战略的信息技术治理;知识型的公务人员和崇尚服务精神的行政文化。结构模型展示了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组成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和互动关系。系统模型分别从作为影响因素构成、作为行政系统内容和作为变革策略实施的三个不同方面建构了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关系模型、功能模型和作用模型,说明了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与电子政府构建的其他条件,与公共行政系统,以及与电子政府策略和政府改革策略之间重要的关系与互动。实践模式呈现了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现实环境、基本策略、以及可供选择的组合式的实践模式。现实环境是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依据,需要综合考虑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变革走向,电子政府构建的现状与发展战略,以及行政文化、政治环境、社会资本等多种因素。基本策略对应的是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组成要素,包括以积极的态度推进组织形式和权力结构的优化与重组、构建网络化治理的治理模式、实现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一体化、运用灵活的控制和监督方式、建立完整的电子政府组织领导和运行体系、鼓励并培育科技领先和知识管理的行政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十七项策略原则。这些策略原则提供了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策略选择的框架和方法遵循。可供选择的组合的实践模式则从不同国家或地区政府基础建设的现实环境的差异性的角度,建立了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阶段论和演进路径,表现为从面向公共服务的实践模式到基于行政改革的实践模式,再到适应民主发展的实践模式的依次展开和递进的建构路径。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作为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解决了对实践中政府基础建设可能遇到或潜在风险的治理问题。不同准备条件与政府基础的现实任务的关系解释了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成因。风险因素关于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和政策等六个方面的风险分析建构了完整的风险分析框架。风险识别、度量和应对措施,以及治理机制提供了风险治理的基本方法和制度模式。风险治理路径与选择从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路径分析入手,提出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中间而上下的三条风险治理路径,并通过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路径与风险治理的路径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意愿、制度环境和文化模式等因素在路径选择中的影响,提供了风险治理路径的选择方法。风险治理模型展示了风险治理的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了完整的程序方法和制度体系。从概念属性到理论框架、实践模式,再到风险治理,本文建立了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理论体系,这不仅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也围绕这一概念完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论证。尽管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已经涉及了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条件,但本文的研究首次对这一问题予以概念化、系统化的论述,实现了电子政府构建的方法论上的转向,即聚集于政府本身对于电子政府构建的影响,以此来分析电子政府构建的约束和限制条件及其成因和解决方法,因为惟有如此才能够解释电子政府构建尚未取得公众所期望的成功的原因,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模式,技术的动态化特征和公共行政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使得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不仅要满足电子政府构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政府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正如电子政府构建与政府改革之间的连接区域,可以不断地调整因为信息技术进步、政府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发展变量,增强电子政府构建对于政府改革的支持作用和对信息网络环境的适应能力。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超越了工具论、技术论、服务论和简单的改革论的范畴,为电子政府理念的概念化阐释做出贡献,也为电子政府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谋求必要的政治推动和管理变革方面的支持提供了理论支撑。

梁武[9](2011)在《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正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融入政府管理而催生的电子政务,因沿袭了互联网全面开放、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传播快捷、交互协同等特点,它正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使政府行政环境发生极大改变,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变革,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行政管理水平,建设勤政、廉洁、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紧迫工作任务。众所周知,政府管理模式由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环境决定。长期以来,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层级官僚制政府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弊端日益显现。但作为地方政府,上受中央政府管制,下受经济实力和公众需求约束,在如何理性地变革政府管理模式上处于“两难”境地。基于此,本文以地级政府——湖南省益阳市政府为研究个案,在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电子政务发展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带来的直接影响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地方实际的政府管理模式变革之路,以供各级地方政府参考和借鉴。本文首先对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变革背景进行了分析,对中外电子政务的基本特征、发展现状,政府管理模式的演变等作了全面介绍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交互关系。然后,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介绍了益阳市电子政务发展以及所带来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变化,以此为逻辑起点,深入剖析了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易发要素、主要目标、实现途径和影响因素,指明了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方向,并构想和提出了一种虚拟化“桌面+窗口”的新型地方政府管理模式。最后,就如何迅速适应电子政务大的环境,加快推进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本文认为,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电子政务依附于政府管理模式,但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可以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政府决策、政府管理方式、政府组织结构和政府工作人员是引起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主要易发因素;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主要目标是政府管理信息化、政务处理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其实现途径不外乎顶层设计、需求导向、技术推动三条;由于政府管理模式变革因层级的不同而不同,作为地方政府,其管理模式应建立在传统官僚制基础上,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补充,构建一种虚拟化的“桌面+窗口”的新型地方政府管理模式。

马皓莹[10](2011)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行政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的的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官僚层级结构和行政程序复杂的传统政府组织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在以西方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的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国家中非常突出。随后的几年内,政府规模的膨胀和政府职能的扩张直接或间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衰退和政府的财政危机,这使人民开始质疑政府的职能、规模、管理理念和行政模式,引发了全球范围的行政管理危机和政府信任危机。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再造政府”的改革运动从英、美等国开始出现并波及全球,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影响和调节经济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同发展的两股重要力量。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社会事务的日益复杂,公众需求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加强,以及民众(顾客)偏好外延和内涵的同步扩展,政府的行政理念、组织原则、运行方式经历着平静而深刻的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而且将诱发生产关系的调整乃至上层建筑的变革。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起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垄断,通信技术以及接触政府信息的便利使公民和社会团体更容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这要求对政府组织及其运作过程做出变革和调整。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来临,各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政府的管理与行政效率,纷纷改造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和行为方式,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对政府行政流程予以简化,并强化绩效目标,以社会满意度作为政府行政的最终目标。如今电子政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成为政府治理的主流,电子政务是传统行政管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要求的政府治理结构和行政运行方式。对于我国来说,如何结合中国政府行政管理的现状和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以电子政务的实施为契机,革新现有的行政运行体制机制,探索出有效的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创新模式,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论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选题研究,通过剖析信息、政府行政信息、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等相关概念,在对国内外行政创新的理论和事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国内行政创新的特殊性与国外行政创新的经验相结合,从理论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行政创新的模式:顾客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理念创新模式;竞争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模式;结果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过程创新模式。并在现有已发生的行政创新实践中找到与前置理论相契合的不同层级政府的创新行为,并进行了案例分析,从中浓缩出可指导未来的政府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进行行政创新的经验,为各级政府组织行政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下的范本。整个论文运用了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实证分析法和历史考证分析法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分为7章。第0章为引言部分,其中对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对相关理论和论文中将要涉及到的重要概念,比如信息与网络信息,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政府行政创新等进行释义,力求在后面的写作中保持概念的一致性。同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写作难点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归纳。第1章为“电子政务环境的相关概念与辨析”。本章从政府行政信息的含义入手,分析了网络政府行政信息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关系,揭示了网络条件与政府行政管理的紧密联系。接着,论述了社会的信息化催生了电子政务,道出了电子政务的由来。在概括了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后,本章分析了电子政务环境的物理构成与其真正的含义。最后,本章分析了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创新的关联性,二者是紧密关联、相互作用的,电子政务为行政创新提供了发展方向、技术支持,又推动了政府的行政创新。可以说,电子政务是政府行政创新的起点、动力以及归宿。第2章为“政府行政创新研究”。本章对政府行政创新的定义、范围、分类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通行的几种行政创新的理论进行了论述。通过研究说明了两点结论:一是电子政务在优化政府工作流程、重组行政组织结构、实现科学决策、促进政务运行公开透明、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有效地提升政府的监管能力、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论证了电子政务是政府行政创新的基本依托。二是政府行政创新的过程和实例不管如何复杂多样,归根到底是模式的创新,它既是对各种行政创新行为的归纳总结,也是对未来行政创新行为的指导。第3章为“电子政务环境下中外政府行政创新的比较”。本章对国外行政创新的状况按地域或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分类进行了概述,分为欧美发达国家、亚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大类,对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创新状况进行描述,并对中外政府行政创新的各种外部环境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如人文环境、法律环境、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总结了国外行政创新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电子政务环境下国外行政创新的经验对我国今后行政创新的指导意义。第4章为“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行政创新模式理论分析”。本章通过对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创新行为和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创新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与敏捷型政府,组织整合理论与有限政府,新公共管理与绩效型政府,新公共服务与服务型政府。并在以上理论指导下归纳出三种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创新的模式即顾客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理念创新模式(建立服务型政府模式),竞争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服务提供方式创新模式(政府行政服务外包模式)和结果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过程创新模式(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模式)。并为三种模式的产生、过程、机理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撑,论证了三种模式是未来政府行政创新的必由之路,同时指明了中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创新的发展方向。第5章为“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创新模式的案例分析”。本章结合中国政府十余年来所极力推行的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历程,从中抽出三个不同政府层级的行政创新案例分别代表区级政府职能部门、市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国家级政府职能部门,重点分析了网络技术所导致的电子政务创新的三个具体案例,分别是武汉市武昌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案例,从而印证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顾客导向为主的行政理念创新模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推行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行政服务外包案例,从而印证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竞争导向为主的行政服务提供方式创新模式;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案例,从而印证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结果导向为主的行政过程创新模式。通过对代表三种行政创新模式的三个行政创新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电子政务环境对政府行政创新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网络技术对政府日常行政运行的影响,解释网络技术与政府行政创新的微观机制,以期对于今后中国政府行政创新有所借鉴。第6章为“结语”,本章总结了本论文做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在国家层面高度关注和涉及面较广的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行政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其二是对政府行政创新中所包括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中的理念创新和机制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三是深入研究了电子政务和行政创新的关联性。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对政府行政创新可能发生的正反两方面后果研究不够,对政府行政创新中的体制创新触及不多。本章也对在此方向做进一步的后续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

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的变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政府替代电子政务了吗?——基于政务信息化与治理现代化的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变局下政府治理模式的重塑
二、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政府:政府治理叙事的概念演化
    (一)电子政务以政府信息化为叙事主线
    (二)数字政府以治理现代化为叙事主线
    (三)两种叙事主线间的异同与继承
三、接榫继承:从政务驱动到治理驱动的渐进靶向
    (一)机构赋责
    (二)技术赋能
    (三)数据赋权
        第一,由打破壁垒到形成数据共享共用新机制。
        第二,有效防范数据垄断和数据滥用。
四、结论与探讨

(2)行政法治视阈下的数字政府:文献述评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政府———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二、理论与实践推动数字政府研究
三、数字政府的文献回顾与总结
    (一)国内相关研究
        1. 理论部分
        (1)电子政务研究
        (2)行政自动化研究
        (3)数字政府的概念
        2. 实践部分
        (1)地方探索
        (2)问题梳理
        (3)对策建议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小结
结论
    (一)数字政府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目前数字政府研究反思
        1. 缺乏法治视角、法治保障不足
        2. 理论深度不够
        3. 实证研究不足、缺乏经验总结

(3)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政务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文献述评
        4.本论文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研究思路
        5.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解释
        1.区块链概念及特性
        2.电子政务的概念
    (二)理论依据
        1.技术嵌入理论
        2.区块链技术原理
        3.服务型政府理论
    (三)研究的框架
        1.理论适用性
        2.理论框架
二、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新契机
    (一)技术赋能,建设“廉价政府”
        1.提升政府各部门工作效率
        2.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审查
    (二)工具理性,建设“便民政府”
        1.推动跨部门无纸化审核的实现
        2.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
        3.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社会互动,建设“信任政府”
        1.推动多主体监管数据中心的实现
        2.有助于全新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3.有助于实现公民与政府的良好信任,构建政府信任
    (四)价值理性,建设“阳光政府”
        1.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化,打破“信息孤岛”现象
        2.推动政务信息透明化,打破“数据烟囱”现象
        3.加强对政府数据信息的保护
三、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实践进展
    (一)发达国家电子政务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1.美国“区块链+电子政务”项目
        2.英国“区块链+电子政务”项目
        3.其他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实践
    (二)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1.爱沙尼亚“电子居民”计划
        2.迪拜“SMART DUBAI”计划
        3.其他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实践
    (三)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领域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1.广东省广州市禅城区“智信城市”
        2.山东省青岛市“智能办”平台
        3.其他省市自治区“区块链+电子政务”政府实践
    (四)各国政府“区块链+电子政务”应用述评
        1.电子政务领域引用区块链技术初步实践效果良好
        2.电子政务应用应用区块链技术任重道远
四、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挑战
    (一)理念挑战:去中心化带来政府管理权威减弱
        1.政府数据中心地位减弱
        2.政府部门管理权威弱化
        3.政府行为可能出现失范现象
    (二)机制挑战:去信任化带来监管风险
        1.新技术的应用加大了监管难度
        2.区块链应用可能加大政治认同教育难度
    (三)制度挑战:技术革新带来法律法规风险
        1.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流程再造能力不足
        2.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现有法规不匹配
        3.数据安全维护管理压力大
    (四)技术挑战:新技术应用带来安全风险
        1.区块链系统存在技术漏洞
        2.缺乏专业的区块链技术从业人员
五、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推进路径
    (一)理念变革,加强理念引领
        1.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宣传与培训工作
        2.加强社会宣传教育与引导,推动信用社会的建设
    (二)机制变革,创新监管机制
        1.构建多中心监管模式,形成系统的监管机制
        2.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3.提高电子政务服务的标准化发展
    (三)制度变革,构建制度规范
        1.促进基层探索,鼓励探索地方立法
        2.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区块链应用的制度环境
        3.推进区块链应用于电子政务的制度化建设
    (四)技术变革,革新技术研究
        1.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完善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建设
        2.促进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等技术的联合发展
        3.积极推动与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合作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大数据
        2.1.2 电子政务
        2.1.3 互联网+政务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第3章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现状
    3.1 “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背景
        3.1.1 政府数据体量快速增长
        3.1.2 数据共享开放进程加快
        3.1.3 数据应用规模突飞猛进
        3.1.4 政府数据治理机构发生重大变革
        3.1.5 发展背景总结与分析
    3.2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建设发展情况
        3.2.1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情况
        3.2.2 山东省内部分市县政务服务大厅案例研究
        3.2.3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域大数据应用实践
第4章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大数据人才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
        4.1.1 大数据人才总体短缺
        4.1.2 管理人员缺失严重
        4.1.3 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4.1.4 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
    4.2 制度建设跟不上大数据发展的需求
        4.2.1 既有规章程序合理性亟需完善提升
        4.2.2 大数据相关立法制度缺失
        4.2.3 缺少关键数据标准指引
    4.3 政府数据共享开放不足
        4.3.1 部分部门不愿信息共享
        4.3.2 数据收集口径不统一
        4.3.3 跨部门跨层级调取数据难
        4.3.4 公共开放数据可用性不高
    4.4 在线服务精细化和智能化服务程度不高
        4.4.1 网上平台建设不够深化
        4.4.2 平台功能尚不完善,精细化服务程度不高
        4.4.3 网上服务智能化程度不高
    4.5 政务服务流程繁琐,部门间协同治理能力薄弱
        4.5.1 对于改革理念的狭隘理解
        4.5.2 部门间潜在利益冲突
        4.5.3 体制改革与业务协同障碍
    4.6 数据的集约化导致信息安全风险提升
        4.6.1 缺乏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4.6.2 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4.6.3 技术手段和运维管理跟不上实际需求
        4.6.4 联动机制尚未全面建立
第5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5.1 国外典型案例借鉴
        5.1.1 欧盟:领跑全球政务数字化转型
        5.1.2 新加坡:从“智能政府”到“智慧政府”
        5.1.3 韩国:政府3.0 计划
    5.2 国内典型案例借鉴
        5.2.1 上海市:“一网通办”改革
        5.2.2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
        5.2.3 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
    5.3 国内外大数据背景下政务服务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5.3.1 开放政府数据已成为各国共识
        5.3.2 大数据与公共服务体系迈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5.3.3 社会资本已经大规模进入公共服务市场
第6章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优化路径
    6.1 加快大数据人才体系建设,激发公共服务创新活力
        6.1.1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健全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
        6.1.2 加大大数据人才引进力度
        6.1.3 加强重点领域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6.1.4 以发挥人才效能为根本优化大数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6.2 加快大数据时代下相关立法进度,保障法规制度供给能力
        6.2.1 注重现行法规“废改释”
        6.2.2 加快法律保障体系建设
        6.2.3 建立全省统一的技术规范
    6.3 完善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协同性
        6.3.1 加强数据资源统筹管理,构建共享开放管理体制
        6.3.2 开展公共基础信息共建共享,提高数据资源统筹利用
        6.3.3 推动大数据应用试点,提升服务于民的能力
    6.4 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强化公共服务提供能力
        6.4.1 进一步优化大数据平台建设
        6.4.2 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6.4.3 推动政府大数据资产运营和系统平台运营
    6.5 推进大数据视角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流程再造
        6.5.1 权责清单梳理
        6.5.2 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梳理
        6.5.3 流程优化与再造
        6.5.4 开展数据赋能行动
    6.6 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有序性
        6.6.1 健全责任明晰的“数字政府”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6.6.2 建设能力完备的“数字政府”安全立体技术防护体系
        6.6.3 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安全运维体系
        6.6.4 组建合作共享的“数字政府”外部安全监管体系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技术与组织的关系研究
        1.2.2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研究
        1.2.3 警务效能研究
        1.2.4 已有研究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个案选取
        1.3.1 个案研究
        1.3.2 N市公安局图景
        1.3.3 个案进入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难点
2 理解警务体系能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警务体系能力的概念解读
        2.1.1 体系
        2.1.2 警务体系
        2.1.3 体系能力
        2.1.4 “警务体系能力”的释义
    2.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2.1 理论基础:“技术—制度”的互构论
        2.2.2 分析框架:技术执行
3 既有警务体系能力的“反功能”
    3.1 在分割中协同:动力不足与共识机制的缺失
        3.1.1 警种协同的动力不足
        3.1.2 警种分工过细导致共识机制的缺失
    3.2 警务在综合治理中的两面性:在开放与封闭间徘徊
        3.2.1 社会安全形势变化与综合治理的基本取向
        3.2.2 警务在综合治理的显性取向:开放与整合
        3.2.3 一种“暗存”的反向运动:封闭和内敛趋向
    3.3 小结:“集合式”警务的现实与无奈
4 “警务大脑”:消除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反功能”的新尝试
    4.1 “警务大脑”初期架构及新技术之期望
        4.1.1 “警务大脑”的初期架构
        4.1.2 新技术之“美好想象”
    4.2 治理“乌托邦”:基于技术实体警务体系能力的现实困境
        4.2.1 工作增负:技术的有效性困境
        4.2.2 孤岛现象:警务治理的内卷化困境
        4.2.3 虚拟的美丽:警务治理的“唯技术主义”困境
    4.3 小结:组织表面秩序下隐藏着巨大的无序
5 制度匹配与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5.1 制度匹配:合成警务机制的确立
        5.1.1 信息资源整合:从分散走向共享
        5.1.2 组织结构整合:综治警务一体化
        5.1.3 警务要素整合:“情指行”一体化
    5.2 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5.2.1 技术制度调适:警务流程再造
        5.2.2 新技术的“刚性外显”与组织运行
    5.3 小结:技术扎根的深层基础
6 技术与制度的互构: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
    6.1 信息技术: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6.1.1 技术赋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6.1.2 技术赋权:推动公安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6.2 合成警务机制: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形塑
        6.2.1 宏观层面:构建一体化警务模式
        6.2.2 中观层面:推动组织结构变革
        6.2.3 微观层面:重构行动者理念和行为
    6.3 小结:技术与制度的互构
7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问题:技术变革、价值嬗变及发展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研究起点和缘由
二、回顾反思:我国电子政务改革的过程变迁及述评
    (一)电子政务发展的全景式重现——基于2011-2020年CSSCI期刊论文的研究回溯
    (二)发展主线蕴含“网络赋能-系统赋能-数据赋能”的技术跃升
三、价值重构:“十四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适应性调试
    (一)技术范式将遵循“采纳-融合-赋能”的梯度渐进
    (二)基于良好生态的价值重塑是未来电子政务发展的主线
        ⒈发展模式将沿袭“工程-生态-价值”的模式导向
        ⒉改革主线将蕴涵“管理-服务-共治”的发展意旨
四、发展观照: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电子政务的未来进路
    (一)一网通办
    (二)一网通管
    (三)一网通放
    (四)一网通汇
    (五)一网通评
五、余论

(7)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一)智慧政府的相关概念谱系
        (二)智慧政府的前提条件准备
        (三)智慧政府的基本策略安排
        (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一、核心概念
        (一)“智能”与“智慧”辨析
        (二)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
        (三)智慧政府的特质和属性
    二、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区分
        (一)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
        (二)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以何区分
    三、理论资源
        (一)合作治理理论
        (二)数据管理理论
        (三)信息管理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考量
    一、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二)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公众的现实诉求
    二、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一)国外电子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二)国外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三、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
        (一)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
        (二)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
        (三)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
        (四)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
        (五)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和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
        (一)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
        (二)智慧政府的演进逻辑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的数据管理模型
        (二)智慧政府的信息管理模型
        (三)智慧政府的知识管理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
        (一)主体间性思想建设
        (二)包容性文化建设
        (三)伦理道德教育
        (四)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
        (二)优化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
        (三)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件 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集
后记

(8)论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理念方法的研究
        (二)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问题挑战的研究
        (三)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环境要素的研究
        (四)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基础条件的研究
        (五)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战略和策略的研究
        (六)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模型和阶段的研究
        (七) 总结性评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概念属性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概念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内涵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外延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属性
        (一) 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 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
        (三) 趋同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三、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作用
        (一) 建立电子政府理论的建构论方法
        (二) 提供电子政府构建的整体性进路
第二章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理论框架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组成要素
        (一) 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分散化的权力结构
        (二) 协作参与的组织管理和科学化民主化的组织决策方式
        (三) 以公民为中心和结果导向的政务流程设计
        (四) 整体性的绩效管理和广泛监督下的行政问责
        (五) 全程可追踪式的信息管理和战略的信息技术治理
        (六) 知识型的公务人员和崇尚服务精神的行政文化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结构模型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一般结构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关系结构
    三、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系统模型
        (一) 作为影响因素构成的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
        (二) 作为行政系统内容的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
        (三) 作为变革策略实施的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
第三章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实践模式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现实环境
        (一) 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变革走向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三) 行政文化、政治环境,以及社会资本的因素
        (四) 不同国家政府基础建设的现实环境的差异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 以积极的态度推进组织形式和权力结构的优化与重组
        (二) 构建网络化治理的治理模式
        (三) 实现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一体化
        (四) 运用灵活的控制和监督方式
        (五) 建立完整的电子政府组织领导和运行体系
        (六) 鼓励并培育科技领先与和知识管理的行政文化
    三、 可供选择的组合式的实践模式
        (一) 面向公共服务的政府基础建设的实践模式
        (二) 基于行政改革的政府基础建设的实践模式
        (三) 适应民主发展的政府基础建设的实践模式
        (四) 政府基础建设的整合的实践模式
第四章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因素
        (一) 政治风险:结构失衡与权力、利益和制度困境
        (二) 经济风险:成本与收益分析
        (三) 社会风险:改革偏离公众需求和外部支持缺失的问题
        (四) 技术风险:人力资本、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影响
        (五) 文化风险:组织内部文化的冲突和文化变革的滞后性
        (六) 政策风险:决策失误与执行偏离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成因及其治理机制
        (一) 不同准备条件与政府基础的现实任务
        (二) 政府基础的风险识别、度量和应对措施
        (三) 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机制
    三、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路径与选择
        (一) 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路径
        (二) 路径选择及其依据
    四、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模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9)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研究的社会背景
        1.2.1 服务型政府理念是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内在动力
        1.2.2 社会需求多元化必须以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满足
        1.2.3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变革
    1.3 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2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交互关系
    2.1 电子政务的概念及特点
        2.1.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1.2 电子政务的业务内容
        2.1.3 电子政务的特点
        2.1.4 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2.1.4.1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2.1.4.2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2.2 政府管理模式的内涵及演变
        2.2.1 政府管理模式的含义
        2.2.2 西方政府管理模式的演变
        2.2.3 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2.3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存在互动关系
        2.3.1 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
        2.3.2 政府管理模式变革推动电子政务发展
3 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以益阳市为例
    3.1 益阳市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实证研究
        3.1.1 益阳市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
        3.1.2 益阳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3.1.3 实施电子政务对益阳市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
        3.1.4 益阳市政府管理模式变革带来的启示
    3.2 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方向
        3.2.1 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易发要素分析
        3.2.2 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目标
        3.2.3 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实现途径
    3.3 影响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因素
    3.4 虚拟化"桌面+窗口"的新型地方政府管理模式构想
        3.4.1 虚拟化"桌面+窗口"模式的内涵
        3.4.2 虚拟化"桌面+窗口"模式的政府组织设计
        3.4.3 虚拟化"桌面+窗口"模式的运作方式
        3.4.4 传统管理模式与虚拟化"桌面+窗口"模式的比较
4 电子政务推进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措施
    4.1 定位政府治理功能
    4.2 重塑政府权力体系
    4.3 更新政府组织结构
    4.4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行政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状况
        0.2.1 国外研究状况
        0.2.2 国内研究进展
    0.3 相关理论
        0.3.1 信息与网络信息
        0.3.2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0.3.3 政府行政创新
    0.4 研究内容和方法
        0.4.1 研究内容
        0.4.2 研究方法
    0.5 本文的写作难点和创新点
        0.5.1 写作难点
        0.5.2 创新点
1 电子政务环境相关概念与辨析
    1.1 政府行政信息与政府行政管理
        1.1.1 政府行政信息内涵
        1.1.2 网络政府行政信息与政府行政管理
    1.2 电子政务环境的由来、形成与发展
        1.2.1 电子政务环境的由来
        1.2.2 电子政务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1.2.3 电子政务环境的构成与实质
    1.3 电子政务环境与政府行政创新
        1.3.1 电子政务是政府行政创新的必要手段
        1.3.2 电子政务环境推动政府行政创新
2 政府行政创新的理论研究
    2.1 政府行政创新概论
        2.1.1 政府行政创新的定义
        2.1.2 政府行政创新的内容与范围
    2.2 政府行政创新相关理论
        2.2.1 组织整合理论
        2.2.2 无缝隙政府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政府行政创新的基本依托——电子政务
        2.3.1 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带来变化与挑战
        2.3.2 电子政务环境促使政府管理方式变革
        2.3.3 电子政务是政府行政创新的基本依托
3 电子政务环境下中外政府行政创新的比较
    3.1 电子政务环境下国外行政创新的发展状况和概述
        3.1.1 国外政府行政创新的背景
        3.1.2 电子政务环境下欧美发达国家的行政创新概况
        3.1.3 电子政务环境下亚太发达国家的行政创新概况
        3.1.4 电子政务环境下发展中国家政府行政创新状况
    3.2 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行政创新概况
        3.2.1 大陆政府行政创新概况
        3.2.2 香港政府行政创新概况
    3.3 中外政府行政创新的影响因素比较
        3.3.1 法律环境的差异和影响
        3.3.2 人文环境的差异和影响
        3.3.3 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影响
    3.4 电子政务环境下国外政府行政创新对中国政府行政创新的借鉴意义
        3.4.1 电子政务环境下国外政府行政创新的经验
        3.4.2 电子政务环境下国外政府行政创新的经验的启示
4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行政创新模式理论分析
    4.1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创新的产生
        4.1.1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创新产生的概况
        4.1.2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创新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
    4.2 政府行政理念创新模式分析
        4.2.1 中国政府行政理念模式的沿革
        4.2.2 顾客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理念创新基础
        4.2.3 顾客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理念创新途径
        4.2.4 中国政府顾客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理念创新的实现
    4.3 政府行政服务提供方式创新模式分析
        4.3.1 竞争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服务提供方式创新基础
        4.3.2 竞争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服务提供方式创新途径
        4.3.3 中国政府竞争导向为主的行政服务提供方式创新的实现
    4.4 政府行政过程创新模式分析
        4.4.1 结果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过程创新基础
        4.4.2 结果导向为主的政府行政过程创新途径
        4.4.3 中国政府结果导向为主的行政过程创新的实现
5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创新模式的案例分析
    5.1 政府行政理念创新案例分析
        5.1.1 现代政府城市行政管理与创新
        5.1.2 武汉市武昌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案例
        5.1.3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分析
        5.1.4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5.2 政府行政服务提供方式创新案例分析
        5.2.1 政府行政服务外包概述
        5.2.2 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行政服务外包案例
        5.2.3 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服务外包的创新性分析
        5.2.4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服务外包的意义
    5.3 政府行政过程创新案例分析
        5.3.1 政府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概述
        5.3.2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再造案例
        5.3.3 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的创新性分析
        5.3.4 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流程再造的意义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四、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的变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政府替代电子政务了吗?——基于政务信息化与治理现代化的分野[J]. 翟云. 中国行政管理, 2022(02)
  • [2]行政法治视阈下的数字政府:文献述评与反思[A]. 刘学涛. 《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1年第15卷 总第63卷)——上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文集, 2021
  • [3]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政务的实现路径研究[D]. 刘喆.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D]. 桓德铭.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D]. 伏佩宣.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6]“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问题:技术变革、价值嬗变及发展逻辑[J]. 翟云. 电子政务, 2021(01)
  • [7]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D]. 于跃. 吉林大学, 2019(02)
  • [8]论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D]. 杨国栋. 吉林大学, 2013(08)
  • [9]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研究[D]. 梁武.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10]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行政创新研究[D]. 马皓莹. 武汉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的变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